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代徽州典商兴盛的新观察

合集下载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

徽商——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徽商徽商的定义徽商,又称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称“徽帮”,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徽商的形成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统治日趋没落,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处境愈来愈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革除淮盐积弊,改行“票法”,靠盐业专利发迹的徽商开始衰败典当业也因左宗棠垄断及外国银行的侵入而中落。

茶、木两商则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连年亏损。

尤其是随着提帝国主义入侵,外资渗入,国外商品倾销,徽商经营的行业大多被其所替代。

同时与帝国主义、军阀官僚联系密切的广东、江浙财阀开始兴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技能的徽商,在商业领域逐渐失去其操纵、垄断和独占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徽州研学典故

徽州研学典故

徽州研学典故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徽州研学典故是指徽州地区的一些历史事件或传说,通过对这些典故的研究和学习,可以了解徽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知识。

一、徽商兴起的典故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商贸繁荣的地方,尤以徽商闻名。

徽商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商业集团之一,他们在明清时期掌握了中国经济命脉,对中国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徽商的兴起与徽州地理环境有关。

徽州地处山区,地形险要,交通不便,但却拥有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铜矿等。

徽商们利用这些资源,发展了茶叶、铜器等产业,并通过自己的商业网络将这些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从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二、徽州建筑的典故徽州的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徽州建筑以“四进三开间”为典型形式,以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和彩画而著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徽派古民居,这些民居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徽派建筑以其雄奇壮丽的气势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研究者。

三、徽州文化的典故徽州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徽州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徽州文化的典故可以从徽州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来展开。

例如,徽州的清明节踏青活动是当地民众传承已久的传统,每年清明节,人们会到山中采摘野菜、赏花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此外,徽州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木版年画、徽州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备受瞩目。

四、徽州名人的典故徽州出产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为徽州增光添彩。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修,他是徽派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以其高妙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另外,清代的徽州画派也是徽州名人的杰作之一,这些画家们以其独特的笔墨和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徽州传说的典故徽州地区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丰富了徽州的文化内涵,也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和启示。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指起源于徽州(今安徽省徽州区)地区的商人,以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外贸易中的活跃和卓越表现而闻名于世。

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徽州作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开始形成,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以纺织业为主,经营丝织品、绸缎等商品,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徽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的兴盛得益于徽州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徽商开始经营茶叶、盐业、铜器、瓷器等商品,并且由于在宋金两朝之间进行的频繁贸易,徽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商业网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徽商的贸易活动涉及到了盐、茶、纺织品、银杂、蜡烛、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在多个城市设立会馆、商号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4.近代时期(1840年-1912年):由于清朝的内外部问题,徽商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这一时期,徽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参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并逐渐转型进入现代企业经营领域。

徽商在近代银行业、保险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他们以勤劳、敬业和诚信的商业精神为基础,通过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贸易的活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

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

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

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

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

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

”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

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

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

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歙砚苏轼有《龙尾砚歌》赞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

南唐后主李煜将其收藏于澄心堂书殿,故名“澄心堂纸”。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徽商的财富观

从《三言》、《二拍》看明代徽商的财富观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 社会科学 版 )
第 3卷 第 1 1 期 21 00年 2月
Jun lo ab iC a n ut e c es C l g o ra fHu ie o I d s y T a h r o e e l r l (hl oh n oi cecs Pi spyadSc l i e) o aS n
的谋 生手 段 , 它看 成是 当务 之 急 , 为是 应该尽 把 认
别点明其籍贯的只有徽商 , 且有十篇之多。通过 其中专门写钱财问题或涉及钱财问题的故事 , 我
自己本分所从事的人生事业 。 姚滴珠避羞惹羞 ・ 《
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 了解到明代徽商 的钱财观,
以及文人眼中的徽商财富观。
是最迫 切 的需 要 。徽州 六 县位 于万 山之 中 , 交通
段话极具代表性:“ 却是徽州风俗 , 以商贾为第 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 ……徽人因是专重那做

不便 , 田少 , 口却 日增 ,徽地所产之食料, 山多 人 “
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 于是经商之事业起 。 l ” 2
收稿 日期 : 0 9—1 0 20 2— 3
商的, 所以凡是商人归家 , 而宗族朋友 , 外 内而妻
妾家属 , 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 得利
作者 简介 : 陈艳君 (9 1 ) 女 , 18 一 , 江苏睢宁人 ,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 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硕士 ; 汪雷 (93一 ) 16 , 男, 安徽绩溪人 , 安徽财经大学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院长 , 教授。
科举的地步。 徽州人“ 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 的职
业 理 念 和 由此 产 生 的 以得 利 之 多 少 为衡 量人 物

徽商兴衰史 崛起于明代 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

徽商兴衰史 崛起于明代 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

徽商兴衰史崛起于明代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

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

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当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通过盐业生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典当业古来有之,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小,获利稳,因此徽商继盐业后大举进入典当业。

历史上记载说:金陵当铺总有五百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

后来他们把典当行设到乡村小镇,至此社会上又流传起“无典不徽”的谚语。

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称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语。

徽州方言成了当铺的通用行话,《古今小说》、《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所反映的相关内容也多取材于徽籍典商。

随着江南棉布的进一步商品化,徽州布商的足迹很快遍及苏浙盛产棉布的大小城镇。

明末嘉定县钱门塘丁娘子织的布匹质地特别精良,有个徽商在她住的胡同中租赁屋子居住,专门收购这种布行销各地。

论徽商的商业道德

论徽商的商业道德

徽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徽商文化是古老的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大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徽商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历史剧,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商又称徽州商人、“徽帮”、新安商人(徽州又称“新安”),它是旧徽州府籍商人集团之总称(并不是指所有安徽商人)。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作为古代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能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徽骆驼,即对徽商的美称。

一种说法是外人称富可敌国的徽商为“老大”。

然而徽州方言中“老大”曰le to(屯溪音),极类“骆驼”,所以因此得名徽骆驼。

另一种说法是,骆驼善饥耐渴,且性温驯而执拗,特别适于沙地行走,能负重致远,素有“沙漠之舟”之赞誉。

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商派,从中国众多的商帮中脱颖而出,风流数百年,发扬了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昌盛,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品质,打造了具有生命力的商务理念,积淀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亮丽风景,是现代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

徽商文化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商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和最佳教材。

徽商最基本的特性是诚实守信和儒雅风范。

在经营理念上,坚持“生财有道”的义利观,见利首先思义,认为义重于财,信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人生哲学上,做到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

徽骆驼是对徽商精神的形象概括。

在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环境的优越远非明清时代所能比拟,然而,作为一种创业精神——徽商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和借鉴。

概括起来,徽商精神有下述要点:其一,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浅谈徽商发展古今

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商帮期末论文金融学院投资2班贺敏20130973浅谈徽商发展古今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省市、绩溪县及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商的活动围遍及城乡,东抵,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上文是摘自百度百科,人们对于微商的一般认识大致如上所说,但我仍对其感到迷惑和怀疑,徽商从何而来,又将归于何处,在清朝之后,它就真的逐渐衰微,泯然于市了吗?我翻开历史的书简,探寻那辉煌的奇迹,又不得不寻访这片美好的故土,领略重生的新徽帮。

一,从何而来徽商萌发于东晋,但徽州从商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更久以前了。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这里没有成片的耕地,即使有,“也非善耕作之地也”,粮食产量普遍较底,因此,这里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人们的生存条件非常差。

又因地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人口急剧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矛盾,生存条件更加恶劣。

地少人多的矛盾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粮食严重不足,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人竟有十之八九。

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

万山丛中盛产竹木,所产杉木,质地坚硬,可为栋梁之才;竹子满山遍野皆是;茶可称一绝,尤其是祁门茶和松萝茶;土也是徽州的一大财富,瓷都的制原料白土,就产于徽州;手工业更具特色,文房四宝闻明全国。

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毛笔倍受人们喜爱;墨:“坚如玉,纹如犀”;砚:因石取势,雕琢成颇具艺术价值的图案,至今盛名于世;漆器:被当时人称为“绝古未有”的珍品。

【精品】明清徽州族产管理探析

【精品】明清徽州族产管理探析
一、徽州族产构成及其来源 .................................................................................... 6 二、明清徽州宗族族产长期存在的原因 .............................................................. 19 第二章 明清徽州族产管理 .....................................................................................25 一、族产管理的目标 .............................................................................................. 25 二、管理人员的选择 .............................................................................................. 28 三、附着于族产的劳动者 ...................................................................................... 32 四、族产管理的举措 .............................................................................................. 39 五、族内监督与权力制衡 ...................................................................................... 63 第三章 对明清徽州宗族公产管理的评价 .............................................................66 结 语 .........................................................................................................................70 参考文献 .....................................................................................................................71 致 谢 ...........................................................................................................................7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7

我对徽商文化的认识

我对徽商文化的认识

我对徽商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摘要:徽州人民迫于生计,外出经商。

他们勤劳勇敢,在经商的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徽商文化。

徽商也称儒商。

所谓亦商亦儒,传统世代的儒化徽商,一方面促进了徽州故地的儒学繁荣,另一方面又借助于儒学对徽商的商业经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在此基础上传承和发扬了徽商文化。

关键词:寄命于商,贾而好儒,徽商文化正文:一座时光,一段传奇,历经千年任雨打风吹去。

徽商在三百多年的辉煌之后走向没落,但是,在今天还是有研究它的价值的。

徽商,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明代兴起的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

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纸、墨、木材、典当商最为著名,颇具垄断之势。

往往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建宗祠,立会馆,筑书院,培养士子,亦商亦儒。

具体来说,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

我来自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是一个地道的徽州人,当然对与这徽州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我主要从徽商的形成、徽商的贾而好儒和徽商精神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徽商文化的认识。

首先我来谈谈徽民为何会“寄命于商”、“以贾代耕”。

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地理因素。

徽州境内山多田少,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徽州地区地处江南丘陵,山多田少,耕作三不赡一,山民不得不“远贾他乡”。

“求食于四方”,与日俱增的人口加上人多地少的客观因素使得许多徽民不得不外出经商。

正如明嘉靖年间徽州一村妇所说的:“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

”第二,环境因素。

丰富的物产、便捷的水路交通刺激徽人经商。

一方面,徽州的物产很丰富,尤其是丝茶,木材等。

徽商的兴起与衰败探析

徽商的兴起与衰败探析

徽商的兴起和衰败探析摘要:徽商,一般特指清末以前的古徽州地区(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江西的婺源六县)的商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以商业为主导的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

从明代到清朝徽商持续兴盛了三百多年,享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美誉。

其资本之巨,活动范围之广,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曾对中国明清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试对徽商的兴起和衰败进行探析,其中,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来分析徽商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探析一、徽商的兴起(一)客观因素1、地理环境从地理环境来看,“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山地及丘陵占十分之九,平地只占十分之一。

黄山山脉盘踞于西北部,横跨黟县、歙县、休宁、太平、祁门五县,海拔在千米以上。

东南部的天目山和白际山等山脉也在千米以上。

东部的昱岭、歙岭,西部的大赤岭,犹如两扇门户守卫着徽州东、西两条通道。

新安江、青弋江、阊江为徽州的三大水系,多急流险滩,不便行船。

徽州“山多田少”,俗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而可怜这“一分田”由于土壤贫瘠,并不能旱涝保收。

即使是风调雨顺之年,徽州土地的收入也不及江苏太湖地区受灾之年的一半。

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徽州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因此,为了求生存和发展,徽州人不得不走出丛山,经商谋利。

此外,徽州出产的独特而丰富的资源如茶叶、陶土、纸、墨、砚等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便利。

徽州气候温润,利于茶树生长,尤以祁门茶最为上乘,祁门几乎是山山种茶,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市时,全国各地商人都来此贩茶;陶土也是徽州一大财富,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白土,就多出于徽州的婺源和休宁;徽州竹林茂密,故徽州出产的纸质优良,所产澄心堂纸因获南唐李后主喜爱而名声大噪;徽州古松较多,用古松松烟制做的徽墨,品质优良,往往成为贡品;徽州山上盛产用以制做砚台的砚石,名满天下,为徽州人提供了一大获利来源此外,徽州的漆,徽州近邻宣州所产的宣笔也极富盛名。

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徽商的兴衰徽商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地域性商帮,起于东晋、发展于两宋、兴于明末清初、衰于清中、亡于清末,其在兴衰过程中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徽商,专指古代徽商,是古徽州一带商人的总称。

徽州在古代(明清以前)又有“新安郡”的别称,因此,徽州商人又被称为“新安商人”。

徽商萌生于东晋,隋唐时期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直到宋代才形成一定规模,后经过不断发展最终缔结形成了一个商业“帮派”,被世人称为“徽州商帮”,简称徽商。

古徽州大致位于今天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歙县、休宁县、婺源县、黟县、祁门县和绩溪县合围区域。

在地理位置上,古徽州地区以丘陵为主,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人被迫外出经商”之说,明末“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弊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足迹遍布全国,与潮商、晋商被合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商帮”。

其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除了粮食、绸布、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品之外,还包括“文房四宝”、典当、茶叶、食盐等,其中盐、茶、木、典被称为徽商经营的“四大宗”。

下面就来具体聊聊明朝徽商的兴衰。

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兴起明朝建立以后,徽州商帮的势力日渐增大,至明陈化到万历(1573-1620 年)的一百多年里,徽商的发展进入第一次“黄金时期”。

当时徽商的发展形势,万历年间的《歙志·传》这样记载的:“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

”(一)木商的崛起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自古以来树木就特别繁多,而且树木的品种也多,因而木材资源十分丰富。

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徽州的木材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内产外销”模式而转向了“外购代销”模式。

随着自然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徽商不断向国内木材大市场进军,逐渐占领了我国东南和西南重要的木材产区,并通过“贱买贵卖”赚取大量财富。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

试论明清时期徽商发展的原因与作用摘要: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是我国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徽商的成功既是因为客观环境造成的长久的经商历史,也有着主观上的原因,徽人“以儒入商”使得徽籍官员为徽商撑起了保护伞,也使得其获得社会上的认同,使得徽人在共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众帮众”的大商帮。

关键词:徽商环境儒商庇佑明清时期,徽商的强势兴起是商业经济史上令人瞩目的现象,本文所知的徽商是指谓以徽州本土为联结纽带的庞大的商帮集团。

这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

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兴盛是有着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

1、客观环境地域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的人”,徽商的形成发展是与徽州商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

徽州多商贾的直接动因就是由于人地矛盾所引发的生存危机。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明代顾炎武认为:“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

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多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

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

郡者,常十九。

⋯⋯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

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1土地贫瘠,依靠土地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人地矛盾刺激着人们不能靠着土地过活,被迫出外谋求出路,外出经商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有必然性。

徽人“出贾风习已久”,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晋时期,徽州商人就应运而生。

《知新录》上说,“盖新安居万山之中,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早在东晋时代,就有不少徽州人因“居万山之中,地少人稠”,而不得不“经营四方”,开始商业活动了。

到了明代嘉靖至清代乾隆末年的三百多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时,徽商营业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经营资本之厚,皆在当时各地商人集团之列。

据徽州地方志记载,“农十之三,贾七焉”,“以货殖为恒产”;甚至说“田少民稠,商贾十之九2”。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的兴衰史发展清末和民国时期,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崭露头角,但整体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颓势。

下面是带来的徽商的兴衰史发展。

徽商崛起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其后历经三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界的奇迹。

明朝中叶,社会经济有长足的进展,在我国东南部出现了许多贸易重镇。

徽商除了将本地的竹、木、瓷土和生漆、茶叶等土产运销外,也以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那时盐的产量不高,成为最紧俏的商品。

徽商经营盐业的人愈来愈多,直至将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击败。

当时在扬州的徽州盐商,或为场商(专向灶户收购食盐),或为运商,各有其生财之道。

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此时的湖广是淮盐畅销口岸,所销之盐占淮盐的一半以上。

明清时期徽商之富,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清代乾隆年间,仅徽州盐商的总资本就可抵得上全国一年财政的总收入;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资本有四五千万两银子,而清朝最鼎盛时的国库存银不过7000万两。

乾隆末年,中国对外贸易有巨额顺差,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而出口商品中由徽商垄断经营的茶叶位居第一。

苏北的仪征、淮安等地由于盐业市场的繁荣,当时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通过盐业生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其活动范围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无论从业人数、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典当业古来有之,与其他行业相比风险小,获利稳,因此徽商继盐业后大举进入典当业。

历史上记载说:金陵当铺总有五百家,大部分为徽商所有。

后来他们把典当行设到乡村小镇,至此社会上又流传起“无典不徽”的谚语。

就连典当行的掌柜称为“朝奉”,也源自徽商俗语。

徽州方言成了当铺的通用行话,《古今小说》、《拍案惊奇》等明清小说所反映的相关内容也多取材于徽籍典商。

随着江南棉布的进一步商品化,徽州布商的足迹很快遍及苏浙盛产棉布的大小城镇。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

徽商的发展历程徽商是指具有徽商背景和代表性的商帮集团。

徽商起源于中国安徽地区,始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民国。

在中国商业史上,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对中国近现代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徽州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商人们在经济交流的推动下开始形成商队,以徽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进行商品贸易。

徽商通过与南京和杭州等商业中心地区的贸易往来,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商业经验和财富。

明代中后期,他们开始涉足茶叶贸易,在贸易过程中,徽商学习到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储运等技术,成功打造了以“徽茶”为代表的品牌,迅速崛起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清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清朝时期,南京成为当时全国首府,商业和文化的核心,徽商也随之迁徒至此,与南京的商人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徽商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布匹、药材、染料、茶叶等商品的贸易,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徽商将商业堆头和良好信誉作为发展的基础,建立了严格的商业制度和互助组织,形成了以“合伙商行”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同时注重家族文化和责任感,力求传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徽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版图,延伸到全国各地。

徽商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徽商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通过与政府的合作与互动,获得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和资源。

其次,徽商注重资源整合,通过与其他商业势力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实力。

同时,徽商还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茶叶、棉纺、造纸等行业,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界的佼佼者。

然而,徽商也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徽商逐渐步入衰落的轨道。

此外,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也使徽商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到20世纪50年代,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减弱。

总的来说,徽商的发展历程中,既有辉煌和成功,也有困境和挑战。

他们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辉煌传奇。

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研究关于徽商发展历程的研究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徽商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其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

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但徽商的历史应该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而衰亡于清朝后期。

徽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发展阶段:阶段一: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是文房四宝、漆、木、茶叶,势力上还不能跟山西陕西的商团相比。

阶段二:从成化、弘治之际到万历中叶的100余年间是徽州商帮的的发家阶段。

“其货无所不居”、“足迹几遍天下”,可以说这一阶段奠定了徽商的基调。

由于政府对盐业政策的松动及社会农商皆本的风气加上徽商的艰苦创业,徽商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万历后期到康熙初年的近百年是其遭受挫折的阶段,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

万历时,矿监税使四处搜刮,徽商成为其主要勒索对象。

天启时,魏忠贤又发起“黄山旧案”,在这场狱案中徽商财力消耗是难以估量的。

(2)明末农民起义军对徽商的打击。

如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实行的是“平买平卖”,保护商人的政策,但徽商处处与农民军做对的态度,是农民军对徽商仇视,使他们以徽商作为追赃对象。

(3)明清战争的破坏。

苏州、湖广遭受战祸最为严重,而这些地点有恰恰是徽商最为集中的地区。

所以战争对徽商的破坏可想而知。

阶段三:从康熙中叶到嘉庆、道光之际的一百数十年是徽商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徽商的发展较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1)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长江一线商业活动的扩大,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长江流域正是徽商称雄的地方。

所以徽商实力的增强与沿江贸易的扩大是分开的。

(2)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更为密切。

之前提到的“黄山旧案”,它使徽商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仰仗封建势力,而入清以后,官商之间的结合则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3)徽商之所以能够在艰苦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扩大,乃至成为称雄商界的劲旅与其“贾而好儒”有莫大联系,这一特点贯穿了明清两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便于成 交 ,就 往往需要 一样东 西 :钱 。钱 对 于徽州 当地人 的生 活来讲应 该是很 重要 的 。不 仅如 此 ,由于
耕 ,故其俗 纤俭 习事 。大抵 徽俗 ,人十三在 邑 ,十七 在 天下 ,其 所 蓄 聚则 十一 在 内 ,十 九 在 外 。 L 同 时 ”2 期 的唐 顺之也 强调 : “ 安土硗 狭 ,田蓄少 ,人庶 仰 新 贾而食 ,即 阀阅家不 惮为贾 。 ”

福建商 业高等专 科学校 学报
21 0 0年 8月第 4期
对 明代 徽州 典商 兴盛 的新观 察
郑 小娟
( 东经济 学院社会发展 学院 ,山 东 济 南 20 1 ) 山 504
[ 摘 要】探析明代徽 州典商的繁盛现 象,其 因由有四 :在徽商崛起 的动 因中蕴涵着重视货 币借 贷业之 端;明
收稿 日期 : 0 0— 4—1 21 0 5
食 ,食惟 翘粥 ,客至不 为黍 ” 。晚清 的 许 承尧 描 写得 则 更为详 细 ,他说 :“ ( 人 )家 居务 为俭 约 ,大 富 徽
之家,1 3 食不过一脔,贫者盂饭盘蔬而 已。城市 日 鬻
作者 简介 :郑小娟 (9 8一) 17 ,女 ,山东经济学院社会发展学 院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 :明清社会经济史 E—m i:ei 3 a l ht 3 u
明人 的上述 看法 被后 世普遍 接受 。比如在 清人 所 编写 的徽 州地方 志 中 ,常可 见 到这样 的说 法 : “ 州 徽 介万 山之 中 ,地狭 人稠 ,耕 获三不 瞻一 。即丰年 亦仰
“ 江南 米价 ,徽 独 高 ” ,即此 处 粮 价 奇 高 ,由此 带来 的连锁反应是 必然 导致 当地 生产 的同类生 活 物 品的价 格较外 地高 。这意味 着 ,徽州 当地人 的生 活成 本 ,和
@ sn .c m ia 0
21 0 0年 8月第 4期
对明代徽州典商兴盛的新观察

仅数 猪 ,乡村 尤 俭 。羊 惟 大 祭用 之 ,鸡 非祀 先 款 客 , 罕用食 者 ,鹅 鸭 则 无 烹 之 者 矣 ! 【 由这 两 段 记 载 可 ”2 以看 出 ,徽 人无 论 贫 富 ,在 吃 的 方 面 都 是 非 常 俭 省 的 ,这 是徽人 普遍 的生 活习惯 。在 生活 的其 它方 面 还
《 风俗》 中提到 ,这 里 的人 是 “ 贫者 日再 食 ,富者 三
食江楚 ,十居六 七 ,勿论岁饥 也。天下 之 民 ,寄命 于 农 ,徽 民寄命 于 商 。… …一 日米 船 不 至 ,民有饥 色 ,
三 日不至 有饿莩 ,五 1不至有昼 夺 。 3 ” 以上 言论基 本都是 围绕着粮 食这个 中心 ,强 调徽 州地狭人众 ,所 产之粮 ,远不足 以满足 当地人 消费 所
代 白银货 币化成为这 个时期典当业发展 的强劲推动力 ;宗族 势力可视为微典走盛 的重要 支撑 ;时人谈论徽 典盛状应 是掺 有 “ 水分” 的。
[ 关键词 ]商人 ;货 币; 当;宗族 ;垄断 典 【 中图分类号】J 9.4;F ( 55 2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4 2 1 )4- 0 6—0 0 8— 90(00 0 00 5
在 货币经 济 已发展 到一定 程度 的社会 中 ,典 当业 因其
能够迅速调剂资金缓急和办理借贷简便易行等特点而 决定 了其 具有 不可取 代 的地位 。货 币经 济愈 发达 ,就 愈 推动着 典 当经营业 向前 发展 。在 明代 时 ,货 币 白银
化 就成为 这个 时期典 当业 迅速 发展 的强劲 推动 力 。 白银 流通 , 自宋 、元 以来 已在 民 间逐 渐 推广 。 明
而汗 雨行 ;水 则 溯流 推 挽 ,从 急 湍石 濑 中负 舟 以基础上 ,对于 明代徽 州
典商 的繁盛景 象 ,我 们可 以从 以下几方 面来理解 :

垄断 之子 ,挟 货 以射 息 ,其值 固 已倍 他郡矣 。一 旦饶 河闭籴 ,则徽 民仰屋 ;越 舟不 至 ,六 邑无衣 ;荒 旱偶 乘 ,死亡立 至 。 可 见 ,徽 人 生 活所 需 “ ” 百货 ” 均 仰 给于外 。尤 其 是 衣 物 ,已 到 了 “ 舟 不 至 ,六 邑 越
无衣 ” 的地步 。 徽 州本 土衣食 匮乏 ,所 产远不 足 以满 足所 需 ,其

在徽 商 崛 起 动 因 中 蕴 涵着 重 视 货 币借 贷 业
之 端
是什 么原 因导致 了徽 商崛起 ?从 明中叶起人 们就
在关 注这个 问题 。论 者多将 其归之 于徽州本 土 的生存 环境恶 劣 ,即土地瘠 薄 ,地 狭人众 ,粮 食供 给严重 不
足 ,由此导致 当地人 大量 出走从 商 。嘉靖 、万 历年 间
的王世 贞就说 : “ 安僻 居 山溪 中 ,土地 小狭 ,民人 新 众 ,世不 中 兵 革 ,故 其 齿 日益 繁 ,地 瘠 薄 ,不 给 于
结果就 是徽州居 民 的衣食等 生活资料 多要通 过 和外界 交换来 获得 。虽然 在不少 时候 可以是 物物交 换 ,但若
自明 中叶 以后 ,徽 籍 人 士 开 设 的 典 当铺 遍 及 天
下 ,而且 本多势众 ,一 度呈现 出十分 繁盛 的景 象 。众 多研究者 都注 意到这一情 况 ,相关作 品 中屡 屡 提到此 节… 。然 而 ,却鲜见 有对这种 现象 的因 由作 系统 分析
需。其实非独粮食 ,其他生活资料徽州亦缺 ,尤其是 衣物 。 比如这 段记 载 中就 提 到 : “ 处 万 山 ,百货 皆 郡 仰 于外 。陆则 肩担顶 荷之夫 ,沿崖 陟岭 ,虽 隆冬洹寒
外地那些生活资料 同样依靠购买支撑的居民比,应该
是 要更 高一些 ,即徽人要 花更多 的钱 。 在这种 情况下 ,徽州人 在用钱 的问题上 恐怕 是 比 较 节俭 的,或 者说吝 啬 的。这一点 ,从他 们 的饮食 习 惯上就 已经反 映 出来 了。清 康 熙 《 州 府 志 》 卷 二 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