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与运营
•三位一体定位方法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城市综合体——商业形态定位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城市综合体——商业形态定位
•家庭时尚
•深圳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发展进程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城市化发展
•“ 一个城市只有一个中心 ”
•上海-南京路
•广州-北京路
•重庆-解放碑
•北京-西单
•“一个城市只有一个中心”,上世纪90年代,这些中心发展的辉煌恰好应 证了这种说法,然而,城市在发展,这些中心还能适应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 吗?
•体量大、兼容“商业、住宅、酒店、写字楼、会展、餐 饮、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形态的建筑群体。
•这种建筑群体在不同的功能空间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 、价值互补的依存关系,并与城市景观和交通相协调, 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复合、高效、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中原中国城市综合体运营管理及营销策略
•城市综合体——商业零售业态
•按照零售业饱和理论,只有在零售饱和度大于平均值的前提 下,才有在商圈开设集中商业的可能(临街商业不计入)
•零售饱和理论公式:

IRS = C * RE / RF
•C: 潜在客户数量 •RE: 人均消费支出 •RF: 营业面积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国家重点发展建设的城市群,由郑州市、洛阳市、安阳市等17个城市组成。

这一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的城市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因此需要采取协调发展的措施。

首先,需要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大城市是中原城市群的中心,拥有较强的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优势,但大城市的发展也会对周边小城市造成一定的压力。

因此,需要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注重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分工,在资源互补的基础上提高城市群整体的竞争力。

其次,需要加强中小城镇的发展,提高其对城市群发展的贡献。

中小城镇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如人才流失和融资难等问题。

因此,需要采取差别化的措施,如建立合规的财政支持体系、吸引人才进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提高其发展能力。

最后,需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由于城乡体制不同,导致城乡投资不平衡;另外,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对土地的过度利用会破坏生态平衡,加剧环境问题。

因此,需要在城市群建设中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中原城市群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中小城镇发展模式,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

只有这样,中原城市群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 0 0 3 7 ( 2 0 1 5 ) 0 3 — 1 0 — 3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C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o f Ce n t r a l Ch i n a Ur b a n Ag g l o me r a t i o n
发展 的一些对策建议 : 谋划 郑汴洛 工业走廊 , 加 强一体化发展 ; 优化产业 结构 ; 加 强交通物流 建设 ; 扩 大开放招商 ; 以中原城市群 为平 经济 区; 中原城 市群 ; 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F 1 2 7
/ t z 5 1 8 1 期第 3 期 2 0 1 5 年3 月
创新科技
I n n o v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Vo 1 . 1 81. No . 3
Ma r , 2 01 5
中原 城市群发展对策研 究
He n a n P r o v i n c e e v e n t h e c e n t r a l Ch i n a wh i c h c o n n e c t s wi t h 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 , t h e e a s t e r n Ch i n a ’ S i n — d u s t r i a l t r a n s f e r a n d t he we s t e r n Ch i n a’ S r e s o u r c e o u t p ut .Bu t c e n t r a l Ch i n a u r b a n a g g l o me r a t i o n h a s i t s p r o b l e ms , s u c h a s i n s u ic f i e n t i n v e s t me n t , l a c k o f h i g h- e n d i n d u s t r y ,s h o  ̄a g e o f h i g h - e n d t a l e n t s ,r e l a t i v e l a g i n o p e n i n g t o t h e o u t s i d e wo r l d, s t r o n g a d mi n i s t r a t i v e b a r r i e r s 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 p o l i c y i s n o t i n pl a c e , t h e c e n t e r c i t y’ S d r i v i n g e f f e c t i n i t s r a d i a t i o n p l a c e i s n o t s t r o n g ,t h e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i s n o t p e r f e c t , i n d u s t ia r l s t r uc t u r e i s s i mi l a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p r e s s u r e i s h i g h ,s u s t a i n a b l e de v e l o p me n t i s n o t o p t i mi s —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Dsr t c n my l区域经济 i i o o tc e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原 因分析
梁 昊 李 战奎 郑 州科 技 学 院 河 南 郑州 4 0 6 5 04
基金项 目: 南省 郑州市社科联课题 :中原经济 区建 设 中的城市群发展 问题研 究。 河
摘要 : 中原城 市群 , 中西部地 区区域 经 济参- 是 b国际经 济竞 争的支撑 点 , 也是 带动 区域经 济与社会 发展 的增 长级 , 虽
失。

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状况。 由此可见 , 中原城市群 中城市规模 结
中原城市群介绍
中原城市群 , 位于河南省中北部 , 以河南省省会郑 州为 中心 , 以洛 阳为 副 中心 , 括开封 、新 乡、焦作 、许 昌、平顶 山 、漯 包 河 、济源9 个地级市和巩义 、新密 、禹州 、新郑 、偃师 、荥 阳、 登封 、舞钢 、汝州 、辉县 、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l个县级 4 市个城市 ,4 3 个县城 ,7 个建制镇 , 34 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 , 口 .7 人 3 5万 , 别 占全 省 土地 面积 和 总 人 口的 3 .%和4 .%。 90 分 53 03 的矛 盾 。 从区域经济的普遍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分析 , 区域经济的提 升 二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 在的 问题 离不开一个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我 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更好地 ( ) 一 城市群 内各城 市功 能定位不 明确 印证了这个规律 。近年 来河南省GD 虽然连续多年居 中西部各个 P 从 城市 群体系的内部功能来看 , 国内外成熟城市群 中各城市 省份的第一位 , 但其经济地位在全 国范围 内不够突 出, 中最重要 其 定位 清晰 , 功能性强 , 城市群 内除中心城市外 , 金融 中心 、制造业 的原因表现为作为核心发动机 的郑州辐射力较弱 。 基地 、物流中心 、人流中心 、农副产 品中心、休闲旅游区域 等功 数据显示 ,0 6 2 0年郑'IDP ) G 首次超过20 亿 l08 I ' 0 0 0 年郑州一 跃 2 能城市各 司其职 , 使城市群 内资源实现最最优 的合理配置 。中原 成为G P “ooL D 3o  ̄元俱乐部”一名成员 ,oo 在全国范围内G P 2 lf D 城市群 角色虽有所定位 , 但不同层级的城市对 自身的定位不够准 达 到或超过4 0 亿元的城市共有2 个 , 州居全 国2 7 00 2 郑 8 个地级 市 确, 出现了大城市不够大 , 中等城市不够强 , 小城市特色不够鲜 明, 中的第2 位 , 全国省会城市 中的第8 。由此可见 , 2 居 位 提升 郑外 的 I 各城 市争做核心 的同时, 使得城市的工农产业 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 G P D 是十分迫切的。 过于平衡化 , 导致了城市问的不平等和混乱的竞争 。 根据2 1 f社 科院对城市竞 争力的研究报告 , 州在 5 个个 0 - l 郑 O 由此可见, 中原城市群尚未形成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 各城市间 体 中, 3 , 中部省会城市 中, 居4 位 在 落后于长沙、武汉、合肥。因 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 经济壁垒的限制束缚 了城市 的长远发展。 此, 郑州对 区域经济 发展 以及对 中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有限 , 与上 ( ) 二 城市群 内空间布局不合 理 海 、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全国性经济 中心的作用更是难 以相提 从城市群的成长历程来看 , 完整的城市群不仅层 次分 明, 功能 并论 。 健全 , 而且是各司其职 , 共同实现 自身的价值 。以国外成熟城市群 为例 , 绝大部分城市布局结构呈金字塔式的 , 即以大城市为轴心 , 三 中原城市群 发展 中存在 问题 的原 因 中等城市为支点 , 以小城市( 为依托 。对于中原城市群 的结构存 ( ) 镇) 一 政府对城市群 的功能定位不 明确 在一定 的缺陷 , 如表1 中所示 , 目前中原城市群 内无特大城市 , 口 人 中原城市群布 局不合理 的原 因主要 是 由省政府 长期 的整 体 超过 10 的大城市仅有郑州 、洛 阳两市 , 0万 其他属于 中小城市 的5 规划中缺乏系统性和 延续性 , 城市群 中的组员彼此的功能定位模 个地 级市人 口通常在3 -10 0 0 万人 , 属小城市县城人 口大多在2万 糊 。例如 , O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 城市群 的形成与 人以下, 而在3 0 4 个建制镇 中绝大多数人 口均在 1 万人 以下 , 普遍存 发展往往和 经济产业密不可分 , 城市群 内各 组员彼此的分工是 由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作者:卢晓峰来源:《创新科技》2015年第03期[摘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存在投资不足、高端产业不足、高端人才不足、对外开放相对滞后、行政壁垒大和一体化政策不到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基础设施不健全、产业结构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大,可持续发展前景不乐观等问题。

因而本文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谋划郑汴洛工业走廊,加强一体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交通物流建设;扩大开放招商;以中原城市群为平台,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高地。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对策[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3-10-31 引言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群,组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河南作为中部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单打独斗显然不行,中原城市群应运而生。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为新兴副中心,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是中国七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

在中西部地区,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然而中原城市群跟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差距很大,跟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相比,经济实力相对也要弱一些。

本文对中原城市群现存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探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原城市群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包括郑州、洛阳、安阳等一系列城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中原城市群的大中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大城市发展迅速,而小城市和小城镇却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加大。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个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也加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给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大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资源环境等问题。

小城镇作为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支持和促进,以实现与大城市的良性互动。

深入研究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城市间的平衡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部分的完成。

1.2 研究意义中原城市群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集聚区,各城市和城镇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为中原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具体研究意义包括:1. 加强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

通过研究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现状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各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未来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和特色。

2.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通过探讨协调发展路径,可以找到促进各城市和城镇间良性互动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环境质量。

通过政策建议,可以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协调发展,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消耗,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状况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状况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差异状况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综合特征综合衡量,考虑到地理上的连片、经济社会发展的类似,产力布局和区域分工的要求,河南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可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域。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发展,四大经济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幅度的提高,曾经困扰全省的贫困问题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解决,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但由于各经济区自然禀赋、发展基础、区位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并且这种地区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1.中原城市群经济区发展基本状况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个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它含50个县(市)、31个市辖区;区域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06年末总人口为395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0.2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8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市相互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工业基础较为发达,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具有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人力资源状况良好,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量偏少。

2006年底,区域内15-64岁的人口为288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73.09%,占全省该年龄段人口的41.30%。

2006年该地区的高校数为64所,在校大学生数为781859人,分别占全省高校数和全省在校大学生数的76.19%和80.26%。

2006年底,区域内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矿石、铝矿和金矿的储量分别为15.65亿吨、9.21亿吨、2.45亿吨、265.34万吨和7.82吨,分别占全省储量的72.3%、89.2%、73.8%、90.1%和35.2%。

2006年区域内水资源总量为182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的25.8%,人均水资源总量仅为468立方米,仅相当于全省人均量的65.5%。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作者:————————————————————————————————日期: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旅游管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陈果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区域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推进,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

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数个城市聚合在一起形成旅游城市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现象及其本质,探索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的特点,并提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对策,为中原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区域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推进,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

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数个城市聚合在一起形成旅游城市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相关的研究命题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

当前中原城市群崛起战略已实施,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区域旅游城市群。

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多是从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现象及其本质,探索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的特点,提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为中原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升内在差异,以推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一)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及结构差异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按其成因和属性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古迹、上千年文化传承形成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种建筑等。

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包括地理景观、水域风光景观、气候和天体景观等。

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研究中,采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类分类进行了研究。

表1为区域旅游资源结构的差异分类统计情况。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一、背景介绍中原城市群是指河南省境内以郑州市为核心,沿伏牛山脉为轴,向北延伸至安阳、新乡,向南至南阳、信阳,涵盖全省7个地级市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具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规模大等特点,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中原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加强中原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原城市群“四强齐发”的关键之一。

二、存在问题分析1.城市发展战略不一致,区域竞争激烈。

中原城市群所处的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资源条件和人文条件,各城市都意识到要发展现代产业,建设现代城市。

然而,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存在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难以形成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

2.产业结构不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差。

中原城市群内,农业相对发达,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现代产业发展滞后。

各城市都想抢跑发展现代产业,却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和产业互补。

因此,虽然经济总量不小,但增长质量欠佳,难以提高综合竞争力。

3.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中原城市群内,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存在,但科技创新合作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现代产业需要支撑科技,中原城市群内的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少核心技术,无法自主研发出高附加值产品。

三、对策研究1.制定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应协调发展,制定一体化的区域发展战略,确定产业协同和协作的方向和目标,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2.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

中原城市群应根据各城市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产业进行布局,对于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对于新兴的现代产业进行扶持发展,构建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形成互补、优势互补的产业链。

3.加强科技创新合作。

中原城市群内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应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形成共同创新体系。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2262012年7月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勾国华摘 要: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是河南省经济腾飞、中部崛起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该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是也存在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层次低、结构趋同,集群效应不明显以及市场对外开发程度低等问题。

因此,中原城市群应该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整体实力,并努力积极争取外部经济体的支持,最终实现城市群的快速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a)-226-03中原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在过去几年迅猛发展,已经初具雏形,总体形态良好,对全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因此,深入分析当前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原城市群概况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全区由9个省辖市组成,土地面积为5. 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5.3%,2010年末总人口为4229. 7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41.1%。

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1. 56亿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

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区位优势明显,域内交通发达,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以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全方位开放式的立体型交通网络,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使其传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

在矿产能源方面,该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最新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升级路径-精品

最新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升级路径-精品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升级路径政府高度重视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与规划,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已形成了一些初具规模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深具发展潜能,能够极大的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中原城市群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寻求中原城市群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优化路径。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分析( Strength)1.原料供给充足,丰富。

纺织产业是中原城市群重要的优势产业,首先中原地区是重要的蚕丝、羊毛和“两纱两布”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地区。

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明显优势。

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工资成本以及劳动者的素质。

2.集群发展强劲,规模潜力深厚。

中原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大多数都处于成长期,发展活力较强,成长动力充足,其中有些开始或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

根据空间布局来看,产业集群分布已经形成了块状式的经济布局;根据产业分工来看,产业集群链的逐渐扩展也已经形成了链状式的经济布局,增长速度较快。

3.政府高度重视,专业院校支撑。

政府从多方面大力扶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来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资金借贷、投融资、税收等多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建立绿色通道,全方位、多角度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的成长壮大。

与此同时,中原城市群依托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院、河南工程学院等纺织服装的老牌院校,鼓励积极有效地开展院校合作、校企合作、人才交流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依靠这些专业院校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进行科技创新,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4.地理优势明显,物流交通便利。

中原城市群处于华夏腹地,位于全国行政区划的中心位置,是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是我国经济由东部向西部推进阶梯形发展的中间地带。

陇海铁路。

中原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探讨

中原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探讨

中原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探讨张 伟,黄胜恩(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城市群是关联紧密的城市空间,关系到国计民生大计。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立足于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群的现状与发展条件,提出了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理念和发展策略。

最后,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中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01,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7)02-0149-04收稿日期:2006-05-1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004D002)作者简介:张伟(1982-),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除沿海三大城市群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株潭、成渝、武汉、关中等一批城市群也在崛起。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是国家经济战略的中枢,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水平与标志,是国家经济的增长极,也是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拳头”[1]。

探讨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对城市群以及区域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理论基础1.1 经营城市的概念及其经营思路构想这里所说的“经营”指“经营城市”。

早在20世纪中叶,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就出现了经营城市的思想[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营城市在我国由个别城市的实践逐渐成为普遍性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效。

经营城市理念可拓展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的领域和手段,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运用价值规律,采取租赁、转让等多种方式把诸多城市要素分解给城市经济实体来运营,以达到城市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3],并能使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等多方面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营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它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理解。

河南城市群时代 中原城市群如何错位发展

河南城市群时代 中原城市群如何错位发展

河南城市群时代中原城市群如何错位发展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近日,由省社科院出版的《砥砺奋进的五年——河南进展报告(2023~2023)》透露,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引领下,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已从2023年的42.43%上升至2023年的48.5%。

但依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23年)》,到202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6%。

另悉,目前我国已有10个省份的城镇化率超过了60%。

那么,河南的城镇化该如何进展才能后来者居上呢?【现状】河南全面进入城市群时代“2023年,国务院批复了《中原城市群进展规划》,中原城市群正式进入国家七大城市群行列,这标志着河南全面进入城市群进展时代。

”今年9月底,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河南进展报告(2023~2023)》出版研讨会上,省社科院院长张占仓如是表示。

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引领下,河南省的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从2023年的42.43%上升到2023年的48.5%,提高了6.07个百分点。

纵向比,河南的城镇化水平在稳步提升,可放眼全国,和其他省份横向一比,河南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

根据闻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等的进展模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时,对应的城镇化率应为49%,而2023年河南人均GDP达到39122.6元,同等收入水平下,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

城镇化水平偏低,也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

2023年中原城市群合计生产总值5.56万亿元,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居全国第四位。

河南的城镇化以后会如何进展?依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3~2023年)》,到2023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56%。

【问题】人口流向两极分化严峻河南的城镇化率为什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张占仓认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业人口转移应是梯度转移的过程,即村镇人口向小城镇和县级城市转移,中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成 为带 动 区域 经济 发展 的 龙头 和 主动力 。依托 中原 城市 群 组 织 全省 社会 经 济 发展 是河 南 发 展 的 内在 要 求 , 发展 也 将 对 其 全 国经 济 发展 布局 产生 重 要作 用 。 中原 城市 群 地处 我 国 中部 , 区位 优势 十分 明显 , 通通 信 交
市 群 是解 决 中 国三农 问题 的关 键 。
中部 地 区是 中 国农 村 人 口最 为集 中 的地 区 , 大 的 农 村 巨 推进 中原城 市群 建设 , 速河 南城 镇化 的发展 , 加 是河 南 省
社 会经 济发 展 的重 点 。中原 城市 群是 以郑 州为 核心 , 以洛 阳 、 开 封为 支撑 , 包括 新 乡 、 焦作 、 昌 、 顶 山 、 河 、 源 9个 城 许 平 漯 济 市 构成 的城 市 群体 。其 中 , 特 大城 市 2个 , 城 市 4个 , 有 大 中
三农 问题 也会 顺 利解 决 。解决 三 农 问题 的关 键 在 于发挥 中原 城市 群对 农村 的辐射 、 动 作 用 和 大 量 吸纳 农 村 的过 剩 劳 动 带 人 口的 作用 。没 有 中原 城市 群 的发 展 , 个作 用难 以实现 。 这
度 出现 的高级 空 间组织 形 式 , 以其 强 有 力 的经 济组 织 和 辐 射
域 经 济协 调发 展 的新 举 措 。也 符 合 区域 经 济 协 调 发展 , 中 东 西 互动 , 优势 互补 、 相互 促 进 、 同发 展 新格 局 的 要求 。 中部 共 ”
地 区 的崛 起 问题也 是 今 年 “ 会 ” 重要 议 题 。最后 , 两 的 中原 城
统筹 我 国 区域 协调 发 展 的一 项 重 大 举 措 , 以形 成 我 国 东 中 西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

而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群之一,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都面临着独特的重大挑战。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区域发展,挑战与对策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原城市群是由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等中西部省份的城市组成的。

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郑州市、武汉市、南京市等城市。

中原城市群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中国的工业重镇之一。

近年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目前,中原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在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都在不断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和问题。

二、中原城市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城市化进程存在困难和问题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包括土地、环境和资源的匮乏,城市规划和建设困难等。

另外,城市化进程还面临着人口流动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挑战。

2.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中原城市群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原因,中原城市群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资源枯竭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问题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经济结构是传统的重工业和agriculture。

但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进,传统产业和路径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的需求和趋势。

因此,中原城市群在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三、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对策针对中原城市群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试论中原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本身结构优化

试论中原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本身结构优化

不足 ,在更大 的区域范 围内调整资源 建设 ,特别是实施 以郑 州为核心 的城
配置 , 实现共同增长。事实证 明 , 中原 市经济 圈发展 战略 ,将成 为缓解 区域 城 市群 中的人流 、 物流、 资金流和信息 国民经济 中投 资与消费 失调 矛盾 的重 流的运行 , 通过 “ 发展 极 ” 的特 殊功能 要 途 径 。 可向周 围地 区扩散 ,而在这种传播与 个增值 的循环之 中。
化 内尊显 的 部 差 异

城市在 区域 经济发展 中起主导作
著 与 9 年 J[良 。 9 相 !I j 霹
2o o 1

—=●
=兰 1;
的根 本意义 是打破 行政 界 限的束缚 , 用 ,城市对 区域经 济的促进 作用 与空  ̄ 而按照经济与环境功能的整体需求及 间距离成反 比 ,区域经济 的发展 应以


发展趋势 ,构筑相对完善 的城镇群体 城市为 中心 ,以圈层状 的空间分布 为 空 间单元 ,并 以此作为更为广 阔空 间 特点逐步 向外 发展 。中原城 市群 可以
组 织 的基 础 。

城 各 一 暮荤 市 市 二: 群 第 : =
茬 箧
南 础
南 笛


分为三个层级 , 各圈层有各 自的特征 :



突 出,城镇化进程较快 ,资源条件 良 拉动 国民经济增 长,因பைடு நூலகம்产生 了消费 好, 文化底 蕴厚 重 , 具有一定优势的产 率 明显偏低 的现象 ,导致投资与 消费
业 基 础 的优 势 。
失调 ,不利于 国民经济 良陛循环和居 效率集体 消费 的空间组 织。城市 消费
1 中原城市群可 以使资源在更大 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中原城市群 是高 .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研究中原城市群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城市群,由中部和陕西省份的一部分地区所组成。

中原城市群包含了郑州、洛阳、焦作、许昌、新乡等大中小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呈现出一种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格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均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之间的差距较大,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促进协调发展。

1. 大中小城市发展状况中原城市群中,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一直以来都是该城市群的中心和核心城市。

郑州在城市规模、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资源。

其次是洛阳、焦作等中等规模的城市,其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功能较为完善。

而一些小城市,如许昌、新乡等则相对滞后一些,城市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动力不足,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中原城市群的小城镇相对较多,大多处于县级城市下,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小城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或拥有特色资源,发展相对较好,但也有很多小城镇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资源贫乏,发展非常困难,存在着人口外流、经济不发达等问题。

1. 人口流动问题由于郑州等大中城市的吸引力较大,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导致大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等问题,同时小城镇的人口外流加剧了小城镇的人口空心化和经济发展的滞后。

人口流动问题使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原城市群中,大中城市拥有较多的产业资源和资金资源,城市功能齐全,而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格局。

3. 城市功能不完善中原城市群中,大中城市的城市功能相对完善,拥有较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欠缺,文化设施相对单一,城市功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的需求。

基于SWOT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选择
原城 市群 发展 的战略 选择 应是 增 强郑 汴洛 大都 市 区的辐 射作 用 , 强产 业 集群 效应 , 大 市场 开放 度 , 加 扩 尽
快与发 达 经济 体接轨 。
[ 关键 词 ] 区域 经济 ; 中原城 市群 ; 中原经 济 区 [ 中图分类 号 ] 1 7 6 F 2 .1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8— 7 3 2 1 ) 2— 0 8— 3 10 5 9 ( 0 2 0 0 4 0
基 于 S T分 析 的 中原 城 市 群 发 展 战 略 选 择 WO
李 莉
( 河南财 政税 务高 等专科 学 校 对 外经 济贸 易 系 , 河南 郑州 4 6 ) 544 1
[ 摘 要 ] 中原 经济 区是 国 家新 型城镇 化 、 新型 工业化 和农 业现代 化 “ 化 ” 三 协调 发展 试 验 区, 中城 其 镇化 是 工业化 和农 业化 的重要 前提 和切入 点 。 中原城 市群 具有 特 殊 的地 理优 势 、 富的 资 源优 势 、 达 丰 发 的 交通优 势等 , 同时也存在 中心城 市缺 乏竞争 力 、 业 内部结 构不 完善 、 育资源 严重 不均衡 等 不足 。 中 产 教
三 产业 比重 偏 低 , 目前 仍 然 以传 统 的商 业 贸易 为 主, 融 、 金 电信 等 新 型服 务 业 的规 模 比较 小 ; 二 第 产业 结 构不 合理 , 污染 严 重 、 益低 的行 业 占比较 效
大; 产业 聚集 度不 高 , 配套 能力较 弱 。 三 是教 育资 源严 重 不 均衡 。河 南 省 的各 级 各
中得 出一 系列 的战 略方法 。 ( ) 一 中原城 市群 的 自身优 势( ) S 分析
类学 校共 5 7 . 8万所 , 在校 生 27 0万 , 8 占到全 国学

基于城乡统筹的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探析

基于城乡统筹的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探析

三 、中原城市 群 内城乡统筹 的必要 性 二 、 城 市 群 内 的 区 际 发 展 理 论 分 析 中原 城市 群属 于典 型的政 府 主导型城 市群 , 于 区域 发展 并处 城 市群 的形 成 动力 就在 于 中心城 市 、 中心 和周边 地 I 城 镇 形 态进 程 中 的初级 阶段 ,即非均 衡 阶段 。城市 群 内经济 非均 衡发 次 X( 和农村) 之间各种经济活动的聚焦与扩散作用。根据区域经济理 展 , 间上就形成 了核 心— 外 围二元结 构, 心区指城市 地带, 在空 核 夕 论 ,聚集 与扩 散作 用 的结果 ,使 城市 群 内区域 差距 的 变化 产生 出 围 区即 指广 大 的农 村 地 区 。 由 “ 双倒 u型 假说 ”分 析得 知 ,政
执行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 略 的情 况 下 ,地 区发 展 差距 与 圉2 区 展 距 国 经 双 ” 线 地 按 差 与 民 济“ 倒v 越 + 国 民经济 间 的运动 轨迹便 如A曲线 所示 。 在地 区经 济发展 差距 不 断 扩大 的 同时 , 国民经 济在 增 长一 段时 期后 , 于一个 峰值 后 就会不 处 断下 滑 , 达地 区越 来 越发 达, 后地 区越 来越 落后 , 导致 社会 发 落 最终 的不 稳定 与 经济 的崩溃 。
在 中原 城市 群发 展 中统筹 城 乡发 展 。 形成了 由处 于支配地位 的核心和处 于受核心支 配的外 围区所组成 的 目前 对 于中原 城市 群 的建设 , 一方 面 , 市群 的规划 和建 设 在城 二元地 域 结构 ,即发达 核心 地 区与落 后外 围地 区。区域 的 经济发 中, 只集 中在城 市 间的利 益协 调 电 另一 方面, 建设新 农村 时, 目光 在 展主要 是通过 回波 和扩散 两种效 应来 实现 的。 回波效应 是 由于发 达 没 有考 虑如 何融 人城 市 群建设 中, 使得 “ 三农 ”问题 的解决 缺乏 有 的核 心地 区与落后的外围地区 效 的方 式和 载体 。这种 把 城市 群建 设和 新农 村建 设 割裂开 来 的思 在 劳 动 力 、资 本 、技术 等 生 路, 继续强 化城 乡二元结构 。 中国城市 发展报告(03 20 ) 必将 根据 20—0 4 产要素的收益率 上有差距 , 提 出 的 “ 团式城 市群 ” 组 的概 念, 市群 的发 展应 体现 出 以城 乡互 城 导致 落后 地区高质量的生产要 动、 区域 一体 为特 征 的高 级演 替形 态 , 既包 括城 市之 间 的一体 化, 素不 断 流 向发 达 地 区 。扩 散 也 包括 城 乡之 间 的一 体化 。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1.产业差异与互补动力城市群的一体化源于经济的一体化,而经济的一体化源于各城市的产业差异与互补。

中原城市群构建产业差异与互补总的指导原则是,参照城市群区域城市产业的等级层次框架,从城市群总体发展格局出发,协调好城市间产业联系,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的优势产业,强调城市产业的趋异和互补;高等级城市向综合性产业结构发展,积极培育职能性大城市,促进城市群地区首位城市产业的升级;加快城市产业职能的综合与专业化,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和特色,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低效益的结构趋同。

中原城市群产业差异与互补调整和优化思路是,根据每一个城市的自然、资源、区位、人口等条件和现有社会经济基础,确定其主体经济发展优势和优势产业部门,进而从城市群内、省内、省际以至全国经济协作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协调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和突出产业,使之各具特色,又搭配合理,既突出城市自身和所在区域的优势,又避免低水平的结构趋同,构成结构合理的、高效益的城市产业体系。

中原城市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产业集中。

以矿产资源为基础,区域内集中了全省大多数的优势工业资源,有煤碳、有色金属等,中原城市群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郑州作为城市群的核心,其优势是商贸、金融、物流、信息和人才;洛阳是先进制造业、火电生产、铝工业、石化工业四大生产基地;许昌发展的重点产业则是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发制品等;焦作的支柱产业是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开封占据着农产品和旅游业的优势;新乡的支柱产业是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医药,建材;平顶山的支柱产业是煤炭、机械、电力、化工、烟草、纺织;漯河的支柱产业是食品、纺织、造纸、皮革、化工、机械;济源的支柱是电力和铝工业。

各地的支柱产业总体上看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互补性,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在发展中形成群的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探讨张 伟,黄胜恩(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 要:城市群是关联紧密的城市空间,关系到国计民生大计。

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立足于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群的现状与发展条件,提出了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理念和发展策略。

最后,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中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K901,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90(2007)02-0149-04收稿日期:2006-05-1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004D002)作者简介:张伟(1982-),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除沿海三大城市群外,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长株潭、成渝、武汉、关中等一批城市群也在崛起。

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是国家经济战略的中枢,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水平与标志,是国家经济的增长极,也是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拳头”[1]。

探讨城市群的差异化经营策略,对城市群以及区域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理论基础1.1 经营城市的概念及其经营思路构想这里所说的“经营”指“经营城市”。

早在20世纪中叶,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就出现了经营城市的思想[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营城市在我国由个别城市的实践逐渐成为普遍性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效。

经营城市理念可拓展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的领域和手段,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运用价值规律,采取租赁、转让等多种方式把诸多城市要素分解给城市经济实体来运营,以达到城市有限资源的效益最大化[3],并能使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等多方面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营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它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理解。

在宏观层面上,它是指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性的产品去经营,通过城市定位和形象塑造,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外来资金、人才、产业,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微观层面上,它是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实体的土地、人力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实现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城市的良性循环发展。

经营城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2]。

现代社会的信息流、物流等,远远超出了单个城市的范围,必须从大区域或城市群的视角来规划和协调。

单个城市的独立规划,难免会陷入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发展局面,无法实现人文关怀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应用到城市群的经营上去,从城市群这个大的空间层次上去调配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等要素,可能会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大的利润。

城市群的发展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单个城市在资源调配方面有其局限性,比如说自然资源开发、电力、河流和水资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调配,需要城市群中多个城市和区域的参与配合,才能达到更理想的状态。

1.2 差异化理论差异化的概念来源于经济理论,其理论渊源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价值成本理论中找到验证。

在产品研发中,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受体研发不同的产品。

在市场营销中,针对不同的市场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分配不同的销售份额。

引用到城市经营中,城市差异化发展是指城市针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不同的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项目,其产品之间具有不完全的可替代性,以便和提供同类产品和服务的其它城市相区别[4]。

城市发展的差异化使同类产品和服务具有异质的特性,差异化战略的基础是消费者、投资者对异质产品和服务存在消费偏好,因而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城市就能够积聚更多的资源和赢得更大的长期效益。

2 中原城市群及其经济发展现状2.1 中原城市群概况依照增长极理论[6],如果河南省没有较大规模和较具竞争力的城市群经济区崛起,不仅难以吸引外部的各种要素向该省汇集,而且省内现有的各种资源将会加快流向周围的“经济增长极”。

为此,河南省根据地域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中原经济隆起带,即通常所说的中原城市群的构想。

它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Km2,2004年末人口3872.23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1%和40.34%。

2.2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2.2.1 区域性中心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首位城市来带动。

然而,作为中原城市群首位城市的郑州,目前其首位度仅为14.21%左右,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力还很弱,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相对优势还很不足,难以担当区域中心重任。

根据2004年的数据,郑州市区人口为251.72万,仅占全省总人口数的2.59%。

同时期周围省份的省会城市,武汉市市区人口为469.62万,占全省人口的7.81%;太原市市区人口为281.1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56%。

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编著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对中国城市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了排名,2003年到2005年连续3年,郑州的综合竞争力排名都在40名之后。

在2005年的排名中,郑州仅位于第50位[8]。

在经济指标排序中曾被郑州甩在后面的长沙、合肥、南昌等中部省会城市均位居郑州之前。

2.2.2 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尽合理中原城市群的9个城市,普遍存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9]。

长期以来中原城市群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定位,影响了整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反映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除郑州和洛阳外,比重都比较低。

开封在9个城市中的位次排到了中上游;不足之处是开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以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例较高,服务业相对比较落后。

开封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35.91%,在9个城市中是最低的一个,产业结构失衡。

由图1可以看出,九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图1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 P的比重2.2.3 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滞后,城市化率较低。

1992年,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8%,中等收入的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也达到27%。

然而,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在1994年才达到20%,差距很大(见表1)。

城市化的滞后,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消费市场难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畅转移,农民收入难以提高[10]。

严重影响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制约了中原城市群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表1河南省与中原城市群区域城市化率对比表年份199419961998200020022004全省城市化率(%)14.3916.2417.3017.9019.0120.17中原城市群城市化率(%)19.9322.2023.3821.1225.0326.26 资料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2.4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中原城市群发展同样拥有诸多的有利条件。

首先,该区域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广阔,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该地区是河南省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

2002年,城镇化水平为3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11]。

其次,区位优势突出。

中原城市群区域处在东引西进的最佳地理位置。

郑州航空港、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陇海、京广、焦枝等铁路线交织成网,使区域交通通达度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第三,资源条件良好。

该区域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煤炭、稀有金属、粮食、油料、林果、花木等产品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3 中原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路径探索3.1 要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的经营要根据城市经济的水平、潜力和发展目标,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定位,规划合理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营造和培育城市优良的投资和生活环境。

城市群的经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城市定位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所在。

没有定位的城市,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更谈不上城市群的发展。

所谓城市定位,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按照惟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4]。

城市的个性越突出,影响的区域就越广,升值的潜力也就越大。

中原城市群中的城市类型、产业结构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城市群的规划发展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去经营中原城市群。

在大区域空间层次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环境、经济、生态等要素的有序发展。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拥有更优越的人才、科技、信息、便捷的交通等优势,应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区域中心城市;洛阳是九朝古都,旅游资源丰富,也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设备制造、铝电、石化、建材等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平顶山、焦作是大型能源矿产基地;开封是具有悠久文化底蕴和古都韵味的特色旅游城市;新乡等城市轻纺、电器工业基础较好;漯河的食品工业、许昌的电力设备制造业等全国闻名。

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功能互补的新格局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原城市群也是中部地区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种调整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12]。

调整目标是形成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个性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化结构格局,要求各个城市都能立足本地优势,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发展本地强势产业,注重产业集聚。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兼顾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并注意发挥洛阳、开封、焦作等几个城市的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做好对洛阳、平顶山、焦作等几个老工业城市的工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

三是依据市场需求,对传统农业、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继承和发扬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的传统优势。

3.3 从多方面入手,加快区域内城市化进程首先,重视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工作。

规划是区域和城市建设的灵魂,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将中原城市群作为整体来进行规划,合理确定不同时期城市化的目标、任务。

认真协调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及其它城市之间的关系,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提升品位。

其次,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进行城市建设的路子。

城市的发展所需的持续、稳固的资金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