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 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最新】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c37f9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第【1】篇〗《自相矛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背诵古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 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通过古文的内容,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哪些寓言故事呢?(守株待兔、望梅止渴、画龙点睛······)同学们的课外阅读可真丰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新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来看一看说的又是什么故吧。
2. 板书课题,你知道“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吗?你有哪些理解的方法呢?(查字典)教师补充: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组词法、结合注释。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1)放声朗读古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读通顺,会断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弗”的读音,“誉”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文,理解文意。
1. 大屏出示自读要求:1)默读古文,用上所学方法理解“坚”“利”“誉”等词的意思。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句的意思。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前两句:1)引导学生理解“鬻”“陷”等词的意思。
2)楚人夸耀时,语气和动作会是怎样的?看插图想象并读出洋洋得意。
3)他夸耀的时候,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让别人知道我的矛和盾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4)指名说说前两句的含义,教师相机评价。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f4ae9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a.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2.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体悟《自相矛盾》中的思维过程。
(难点)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过程第一关复习导入预习检测1. 看图思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1)指名学生说说这些词语的特点。
(它们都是四个字的成语)(2)教师引导: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寓言故事成语)(3)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故事短小,寓意深刻)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自相矛盾)3.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
(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4.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
(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成语特点,引出寓言故事成语,达到引出课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猜测课题意思,帮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二关品读课文1.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鬻盾吾盾弗能夫先指名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齐读。
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全文节奏划分)师范读,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3.请学生当小老师书写“矛”“誉”。
(小老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练写)4.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6.自学指导:(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刚才大家回忆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94fc3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3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
3.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edcd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7.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2.掌握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3.能够通过阅读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相矛盾的概念和表现形式;2.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教学难点1.辨别文章中隐含的自相矛盾;2.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自相矛盾所呈现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15分钟)1.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2.分析课文《自相矛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3. 梳理重难点(10分钟)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化自相矛盾的概念和识别能力。
4. 拓展延伸(15分钟)设计一些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小组讨论、写自相矛盾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5. 练习与检测(15分钟)设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实践,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
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6.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文学作品或生活中的例子,拓展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424eae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15.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含义。
2.能够准确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散文的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难点1.掌握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应用。
2.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散文。
2.学生课本、练习册。
3.教学多媒体设备。
4.课堂互动环节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自相矛盾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
2.分段教学《自相矛盾》散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并进行解读。
4.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课时:理解背后的含义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组讨论:自相矛盾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
3.分析散文的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
4.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并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五、课堂作业1.思考散文《自相矛盾》中自相矛盾的作用,写出个人理解。
2.课外阅读其他内容,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相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3a2140de53a580217fcfe49.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发挥想象,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
提起成语,我想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成语吧?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很大一部分成语就出自古代典籍,比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自相矛盾》。
(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课题,释题)2.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课件出示)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重点指导“鬻,吾,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诵读后,个别抽查,小组竞读。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一同读文章,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读通顺、读流畅。
(3)不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同桌互相探讨,整体把握寓言大意,4.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誉”与“誊”不同,形近易误。
(2)学生在生字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
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方法这则寓言故事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学习文言文先要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熟读成诵。
)二、细读课文,明白寓意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2.小组交流不便于理解和读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理解的句子。
(1)课件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https://img.taocdn.com/s3/m/48f60c8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3.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思;3.了解寓意的重要性,明白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能力目标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感悟文学作品、提炼寓意的能力;3.增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核心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哲理,提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题和寓意;2.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寓意;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引入:以“自相矛盾”为话题,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2.逐段分析: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3.重点句子:强调重点句子,解析句意,让学生掌握;4.课文理解: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 拓展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或思考问题;2.展示观点: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发更深层次讨论;4. 深化认识1.导入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2.寓意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寓意,探讨不同观点;3.思维启发:启发学生思考,勇于提出不同意见;5. 总结提升1.课堂小结:归纳课文要点,强化学生记忆;2.思维拓展:提出延伸问题,激发学生思考;3.反思总结: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做个人总结;五、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布置相关阅读任务;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读后感;3.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在下节课交流;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文学作品《自相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寓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700166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4.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习成语1.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课文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2.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其他同学给出意见。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体会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成语的意义。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三、生字词复习1.复习上节课和本节课出现的生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问题探讨1.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成语“自相矛盾”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自相矛盾”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和成语的用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302f095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f.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f8132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5.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解释《15自相矛盾》的寓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用“自相矛盾”这个词组引出话题,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词组的含义。
2. 教学重点(10分钟)教师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说法、意见或做法互相矛盾。
然后提出阅读文章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文章(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背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文学内容,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
也可在下节课或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发表对于自相矛盾的感想与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a62ce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e.png)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bdf68d6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8.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诗歌《自相矛盾》中的哲理内容,理解诗歌含义;掌握诗歌的韵律,朗读流畅。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对立和矛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点1.对于诗歌《自相矛盾》的理解和领会。
2.诗歌的朗读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矛盾的视频,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诗歌《自相矛盾》(15分钟)1)老师让学生诵读诗歌,然后用简单的话解释诗歌内容。
2)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对立和矛盾,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3. 理解诗歌(20分钟)1)学生个别表演诗歌《自相矛盾》的朗读,注意传达诗歌的情感。
2)老师带领学生分段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哲理。
4. 思考讨论(15分钟)1)学生小组内部讨论,针对诗歌中的矛盾,探讨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如何面对。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学生互相交流。
5. 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目:你又有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矛盾?设想一个有趣的矛盾情境。
学生听题后自行思考,并作简短的描述。
6. 总结(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诗歌的理解和矛盾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1.诗歌《自相矛盾》背诵。
2.思考并写下生活中的一个矛盾情境,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4)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辨能力。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da7ef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17.png)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理解矛盾之美的含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自相矛盾》背后的哲学意义。
2.难点:让学生探究矛盾之美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学生进
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
1.讲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矛盾之美。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知矛盾之美的存在。
3. 拓展训练
1.请学生自行查找有关矛盾之美的例子,并在班级分享。
2.小组讨论《自相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理解矛盾之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面
对矛盾。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写一篇关于矛盾之美的作文,字数在300字以上。
五、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矛盾之美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根
据学生的表现评定综合素质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矛盾之美这一哲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矛盾之美的实际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4a9525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f.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练,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对文中的古文词汇和成语有所困惑,需要教师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文章所传达的道理可能理解不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道理,学会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体会道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引发学生对矛盾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情节。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揭示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5.实践应用: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6.总结全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言过其实)做(实事求是)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实践报告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0ae79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6.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举一反三。
2.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学课件。
3.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2. 导入•引出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习过程•第一遍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遍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
•讲解重难点:解释生词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
5. 拓展延伸•写作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是否只存在于故事中?生活中会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写作活动,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思考问题:生活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db926e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7.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言行举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课件3.课文相关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矛盾,如“公鸡和母鸡”、“夏天和冬天”等,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自相矛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中的道理,如“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5.拓展(10分钟)学生举例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道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c561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4.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第【1】篇〗活动目标:1、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活动准备:矛和盾的或实物模型。
活动过程:一、出示矛和盾的,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2、教师小结:这两样东西是古时候打仗用的武器。
长长的,一头有锋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
这个椭圆的铁牌叫盾,它很坚固,是用来当住矛的。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组成一个成语。
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对立。
四、告诉幼儿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五、幼儿学说故事。
1、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讲述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39f8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3.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猜画谜引入,激发兴趣.以游戏的形式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别攻下"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体会寓意"关,最后评出"最佳闯关小勇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五、教学程序:(一)、看图猜画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听说咱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绝顶,所以老师准备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如果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励你们一本书。
请根据画面的意思来猜成语。
(课件演示)2、大家果然是名不虚传。
看看电脑博士送给我们的是什么书(课件出示)3、什么是寓言谁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来谈谈。
寓言往往假托浅显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预习的不错。
古代寓言更是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
4、今天咱们就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
(课件出示)先认识一下作者韩非子。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说,介绍了他的国度、称号。
你说,介绍了他文章的特点。
你说,介绍了他的著作。
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
5、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瞧,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自相矛盾》去看个究竟吧!听说咱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愿不愿意现场展示一下你真勇敢,第一个把手举起来了!请上来。
(生板书)其余同学在下面写。
都写的不错。
大家齐读课题。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3c3bd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9.png)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课文《自相矛盾》的内容和主题。
2.能够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和主题,掌握课文的逻辑结构。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习题册等。
3.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步骤、课堂活动设计等。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矛盾的图片或故事引入,让学生猜测矛盾的定义,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学习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教师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和矛盾之处,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1. 复习通过设计小测验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2. 拓展讲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探讨。
3. 课堂互动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矛盾,展示解决方案。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自相矛盾》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
2.撰写感想或思考题。
七、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评分。
2.课后作业评分。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以上是关于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fd1c79cc1755270722087b.png)
15.自相矛盾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陷:穿透。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
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