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徽州家谱文献的独特性精品
徽州家谱编修特点及其徽商特征——以《西关章氏族谱》为例
![徽州家谱编修特点及其徽商特征——以《西关章氏族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a0742c184254b35eefd341c.png)
绩 溪县城 “ 西关 章 ” 是绩溪 “ 瀛洲章” 的分 支 。
瀛 洲 始迁 祖 章 运 生 一 子 : 瑕 。瑕 生 三 子 : 诜、 庆、 授 。现“ 瀛 洲章 ” 、 “ 湖村章” 均 属 庆公 一 脉 。授 公
移 居 县城 , 经过 数百 年 的繁衍 生 息 , “ 西关 章 ” 逐 步
成 为 绩溪 章姓 的重 要 一 支 , “ 西 山” 周 边 也 成 为 章
的章 正基 。从 中不难 看 出 , 该谱 纂修 队伍 庞大 , 也
反 映 了该族 编修 家谱 机制 成熟 。
姓人 聚族而居的地方。从《 族谱》 中收录程通的一 篇《 明洪武谱程序 》 中可知: “ 自运公迁绩之瀛川昼
第1 6 卷 第4 期 2 0 1 4年 8月
文 章 编 号 :2 O 9 5 — 5 4 6 4 ( 2 O l 4 ) 0 4 — 0 4 8 7 0 4
Vo 1 . 1 6 , No . 4
Au g. 2 0 1 4
徽 州 家 谱 编 修 特 点 及 其 徽 商 特 征
“ 西关 ” 为视 点 , 勾 勒 出晚清 民 国时 期 徽 州 乡 土社 会 的原 貌 与变 迁 。为便 于学 界 进 一 步认 知该 谱 ,
本 文拟 就其 内容 和特 征方 面 略作 如下探 讨 。
一
职务和名字 。修谱主修 6 人、 倡修 2 6 人、 督修 3 0 人、 编辑 1人 ( 章维烈) 、 同辑 3人 、 分辑 3 8 人、 志
疑 1 人、 校勘 1 3 人、 采访 1 4人 、 总理 4人 、 协理 8
、
《 西关章 氏族 谱》 的编修及其 内容
人、 督刻 1 2人 、 缮录 1 2人 、 参 阅“ 阖族 绅 耆 ” 。其 中兼 职 的有 6人 , 分别 是 “ 分辑” 兼“ 劝捐” 的 章之 醇, “ 采访” 兼“ 劝捐 ” 、 “ 催征” 的 章必 枝 , “ 总理” 兼 “ 收掌 ” 、 “ 劝捐” 的章 式彬 , “ 总理” 兼“ 采访 ” 的章正 言、 “ 协理” 兼“ 劝捐” 的章 式 彪及 “ 督刻” 兼“ 催征”
徽州族谱所录文献的类型与价值
![徽州族谱所录文献的类型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c9576b1fd0a79563c1e7264.png)
一
、
徽 州 族 谱 所 录 文 献 的 类 型
不 少新 旧序 文 ,其共 同点 在 于 揭 示 谱 牒 的 地位 、
功能 及修 谱 的主 旨。 “ 牒 之 修 非 所 以彰 荣 耀 重 谱
蒋诩 也 ,盖 以隆 孝友 善教 化厚 风俗 也 ,其有 功 于
徽 州家 谱 的体例 ,以文 献 和世 系为 核心 ,从
等 数 十 种 名 称 ,为 叙 述 方 便 ,本 文 以 “ 谱 ” 统 称 。 族
第 5期
谈 家 胜 : 州 族 谱 所 录文 献 的类 型 与 价 值 徽
世 道 夫 岂 少 哉 ’ ]一重 许 族 。 ’ 卷 修 谱 [
事 略仿 杂传 之 例 ,又 次 以墓 碑 ;大抵墓 碑 与传所
②
历 史 上 徽 州 谱 牒 名 目繁 多 。有 家 谱 、家 乘 、 家典 、家 记 、 家传 、宗 谱 、统 谱 、统 宗 谱 、会 谱 、会 通 谱 、世 谱 、支 谱 、 族 谱
参 见 谈 家 胜 《 二 十 年 徽 州 家 谱 文 献 研 究 的学 术 审思 》 安 徽 大 学 学 报 》 20 近 ,《 0 9年第 6期 。
徽 州 族 谱 所 录 文 献 的 类 型 与 价 值
谈 家 胜
( 州 学 院 皖南 民俗 文化 研 究 中心 , 池 安徽 池 州 2 7 0 ) 4 0 0
徽 州族 谱①因其存 世 数 量 大 、善 本 多 而 著称
始 迁祖 往下 ,注重 家族 纪实 [ 。而从存 世 的徽 州 2 ] 家 谱来 看 ,其 收 录的文 献 ,大体 上 可分 为 以下几
宗 族修 谱 历 来 重 视 序 文 或者 邀请 族 内贤 达作 序 ,或 。] 3
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府志》编纂特色
![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府志》编纂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3aee8d1d52d380eb62946d91.png)
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地处皖南。
春秋时属吴国,吴国灭亡属越国,越国灭亡后属于楚国。
后秦朝统一全国设三十六郡,属会稽郡。
汉属于丹阳郡,汉献帝时始建新都郡。
晋太康年间改名新安郡,所以徽州古又称新安。
隋唐时期改为歙州。
而到了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之名由此得来。
而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则在明清时期确立。
六县分别为绩溪、休宁、歙县、黟县、婺源(今属江西)和祁门。
古代徽州不但山水秀丽而且人文昌盛,名家辈出,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更是孕育出了包括理学、朴学、绘画、商帮等等颇具地域特色的新安文明,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府志》的作者赵吉士颇为自豪的称:“新安名贤辈出,无论忠臣义士,即闺阁节烈,一邑当大省之半,岂非山峭厉水清激使之然?灵奇秀拔在在而有,黄海、白岳其最焉者耳。
三复梁祖之言,固不独为徐士秀作慰藉语。
”[1]P161而当今学界对徽州地区研究最主要资料来源之一就徽州地区的方志。
因为随着志书编纂理论和体例的不断完善,由以前作为地理分类的分支,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无所不包的独立门类,内容较之以前更加详实。
再则由于方志编修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的加入新的内容,编修者出于文化的自觉和政府愈加的重视,所记载内容的真实和可靠性也非常的高。
正如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所说的那样“地近则易核,事近则迹真”[2]140。
康熙《徽州府志》成书于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它不但继承了前代方志编修的优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对后面地方志的编修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一康熙三十八年《徽州府志》编纂的独特之处首要体现即其编纂的过程与前代府志相比有所突破,为深入了解其突破之处于此有必要了解其编纂背景。
从宋代罗愿纂的《新安志》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
徽州地方政府的修志活动一直连续不断。
康熙三十八年编纂的《徽州府志》处于明代汪尚宁等纂修的嘉靖《徽州府志》和清代马步蟾等纂修的道光《徽州府志》之间,在时间的跨度上距离均有百年之多。
探析明清徽州家谱编修的特点
![探析明清徽州家谱编修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d5d00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9.png)
探析明清徽州家谱编修的特点
李姣
【期刊名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6(034)004
【摘要】素有“东南邹鲁”、“文献之邦”之称的徽州地区宗族制度繁盛,族人为了团结族人,联宗、睦族,开始大量地编修谱牒,家谱数量达到历史之最,本文以明清时期徽州家谱善本这一宝贵的原始资料为基础,通过广泛收集、分析,研究徽州族人在编修家谱时所呈现出的一些显著性特点,为后世族人更好地认识徽州宗族、徽州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165-168)
【作者】李姣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K820
【相关文献】
1.论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的互动 [J], 徐彬
2.从凡例看明清徽州家谱的编修要求——以徽州周氏家谱为例 [J], 周梦云
3.徽州家谱编修特点与价值研究——以《馆田李氏宗谱》为例 [J], 吕春阳
4.徽州家谱编修特点及其徽商特征——以《西关章氏族谱》为例 [J], 姚硕
5.徽州家谱编修特点及其徽商特征——以《西关章氏族谱》为例 [J], 姚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州家谱编修特点与价值研究——以《馆田李氏宗谱》为例
![徽州家谱编修特点与价值研究——以《馆田李氏宗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44495d30c22590102029d51.png)
第3 2卷第 6期
徽 州 家 谱 编修 特 点 与 价值 研 究
以《 馆 田李氏 宗谱》 为例
: 吕春 阳
(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 摘
要] 徽 州家谱作 为记 载徽 州宗族主要历 史的文 献资料 , 有较 系统 的编纂理论与 方法。在清代徽 州 家谱 的
[ 作者简介 ] 吕春 阳( 1 9 9 2 一) , 男, 安徽合肥人 , 安徽师 范大学历 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 究生, 研 究方向为中国古代 史、 徽学。
义。
[ 关键词 ] 徽 州家谱 ; 编修特 点 ; 价值
[ 中图分类号 ] K 2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7 — 9 8 8 2 ( 2 0 l 4 ) 0 6 — 0 1 4 3 —0 4
值。
明清徽 州地 区素称人文荟萃之 地 , 而家谱则是 徽州
2 0 1 4年 1 2月
佳 木 斯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L A L S C I E N C E O F J I A MU S I U N ⅣE l nY
De e. ,2 0 1 4 v 0 】 . 3 2 N o . 6
一
、
《 馆 田李氏宗谱》 的 内容 以及编修过程
据《 宗谱 》 所载, 馆 田李 氏始祖千三公 于南宋理宗 淳
格年间因避 战乱始迁江南 宁 国府望仙 馆 田沟村 , 为馆 田 李氏始祖 , 自此后 裔 蕃 衍 , 发展 成 为 一个 庞 大 的宗 族。 由于“ 三十年一小修 , 六十年一大修 ” 已是 清初 以来 的修
徽州家谱史料价值探微——以《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为例
![徽州家谱史料价值探微——以《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2911c3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b.png)
徽州家谱史料价值探微——以《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为例操宇晴【摘要】家谱是记载家族繁衍发展历史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一部典型的明清时期徽州族谱——《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从其保存大量的家族史文献资料、社会经济史资料以及村落社会史资料三个方面探讨,可以看出该谱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探究徽州族谱的史料价值,对研究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5页(P114-117,128)【关键词】潭渡黄氏;族谱;史料价值【作者】操宇晴【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3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可谓是著名的“谱牒之乡”,保存至今的家谱数以千计,徽州家谱是徽学研究的重要支撑。
而以一部体例精详、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信谱作为个案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徽州宗族社会发展与变迁奠定基础。
在这一方面,诸多学者都采取此种方式进行相关阐释,这些研究考察其编纂、体例等相关问题,揭示了徽州谱牒的资料价值。
①以一部徽州家谱作为个案研究的文章很多,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王振忠:《一部徽州族谱的社会文化解读——〈绩溪庙子山王氏谱〉》,《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3期;栾成显:《新安大阜吕氏宗谱》研究,《徽学》第六卷,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徐彬:《万历〈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的编纂特点及价值》,《池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刘道胜:《明代徽州珍稀族谱〈程典〉考论》,《历史档案》2012年第3期。
笔者选取其中体例严谨、内容详尽、臻于成熟的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以下简称《黄氏族谱》)为考察对象,试对其史料价值作初步考察分析。
《黄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明隆庆年间黄玄豹重编,雍正九年(1731)校补刻本。
此谱在国图善本部、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均有收藏,版本相同,兹选取上海图书馆藏本以作研究。
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
![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https://img.taocdn.com/s3/m/8c1fcc7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72.png)
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
徐学林
【期刊名称】《江淮论坛》
【年(卷),期】2000(000)004
【摘要】@@ 一、徽州存世家谱rn历史上,徽州地区宗法势力强盛,氏族大姓渊源弥深,可远溯秦汉魏晋。
据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统计,自西汉以下迁徽主要大族姓氏是:西汉舒氏1姓,新莽方氏1姓,东汉汪氏1姓,西晋鲍、余、俞3姓,东晋黄、程、叶、戴4姓,……
【总页数】7页(P99-105)
【作者】徐学林
【作者单位】安徽省新闻出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分析 [J], 宋杰
2.明清家谱人物传记的结构方式与存世价值——以徽州家谱为中心 [J], 朱慧敏
3.近三十年来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研究回顾 [J], 吕春阳
4.馆藏清代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的纂修与文献价值——以《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为例[J], 姚硕
5.徽州谱牒中"溢真"现象的文本解读
——以新安东关济阳江氏宗族为中心 [J], 周晓光;江一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
![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206aa4f767f5acfa1c7cd17.png)
安徽史学 2003 年第 1 期
镒纂修 。刻本 。明嘉靖九年 (1530 年) 。2 册 。 书名据目录题 。始祖诠 ,世家歙西中鹄乡 ,五代 南唐时官金吾大将军 ,始迁祁南大岭下 (后谢 村) 。子三 :芳 、端 、亻全 ,芳迁金家塔 ,端仍旧居 , 亻全迁茅岭汾溪 ,遂为三派 。谱载序例 、统宗世 系图 、宗派世系图 、墓图等 。
三 、质量颇高 , 善本家谱超过一半 。据统 计 ,徽州地区 467 种家谱中 ,刻本 195 种 、本活 字本 139 种 、抄本 126 种 、铅印本 7 种 。就出版 年份而言 ,明朝印刷出版的有 139 种 、清朝印刷 出版的有 278 种 、民国时期印刷出版的有 50
92
·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
下面对徽州家谱举例介绍 。 一《、汪氏族谱》:十卷 。[ 休宁 ] (明) 汪道谨 纂修 。刻本 。明成化十六年 (1480 年) 。1 册 。 存卷 1 - 7 。书名据目录题 。是谱纂者休宁人 , 唐越国公华第四子广下兖山派裔孙 ,故内纪自 广为始 ,广十四传至知游 ,值五代扰攘 ,自歙县 黄墩徙居休宁安乐乡 。知游十一世孙七十 、七 一 ,以元末兵乱 ,其玄孙相隐 、金寿 ,分别迁于邑 南和兖山前 。卷一姓辨 、谱记 、谱序 ;卷二至六 内纪 ,备录渡江以后 、越国公以后 、安乐乡宗谱 、 兖山支谱图 、传 ;卷七上外纪 ,略纪旁族他派之 大概 ;卷七下八景诗 、祠记 、越国公遗像 、墓图 。 有丘氵睿序文 。 二《、祁门金吾谢氏宗谱》:不分卷 。(明) 谢
种 。出版年份最早的是明成化四年 (1468 年) 孙信氵 皿 于纂修的《新安孙氏重修家谱》、明成化十 六年 (1480 年) 汪道谨纂修的《汪氏族谱》、明成 化十八年 (1482 年) 程敏政纂修的《新安程氏统 宗世谱》。清朝出版发行的家谱中 ,有 122 种是 在乾隆以前 (含乾隆朝) 出版发行的 ,这样 ,乾隆 以前印刷出版的徽州家谱共达 261 种 ,占了整 个存世徽州家谱数量一半以上 。按中国古籍善 本的标准 ,凡乾隆以前出版的古籍 ,可以列为善 本的范围 ,由此可见 ,至今存世的徽州家谱 ,善 本比例高达一半以上 ,这是上海图书馆馆藏徽 州家谱的重要特点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 计 ,列入该善本书目的家谱 (含玉牒) 共达 746 种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徽州地区的家谱 。上海 图书馆列入该善本书目的家谱却只有 34 种 ,相 当一部分善本家谱未列入善本书目中去 。之所 以出现这个情况 ,主要是因为上海图书馆的家 谱数量大 ,整理任务重 ,很多家谱都未及时编 目 ,因此 ,上面提到的 261 种徽州家谱绝大多数 没有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去 。否则《, 中 国古籍善本书目》中的家谱数量 ,就不仅仅是 746 种 ,而可能要达到千种以上 。将徽州地区 的家谱印刷出版年份与江苏 、浙江等地家谱的 印刷出版年份相比较 ,存在明显的反差 :徽州家 谱以明朝和清代前期印刷出版的占很大比重 , 清代中期以后家谱数量逐渐减少 。而江苏 、浙 江等地区的家谱则相反 ,清代中期以前印刷出 版的家谱比较少 ,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增加 ,进入 民国时期则大量增加 。出现这个反差情况 ,非 常清楚地说明了编修家谱这个文化行为与当地 当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清代中期以 前 ,徽商活动遍及全国 ,徽商在家乡以修祠堂 、 续家谱相互攀比 ,从而有力地带动了家乡修谱 事业的发展 。19 世纪中期以后 , 徽商逐步衰 落 ,徽州修谱工作呈衰微趋势与此不无关系 。 与此相反 ,19 世纪中期以后 ,随着近代经济在 江苏 、浙江沿海等地逐步获得较快的发展 ,直接 促进了江 、浙等地区的修谱工作不断兴盛 。
近三十年来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研究回顾
![近三十年来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研究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aa943c0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8.png)
近三十年来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研究回顾吕春阳【摘要】近些年来,馆藏的徽州家谱作为记载徽州宗族主要历史的文献资料,以数量多、善本多、价值高的特点备受学术界瞩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徽州家谱档案的研究,使得对徽州家谱的研究成为徽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中国档案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在对徽州家谱的整理研究、内容与体例方面的研究、编纂理论研究、价值研究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重视.【期刊名称】《山西档案》【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103-105)【关键词】徽州家谱;回顾;展望【作者】吕春阳【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6明清徽州地区素称“文献之邦”,而家谱则是徽州地区文化繁荣的见证,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占据了重要地位,现存馆藏徽州家谱档案约有2000余种,绝大多数是明清民国时期所纂修。
[1]徽州家谱以数量多、善本多、价值高备受学术界瞩目,对研究明清时期徽州乡村宗族社会的原貌和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回顾学术史,自近代以来对于徽州家谱的研究肇于1919年胡适先生在《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对于家谱“信史”的论述,虽然胡适并不是专讲徽州谱学,但其从徽州谱学入手开始谈对谱学的认识,当然徽州谱学应包括其中。
自此之后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对于徽州家谱的研究鲜有涉及,过了近三十年,随着徽学研究的兴起,徽州家谱以数量多、精品多、研究价值高的特点进入了学者的视野。
从现有资料看,较早关注徽州家谱的史学研究价值的是张海鹏、王廷元两位先生主编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该书充分肯定徽州家谱的史学价值,指出徽州家谱对于徽商研究的重要之处,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于徽州家谱的兴趣,在徽州家谱的研究中起到了开创的作用。
而安徽大学的赵华富教授在徽州家谱和徽州宗族社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出版的《徽州宗族研究》一书中有专门论述徽州宗族族谱的一章,这一章全面的反映了赵华富教授对徽州家谱的整体看法和主要观点,其研究成果对徽州家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
![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1e47e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d.png)
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陈玲;冯剑辉【摘要】The library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collection units that have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Huizhou genealogies.The Huizhou genealogies collected by Huangshan University include some rare editions which are rich in content but not fully explored.Therefore,they are worth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on Huizhou and Chinese genealogy.%黄山学院图书馆是国内收藏徽州家谱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其家谱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善本和罕见本,资料丰富,尚未得到有效运用,值得引起徽学与谱学研究者的重视。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40)001【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黄山学院;图书馆;徽州;家谱【作者】陈玲;冯剑辉【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图书馆,安徽黄山245041;黄山学院思政部,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3黄山学院是国内徽州家谱的重要收藏单位之一。
徽州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势力最强大的地区,对家谱的修纂历来非常重视,加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学术昌盛,因此纂修了大量精美的家谱。
存世徽州家谱以“善本多、价值高”著称,受到国内各收藏单位的重视。
黄山学院是古徽州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徽州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是学校重要特色,因此对徽州家谱的收藏、保护和利用一直非常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征集和收购了一大批徽州文化资料,包括多种家谱。
本文将介绍黄山学院所藏家谱的概况和资料价值,对若干价值较高的有特色的家谱举例简介,并对其保护、运用和交流状况进行说明,以期为徽学与谱学研究者提供便利。
家谱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明清徽州家谱为例
![家谱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明清徽州家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16c0c5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0.png)
家谱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明清徽州家谱为例徐彬【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13-14)【作者】徐彬【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对于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20世纪,因徽州文书的发现,傅衣凌、张海鹏等人开始了对徽州商人的研究,因而推动了徽州社会研究。
明清徽州社会的典型性成为解剖封建社会后期发展的样本,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徽州民间秩序等研究领域的拓展,逐步促进了徽学的形成。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徽学已成为一门综合性区域文化研究的学问。
近年来,如何开辟新领域、寻找新路径、发掘新史料,成为徽学研究的新课题。
整理研究徽州家谱是新一轮徽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编修了大量的家谱,这些家谱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现存2000余部。
明清徽州家谱为徽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典型的研究资料。
徽州家谱反映了宋元以来徽州家庭结构、人口繁衍和迁徙、宗族关系,以及宗族与基层社会的关系,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可以形成对徽州基层社会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中国明清社会作更深入的考察。
这一点是其它资料及其它研究途径无法替代的,因此徽州家谱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会成为推动徽学研究深入发展的支撑。
明清徽州家谱不仅记录了徽州社会的实态,还有机地融入到徽州社会之中,通过发挥家谱的功能,担当起基层社会秩序重构重任,这是徽州家谱撰修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徽州学者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
”这表明徽州是一个高度宗族化、组织化的地方社会,这种组织化的形成是在社会变迁中不断重构而生的。
徽州基层社会秩序的形成,家谱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千丁之族”是由谱系维持的,“千年之冢”是由家谱中的墓图固化的,这说明家谱承担着基层社会秩序重构的重任。
徽州族谱所录文献的类型与价值
![徽州族谱所录文献的类型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e85c2f949649b6648d7472c.png)
徽州族谱所录文献的类型与价值作者:谈家胜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05期关键词:徽州族谱;文献类型;学术价值摘要:徽州族谱所收录的文献极为丰富,大体上可分为谱论类、制度类、史实类、文学类、民俗类、图景类等六种。
对徽州族谱存录的文献进行归类研究,有益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和理解徽州族谱的内容及其价值,对今天的民间修谱活动也有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 K8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0)050554 05Types and Value of Existing Literature of Family Tree of HuizouTAN Jiasheng (Wannan Folk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China)Key words: Family Tree of Huzou; Literature Types; Academic ValueAbstract: There is plentiful existing literature of family tree of Huizou, which fall into genealogy type, system type, official document type, folk type and map type. The stud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existing literature of family tree of Huizou help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ontent and value of family tree of Huizou,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oday's folk compiling family trees.徽州族谱①因其存世数量大、善本多而著称于世,今天学界估算约有2000余种,绝大多数是明清、民国时期所编修。
徽州文书的特点和学术价值
![徽州文书的特点和学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ce0a74f69eae009581becf0.png)
徽州文书的特点和学术价值特点:徽州文书是一种民间档案的遗存,它是由历史上的徽州老百姓在其具体的和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地、真实地形成与产生的,产生之后又是作为了一种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档案而保存下来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因此,真实性应是徽州文书首先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
徽州文书是一种历史实态的直接写照,这种直接的写照甚至是不加修饰的,是作为了一种原始事件、事态以及情态、心态的直接和最初的反映。
正史、野史、小说、笔记等等,往往是由某人,以自己的视角和眼光而进行有选择的记录与描写,从而还只是作为了一种客观对象二次反映的历史副本,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实态。
徽州文书则是完全地历史实态的一次反映,尽管它也是以一种文字形式的东西而存在,但这种文字所反映的内容是努力地与所要反映的对象保持一致的。
如一份土地买卖契约,其卖者必须将所卖土地的来源、四至大小等交代清楚、价钱注明,并且还要明确是大卖还是小卖,这些都是不能有错的,必须十分明了、属实,并有画押,才能成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如果没有真实性,文书也就无法形成。
所以说,徽州文书都是当时、当事和当人的,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每一份徽州文书,除去历史保存的因素外,其现在是这个样子,当年也就是这个样子。
即使是有些文书是属于所谓的“抄白”,表象上看,仿佛已不是所抄内容原载文书的原件,但由于这“抄”的事件本身是历史的和真实的,抄白文书本身也是原件,所抄内容基本与原件相符,甚至在格式上都能保持一致,因此,真实性还是存在的。
徽州文书的真实性,必然决定其存在本身的唯一性。
徽州文书除了一些印制的官府票证如“清丈单”等和商家印制的宣传广告单等外,绝大部分都应是各个明确的“这一个”,每一份都是唯一的。
尽管有些文书,如合约、公约类的文书,往往是一式几份,多的时候达一式几十份,仿佛不是唯一的,但每份文书都有画押,而每一个的画押都是唯一的,并且如果是一式多份,其多份的具体数量都是要在文书中注明的,是多少就是多少,一点也不含糊这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它的唯一性。
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分析
![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22fc116bd97f192279e933.png)
谱 的 版 本 、 刻 时 间 、 域 以 及 姓 氏 分 布 作 一 分 刊 县 析。
( ) 世 家 谱 的版 本 一 存
由上表 可见 , 徽州存 世 家谱版 本 主要 以刻本 、 抄 本和 活字本 为 主体 , 他诸 如铅 印 、 印 、 墨 、 其 石 朱 稿本 、 本等数 量虽 然相 对较 少 , 价值颇 高 。存 写 但
VO . 9 N . 1 12 o 1
徽 州 存 世 家谱 的文 献 学 分 析
宋 杰
芜 湖 2 10 ) 4 0 3 ( 徽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与社 会 学 院 , 安 徽 安
摘
要 :徽 州 家 谱 是 徽 州地 方 文 献 之 重 要 组 成 部分 。充 分 搜 集 相 关 馆 藏 目录 , 实 著 录 徽 州 存 世 家 谱 , 文 献 学 的 翔 从
角 度厘 清存 世 徽 州 家 谱 的 版本 、 刻 年 代 、 域 及姓 氏分 布 , 讨 徽 州 家 谱遗 存 丰 富 的 原 因 , 助 于 徽 学 历 史 文 献 的 整 理 刊 县 探 有
和 利用 。 关 键 词 :宗 族 ;徽 州 ;家 谱 中 图分 类 号 :K8 0 2 1.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4 3 ( 0 0 1 — 0 8 一O 03 7 0 2 1 ) 1 0 4 5
数 的 2 .1 。 休 宁 1 8种 , 占 刻 本 总 数 的 8 1 约
收 稿 F期 :2 l 一0 —0 t OO 8 9 作 者 简 介 :宋 杰 , , 徽 霍 邱 人 , 徽师 范 大 学 历 史 与 社 会学 院硕 士 研 究 生 。 男 安 安
明代徽州家谱特征简谈
![明代徽州家谱特征简谈](https://img.taocdn.com/s3/m/90d3519f0b1c59eef9c7b4fe.png)
明代徽州家谱特征简谈作者:张学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摘要:徽州家谱是徽学中极具特色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时期的徽州家谱更是以数量大、名称多、分布广、质量高著称。
本文从家谱的范围扩大、区域分布、编纂者的变更三方面对明代徽州家谱的特征作出简要分析说明,以供学者有初步的整体印象。
关键词:明代;徽州家谱;范围;区域分布;编纂者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53-03“立族之本,端在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
”①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家谱的发展不断完善,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繁荣,从浅入到深出。
发展到“谱之为说固非一家之事,而天下国家之事也。
”③到了明朝时期,社会的稳定发展为家谱的兴盛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说,明代的家谱达到了中国家谱史发展的高峰。
明代的徽州以环境优美、宗族制度高度发达而闻名,徽州家谱更是徽学中极具特色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万里先生曾指出:“传世明本谱牒,大都是徽州一带大族居多,徽州以外绝少。
”③这个时期的徽州家谱以数量大、名称多、分布广、质量高著称。
涉及的姓氏繁多,包括张、黄、程、毕、曹、戴、杨、章、罗、潘、金、郑、谢、叶、卢、吴、朱、陈、汪、范、葛、李、胡、方等。
在这些存世的明代徽州家谱中,有的是抄本,有的是刻本。
一个家族的发达程度往往可以通过其家谱的刊刻状况判断出来。
刻本一定是望族、大姓才拥有的,有单卷(不分卷)与多卷之分。
徽州的程、吴、王、汪、黄、胡、方等望姓,其家谱大多以刻本为主。
而抄本一般是在普通家族中流行。
本文试从家谱的范围、区域分布、编纂者的变更三方面对明代徽州家谱的特征做一个简短的概括。
一、明代徽州家谱范围的扩大“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地域环境,使徽州远离中原,很少受改朝换代和战乱影响,这为徽州家谱的保存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保障。
如徽州的望姓方氏就在歙县保存了很多家谱资料,“歙以山谷为州也,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
试论“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揭示中的作用
![试论“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揭示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65a50e910ef12d2bf9e7dd.png)
作者: 谈家胜[1] 余晓宏[2]
作者机构: [1]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2]宿州学院社科系
出版物刊名: 宿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徽州家谱 文献资源 叙录
摘要:"""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的揭示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够深度揭示馆藏徽谱资源;其二,全面地展示一谱文献的体例与内容;其三,充分地揭示徽州家谱文献的具体价值。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有欠缺,叙录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稀少。
因此,进行徽谱文献的""叙录""研究,既有开展的必要,也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
试论“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揭示中的作用
![试论“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揭示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2fb49f3aef8941ea66e0502.png)
第25卷第4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5,No.4 2010年4月Journa l of Suzhou U n iver sity A pr.2010do i :10.3969/j .issn.1673-2006.2010.04.018试论“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揭示中的作用谈家胜1, 余晓宏2(1.池州学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安徽池州 247000;2.宿州学院社科系,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叙录”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的揭示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够深度揭示馆藏徽谱资源;其二,全面地展示一谱文献的体例与内容;其三,充分地揭示徽州家谱文献的具体价值。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有欠缺,叙录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稀少。
因此,进行徽谱文献的“叙录”研究,既有开展的必要,也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徽州家谱;文献资源;叙录中图分类号:F0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0)04-0050-0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谈家胜(66),安徽东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及皖南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存世徽州家谱数量极丰,学界认为多达2000余种,分藏于国内27家收藏单位[1]。
这些丰富的谱牒文献是徽学、谱牒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宝贵资源,需要充分地展现出来。
目前,馆藏单位普遍地采用编目的形式揭示其所藏的徽谱文献,个别收藏机构采用文献提要的形式揭示其所藏的徽州家谱资源。
两相比较,后者在文献资源及其价值的揭示中则更为深刻和全面,也便于学界充分认识,进而取用其所藏的徽州家谱文献,进行学术研究。
“文献提要”即“叙录”,自古迄今,这种揭示、整理古籍文献的“叙录”文体,多被学人看重,叙录性的著述也有不少。
今天,也有学者运用此文体来揭示馆藏的徽谱文献;至于探究它在徽州家谱文献资源揭示中的具体作用,则缺乏专文。
鉴此,拙文试作如下的探讨。
1 深度揭示馆藏徽州家谱文献资源 目录以及目录学专著,是我们了解、利用、掌握文献典籍不可缺少的向导,其中叙录体目录最为目录学家、学术史家所称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历史、地理、政治、方法、质量、地方、问题、大力、整体、民主、富强、加大、统一、发展、发现、研究、特点、稳定、格局、思想、地位、精神、氛围、权威、资源、制度、特色、规模、水平、反映、关系、弘扬、形成、丰富、保护、服务、教育、解决、创新、影响力、中心
试论徽州家谱文献的独特性
徽州位于安徽南部,古称新安。
自宋宣和三年(1121)形成一俯(徽州)辖六县(绩溪、歙县、休宁、县、祁门和婺源)的格局,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基本未变。
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详细资料:百姓通谱wang
徽州地方文献,是徽州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的记载,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学者们的估计,总数在7000种以上,目前存世者尚圾4000余种。
清代学者马步蟾称赞为“新安为人文渊薮,自文公倡明正学,代有通人,撰述之多,无虑千万卷,择而录之,一代文献在是矣。
”可见,徽州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数量十分丰富,为研究徽学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地方文献是徽州区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徽州闻名的一大标志。
一、徽州文献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徽州历史上留下大量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多的是文集、族谱、家乘、方志、契约文书、笔记、理学、戏曲等,另外,还具有总结性、集成性的文献,便是文献中的最大特色。
因此,徽学能成为与久负盛名的敦煌学、藏学并称的中国三大以地域命名的学科,并引起国内外学人瞩目和潜心研究,徽州地方文献功不可没。
徽州是一个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献之邦,其文献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闻名于世。
除了文集、笔记、历代著作和丛书之外,徽州地方文献的独特性有以下几点。
(一)特色的徽州地方志
徽州今存历代各类志书64种,以时代计算,宋代1种、明代11种、清代41种、民国11种。
以类型计,府志11种,县志48种、乡镇志5种,不仅为全省之冠,而且在全国也堪称发达地区。
徽州的“方志之书,纵横古今,分门既多,搜检难周于通志之外复有专志,专志所以补通志之不足,与通志相辅也”。
值得称道的是,罗愿所编著的《新安志》是现存三十三种宋志之一,也是我国方志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志书之一。
是现存徽州乃至安徽省惟一的一部宋代志书,历史价值很高。
此外,还有乡镇志,这也是方志一大特色。
清朝安徽乡镇志大部分出自徽州,全省共有乡镇志8部,徽州就占5部,他们是:《孚潭志》《岩镇志草》《沙溪集略》《橙阳散志》《善和乡志》。
乡镇志的出现,说明徽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富强,也是研究徽州地区经济文化的第一手重要资料。
(二)独特的徽州契约文书
徽州契约文书在20世纪50年代在徽州屯溪大规模面世,从宋代到民国的文书档案,它们包括:交易文契、合同文书、承继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政令公文、诉讼文案、会簿会书、乡规民约、信函书札等。
现在看来,我们对徽州以外的收藏很难搞清,对徽州属县民间的收藏也探不到底,不知还有多少徽州文书不为外人所知。
所以,难于对现存徽州契约文书数量作出有根据的估计。
现在徽州文书仍在不断发现,其总量当在30万件以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具体,可以作为历史的凭证。
(三)庞大而独特的徽州家谱
徽州家谱主要内容有家谱、族谱、房谱、世谱、统谱、支谱、宗谱、徙谱之类,为了方便叙述,我们统称家谱。
明人程尚宽的《新安名族志》记载,从汉至宋以来,从中原地区相
继迁入徽州的有88个家族,这些“衣冠巨族”,带来了自己的宗族、部曲,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强固的宗族势力。
他们聚族而居,一村一姓。
徽州家谱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数量多、善本多。
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 300种左右,其中明代家谱约有400部左右,多为古籍善本。
探其原因是,徽州人大多自幼就“习儒业”。
如宋代胡舜申、元代陈栎、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也就形成了纂修家谱,以弘扬宗族文化的一种氛围。
第二,家谱的种类繁多。
徽州地区家谱,主要有汪、胡、金、米、方、李、黄、王、吴、余、周、俞、徐、唐、孙、许、高、张、叶、程、詹、郑、刘、钱、戴、谢、章、冯、罗等姓氏家谱,其中大族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
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做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
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之谱,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
其中有代表性的家谱是:《新安程氏统宗谱》《新安汪氏统宗谱》《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济阳江氏族谱》等。
第三,家谱体例完备。
从具体修谱方法看,明清徽州家谱继承了欧、苏谱法。
欧阳修、苏洵在北宋时各自创立了家谱,他们所使用的编修方法被称为欧、苏谱法。
明清徽州家谱在编修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史表、欧苏谱法,同时也有所创新。
程敏政编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即被徽州家谱编修者称为是一大变革。
如《新安许氏世谱》说:“古今修谱之例有三变,始如道统图体者;中如欧、苏谱体者;至程篁墩谓欧、苏谱体,一图一传,不见统宗之义,乃变为《汉书》年表、《唐书》相表体。
”
二、徽州地方特色文献保存和研究的现状
徽州文献是一种极有价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
至今,徽州已经发现大约有30万余件文书档案,据学者们的估计,总数在7 000种文献典籍,目前有存世者尚有4 000余种。
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
而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徽州文献,境遇却十分令人担忧。
一方面,它们由于得不到保护,正在遭受自然和人为的损耗、损坏,许多已遭虫蠹、水蚀、掉页,失去其供研究利用的价值。
另一方面,徽州文献大量流入市场,被一些人贩买贩卖,其后果是相当糟糕的:第一,文献大量流失,加大了抢救与整理的难度和经济承受程度;第二,破坏了徽州文献本身的文化价值。
尤其是徽州文书中的私人文书原本是统一的、一家一户的。
可一旦上了市场,卖者总是要根据品像挑选而分开售卖,这样,整体性便受破坏,户属性丧失,文书的研究价值也就大大降低。
徽州地方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现状是:第一部《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张海鹏、王廷元主编,黄山书社1984年出版),就是这一部资料集的出版,揭开了徽州文化研究的序幕。
随后又陆续出版了《明清徽州长社会经济资料汇编》《岩镇志草》《明代黄册研究》《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徽商研究》《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徽州文代史探微》《徽州文化全书》《文化徽州》《徽州文化》等资料集和著作的出版。
另外,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进行徽州文献的整理,由朱万曙、胡益民主编的“徽州资料辑刊”,目前已陆续出版:《太函集》《新安文献志》《紫阳书院志》《新安名族志》《新安学系录》休宁名族志》《清代徽人年谱合刊》《茗洲吴氏家典》《寄园寄所寄》等徽州资料的整理出版,无疑是对徽州文献保存和保护都有很大的贡献,对徽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价值。
三、徽州地方特色文献的地位和价值
徽州地方特色文献是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献的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徽州文化的特色,因而被称为“文献之邦”。
徽学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
因此,徽州地方文献的
地位不能忽视。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收入历代著作3 461种,录入存目书名6 793种,总目合计著录10 254种。
而徽州人的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195种,录入存目256种。
共计451种。
徽州人著作占《四库全书》著录总量的1/23(4.4%)、占收编著作的1/18(5.6%),这个比例对一个徽州地区来说是相当大的数字了。
当时清代内地18个行省240多个州府,徽州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比例与一个行省的平均数相当,超出州府平均数的10倍。
从以上的数字来看,徽州的地方文献之多,地位之显赫,在全国同类地区是无法相媲美的。
徽州地方文献著作质量和学术水平在当时全国都是有很高的价值,如:朱熹、程大昌、朱升、程等新安理学;朱熹的《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文公易说》《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孟子精义》《宋名臣言行录前集》《二程遗书》(编)《二程外书》(编)《近思录》(编)《楚辞集注》《晦庵集》等。
程大昌的《诗论》《演繁露》《考古编》等。
朱升的《朱枫林集》等。
江永、戴震的考据学、朴学;戴震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等。
罗愿、程敏政的方志学等。
罗愿的第一部宋代《新安志》,所存佚文内容最多,最为丰富,涉及面也最广,历史价值很高。
程敏政的《新安文献志》一部徽州地方文献总集,对研究徽州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徽州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既有地方性、典型性,又有谱遍性、共同性。
这些徽州大家的著作,都是代表当时最高学术权威,最有影响力,其著作的价值和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