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疗效观察与研究

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疗效观察与研究

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疗效观察与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5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另45例为研究组给予头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结论:中风后患者经头针、腹针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关键词】头针;腹针;中风;疗效中风作为临床常见与多发疾病,其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与高致残率等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运动,降低了其生存质量。

近几年,头针腹针治疗的应用日渐广泛与普遍,其用于肢体疼痛、运动障碍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明确此疗法的临床价值,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了对照分析,经头针腹针治疗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了其运动及日常生活功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了90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40例,最小39岁、最大83岁,平均(58.6±3.2)岁。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风诊断标准;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均无意识障碍;④均无严重器质性疾病。

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方法1.2.1 对照组常规疗法,具体包括基于常规脑血管用药,配合康复训练与体针,具体的穴位有合谷、手三里、外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等,利用平补平写法,得气后,留针30min。

1.2.2 研究组头针腹针治疗,头针利用一次性不锈钢针,2支,长25mm、直径0.20mm,选取病灶同侧头皮运动区,以1/5处入针,向下刺入,待针体进入到帽状腱膜下层后,在2/5处再入针。

腹针治疗较长病程中风后遗症40例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较长病程中风后遗症40例临床观察
效 , 对病程 较长 者则 效果欠 佳 。腹针 是一种 以“ 但 神
阙布气 说” 核心 形成 的微针 系统 , 为 它是 通过刺 激腹 部穴位, 凋节 脏腑 失 衡 来治 疗 全身 疾 病 的 一种 特殊 针 法 , 浩疗作 用 方面它 弥补 了传统疗 法 的不 足 在 近 年来 , 者 以腹 针为 主治 疗较 长病 程 中风 后遗 症 4 笔 0
维普资讯
江 苏 中医 药 2 u 0 2年 第 2 3卷第 1期
・3 ・ 1
腹 针 治 疗较 长病 程 中风 后遗 症 4 O例 临床 观 察
苏州 大学 附属 第 一 医院 ( 】 0 6 车建 丽 250 )

中后 症 程 针 风 遗 病 腹
3 疗效观 察 3 1 疗 效标 准 以 1 8 — 9 6年 “ 国第 2次脑 血管学 全
表 l 腹针蛆 与惟针蛆临床疗 效比较
蛆 别 倒 敷
腹 针 蛆 4 0
3 3
例, 取得 较好 的疗 效 , 与体 针 组进 行 对 照 , 并 现将 结
果报 道如 下 。 l 一 般 资 料
7 例 中风 后遗 症患者 为 1 9 3 9 6年 5月~2 0 0 1年 1月 家庭 病 床 病 员 , 在 发病 初 期 住人 本 院神 经 内 均 科及 本市其 他医 院 , 抢救 治疗 , 情缓 解且 经头颅 经 症 C 扫描 确 诊 为脑 梗 死 、 溢 血 的患 者 其 中男 4 T 脑 2 倒, 3 例; 女 1 病程最 短 j个 月 . 最长 2年 半 。随机分 成 腹针组 4 O例 , 体针 组 3 3倒 。
2 2 体针 组 . 取 穴 : 阳 明 经 为 主 , 以 少 阳 、 阳 以 配 太 经 穴 。 肢 : 髑 、 池 、 三 里 、 关 、 谷 ; 肢 上 肩 曲 手 外 合 下 环

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临床实施方案

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临床实施方案

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临床实施方案合浦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中风是一组好发于中老年的急性脑血管病,大多因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而引起,死亡率较高,约有60—70%的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不够理想,而腹针疗法是以神厥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由于其针刺部位在腹部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最快捷地调理内脏,使各器官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对的稳定状态,因此,腹针对治疗内脏疾病及全身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其次,人体的脏腑系统集中在腹部,故适合在各阶段的中风治疗,当病人出现中风先兆的时候,腹针可以使临床症状尽快地缓解;如果坚持治疗可以有预防和保健的作用。

在病人发病阶段,尽可能的早期介入治疗可以降低病人的致残率。

中风的后遗症期可以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腹针由于安全、无痛,病人容易接受。

一、研究目的:腹针治病从调理脏腑入手,在调理脏腑的前提下,对相关的经脉进行治疗和调整,最后治疗局部的病变。

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利于患者的恢复。

二、技术条件:本科医生具有扎实的针炙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曾派员到广西中医药研究院腹针临床治疗中心培训学习,得到专家教授的指点、教诲;同时,科室有符合规格的治疗室和相关针灸器械,足以承担此项目的开展。

三、实施方案:1.对象:中风后遗症患者。

2.具体操作:(1)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

(2)取穴: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上、下湿点,外陵等。

也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

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20×40mm的薄氏腹针进行治疗。

以上治疗每天1次,每10次为一疗程。

3.本方案优点:腹针具有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疗效显著,且价格便宜,病人易于接受。

并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前景。

4.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对于长期慢性病而体质虚弱的病人,施术时需谨慎,肝脾肿大者针两肋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_崔海

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_崔海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 志 ,1996 ,29(6 ):381.
[2] 杨金姝. Ashworth 量表法评定痉挛的信度探讨[J]. 中 国 康 复 理 论 与 实 践 ,1998 ,4(1):31.
[3] 薄智云. 腹针疗法[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2. [4] 陆寿康,孙尧 其. 实 用 头 针 大 全 [M]. 上 海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于对照组(P< 0.01)。 见表 2。
表 2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巴 氏 指 数 比 较 (x±s,n= 30)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28.6±11.3 67.7±19.9
对照组 26.1±10.2 57.2±21.9
t 0.213 2.674
P > 0.10 < 0.01
4 讨论 中风病随着肢体痉挛的出现,上扰脑府之邪大
社,1993:29- 30. [5] 燕铁斌. 实用瘫痪康复[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 [6] 孙 怀 玲 ,李 翔 敏. 头 穴 透 刺 治 疗 中 风 临 床 研 究 [J]. 中 国 针 灸 ,
2002,21(5):275- 278. [7] 杜广中,张登部,卜产青. 头穴对缺血性中风脑血管功能影响的
肌张力分级标准参照改良 Ashworth 分级标准[2] 制定。 0 级:无肌张力增加;Ⅰ级:肌张力轻度增加, 受 累 部 位 在 关 节 活 动 范 围 (ROM) 内 被 动 屈 曲 , 或 伸 展时出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范 围 的 最 后 出 现 最 小 的 阻 力 ;Ⅰ+级 : 肌 张 力 轻 度 增 加 , 被动屈伸时,在 ROM 后 50%出现轻微的卡住感,并 且伴有一定的阻力;Ⅱ级:肌张力明显增加,通过 ROM 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增加,但受 累 部 分

针灸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分析

针灸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分析

【 关键词】 针灸;肌张力增高;临床效果
中 图分 类 号 :R 2 4 6 .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4 — 4 6 5 9 . 2 0 1 3 . 0 2 . 0 2 2 7
I ’ h e Cl i n i c a l An a l y s i s o f Ac u p u n c t u r e i n t h e Tr e a t me n t o f S t r o k e I n c r e a s e d Mu s c l e To n e HU ANG n h o n g , HU S h i h u a , HU ANG Yu c o n g
p a t i e n t s wi t h i n c r e a s e d mu s c l e t o n e r f o m De c e mb e r 2 0 1 1 t o i t a l w e e r c h o s e n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 Al l p a t i e n t s
【 A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e c t o f a c u p u n c t u r e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s r t o k e i n c r e a s e d mu s c l e t o n e . Me t h o d s 5 8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 F e n g g a n g H o s p i t a l o f Do n g g u a n C i t y , D o n g g u a n 5 2 3 6 9  ̄C h i n a )

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临床观察

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临床观察
能完全 自理 ; 无效 计学 方法
2 结 果
均无显著性 意义 ( P> 0 . 0 5 ) , 有统计 学意义 。
1 . 2 诊 断 标准 患 者人选 标 准按 照 8 6年 中华 医学 会 第二 次全 国脑 血 管会 议 通过 的诊 断标 准 , 经 M R I 或
表 1 两组 治 疗 结 果 比 较
( 例, %)
1 . 3 . 1 治疗方法
腹针治疗组 : 取穴 : 中脘 、 下脘 、 气 2 . 2 结果 分析 两 组治疗 后 综合 比较 , 治疗 组 和对 照 组 总有效 率 分 别 为 8 0 %、 6 0 %, 两 组 总 有 效 率 无 显 著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2 01 5. 0 6 . 0 6 l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2 0 1 5 ) 6 — 1 2 7 5 — 0 2
中风 是 以猝 然 扑倒 , 不省 人事 , 醒后 多伴 有半 身不 遂、 口眼歪 斜 、 舌强 语骞 等症 , 或不 经 昏仆 , 仅 以 口眼歪
斜、 半 身 不 遂 为 临 床 主 症 的疾 病 。 目前 , 中风 已 成 为广 大 中老 年 人 的常 见 病 , 多发病 , 且 本 病 致 残 率 较
上点 ; 足 内翻配患 侧 下风 湿 内点 、 健侧气旁 ; 踝 关 节 不 利配 患侧 下 风湿 下点 、 大巨; 病程 较 长配双 侧气 穴 。方
光 明 中医 2 0 1 5年 6月 第 3 O卷 第 6期
C J G MC M J u n e 2 0 1 5 . V o l 3 0 . 6
・1 2 7 5・

腹针疗法——脑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奇葩

腹针疗法——脑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奇葩

腹针疗法——脑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奇葩腹针疗法以其疗效好,无副作用、无痛感等优势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腹针疗法来治疗脑中风疾病。

什么是腹针:简单来说,腹针就是只在腹部穴位进行针刺的方法,这一点它不同于传统针灸;腹针疗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无痛(或是微痛)。

由于腹针疗法的穴位只处于腹壁浅层,针灸疗法刺进内脏的危险性便完全不存在;不像传统针灸需要产生酸麻胀痛的针感来发挥疗效,腹针是无痛或者只有微痛的治疗方法。

腹针摆脱了临床疗效对传统“得气”的依赖,提出了“刺至病所”的针灸新观念,在病人几乎不察觉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传统针灸的效果,使针灸成为小至几岁幼儿、老至90岁老翁都能愉快接受的无痛疗法。

腹针疗法理论: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形成,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通道就是脐带,这就是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先天经络系统。

人体腹部存在着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分为天、人、地三部,即全身缩影的全息影像图——神龟图、腹部经脉和脏腑调节系统。

经络形成可以追溯到胚胎期,任何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说明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生物体内存在着局部是全局的缩影,像耳部、足部的全息图一样,腹针疗法将人的全身各脏器部位浓缩成一个“神龟”,以肚脐(神阙穴)为调控中心,头在前胸,尾在小腹,肚脐的两边分上下肢,腹针定位取穴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而且该法取穴有严格的尺寸。

腹针在脑中风康复中的运用:在病房里,记者看到了腹针治疗方法,在临床操作前必须先用直尺测量穴位,尔后根据针灸处方施针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感,留针30分钟后取针即可。

腹针能够较好降低脑中风后瘫痪肢体的痉挛,提高瘫痪肢体的肌力,对脑中风后引起的肘关节痉挛、足下垂、足内翻、瘫痪肢体麻木疼痛、肩关节半脱位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及中风后的语言障碍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腹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DI NGHu i — mi n , L A NG B o - x u , J I NC a i - j u n , L I U S i - y a o .T h eMu n i c i p a l H o s p i t a l A il f i a t e dt o T a  ̄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Me d i c a l S c h o o l ,
腹针 对 中风后偏瘫患 者上肢 运动 功能的影 响
丁慧敏, 郎伯旭, 金彩君, 刘斯尧 ( 浙江省台州学院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 台州 3 1 8 0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讨腹针对 中风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为偏瘫 患者 提供 更加合理 、有 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将
・3 0 6・
S ha n  ̄ h a i J Ac u — mo x. AD r 2 0 1 4. Vo 1 3 3 . No 4
文章编号 : 1 0 0 5 - 0 9 5 7 ( 2 0 1 4 ) 0 4 - 0 3 0 6 - 0 3

临床 研 究 ・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 t h e F u g l — Me y e r As s e s s me n t ( F MA )s c o r e o f t h e u p p e r e x r t e it m y w a s e n h a n c e d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i n b o t h ro g u p s ( P< 0 . 0 1 ) ;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 t h e i n t e r - ro g u p c o mp a r i s o n o f t h e F MA s c o r e o f t h e u p p e r e x r t e mi t y s h o we d a s i ni g i f c a n t d i f e r e n c e ( P<O . 0 1 ) ,

腹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腹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2 0 1 5年第 6期
腹 针 配 合 体 针 治 疗 中风 后 遗 症 偏 瘫 的 临 床 效 果 观 察
周 益 新
( 湖 北 罗田 县 万 密斋 医 院康 复科 湖 北 罗 田
4 3 8 6 0 0 )
【 摘要】 目的 对腹针 配合体针 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 本院中风 后遗症偏瘫患者 6 0例为研 究对 象, 随机 分成对照组 与实验组两 组。对照组 中
风后遗症偏瘫患者 为3 0例, 使用常规体针 治疗 法进 行治疗; 实验组 中风后遗症偏瘫 患者同样 为 3 O例, 使用腹针 配合体针进行 治疗, 并观察两组 中风后遗症偏 瘫患者 的临床疗效 以 及治疗前后 的评分大小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 的临床疗效都 有显著提 高, 实验组患者相对于对 照组 患者临床疗效 更显著。 实验 组的总有效 率为9 0 %, 远高 于对照组 的 总有效率 , P< 0 . 0 5 ,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结论 腹针配合体针治疗 中风后遗症偏瘫 患者有 显著 临床疗 效, 该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1 2治疗 方 法 首先要控 制好 两组中风后遗症偏瘫 患者成 员的饮 食情况 及运动 量 , 调 节好两 组 中 风后遗症偏 瘫患者的血压值及血糖值 , 将选取的 印 例 中风 后遗症偏瘫 患者 随机分成对 照组 与实验组两组。 对照组 中风患 者为 3 O例 , 使用 常规 的体针 治疗 法治疗 。选 取正确 的穴位 , 用针刺 中穴位 , 停 留时 间为半个小 时左右 , 一 天一次 , 十天为一个疗 程, 二 十天后观察 中风患者 的治 疗 效 果 。 实验组中风患者为 3 0例 , 使用腹针配合体针法 治疗。在使用 体针治疗 的基础上配 合腹针进行治疗 , 腹部穴位要严格消毒 , 同样 为一天一次 , 十天为一个疗 程 , 二十天后观 察中风患者的治疗效果 。 1 . 3观 察 指 标 1 . 3 . 1 两组 中风患者 临床疗效 比较 可根据治疗后对照组 与实验组 这两组 的临床 效果进行 比较分 析 , 并将该 指标分 为 显著改善 , 改善, 未改善 , 总改善率这 四项 , 总改善率等于显著改善率加改善率 。 1 . 3 . 2两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 观察两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 的积分情 况 , 治 疗前 两组患者 中最高 积分与 最低积 分 相差不大 , P> 0 . 0 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可进行 比较 。 I . 4统 计 学 方 法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 的总改善率与未改善率进行统计 学分析 , 研究结束 后 , 使 用S P S S 1 5 0 进行 数据处理 , 使用率 ( %) 表示计数资料 , 用卡方检 验进行对 比分 析 ; 使用 均数 ± 标准差表示计量 资料 , 用 T检验 进行对比分析。P< 0 . 0 5 表示有统计 学意 义。 2 结 果

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肌张力的功能评价

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肌张力的功能评价

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肌张力的功能评价作者:惠广进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5期摘要:目的对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并对肌张力功能进行评价。

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灸治疗50例患者,治疗后的肌张力评价采用Ashworth分级评定。

结果经过针灸治疗后,5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明显改善了肌张力功能。

结论治疗中风恢复期肌张力增高,采用针灸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强肌张力功能、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肌张力功能;针灸治疗;恢复期;中风在脑血管疾病中,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就是中风,其具有致残率、病死率和高患病率的特点。

在中风恢复期中,较难逆转、恢复较慢、恢复持续时间较长等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就是肌张力增高,同时它也是对瘫痪肢体康复产生影响的最大困难[1]。

中风恢复期患者肌张力增高对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

而电刺激治疗、针刺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均为中风后肌张力增高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2年7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中锋恢复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与中风诊断标准相符合。

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6.3±2.2)岁,病程2~9年,脑出血患者13例,脑梗塞患者37例。

1.2方法行针灸治疗前患者取合适体位,不锈钢针选用0.25mm~40×mm,以到达肌肉层为基准控制针刺深度,选择提插泻法和提插捻转补法为针刺操作方法,留针30min,行针间隔15min/次,15d为1疗程,治疗1次/d。

主穴:内庭、解溪、丰隆、悬钟、丘墟、绝骨、足三里、梁丘、风市、外关、髀关、合谷、曲池、脯会、臂孺、肩髂、肩髑。

随症加减:足内翻加太溪穴、中封穴;膝关节屈曲受限加阴谷穴;指间关节挛缩加后溪透穴;腕关节挛缩加大陵穴、内关穴;肘关节挛缩加尺泽穴、曲泽穴;肩关节活动受限加极泉穴。

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的机理探讨

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的机理探讨

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的机理探讨中风病痉挛期常伴有患肢疼痛,会影响患者锻炼,使分离运动出现延滞,导致永久性关节挛缩,使患者终生残废。

根据Brunnstrom分级理论[1],偏瘫恢复过程遵循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等6个阶段,其中第Ⅲ到第Ⅳ阶段肌张力从逐渐明显增高痉挛转向降低是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抑制或减轻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提高康复效果的关键。

在临床运用腹针治疗中风病痉挛期患者时,收效显著,故从多角度分析探讨腹针对中风病痉挛期的治疗机理。

标签:腹针中风病痉挛期机理1中风病痉挛的机理1.1西医机理分析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以大脑皮层为主的高级中枢丧失了对随意性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2],由于高级中枢抑制性指令消失或减弱,导致脊髓反射亢进,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肌肉痉挛或过度活跃,往往合并拮抗肌软弱和低肌张力,导致肌肉活动失衡,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进而发展为关节挛缩畸形,甚至导致运动失能1.2中医病机分析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根本原因是脏腑阴阳失调,主要脏在肝肾,病位在脑,现于筋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拘急痉挛的症状,是“风动”的表现,此时“风”为内风,为内风暗煽。

形成内风的原因为肝血不足,血虚不能敛肝阳,肝阳化风,虚风内动。

如《证治要诀》对偏瘫与肝主筋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五脏虽皆有风,而犯肝经为多”。

《素问?调经论》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

对弛缓与痉挛从气血而论的当推张景岳,《景岳全书?论治血气》曰:“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

……夫血非气不行,气非血不化。

凡血中无气,则病为纵缓废弛。

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故筋缓者,当责其无气。

筋急者,当责其无血。

”至此对偏瘫后肢体的弛缓与痉挛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研究

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研究

·73·大 医 生D O C T O R2020年第20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研究叶 恒(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95)摘要:目的 探讨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为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选取广东省第二中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

对照组施行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施行浮针疗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Barthel)指数、下肢评分等指标的差异,评估浮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潜力。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下肢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下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浮针疗法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于改善患者Barthel 指数下肢评分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浮针;肌张力;有效率;Barthel 指数;下肢评分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creased Muscle Tension after ApoplexyYE Heng(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Guangdong 510095,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creased muscle tone after stroke,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muscle tone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muscle tone after stroke admitted to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sampling,6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30 cases in each group. Among them,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Barthel index lower limb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myotonia.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28/3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0.00%(21/30)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Befor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rthel index lower limb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after treatment,the Barthel index lower limb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with increased muscle tension after stroke,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Barthel index lower limb score,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floating needle;muscle tension;effective;Barthel index;lower extremity score作者简介:叶恒,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系统、颈肩腰腿痛及脊柱相关疾病。

《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在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该方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其中,下肢运动障碍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医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具有广泛应用,其中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针灸治疗方法,其在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作用机制。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患者XX例,年龄在XX-XX 岁之间,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2. 治疗方法采用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进行治疗,每周治疗XX次,共治疗XX周。

3. 评价指标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三、结果1. 治疗效果经过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后,XX例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的FMA和AD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临床疗效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在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协调性、平衡感等均有明显改善,步态也更加稳定。

同时,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讨论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通过刺激腹部的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的目的。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肌肉的紧张状态;二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的营养供应;三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机体内在环境,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此外,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创伤等优点,适用于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治疗。

《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在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比分析,观察该方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其中,下肢运动障碍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中医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针灸治疗方法,其在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医院中风恢复期患者XX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根据患者病情和经络走向,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双针并刺,同时配合运经手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即根据患者病情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三、结果1.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四、讨论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这可能与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能够有效地调节患者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状况有关。

五、结论腹部双针并刺运经法在中风恢复期下肢运动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金灵青郎伯旭李星辰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8年第13期[摘要] 目的观察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

方法将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60例。

治疗组以腹针加运动疗法治疗,腹针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气旁、滑肉门、外陵。

针刺完毕配合运动疗法。

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共24次。

对照组以单纯运动疗法治疗,运动疗法的手法及疗程同观察组。

结果通过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四肢FMA评分比较,发现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腹针;运动疗法;中风后痉挛性偏瘫;FMA[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13-0094-03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in treating spasti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IN Lingqing LANG Boxu LI Xingchen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aizhou Municip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Taizhou 318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bdominal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on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bdominal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therapy. The abdomen acupoints were taken at Chungwan, Hsiawan, Qihai, Guanyuan, Shangqu, Qipang,Huaroumen and Wailing. Exercise therapy was taken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was taken every other day,3 times a week for a total of 24 times. Control group only took simple exercise therapy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atment group.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FMA scores of limb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Key words] Abdominal acupuncture; Exercise therapy; Post-stroke spastic hemiplegia;FMA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是因脑卒中后引起的肢体瘫痪,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腹针治疗中风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针治疗中风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腹针治疗中风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成研;项柏冬;韩春霞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22
【摘要】目的:观察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腹针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方法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组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腹针组则取相应穴位进行腹部针刺疗法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肌张力分级分布情况及简化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各肌张力等级分布出现差异,FMA、ADL评分腹针组显著高于康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针治疗中风后肌肉痉挛可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页数】2页(P125-126)
【作者】王成研;项柏冬;韩春霞
【作者单位】13002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按摩研究所;13002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按摩研究所;13002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按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薄氏腹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 [J], 冯勇;肖慧玲;林仁勇;黄泳
2.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J], 张磊;宋虎杰
3.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金灵青;郎伯旭;李
星辰
4.用中药热敷法和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后偏瘫上肢肌肉痉挛的效果观察 [J], 钟建友
5.腹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及其对Glu与GABA的影响 [J], 金灵青;郎伯旭;常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

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法。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4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单纯的腹针疗法,研究组实施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腹针治疗康复运动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013-02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临床中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临床中,中风的发病一直居高不下,与冠心病、癌症并列为三大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病症之一。

中风患者致残率、致死率都较高,尤其是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存活率与生存质量。

加强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研究,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4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应用腹针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观察其临床效果,现将临床报告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2年4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

纳入研究患者均确诊为中风恢复期,体征平稳,意识清醒,能够配合研究治疗,排出各类影响治疗要素(诸如双侧瘫、心肾障碍、意识模糊等)。

研究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58-79岁,平均(59.1±6.3)岁,病程5-16个月,平均(5.3±4.8)个月,左侧偏瘫患者26例,右侧偏瘫患者24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57-78岁,平均(58.5±5.9)岁,病程6-17个月,平均(5.1±5.2)个月,左侧偏瘫患者22例,右侧偏瘫患者28例。

中医腹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医腹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医腹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腹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两年间我院诊治的80例中风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以康复治疗为主,实验组40例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腹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p<0.05。

结论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针灸医学良好结合,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辅助中医腹针疗法,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安全,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康复训练;;护理体会。

中风,又名脑卒中,属现代医学脑血管病范畴,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极高。

且80%以上患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而对中风后遗症治疗,减少致残率是医学界一个亟待完善和解决的课题。

中风后遗症特指中风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常因本体虚弱、阴阳失衡、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单纯康复治疗与腹针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后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两年间,我院针灸科住院诊治的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仅给予康复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腹针治疗,具体资料如下。

对照组40例患者:脑梗塞15例,脑出血25例;左侧偏瘫17例,右侧偏瘫2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为(50.54±5.23)岁;病程1.5~13.0d,平均病程为(5.44±1.25)d;实验组40例患者:脑梗塞18例,脑出血22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26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为(50.66±5.83)岁;病程1.8~13.5d,平均病程为(5.21±1.14)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数据处理对比p>0.05,认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疗效标准 2组均以国际通用的 A showorth张力评分法
[2 ]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116 例患 者均为 本院住 院或 门诊 的病人 ,经 CT确诊 ,符合中风诊断要点 [1 ] 。 将患 者随机分为 2 组 。治疗组
评定肢体肌张力程度 。 即 0级 : 肌张力正常 ;Ⅰ 级 : 肌张力 轻度增 加 ,在伸屈肢体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停顿 ;Ⅱ 级 :较明显 的肌张力增 加 ,但肢体尚易屈伸 ; Ⅲ 级 : 明显的肌张 力增加被 动活动困 难 ; Ⅳ 级 : 肢体屈伸受限 。 以改良式 Fugl - Meyer积分分级标准 [ 3]评定 患肢的运动功能并进行 治疗前后组 内和两组之 间的比较 , 运动 积分 < 50 分为严重运动障碍 ; 50 - 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 85 - 95 分为中度运动障碍 ; 9 6 - 99 分为 轻度运动障碍 ; 10 0 分为功能正 常。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 广东 深圳 518000)
【 摘要 】 目的 探讨肾窦内肾盂切开加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巨 大鹿角形肾 结石的手 术方法及 疗效 。方法 采 用肾窦内 肾盂 切开加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巨大鹿角形肾结石患者 28 例 。结果 全部病例顺利取出结石 ,术中无需阻断肾蒂和行局部 降温 , 无损 伤肾后段血管 ,一次性取净结石 24 例 ( 85. 7% )残留结石 4 例 ( 14. 3% ) 。结论 该手术方式 具有操作简 单 、 术中出血少 、 结石 残留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是中风后 出现的一 系列症状 , 多表现为 半身不 遂 ,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 ,有部份患者有“ 瘛疭 ” 的情况出现 ,也就 是肢体痉 挛 。 中 风之 时患者 气血 逆乱 , 阴阳 失调 , 继 而经脉 空 虚 ,所以本文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围绕这个“ 虚” 的问题 ,选择 了腹针疗法 。
。还有研究表明腹针对 脑动脉血流 的异常有 改善作用
[ 5]

M eye r运动功能积分 ,经检验差异 无显著性 ;经治 疗后 , 2 组患者
很显然这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
评分都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101 ) ; 治疗后 2 组间 比较 ( t = 2105, P < 0105) ,提示治疗组患者评分提高幅度更大 , 腹针疗法在缓解肌肉痉 挛 、 提高患 者肢体运 动功能及日 常生活 活动能力方面优于传统的针刺疗法 。见表 2。 表 2 治疗前后 Fugl - M eye积分比较 ( x � ±s )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 肝脏外科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81, 123. 2 刘正升 , 李伟华 ,邓川 . 肝 损伤 72 例治疗 体会. 中 国实 用外科杂 志 , 1995, 15: 668. 3 张庭伟. 肝外伤 38例临床分析. 急诊医学 , 1998, 7 (5) : 335.
。其手 术方 式取决 于
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肝损伤的部位 、 程度及范 围 。本组清创 缝合 止血 34 例 。其中 3 例因伴有多脏器损伤死亡 ; 2 例因缝合 时留 有死腔 , 术后 1 例再 次出血被迫 再次手术 , 1 例并发 肝内感染 。 因此 ,手术时要彻底 清除 失和的 肝组织 ,缝 合破 裂的 血管和 肝 管 ,以防感染或再次出 血 。 本组 16 例 , 其中明胶 海绵填塞缝 合
2组均接受内科治疗 , 按病情需要采 取降压 、 降脂 、 降糖 、 改
部分中风患者因肢 体肌张力的 异常增高会 出现肌痉挛 ,这 种现象的存在严重 影响患者 肢体功 能的恢 复 。 本 科于 2001 年 开始采用薄氏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 58 例 , 取得了满意 的疗效 。
善微循环 、 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 。2 组均以 10 次为一个疗程 ,三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
中男 44例 ,女 14 例 ;对照组中男 40 例 ,女 18 例 。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 患者仰卧 ,在腹部取穴中脘 、 气海 、 关
元、 水分 、 滑肉 门 (双 ) 、 外陵 (双 ) 、 上 风湿点 (患 侧 ) 、 下风湿 点
(患侧 ) 。 操作手法 :先用尺子度量出要针刺的穴位并标注 ,然后
中国医师杂志 2006 年增刊 式的选择 一旦确诊肝损伤 ,即 需进行急诊 手术治疗 。手 术围 绕着清创 、 止血 、 引流的 三项 措施进 行
[ 3]
2 19
只要保持引流 ,及 时拔管 ,腹 腔感 染是 可以避 免的 。 ⑵ 术后 处 理 ① 术后持续吸氧 48 h 左右 ; ② 及 时给予适量的葡萄糖及各 种维生素 ; ③ 应用 适量的 蛋白 ,血 浆 、 支链 氨基酸 及能量 合剂 ; ④ 合理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⑤ 注 意合并伤 的处理 , 另外 , 还 应加强营养管理 ,根 据病 情可适 当采用 静脉 高营 养 , 保证每 日 有足够的热量和蛋 白 。只有 相互 配合 , 应用 综合 性治疗 ,才 能 取得良好的效果 。 在诊治 外伤性 肝破裂 的过程中 ,只 要把握 术前 、 术中和 术 后三个重要环节 ,做 到 : ⑴ 早 期诊断 及时 ; ⑵ 快速 纠正休 克 ; ⑶ 缩短术前时间 ; ⑷ 术中 迅速 可靠 止血 ; ⑸ 术 后严 密监 测生命 体 征 ,血液动力学及 腹腔引 流的 情况 改变 ; ⑹ 术 后重 视保 肝 。则 可使外伤性肝破裂的救治达到最佳疗效 。
床康复 , 2003, 25 ( 12) : 28.
5 簿智云. 腹针疗法 .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182 - 185.
[收稿日期 : 20062 02 2 02 ]
肾窦内肾盂切开加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巨大鹿角形肾结石 28 例
吴锋 ,王风 ,常江平 ,曾少明 ,史明 ,张忠林
< 0101) ,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 ( P < 0101 ) 。结 论 腹针治 疗中风后 肢体肌张[关键词 ] 腹针
;中风 ;肢体肌张力力增高
取肩髃 、 曲池 、 外关 、 合谷 、 环跳 、 阳陵 泉 、 丰隆 、 绝骨 、 太冲 。操作 手法同治疗组 。
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肾结石 ;肾孟切开术
;气压弹道碎石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2 8例 ,其中男 22 例 , 女 6 例 , 年龄 25 ~63 (平均 4 3) 岁 ,右肾结石 1 2 例 ,左肾结石 16 例 ,病程 6 个
巨大鹿角形 肾结 石 的手 术 治疗 是泌 尿 外科 的难 题 , 本 院
分组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58 58
综上所述 ,运用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异常是 有效的 , 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 术会议. 各 类脑血管 病诊断要 点. 中
治疗前
47. 72 ± 5. 97 48. 90 ± 5. 50
治疗后
76. 21 ± 6. 50
6例 ,带蒂大网膜填塞缝合 8 例 ,纱布 填塞 2例 。大网膜填 塞的
除 1 例术后负压引流管有少量出血 , 6 h 后停止 外 ,其余 7 例均 恢复良好 。明胶海绵填塞的 5 例 , 1 例少 量出血 , 1 例并发膈 下 脓肿 。而纱布填塞 的 2 例 ,均 死于失 血性 休克 。因 此 , 笔者 认 为一般情况下 ,纱布填塞止血尽 可能予避免 。对 于复杂性 的肝 外伤 ,如星芸状破裂等 ,都有较大范围失 活的肝组织 碎片相连 。 规则性肝切除的死亡率较高 。本组采用 清创性肝切 除 ,切 除无 生机的肝组织 ,结扎断 裂的 血管 、 胆管 , 创面以大 网膜覆盖 后缝
用碘伏做 穴位消 毒 ,用 0120mm × 30mm 毫针 针刺 穴位 , 注意 深 浅 ,任脉上的穴位深 刺 , 其它 穴位 中刺 。神 阙加 艾灸 。留 针 30
m in,每 5 m in运针 1 次 。1 次 / d。 对照组 :令患者取仰卧位 ,主穴
220
1
中国医师杂志 2006 年增刊 腹部是人体脏腑最集中 ,经络分部最多的部位 ,也必然是气 血最丰沛的部位 。通过对腹 部相关穴位 的刺激 , 可以最大 限度 的调节气血 ,达到气 血重新分配 的效果 , 从而让失养 的经脉 、 经 筋得到濡养而逐步恢复功能 。 从选择的穴位来看中脘 、 气海 、 水分 、 关元称为“ 引气归 元 ” 可健脾养胃以聚积气血 ,培肾固 本以鼓动气 血 ,滑肉 门 、 外 陵称 “ 腹四关 ” 可通调引导气血使之 上输下达到需要 濡养的肢节 ,促 使患肢症状缓解 。 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 , 大脑皮层 对脊髓节 段反射机 构有抑 制作用 ,中风后由大脑皮层及锥体束受损 ,对脊髓节 段反射作用 的减弱 ,表现为肌 张力增高 , 腱反射亢 进 ,并 出现肌 肉痉挛 。针 刺可以通过特殊的外周 周感觉输入 方式 ,调 节神经反射 环路中 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 ,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 性变化 ,
3
华神经科杂志 , 1996 , 29 ( 6) : 379.
2 袁毓 ,严尚斌 ,陈小红 ,等 . 跨穴位皮肤电刺激 治疗脊髓性肌痉 挛. 中
66. 97 ± 8. 00
华医学杂志 , 1993 , 73 ( 10) : 593.
3 王喜全 , 张京 . 急性 脑 血管 偏瘫 的 早期 康 复. 中 国 康复 医 学杂 志 , 1998, 3 (10 ) : 28 . 4 王富平. 针刺配合运 动再学习促 进脑卒中 患者肌 张力 恢复. 中国 临
合固定 。本组用此法 共计 8 例 , 死亡 2 例 , 其中 1 例死 于失 血
性休克 ,另 1 例死于多脏器功能 衰竭 。本组手术 患者均腹 腔引 流 。这不仅能引流出 血液和 胆汁 , 预防 腹腔 感染 ,同 时能及 时 发现术后大出血 。本组 2 例术后出血 , 经引流管 发现而及 时手 术治疗 ;另 2 例并发胆瘘亦及 时发现 , 经保守治 疗痊愈 。因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