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量代谢:运动时,人体需要能量来支持肌肉运动和维持各种生理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等过程。
2. 心血管系统:运动时,心脏会加快跳动,血液循环也有所改变。
运动生理学研究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3. 呼吸系统:运动时,呼吸速度和深度都会增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供给肌肉。
运动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4. 肌肉系统:运动时,肌肉会产生力,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肌肉运动的机制和肌肉在运动中的适应。
5. 神经系统:运动时,神经系统会传递指令给肌肉,以完成各种动作。
运动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和调节。
6. 内分泌系统:运动时,内分泌系统会分泌激素来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运动生理学研究激素在运动中的作用和调节。
通过研究运动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调节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和健康管理。
运动生理学

①最高水平:大脑新皮层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底神经节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运动策略。②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的目标。③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执行,即激活那些发起目标定向运动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池,一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即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运动的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
③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第二章
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
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6、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其感受何种刺激?P63-P68视觉:视网膜受眼刺激
听觉:螺旋器受耳刺激
位觉:囊斑,半规管壶腹峭身体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受刺激本体:肌梭和腱器官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刺激
第四章
1、糖皮质急速的生理作用?P86
认识运动生理学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 侧压力(压强)。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 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90-14OmmHg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 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60-9OmmHg
脉搏压或脉压:收缩 压和舒张压之差。 30-4OmmHg
第二节 物质与能量代谢
• 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35%-40%), 服用量40-50克糖。
• 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10%), 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
• 注:在比赛前1H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
糖降低。
(二)脂肪代谢
• 1.人体的脂肪贮备 • 人体脂肪的贮存量很大,约占体重的10%-20%。一
般认为,最适宜的体脂含量为:男性为体重的12%18%,女性为16%-26%。 • 2.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 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 再分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用以合成ATP。在氧供应充足时进行运动,脂肪可破 大量消耗利用。
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 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度, 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 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 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 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 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 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
认识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2、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
3、心力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5、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立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又称糖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7、血压:是指血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8、视野: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9、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秒)内最快呼出的气体量占总呼出气体量的百分数。
10、渗透压: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1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2、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13、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14、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5、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练习时,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的机体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16、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17、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
如多极跳、深跳等。
18、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5.运动单位动员: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
6.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新城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7.细肌丝的组成: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8.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酶活性改变。
9.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10.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11.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答:首先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的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其次离心收缩时肌肉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而向心收缩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有一部分是用来克服弹性阻力的。
12.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子约0.4-0.5,女子约0.37-0.48。
13.碱贮备: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
14.运动员血液: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的性状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粘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
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
15.肾糖阀: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人的为160-180mg%。
16.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1.050-1.060之间,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尿中含有淡黄色的尿胆素;尿的PH值一般介于5.0-7.0之间;尿的形成部位是肾单位和集合管。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变化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二章: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章将详细介绍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和途径,包括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
同时,还将探讨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不同运动强度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第三章: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同时,还将讨论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以及高海拔环境下的呼吸适应。
第四章: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运动生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系统。
本章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包括心率、心脏输出量、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第五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本章将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神经传导速度、反射强度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六章: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运动的执行器。
本章将详细介绍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包括肌肉力量、耐力、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以及运动对肌肉损伤和康复的影响。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章将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激素分泌、代谢调节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八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九章:运动与健康运动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一)概念: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二)特点: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三)产生的机理 1、“离子学说”: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2、产生的机理:K+外移,故又称为 K+ 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一)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过程。 (二)波形:1、膜内电位由-90mV 上升到 0mV 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即膜电位的消 失过程 2、膜内电位由 0mV 上升到+30mV 的过程称为反极化, 3、膜内电位由+30mV 又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三)特点:(1)“全或无”现象;(2)不衰减性传导;(3)脉冲式;(4) 内正外负。 (四)产生机理: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故又称为 Na +的平衡电位。 (五)意义:兴奋的指标。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影响因素
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缩短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 2、特点:肌肉做正功。
3、类型:
(1)非等动收缩(又称等张收缩),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由于关 节角度的变化,引起肌肉收缩力与负荷不相等,收缩速度也变化。 (2)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练习器来实现的。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 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相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
三、自身调节 (一)概念:指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 (二)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四、生理机能的整体调控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指单一的反射过程。它的特 点是,调控信息只能通过反射弧从感受器传到效应 器,而效应器的信息不能反作用于中枢。 (二)反馈式控制系统:由效应器上的感受装置返回 的信息作用于中枢,使中枢调整其发出指令的现象 就是反馈。
运动生理学完整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
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 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

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2.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神经、肌肉、和某些腺体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二、简答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是什么?答:①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②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③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2.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3.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之为等长收缩4.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之为离心收缩5.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6.运动单位:一个á-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二、简答1.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答:(1)形态特征 :○1快肌纤维直径较慢肌纤维大○2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3慢肌纤维含较多血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4慢肌纤维含较多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5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慢(2)生理学特征: ○1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2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纤维○3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较快肌纤维强(3)生物化学特征:○1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2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2.简述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
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
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
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
(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和锻炼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
它涵盖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个身体系统的多个层面,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
运动生理学旨在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适应机制和优化身体性能的方法。
以下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1.心血管适应:运动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心肌增厚、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容积增加和血管弹性改善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升了心血管系统的效率和耐力。
2.肌肉适应:运动可以导致肌肉的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断面积增加、肌肉纤维类型改变和筋腱增强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力量、耐力和肌肉协调。
3.呼吸适应: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影响,包括肺容积增加、呼吸肌肉力量增加和呼吸效率改善。
这些适应性变化提高了氧气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能力。
4.代谢适应:运动影响代谢过程,包括能量产生、糖代谢、脂肪代谢等。
运动锻炼提高了身体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能量和调节代谢平衡。
5.神经适应:运动锻炼有益于神经系统,包括改善神经调节、提高神经传递速度和协调性等。
这些适应性变化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协调性。
6.热适应:运动锻炼可导致体温调节和汗腺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提高热耐受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
运动生理学不仅要求对生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运用实验室测试、野外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有助于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变化,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案、运动训练和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此外,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提供指导,并推动运动科学领域的发展。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响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肌小节:肌纤维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快乐—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快乐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为根底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4.内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入到动脉的血量。
7.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8.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9.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血红蛋白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
11.激素: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12.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3.视野: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14.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特意动作的能力。
15.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留神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到达人体极限水平常,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16.乳酸阈: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
17.身体素养: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养。
18.运动性劳累:是指由于运动过度而引发身体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人体运动到肯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19.“极点〞:在进行连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响,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缓慢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成为“极点〞。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一、骨骼肌机能1.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机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细胞含有数百至数千条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由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和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全长都有暗带(A带)和明带(I带)呈交替规则排列,在显微镜下呈现有规律的横纹排列。
2.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生物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静息电位。
生物电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又十分重要的生命现象。
可兴奋组织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电变化。
利用适当的仪器设备可以将动作电位记录下来。
临床上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图和肌电图就是所记录的各相应组织细胞动作电位的综合电位变化。
膜电位的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
离子学说认为:①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②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
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而对Na+的通透性较小,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
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
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
4.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运动终板实现的。
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在Ca2+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关于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旨在揭示人体运动的生理过程与机理,以提高人体运动能力。
运动是人体发挥活动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涉及各种系统和活动,包括肌肉活动、内脏机能活动、神经元活动和甚至心理活动。
运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生理活动,改善身体素质,减轻疾病的发病率,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改善心理状态,以及增强心理调节能力。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机体代谢的修正及相关性研究,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骤性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等。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代谢的修正。
运动的过程中,机体内的糖分解、消耗和转化主要由代谢转化过程来完成。
代谢转化过程是指机体有机物更新或改变过程。
比如,肌肉运动时,机体耗能主要来自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是指机体代谢过程中消耗氧的过程,它以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代谢反应的原料,在有氧条件下,能转化成热能及各种化学物质,从而产生能量。
二是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
运动阶段指的是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组织系统所经历的各个生理过程。
运动阶段可以分为肌肉运动阶段、神经系统运动阶段、心血管系统运动阶段、内分泌运动阶段、神经内分泌运动阶段等。
生物电生理学研究是指用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滤波等数学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微电特性及其与运动过程的关联性。
三是机体机能的改善。
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机能,从而达到改善身体健康、促进身体形态发育、锻炼肌肉力量、减轻疾病的发生率等目的。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升心血管功能,使肌肉增加力量和耐力,改善肺功能,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等。
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会分泌多种激素,如类固醇、胰岛素、促肾上腺素等,从而影响机体对运动的反应,从而达到促进机体机能改善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人体运动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学科,主要包括机体代谢的修正、生物电生理学运动阶段的研究以及机体机能的改善。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运动能力,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
它涵盖了运动对呼吸、循环、神经、肌肉和代谢等系统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关注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研究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运动耗氧和能量代谢、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神经系统和代谢的影响等。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列调整来满足肌肉的氧需求和废物的清除。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这些调整的机制和效应,以及在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下的变化。
运动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是运动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通过运动,肌肉可以增加力量和耐力,骨骼可以增加密度,从而增强身体的机能,并且适应力遭遇负荷的改变。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神经传递和调节,人体可以控制肌肉收缩和运动协调。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机制。
运动生理学还研究了运动对代谢的影响。
运动可以改善能量代谢和调节血糖水平,对健康和疾病预防都有积极影响。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中生理反应和适应的学科,通过探究运动对呼吸、循环、神经、肌肉和代谢等系统的影响,揭示了运动对身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生理反应的学科。
它包括许多方面,如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功能、神经系统等。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于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促进康复以及改善健康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代谢方面,运动过程中,人体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运动。
能量主要来自体内的糖原和脂肪酸。
不同强度、不同时长的运动会导致不同的能量代谢方式。
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依赖脂肪酸代谢,而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则主要依赖糖原代谢。
心血管系统方面,运动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
运动时,心脏需要承担更大的负荷,逐渐适应后,心肌会增大、增强收缩力,使心脏能够更有效地泵血。
此外,运动还能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方面,运动时,呼吸系统也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加大,从而增加肺活量和肺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提高肺部的排毒能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肌肉功能方面,运动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
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完成工作,肌肉中的线粒体和骨骼肌纤维也会增加,从而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此外,通过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训练方法,还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神经系统方面,运动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
运动时,神经系统需要更多的信息传递和协调,从而加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帮助康复运动损伤和疾病。
总之,运动生理学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学科,它的研究对于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和康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4.肌细胞(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5.终池:是指肌质网在接近横小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
6.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向心收缩。
7.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既不在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8.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9.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红细胞比容:既压积,是指在血细胞中主要是红细胞,它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1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既机体的内环境。
13.渗透压:简称渗透,是指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撒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14.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度时,血浆渗透压约为5800毫米汞柱,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15.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16.循环血量:人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
17.肌动白细胞增多:是指把运动引起的白细胞增多称为肌动白细胞增多。
18.窦性心率: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以窦房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律。
19.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的正常范围在每分钟60-100次之间,若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慢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
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成为一个心动周期。
21.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22.泵功能储备:又称为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23.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
24.减压反射:(太长了赌不考)25.窦性心动徐缓:正常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每分钟的心率。
26.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
27.安静心率:是空腹不运动状态下的心率。
28.呼吸运动: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
29.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
30.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
31.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
32.肺活量:最深呼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33.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
34.肺总容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
35.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
36.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饱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留造成胃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运动性胃肠道综合症。
37.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度条件下。
38.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出的热量。
39.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40.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为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
41.排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42.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43.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44.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45.身体素质:通常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通称为身体素质。
46.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41.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二.选择、填空或判断1.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按一定规律排列而成,实际上由于粗肌丝的存在而形成了A带,细肌丝连接与z线,纵贯I带全长,并伸入A带部位,H区是细肌丝。
3.终池的功能是储存钙离子。
4.肌小节的长度变化范围为1.5-3.3微米,肌肉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2.0-2.2微米。
5.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又称肌凝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有肌动蛋白(又称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又称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又称原宁蛋白)组成。
6.静息电位又称为K+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又称为KA+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中。
细胞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7.肌肉缩短时A带的长度不变,而I带和H区变窄,在几楼被拉长时,A带的长度仍然不变,I带和H区变宽,无论肌小节缩短或被拉长时,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都不变。
8.肌纤维的类型根据收缩速度可分为快肌和慢肌;根据颜色可分为白肌和红肌。
9.肌肉收缩的力量与单个肌纤维的直径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有关。
10.在血小板中主要是红细胞,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男子的红细胞比容约为40百分之-50百分之,女子为37百分之-48百分之。
1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血清与血浆是没有红细胞的)12.皱缩和溶血的现象:红细胞在高渗Nacl溶液中,由于高渗溶液吸水力强,红细胞失水发生皱缩,丧失功能;红细胞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被称为红细胞溶液,简称血溶。
13.血浆PH值之所以能维持恒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
14.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百分之7-百分之8.15.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2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450-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女子则是约380-460万个,平均420万个。
3红细胞的作用(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16.白细胞的生理特性:1白细胞的作用(功能)白细胞是机体实施免疫功能的最重要成分,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2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
17.血小板的生理特点:1功能: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2正常成人血小板的含量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个,其寿命约为8-12天,代谢十分旺盛。
18.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室,在心脏右侧为右心房和右心室,左侧为左心房和左心室。
运动员心脏一般都是左心室比较大(左心室肥大)。
19.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
骨骼肌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和骨骼肌细胞相比,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大。
20.动脉血压的形成(一个前提三个因素):是在有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产生的。
21.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脉压为30-40毫米汞柱。
22.心交感神经对心脏又兴奋作用;心迷走神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23.呼吸的全过程有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24.氧离曲线反映了血红蛋白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相关,而不是直线相关,使氧离曲线位置发生偏移具体因素: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液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增多,使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更多的氧气,反之则左移,使血液结合更多的氧气。
25.外周化学感受器:当血液PO2降低,PCO3升高及PH值降低时,外周的化学感受器兴奋。
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接受其周围脑脊液中CO2,\H+的刺激,但最直接的感受是由CO2而产生的H+的刺激。
26.在剧烈运动时,为减少呼吸道阻力,人们常采用以口代鼻或口鼻并用的呼吸。
27.散热的途径:皮肤散热呼吸道散热尿、粪便排泄散热其中皮肤散热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途径。
28.皮肤散热的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29.尿的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有三个环节: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30.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31.男子最大摄氧量约为3-3.5升每分钟,相对值为50-55ml/kg/min;女子绝对值为2.0-2.5升每分钟相对值为40-45ml/kg/min.运动员4-6升/分32.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
33.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为赛前状态。
三.简答或论述1.血液的功能?答:1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2运输作用3调节作用4防御和保护作用2.血液如何维持酸碱度平衡?答: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1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碳酸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
2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弱酸。
3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弱酸弱碱进入血浆后产生综合反映。
3.心肌生理特性中的收缩性有哪些特点?答:1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2全或无同步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4.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若是论述则加概念)答:心输出量的大小决定于心率和每搏输出量,而每搏输出量又决定于心肌收缩力和静脉回流量。
1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心律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因此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能使心输出量增加。
2心肌收缩力,如果心率不变,每搏输出量增加,则每分输出量也增加,因此,心肌收缩率是决定每博输出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3静脉回流量,心脏输出的血来自静脉回流,静脉回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持续增加的前提。
5.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答:1心脏每搏输出量。
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脉压减小。
2心率。
心率加快,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小,心率减慢,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增加时,收缩期血压升高,血流加快,所以脉压变小,反之脉压加大.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也就是有减小脉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