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护士与献血者沟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血护士与献血者沟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
对策
摘要:目的:探究献血者采血过程中以献血后常见问题及对应护理策略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采血队142例献血者,分对照组(n=71)和观察组(n=71)。
对照组给予常规采血护理,有效沟通方式护理对观察组进行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晕针、晕血等不良并发症发生及采血后出血、淤血、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另外比较两组对采血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较高,且不良并发症发生以及采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
观察组对采血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献血者进行有效沟通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献者满意度,促进献血者保留。
关键词:采血护理;献血者;沟通交流;问题与对策
各采血点事无偿献血工作的第一现场,采血护士每天与献血者打交道,有效的与献血者进行沟通交流,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为献血者带来愉快、轻松的献血体验,有利于提高其满意度,是促进献血者保留的有效策略之一。
目前,临床常存在由于采血护士沟通交代不完善、技术不娴熟以及情绪问题等因素,导致穿刺失败、采血后疼痛、淤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造成医疗纠纷[1]。
本研究献血过程中有效沟通及出现问题相关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142例献血者临床资料,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性74例,女性68例,平均(41.6±4.3)岁,纳入对象均符合献血标准,排除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有效沟通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⑴综合、全程护理理念与献血者沟通:采血护士要娴熟完成操作同时应注意与献血者热情的交流沟通,并耐心指导其配合采血的动作,如抓、松拳等动作,这样可帮助掌握要领同时消除之间陌生感。
注意详细告知献血时及献血后注意事项,减轻不愉快反应发生。
采血完毕后注意观察献血者感受,并以最真诚的态度、热情予以鼓励和肯定。
⑵高度专业素养,增加彼此信任。
采血中可能遇到献血者各种献血相关知识的咨询,护士必须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结合临床临床经验给予最科学的解答。
因为问题解答效果直接关系到献血者信任度,如回答含含糊糊会导致献血者质疑,影响双方沟通效果[2]。
⑶整体把握现场状况,灵活应对突
发事件。
妥善处理献血中各种突发事件,可有效保护献血者,也可维护护士及无偿献血事业的形象。
发生献血反应时,要冷静处理,切勿手忙脚乱、惊慌失措,避免影响献血者情绪,注意表情、眼神坚定,给献血者安心。
1.3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献血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对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SPSS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²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献血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不良事件情况
采血后不良反应
组别一次成功率晕血、晕针
疼痛出血淤血
观察组
68(95.77)1(1.41)15(21.13)1(1.41)1(1.41)
(n=71)
对照组
65(91.55)8(11.27)23(32.39)7(9.86)8(11.27)
(n=71)
2.2分析两组对采血服务各方面满意度情况,观察组70例对采血护理表示满意,占98.59%,1例一般。
对照组58例满意,占81.68%,8例一般,5例不满意。
观察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对于采血过程出现问题对策如下:
⑴加强穿刺水准:定期为采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通过现场配合演练提高穿刺水平。
采血过程中切勿过度牵拉采血针,选择科学穿刺部位、进针角度、深度,对于静脉较深、细献血者,可脱掉手套,直接用左手拇指感触,感受到后再消毒进针,切勿冒然进针,做到有的放矢,较少疼痛感。
定期开展采血技能考核以及经验座谈会,增加经验交流。
⑵优质人文关怀:采血人员应以最真诚热情态度接待,并耐心详细向献血者讲解有关注意事项,消除疑虑,积极配合采血。
采血前要观察患者状态,询问有无晕血、晕针史,并作
好相关预防性护理。
操作时动作要快、准、轻,注意与献血者交流,缓解紧张,放松心情。
⑶加强采血后护理:采血完毕后,嘱献血者按压针眼5min左右,并观察5-10min有无出血现象。
嘱放松心情,注意其有无晕针、晕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回去后加强营养,并送献血者指定地点休息后再离开。
参考文献
[1]杨红梅,郭俊艳,王兴萍等.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静脉血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5):577-579.
[2]王一妃.沟通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0,26:191.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