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案 (4)
《运输物质的器官》教案

第二节运输物质的器官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说出血管的种类和结构特点,概述各种血管的功能及分布。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能够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解剖哺乳动物心脏观察其心脏结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准备尾鳍色素少的活小鱼、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投影仪;制作、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运输物质的器官
一、血管
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2日常血管出血急救措施
二、心脏
1心脏的四腔心房左心房
右心房相通
心室左心室相通
右心室
2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运输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物质运输器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1.3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运输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1.4 教学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心脏、血管、肺部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课件或黑板。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输的概念,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质运输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强调物质运输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1.5.2 主体教学使用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质运输器官的图像,例如心脏、血管和肺部的图片或视频。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是物质运输的关键器官。
讲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血管是物质运输的通道。
讲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肺部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1.5.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运输器官的功能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问题解答:邀请学生回答关于物质运输器官的问题,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5.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例如:“你们还想知道关于物质运输器官的其他信息吗?”第二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2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3 教学难点理解心脏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4 教学准备图片或视频资料:心脏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课件或黑板。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心脏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强调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5.2 主体教学使用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心脏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
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的血液循环过程。
讲解心脏的瓣膜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心脏如何保持单向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设计课题: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一课时血管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2)、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3、情感目标: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难点:(1)、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与动脉血管。
(2)、总结、归纳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实验准备: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花、活小鱼、清水。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到医院体检验血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如果是在指端取血,用取血针刺一下,会出少量血,而且过一段时间,能自动止血;如果从肘部取血,医生则在取血处上端用橡皮筋扎紧,然后,从较粗的“青筋”处取血,取完后,医生要求我们压五分钟左右,否则,血流不止。
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就已有知识猜测回答。
)教师承接:人体内的血管有粗有细,如果把体内的血管首尾相连,约有100000千米长,可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教师转承:人体内到底有哪些血管类型,它们有哪些特点和功能?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个究竟。
二、新授过程实验:观察血液流动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实验过程,并制定实验目的和要求。
师:鱼类的呼吸离不开水,为了能看清小鱼的血管及血流情况,你应该怎么做?生:把小鱼放在培养皿中,用湿棉花包住小鱼的头部和躯干部,保持鱼体湿润,小鱼要露出尾鳍。
生:应使用低倍镜观察。
师:实验中,我们应重点观察什么?生:观察血管的粗细,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
2、教师总结并展示实验目的:(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探究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
(2)、特别注意观察红细胞在最小的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3)、区别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指导过程,教师要进一步要求观察小鱼的方法和步骤,并注意记录鱼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能力目标
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中的血液流动。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观察心脏的结构。
难点:
1、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2、心脏的舒张和收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流关系。
三、教学过程
四、教后反思
教学中如果在后期添加一个不同类型的血管出血后的模拟练习,那样既可以巩固本节内容,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效果会更好。
由于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认识程度十分有限,因此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很有必要的。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质运输的器官》2. 课程性质:生物学课程3. 课时安排:45分钟4.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主要的物质运输器官,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2) 使学生掌握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3)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教学难点:(1) 心脏的跳动过程。
(2) 血液在体内的循环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2) 演示法: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图像或模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运输的过程。
2. 教学手段:(2) 模型: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模型。
(3) 电子白板:用于展示PPT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 利用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心脏、血管和血液。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质运输吗?”、“人体如何进行物质运输?”2. 讲解:(1) 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讲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3) 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演示:(1) 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图像或模型。
(2) 利用电子白板展示PPT,详细介绍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4. 讨论:(1)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运输的过程。
(2) 提问:“物质是如何在人体内运输的?”、“心脏、血管和血液在物质运输中起到什么作用?”5. 总结:(1) 总结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2) 强调物质运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2. 写一篇关于物质运输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与评估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质运输器官的理解程度。
3. 搜集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分析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物质运输的器官

物質運輸的器官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瞭解心臟的位置和大小,學生通過觀察羊的心臟及人的心臟模型,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掌握心臟四個腔分別與什麼血管相連通。
(重點、難點)2.能力目標通過對心臟結構功能的學習,掌握認識和區分心臟的四個腔。
人體生物的結構和功能想統一的觀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情感。
課前準備:心臟結構模型、羊的新鮮心髒【教學設計】集體打磨設計意圖個性展示(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謎語:胸中有個大雪梨,拳頭大小差不離。
勞逸結合巧安排,任勞任怨幹到底。
——打一人體器官提出問題:上節課學習了血管的結構和特點,血液在血管中流動,任何運動都需要動力的支援,血液流動需要的動力從哪裡來?為什麼不會停息呢?學生回答:心臟的作用。
教師:對,心臟就像水泵一樣,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推動著血液不停地流動,它是血液迴圈的動力器官。
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血液運輸的動力器官---心臟。
通過謎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心臟通過問題揭示本堂課的主題及目標。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1.心臟的位置引導學生將手放在自己胸口,感受心臟的跳動,描述心臟的位置。
通過活動初步感知心臟在人體內的的位置。
學生總結:位於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象桃子,大小和本人的拳頭差不多。
2.心臟的結構a.教師把心臟的模型解剖開讓學生觀看。
提出問題:心臟的內部結構到底怎樣呢?對照教材圖3.3-10認識心臟的結構。
學生觀察討論:心臟有幾腔?各腔之間是否相通?壁厚薄有什麼差別,連接各腔的血管是動脈還是靜脈?有什麼特點?b.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心臟實物的結構:(1)取一個新鮮的羊心臟,結合書本上的圖辨別心臟的前後、上下左右。
(2)親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心臟壁主要是由什麼組織構成的?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係。
觀察和識別連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繫所學動脈、靜脈知識,瞭解其特點。
利用媒體展示心臟的位置讓學生熟記心臟的位置、形狀。
冀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设计 2.2。2 物质运输的器官 ---血管 教学设计

生物
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任课教师
课题
2.2.2.1 运输物质的器官----血管
授课类型
新授课
1、通过观察和触摸,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特点
教学 2、根据表格总结三种血管的功能及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目标 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3、区分三种血管的出血情况,能模拟进行出血后处理
10
情况,完成部分表格 随时记录看到的现象, 看视频,
2、摸一摸,看一看, 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并指导学
了解血管静态的结
生做记录
1
构特点,管壁厚度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
5
性,管腔大小
意识和习惯
教Hale Waihona Puke 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3.用结构与功能相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 引导,提 思考,讨 8
适应的观点描述血 解和对生物学观念的 问,评价, 论,展示
板
动脉
第二节 一 血管
书
设
毛细血管
计
静脉
作
当堂练 1,2,3,4
业
1、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能够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会有更多的感受。
课
2、通过观察、触摸,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更深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结构决定功能。提高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和理解,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后
4、多鼓励学生大胆、大声、大方表达自己的想法。
反
思
第二节 运输物质的器官——血管 学习记录表
动脉 静脉 毛细 血管
血流方向
血流
血管壁(弹性、 血管
血管腔
速度
厚度)
冀教版7下生物 2.2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案设计

《物质运输的器官》章节名称(课题)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课型新授课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运输的载体,对血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血液流动的器官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需要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小鱼作为观察对象,充分利用观察讨论等参与式活动,整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
教师应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物质运输载体的基础上,认识到血液主要是在血管和心脏中循环流动的,因此血管作为物质运输的主要器官之一是学好后面知识的基础。
学习本节课为后边学习物质循环的途径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式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个人视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农民伯伯浇灌农田吗?发动马达,地下水就会沿着铺设好的水管一直流到农田中。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物质运输的基本方式1.2 教学内容物质运输的定义和意义物质运输的种类和方式物质运输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概念、种类和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运输在具体生物体内的实例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运输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物质运输方式的认识第二章:血液循环系统2.1 教学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2.2 教学内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血液循环的意义和作用2.3 教学方法模型演示法: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直观地讲解其组成和功能图像分析法: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2.4 教学评估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掌握简答题:评估学生对血液循环原理的理解第三章:呼吸系统3.1 教学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3.2 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系统的意义和作用3.3 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观察呼吸道的模型,了解其结构特点实验法:进行气体交换的实验,验证气体交换的原理3.4 教学评估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呼吸系统组成的认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气体交换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第四章:消化系统4.1 教学目标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物质消化和吸收的原理和过程4.2 教学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食管、胃、肠道、肝脏、胰腺物质消化和吸收的原理和过程消化系统的意义和作用4.3 教学方法图像演示法:展示消化系统的图像,讲解其组成和功能实验法: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验,验证消化原理4.4 教学评估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消化系统组成的掌握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消化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第五章:泌尿系统5.1 教学目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原理和过程5.2 教学内容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原理和过程泌尿系统的意义和作用5.3 教学方法模型演示法:展示泌尿系统的模型,讲解其组成和功能实验法:进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实验,验证原理5.4 教学评估选择题:检查学生对泌尿系统组成的认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泌尿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第六章:皮肤和汗腺系统6.1 教学目标了解皮肤和汗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皮肤的屏障和调节功能6.2 教学内容皮肤和汗腺系统的组成:皮肤、汗腺、皮脂腺皮肤的屏障功能:保护、防水、防晒皮肤的调节功能:体温调节、汗液排出6.3 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观察皮肤和汗腺的模型,了解其结构特点实验法:进行皮肤屏障功能的实验,验证其功能6.4 教学评估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皮肤和汗腺系统组成的认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皮肤功能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第七章:生殖系统7.1 教学目标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生殖和发育的原理和过程7.2 教学内容生殖系统的组成: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生殖和发育的原理和过程: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生殖系统的意义和作用:种群繁衍、遗传变异7.3 教学方法图像演示法:展示生殖系统的图像,讲解其组成和功能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殖和发育的实例,理解其过程7.4 教学评估填空题:检查学生对生殖系统组成的掌握论述题:评估学生对生殖和发育原理的理解第八章:内分泌系统8.1 教学目标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激素调节的原理和过程8.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等激素调节的原理和过程:激素分泌、激素作用、反馈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调节生长发育和代谢8.3 教学方法模型演示法:展示内分泌系统的模型,讲解其组成和功能实验法:进行激素调节的实验,验证其原理8.4 教学评估选择题:检查学生对内分泌系统组成的认识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激素调节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第九章: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9.1 教学目标了解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的原理和过程掌握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的方式和机制9.2 教学内容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体温调节的原理和过程:热量产生和散失、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的意义和作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适应环境变化9.3 教学方法图像演示法:展示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的图像,讲解其原理和过程实验法:进行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的实验,验证其原理9.4 教学评估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原理的掌握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气体交换和体温调节实验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物质运输的器官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展望物质运输的研究和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介绍物质运输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报告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介绍研究和发展方向10.4 教学评估论述题: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物质运输研究和发展方向的认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绪论中的物质运输的概念、种类和方式的理解,以及物质运输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掌握心脏、血管和血液的功能和结构。
使学生了解各种疾病对物质运输系统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分析物质运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实验等途径,验证物质运输的基本原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能够主动探索物质运输的奥秘。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使其能够认识到保护物质运输系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运输的基本原理介绍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方式。
讲解物质运输的驱动力和阻力。
2.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心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讲解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的关系。
3.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介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讲解血管的调节和保护机制。
4.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介绍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讲解血液的调节和保护机制。
5. 物质运输系统的疾病介绍常见的影响物质运输的疾病。
讲解疾病对物质运输系统的影响和防治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原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类型和功能、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等知识。
2. 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动画等展示心脏、血管和血液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法:进行心脏模型观察、血液成分分析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验证物质运输的原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物质运输系统的疾病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物质运输的器官》相关章节。
2. 实物:心脏模型、血管模型、血液样本等。
3. 图片:心脏、血管、血液的图片。
4. 动画:心脏跳动、血液循环的动画。
5.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试剂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物质运输的基本原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类型和功能、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生物下册2.2.2运输物质的器官教案(新版)冀教版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观看血液循环系统动画演示,并撰写观后感,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实验室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3. 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进行课堂小测验、问题讨论等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和指导。例如,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问答,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血液循环系统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
(3)血液成分和血型互动游戏: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血液成分和血型的知识。
八、课堂
课堂评价:
作业评价: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布置作业时,我会设计一些与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批改作业时,我会仔细阅读学生的答案,对正确的部分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的部分给予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同时,我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2.2.2 运输物质的器官教案 冀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2.2.2 运输物质的器官教案冀教版三、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
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
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
技能性目标1.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脉搏。
情感性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将学生5-6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课前有意安排一个同学迟到,等他跑步到教室后,请他谈此时身体的感觉。
学生描述:气喘吁吁、心跳加速、呼吸加速、脉搏加快等。
迟到时间可在10秒左右,不宜过长。
问:由此想到什么问题?老师定向:今天就来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板书] 答:运动和呼吸、运动和脉搏之间有关系。
提出:运动与脉搏有什么关系?从学生自身感受入手,对心脏跳动有一个感性认识。
2.2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4

三、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
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
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2 .分析实验结果。
技能性目标
1.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脉搏。
情感性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将学生5-6 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
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教学过程。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
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血管的分类和功能。
知道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血压和血流动力学。
血液的凝固和抗凝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分类和功能,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实验法:进行心脏和血液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图片、模型、实验器材等。
2. 教学材料准备:教材、教案、PPT等。
3. 实验室准备:心脏和血液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运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分类和功能,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3. 展示:使用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实验:进行心脏和血液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设计清晰易懂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心脏结构功能、血管分类功能、血液组成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物质运输的器官-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物质运输的器官-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认识植物物质运输的特点和方式。
2.认识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
3.能够描述并绘制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
4.能够简单地概述植物的物质运输过程及特点。
5.能够理解物质运输过程与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物质运输的器官,通过学习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了解植物的物质运输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 根的结构及功能(1)根的结构:•根毛:增加根系统的表面积,吸收水分和溶解的矿物质。
•表皮细胞:保护根。
•根尖:不断生长更新,受到外界刺激会导致根发生压力反应,称为根性刺激。
(2)根的功能:•吸收养分: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固定植物:根在土壤中生长,能够固定植物,防止植物因风吹雨打而倒伏。
2. 茎的结构及功能(1)茎的结构:•表皮细胞:保护茎。
•维管束:运输营养物质。
•叶痕:连接叶片和茎部。
•节:连接茎的两个部分。
•端点:终止茎部生长的位置。
(2)茎的功能:•对植物起到支撑作用:茎在向上拔拉的过程中,能够支撑植物的身体,也能将叶片展开到充分地接收光合作用所需的阳光。
•运输养分:茎能够通过维管束,将水分和矿物质从根部运输到叶片,同时将光合产物从叶片运输到其他组织。
3. 叶的结构及功能(1)叶子的结构:•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肉:储存养分,保护叶绿体。
•叶柄:连接叶子和茎部,传递水分和营养物质。
•叶脉:分布在叶子内部,向各方面分支。
(2)叶的功能:•光合作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能够吸收阳光,产生光合作用,合成出有机物和释放出氧气,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来源。
•蒸腾作用:叶子中水分的蒸发,带走了植物体内过剩的水分和热量,同时使得水分通过茎转移,维持着植物内部的水分平衡。
4. 物质运输植物的物质运输主要依赖于维管束,在根、茎和叶上运输养分和水分。
植物的物质运输分为:根吸水和矿物质的运输、茎传递水分和矿物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并运输养分。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教学设计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生物学科的素养
1.重点: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器官及其功能,血液循环、呼吸作用和排泄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器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关注生物体内物质运输与健康、疾病等方面的关系,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物质运输器官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积极性。
2.通过学习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器官,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内物质运输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难点:心脏、血管、肺和肾脏等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以及这些器官在物质运输中的协同作用。
2.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理解物质运输的生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体内物质运输与人体健康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d.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问答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物质运输知识的记忆。
七年级生物下册 2.2.2运输物质的器官教学设计 (新版)冀教版-(新版)冀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教

运输物质的器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图,能描述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由血流的方向能区分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心脏内血管的流动方向;描述心脏的跳动过程,及此过程中瓣膜的运动情况;(1)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尝试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心脏的模型的观察过程,认识心脏各部分的结构及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血管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采用“激趣——探究”教学法,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准备了很多资料、图片,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获取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一位医生给患者诊脉。
引出血管和心脏。
1.在你的胸部偏左下方摸一下,有没有跳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器官在跳动?2.除了心脏以外,我们还能感受到某些部位在跳动。
请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颈部、腕部有没有跳动感?有没有节律?想一想,跳动的器官是什么?其实,此处跳动的是的一种血管,叫做动脉。
3.将手握成团,看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我们在打针的时候,是不是扎的这个部位?打吊瓶又叫什么注射?导入语:你很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这种血管叫静脉。
我们体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血管。
(课件展示)有的血管就像你的手指那么粗,还有的血管比你的头发还要细。
心脏和血管是物质运输的器官,它们有怎样的结构才能完成这一功能呢?血液在血管中是又怎样流动的?心脏有怎样的结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探究主题一血管1.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比较表格,同学们阅读课本50-51页,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2.2.2运输物质的器官教案(新版)冀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222 运输物质的器官教案(新版)冀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方法1.通过观察三种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对三种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和解剖操作,提高分析和动手能力。
情感价值1.通过学习毛细血管及动静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热爱体育锻炼。
3.通过学习人们利用心脏工作原理造福人类的事实,提高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心脏的结构,心脏的工作原理。
难点:三种血管的功能与结构相适应。
心脏的结构,心脏的工作原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输血或献血时针刺部位在哪里?介绍输血或取血的位置。
同学聆听并思考,提出疑问。
(二)学习新课一、血液1.探究竟?实验:(1)师生互动:选一位瘦弱同学参与感觉动脉、静脉,判断内部血流(2)三种血管在身体如何联系分析图片,考察学生掌握情况(3)演示血液在三种血管内流动讲述直观形象再现三种血管的关系2.探究竟?实验:显微镜下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教师引导,使学生制订的探究计划切实可行(1)实验目的提出问题:人体血管分几种?血液怎样。
流动?(2)设计和进行实验教师介绍实验注意事项,巡视,引导、鼓励学生不急不躁,通过观察解决问题(3)实验结论通过影片进一步仔细观察血流速度、方向区分几种血管引导学生分析(4)图片解析观察图2-7 ,图2-9 识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3.知识提升例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及拓展知识(第2 课时)(一)情境导入大家都知道心脏是我们身体里面的重要器官。
如果心脏停止了工作,那么人的生命也将停止了。
那么,心脏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功能呢?(二)学习新课二、心脏1探究竟• 实验:教师活动:出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图片,让学生找出自己的心脏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在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兴趣。
通过探究体育运动和脉搏的关系,得出结论:心率与脉搏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运输的路线及心脏、血管的保护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学生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及方法的学习,学生们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探究计划。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民主、活泼、合作的课堂氛围。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
设计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民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概述心率与脉搏的关系及体育运动对脉搏的影响。
2.分析实验结果。
技能性目标
1.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脉搏。
情感性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确立严谨的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愿与人合作、交流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将学生5-6人分为小组、每组一个秒表,投影片、实验记录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每组有部分学生课前不要做剧烈运动,一部分学生跳绳。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