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导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合集下载

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课件川教版

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课件川教版

住 简陋的平房大杂院
北京天通苑小区高楼矗立
回龙观小区经济实用房
北京韩村河村农民住房
行 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中国是世界上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有轨电车(建国初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1951年7月天津无轨电车在试行
新式公共汽车行驶在北京长安街
孔繁森为藏族老大娘治病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徐虎在工作路上
徐虎是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房地产管理局(现改 为西部企业集团)水电维修工。他为群众服务不分内外,也没有区域和行业的 界限,尤其是对残疾人、孤寡老人,更是热情备至。上海市14个区,他为12个 区的居民服务过。 1996年4月徐虎事迹在全国引起反响,上海市委发出向徐虎 学习的通知。
男式运动装
某小学学生校服
在北京某所中学,身着校服的 中学生在做课间操。
女式职业装
女式职业休闲装
时装欣赏
时装表演

北京市居民粮食供应证
北京市粮、油、肉、糕点票证
北京市面粉购买证
现在的菜市
西单商场内部食品区
北京超市
琳琅满目的水果
北京烤鸭
海鲜
各种饮料
中式快餐——永和大王
西式快餐——肯德基
国产轿车奇瑞发展迅速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轿车,小区停车位变得十分紧张 。
摩托车
北京四环路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
高界高速公路
游轮
民航飞机
首都机场一角
高速列车
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性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线路在上海开通
北京地铁
北京2008年地铁规划
北京的城铁站
用 室内的高档家具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川教版巩固辅导十四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川教版巩固辅导十四

最新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川教版巩固辅导十四第1题【单选题】通过对比自己与父辈们孩童时的生活状况,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下列内容中不属于父辈们孩童时代的生活状况有( )①购物需要各类票证②上小学、初中不交纳学杂费③使用复读机和学习机等学习用具④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⑤去银川的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 )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末D、2010年前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 )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D、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B、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C、早晚喝菜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边是一张粮食供应票,下列关于此供应票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它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反映B、说明当时的物价水平低C、可作为研究经济史的证据D、表明当时的食品供应紧张【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王伟的爷爷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

”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C、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实行“公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交通硬件设施【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想一想,电影《开国大典》中毛主席身上穿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A、深灰色B、草绿色C、深黑色D、浅蓝色【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过去人们是“攒钱买房”,现在大多是“贷款买房”。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4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4川教版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从图片、视频等资料中获取信息,锻炼历史解释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我国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的感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的意识。
(1)讲授法:在课堂上,我将运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
(2)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城乡发展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的过程和原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难点:理解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背后的原因,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解决办法:
1.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和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城乡人民生存状态改善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等。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2020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___班______组姓名______时间______【快乐自学】学习目标: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自学检测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已不到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以下,创造了的世界奇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也发生显著变化。

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逐年下降。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

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世纪80年代普遍开展“”活动,90年代,又开展了“、”、“手拉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等成为文明城市的代表,江苏的等成为文明村镇的典型。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涌现出了很多模范人物,如“”孔繁森、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新时期的活雷锋以及“抗洪勇士”等。

【轻松演练】1、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四大件”不包括A.自行车B.手表C.收音机D.洗衣机2、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凭布票供应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中国人口众多C.防止囤积居奇D.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3、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由于①计划经济的束缚②市场经济的束缚③平均主义的束缚④按劳分配的束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下列人物,被誉为“抗洪勇士”的是A.孔繁森B.蒋筑英C.徐虎D.李向群5、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趋势是A.脱离贫困-解决温饱-迈向小康B.解决温饱-脱离贫困-迈向小康C.脱离贫困-迈向小康-解决温饱 D迈向小康-解决温饱-脱离贫困6、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A.基本持平B.时增时减C.大幅增长D.大幅降低7、下列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A.家庭实际收入的变化B.拥有家用电器的多少C.耐用消费品的更新换代D.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8、我国城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A.新中国成立B.中共八大召开C.“文革”时期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9、被誉为“当代的焦裕禄”的好干部是A.孔繁森B.蒋筑英C.徐虎D.李向群10、阅读下列材料: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教学设计1 川教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教学设计1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其变化的原因。

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4、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方针。

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6、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叙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通过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己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3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哪次会议,时间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由此导入新课。

[K12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案 川教版

[K12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案 川教版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情况,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2)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基本的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指导学生看图片,让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历史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历史图片资料,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通过讲述孔繁森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民族风貌深刻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关系的把握。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的相关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怎样的改变?随着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人们的精神风貌又发生怎样的改变?发生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CJB八年级下册第20 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导学案

CJB八年级下册第20 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导学案

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

2.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料,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3.学习孔繁森等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4.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意义。

1.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从建国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为缓慢,一些时候甚至停滞不前。

(2)改革开放给城乡人民带来了实惠,带来了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

农村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我国城乡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大变样,消费升级,生存状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易错提示】现在人“吃粗粮”不是生活水平低的表现,而恰恰正是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观念、健康观念转变的结果。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高档耐用品消费、文化娱乐消费、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加大。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小康水平。

【思维升华问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有怎样的巨大变化?197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4元,有2.5亿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越过温饱线。

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7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622元,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己不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以下,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2.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2)继20世纪80年代全国普遍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后,90年代,我国城乡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家庭的活动,引导人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课件4 川教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课件4 川教版

民族精神风貌 的深刻变化
1.党和国家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系列活动 2.民族精神风貌发生可喜的变化 3.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的涌现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小调查:班里同学家安装电话知多少
答: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民
学习测评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
D 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
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
(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讲 文 明 、 树 新 风
手 拉 手
心 连 心 五讲四美三热爱
重庆市“三下乡”活动
文化下乡
科技下乡
卫生下乡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已养成了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孔繁森为藏族老大娘治病
蒋筑英
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39~1982.6.15 浙江省杭州人 光学专家

北京市居民粮食供应证
北京市粮、油、肉、糕点票证
北京某超市
各种饮料
水煮鱼片
烤鸭
重庆火锅
肯德基 Kentucky Fried Chicken 世界最大炸鸡连锁餐厅
麦当劳 McDonald's 全球最大连锁快餐企业

简陋的平房大杂院
乡土民房住宅
公寓
社区住宅楼
别墅
农家乐
华西村农民住房

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
A.大米为主要食品
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C.牛肉面包代替稀饭馒头 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
D 2.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凭布票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口众多
B.防止囤积居奇
C.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D.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教学设计2 川教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名师教学设计2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知道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华西村等文明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从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培养学生基本的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看图片、,识读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统计表,让学生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历史图片、历史图表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人生态度。

通过对民族风貌深刻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通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

2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探究教学法。

3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和其他同学家庭生活的变化相比,有哪些共同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衣食住行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和长辈的衣食住行这几方面对比说出发生的不同变化,并思考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教学设计3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变化的原因。

2、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讲述孔繁森等优秀人物的故事。

4、知道唐山、大连、张家港等文明城市、华西村等文明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2学情分析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强。

3重点难点知识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知识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把握。

4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知不知道“四大件”的说法呢?(多媒体展示)师:改革前要是谁家拥有这四大件,可以说这个家庭是比较富裕的,而到现在来说,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

“四大件”的说法已经不能说明中国人民的富裕生活了,现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电话、电脑、手机已经普及,连汽车已成为百姓的私有财产。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说明我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些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答案。

二、新课讲解:出示课题《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师:新中国成立,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党领导人民走向新时代,走向幸福生活。

应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

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带来了物质的丰富,观念的解放,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看一组图片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

多媒体展示)[讨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相互讨论(改革开放)[过渡]改革开放后,不仅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八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川教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川教版)

山东省淄博市开始举办全市第三屇全民健身节
全民健身活动“登德胜岩”
幼儿园里的小城区中小学学生、六家 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共计一万多人,走上街头,向城市环境 “脏、乱、差”宣战。
孔繁森为藏族老大娘治病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徐虎在工作路上
文明城市唐山一角
文明城市大连一角
文明城市张家港一角
文明城市上海一角
文明城市西安一角
文明城市江苏华西村
青年志愿者在为老人服务
青少年志愿者在为老人服务
史海拾贝
电报业务的兴衰
县城中IC卡电话随处可见


男式体闲服及其搭配
男式牛仔装及其搭配
男式运动装
学生校服
女式职业装
女式职业休闲装
时装欣赏
时装表演

北京市居民粮食供应证
北京市粮、油、肉、糕点票证
北京市面粉购买证
现在的菜市
西单商场内部食品区
北京超市
琳琅满目的水果
北京烤鸭
海鲜
各种饮料
中式快餐——永和大王
西式快餐——肯德基
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现场
江苏省“三下乡”启动仪式上举行大型歌舞表演及送图书、送医、送法律等的热闹场景。
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局等6个部门组成的“三下乡”服 务队为农民送来了科技信息和价值4000元钱的药品。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的老妈妈义务宣传队打起竹板,绘声绘色地宣传 “三讲一树”,引来市民的阵阵喝彩。
第1 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
■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
导入
摩托车进入普通农民家庭
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

重庆璧山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川教版

重庆璧山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川教版

重庆市璧山县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学习主题社会生活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川教版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目标展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

2、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理解其变化的原因。

知道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3、了解“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手拉手”“心连心”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叙说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主要变化,讲述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价值:能过对孔繁森、蒋筑英、徐虎、李向群等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使学生学习他们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学习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学习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课前预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为。

有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越过温饱线。

到2003年,我国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已不到,创造了的世界奇迹。

城乡人民的生活巨变: 、、、大变样,,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支出占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和建设,使全民族的和得以普遍提高。

、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全国开展了向“当代焦裕禄” 、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4表、新时期活着的雷锋以及“抗洪勇士学习的活动,使、、等革命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5、、、等成为文明城市的代表,等成为文明村镇的典型。

课中探究1、为什么说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1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课堂小节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听”?是奢望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墙房。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2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2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

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0、21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无答案)川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0、21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无答案)川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0、21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无答案)川教版的全部内容。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学讲预案一、自主先学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也发生显著变化。

生存性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即 )逐年下降。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已达到。

2、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0世纪80年代普遍开展“”活动,90年代,又开展了“、”、“手拉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等成为文明城市的代表,江苏的等成为文明村镇的典型。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涌现出了很多模范人物,如“ "孔繁森、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新时期的活雷锋以及“抗洪勇士”等。

3、为促进的再就业,从1997年开始,国家实施了工程。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再就业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市场调节,”的战略方针。

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形式就业和已逐渐被告人们接受。

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人们就业的主要渠道。

农民的收入成为增收的主要渠道。

4、我国在改革就业制度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和完善。

国家明确提出“两个确保”,即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保障制度。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导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导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习目标1.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理解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2.记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医疗保险制度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就业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表现,形成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学习重点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学习难点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仔细阅读教材,完成预习自测的填空,并在教材上勾画下来。

教材助读中国人不会忘记为求温饱而劳苦奔波的岁月,也不会忘记当年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向往。

今天,中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百姓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正满怀信心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

预习自测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改革开放带来了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1)原因:政策的实行。

(2)表现:①;②;③城乡居民的发生变化,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1.原因:党和国家为加强建设开展一系列活动。

2.表现:民族精神风貌发生可喜的变化,文明城市与文明村镇的涌现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为什么说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质疑探究探究问题一: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你认为应当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当堂检测1.下列社会现象属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A.凭票购买粮食 B.穿中山装 C.公费医疗 D.公开招聘员工2.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行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3.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能准确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概况的“关键词”()A.“双万”方针“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C.“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4.被称为“新时期活着的雷锋”的杰出代表是()A.孔繁森B.蒋筑英 C.徐虎D.李向群课后反思课后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练习 川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练习 川教版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练习一、选择题:1.1978年,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有()①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②大家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③人们的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我国的粮票、布票等“票证制度”的结束,归结原因为()A.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资日益丰富B.粮票、布票等票据陈旧了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三大改造的完成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A.主要食品是大米B.肉鱼禽蛋的食用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生存性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4.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生存性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究其根本原因是()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改革开放的实行5.改革开放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民住上了功能齐全的单元楼房,2003年,我国人均住宅面积为27.2平方米,1995年起,城镇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成本价买到合适的住房。

这是因为我国实施了()A.“安居工程” B.养老保险制度C.医疗保险制度 D.就业制度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列现象能体现的是()A.大炼钢铁B.吃大锅饭C.笔记本电脑、手机日益普及,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D.各地串联,搞文化大革命7.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A.解放战争时期 B.改革开放前 C.20世纪末 D.21世纪初8.我国在整体上基本进入小康社会的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20世纪末9.我国最初全面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时间是()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1世纪D.2017年5月10.下图中为藏族老大娘治病的是()A.孔繁森 B.雷锋 C.焦裕禄 D.毛泽东二、填空题:三、问答题: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我们逐步实现了物质文明,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不和谐的生活现象呢?我们又应当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呢?《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练习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出现的生活新景象的相关知识。

7.1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 川教

7.1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学案(无答案) 川教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1.了解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2.结合调查纵横比较预先调查亲邻好友近20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3.理解并认识到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实行的伟大决策;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3.通过改革开放,到2003年时,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其中,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农产品有。

阅读课文,独立完成指导丛书67页的知识建构,组内交流,订正答案。

各小组选成员代表小组在班内进行交流。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1978年到201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397983亿元,增长近110倍!……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读课本P134页第一、二两段文字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改革前后有怎样的巨大变化?2、改革开放后城乡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怎样变化:师生畅谈自己家庭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然后交流、归纳过去的衣着特点是,现在的衣着特点是;过去的饮食结构特点是,现在的饮食结构特点是;过去的居住条件,现在的居住条件是;城乡居民过去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现在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城乡居民过去的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是以为主,现在的消费特点是。

3、自己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原因是什么?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我们逐步实现了物质文明,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却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不和谐的生活现象呢?我们又应当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呢?A:独立完成部分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2、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的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20世纪末3、指导丛书P67页选择题(组内交流订正答案,成员反馈)B:小组合作部分1、小组协作完成指导丛书P68页材料题第一小题2、小组讨论指导丛书P68页材料题第二小题,将讨论结果进行组——组交流我们老百姓都说“毛主席让我们站起来,邓小平让我们富起来”,通过我们这一课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巨大成就的感受,我们记住了;想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学习目标
1.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理解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2.记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医疗保险制度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就业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表现,形成终
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学习重点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巨变的表现及其原因。

学习难点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二者的关系的把握。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仔细阅读教材,完成预习自测的填空,并在教材上勾画下来。

教材助读
中国人不会忘记为求温饱而劳苦奔波的岁月,也不会忘记当年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向往。

今天,中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百姓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正满怀信心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

预习自测
一、人民生活的历史性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改革开放带来了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变
(1)原因:政策的实行。

(2)表现:①;②;③城乡居民的
发生变化,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民族精神风貌的深刻变化
1.原因:党和国家为加强建设开展一系列活动。

2.表现:民族精神风貌发生可喜的变化,文明城市与文明村镇的涌现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为什么说我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
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质疑探究
探究问题一:在生活逐渐富裕的情况下,你认为应当倡导怎样的生活方式?
当堂检测
1.下列社会现象属于改革开放后出现的()
A.凭票购买粮食 B.穿中山装 C.公费医疗 D.公开招聘员工
2.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行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3.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能准确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概况的“关键词”()A.“双万”方针“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
C.“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
4.被称为“新时期活着的雷锋”的杰出代表是()
A.孔繁森B.蒋筑英 C.徐虎D.李向群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江泽民
请回答:
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⑵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什么?
⑶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谁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