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_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第二课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遂(suì) 寝(qǐn)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g)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盖:大概是。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4.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5.朗读指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宋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黄州。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课文视频四、疏导字词遂至()亦未寝()藻荇()竹柏()五、指导朗诵(配乐)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新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欣然: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而行,散步;庭:庭院;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原来是,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耳:而已,罢了”;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师生交流歌词,小结:看来人生无奈啊。
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出示引号中文字)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在哪里?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
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
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的特殊心情。
3、体会语言凝练含蓄,绕有余味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情景感染、阅读、讨论、点拨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渲染气氛,出示一副月光如水的幻灯片。
2、导语:宋朝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对月光情有独钟,他常常把月光赋予人情味,寄托自己真挚细腻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
(出示作者和课题)二、整体感知1、介绍写作背景出示幻灯片介绍写作背景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3、介绍承天寺出示有关承天寺的图片资料4、疏通文意A、补充注释:出示幻灯片(给加点字注音)B、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试译课文C、教师巡回适时点拨。
5、检查试译结果A、出示幻灯片。
(解释加点字意)B、翻译指定语句。
三、探究课文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1、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庙里游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因为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有何特点?有何感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运用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夜图: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3、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学生在书上找,然后与同桌交流。
举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寂寥苦楚见月排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那些陷入宦海热衷于争夺功名利禄的人,何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更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四、总结课文1、总结语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9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9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
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1、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2)删一删,品修辞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3)调一调,品虚实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6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下面给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借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导入: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
他是谁?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②重点句子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1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难点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
“夜”,点明时间。
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
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
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
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
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
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5.“盖”字可否删掉呢?五、感其人,悟奇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篇幅简短,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
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二、教学设想
苏轼实在太好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个文本也实在太好了!好到你觉得无论怎样上,都会唐突了内心得偶像。
于是,备课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苏轼想要传递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也是一节课堂的态度:①、要“为乐”。
课
堂要带给学生快乐。
②、要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
③、要有“盖”味儿,一定要给学生一点惊喜。
④、要“空明”点儿,摒弃杂念,灵魂安宁,目标不多。
故在设计教学中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加《浣溪沙》、《定xxx》两首词,以“悟苏轼闲人情怀”为主题,立足学生的阅读感悟,以品“闲”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受苏轼挫折人生下展现出的旷达人生之境。
三、教学反思
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文言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既注重文言文学法指导,又注重精神熏陶,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1、重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课堂上利用自由朗读让学生找找感觉,力求读出味道;利用齐读来感受郎
朗书声的氛围,再现诵读经典的气势;利用指名读来深入了解学情,发现问题。
至少让学生在读准、读通方面没有障碍,为读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学习的第一步。
因此,凡是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组间互相解决。
老师只在中间起到一个点拨、整合学生观点的作用,尽量不包办代替。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小组间的智慧分享既能够让学生“择善而从”,又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
苏轼的情感从其胸中自然流出,与景物浑然一体,体会其情感是学习此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的阅读面毕竟狭窄,无法从文字上获得真切的体会。
因而适时简介背景与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去感悟一位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受到重创后的心境,才能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真切感悟他身处逆境却能豁达乐观处之的情怀,从而受到精神上的熏陶。
课堂上链接了苏轼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流露旷达之怀的两首词。
学生们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自然而然对苏轼有了更新的了解。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本文有一个写月夜美景的佳句,课堂上光让学生赏析了一下,如能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
这样学生对美的景色、美的语言的印象就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自己感悟来的,能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才是语文教学的“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