_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_评介_张镱锂

合集下载

27295385_冀北窟窿山火山岩型铍矿化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7295385_冀北窟窿山火山岩型铍矿化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10000569/2022/038(07)190114 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
doi:1018654/10000569/20220706
冀北窟窿山火山岩型铍矿化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陈振宇1 李胜利2 李晓峰2 潘硕2 张兴康2 李建康1 孙艳1 朱艺婷3,4 CHENZhenYu1,LIShengLi2,LIXiaoFeng2,PANShuo2,ZHANGXingKang2,LIJianKang1,SUNYan1andZHUYiTing3,4
1 区域地质概况
冀北窟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 亚板块之间的华北克拉通北缘隆起带。区内断裂构造主要 为北东向的上黄 旗灵 山 区 域 断 裂 的 次 级 断 裂 和 裂 隙,另 有 少量近 南 北 向 和 北 西 向 断 裂 (郭 佳 磊,2018;林 天 发 等, 2019)。
区内地层出露于窟窿山北东端和南西端,主要为上白垩 统张家口组酸性中 酸 性 火 山 熔 岩 和 火 山 碎 屑 岩,主 要 岩 石 类型有流纹质熔结角砾岩、角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流纹岩 和粗面岩等。区 内 岩 浆 活 动 十 分 强 烈,既 有 火 山 岩,也 有 大 量浅成和超浅成侵入体。
ChenZY,LiSL,LiXF,PanS,ZhangXK,LiJK,SunY andZhuYT2022Discoveryandprospectingpotentialof volcanicberyllium mineralizationinKulongshan,northernHebeiProvinceActaPetrologicaSinica,38(7):1901-1914,doi: 1018654/10000569/20220706

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一、自然地理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钟仕伦.[2].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地理科学进展》.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6期.李雪铭.李建宏.[3].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马振刚.李黎黎.许学工.[4].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地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11期.蔡运龙.李双成.方修琦.[5].“综合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蔡光裕.罗怀良.[6].GIS专业中《自然地理学》针对性教学探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6年1期.许俐俐.余巍巍.[7].加强高职师范院校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的对策.《教育与职业》.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8期.黄晓雷.[8].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近今进展与前瞻.《地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9年9期.许学工.李双成.蔡运龙.[10].自然地理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科教导刊》.2015年20期.王涛.二、自然地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地理期刊自然地理学学术论文体裁对比分析.作者:娄诗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黑龙江大学2014(学位年度)[2].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作者:瞿平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郑州大学2014(学位年度)[3].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形貌特征分析.被引次数:3作者:赵聪敏.自然地理学新疆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4].干旱区绿洲果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佳木斯试验站果林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齐永昌.自然地理学新疆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河北省辖市、县为例.被引次数:26 作者:张亚卿.自然地理学河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6].河北省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被引次数:22作者:赵彦红.自然地理学河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7].区域农业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研究——以鄱阳湖区为例.被引次数:9 作者:吕常荣.自然地理学上海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8].浅水湖泊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7作者:高娟.自然地理学首都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9].湘鄂豫晋四省农村居民旅游行为特征研究.作者:张超.自然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10].吉林省西部沙地经济模式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周瀛.自然地理学东北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三、相关自然地理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hepotentialofremotesensingformonitoringlandcoverchangesandeff ectsonphysicalgeographyintheareaofKayisdagiMountainanditssurroundings Areconstructionofsedimentologicalandecologicalevolution. HeikeSchneiderDanaHoeferCarmenTrogStefanieBuschMichaelSchneiderJussiB aadeGerhardDautRolandMaeusbacher《Quaternaryinternatio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5]Referencingpracticesinphysicalgeography:Howwelldowecitewhatwew rite?.Haussmann,N.S.McIntyre,T.Bumby,A.J.Loubser,M.J.《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34[6]Thegeographyofsemidiurnalmode1internaltideenergyloss.Kelly,S.M.Jones,N.L.Nash,J.D.Waterhouse,A.F.《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17[7]AlbertPerryBrigham:Achampionofphysicalgeography.Trudgill,S.《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3[8]Practicingphysicalgeography:Anactornetworkviewofphysicalgeogra phyexemplifiedbytherockartstabilityindex.Allen,C.D.Lukinbeal,C.《Progressin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12[9]EnvironmentaldynamicsandluminescencechronologyfromtheOrlovatlo esspalaeosolsequence(Vojvodina,northernSerbia).SLOBODANB.MARKOVI?ALIDATIMARGABORTHOMASSTEVENSULRICHHAMBACHDRAGANPOPO VNEMANJATOMI?IGOROBREHTMLADJENJOVANOVI?FRANKLEHMKUHLHOLGERKELSRASTKOM ARKOVI?MILIVOJB.GAVRILOV《Journalofquaternaryscience:JQ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2[10]AnintroductiontothephysicalgeographyoftheQiangtangPlateau:Afr ontierforfuturegeoscienceresearchontheTibetanPlateau.Dong,G.Yi,C.Chen,L.《PhysicalGeography》,被SCI收录SCI.20106四、自然地理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论康德的地域美学思想以《自然地理学》为中心.钟仕伦,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吴炳玉,2009全国首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建设研讨会[3]高校"自然地理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郑光辉.焦彩霞,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4]高校自然地理学创新教育的思考.王鹏,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5]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地理学.杨达源,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6]高师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揭毅.景高了.张海林.黄建武,2010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7]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伍光和,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8]地球表层系统思想下的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改革.张茂恒.王建.陈霞.白世彪.孟景闻,2007首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9]城市自然地理学:城市系统格局演变与物质循环过程模拟.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杨毅.陆敏.汪祖丞.于英鹏,20122012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10]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邓宏兵,2002全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
自然地理学指的是研究自然环境的学科,其探讨范围包括大气、水文、地表和海洋等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自然环境的现象、过程和特点。

自然地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现代生态环境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整合交叉学科,实现融合创新
在面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社会现实中,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应用。

注重实践操作,采用多种手段探究问题,如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实现了研究方式的多元化。

二、强调应用科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需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总体趋势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有机结合,在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中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这意味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应该通过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决策与指导,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方案和服务。

三、加强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
在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众多热点问题的影响下,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扩大。

气候变化、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另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四、注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挖掘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需要继续探索许多未知领域,包括深海底部和北极地区等极端环境以及其他复杂的生态系统。

同时,自然地理学需要不断研究和理解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便更好地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总之,尽管自然地理学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结合社会需求和未知领域的探索,确保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的正确把握。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地理学研究中的范式

更多资源 更多资源
初一语文 初一英语 初一数学 初一政治 初一历史 初一地理 初一生物
• 谢弗尔(Schaefer)1953年发表一篇论文“地理学的反 叛:一种方法论的检验”。该文首次向哈特向为区 域地理辩护而宣称的“特例”进行挑战,号召用逻 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学派方法和哲学观来寻求地理学 的法则。 “科学家所做的就是把规律应用到每一个具体的情 况,这些规律包括那些他们认为相关的变量”。因 此,他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是社会科学所 研究的现象的空间配置,而不是现象本身。在关注 学科特定的现象方面并无特别之处,对特定地点和 区域的研究并不妨碍其探寻自身的“法则”。
美国1961年的地区再开发法案、1965年的阿巴 拉契亚区域发展法案 法国1960年开展的巴黎工业分散计划和平衡大 都市建设计划 英国1947年颁布城市和乡村规划法案,1970年 设立“区域经济规划委员会” 德国1965年颁布《区域规划法》,1975年通过 《联邦区域规划大纲》 日本、荷兰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刚要和国土 规划
• 范式是已知问题的求解。问题-求解导致科学 进步。研究者“必须将未知事物转变为…… 一个已知的事例”。 • 偶尔,会遇到无法解释或不能容纳的异常现象, 有人会抓住这些异常现象,创立新的范式,它 既能解释那些异常现象,又能解释其他所有已 知的事物-“革命”性的一幕。其标志是:新 材料的组织,新问题的定义,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技术手段的重大变化。
(2)但过分强调空间数据和实测手段,却将真 正的目的抛在了脑后,研究者为了得出理想的 结论,甚至拼凑或掩藏实测数据,达到研究中 的“自我实现”这最终导致技术手段越先进, 结果却越有悖于事实。 (3)在这场学术游戏中,数学成为了游戏的语 言,数学家驰骋在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各个学术 研究领域。但是游戏的结果却没有得出任何科 学规律,其理论和模型也经不起实际的检验, 游戏中的逻辑不过是自圆其说,游戏者无法对 现实进行把握。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分析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全球自然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学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领域。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几个前沿领域,包括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地表过程与地貌演化、水文循环与水资源管理、生态地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关乎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变和可持续发展,也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章还就当前自然地理学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过程的干扰和调控、全球尺度下的水文循环与水资源管理策略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推动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文章展望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跨学科合作与数据共享在推动自然地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也呼吁全球自然地理学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学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学的影响,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多样性变化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改变等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对沿海地区和低洼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盐度入侵和洪水灾害等问题,对沿海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构成了严重威胁。

海平面上升也改变了海洋动力学过程,对全球海洋循环和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极端降雨、干旱、热浪和风暴等天气事件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洪水、干旱、火灾和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试谈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及研究前沿的认识

试谈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及研究前沿的认识

试谈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及研究前沿的认识摘要:本文要紧对自然地理学的差不多问题作简单的介绍,这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等.从而引出对这一学科的前沿认识。

论文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差不多问题,热点问题关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学者认为,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地球表层自然环境能够看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有的人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称之为地理环境的自然部分或自然地理环境。

还有的称之为“景观圈”或者“地球壳”。

综合来说,它要紧研究的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点、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运行机制。

由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是由组成地表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要素组成的,因此分别以它们为研究对象的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学科,这些通常被认为是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又称之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确实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地理学不可能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所有方面。

它着重于研究其区域特点与建立在区域分布与联系基础上的一样规律。

因此能够认为,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点、区域分异及其发生进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点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二自然地理的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动身,其中的研究内容要紧包括以下以及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区域分布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互相阻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推测、规划、治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推测、规划、治理、优化、调控。

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与成因分析

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与成因分析

2014 年2 月W ETL AND SCIE NCE Feb. 2014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与成因分析摆万奇1,尚二萍2,张镱锂1(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北京100835)摘要:构建了基于“敏感性—人为脆弱性”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 的空间叠加分析和脆弱性评价模型,开展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评价,并运用障碍度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拉萨河流域湿地脆弱性范围为0.115 3~0.742 7,可分为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和重度脆弱3 个等级,其中,中度脆弱面积最大,占湿地总面积的59.59%,集中分布在河谷区和高山盆地区,主要类型为藏北嵩草(K obresia lit⁃tledalei)沼泽化草甸、杂类草湿草甸和河流;其次是轻度脆弱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38.25%,主要分布于河源区的嘉黎县;重度脆弱湿地仅占2.16%,分布在河源区的那曲县和河谷区的桑日县。

轻度和重度脆弱湿地的类型都以藏北嵩草沼泽化草甸、河流和湖泊为主。

影响湿地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有9 个,其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年降水量、污染源、牲畜密度、人均牧业产值、植被盖度、人均耕地面积、污水排放量、猪的密度和高程,其中,年降水量、放牧和植被盖度是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降低湿地脆弱性的关键在于保障水源供给、控制污染和限制过度放牧。

关键词: 湿地脆弱性;脆弱性评价;障碍因素;拉萨河流域中图分类号: 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48(2014)01-007-08脆弱性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2],也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性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分析工具[3,4]。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脆弱性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典型标志[5,6]。

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共同作用,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破坏。

自然地理学科评级

自然地理学科评级

自然地理学科评级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为了客观评估和比较不同自然地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发展水平,人们普遍采用评级制度。

首先,评级是识别和划分自然地理学领域的有效手段。

通过评级,我们能够对各个领域的学术价值和科研贡献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认知。

评级使得我们能够对各个领域进行比较和排序,有助于了解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从而指导相关领域的科研方向和资源配置。

其次,评级需要根据一定标准和指标进行。

在自然地理学科评级中,常用的指标包括学术论文数量、引用频次、学术会议数量、学术机构数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客观反映出一个学科领域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资源。

评级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这些指标对各个领域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其相对地位和重要性。

评级还需要考虑学科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自然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

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研究方向不断涌现,对于学科评级来说,必须要考虑并给予相应的权重。

这样才能够反映出领域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对学科发展起到科学引导的作用。

总的来说,自然地理学科评级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和指标。

评级结果能够反映出各个领域在学术贡献、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资源方面的差异和优劣。

同时,评级也能够为学者提供科研方向和资源配置的参考,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在进行自然地理学科评级时,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受到偏见和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个领域。

评级结果虽然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但不应该绝对化,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适度调整。

最后,自然地理学科评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科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评级结果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

评级工作应该与学科领域的发展紧密结合,不断修订和完善评级指标和标准,以保证评级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自然地理学科评级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评级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差异,为学科学术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_NPP_时空分异_张镱锂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_NPP_时空分异_张镱锂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8卷第9期2013年9月V ol.68,No.9Sept.,2013收稿日期:2012-10-08;修订日期:2013-05-18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704);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60704;XDB03030501)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No.2010CB951704;Strategic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o.XDA05060704;No.XDB03030501]作者简介:张镱锂,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007M)。

从事综合自然地理、生物地理和土地变化研究。

E-mail:zhangyl@1197-1211页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张镱锂1,祁威1,2,周才平1,丁明军1,3,刘林山1,高俊刚1,摆万奇1,王兆锋1,郑度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8)摘要:基于1982-2009年间的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生态实测数据,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估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从地带属性(自然地带、海拔高程、经纬度)、流域、行政区域(县级)等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1982年以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NPP 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 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1982-2009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年均总NPP 为177.2×1012gC ·yr -1,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 为120.8gC ·m -2yr -1;②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年均NPP 在112.6~129.9gC ·m -2yr -1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增幅为13.3%;NPP 增加的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32.56%、减少的占5.55%;③青藏高原多数自然地带内的NPP 呈增加趋势,仅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NPP 呈轻微减低趋势,其中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草原地带的NPP 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高寒荒漠地带;年均NPP 增加面积比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而降低面积比则呈现“降低—稳定—升高”的特征;④各主要流域草地年均植被NPP 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黄河流域增长趋势显著且增幅最大。

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徐亚东;张克信;陈锐明;张楗钰【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3(032)001【摘要】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from 1:250 000 geological mapping conducted by CGS during 1996-2008 and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Oligocene strata,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Oligocene tectonic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paleogeographic configuration remained high in elevation on the eastern side and low in the western side; depressed basins were distributed in Tarim, Qaidam, Qiangtang, Hoh Xil and Chengdu; uplifted and erosional areas lay in Gangdise, Himalayan and Karakorum; and the paleo-Yarlung Zangbo River flowed from eastern Nang County to western Khalats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igocene tectonic-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 responded to the tectonic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two strong uplift stages existent during 34-30Ma (Stage A) and 25-23Ma (Stage B).%在研究区已发表的渐新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渐新世残留盆地的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并对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讨论,该时期总体地势格局仍为东高西低,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成都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压陷湖盆沉积,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等大面积隆升,沿雅鲁藏布江自东向西的古雅江河形成.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的演化特征揭示出该时期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的耦合关系,划分出2个强隆升期,分别是强隆升期A (34~30Ma)和强隆升期B(25~23Ma).【总页数】12页(P44-55)【作者】徐亚东;张克信;陈锐明;张楗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61+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J], 季军良;江尚松;张克信;陈奋宁;王国灿;杨永锋;骆满生2.青藏高原中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J], 骆满生;张克信;徐亚东;王国灿;陈锐明;陈奋宁;宋博文;张楗钰;杨永锋3.青藏高原古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J], 梁银平;张克信;宋博文;王国灿;徐亚东;陈锐明;陈奋宁;骆满生4.青藏高原始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 [J], 宋博文;张克信;梁银平;王国灿;徐亚东;陈锐明;骆满生;陈奋宁5.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 [J], 王根贤;陈必河;郑正福;周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对象的极高海拔区水体及冰川信息提取——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

面向对象的极高海拔区水体及冰川信息提取——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

⾯向对象的极⾼海拔区⽔体及冰川信息提取——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
⾯向对象的极⾼海拔区⽔体及冰川信息提取——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然保护区核⼼区为例
张继平;刘林⼭;张镱锂;聂勇;张学儒;张琴琴
【期刊名称】《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0(012)004
【摘要】极⾼海拔地区多为河流发源、冰川发育地,由于地形起伏强烈,且野外考察验证⼯作困难,传统的遥感信息提取⽅法很难保证该地区⽔体及冰川的提取精度.本⽂基于ASTER影像,运⽤⾯向对象的图像信息⾃动分析⽅法,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然保护区核⼼区的⽔体及冰川信息进⾏了提取研究.为保证信息提取的准确度,将数字⾼程模型(DEM)及其衍⽣数据(坡度、坡向),归⼀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及有助于区分⽔体、冰川与其他地物的相关指数(冰雪指数NDSⅡ)及波段运算结果(b1-b3)、(b3/b4)等,分别作为⼀个波段叠加到原始图像中,使之成为对⽬标地物光谱特征的有益补充.并对不同类型的⽔体及冰川进⾏多级、多尺度分割,以满⾜其对分割尺度的不同要求.分割完成后,综合考虑⽬标地物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各特征指数的直⽅图信息,设定合适的阈值,建⽴了各⽔体及冰川类型信息提取的知识规则,并结合实地调查对信息提取的精度进⾏验证,改进了ASTER遥感影像⾃动快速提取极⾼海拔区⽔体及冰川信息的实⽤模型.
【总页数】7页(517-523)
【关键词】⾯向对象;⽔体;冰川;信息提取;珠穆朗玛峰国家级⾃然保护区
【作者】张继平;刘林⼭;张镱锂;聂勇;张学儒;张琴琴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

近30年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_百.

近30年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_百.

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 65卷第 1期2010年 1月 V ol.65, No.1Jan., 2010近 30年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聂勇 1, 2, 张镱锂 1, 刘林山 1, 张继平 1,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要:利用 1976、 1988和 2006年的 3期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并结合专家知识分类规则自动提取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 (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3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图谱的方法对冰川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及其原因与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如下:(12006年珠峰保护区内冰川面积为2710.17±0.011km 2,为研究区总面积的 7.41%,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海拔 4700~6800m 的高山区; (21976-2006年,珠峰保护区冰川持续退缩明显,总面积减少 501.91±0.035km 2,冰湖扩张迅速 (净增加 36.88±0.035km 2 ;研究区南坡子流域冰川退缩率 (16.79%高于北坡子流域 (14.40%;珠峰保护区冰川以退缩为主,退缩冰川主要分布于海拔 4700~6400m ,退缩区上限海拔为6600~6700m ;(31976年以来,气温显著上升和降水减少是冰川退缩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遥感;冰川变化;冰川退缩;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山1引言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预测和减缓全球气候迅速变化带来的影响[1,2]。

全球变暖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由化石燃料使用和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引起 [3]。

在气候观测站缺乏或极少的偏远山区,山地冰川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指示性作用 [3-6];尤其是在第三极高核心地带更具有警示意义。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
邓慧平;李秀彬;张明;陈军锋;张镱锂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2001(21)6
【摘要】分析了1960~1990年长江上游梭磨河流域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及其对流域水文的影响.30年来,流域降水有所增加,有林地面积1957~1974年大幅下降,以后有所回升.有林地每公顷蓄积量由1957年的423 m3下降到1998年的
177m3,40年来林分质量不断下降.流域水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年均流量自1972年以来不断上升,洪水频率、洪峰流量和土壤侵蚀模数明显增加.
【总页数】5页(P493-497)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表覆被变化;水文效应;林地;梭磨河流域;气温;降水;洪水;洪峰流量;土壤侵蚀模数
【作者】邓慧平;李秀彬;张明;陈军锋;张镱锂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国土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1
【相关文献】
1.气候变化对艾比湖流域水文特征变化的影响分析 [J], 戴建民
2.气候变化对叶尔羌河流域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生Ecolo丹,等.气候变化对叶尔羌河流域极hengyi,WANG Dandan,et al.Influen18,37(6):1-8. [J], 王鹏赫;赵成义;
王丹丹;马晓飞
3.气候与土地覆被变化下的水文响应模拟──以太行山八一水库流域为例 [J], 姚琴;雷玉平;李红军;王晓磊;康凌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理学报》稿件修改规范

《地理学报》稿件修改规范

《地理学报》稿件修改规范1.修改稿要求一律用A4打印稿,并将退修原稿、修改意见、修改稿(含作者E-mail、联系电话等信息)、修改后的电子稿件(含图像文件,文件名用第一作者名,附图文件名用作者名加图号)磁盘或光盘等一并寄至本编辑部;有网络条件的作者可以直接将修改后的电子稿件(含图像文件)用E-mail传到本编辑部电子邮箱里(自然地理:acta@igsnrr.ac.an;经济地理、土地利用: geog@)。

在传送文件前请务必杀毒,以防文件损失。

本刊对有病毒的文件一律不用。

排版格式按《地理学报》最新出版刊期的排版格式进行电子稿件排版(Word文件)。

2.稿件内容应包括:(依次为)标题、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含图表及中英文图表题)、文章首页下方内容、参考文献、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见本刊)。

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语;论文中的1、2、3级标题分别按1、 1.1、 1.1.1编号,各级标题一律左起顶格书写。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 ~ 500字。

关键词 3 ~ 7 个。

英文摘要一般要求为500个英文单词,其中应包括:简要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实验、观察、统计数据;分区、分类、分级指标;关键的数学公式和基本观点。

易混淆的外文字母,需用铅笔标出文种、大小写、上下角注等。

外文的中国地名用汉语拼音拼写。

本刊的论文将在因特网上全文发布,本刊的网络版在国外已有很多读者,为扩大本刊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特别强调英文摘要不能泛泛而写,必须有引用价值。

本刊的英文摘要都将送国外审改,需附相应的中文,以便检查。

3.论文篇幅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图表、参考文献及首页下方内容在内,一般不得超过10000字。

超出规定字数将适当加收版面费。

4.计量单位一律采用1984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中规定的单位符号表示。

如“m”,“hm2”,“t”等。

各种专业术语一律按已颁的标准使用。

国内外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程序介绍

国内外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程序介绍

在我国, 少数学者在地质学领域就三角图与计算
气 热 力 学 及 动 力 学 方 程 等 , [4 ̄5] 此 外 , 土 壤 质 地 也 是 土 机的结合进行了探讨 , 如基于三角 图命名岩类 的计算
木 建 筑 、水 利 工 程 、道 路 建 设 等 设 计 过 程 中 需 要 考 虑 机 命 名[15], 砂 岩 三 角 分 类 图 上 的 碎 屑 成 分 投 点[16]。 近
990
土壤通报
第 38 卷
5/5mx、Lotus 123, 适用于 Windows、Excel、Psion 和 Lo- tus123 等多种运行环境, 均可在网上查询程序说明并下 载程序( 表 1) 。其最新发布( 2002 年 8 月) 的 Windows 4.2 版基于 C++ 和 MFC, 实现了以美国农部制、英国制、 加拿大制、国际制为主的多种质地分类制的查询, 并支 持用户自定义, 其通过改进多边形内点检测方法( the polygon inside test method) 和 改 进 多 边 形 裁 减 算 法 ( Vatti 算法) , 实现了粒级分布范围的质地名称查询。
TAL 包括四个主要的程序组: Excel、Windows、Psion
收稿日期: 2006- 07- 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项目(40471009); 国家重点基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2005CB422006); 中 国 科 学 院 知 识 创 新 工 程 重 要
方向项目(KZCX3- SW- 339) 作者简介: 张丽萍(1978- ), 女, 四川仁寿人, 博士研究生, 从事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地理学研究。 * 通讯作者: 张镱锂, 研究员. zhangyl@igsnrr.ac.cn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标准版文档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标准版文档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内容、目的与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 然系统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
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二)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管从意理而的 义、保: :(换((调优障通 用三、四五控化人过系)信))。地息人地、类对统球传类球调社人的表输与表控会类、层地层);,的赖综自球自达 可以 合然 表 然到 持生 的环层环保 续存 、境自境护 发的 区系然的环 展地 域统环评的境估境。球 联运的、、表 系行相预合层 的机互测理自 观制作、利然 点用规(物用环 与、划质环境 方相、循境的 法互管环、评 ,影理、响、与估去能;优环、审量化境预视转、协测与调、研共规究处划人,、类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二)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去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 自然地理学的任务、性质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 (四)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 (三)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的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 用方向; 意义: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 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 (一)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 (四)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目的:通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 调共处,从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当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人们要求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迫切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的形成。 (一)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一)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评介
张镱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李双成教授所著《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是科学技术部创新工作基础专项——“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丛书中的一部,2013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8章计50万字。

范式的概念由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提出。

他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显而易见,没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研究范式,地理学难以进入现代科学之列。

随着自然地理学中系统研究的发展以及分支学科的增加,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一些基础性学科例如物理学和数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经深深地植入到自然地理学之中。

与此同时,一些横断学科的观念如复杂性科学的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混沌等冲击着现代自然地理学,促成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在每一范式转型期,一方面呈现出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研究的无序和随意性。

通过对研究范式变迁的总结,可以发现学科发展的规律。

随着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一些重大的科学研究计划和议题不断推出和实施,对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推动着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转型。

在此过程中,为了应对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急迫的实践需求,自然地理学必须加强自身理论、方法和工具等学科研究范式特质的建构。

基于这个意义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自然地理学甚至是地理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规范和深化。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以“研究范式”作为叙述框架,系统地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①从选题、文献检索与阅读、资料获取、数据处理到研究成果表达的一般研究过程;②自然地理时空的预测与预估;③自然地理学中的尺度现象及其推绎;
④自然地理学的分类与分区;⑤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尺度特征等。

阐述了系统论、复杂性科学理论影响下的自然地理学范式的内涵和研究方法,回答了什么应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被提出,如何进行研究等问题。

系统地总结了自然地理学从前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进化的动因、代表人物和研究特点,分析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自然地理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影响;并以戴维斯的地貌学研究范式的兴衰为案例,剖析了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及其对研究范式转型的借鉴意义。

作者还认为未来自然地理学将具有超越还原论的地理学整体思维、格局与过程的广义进化思维和时空耦合多层次的复杂地理系统三个方面特质构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毫无疑问,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不断总结就是推动地理学不断发展的“器”。

《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对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哲学思维、方法及规范所进行的深入探讨,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建设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细读《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能够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深厚地理学知识积淀和所付出的心血。

在目前略显功利的科研氛围之下,依然能够沉下心来坐冷板凳,挖掘和提炼中外地理学研究的精髓,从而为地理学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需要足够的热情和定力,作者所举实为难得。

本书语言精练,表达准确,每章节均附有研究案例作为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形象生动,便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研究范式》一书为中国地理学工作者,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工具书,并将在中国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