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_李醒民

合集下载

隐喻_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_李醒民

隐喻_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_李醒民

第二十六卷 总149期2004 第1期 自 然 辩 证 法 通 讯JO URNA L O F DIA LECTIC S O F NA TURE Vol.26,Sum No149 No1,2004·科学技术哲学·隐喻:科学概念变革的助产士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 要: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1980年代从语言哲学的独特视角对科学革命进行了深入研究,把科学革命视为科学语言尤其是科学词汇表或词典的变更。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隐喻、类比和模型在新概念的诞生中起着助产士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库恩的有关精辟见解的基础上,对隐喻、类比和模型的本性和使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加以辨析,认为类比和模型是隐喻的特例,完全可以囊括在隐喻的范畴之内。

最后,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探讨了隐喻在科学认知和科学革命中何以不可或缺。

关键词:隐喻 类比和模型 库恩 科学认知和科学革命 语言哲学〔中图分类号〕B0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4)01-0022-07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哲学经典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1〕中提出,科学革命是科学共同体的范式(paradigm)的更替,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le)〔2〕。

后来,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库恩接连发表了数篇很有分量的论文,尤其是在三篇一组的希尔曼纪念讲演“直面过去的科学”〔3〕中,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4〕,起码是在形式上。

此时,库恩不再把科学革命看作范式的更替,而视为科学语言的变更或语词附着自然方式的变化〔5〕。

也就是说,他不再使用“范式”术语,而代之以“词汇表”(vocabular y)或“词典”(lexicon),“不可通约性”也被“不可翻译”(in-translateble)和“保真翻译”(truth-preserving translation)不可能取代了〔6〕,“科学共同体”随之也变成了拥有词典结构同源(homology of lexical structure)的“言语共同体”(speech c om munity)。

科学和技术_联系和差异_李醒民

科学和技术_联系和差异_李醒民
, ,
,

这 种 现 象 不 光 在 我们 国 家 有 在 中 国 文 化
,
圈 亚 洲 文 化 圈 的 日 本 也 是 这样 的 日 本 一 些 学 者 也 很 反 对把科 学 和 技 术 放 在 一
起 简称 为科 技
,

这 不光 在思 想 上 概 念 上 造 成 混 乱 对 我 们 制 定科 学 政 策 技 术
他 可 能 有 技 术 引 发 的 一 些科 学 问 题 导 致 了 科 学 发 展 所 以 这 个 东 西 也 可 以 科 学 优先 也 可 以 技 术优 先

所 以 我 觉 得 这个 提 法 也 是 错 的 而 且偶 然 性很 大 并 不
,
,
,
,
是计 划 好科学优 先就是科 学优先 计划 好技 术 优先 就是 技 术 优先
一 种 工 匠 传统 是 纯 粹 的 经 验 当 然 后 来 发 展 到 后 期 改 进 热 力 改 进 蒸 汽 机 的
, , , , , 。 ,
效力 跟卡 诺 ( 音 ) 循环 有 关 系 跟 科 学 有 关 系
, , , ,
,
9 科 学 真 正 转 化成 技 术 是在 1
,
世 纪后 期 就是 在 德 国 的 燃 料 工 业 黄 色 燃料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才 转 化 成 技 术 当
, ,
,
,
,

到 底 是科 学 优先 还 是 技 术优 先 我 就说 这个 东 西 很 难说 有 时 候 是科 学 优 先
有 时 候 是技 术优先 是 互相 促 进 的 而 且 偶 然性 很 大
, , 。
,
,

所 以 我们 现 在 的 课 题 申请

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

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

科学精神的规范结构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先前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

它主要生发于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中力行和发扬光大。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自然流露或延伸,体现了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是科学的根本、真诠和灵魂。

通过科学传播、科学学习、科学训练、科学研究,它能够内化为人的科学心态即科学的心智框架(scientific frame of mind)或科学的心智习惯(scientific habit of mind)、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良心(scientific conscience),外化为人的科学态度(scientific attitude)、科学道德与社会的科学心理风气(scientific mental climate)。

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优良传统、自主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认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

它是科学家应该具有的精神,是多数科学家事实上或多或少具有的精神,也是非科学家能够领悟和习得的精神。

人们既能够从科学的成功、健康发展中洞悉科学精神,也能够从科学的失败、病态停滞中窥见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

我们所谓的真理,当然是指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是近似的、暂定的真理,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万古不变的真理。

追求真理或真知的发生学起点是一个历史的事实,而逻辑起点则是由无意识的心智本能和朴素的求知欲望发展而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预设。

于是,追求真理乃至“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成为科学精神的“原始公理”,也是科学精神的“绝对命令”。

彭加勒明锐地指出,科学精神的这一逻辑起点对科学是至高无上的,他把“追求真理”视为科学活动的“目标”和“唯一目的”,认为“唯有真理才是美的”。

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李醒民的《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

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李醒民的《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

科 学 ”、 二 编 “ 为 研 究 活 动 的科 学 ” 第 三 第 作 和 编“ 为社会 建制 的科学 ” 作 。在 第 一 编 中 , 1 第
章论 述 了“ 学 知 识 的分 类 和 统 一 ” 第 2章 论 科 ;
述 了 “ 学 理 论 的 要 素 和 结 构 ”, 及 科 学 公 科 涉 理 、 本概念 、 本假 设 、 学定 律 、 学事 实 、 基 基 科 科
作者简介 : 王荣江 (9 3 ) 男 , 16 . , 江苏宿迁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 事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研究。
7 47
圈墨
豳露
s s…v,621 o 2 , 0 c 0
认 为 , 在 西 方 文 献 中 ,c n es de “ si c t i e u s的 本 来 意 思是 ‘ 学 的文 化 研 究 和 社 会研 究 ”’但 是 “ 科 , 在
科 学 知 识 社 会 学 强 纲 领 那 里 , 赋 予 其 强 烈 的 更
该 书集 中反 映 了作 者在 科 学论 方面的 成 熟思想 , 也充 分体 现 了作 者规 范而严 谨 的 学术研 究特 点。该 书 的 出版 , 志着 国 内科 学论研 究达 到 了一 个新 的 高度 。 标 关键 词 : 醒民 ; 科 学论 》 研 究特 色 李 《 ; 中图分 类号 : 0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78 4 ( 0 0 0  ̄ 4 - N 3 A 10 —4 4 2 1 ) 6 7 70 4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 降 , 内 的 科 技 哲 学 研 国 究 和 进 展 , 了 在 传 统 自然 辩 证 法 研 究 视 阈 内 除 该 书 是 作 者 从 19 9 9年 底 转 向科 学 论 领 域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预设(李醒民)

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预设(李醒民)

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29期,2008.2ACADEM I C S I N CH I NANo.2M ar.2008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科学预设!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科学需要言明的或未言明的预设,在科学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预设。

本文论述了数种类型的科学预设: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和指导原则等。

最后围绕%科学预设为真吗?&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科学预设;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一、什么是科学预设科学预设(presuppositi ons of science)或曰科学的背景假定,是科学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1∃之一。

尽管科学预设处于科学的大范畴之内,且与科学理论间接相关,但是它们并不是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2∃与具体的科学理论没有直接的关联。

也就是说,它们固然是科学理论的背景因素,但是总的来说,毕竟没有进入具体的科学理论,并不构成科学推理的逻辑前提,从而把它放在科学理论之外是比较恰当的。

我们看到,%在科学理论的结构中,往往有相当人为的成分&。

#3∃与之相比,在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即科学预设中,这种人为的成分比科学理论的三大构成要素要多得多,乃至占绝对主导地位。

从下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会不时地窥见到这一点。

经查阅有关词典,在汉语中没有%预设&(预先假定、预先设立)这个词,它是英语presup positi ons的中译名,其意为%预先假定&、%预料&、%预先推测&、%预先设想&、%以∋∋为先决条件&。

presuppos i tions还有一个意思,即在逻辑、数学或事实中要求作为前件、前项或先行的东西(an tecedent)。

在这个意义上,预设被认为无疑是真的东西,是作为某个结论的前提:如果甲预设乙,就说乙可以从甲推演出来。

哲学与认知科学

哲学与认知科学

篇, 接受 率为 7 %; 0 特邀演讲 报告 1 个 , 1 与会学者 5 余人 , 自中国、 国、 0 来 美 意大利 、 西班牙 、 比利时 、
模型类——谈科 学理论结构研究 的模型论进路》 中 探讨 了理论语义观进路将科学理论看作是抽象数学 俄罗斯 、 日本、 韩国、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 巴 拿马等 1 个国家。其中,国外学者 2 人提交论文 实体( 1 8 集论结构 ) 的思想来源 , 他指出, 科学理论模型 2 篇, 1 出席会议 1 人 ; 6 国内学者 3 人 , 8 论文 1 篇 。 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表征 了科学理论的结构,这种 7

收稿 日期 : 010 —9 21—6 0

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平 的 《 理解科学表征的一个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虞法 、陈跃瀚分别考察了近
框架》 一文 , 针对近年学术争论热点和焦点的一些不 年来科学哲学文献中科学概念表征的定义观点和反 当定位 , 出一个 由表征行动 、 提 表征关系和表征形式 定义观点 ,在更一般 的层面上从表征和行动两方面 3 个向度的概念框架来把握科学表征 问题及其学术 讨论 了概念的心理表征和概念的认知内容 。 争论衍生的各种课题 , 该文接受语用学的进路 , 认为 科学理论无论是类语言实体 ,还是数学实体或混合 2 文 化 与 认 知
翟振明教授的压轴报告 《 整一性投射谬误与物 理主义》 从心智哲学 、 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点上 分析了“ 整一性投射谬误” 指出了西方著名哲学家 ,
如丹尼特( ent 和塞尔 (er ) Dne ) t S ae 等都陷入 了这种 l 谬误 , 而弃除了这种谬误 之后 , 物理主义的主张就几 乎失去了理论支持 ;翟教授认为量子力学有可能为 心智哲学克服这种谬误提供出路 , 并提 出了一条“ 人 工智能宣称之反图灵保 留守则 ”作 为未来相关研究 的策略。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

李醒民教授著译全目(一)著作(18本)1.李醒民:《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1984年6月第2版,iii+3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哲学)2009年9月第1版,vx+289页。

2.李醒民:《两极张力论·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vi+135页。

3.李醒民:《科学的革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268 页。

4.李醒民:《理性的沉思——论彭加勒的科学思想与哲学思想》,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ix+323页。

5.李醒民:《理性的光华——哲人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1996年5月第2次印刷,viii+185页。

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154页。

6.李醒民:《彭加勒》,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1月第1版,vi+316页。

7.李醒民:《论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2次印刷,iv+253页。

8.李醒民:《马赫》,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1月第1版,xvii+412页。

9.李醒民:《伟大心智的漫游——哲人科学家马赫》,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viii+317页。

10.李醒民:《人类精神的又一峰巅——爱因斯坦思想探微》,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242页。

11.李醒民:《迪昂》,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10月第1版,xiii+510页。

12.李醒民:《爱因斯坦》,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4月第1版,xii+593页。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第1版,ix+498页。

13.李醒民:《皮尔逊》,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10月第1版,vi+357页。

科学知识发展的方法论(李醒民)

科学知识发展的方法论(李醒民)

根 本 在 于 科 学 和 民 主的 力
而科
因此
,
,
可 以说
科 学 和 民主 是 现 代 社 会赖 以 发展
, ,

现 代 国家 赖 以 生 存 的 内在 动 力
;

学 精 神 和 民 主 精 神一 个共 同 的 本 质 就 是 崇 尚理 性
这就 是
相 信 自然 界 的统一 性 和 真理 的 客
这 是 近 代 科 学 最宝 贵的 传





《 学知 识 发 展 的 方 法 论 》 科
由 斯塔 尔 琴科
采 帆
Δ(
Ε( ≅ , ,
>
2
>
2
>
? 4 % 、∀ (
≅ Α
1 & 和舒 尔
及 。, &
6 ≅ ≅论 的 问题来自。其 中包 括

科 学 作为 精神 活 动 的 形



∃ Β Χ;
Φ
、双 ∀
1
编辑校 订 的
Ε二( 二 ,
,
∀ , 7

该书对于从 事 科 学 管 理 研究 和 科 学 哲 学研 究 的 科 学工 作者
教师

研 究生和大 学生 都具
文 集 分 为三 大 部 分
;
一般 方 法论的

历史
有吸 引力

Η Η 的和 科 学 的 研 究 科 学 认识 的 发展 逻 辑 方法
〔 醒 民〕 李
写闷胜
月 闷 内七 吧 巨 吧 胜

物理 宇 宙 学 的迅 速发 展 的思 想
,

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

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

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摘要:科学理论既是描述,也是一般性说明而非形而上学说明。

因此,借助归纳法建立的经验归纳结构的科学理论由事实和定律构成。

成熟的或高级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公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导出命题或科学定律、科学事实三大块组成的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关键词:科学理论描述和说明要素和结构经验归纳逻辑演绎Abstract:Scientific theory is both representotion and general explanation rather than metaphysical explanation. Therefore, theory of empirical induction’s construc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aid of inductive method, consists of facts and laws. Ripe and advanced scientific theory is a well-organized logic deductive system. It consists of scientific axioms (basic concepts and basic hypotheses), deductive propersitions, and scientific facts.Key Word:scientific theory, representotion and explanation, key elements and structures, empirical induction, logic deduction 为了探讨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我们首先必须对科学理论做一般性的考察。

特别关键的问题是:科学理论何所指?具体地讲,究竟科学理论是描述(representotion)还是说明(explanation)。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书目(2012)211 + 114 + 130 + 109 + 10 = 574一、哲学类(红色)(一)1981年起1-001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002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周士良1-003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伽森狄庞景仁1-004 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贺麟1-005 人类理解论英洛克关文运1-006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关文运1-007 人是机器法拉•梅特里顾寿观王太庆1-008 狄德罗哲学选集法狄德罗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1-009 袖珍神学法保尔•霍尔巴赫单志澄1-010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梁志学石泉1-011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贺麟王玖兴1-012 逻辑学德黑格尔杨一之1-013 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1-014 美学德黑格尔朱光潜1-015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俄赫尔岑李原1-016 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1-017 实用主义美威廉•詹姆士陈羽纶孙瑞禾1-018 善的研究日西田几多郎何倩1-019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二)1982年起1-020 物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张竹明1-021 物性论古罗马卢克莱修方书春1-022 人性论英休谟关文运郑之骧1-023 人类理智新论德莱布尼茨陈修斋1-024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庞景仁1-025 法哲学原理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1-02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石冲白1-027 文明论概略日福泽谕吉北京编译社1-028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日中江兆民吴藻溪1-029 实验心理学史美E•G•波林高觉敷1-03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王景和(三)1985年起1-031 巴曼尼得斯篇古希腊柏拉图陈康1-032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汤侠声1-033 健全的思想法霍尔巴赫王荫庭1-034 判断力批判德康德宗白华韦卓民1-035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德费希特梁志学沈真1-036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德费尔巴哈涂纪亮1-037 基督教的本质德费尔巴哈荣震华1-038 我的哲学的发展英罗素温锡增1-039 论灵魂阿拉伯伊本•西那王太庆1-040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群力东尔1-041 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丁由1-042 躯体的智慧美坎农范岳年魏友仁1-043 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王宪钿胡世襄1-044 艺术的起源德格罗塞蔡慕晖1-045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贺绍甲(四)1986年起1-046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1-047 回忆苏格拉底古希腊色诺芬吴永泉1-048 范畴篇解释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方书春1-049 新工具英培根许宝骙1-050 培根论说文集英培根水天同1-051 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法笛卡尔庞景仁1-052 思想录法帕斯卡尔何兆武1-053 知性改进论荷兰斯宾诺莎贺麟1-054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王玖兴1-055 小逻辑德黑格尔贺麟1-056 自然哲学德黑格尔梁志学薛华1-057 人类的由来英达尔文潘光旦胡寿文1-058 感觉的分析奥马赫洪谦唐钺1-059 美学史英鲍桑葵张今1-060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高觉敷1-061 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日幸德秋水马采1-062 科学的社会功能英J.D.贝尔纳陈体芳张今(五)1989年起1-063 论有学识的无知德库萨的尼古拉尹大贻朱新民1-064 野性的思维法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1-065 哲学史教程德文德尔班罗达仁1-066 科学与近代世界英怀特海何钦1-067 人类的知识英罗素张金言1-068 科学与假设法彭加勒叶蕴理1-069 哲学的改造美杜威许崇清1-070 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奥弗洛伊德高觉敷1-071 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波兰塔尔斯基周礼全吴允曾晏成书1-072 自然宗教对话录英休谟陈修斋曹棉之1-073 基督教并不神秘英托兰德张继安吴云贵1-074 自然哲学德莫里茨•石里克陈维杭1-075 人有人的用处美维纳陈步1-076 科学史英丹皮尔李珩张今1-077 时间与自由意志法柏格森吴士栋(六)1991年起1-078 笛卡尔哲学原理荷兰斯宾诺莎王荫庭洪汉鼎1-079 哲学辞典法伏尔泰王燕生1-080 人类知识起源论法孔狄亚克洪洁求洪丕柱1-081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康德何兆武1-082 苏鲁支语录德尼采徐梵澄1-083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德李凯尔特涂纪亮1-084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沃尔夫周昌忠苗以顺1-085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英沃尔夫周昌忠1-086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波兰卢卡西维茨李真李先焜1-087 科学哲学的兴起德H.赖欣巴哈伯尼(七)1996年起1-088 天象论宇宙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089 灵魂论及其他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090 斯宾诺莎书信集荷兰斯宾诺莎洪汉鼎1-091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德莱布尼茨陈修斋1-092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蓝公武1-093 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法克洛德•贝尔纳夏康农管光东郭庆全1-094 最后的沉思法彭加勒李醒民范岱年1-095 纯粹现象学通论德胡塞尔李幼蒸1-096 释梦奥弗洛伊德孙名之1-097 性心理学英霭理士潘光旦1-098 人生的亲证印度泰戈尔宫静章坚1-099 佛教逻辑俄舍尔巴茨基宋立道舒晓炜1-100 神圣人生论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徐梵澄1-101 逻辑与知识英伯特兰•罗素苑莉均1-102 哲学研究奥维特根斯坦李步楼陈维杭1-103 形而上学导论德海德格尔熊伟王庆节1-104 结构主义瑞士皮亚杰倪连生王琳(八)1999年起1-105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古希腊柏拉图严群1-106 诗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1-107 新系统及其说明德莱布尼茨陈修斋1-108 泛神论要义英约翰•托兰德陈启伟1-109 自然的体系法霍尔巴赫管士滨1-110 道德情操论英亚当•斯密蒋自强钦北愚朱钟棣沈凯璋1-111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韩水法1-112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德叔本华任立孟庆时1-113 数理哲学导论英罗素晏成书1-114 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丹麦N•玻尔戈革1-115 历史与阶级意识匈卢卡奇杜章智任立燕宏远1-116 面向思的事情德海德格尔陈小文孙周兴1-117 多元的宇宙美威廉•詹姆士吴棠1-118 物理学和哲学德W•海森伯范岱年(九)2001年起1-119 谈谈方法法笛卡尔王太庆1-120 道德原则研究英休谟曾晓平1-121 算术基础德G•弗雷格王路王炳文1-122 欧洲科学的危机德胡塞尔王炳文1-123 路标德海德格尔孙周兴1-124 心的概念英吉尔伯特•赖尔徐大建1-125 计算机与人脑美约•冯•诺意曼甘子玉1-126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美金•默顿范岱年1-127 卡布斯教诲录波斯昂苏尔•玛阿里张晖1-128 圣教论印度乔荼波陀巫白慧1-129 薄伽梵歌论印度室利•阿罗频多徐梵澄1-130 尼各马可伦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廖申白1-131 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古罗马西塞罗徐奕春1-132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牛顿赵振江1-133 宗教经验之种种美威廉•詹姆士唐钺1-134 权力意志德尼采孙周兴1-135 拓扑心理学原理德库尔特•勒温高觉敷1-136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孙周兴1-137 科学社会学美R.K.默顿鲁旭东林聚任1-138 哲学和自然之镜美理查德•罗蒂李幼蒸1-139 偶像的黄昏德尼采李超杰1-140 宗教与科学英罗素徐奕春林国夫1-141 普通认识论德石里克李步楼1-142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德埃克哈特荣震华1-143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汤侠声1-144 诠释学Ⅰ、Ⅱ:真理与方法德伽达默尔洪汉鼎1-145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德胡塞尔倪梁康1-146 保卫马克思法路易·阿尔都塞顾良1-147 耶稣传德施特劳斯吴永泉1-148 尼采德海德格尔孙周兴1-149 宗教的本质德费尔巴哈王太庆1-150 动物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151 动物四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1-152 感觉与可感物英J.L.奥斯汀陈嘉映1-153 行为的结构法庞蒂杨大春张尧均1-154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荷兰斯宾诺莎顾寿观1-155 科学的价值法彭加勒李醒民1-156 耶稣传法勒南梁工1-157 逻辑大全英奥卡姆王路1-158 自我的超越性法萨特杜晓珍1-159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英罗素段德智张传有1-160 阿维斯塔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元文琪1-161 薄伽梵歌古印度毗耶娑黄宝生1-162 给塞伦娜的信英托兰德陈启伟1-163 人类知识原理英乔治·贝克莱关文运1-164 逻辑学讲义德康德许景行1-165 伦理学体系德费希特梁志学李理1-166 认识与谬误奥马赫李醒民1-167 科学与方法法彭加勒李醒民1-168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俄普列汉诺夫王荫庭1-169 第一哲学德胡塞尔王炳文1-170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德胡塞尔倪梁康1-171 物理学理论的目的与结构法皮埃尔·迪昂李醒民1-172 思维方式美怀特海刘放桐1-173 心的分析英罗素贾可春1-174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德舍勒倪梁康1-175 爱因斯坦文集美爱因斯坦许良英1-176 事实、虚构和预测美纳尔逊·古德曼刘华杰1-177 数学、科学和认识论匈拉卡托斯林夏水1-178 声音与现象法德里达杜小真1-179 裴洞篇古希腊柏拉图1-180 会饮篇古希腊柏拉图1-181 神学论文集哲学的慰藉古罗马波爱修斯1-182 精神的婚恋比J.V.吕斯布鲁克1-183 道德形上学探本德康德1-184 宇宙体系论法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1-185 论宇宙的体系英伊萨克•牛顿1-186 自然哲学概论德F.W.奥斯特瓦尔德1-187 过程与实在英怀特海1-188 德国的科学法皮埃尔•迪昂1-189 美学原理意克罗齐1-190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英罗素1-191 认识的途径美威廉•佩珀雷尔•蒙塔古1-192 新实在论美霍尔特1-193 如何以言行事英J.L.奥斯汀1-194 神学与哲学德潘能伯格1-195 奥义书1-196 智者1-197 论神性1-198 论《创世纪》1-199 护教篇1-200 论原罪与恩典1-201 神秘神学1-202 示教千则1-203 论隐秘的上帝1-204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205 哲学片段1-206 悲剧的诞生1-207 科学的规范1-208 科学-神学论战史美安德鲁·迪克森·怀特1-209 伦理学德怀特1-210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1-211 真理、意义与方法美戴维森牟博二、历史•地理类(黄色)(一)1981年起2-001 塔西佗《编年史》古罗马塔西佗王以铸崔妙因2-002 法兰克人史法兰克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寿纪瑜戚国淦2-003 法国革命史法米涅北京编译社郑福熙2-00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何新马香雪2-005 古代社会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杨东莼马雍马巨2-006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美R•哈特向黎樵(二)1982年起2-007 高卢战记古罗马凯撒任炳湘2-008 佛罗伦萨史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李活2-009 路易十四时代法伏尔泰吴模信沈怀洁梁守锵2-010 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德威廉•戚美尔曼北京编译社(三)1985年起2-011 希罗多德历史古希腊希罗多德王以铸2-01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谢德风2-013 长征记古希腊色诺芬崔金戎2-014 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李活2-015 罗马史古罗马阿庇安谢德风2-016 塔西佗历史古罗马塔西佗王以铸崔妙因2-017 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古罗马塔西佗马雍傅正元2-018 查理大帝传法兰克圣高尔修道院僧侣艾因哈德戚国淦2-019 克拉维的东使记土耳其奥玛•李查杨兆钧2-020 拿破仑时代法乔治•勒费弗尔河北师大翻译组端木正2-021 摩奴法典古印度迭朗善译马香雪(四)1986年起2-022 内战记古罗马凯撒任炳湘王士俊2-023 史集波斯拉施特余大钧周建奇2-024 一六四〇年英国革命史法基佐伍光建2-025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傅仁敢2-026 古代的地理学苏波德纳尔斯基梁昭锡2-027 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德阿•魏根纳张翼翼2-028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王兰生张翼翼(五)1989年起2-029 新科学意维柯朱光潜2-030 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英G•P•古奇耿淡如卢继祖2-031 新史学美詹姆斯•鲁滨孙齐思和2-032 地理学思想史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李旭旦(六)1991年起2-033 工作与时日神谱古希腊赫西俄德张竹明2-034 西印度毁灭述略西班牙巴托洛海•德拉斯•卡萨斯孙家堃2-035 英吉利教会史英比德陈维振周清民2-036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西班牙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林光江禾2-037 气候与生命苏П•C•贝尔格王勋吕军2-038 理论地理学美威廉•邦奇石高玉石高俊(七)1995-96年2-039 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古罗马撒路斯提乌斯王以铸崔妙因2-040 罗马十二帝王传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张竹明王乃新蒋平2-041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黄宜思黄雨石2-042 秘鲁征服史美普雷斯科特著周叶谦刘慈忠吴兰芳2-043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冯棠译桂裕芳张芝联2-044 宪章运动史英R•G•甘米奇苏公隽张自谋2-045 历史著作史美J•W•汤普森谢德风李活2-046 蒙古帝国史法雷纳•格鲁塞龚钺翁独健2-047 历史的观念英柯林武德何兆武张文杰2-048 地理学的性质美理查德•哈特向叶光庭2-049 地理学中的解释英大卫•哈维高泳源刘立华蔡运龙(八)1999-2001年2-050 巴布尔回忆录印度巴布尔王治来2-051 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白凤森杨衍永2-052 风俗论法伏尔泰梁守锵2-053 法国文明史法基佐沅芷伊信2-054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英理查德•亨利•托尼2-055 草原帝国法勒内•格鲁塞蓝琪项英杰2-056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英E•P•汤普逊2-057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唐家龙曾培耿吴模信2-058 人文地理学问题法阿•德芒戎葛以德(九)2002年2-059 世界征服者史伊朗志费尼何高济2-060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2-061 西方的兴起美威廉•H.麦克尼尔2-062 中世纪的城市比利时亨利•皮雷纳陈国梁2-063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赵军利2-064 历史是什么?英E.H.卡尔陈恒2-065 希腊史英N.G.L.哈蒙德(十)2003年2-066 封建社会法马克•布洛赫张绪山2-067 中世纪之秋荷约翰•赫伊津加2-068 古代城邦法古朗治2-069 俄国史教程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张草纫2-070 蒙塔尤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许明龙2-071 往年纪事俄拉夫连季朱寰2-072 欧洲文明史法基佐程洪逵2-073 宗教改革史英托马斯•林塞孔祥民(十一)2009年2-074 战争史拜占庭普洛科皮乌斯王以铸崔妙因2-075 三十年战争史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沈国琴2-076 琉璃宫史缅甸蒙悦逝多林寺大法师李谋2-077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英托马斯·卡莱尔周祖达2-078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美查尔斯·A.比尔德何希齐2-079 思想自由史英J.B.伯里周颖如2-080 法国革命史法马迪厄杨人楩2-081 美国文明的兴起美查尔斯·A.比尔德玛丽·R.比尔德徐亚芬2-082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美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崔永禄2-083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 英E.H.卡尔徐蓝2-084 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 英劳伦斯·斯通刁筱华2-085 圣路易法雅克·勒高夫许明龙2-086 明日的田园城市英埃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2-087 历史的地理枢纽英哈·麦金德林尔蔚2-088 工业区位论德阿尔弗雷德·韦伯李刚剑2-089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常正文王兴中2-090 区位和土地利用美威廉·阿朗索梁进社李平王大伟2-091 比较城市化美布赖恩·贝利顾朝林2-092 哥特史拜占庭约达尼斯罗三洋2-093 法国革命史法勒费弗尔顾良孟湄张慧君2-094 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2-095 莱茵河2-096 经济空间秩序德奥古斯特·勒施王守礼2-097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英约翰斯顿蔡运龙江涛2-098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英约翰斯顿唐晓峰2-099 劫余录法阿伯拉尔2-100 治国策波斯尼扎姆•莫尔克2-101 论李维罗马史意马基雅维里2-102 多桑蒙古史瑞典多桑2-103 巴黎,19世纪的首都德瓦尔特•本雅明2-104 历史的辉格解释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2-105 古代世界的政治英芬利2-106 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澳瑞德2-107 马可波罗行纪2-108 法国大革命讲稿2-109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问题德普列汉诺夫2-110 西域考古记2-111 德国的浩劫德迈内克2-112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2-113 中世纪史学史2-114 革命节日三、政治•法律•社会类(绿色)(一)1981年起3-001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3-002 大洋国英詹姆士•哈林顿何新3-003 政府论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3-004 马布利选集法马布利何清新3-005 爱弥尔法卢梭李平沤3-006 拿破仑法典法()李浩培吴传颐孙鸣岗3-007 对劳动的迫害及其救治方案英约翰•勃雷袁贤能3-008 劳动组织法路易•勃朗何钦(二)1982年起3-009 乌托邦英托马斯•莫尔戴镏龄3-010 太阳城意康帕内拉陈大维黎思复3-011 温斯坦莱文集英温斯坦莱任国栋3-012 傅立叶选集法傅立叶赵俊欣3-013 政治正义论英威廉•葛德文何慕李关在汉3-014 伊加利亚旅行记法埃蒂耶纳•卡贝李雄飞3-015 祖国在危急中法奥•布朗基顾良3-016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德威廉•魏特林孙则明3-017 阿奎那政治著作选意托马斯•阿奎那马清槐3-018 为英国人民声辩英约翰•弥尔顿何宁3-019 神学政治论荷兰斯宾诺莎温锡增3-020 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张雁深3-021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何兆武3-022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卢梭李常山3-023 雪莱政治文选英雪莱杨熙龄3-024 拿破仑文选法拿破仑陈太先胡平3-025 战争论德克劳塞维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3-026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程崇华3-027 潘恩选集英托马斯•潘恩马清槐3-028 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程逢如3-029 什么是所有权法蒲鲁东孙署冰(三)1985年起3-030 遗书法让•梅叶陈太先睦茂3-031 自然法典法摩莱里黄建华姜亚洲3-032 圣西门选集法圣西门王燕生董果良3-033 欧文选集英欧文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3-034 公有法典法泰•德萨米黄建华姜亚洲3-035 人类幸福论英约翰•格雷张草纫3-036 皮佑选集法皮佑陈太先3-037 回顾美爱德华•贝拉米3-038 社会主义神髓日幸德秋水马采3-039 笛福文选()笛福徐式谷3-040 罗马盛衰原因论法孟德斯鸠婉玲3-041 古代法英梅因沈景一3-042 代议制政府英J•S•密尔汪瑄3-043 互助论俄克鲁泡特金李平沤(四)1986年起3-044 论世界帝国意但丁•阿利盖里朱虹3-045 君主论意尼利洛•马基雅维里潘汉典3-046 利维坦英霍布斯黎思复黎廷弼杨昌裕3-047 塞瓦兰人的历史法德尼•维拉斯黄建华姜亚洲3-048 忏悔录法卢梭黎星3-049 革命法制和审判法罗伯斯庇尔赵涵舆3-050 圣西门学说释义法巴扎尔安凡丹王永江黄鸿森3-051 格雷文集英约翰•格雷陈太先睦竹松3-052 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德威廉•魏特林胡文建顾家庆3-053 社会命运法维克多•孔西得朗李平沤3-054 乌有乡消息英威廉•莫里斯黄嘉德3-055 民族主义印度泰戈尔谭仁侠3-056 保守主义英休•塞西尔杜汝楫马清槐3-057 人口问题英亚•莫•卡尔•桑德斯宁嘉风楠木(五)1989年起3-058 法学总论罗马查士丁尼张企泰3-059 为平等而密谋法菲•邦纳罗蒂陈叔平端木美3-060 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吴之椿3-061 布朗基文选法布朗基皇甫庆莲许渊冲3-062 面包与自由俄克鲁泡特金巴金3-063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德麦克斯•施蒂纳金海民3-064 奥本海国际法英劳特派特王铁崖陈体强(六)1991年起3-065 基督城德约翰•凡•安德里亚黄宗汉3-066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德康德沈叔平3-067 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法西耶斯冯棠3-068 论平等法皮埃尔•勒鲁王允道3-069 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董果良3-070 人文类型英雷蒙德•弗思费孝通(七)1996年起3-071 论宗教宽容英洛克吴云贵3-072 政府片论英边沁沈叔平3-073 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王蓁汪溪3-074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英鲍桑葵汪淑钧3-075 俄国社会思想史俄戈•瓦•普列汉诺夫孙静工郭从周3-076 政治中的人性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朱曾汶3-077 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朱曾汶(八)1999年起3-078 雅典政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知力野3-079 自然政治论法霍尔巴赫陈太先眭茂3-080 论实证精神法奥古斯特•孔德黄建华3-081 社会静力学英赫伯特•斯宾塞张雄武3-082 海军战略美艾•塞•马汉蔡鸿翰田常言3-083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法E•迪尔凯姆狄玉明3-084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杨昌裕3-085 儒教与道教德马克斯•韦伯王容芬(九)2001年起3-086 国家篇法律篇古罗马西塞罗沈叔平苏力3-087 法国革命论英柏克何兆武许振洲彭刚3-088 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冯韵文3-089 形而上学的国家论英霍布豪斯汪淑钧3-090 司法过程的性质美本杰明•卡多佐苏力3-091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卡尔•曼海姆黎鸣3-092 论公民英霍布斯3-093 自然法权基础德费希特梁志学3-094 普通法美霍姆斯3-095 法律的道德性美富勒郑戈3-096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吕万和3-097 街角社会美威廉•富特•怀特黄育馥3-098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英边沁时殷弘3-099 人类婚姻史芬兰E.A.韦斯特马克李彬3-100 马基雅维里主义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时殷弘2010年3-101 波斯人信札法孟德斯鸠梁守锵3-102 休谟政治论文选英休谟张若衡3-103 新爱洛漪丝法卢梭伊信3-104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德费希特梁志学3-105 托克维尔回忆录法托克维尔董果良3-106 贫困的哲学法蒲鲁东余叔通3-107 英国宪法英沃尔特·白芝浩夏彥才3-108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法爱弥尔·涂尔干渠东3-109 原始分类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汲喆3-110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覃俐俐3-111 人和公民的自然法义务德普芬道夫鞠成伟3-112 杰斐逊选集美杰斐逊朱曾汶3-113 林肯选集美林肯朱曾汶3-114 普通法的诉讼形式英梅特兰王云霞3-115 萨摩亚人的成年美米德周晓虹李姚军刘婧3-116 日本官僚制研究日辻清明王仲涛3-117 兵法简述古罗马韦格蒂乌斯3-118 新大西岛英弗•培根3-119 建设自由共和国的简易方法英约翰•弥尔顿3-120 论财产英葛德文3-121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现代宪法史论德格奥尔格•耶里内克3-122 金枝英弗雷泽3-123 公法的变迁法狄骥3-124 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3-125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一、二集)3-126 过渡礼仪法范热内普3-127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奥阿尔弗雷德•舒茨3-128 图腾制度法列维-斯特劳3-129 法律与宗教美伯尔曼3-130 中国家族法原理日滋贺秀三四、经济(蓝色)(一)1981年起4-001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古希腊色诺芬张伯健陆大年4-002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英托马斯•孟袁南宇4-003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陈冬野马清槐周锦如4-004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4-005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彼罗•斯拉法主编郭大力王亚南4-006 魁奈经济著作选集4-007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法杜阁南开大学济学说史教研组4-008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瑞士西斯蒙第何钦4-009 政治经济学原理英约•雷•麦克库洛赫郭家麟4-010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陈万煦蔡受百4-011 资本实证论奥庞巴维克陈端4-012 财富的分配美克拉克陈福生陈振骅4-013 有闲阶级论美凡勃伦蔡受百4-014 制度经济学美康芒斯于树生4-015 经济学原理英马歇尔朱志泰陈良璧4-01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英凯恩斯徐毓楠高鸿业4-017 经济学美萨缪尔森高鸿业(二)1983年起4-018 论农业古罗马M•T•瓦罗王家绶4-019 贸易论英托马斯•孟•巴尔本诺思顾为群4-020 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英约翰•洛克徐式谷4-021 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英坎南陈福生陈振铧4-022 政治经济学概论法萨伊陈福生陈振骅4-023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五大原理德卡•洛贝尔图斯斯竹陈慧4-024 自然价值奥弗•冯•维塞尔陈国庆4-025 利息与价格瑞典魏克赛尔蔡受百程伯撝4-026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瑞典林达尔陈福生陈振骅4-027 货币均衡论瑞典米尔达尔钟淦恩4-028 现代经济学导论英琼•罗宾逊陈彪如4-029 价值与资本英希克斯薛蕃康4-030 投入产出经济学美沃西里•里昂惕夫崔书香(三)1985年起4-031 布阿吉尔贝尔选集伍纯武梁守锵4-032 休谟经济论文选陈玮4-033 论财富的分配英乔治•拉姆赛李任初张友仁4-034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俄思•弗列罗夫斯基瓦•瓦•别尔维陈瑞铭4-035 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俄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季陶达季云4-036 政治经济学理论英斯坦利•杰文斯郭大力4-037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汤普逊耿淡如(四)1986年起4-038 农业志古罗马M•P•加图马香雪王阁森4-039 论货币和贸易英约翰•罗朱泱4-040 商业性质概论爱尔兰理查德•坎蒂隆余永定徐寿冠4-041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三卷论货币问题英李嘉图寿勉成4-042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英威廉•汤普逊何慕李4-043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德约翰•冯•杜能吴衡康谢钟准4-044 政治经济学大纲英西尼尔蔡受百4-045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德威廉•罗雪尔朱绍文4-046 货币、信用与商业英马歇尔叶元龙郭家麟4-047 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美M•罗斯托夫采夫马雍厉以宁4-048 现代英国经济史英克拉潘姚曾廙4-049 货币论英凯恩斯何瑞英(五)1989年起4-050 政治经济学原理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赵维良桂力生王涌泉4-051 纯粹经济学要义法莱昂•瓦尔拉斯蔡受百4-052 政治经济学研究瑞士西斯蒙第胡尧步李直李玉民4-053 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美富兰克林刘学黎(六)1991年起4-054 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英伊丽莎白•拉蒙德编马清槐4-055 货币万能英雅各布•范德林特王兆基4-056 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英约翰•巴顿薛蕃康4-057 政治经济学原理英约翰•穆勒赵荣潜桑炳彦朱泱胡企林4-058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法保尔•芒图陈希秦杨人楩吴绪4-059 经济发展理论美约瑟夫•熊彼特何畏易家详4-060 用商品生产商品英斯拉法巫宝三。

论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

论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

二、协作生产力
二、协作生产力
除了要素生产力之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协作生产力的概念。他认为,协作是 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带来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在协作中,人们可以 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从而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更加灵活。
1、劳动分工
1、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是协作的一种形式。通过分工,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是协作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带来生产力的显著提升。
2、内容
2、内容
科学理论的内容通常包括核心原理、相关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假设以及证 据等。例如,在分子生物学中,中心法则理论包括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再 到蛋白质的过程及其中的调控机制等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验证 和完善。
3、方法
3、方法
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等。例如,在气候学 中,气候变化理论通过对历史气候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实验模拟等方法探究了全 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这些方法需要遵循科学原则,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 准确性。
3、企业管理
总之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既 相互独立又相互在一起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理 论具有重要意义。
谢谢观看
3、资本
3、资本
资本是生产的第三个要素。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它可以在生产 过程中提供资金、设备、原材料等支持。因此,资本的积累和使用也是生产力发 展的重要因素。
4、技术
4、技术
技术是生产的第四个要素。马克思认为,技术的发展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 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技术的发展也是生产力发 展的重要因素。

李醒民:关于科学史的几个问题2011

李醒民:关于科学史的几个问题2011

关于科学史的几个问题李醒民[摘要]科学史而今逐渐成为一门显学。

本文围绕科学史的内涵和目的、科学史的价值或功能、科学思想史、科学编史学、科学史观等相关论题展开论述,并直抒己见。

[关键词]科学史 科学思想史 科学编史学 科学史观[作者]李醒民(1945—),男,陕西西安人。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科学史学科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显著的拓展,尤其是对西方科学史的研究筚路蓝缕、别开生面。

在建制化方面,不少大学都设立了科学史系科和研究生站点,开设各种专业课、选修课,并将这些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科学史这一学科而今俨然成为一门显学。

但是,就科学史本身而言,还存在诸多需要澄清和明了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而学人对此至今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1978年读研究生始,我就把科学思想史作为我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并选取“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为硕士论文题目。

在80年代及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专门就科学史写过多篇文章。

我的多部著作或以科学史为题材,或与科学史密切相关——尽管它们属于科学哲学范畴。

近些年,在研究科学文化和科学论(science studies)的过程中,我又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

现在,我拟就与科学史有关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科学史的内涵和目的翻开东西方的辞书,我们可以大体得知对科学史的界定:“科学史一直是关于知识不断积累以及科学战胜无知和迷信的成功历程的记述”;〔1〕科学史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发展史,主要分析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源流和社会背景”。

〔2〕显然,这两个代表性定义多少带有一点辉格史学〔3〕的色彩,相当表面化,没有揭示科学史的深厚内涵和远大目标。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721页。

〔2〕伊东俊太郎等编:《科学技术史词典》,樊洪业等编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合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本相

合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本相

合理性是科学理论的本相
李醒民
【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流派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极力反对科学的合理性,可是合理性无论如何是科学理论的本相--这主要表现在它的抽象性、符号性、非自然性或非显然性、因果性、一致性或连贯性、系统性或条理性等方面.
【总页数】6页(P95-100)
【作者】李醒民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从历史转向的视角看科学理论选择的合理性——评库恩与拉卡托斯的理论选择标准 [J], 刘大椿;吴展昭
2.本体论信念对科学理论评价的影响及其合理性 [J], 金吾伦
3.科学理论的合理性 [J], 官慧;龙虹
4.文本相似度指标分析及文本相似性分析方法研究 [J], 张自锋;周育忠;陶秀杰
5.论科学理论的局部合理性 [J], 王希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李醒民的《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

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李醒民的《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

国内科学论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李醒民的《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王荣江【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6【摘要】李醒民先生的科学论研究专著<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在阐述科学一词的源流、各种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研究对象--自然、重要副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科学";并就"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和"作为社会建设的科学"三个方面展开深入而全面的论述.该书集资料性、研究性、学术性于一体,是国内科学论研究方面百科全书式的权威著作和典范.该书的特色是"对作为整体的科学做跨学科的研究和多维度的透视",并在科学观上持一种批判理性主义真理观.该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科学论方面的成熟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作者规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特点.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国内科学论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页数】4页(P747-750)【作者】王荣江【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N031【相关文献】1.科学编史学园地的深耕力作--评刘海霞《走向科学实践史--夏平科学编史学思想研究》 [J], 宋芝业2.对科学课程进行社会学系统研究的力作——评赵长林教授新著《科学课程知识观的重建一在人文与科学之间》 [J], 王昌善3.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前沿问题的一部力作——评冯刚教授《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问题研究》 [J], 岳爱武4.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评《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J], 金育强5.侦察科学研究的一部力作——读李锡海的新著《侦察方法学》 [J], 黄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李 醒 民[摘 要]科学理论既是描述,也是一般性说明而非形而上学说明。

因此,借助归纳法建立的经验归纳结构的科学理论由事实和定律构成。

成熟的或高级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公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导出命题或科学定律、科学事实三大块组成的严密的逻辑演绎体系。

[关键词]科学理论 描述 说明 要素 结构[作 者]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本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为了探讨科学理论的要素和结构,我们先必须对科学理论做一般性的考察。

关键的问题是:科学理论何所指?具体地讲,究竟科学理论是描述(representation)还是说明(explanation)?一、科学理论:描述还是说明迪昂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周密的思考,他在谈到科学理论的典型代表物理学理论时说:“物理学理论是什么呢?是其推论必须描述实验资料的数学命题群;理论的有效性是由它所描述的实验定律的数目和它描述它们的精确度来衡量的。

”他断言:物理学理论将是逻辑地联系起来的命题系统,而不是力学模型或代数模型的不连贯的系列。

这个体系就其目的而言不是提供说明,而是提供包含在一个群内的实验定律的描述和自然分类。

迪昂之所以得出科学理论是描述而非说明的结论,是与他对“说明”的理解和界定密切相关的。

在他看来,“说明(explain,explicate,explicare)就是剥去像面纱一样的覆盖在实在上的外观(appearances),以便看到赤裸裸的实在。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并未使我们与隐藏在可感觉的外观之下的实在发生关系,而是使我们在特定的和具体的形式中领悟可感觉的外观本身。

此外,实验定律也没有把物质的实在作为它们的对象,而确实是以抽象的和普遍的形式论及这些已获得的可感觉的外观。

理论则在揭开或撕破这些可感觉的外观的面纱时,进而深入外观之内和潜入外观之下,寻找在物体中实际存在的东西。

但是,我们屡屡发现,物理学理论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它本身不能作为对可感觉的外观的某种说明出现,因为它不能宣布使存在于这些外观之下的实在达到感官。

于是,它满足于证明,我们的所有知觉之所以产生,仿佛由于实在像它断言的那样起作用;这样的理论是假・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设性的说明。

当物理学理论被视为说明时,在揭开每一个可感觉的外观以便把握物理实在之前,它的鹄的是达不到的。

因为对于两个问题——存在与可感觉的外观截然不同的物质实在吗?这种实在的本性是什么?——的回答并非源于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只能获得可感觉的外观,不能发现外观彼岸的事物。

这些问题的解答超越了物理学使用的方法;它是形而上学的目标。

“因此,如果物理学理论的目的是说明实验定律,那么理论物理学就不是自主的科学;它从属于形而上学。

”于是,当我们分析打算说明可感觉的外观的物理学家所创造的理论时,辨认这一理论是由两个实际上迥然不同的部分形成的:一部分仅仅是打算分类定律的描述部分;另一部分是打算把握潜藏在现象之下的实在的说明部分。

现在,认为说明部分是描述部分存在的理由远非为真,描述部分才是说明部分由以成长的种子和滋养它发展的根。

实际上,两部分之间的链环几乎总是脆弱的和人为的。

描述部分借助恰当的和自主的理论物理学方法独立地发展;说明部分达到充分形成的有机体,并像寄生虫一样附着在描述部分上。

在理论中有效的一切东西——理论据此似乎是自然分类并把预期实验的能力授予它自己——可以在描述部分找到;这一切是物理学家忘记追求说明时发现的。

另一方面,在理论中为假且与事实矛盾的无论什么东西,尤其可以在说明部分找到;物理学家之所以把错误引入理论中,是由于他想要把握实在导致的。

因此,当实验物理学的进步与一个理论对立并且迫使它做出修正或改造时,纯粹描述的部分几乎整体进入新理论,从而使新理论继承了旧理论全部有价值的所有物,而说明部分却坍塌了,以便为另一种说明让路。

在物理学理论中,持久的和多产的东西是通过逻辑工作从几个原理演绎出为数众多的定律,并成功地把这些定律自然地加以分类;短命的和不结果实的东西是着手说明这些原理的劳动,为的是把这些原理附属于与潜藏在可感觉的外观之下的实在有关的假定。

〔1〕在科学和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反对科学理论即是科学说明这一主张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这种异议认为,没有任何科学(一定没有任何物理学)确实回答了事件何以发生、事物何以以某些方式相联系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能够表明发生的事件必定发生、事物间拥有的关系必定在它们之间具有时,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实验科学方法不能发现现象——它们是每个经验研究的根本题材——中的绝对必然性或逻辑必然性;即便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是真的,它们也不过就是关于现象之共存关系或相继次序的逻辑上偶然的真理。

因此,科学回答的问题是有关事件怎样(以什么方式或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和事物如何联系的问题。

因而科学家获得的至多只是精确的、综合性的描述体系,不是说明体系。

比如,E. W. 霍布森强调:不能把说明物理现象正是自然科学的功能这一通常的思想接受为是真的,除非“说明”这个词是在极其有限的意义上得到使用的。

由于有效因果关系的概念、逻辑必然性的概念无法应用于物理现象世界,因而自然科学的功能是在概念上描述自然中要待观察的事件序列;但是自然科学不能说明这种序列的存在,因而不能在“说明”这个词能被使用的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明物理世界中的现象。

这样自然科学倾其所能不过是描述现象怎样发生,或者按什么规律发生,但它完全无能回答它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2〕在坚持科学理论也是说明的人物中,内格尔和亨佩尔是有代表性的。

按照内格尔的观点,说明是〔1〕迪昂著:《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李醒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121、7—10、35—36、42页。

〔2〕内格尔著:《科学的结构》,徐向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页。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总第1期)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但是为了表明“为什么”这个词并非没有歧义,而且随着与境的变化,不同种类的答案都是对它的恰当答复,就需要略为思索一下。

要知道,在回答“为什么”问题上,各门科学提供的说明,在说明假定与其被说明项相联系的方式上,可能都有所不同,因此可以把说明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形式。

〔3〕其中包括演绎模型、或然性说明、功能说明或目的论说明、发生学说明。

〔4〕在亨佩尔看来,科学所关心的是发展一种对世界的概念,这种概念对我们的教育具有一种清晰的、逻辑上的意义,从而能够经受客观的检验。

由于这个原因,科学说明必须符合两个特定的要求,即说明的相关性要求和可检验性要求。

说明的相关性要求意指,所引证的说明性的知识为我们相信被说明的现象真的出现或曾经出现提供了有力的根据;说明的可检验性要求意指,构成科学说明的那些陈述必须能够接受经验检验。

科学说明采取两种形式:演绎律则说明(deductive-nomologicalexplanation)、或然性说明(probabilistic explanation)或归纳统计说明。

演绎律则说明是用普遍定律覆盖下的演绎归结做出的说明。

科学说明中需要用到的这些定律称为对于被说明现象的覆盖定律,而说明性论证则可以说是把被说明者归在这些定律的覆盖之下。

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说明都立足于严格的全称形式的定律之上。

或然性说明所依据的定律具有或然性形式,所以只能以很高的概率甚或“实际上是必然性”预期被说明者。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理论的构写需要确定两类原理,可以称为内部原理和桥接原理。

内部原理将阐明理论及定律所需要的这些基本实体与过程,这里所说的定律正是那些基本实体与过程所遵从的。

桥接原理将指明理论所设想的过程如何联系于我们已知的经验现象,从而使理论可以说明、预言或逆断这些现象。

桥接原理可以说是把某种理论上假定的实体与中尺度物理系统的特性联系起来,其中前者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诸如运动中的分子及其质量、动量、能量),后者则或多或少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例如用温度计或压力计测定的气体的温度或压力)。

但是,桥接原理并不总是要联系“理论非观察量”与“实验观察量”二者。

一个理论如果没有桥接原理就不会有说明能力,也不可能经受检验。

〔5〕广义地说,现代说明理论可以分为演绎主义的、与境主义(contextualism)的和实在论的三种。

对演绎主义者来说,说明一个事件,必定是从一组初始(和边界)条件出发,加上普遍定律,从而演绎出关于该事件的一个陈述;同样,对定律、理论和科学的说明也是借助演绎的小前提进行的。

亨佩尔的演绎律则说明或覆盖律模型就属于这类说明。

与境主义者认为,说明本质上存在于社会交流中,这种交流发生在讲解者和听讲者之间,通过交流消除了听讲者对某事物的疑惑。

一些与境主义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说明事件的实用方面或社会方面,另一些则集中在说明理由唤起想象力的或启〔3〕从萨蒙(W. C. Salmon)和法因(A. Fine)的说法中,我们也许可以深入理解内格尔的这些见解。

按照范弗拉森的观点,科学说明是对为什么疑问(why-question)的回答。

但是,萨蒙争辩说:“并非所有的为什么疑问都要求科学说明,并非所有的科学说明都要通过提出为什么疑问而做出。

而且,仅仅使事件符合规则的图式(patterns)来说明还是不充分的,这样的经验类型的结构没有说明能力,缺乏因果关系是冒犯。

然而,因果性并非没有问题,尤其是涉及量子力学现象时。

” 参见N. Sanitt, Science as a Questioning Process, Bristol and Philadelphia: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1996, 第153—154页。

法因认为,不能设想量子力学提供了理解。

因为“它是黑箱理论中最黑的,是惊人的预言者,但却是不够格的说明者。

”海森伯在某种程度上走不同的路线,我们必须用他的所谓“毕达哥拉斯的”战略,代替力图借助基础的结构因果地说明的古老的“德谟克利特的”战略。

取代假设实体在大小上永远更小,我们寻找数学对称,而把所有的物理类比撇在一边。

夸克模型最近的成功能够被认为是不利于海森伯的提议,由于夸克能被视为物理结构,尽管具有巨大的非直觉种类的性质。

但是,随着研究的继续,难道海森伯不可能原来是正确的吗?参见E. McMullin, “The Shaping ofScientific Rationality: Construction and Constraint”, E. McMullin ed., Construction and Constraint:TheShaping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8, 第1—4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