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也里可温教
1289年 教廷派方济各会宣教士孟德高维诺(Giovanni di Monte Corvino)前往东 方各 汗庭 1293年,孟德高维诺到达大都拜见忽必烈,并获准在大都宣教,,当时与唐代以 来传 入的景教被合称为也里可温教。 信徒多色目人 随着元朝退居漠北而衰落
2、欧洲

罗马旧教 耶稣会
一、基督教(天主教)最初之来华
1、中国古代

唐:景教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 唐贞观九年(635),景教僧侣阿罗本将此教传入中国。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诏 称“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教来献上京”,并命令在长安城中义宁坊建寺一所,度僧 二十一人,许其传教。 唐建中二年(781) 伊斯 出资于长安义宁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武宗“会昌法难” 景教受波及
6、南怀仁来华
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比利时 时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思考: 为什么这些西方传教士能得以在中国立足?为什么西方 耶稣会教得以在中国盛行?
主要原因:
第一,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并不是以宗教叩开中国的大门,而 是认新奇的学术来吸引中国士太夫,使之发生兴趣;又以修书修历来打 动中国政府,使之感到需要,就这样传教士得以进入中国腹地和深入宫 廷。 明朝大臣 徐光启 李之藻 冯应京 樊良枢

(3)主要成员:沙勿略 (Xavier)(1506~1552)
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
1541年 抵达印度 1552年8月沙勿略乘“圣十字”号抵达距广州30海里的我 国上川岛,沙勿略不幸染病,不久便去世了
二、耶稣会在中国传教之盛行 “自利玛窦来华,而文士信从者众”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下二百来年,到了清雍正以后, 便嘎然而止。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实行闭关政策,这 条路就断了。为什么会到此中止呢? 原因有二: 一是来自欧洲宗教本身的原因。

17世纪末,罗马教廷在法国的支持下,力图把海外传教活动 置于自己的统一领导下,玛格利特非常反对耶稣会的传教方式, 指责这种传教方式是与“异教”, 罗马教廷听信玛格利特的报告 后,罗马教皇教皇格勒门十一世命圣职部订出“禁约”七条,禁 止中国入教者祭孔祀祖,并派遣教士铎罗作为教皇的特使,带着 教皇的命令于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四日(1705年)到达北京。康 熙拒绝了铎罗的要求,并下令逮捕铎罗,交由澳门总督看管。罗 马教皇格勒门十一世得知康熙拒绝教皇命令并逮捕铎罗的消息后, 又派遣使臣嘉乐来北京“论理”。 由于嘉乐固执己见,康熙大为 恼火,最终不欢而散。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教皇又发布命 令,禁止传教士再对中国礼仪问题进行申诉,重申在远东的传教 士必须服从禁令,否则将处以严刑。在华传教士无奈,不得不表 示服从。康熙当然不会接受罗马教廷强加的命令,他眼见在华传 教士不得不遵守罗马教廷的禁令,则针锋相对地命令礼部禁止天 主教在华传教,只准承认中国礼仪的教士留在中国传教。
此外,这些传教士还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合译了一些 著作。 如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 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和《圆容较义》、利玛窦和徐光启 合译的《测量法义》、熊三拔和徐光启的《泰西水法》等等。
思考: 欧洲文艺复兴后最先进的文化成就是人文主义 ,但为 什么人文主义没有介绍入中国?
腐败 受新教冲击
(1)创建人: 罗耀拉(LoyaLa) 西班牙人 1540年 (2)简介: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 。耶稣会仿效军 队编制,组织严密,纪律森严。在全世界设77个教省,各设省会长, 其下按地区分设会长和院长。各省会士外出传教,以天主的名义随 意调遣,不得违命 。耶稣会的成员都是神父。耶稣会的成员必须 发誓他们将生活贞洁,贫穷,对修会和教宗的命令绝对服从。会规 要求其会士立绝财、绝色、绝意的誓愿,特别强调无条件地绝对效 忠于教皇。
3、艾儒略来华
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 ) 时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4、汤若望来华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 )德国 时间:明天启二年(1622年)
5、罗雅各来华
罗雅各(Giacomo Rho,1593—1638) 时间:天启(明熹宗)四年(1624年)
首先,耶稣会是旧教一派 。耶稣会它的思想依然是天主教的经院哲 学,它的策略是改革自己教派内部的腐败,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教赢得人 们的支持。他反对新教,反对人文主义。它虽然反对人文主义所产生的 的科学,但为了传教也利用科学做为手段。介绍科学是手段,传教是目 的。 其次,欧洲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 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 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这些与教会传教思想向左。 再次,中国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与人文主义向左,人文主义的传播 失去了社会条件,即使是新教传教士也可能无能为力。明末思想界护教 与反教的论争就是证明。徐光启等认为它可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 南京礼部尚书沈漼等人则认为它“诳诱愚民”,“志将移国”。再如, 南京教难—利玛窦去世后,仇教人士便参劾教士。最终万历帝下谕放逐 教士出国。
三、基督教耶稣会在中国传播西学的内容及影响
1、主要内容:是天文学和数学
天文学:哥白尼的“日心说”与伽利略的学说等等 数学 :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克拉维斯的实用算术概论,还有古希 腊的介绍圆的内切、外切等等西方的古典数学
此外,也还传播了一些水利和机械方面的的内容;也还传播了一 些西方的古典哲学、逻缉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
)。
2、传播方式:著述和翻译介绍一些书籍
据统计,在1581年利玛窦来华到1644年清军入关这63年间,全 国天主教徒达15万人,耶稣会医院有20余所,耶稣会士有25- 30人,刻印天主教宗教书籍131种,历算类书籍100种,学术 伦理物理类55种。到清乾隆22年的1757年实行闭关时这二百年间, 著有著作的可考的外国传教士有70余人。有著作达370种,具有科学内 容的120种。 在这些著作中仅利玛窦、汤若望、罗雅各、南怀仁四人就占了 75部之多。 据侯外庐《中国思想史》
第二,西教士之入中国,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此博 中国人之信用。
利玛窦在《上明神宗疏》中说:“臣本国极远,从来贡献所不通, 逖(音替)闻天朝声教文物,窃欲霑(音沾)被其余,终身为氓,庶不 虚生,用是辞离本国,航海而来,历时三年,路经八万余里,始达广东, 缘音译未通,有同暗哑,僦(jiu)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 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粗得其旨。”
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的冲突与 融汇
周秋光 教授 博导
引言



明清之际新传入来的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泛起了 一朵新奇的浪花。 “基督教之来华也,初创以科学炫其奇,继则以坚 忍补其教,而终以砲火勒其成。——斯三事者,豈 特基督教之特殊状态,抑亦三百年中国文化史中之 特殊现象也。” (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下 册) 基督教来华,可以说是引起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前 奏曲。
二是中国自己内部的原因

雍正元年(1723年),在福建省福安县,有一个生员教徒宣布弃教, 与其他人联合向官府指控教士敛聚地方民财,修建教堂,并且男女 混杂,败坏风气。此事引起了雍正的高度重视,并最终诏令全国驱 逐西方传教士。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携访华团以祝寿为名请 求扩大通商。因礼仪问题,乾隆帝很不满意,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 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拒绝了英国使臣的要求。
1、利玛窦来华 利玛窦(1552-1610)
1582年(万历十年) 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抵达澳门。 1601年1月24日抵达北京。进呈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 西洋琴等方物,得明神宗信任。被允许长居北京。 1610年5月病逝于北京。
2、龙华民来华
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 ,1559-1654) 时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他与利玛窦在对待中国礼仪的问题上观点不同,从而引发天主教教 廷与满清的中国礼仪之争,最终导致天主教被禁止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