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

《把栏杆拍遍》好句摘抄

《把栏杆拍遍》中的好句摘抄如下:
1、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

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3、像一尊雕塑,老是那么个表情:不乐不忧,不慌不忙,不焦不躁。

4、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5、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

6、无论怎样受磨难和不幸,不管怎样被仇恨和痛苦所压倒,都要咬着牙发奋读书,都要让心灵去感受书本的魅力。

7、只有一次,我有机会目睹黄河的雄姿,那就是从大吊桥上往下看,我仿佛在惊涛骇浪中,寻找着黄河的足迹。

但是,但是尽管它旁边有滚滚的沙尘,那淙淙的流水声和那河岸上绵延不绝的黄沙,仍在我的心中勾勒出那如诗如画的美景。

8、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

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例外,同归于尽。

从出生之日起,就永远在等待着死亡。

9、不为虚渺的擦肩而过,而把许多浓浓的心事,婉转成岁月的沉香。

10、学会赞赏吧,它能让你出口成金;学会欣赏吧,它能让你懂得礼仪;学会祝福吧,它能让你友遍天下……学会赞赏、欣赏和祝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1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2读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通过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弃疾充满豪情与苍凉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

如不是有渊博的学识,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从中发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栏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笔下所绘的稼轩一颦一笑若隐若现。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对词人的同情和惋惜。

我想如果稼轩在世,也会有当年白乐天那种“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慨。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 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 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 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 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 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 泪。
合作探究:
把 栏 杆 拍 梁 遍衡
教学目标:
1、理解辛弃疾成为词人的心路历 程,感受他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简介: 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
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 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 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词》、《觅渡, 觅渡,渡何处》和《夏感》《把栏杆拍遍》 等入选中学教材。据说,他是活着的作家中 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人。

这正是温总理日夜殚精竭虑、奔波操劳、计 划天下之福祉、忧苍生之疾苦的真情写照。有这 样一位当家人主政,举国之幸矣!
今天的我们 不需要将满腔的 爱国情化作“把 栏杆拍遍”这一 悲愤无奈的动作, 爱国也不会造成 人生的悲剧。我 们的官员可以尽 情挥洒自己的爱 国情,至少也应 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赏读积累:
梁衡的散文创作之所以会取得很高的成就, 是因为梁衡对自己的写作要求近乎苛刻。他对散 文创作的要求是“背”,就是写出的东西是拿来 给人背诵的。他曾引用杜甫的话说:语不惊人死 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必求传后世,立事 当作空前谋。据他本人透露:“《把栏杆拍遍》 写了3年,《觅渡,觅渡,渡何处》写了6年, 《大无大有周恩来》前后整20年。”学习时大家 要留意这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中闪烁着作 者思想光芒的精妙议论,哪些语句值得我们去 “背”。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读后感应当注重细节描写,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撰写一份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理解的一种具体化表达,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把栏杆拍遍梁衡读后感篇1辛弃疾,一个武者,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

年少时杀反贼,摛叛将,一腔报国热血,却不料,性直烈,久置闲,只得泪洒纸上。

生活中的壮志难畴,化作点点词句,最终功绩寥寥,所作诗词流传于世。

悲壮?是的,但不止是。

有人说,他不受重用,是朝廷有眼无珠。

可能吧。

他带的一小支军队,战斗力再大,也势单力薄。

显然,他需要皇帝的支持。

于是他上书百封,作诗千首,生怕皇帝不知他的爱国之心。

可换个角度,皇帝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宁,不是打回去。

他以此番作为,正直,但并没有最高成效。

既在朝中,不仅要为国拼杀,也要通世故人情,想法让皇帝认同自己的想法,要取得他的信任和更多的影响他想法的机会。

试想,如果他用了政治家般的手段,又会怎样?还有人说了,这种做法正是辛弃疾之所以为辛弃疾的所在。

并不见得,辛弃疾人格所在,是爱国的魂,不是性情(这只是表现形式)。

只要他仍心忧国家,他就是他。

为了报国这个志向,他既便无法如前文所说一样,也应该收敛一些,得到更多领兵的机会,同时谨慎为官,使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再动摇。

于是有人又说,他的热烈的报国之心是无法抑制的。

他的做法,应落到报国上,而不是抑制情感上。

目标是收回失地,结果若是收复成功,那中途的辛酸也终会为爱国之人所容。

毕竟能达到的话,表达方式的改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辛弃疾,历史长河上如此耀眼的星。

如果能稍做改变,也许他在世时,能少几分忧愁,历史上会多一位能臣。

至于文坛上那位身披战甲却远离沙场,只能寄情于词话中的诗人会怎样,也就不得而知了。

终究,历史无法改写,辛弃疾的血泪成为了后人们对他的悲情赞歌。

可这歌声,他听不见了,只能在无奈于慨叹中了完一生。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所谓爱国,也能明白让人生无悔的一种选择。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把栏杆拍遍》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

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

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

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

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

他其实不是被反动派杀的,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被反动派枪决了。

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梁衡写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众的,每一句描写和点评都仿佛直勾勾地写到读者心里。

古代文人墨客,近现代风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点悲壮的意味。

尤其是描写辛弃疾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叹的作品。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Word 资料《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朔模式,主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赵伊一
《把栏杆拍遍》是梁衡编写的散文集,由多位著名作家与语文特级教师试读并强烈推荐的学生读本。

原本这只是一本妈妈凑单的书(因为淘宝当时搞活动,书籍满一百减五十),看着书名有点沉闷,我也提不起兴趣翻阅,就一直闲置在书架上。

期末考试结束后的那天晚上,我想给爸爸妈妈表演点即兴小节目,想朗诵点什么又找不到好题材,妈妈就趁机拿了这本书给我,还给我选了一段写景的文章。

朗诵结束后,我觉得梁衡先生写景非常精致而唯美,辞藻优雅,朗读时我仿佛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趁着寒假有些闲暇时间,我细细的品味起这本书来。

梁衡先生是一位有见识、有见地、有境界、有抱负的作家,他的文章涉及面很广,有历史事件、人生感悟、自然风景......读来有一种梁衡先生人生的丰富阅历活生生展现在眼前的感觉。

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对散文这种文体认知还比较浅薄,不知如何起笔,很难把控。

《把栏杆拍遍》这本书,让我领略了散文的美,散文的真。

从这本书中我重新认识了辛弃疾这位词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梁衡先生描写辛弃疾的词是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

,这个比喻甚是精妙,既写出了辛弃疾的词之美,也写出了辛弃疾心里之苦以及深受当时昏聩政治的反复折磨。

看到《晋祠》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迷醉于晋祠的山美、树美、水美。

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
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把景用拟人的手法写到如此情态,真是引人万般遐想!
《把栏杆拍遍》满本都是经典好文,对于刚接触散文的学生来说,值得细细品味,对于阅读爱好者这样的好书,值得推广、珍藏。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

《把栏杆拍遍》赏析梁衡是我国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中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梁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新闻理论研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数理化通俗演义》、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他所开创的理性散文,一扫杯水波澜、无病呻吟之风,处处洋溢着积极壮美的阳刚之气。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梁衡一直坚持边写作边思考探索文学规律,他首开先河打破杨朔模式,主张散文要求真、求美、求新,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把栏杆拍遍》就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之作“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

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的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练习及答案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

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馋言倾盆。

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

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③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我敢大胆说一句,《破阵子》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原文摘抄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句词,饱含着多少无奈与悲愤。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呼号。

他本是一个英勇的武将,有着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他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

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可回到南宋后,他却被朝廷冷落,只能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诗词之中。

他写的词,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金戈铁马;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醉梦中,他依然想着那杀敌的战场。

他一次次地向朝廷进言,一次次地被拒绝。

他拍遍了栏杆,却无人能懂他的心意。

但他从未放弃,始终怀着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他的词,就像一把把利剑,刺痛着那些苟且偷安的人;又像一声声呐喊,呼唤着人们的觉醒。

辛弃疾,他把栏杆拍遍,留下的是千古不朽的篇章,是那颗永远炽热的爱国之心。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

想想辛弃疾,他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收复失地。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本应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战功。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

他不被重用,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地叹息。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曾经的辉煌,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他多次上书,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国效力。

然而,那些当权者却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他心中的愤懑无处发泄,只能一次次地拍打着栏杆。

那栏杆,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无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就像那廉颇,虽有能力,却无人赏识。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

他的词,充满了力量,激励着无数后人。

辛弃疾,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坚持。

《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愤。

辛弃疾,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年轻时就立志报国,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赶走侵略者。

他曾经带着义军,与金兵浴血奋战。

那时候的他,是多么的英勇无畏。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和精神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做了不少读书笔记,以下是一些精彩的摘抄以及我的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赏析: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的经典之作。

词的上阕通过对往昔豪迈军旅生活的回忆,展现了壮阔的战争场面和将士们的英勇。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而下阕急转直下,“可怜白发生”,陡然间从理想的巅峰跌入现实的谷底,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深刻感受到辛弃疾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赏析: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辛弃疾南归后的境遇变化。

曾经驰骋沙场的英雄,如今只能以笔为武器,抒发心中的感慨。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形象地写出了他内心的悲愤和无奈通过文字宣泄而出的情景,让人不禁为他的命运感到惋惜。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句话点明了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之处。

他的经历与众不同,这种独特性使得他的词作具有更加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这让我们更加珍视他的文学成就,也促使我们去深入探究他作品背后的故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开篇描绘了一幅辽阔、清冷的秋景图,为下文的抒情营造了氛围。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书写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我的赏析。

摘抄:“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段话开篇就点明了辛弃疾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让读者对辛弃疾的特殊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这种直接而有力的表述,为后续对辛弃疾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摘抄:“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赏析:用“刀和剑刻成”来形容辛弃疾的词,极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词作的刚猛、犀利和充满力量感。

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辛弃疾词作中所蕴含的那种豪迈与雄浑。

摘抄:“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赏析:这一连串的词语,如“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辛弃疾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也突显了他在军事方面的丰富阅历和深刻体验,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词作与他的战场经历紧密相连。

摘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赏析:通过描写辛弃疾南渡后的境遇转变,从手握刀剑到只剩笔杆,从战场厮杀到纸上抒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

摘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优秀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优秀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优秀10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

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

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

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二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梁衡《把栏杆拍遍》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把栏杆拍遍梁衡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③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④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⑤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的心情,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⑥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⑦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⑧你看“艰辛”“辛酸”“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
乱世中的伟人
南宋的墙上挂着矛和盾,另一张脸在下面走动。

题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南宋时期,战争四起,乱世纷争,生与死的扭曲,血与泪的翻滚,终于,翻出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塑造了一位爱国、凄惨的辛弃疾,揭示了他从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

读多了繁杂枯燥的文字,回头来看这篇散文,只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

原来散文不只有少女执红牙板,还能有好汉唱东流去!我不由得赞叹,这篇一流作者写出的一流文章。

辛弃疾,在从前的我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怒也笔墨,哀也笔墨的诗人,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弃疾,也只能是辛弃疾,他本该一生叱咤战场,却只能将豪情壮志压缩再压缩,滴在诗里。

他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战士。

王勃、李白、陈子昂,他们将才华投掷于山水,而辛弃疾却一心为国。

因此,华夏历史中,属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红
的。

自古乱世出人才。

乱世春秋百家争鸣,安史之乱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个辛弃疾。

如今我们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却也失了在乱世中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华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辛弃疾一样站起来,千年以来,浩气永存。

我读《把栏杆拍遍》

我读《把栏杆拍遍》

我读《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是刘震云的一部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系列散文作品。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人生百态、社会风貌和生活细节。

这些文章既有幽默风趣的小品,也有深沉感人的散文,既有对人性的揭示,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我读了《把栏杆拍遍》,对其中的一些文章深有感触,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文章的感受和体会。

《厚黑学》是本书中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家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在《厚黑学》中,刘震云以他独特的幽默和机智,描述了家里的一些琐事,比如上厕所的时候要听妈妈的话,不然就会“挨揍”,还有记忆深刻的“东北牌坊事”,《可不可以别地方上厕所,揍人的事?》,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其实蕴含着作者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在作者的笔下,一个小孩子同他爱的女孩一起配东北牌坊,怕棺材板撞死人。

大人上厕所得听妈的话,不然挨揍。

这些细节生活随记中,既有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作者深刻的思考。

这种本真的写作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关切,对人性的反思。

《挥霍有道》是另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刘震云通过回忆自己的课堂学习经历,以及一些生活小细节,谈到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人的行为方式。

作者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勾勒了庸俗和虚伪的社会风气。

在这个虚荣的社会里,人们总是喜欢以金钱和权势衡量一切,而追求物质享受成为了一种风气。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发出了对这种风气的质疑和反思。

他也在文中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观点,比如“挥霍有道”,“挥霍不怕”,他认为人在生活中应该有度,既要富有生活的浪漫,又要有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

这种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和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还有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残忍的心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一个社会中的残忍现象。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遭遇,写出了一种强烈的愤懑与悲愤。

这种悲愤并不仅仅是针对残忍现象本身,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深刻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把栏杆拍遍
日子就在我趴在栏杆上看着夕阳中逝;下面是有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欢迎参阅。

把栏杆拍遍散文集:把栏杆拍遍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
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有人说辛词也婉约,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照。

但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又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之为
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敲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词人之道。

终于被他修炼到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去,又在等待下一个日出里睡去,这样的日出日落不知不觉的流失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