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
作者:张健丽
来源:《求知导刊》2019年第17期
摘要:图里是当代翻译理论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的翻译规范论在翻译界独树一帜,为众多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文章从他的翻译规范论中的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初始规范来探讨林语堂的英文作品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苏东坡传》)中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翻译规范论;林语堂;《苏东坡传》;诗歌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30-02
一、引言
截至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还大多拘泥于一些实物形式,如中医、中国功夫等。

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等非物质文化了解较少,这些都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翻译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语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他因旅美多年,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创作出了很多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苏东坡传》就是其中一例。

苏东坡是林语堂最喜欢的一位中国诗人,林不惜前后耗时十年完成这部作品。

翻译活动至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即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这两套规范体系,翻译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译者们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规范之间取舍的产物(Toury,1995)。

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来探讨《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的合理性,以期为广大译者提供借鉴。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论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以色列翻译理论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埃文·佐哈儿(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学者。

他将“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即某一目的与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转化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Toury, 1980)。

他认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受到三类规范的制约,
即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

第一,预备规范指文本的选择、译者的喜好等。

第二,操作规范会影响文本的微观层面,如句子的遣词造句。

第三,初始规范指译者对翻译的总体倾向,即倾向于源语文化还是译入语文化。

图里将这两极分别称为“充分性”和“可接受性”。

他的这一理论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

三、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翻译规范的运作
1.从林语堂选择写《苏东坡传》看预备规范的运作
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林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

”(张振玉,2017)苏是林最喜欢的一位诗人,当林旅居海外时,身边总是会带着些苏东坡的珍本古籍,林说:“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张振玉,2017)
另外,林写《苏东坡传》这一类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书,除了自己本身对苏的喜爱,还有一个目的——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林所处的时代,西方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存在误解。

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就是裹小脚、扎辫子之类,而且还称“容貌丑陋、长辫小脚、不守时刻、不懂礼貌、爱好嫖娼、不讲公德”是中国人的秉性(施建伟,1999)。

为了改变这种偏见,林用自己的中西文化观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

这些都是林写《苏东坡传》的理由,也就是预备规范在这本书中的体现。

2.从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诗歌英译的遣词造句看操作规范的运作
在《苏东坡传》诗歌英译过程中,林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技巧,比如,直译、增译、句式标点等使本书得到了西方读者的好评。

(1)直译:在翻译苏的诗文过程中,林大都采用了直译,即逐字逐句加适当调整语序的方法。

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译为“I like to compare th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其中“西子”被译为“Miss West”,体现了译文的充分性,有利于文化的输出,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意象及文化。

(2)增译:增加原诗中没有的主语。

如苏东坡经常取笑弟弟苏辙的高大,作诗“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林将其译为“Bending his head, he reads the classics and history,Straightening,his solid head strikes the roof.”。

原句中表面上沒有一个主语,但是林在翻译过程中将隐含的主语一一译出。

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理解,也是从可接受性角度出发。

(3)句式和标点选择:在本书的诗歌翻译中有很多涉及句式和标点选择的,比如,疑问句变为感叹句,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被译为“H 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这是译者根据诗句的深层语义和语篇功能所做出的改变,强化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从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翻译策略看初始规范的运作
图里认为在翻译中至少存在两种翻译规范,即源语规范和目标语规范。

若译者倾向于源语规范,那么译文的充分性会大大提高,但是译作的语言生硬蹩脚,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反,若译者倾向于目标语规范,那么译文的可接受性会增加,但其充分性也会相应受到影响,无法做到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决策成了一名译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可从译文的微观层面反观该译作的初始规范,综上所讲操作规范的三个方面,即直译、增译、句式和标点选择,其中既涉及充分性,又涉及可接受性,可见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翻译过程中林语堂在追求文本的充分性来表现中国文化思想的同时,也适当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尽力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四、结语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为译者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为翻译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苏东坡的诗歌过程中,运用了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充分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同时也将苏东坡的个人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大提升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对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Gideon Toury.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M].Tel Aviv: The 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1980:51.
[2]Gideon 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57-61.
[3]林语堂.苏东坡传[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4]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
[5]朱文拿,张小曼.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看刘殿爵《论语》英译本[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
作者简介:张健丽(1993—),女,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