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海菊画风有p

合集下载

重阳赏菊,历代名家99幅画菊作品,送给您!

重阳赏菊,历代名家99幅画菊作品,送给您!

重阳赏菊,历代名家99幅画菊作品,送给您!▲清恽寿平(1633~1690)《五色菊花图》绢本设色27×3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菊花,花中隐士者也。

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

古往今来,曾被许多世人所赞许,更有许多画家喜欢画菊。

重阳节自古就有赏菊的习俗,这里有99幅历代画家的菊花作品,供大家赏析。

▲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纸本设色27.7×9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纨扇绢本设色23.7×24.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徐霖(1462~1538)《菊石野兔图》绢本设色160×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唐寅(1470~1523)《菊花图》纸本墨笔尺寸:画芯138×55.5厘米,外围297×75.1厘米天津博物馆藏▲明吕纪(1477~)《桂菊山禽图》绢本设色192×10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王彀祥(150l~1568)《翠竹黄花图》立轴纸本水墨68.1×3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明徐渭(1521~1593)《菊竹图》立轴纸本墨笔90.4×44.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明王中立(公元16-17世纪初)《双猫菊石图》立轴纸本设色133×32.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淳(1483~1544)《菊石图》扇面水墨泥金19.5×52厘米▲明陈淳《秋菊图》▲清王铎(1592~1652)《兰竹菊图》纸本墨笔24.9×1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清余稺(~)《花鸟图册》绢本设色37×4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陈洪绶(1598~1652)《玩菊图》(局部)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陈洪绶《瓶花图》绢本设色画芯175×98.5厘米大不列颠博物馆藏▲清朱耷(1626~705)《瓶菊图》水墨纸本51×28厘米 08年嘉德3136万元成交▲清朱耷《菊石图》▲清石涛(1630~1724)《竹石菊图》故宫博物院藏▲清石涛《菊花图》▲清李方膺(1659~1755)《菊石图》立轴纸本92×32厘米▲清李方膺《墨菊图》水墨纸本31×47厘米▲清蒋廷锡(1669~1732)《菊石图》立轴124×40厘米▲清蒋廷锡《菊石图》立轴171×82厘米▲清张同曾(~)《菊花图》绢本40×5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清李鱓(1682~1756)《菊花图》▲清沈铨(1682~1762)《锦鸡菊石图》▲清高凤翰(1683~1749)《雪菊图》册页纸本 23.7厘米(日)私人藏▲清郑板桥(1693~1765)《墨菊图》▲清钱维城(1720~1772)《盛菊图》镜心设色纸本179×83厘米▲清余省(1736~1795)《菊石图》立轴绢本设色136.7×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清虚谷(1823~1896)《瓶菊图》纸本设色126.2×57.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虚谷《还来旧菊花》立轴纸本设色145.1×80.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清邓启(~)《菊花图扇面》▲清居廉(1828~1904)《菊花·蝗虫》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清赵之谦(1829~1884)《篱菊图》▲清赵之谦《菊石图》▲清蒲华(1839~1911)《菊石图》▲清任伯年(1840~1896)《把酒持螯图》绢本设色39.5×72.3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吴昌硕(1844~1927)《秋菊傲霜》143×72厘米▲吴昌硕《秋华图》立轴设色纸本137×68厘米▲黄山寿(1855~1919)《竹篱菊石图》▲黄山寿《菊石游鱼图》▲齐白石(1864~1957)《秋菊》华艺国际2014春季330-430万估价▲齐白石《菊酒延年》▲王一亭(1867~1938)《菊花猫雀图》▲王震(1867~1938)《菊花麻雀图》▲蔡铣(1871~1946)《秋声丛艳图》▲蔡铣《秋菊白鹤图》▲缪谷瑛(1875~1954)《园林艳秋图》▲陈半丁(1876~1970)《菊花图》▲陈师曾(1876~1923)《秋花图》轴纸本设色177.8×89.8厘米故宫博物馆藏▲吴待秋(1878~1949)《菊石图》。

赏菊,历代名家99幅画菊作品

赏菊,历代名家99幅画菊作品

赏菊,历代名家99幅画菊作品▲清恽寿平(1633~1690)《五色菊花图》绢本设色27×3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菊花,花中隐士者也。

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

古往今来,曾被许多世人所赞许,更有许多画家喜欢画菊。

重阳节自古就有赏菊的习俗,这里有99幅历代画家的菊花作品,供大家赏析。

▲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纸本设色27.7×9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纨扇绢本设色23.7×24.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徐霖(1462~1538)《菊石野兔图》绢本设色160×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唐寅(1470~1523)《菊花图》纸本墨笔尺寸:画芯138×55.5厘米,外围297×75.1厘米天津博物馆藏▲明吕纪(1477~)《桂菊山禽图》绢本设色192×10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王彀祥(150l~1568)《翠竹黄花图》立轴纸本水墨68.1×3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明徐渭(1521~1593)《菊竹图》立轴纸本墨笔90.4×44.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明王中立(公元16-17世纪初)《双猫菊石图》立轴纸本设色133×32.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淳(1483~1544)《菊石图》扇面水墨泥金19.5×52厘米▲明陈淳《秋菊图》▲清王铎(1592~1652)《兰竹菊图》纸本墨笔24.9×1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清余稺(~)《花鸟图册》绢本设色37×4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陈洪绶(1598~1652)《玩菊图》(局部)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陈洪绶《瓶花图》绢本设色画芯175×98.5厘米大不列颠博物馆藏▲清朱耷(1626~705)《瓶菊图》水墨纸本51×28厘米 08年嘉德3136万元成交▲清朱耷《菊石图》▲清石涛(1630~1724)《竹石菊图》故宫博物院藏▲清石涛《菊花图》▲清李方膺(1659~1755)《菊石图》立轴纸本92×32厘米▲清李方膺《墨菊图》水墨纸本31×47厘米▲清蒋廷锡(1669~1732)《菊石图》立轴124×40厘米▲清蒋廷锡《菊石图》立轴171×82厘米▲清张同曾(~)《菊花图》绢本40×5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清李鱓(1682~1756)《菊花图》▲清沈铨(1682~1762)《锦鸡菊石图》▲清高凤翰(1683~1749)《雪菊图》册页纸本 23.7厘米(日)私人藏▲清郑板桥(1693~1765)《墨菊图》▲清钱维城(1720~1772)《盛菊图》镜心设色纸本179×83厘米▲清余省(1736~1795)《菊石图》立轴绢本设色136.7×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清虚谷(1823~1896)《瓶菊图》纸本设色126.2×57.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虚谷《还来旧菊花》立轴纸本设色145.1×80.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清邓启(~)《菊花图扇面》▲清居廉(1828~1904)《菊花·蝗虫》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清赵之谦(1829~1884)《篱菊图》▲清赵之谦《菊石图》▲清蒲华(1839~1911)《菊石图》▲清任伯年(1840~1896)《把酒持螯图》绢本设色39.5×72.3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吴昌硕(1844~1927)《秋菊傲霜》143×72厘米▲吴昌硕《秋华图》立轴设色纸本137×68厘米▲黄山寿(1855~1919)《竹篱菊石图》▲黄山寿《菊石游鱼图》▲齐白石(1864~1957)《秋菊》华艺国际2014春季330-430万估价▲齐白石《菊酒延年》▲王一亭(1867~1938)《菊花猫雀图》▲王震(1867~1938)《菊花麻雀图》▲蔡铣(1871~1946)《秋声丛艳图》▲蔡铣《秋菊白鹤图》▲缪谷瑛(1875~1954)《园林艳秋图》▲陈半丁(1876~1970)《菊花图》▲陈师曾(1876~1923)《秋花图》轴纸本设色177.8×89.8厘米故宫博物馆藏▲吴待秋(1878~1949)《菊石图》▲高剑父(1879~1951)《秋菊》1943年作▲冯超然(1882~1954)《菊石图》▲谢公展(1885~1940)《菊花图》▲陆小曼(1903~1965)谢公展《双寿图》绢本立轴85×59厘米▲符铁年(1886~1947)《秋菊图》▲于非闇(1889~1959)《秋菊图》▲陈之佛(1896~1962)《秋菊红叶图》▲汪慎生(1896~1972)《菊石清供图》▲潘天寿(1897~1971)《葫芦菊花图轴》▲陈子奋(1898~19766)《菊石小鸟》▲李苦禅(1899~1983)《缤纷浓于二月花》▲钱松喦(1899~1985)《延年益寿》▲钱松嵒《花鸟》1945年作▲孔小瑜(1899~1984)《菊石鹦鹉》▲林风眠(1900~1991)《菊花》▲马晋(1900~1970)《秋菊梧桐鸟》纸本设色97×50厘米北京画院藏▲常玉(1900~966)《幽蓝明菊》▲诸乐三(1902~1984)《菊花图》▲江寒汀(1903~1963)《菊石图》▲顾伯达(1903~1968)《菊石图》▲顾伯达《秋菊图》▲沈云霞(1908~1990)《菊蝶图》▲陆抑非(1908~1997)《东篱秋霞》▲张辛稼(1909~1991)《闲庭轩雨》▲张辛稼《菊石图》▲唐云(1910~1993)《花鸟》▲钱晴碧(1913~)《菊石绶带图》▲俞致贞(1915~1995)《菊蝶图》▲俞致贞《秋菊双雀图》▲娄师白(1918~2010)《黄花时节》▲吴冠中(1919~2010)《山菊花》▲陈佩秋(1922~2020)《四君子图》设色纸本镜心66×33厘米×4▲孙其峰(1920~)《秋味图》▲康师尧(1921~1985)《菊香图》▲刘菊清(1929~)《秋菊有佳色》▲刘菊清《秋菊傲霜》▲▲喻继高(1932~)《清秋》▲金鸿钧(1937~)《白菊》▲邹传安(1940~)《花小鸟》▲郭怡孮(1940~)《秋光》▲郑百重(1945~)《似曾相识燕归来》▲霍春阳(1946~)《待到重阳日还来旧菊花》▲何水法(1946~)《秋菊蝶恋图》▲苏百钧(1951~)《蝶与花》2001年作▲唐秀玲(1956~)《闲堂悠秋》2002年作來源於網絡│真假自辨。

装着丁香、雏菊和银莲花的花瓶赏析

装着丁香、雏菊和银莲花的花瓶赏析

装着丁香、雏菊和银莲花的花瓶赏析
作品名称:《装着丁香,雏菊和银莲花的花瓶》
作品创作背景:装着丁香,雏菊和银莲花的花瓶是1887年,文森特·梵高在33岁的时候创作的,装着丁香,雏菊和银莲花的花瓶的流派属于后印象派,是现代艺术的花卉画。

文森特·威廉·梵高,早年曾译梵高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知名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他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十,次于第九伟大的17世纪画家林布兰。

1861年梵高开始接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

经历了短暂的工作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

直到大约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2100幅左右的画作,包括约860幅的油画。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

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尤其在梵高待在法国阿尔勒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
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的作品乏人问津,深陷于精神疾病和贫困中。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特奥,特奥从不间断、无私的提供梵高经济资助,二人亦终生保持书信来往。

有种说法是梵高生前出售的画作《红色葡萄园》也是由他的弟弟拜托友人购得。

吴昌硕大师笔下50幅金菊!

吴昌硕大师笔下50幅金菊!

吴昌硕大师笔下50幅金菊!国画讲坛昨天“九月谁持赏菊杯,黄花斗大客中开。

重阳何处篱边坐,雨雨风风送酒来。

”“陶令篱边,花大如斗。

杯泛金英,延年益寿。

”“年年头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酌以玉瓶桑落酒。

”,“秋菊灿然白,入门无点尘。

苍黄能不染,骨相本来真。

近海生明月,清谈接晋人。

漫持酤酒去,看到岁朝春。

”“雨后东篱野色寒,骚人常把菊英餐。

朱门酒肉熏天臭,醉赏黄花当牡丹。

”这些都是吴昌硕题菊花诗句,诗配画,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

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

他的别号很多,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

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

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并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

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

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

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

工诗、书法,擅写“石鼓文”,精篆刻,远宗秦汉,近取浙皖精英,自创面目。

清吴昌硕墙根鞠花可酤酒墙根鞠花可酤酒局部吴昌硕爱菊,他的故乡芜园、他所居住的厅堂外的篱边,也都种栽有菊花。

吴昌硕菊花菊花是吴昌硕笔下常见的题材。

吴昌硕笔下的菊花图,菊叶纯用水墨,侧锋阔笔扫下,趁墨色未干即勾叶脉,愈见沉郁浑穆,盛开的菊花则用双勾画瓣,再染以颜色,绽开了满园的生机,顽石以大笔挥扫,略加点染。

用笔阔放润秀,构图充实,各色菊花和墨叶体态饱满丰腴,色彩对比强烈,有大朴大雅之趣。

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离的花朵寄托了画家对故乡芜园的回忆。

清吴昌硕赤城英华吴昌硕、齐白石都喜爱画菊,齐白石在他的题画诗中写道:“九月西风霜气清,舍南园圃紫云晴。

看花只好朱栏外,不惹园丁问姓名。

”而吴昌硕比白石老人更加狂野恣意,他开题便豪迈地歌咏:“柴桑有佳色,移植秋涧滨!”吴昌硕菊花吴昌硕所绘彩菊是涧滨之菊,非白石老人的“朱栏外”的菊花。

其实,陶渊明携酒欣赏的菊花,也一定不是盆中之菊或栏中之菊,而是山坡之菊或涧滨之菊。

国画雏菊知识点总结

国画雏菊知识点总结

国画雏菊知识点总结一、雏菊的简介雏菊,又称为春英菊、春菊、小菊、小花菊等,是一种双子叶植物,属于菊科植物,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

雏菊的花语是“童心、童真、纯真、追求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国画中常常作为寓意美好、清新、纯洁的元素出现。

国画中的雏菊通常采用写意、工笔等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画家和观者。

二、雏菊在国画中的表现手法1.写意在国画中,写意是一种表现主观意境和情感的绘画形式,它强调画家对被描绘对象的主观把握和表达,雏菊作为写意画中的题材之一,画家通常以简洁、含蓄的笔墨勾勒出雏菊的形态,表现出雏菊的清新、娇艳和生机。

适度发挥毛笔、墨色、水墨等书法审美的特点,以轻盈、舒展、写意的笔墨,在画面上展现出雏菊的灵动和美感。

2.工笔工笔是国画中的一种表现技法,要求绘画细致、细密、色调丰富、层次分明,以描绘花鸟、人物、风景等为主。

在国画中雏菊作为一种常见的花卉,在工笔画中通常展现出雏菊清新秀美、色彩鲜艳的特点。

画家运用工笔细密的笔触,精细描绘雏菊的花瓣、叶片和茎干,使整幅画面表现出逼真的生动感和细腻的美感。

3.写生写生是国画中常用的一种绘画手法,画家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对象的观察和描绘,捕捉对象的形态、色彩和光影等特征,以表现出真实的自然景物。

在国画中的雏菊写生作品中,画家通常以逼真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描绘出雏菊的形态和神态,展现出雏菊的生机和动感,使观者更加贴近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4.水墨水墨是国画中的传统绘画媒材,以水和墨为主要原料,通过毛笔、宣纸等绘画工具描绘出画面。

在国画中的雏菊作品中,画家通常以水墨作为表现媒介,利用水墨的深浅、浓淡、干湿等特性,勾勒出雏菊的婉约、清新和灵动之美。

水墨雏菊作品常常以灰、淡墨为主色调,通过墨的浓淡、水的干湿表现出雏菊的娇艳和飘逸之美。

三、雏菊在国画中的寓意1.清新雏菊在国画中常常被赋予清新、娇艳的形象,其细小的花瓣、婉约的形态以及淡雅的色调,使其成为表现清新、纯洁之美的理想题材。

初秋赏菊,百幅名家画菊

初秋赏菊,百幅名家画菊

初秋赏菊,百幅名家画菊▲吴冠中(1919~2010)《山菊花》▲林风眠(1900~1991)《菊花》▲清任伯年(1840~1896)《把酒持螯图》绢本设色39.5×72.3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南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纨扇绢本设色23.7×24.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徐霖(1462~1538)《菊石野兔图》绢本设色160×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明王彀祥(150l~1568)《翠竹黄花图》立轴纸本水墨68.1×3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明徐渭(1521~1593)《菊竹图》立轴纸本墨笔90.4×44.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明陈淳《秋菊图》▲清朱耷(1626~705)《瓶菊图》水墨纸本51×28厘米 08年嘉德3136万元成交▲清恽寿平(1633~1690)《五色菊花图》绢本设色27×3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李方膺(1659~1755)《菊石图》立轴纸本92×32厘米▲清李方膺《墨菊图》水墨纸本31×47厘米▲清蒋廷锡(1669~1732)《菊石图》立轴124×40厘米▲清蒋廷锡《菊石图》立轴171×82厘米▲清李鱓(1682~1756)《菊花图》▲清高凤翰(1683~1749)《雪菊图》册页纸本 23.7厘米(日)私人藏▲清郑板桥(1693~1765)《墨菊图》▲清钱维城(1720~1772)《盛菊图》镜心设色纸本179×83厘米▲清余省(1736~1795)《菊石图》立轴绢本设色136.7×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清余稺(~)《花鸟图册》绢本设色37×4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虚谷(1823~1896)《瓶菊图》纸本设色126.2×57.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清虚谷《还来旧菊花》立轴纸本设色145.1×80.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清邓启(~)《菊花图扇面》▲清居廉(1828~1904)《菊花·蝗虫》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清赵之谦(1829~1884)《篱菊图》▲清赵之谦《菊石图》▲清蒲华(1839~1911)《菊石图》▲吴昌硕(1844~1927)《秋菊傲霜》143×72厘米▲吴昌硕《秋华图》立轴设色纸本137×68厘米▲黄山寿(1855~1919)《竹篱菊石图》▲黄山寿《菊石游鱼图》▲齐白石(1864~1957)《秋菊》华艺国际2014春季330-430万估价▲齐白石《菊酒延年》▲王一亭(1867~1938)《菊花猫雀图》▲王震(1867~1938)《菊花麻雀图》▲蔡铣(1871~1946)《秋声丛艳图》▲蔡铣《秋菊白鹤图》▲缪谷瑛(1875~1954)《园林艳秋图》▲陈师曾(1876~1923)《秋花图》轴纸本设色177.8×89.8厘米故宫博物馆藏▲高剑父(1879~1951)《秋菊》1943年作▲冯超然(1882~1954)《菊石图》▲谢公展(1885~1940)《菊花图》▲陆小曼(1903~1965)谢公展《双寿图》绢本立轴85×59厘米▲符铁年(1886~1947)《秋菊图》▲陈之佛(1896~1962)《秋菊红叶图》▲汪慎生(1896~1972)《菊石清供图》▲潘天寿(1897~1971)《葫芦菊花图轴》▲陈子奋(1898~19766)《菊石小鸟》▲钱松喦(1899~1985)《延年益寿》▲钱松嵒《花鸟》1945年作▲马晋(1900~1970)《秋菊梧桐鸟》纸本设色97×50厘米北京画院藏▲常玉(1900~966)《幽蓝明菊》。

经典赏析:百幅历代名家画菊作品欣赏

经典赏析:百幅历代名家画菊作品欣赏

经典赏析:百幅历代名家画菊作品欣赏“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花同时还渗透着“隐士”的文化精神。

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另一万面又要准备在“道不行”之时,“乘桴浮于海”,寄情山水,从隐居的世界里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描绘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为他自己,也为后世其他的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

无论是孤高贞节,还是恬退隐逸,都是传统文人内心深处常有的情怀,因此写菊自然成为历代文人画家抒写情怀的重要选择。

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可知,唐、宋之间,黄荃、赵昌、徐熙、滕昌佑、丘庆余、黄居宝等均为绘菊名手。

南宋以降,又有赵彝斋、李昭、柯九思、王若木、盛雪蓬、朱樗仙等诸逸士,慕菊之幽芳,作墨菊图。

经由这些名手的创作,菊的清高之气愈显,傲霜凌秋之态愈发。

到了明、清时代,画菊的技法更趋成熟。

明代的沈周、陈淳、周之冕以浓墨勾花作小写意,意趣盎然。

明之后的画家在此种画法的基础上,更重水、墨的相互交融与笔势的生发,色彩的运用也更趋大胆。

如明末徐渭的用笔恣肆,水墨交融;清代朱耷的用笔简洁,意境旷远;石涛、蒲华色墨交融;赵之谦水色华滋;虚谷或用浓墨双钩,或用淡墨枯笔,敷色清新,多苍秀之趣。

此外,清代尚有一白描画菊之法,邹一桂所撰《小山画谱》中附贡菊三十六种,可为此说之佐证。

近现代以来,擅画菊的主要有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潘天寿、吴茀之等。

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或因或革,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绢本设色108.7x197.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佚名丛菊图绢本设色 24x25.1cm 故宫博物院藏宋朱绍宗菊丛飞蝶图绢本设色 23.7x24.4cm 故宫博物院藏宋佚名菊花草虫图绢本设色 43x96cm明吕纪桂菊山禽图绢本设色 107x192cm 故宫博物院藏明陈淳菊石兰竹图纸本水墨 60x116.5cm 广州美术馆藏明陈淳菊石图纸本水墨 32x87.3cm 首都博物馆藏明陈淳竹石菊花图纸本水墨 46x115.8cm 上海博物馆藏明郭诩杂画纸本水墨 28.5x46.4cm 上海博物馆藏明陆达菊花红叶图绢本设色 46.9x167.8cm 安徽省博物馆藏明陈洪绶折枝菊图绢本设色 22.6x24.6cm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蝶菊竹石图纸本设色 22.8x51.1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蓝菊蜘蛛图绢本设色 20.2x25cm 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梅菊图纸本水墨承训堂藏明陈洪绶铜瓶白菊图绢本设色 20.2x25cm 上海博物馆藏《芥子园画谱·菊谱序》曰:“时在深秋,菊称傲霜。

国画雏菊花朵的绘画教程

国画雏菊花朵的绘画教程

雏菊是菊科植物的一种,别名长命菊、延命菊,原产于欧洲,原种被视为丛生的杂草,开花期在春季。

雏菊深得意大利人的喜爱,因而推举为国花。

绘制国画菊花的要点是:用小笔调钛白、藤黄为浅黄色画花蕊。

雏菊是菊科植物的一种,注意小笔调三青,笔尖蘸花青,画花瓣。

花语:纯洁的美、天真、和平、希望以及“深藏在心底的爱”。

分享国画雏菊的绘画技法。

国画雏菊花朵的绘画步骤教程
国画雏菊的完成图
1、用小笔调钛白、藤黄为浅黄色画花蕊。

国画雏菊花朵的绘画步骤教程一
2、小笔调三青,笔尖蘸花青,画花瓣。

国画雏菊花朵的绘画步骤教程二
3、勾边的菊花。

小笔调重墨画花瓣,把握好花瓣的层次就好。

国画雏菊花朵的绘画步骤教程三
4、花瓣多的菊花,点花瓣的时候注意前后的颜色变化。

国画雏菊花朵的绘画步骤教程四
5、用深绿画叶子,一片叶子需五笔画出。

国画雏菊的绘画步骤五
上面的国画雏菊的绘画技法相信大家都看懂了,赶紧来尝试一下。

国画大师吴昌硕笔下的菊花——孤标傲世,不屑于牡丹争国花

国画大师吴昌硕笔下的菊花——孤标傲世,不屑于牡丹争国花

国画大师吴昌硕笔下的菊花——孤标傲世,不屑于牡丹争国花菊花,耐寒而隐逸,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睐。

他们结社品菊、赋菊、画菊、写菊,以菊明志。

而处于清末海派巨擘吴昌硕先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吴昌硕(1844~1927)晚清民国时期“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是我国书画界划时代人物。

吴昌硕远师八大山人,近师俞樾,落笔严整,以雄奇浑厚,脱颖而出自树一帜,菊花题材在他的笔下更是被刻画得尤为出色。

吴昌硕爱菊,他的故乡芜园以及他所居住的厅堂外的篱边,也都种栽有菊花。

吴昌硕所作之菊,线条凝练遒劲,刚柔并济;墨色浓淡相间,不落俗格。

并伴以山岩、野石、溪水,或插入孤高细瘦的古瓶,皆与秋菊幽独淡雅、冷逸傲世的情态相映成趣。

菊花枝干,以渴笔画出,笔力老辣,虚实相生,墨色变化非常丰富。

菊叶纯用水墨,侧锋阔笔扫下,趁墨色未干即勾叶脉,愈见沉郁浑穆。

盛开的菊花则用双勾画瓣,再染以颜色,绽开了满园的生机。

山岩野石以大笔挥扫,略加点染。

用笔阔放润秀,构图充实。

在设色厚重的叶片衬托之下,各色菊花体态饱满丰腴,色彩对比强烈,有大朴大雅之趣,让人赏心悦目。

此外,吴昌硕还非常擅长在画作留白处,作精彩绝伦的题画诗,不得不让人感叹吴昌硕的满腹经纶,或高雅或天趣的文人气息。

吴昌硕在菊花用色上,更是挣脱了传统的藩篱,如金黄色的、赭石色的、红艳艳的夕阳红菊花,还有绿色的菊花等,出现在吴昌硕菊花作品里。

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

在吴昌硕众多菊花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色轻盈的往往被安排在上部,设色深重或颜色自身基调重的会被安排在下半部。

又兼之昌硕将石鼓之意注入,简单的菊花、枝干、石头竟有了一番泼辣疏犷、纵情恣意的气象。

老干挺拔,新枝矫健,花团锦簇,芬芳之气扑人眉宇,真可谓小画幅具有大气度。

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离的菊花,无不寄托了吴昌硕先生对故乡芜园的回忆。

诗影 项圣谟《花卉十开》:淡彩没骨 纸上花开

诗影  项圣谟《花卉十开》:淡彩没骨 纸上花开

诗影项圣谟《花卉十开》:淡彩没骨纸上花开项圣谟(1597-1658)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别号甚多,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嘉兴派代表人物之一。

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痴迷书画,虽曾由秀才举荐为国子监太学生,但他与祖父项元汴一样志不在仕而在书画。

项圣谟五十六岁创作的《花卉十开》是其花鸟画册页精品之一。

十幅画皆纸本设色、淡彩没骨,依次画千叶桃花、石榴、白色桃花、白色梅花、海棠、兰花、野菊、秋菊、荷花荷叶、莲蓬莲藕,第一、三、四、五、八开画家题诗,第二、六、七、九、十开画家仅题名号,每一幅都有清代画家汪家珍题写诗文。

千叶桃《千叶桃》画家在画中自题诗:“六宫粉黛顿凄凉,千叶桃花也澹妆。

寄语芙蓉秋渐老,一番人面几回肠”。

石榴《石榴》项圣谟以别号“易庵”落款附二印,清代画家汪家珍题书:“尝见赵昌有折枝石榴,丹皮外绽,皓齿内鲜。

今复见此,直欲与之血战。

世多谓古今人不相及,吾不信也。

古人善山水者,不能写生。

如洪谷子人物,倩人填入,他可知矣。

何物易庵独兼而有之,而家壑庵主人谓写生尤胜,真具慧眼。

今收此十册,属予识咏,一时垂兴,遂不盈纸。

戊戌玄月阮望。

”附二印。

白碧桃《白碧桃》项圣谟以“孔彰”别号自题并附二印:“清华别领一风骚,绿萼为胎玉是膏。

若使此花能结实,燕都应不属银桃。

” 清代画家汪家珍题诗:“蓬壶光冷月,金谷绿名珠。

何事生天上,芙蓉艳不如。

”诗后附二印。

腊梅《腊梅》本画左下有项圣谟自题云:“首有烟月姿,花回冰雪皎”,并署名“项圣谟”,附二印。

右下为清代画家汪家珍题诗:“月暗香疑梦,波添影自描”,署名“家珍”,附一印。

海棠《海棠》画家画中自题:“小雨苑檐下,海棠娇十分。

惜花不忍折,写此更慰勤。

”落款“项孔彰涌兴”。

清代画家汪家珍题书:“海棠秋亦好,况贴梗垂丝。

西府名偏胜,东君力护持。

楚渊材有恨,杜子美无诗。

晴日浓阴下,幽香醉自知。

”兰花《兰花》画中汪家珍题诗云:“兰之生深林,止以媚幽独,采作盆中供,人人眼鼻福。

金秋赏菊

金秋赏菊

作品欣赏
4、黄色菊 花画法:
5、枝干画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菊花的自然形态丰富多样,但在写意画中,多归纳 为“平顶型”和“攒顶型”两种。
• 平顶型:可单层、双层或多层,花瓣可大可小,可长可短, 可多可少,可疏可密,可宽可窄,内层小外层大,内层密 外层疏,一般情况下,平顶型多露花心。在画时,用狼毫 中锋行笔,两笔一瓣,瓣不宜尖。可用墨勾,勾完后填色; 也可用色勾。在画较多花头时,从气势上着眼,不必计较 每一朵花的姿态,要疏密得当,注意笔情墨趣,前后层次 变化和整体造型。
看开封菊展
一、菊花的花瓣分类: 单瓣型、卷散型、舞环型、球 型、莲座型、龙爪型、托桂型、 垂珠型、垂丝型、毛刺型
二、 菊 花结构 解析:
三、不同姿态 品种菊花的画 法 1、露蕊菊花画 法:
2、长条狭 瓣白色菊花 画法
3、金背大 红菊花画法:
• 攒顶型:一般多表现多瓣花,不露花心或少露花心,常表 现侧面、半侧面花,花瓣可宽可窄,可长可短,可多可少, 可曲可直。画时,用笔也多用中锋,两笔一瓣,花心处稍 密,外轮廓疏散,不要太整齐,构成团圆形,圆中有缺, 不圆而圆,要自然,多变化,花瓣之间不可太平行,要疏 密相间,前后掩映。 每片花瓣都要从花蒂处向外扩展, 且不可画的散乱,不着边际。

黑心金光菊的写生方法

黑心金光菊的写生方法

耐 心 ,慢 慢 围 出 花 序 的 形 状 和体 感 。来自(图 1) 步 骤 二
绘 制 完 头 状 花 序 后 ,将 化序 F第 一 层 化瓣 的布 局 关 系画 出 。 画 的时 候 ,要 注 意 花 瓣 的 长短 和 翻转 关系 。 (图2)
步 骤
以 此 类 推 , 相 继 绘 制 出 第 一 层花 瓣 下 方其 它所 有 组瓣 。特 别注 意 , 画的 时候 一 定 要将 花 瓣 的 疏 密关 系表现 到 位 。 (图3)
10月 号 ·书 画 艺 术 /15
责 编 :澜 翔
1153l 82906 曼 297365942

聂 彦 锋
黑 步 骤一
仔 细 观 察 黑 心 金 光 菊

花 序的 形状 ,用双 弧线 一 层 一层 先 画 出 向 内 包 裹 的 花 序 结 构 。 花 序 为 圆锥 形 结 构 , 画 双 弧 线 时 一 定 要
图 5
黑 心 金 光 菊 , 别 称 黑 心 菊 , 菊 科 , 管状 花 亚 科 ,属 向 日葵 族 。 为 一 年 或 二 年 生 草 本 ,高 0~ 1 00厘 米 . 原产 于北美 洲,我国各地庭 园常见栽 培 。其茎不分枝或上部分枝 ,全株被 粗 刺 毛 。 头状 花 序 径 为 5~7厘 米 ,有 长 花 序梗 。 黑心 菊对 生 长 环 境 的适 应 性 很 强 , 较 耐 寒 , 很 耐 旱 ,不 择 土 壤 ,极 易 栽培 ,可选 择 排 水 良好 的沙 壤 土及 向阳处栽植 。生产上繁育苗木 时 ,多 用分 株 和 组 织培 养 。 黑心 菊花 朵 繁 盛 ,适合 庭 院布 置 、公 路 绿 化 、 花 坛花境 ,或 草地边 栽植 。

101幅菊画、30首秋词,秋日旅途胜春朝

101幅菊画、30首秋词,秋日旅途胜春朝

101幅菊画、30首秋词,秋日旅途胜春朝菊道图齐白石(1864-1957)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菊花蜻蜓图齐白石(1864-1957)秋色秋声齐白石(1864-1957)延年齐白石(1864-1957)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菊花猫雀图王一亭(1867-1938)秋声丛艳图蔡铣(1871-1946)秋菊白鹤图蔡铣(1871-1946)晚香图缪谷瑛(1875-1954)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园林艳秋图缪谷瑛(1875-1954)菊花图陈半丁(1876-1970)菊石图吴待秋(1878-1949)菊石图冯超然(1882-1954)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菊花图谢公展(1885-1940)菊花图谢公展(1885-1940)秋菊图符铁年(1886-1947)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菊图于非闇(1889-1959)秋菊红叶图陈之佛(1896-1962)竹菊图潘天寿(1897-1971)菊石小鸟陈子奋(1898-197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缤纷浓于二月花李苦禅(1899-1983)菊石鹦鹉孔小瑜(1899-1984)菊花林风眠(1900-1991)菊花图诸乐三(1902-1984)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海上画菊”四大家,画的菊花真是太迷人啦,迷醉了整个秋天!

“海上画菊”四大家,画的菊花真是太迷人啦,迷醉了整个秋天!

“海上画菊”四大家,画的菊花真是太迷人啦,迷醉了整个秋天!缪谷英菊花缪谷英、谢公展、吴树本、顾伯达这四位国画大师,真不愧为享誉画坛的“海上四菊”,他们画的菊花真是太迷人啦,迷醉了整个秋天!1 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1912-1999),海派著名花鸟画家,字莆孙,号由里山人,晚署晚香室主,江苏江阴人,黄山寿再传弟子。

历任大中学教师,工花卉,尤以画菊最为有名。

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缪谷英画菊2 谢公展画菊谢公展画菊谢公展(1885—1940),海派花鸟名家,尤工画菊,有“谢家菊”之称。

谢公展画菊谢公展画菊谢公展画菊谢公展画菊谢公展画菊3 吴树本画菊吴树本画菊吴树本(1869-1938),字笠仙,号餐英阁主。

民国海派著名画家,清末江苏扬州人,擅画花鸟,菊花更是其最佳之作,有一金买一菊之说,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吴树本画菊吴树本画菊吴树本画菊吴树本画菊吴树本画菊吴树本画菊吴树本画菊顾伯达画菊4 我是一个标题顾伯达(1903-1968),别名白奎,上海松江人。

工画,山水花卉,皆俊逸。

尤擅画菊。

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声誉海上,有“菊王”之称。

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画院画师。

擅水墨。

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顾伯达画菊>> 精彩推荐 <<◎吴作人的手稿,功力深厚!◎画画,是一种很美的享受!◎八大山人有个弟弟,兄弟俩的作品简直是一模一样!◎中学生捡到一枚26面骰子上交,十年后才识破为国宝!◎画画的人不但有30大好处,而且特别有魅力!。

美丽的金鸡菊儿童美术PPT课件

美丽的金鸡菊儿童美术PPT课件
美丽的金鸡菊
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朵美丽的花,有 人认识它吗?
它的名字是金鸡菊
金鸡菊,又名波斯菊,最早由英 国人在山东半岛引进种植,目前 在全国各地多有生长。
你能告诉我,这朵花长的什么形状吗?
金鸡菊的叶子分裂成窄片,像是 蕨类植物的叶子,叶片多对生, 稀互生、全缘、浅裂或切裂。花 冠是黄色或紫红色的,花心呈棕 金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朵美丽的金鸡菊上有几种颜色呢?都是什么颜色呢 ?
深黄 浅黄 土黄
这朵美丽的金鸡菊上有几种颜色呢?都是什么颜色呢 ?
深蓝 天蓝 钴蓝
画一画
范 画 欣 赏
感谢您的聆听

虚谷画菊的艺术特征

虚谷画菊的艺术特征

虚谷画菊的艺术特征虚谷画菊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被视为傲仙飘飘的花卉,象征着坚贞高洁、纯粹不染的品质。

虚谷画菊作为中国花鸟画的一支重要流派,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首先,虚谷画菊注重心灵的表现。

虚谷画菊不仅仅是对菊花的形态和颜色的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菊花的形象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虚谷画菊中,画家通过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静谧、深邃的意境,从而让人感受到菊花的孤高和纯净之美。

画家常常以极简的手法,将菊花的形状压缩和简化,以突出其梗直挺拔、花朵寡淡的特点,体现菊花内蕴的高雅和精神。

其次,虚谷画菊注重笔墨的运用。

虚谷画菊以墨线勾勒和水墨渲染为主要手法,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来表现菊花的光影和质感。

画家常常运用虚墨、渐墨、浓淡相间的笔墨变化,通过墨色的层层叠加和渲染,赋予菊花以立体感和生命力。

同时,画家也善于运用湿笔、拓印等技法,使菊花的纹理和细节更加逼真生动。

虚谷画菊富有变化的墨色和优雅的线条,使观者在欣赏中感受到凝重、静谧和纯粹之美。

再次,虚谷画菊注重构图和透视。

在虚谷画菊中,构图十分重要,画家常常运用对角线、交叉线等构图法则来布局画面,从而使菊花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画家常常将菊花置于画面的前景或中景,用较大比例的画面来表现,以突出菊花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背景的虚实对比和层次感的运用,形成画面的深远感,使菊花显得更加凸显、夺目。

最后,虚谷画菊注重艺术的含蓄和韵味。

虚谷画菊以简练、典雅而著称,追求的是艺术的隐逸、含蓄和留白之美。

画家常常以凝重的笔墨和静谧的色调来表现,通过少有的线条、留白的方式来突出菊花的纯洁和自然之美。

画家善于运用空白和虚幻的笔触,达到以若隐若现、不露痕迹的效果。

这种含蓄和留白的艺术处理,让菊花显得更加神秘和博大。

总的来说,虚谷画菊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通过表现菊花的形象、情感和意境,虚谷画菊揭示了中国文化中对高洁、纯净的追求和对花卉的独特情感。

人称“吴菊仙”,一家三代专攻菊花(60幅高清画欣赏)

人称“吴菊仙”,一家三代专攻菊花(60幅高清画欣赏)

人称“吴菊仙”,一家三代专攻菊花(60幅高清画欣赏)吴笠仙(1869-1938),名树本,号秋圃老农、东篱野叟等,扬州人。

擅人物、山水、花鸟,亦工诗及篆刻。

中年后他主画菊花,人称“吴菊仙”。

吴笠仙得到王一亭赏识,卖画于上海,晚年居上海,与缪谷英、谢公展并称“海上三菊”。

清代扬州艺菊闻名天下,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云:“菊种亦近年为繁,士人多从洛中移佳本。

”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薜萝周匝,完若墙壁。

”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载:“每岁重阳前后,村妇担菊入城,填街绕陌,均以教场为聚集之所。

其运出之菊,岁以万计。

”当时的艺菊名家有臧谷、萧畏之、陈履之、吴笠仙等。

他们种菊、赏菊、咏菊、画菊,借菊或抒情或言志,菊花因之也具有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独特的审美意义。

其中吴笠仙一家三代专攻菊花,在扬州画坛影响深远。

菊花入画在晚唐五代已经记载,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刁光胤画册》中有《竹菊图》一幅。

《宣和画谱》中滕昌祐、黄筌、徐熙、赵昌等均有菊花著录。

南宋到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梅、兰、竹、菊“四君子画”的盛行,画菊也兴盛起来。

在《中国古代书画图录》和《海外藏历代中国名画》四万余幅作品中,菊花或与菊花相关的绘画共计五百余幅。

其中,宋5幅;明142幅,善于画菊画家52位;清353幅,善于画菊画家122位。

古人画菊可谓高手林立。

吴笠仙向传统学习。

恽寿平的没骨设色花卉菊花作品,石涛以及扬州八怪的水墨写意菊花,都为吴笠仙师法前人的素材。

他的菊花在恽寿平“没骨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创了“以色画花、以墨点叶”的重彩小写意画法。

他的菊花既有石涛、扬州八怪等前代先贤的笔墨遗韵,又有恽寿平没骨花卉的活色生香,开创了吴氏菊派的新风尚。

吴笠仙画菊的创新还体现于他的师法自然。

每当菊花盛开的时节,他就在扬州菊花海洋中写生。

他的菊花造型丰富优美,构图饱满多变,色彩明丽热烈,他的菊花完全没有秋天的萧瑟,突破了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冷逸风格,顺应了当时大众的审美趣味,在苏、沪一带取得了不俗的市场。

朱绍宗《菊丛飞蝶图》-描绘菊花蝴蝶的宋代工笔花鸟名画高清图片赏析

朱绍宗《菊丛飞蝶图》-描绘菊花蝴蝶的宋代工笔花鸟名画高清图片赏析

朱绍宗《菊丛飞蝶图》-描绘菊花蝴蝶的宋代工笔花鸟名画高清
图片赏析
《菊丛飞蝶图》,宋代,朱绍宗,绢本设色,纵23.7厘米,横24.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菊丛飞蝶图》描绘一丛菊花盛开,花分黄、白、蓝、紫四色,构图繁复,灿若文锦。

虽是篱边野景,却饶富贵典雅气象。

蜜蜂逐花而至,蝴蝶上下翻飞,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花瓣、叶片的勾染皆极为精工,花心用白粉点染,立体感很强,望似凸出于绢素之上。

画史称作者“描染精邃,远过流辈”,信是不虚。

本画原载《四朝选藻册》,签题朱绍宗作。

画幅上题一“朱”字,
其下已无字迹。

今从《四朝选藻册》,作朱绍宗作。

《图绘宝鉴》云:朱绍宗工人物猫犬花禽,描染精邃远过流辈。

隶籍画院。

《绘事备考》云:朱绍宗隶籍院中。

当补祗候,而恬退不仕。

日作墨画数幅,以为酒资。

同列有供御笔墨,辄携酒就商焉。

清朱耷瓶菊图-朱耷

清朱耷瓶菊图-朱耷

清朱耷瓶菊图:朱耷清朱耷瓶菊图。

《清朱耷瓶菊图》是清代画家朱耷晚年时期的杰出作品。

该画运笔用墨以及整幅构图。

都在平正简括中显出奇突。

一种刚劲兼浑朴的笔调。

令人玩味不尽。

中文名,清朱耷瓶菊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作者,朱耷。

材质,纸本水墨。

规格,纵91厘米。

横46.5厘米。

创作时间,康熙三十三年。

作品介绍。

《清朱耷瓶菊图》该画为纸本水墨。

纵91厘米。

朱耷横46.5厘米。

自题“甲戌重阳画”。

即康熙三十三年六十九岁时所作。

是其晚年最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作品赏析。

《清朱耷瓶菊图》运笔用墨以及整幅构图。

都在平正简括中显出奇突。

一种刚劲兼浑朴的笔调。

确是令人玩味不尽。

几朵菊花。

似乎随意勾去。

饶有韵致。

点叶发枝。

挺健稳重。

生趣盎然。

充分刻划出搏斗寒风。

经霜不凋的精神。

画瓶用了各种不同的线条。

有粗细。

快慢。

曲折。

干湿。

深浅多样的方法。

又有对比。

又有统一。

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墨光浮动。

随笔点在瓶上的点子。

恰好表现出陶瓶的质感。

从描写物体的形象中。

充分流露出八大山人豪迈崛强。

磊落不羁的个性。

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创作背景。

朱耷六十岁以后。

也就是他开始以“八大山人”为号。

古人用所谓“哭之笑之”来解释它寓意的时代起。

已逐渐收敛起与世格格不入的行为。

特别在七十岁左右。

有一些举动可以窥见他心态的变化和生活状态的改良。

这时。

朱耷开始研究《庄子》。

多次画过《游鱼》。

以寄濠濮之思;并熟读《世说新语》反复书写《临河叙》。

对庄子超脱的心境与晋贤散淡的生存状态表示向往。

朱耷六十八岁时。

在一个扇面上这样写道:“静几明窗。

焚香掩卷。

会心处。

欣然独笑。

客来相与。

烹苦茗。

赏奇文。

久之。

霞光零乱。

月在高楹。

而客至前溪矣。

随呼童闭户。

放蒲团。

朱耷静坐片时。

更觉悠然神远。

”他已从一个狷介激越的厌世之士变成一个能于静中悟道。

苦中作乐的入世文士。

作者简介。

朱耷。

明末清初画家。

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由桵。

字雪个。

号八大山人。

个山。

人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丹
赵 小艺
宋 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找找你喜欢的小朋友是怎样画 风呢?用“~ ~ ~ ~”画出有关的句 子。 2在能表现风的词 语 下面画☆ 3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他(她)?
4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
“我能!”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 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 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6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
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7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
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 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 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小小配音员:
给下面的动画片 配音,大家再次感受 一下三个小朋友是怎 样画风的。
仔细观察,动动脑子,找一找风 在哪里?风来了,风把____吹 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
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1 必读: 71页《风车简介》 73页《风声》 74页《风的味道》《比画风》 2 选读: 75页《深山藏古寺》 76页《聪明的牧童》拿起笔来, Nhomakorabea录生活:
1)把你想到画风的办法写下来。 2)把你想对三位小朋友说的 话写下来。 3)你一定也会画声音或味道 吧,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