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教育学和教育

合集下载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口诀:法国仪式)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1763年)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Ⅰ 、教学时间安排:2 课时Ⅱ 、教学目标: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确认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及指导思想;3、说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名称、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4、对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做出说明;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Ⅴ、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1/ 3事实说明,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是学医的人的一门临床医学,不学好教育学而从教,可能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适应过程,且不能准确、全面、高效、优质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对于教师来说,在求职之初,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一门课程,到后来,教育学就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我们通过几个实例,体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功能。

案例 1:陈景润失业记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曾记录了青年陈景润鲜为人知的一件事。

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是全国著名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

四年大学课程,他仅学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数学课教师。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二、简答题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

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界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处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衽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徇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樗之一。

现在世界上有近1/3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 按形式和施教方式分:脱产教育、函授教育、 电视广播教育、网络教育等。
❖ 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原始社会的教 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互为主客)
教育者
学习者
(主)
(主)
(客) 教育资源 (内容、场所、手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
(一)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 1、教育者 ❖ 2、学习者 ❖ 3、教育资源 (二)教育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 1、教育者和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2、学习者与教育资源之间的关系 ❖ 3、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主要)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资源
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 活动。这种活动是通过传承社会文化、传 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实现 的。
第二节 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简要历程
❖ 本节要所要解决的问题有: ❖ 教育是怎样产生的? ❖ 教育从产生到现在的整个历程中有哪些
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 未来的教育将出现哪些特征?


封建社会
的教育
中国:夏有学校,“六艺”、“四书五
经”为内容。私学起于春秋,孔子。
古 代 古印度: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 教 佛教手中。
育 简 介
古代埃及: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 文士学校。
古希腊、罗马:7-12岁的地位低下
阶层子弟入私学,贵族子弟聘家教。
❖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教育:
❖ 人性反神性,科学理性反蒙蔽主义,个性解 放反封建专制,平等友爱反等级观念,重视 肯定现实生活,反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 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节 教育概述
❖ 本节要解决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分三个小问题探讨:

[教育学]01教育学基础目录

[教育学]01教育学基础目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语义与层次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教育的功能与效益四、教育的本质与争论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三、教育学的理论流派第2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一、教育万能论二、教育独立论三、人力资本论四、筛选假设理论五、劳动力市场划分论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一、全球化与教育二、知识经济与教育三、信息社会与教育四、多元文化与教育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基本涵义二、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三、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一、学校教育的内涵二、学校教育与个体个性化三、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第4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及其结构和意义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制定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二、人文主义目的观与科学主义目的观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我国的教育目的二、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三、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第5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校的产生一、学校的概念二、学校产生的条件三、学校的出现第二节学校的发展一、中西方学校的发展二、学制第三节学校的变革一、学校阶段的变革二、学校类型的变革第8章课程与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论一、课程概念的多维理解二、课程理论的类型第二节课程设计的模式一、目标模式二、过程模式三、情境模式第三节国内外的课程改革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国外的课程改革第9章教学理论与模式第一节教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的词源涵义二、教学涵义的当代发展第二节教学理论的流派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二、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第三节教学模式一、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二、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三、社会型教学模式四、个人型教学模式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二、德育的意义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德育的过程与原则一、德育过程的结构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二、德育原则第三节德育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二、德育的方法第四节当代德育模式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二、体谅模式三、价值澄清模式四、社会学习模式五、集体教育模式。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的本质2.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3.明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4.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5.明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可有人却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到底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与教师职业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本章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学就是教育之学,是关于教育的学问。

要认识和了解教育学,就要先认识教育。

而且一个人要想将工作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地认识。

本节就从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中国,“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字,意指儿童在成人执棒监督之下学习。

“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

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先秦古籍中,“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大多只单用一个“教”字。

如:“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从词源上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是指培养人,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西方:education由拉丁语引出我国:《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教育的形式化程度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广义上来讲,一切从事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即使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形式上说: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4)三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教育者起主导因素。

四.教育的属性(质的规定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ps:动物界没有)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5.相对独立性2.历史性 6.生产性3.继承性 7.民族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教育功能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个体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等功能。

2.社会功能: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功等。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1.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2.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1.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

2. 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是相对的,显性功能一旦被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功能。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
广义定义
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形成人的 品德的活动。
日常含义
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狭义定义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终身教育
教育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是终身性的。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改革与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推动教 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 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全 面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 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 提供优秀人才。
定义
教育学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 育实践的系统化、概括性的认识,
它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指 导。
目的
教育学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 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构成要素
教育学理论由概念、范畴、原理和 规律等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理论 体系。
传统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 学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教育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01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

01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
教育学
主讲教师:侯彦斌 单 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
德国教育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受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 在中国,<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现代中国曾经有人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 今天我们认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国家 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 有用又最不完备的是关于“人”的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非常重视教育 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
(三)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伟大变革 2、马克思主义是教育学的科学指南 教育和社会的关糸 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人的发展观的影响 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唯物辩证法为教育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方法论
教育学的学科群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基本主张:百科全书式地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工作方法,个别教学 ----集体教学;自然适应性的教学原则;建立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泛智的思想,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 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所以《大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是把“一切事 物教给一切的人”,提倡百科全书式地教育教学。 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根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 即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使其得到自然的发展。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提出: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 和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同意规定的普遍现象,他提出了学校工作实行学 年制的要求。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统一招生,学校应以年、月、 日、按时计划教学,学年末,英国考试确定升级。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学记》精粹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学(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有: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3.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4.教育的形态:A、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教育(自身标准)。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运行的场所或空间)。

C、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运行时间)。

5.教育的起源: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

B、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

西能)。

C、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

D、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

6.教育发展过程及特征: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

教育特征:A、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B、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C、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标志。

教育特征: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民展。

B、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教育学B类知识点

教育学B类知识点

教育学B类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教育(广义):一切提高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道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狭义):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主要指学校教育。

本课程的定义: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几点理解:“实践特性”耦合过程:个体社会化;社会的个体化“动力”: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教育行为的社会背景2。

教育的三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教育影响,即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作用于学习者的所有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以及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古代教育古代学校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一方面,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经典科目;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教学组织形式以个性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区分班级和学年;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除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

该书讨论了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和视觉引导系统、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语用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美国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与教育》(1916)和《经验与教育》(1938)。

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不足之处: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
主讲教师: 刘炎欣 单 位: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
德国教育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受教育才能成 为一个人;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
在中国,<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现代中国曾经有人提出”教育救国”的主张; 今天我们认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国家 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产生 三、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学概说
一、什么是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什么是教育学?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问题:什么是科学?
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认为: 科学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 知识. 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 念之间的理性研究. 狭义的科学单指自然科学.
“education”一词获得学科意味之后,在一定程 度上提升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但也使人们面临着 “一个顽固的词汇问题”,即不得不用同一个词表达 “教育知识”和描述“教育知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 “education”兼有两个指称对象:一是教育活动或现 象;二是以教育活动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或教 育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什么是教育现象?
教育现象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人类各种教育活 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时间上看,包括古今中外各个时期曾经存 在、正在存在和将要存在的教育活动、教育 制度、教育思想; 从空间上看,包括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 个国家的教育实践、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立论依据)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下定义)。 论述教育的功能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 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
论述古代教育制度和考评方法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 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 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视知类通 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 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 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 乎!
“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 “scientia”或“scirc”,意为“识认”或“学 问”。德文“科学(Wissenschaft)”一词与 “scientia”意义最为接近,泛指系统的知识。 英文、法文“科学(science)”在没有其他 限定词的情况下,一般指“自然科学”或 “经验科学”,与德文中的“exacte Wissenschaft”(精密科学)相当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
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具有自然科学的一些特征 教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心理学
社会学
哲学
教育学

人的本质
人类学 历史学
法学
文艺学
管理学 未来学
教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教育思想包含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中,没 有形成系统的、有条理的学说,因此,还谈不上是“学”。
既包括各种教育实践(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 问题),也包括教育理论研究。
问题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变化的吗?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学,英语为“pedagogy”,德语为“pädagogik”,法语 为“pédagogie”,俄语为“ледагогика”。
后来“教育学”在德语、法语、俄语中词义基本未变 ,在英 语中却逐渐演变为“education”一词。亨德森 (E.N.Henderson)说:“教育学(pedagogy)”最初 是师范学校中的一门主要关注初等教育的学科,进入高等院 校后,便遭到了大学专家的嘲弄与批评——认为它所提供的 只是“软性”教育学(“soft” pedagogy)。为了获得与其 他学科的同等地位,以立足于大学的殿堂之中,教育学者们 感到有必要修正和扩充教育学的内容。这就出现了用 “education”一词代替“pedagogy”的倾向,并用 “education”作为系科和教授职位的名称,而“pedagogy” 一词在很大程度上便弃之不用了。这样,新的“教育学 (education)”就取代了旧的“教育学(pedagogy)”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 有用又最不完备的是关于“人”的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我非常重视教育 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
课程性质与评价办法 要求
第一章 教育学和教育
第一节 教育学概说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对当时教育的批判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 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 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 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 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论古代教育内容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 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 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 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 师辅而不反也。
尽管如此,古人对教育已经不乏有真知卓见。这些真知卓 见就是教育学的萌芽,也是教育学的宝贵资源。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先秦时期思孟学 派所作,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 书共1229个字,但对教育的作用,古代学校制度和视导制度、 教育和教学原则、方法及师生关系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如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杰之一,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 童年龄阶段、进行体、智、德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古罗马教育家,其《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被
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也被视为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精粹
古人阐述教育的本质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 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