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新版)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的判读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 等高线地形图媒体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导入
新课
情景创设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战争影片中指挥员面对地图进行指挥战斗。
他们常用的地图就是下面这种地形图,同学们能看懂吗?
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
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听问题看图。
提出困惑。
引起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初一学 生对学习地理 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 活跃,在这里
用地理学科特
有的魅力设疑
导思吸引着他们。
过渡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这节课分为以下几步来学
习。
自主探究 第一步: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图中的1300米、1500米2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乙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乙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学生自学解决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
2、学生注意看— —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
”
3、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归纳: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
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归纳总结,认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
指 导 学习,探 究 创 新
第二步: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制过程,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动画演示: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地形模型演示) 总结: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成的线 第三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出示地形图模型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①、学生认真观察
②、形象感知 ③、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 感悟心得
指 导 学习,探 究 创 新
(一) 认识地形模型中地形的部位: 认识山体模型中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1)观察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俯视观察山体模型中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2)学生读课本P33“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闯关题:
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
称,让学生 小组合作,去观察、分析,激发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观察五种不同山体部位的形状 找出五种不同山体部
位的等高线的特点 重点会区分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的特点
搞清山谷、山脊的等高线的区别: 山谷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 等高线模型,并举例:“安排,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进一步
指导
学习
共同
感悟
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山脊
理解
他们
之间
的关
系
等高
线地
形图
是地
形图
的基
础。
等
高线
地形
图的
判读,
非常
枯燥
抽象,
因此,
利用
感观
教具,
依赖
学生
最直
观的
自身
体验,
使学
生主
动接
受知
识,并
构建
知识
体系。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 611米,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是-155米,那么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B )
A .8 456米
B .8 766米
C .8 611米
D .-155米
2.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
)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 、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 、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 、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3. 等高线地形图上,陡坡的地方( )
A 、等高线重叠
B 、等高线稀疏
C 、等高线密集
D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二、读图分析题
第四步: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35“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
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
(教师点拨)
学生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作用: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②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明确地图的多样性。
和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B )
A.高原B.盆地 C.丘陵D.山地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 )
A.①B.② C.③D.④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C点的海拔为米,A点的海拔在米与米之间,C点与D 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米。
图中所表示地区的地形是(选择填空)
山地 B、高原 C、平原 D 、盆地
若图中的粗实线为一条公路线,则该公路的延伸方向大致为。
图中E点所在地属于(选择填空)。
山谷 C 、山脊 C、鞍部 D、山顶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以地形模型、多媒体为载体,以
海拔的认识
山地部位名称的认识
等高线图的判读
分层设色地形图作为教学主线,较好的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等知识,使教学变得既形像又生动,较好的化解教材中的教学难点。
1、基本理解了教材的要求,设计好了教学环节。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3、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而得出来知识,而不是自己在那里替学生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