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生物电、信号传导传递、肌肉收缩
医学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生理学知识点总结1.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或肌肉细胞中发生的电信号。
它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离子泵以及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引起的。
动作电位具有三个主要阶段:极化、去极化和复极化。
极化阶段是指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而在去极化阶段,细胞内外的电位差会迅速反转。
最后,在复极化阶段,细胞膜电位会恢复到静息状态。
2.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当一个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末梢时,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并结合适当的受体,以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它可以调节信息的传递和加工。
3. 肌肉收缩肌肉收缩是由神经冲动引起的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
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时,钙离子会从肌浆网释放出来,并结合肌动蛋白形成肌球蛋白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经历一系列的构象变化,导致肌肉纤维的收缩。
肌肉收缩可以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分别对应于肌肉纤维长度的变化。
4. 呼吸调节呼吸调节是指维持正常呼吸过程的机制。
呼吸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包括呼吸中枢、呼吸肌和呼吸道的协调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来控制呼吸频率和深度。
呼吸肌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它们通过收缩和放松来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呼吸气流的流动。
5.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指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系统。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驱动器,通过收缩和放松来泵血。
血液通过血管传输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
循环系统还包括免疫系统,它通过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
6.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是维持身体内稳定环境的重要机制。
水平衡是指维持体液量适当的过程,它受到饮水和尿液排出的调节。
电解质平衡是指维持体液中电解质浓度适当的过程,其中钠、钾、钙和氯离子是最重要的电解质。
酸碱平衡是指维持体液中酸碱度适当的过程,主要通过呼吸和肾脏调节。
7. 神经内科学神经内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学科,包括脑、脊髓、外周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和结构异常。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兴奋在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中的传导》
能量枯竭
运动中消耗的能量无法及时 供应,导致肌肉无力。
运动的益处及运动对神经系统 和肌肉系统的影响
1 身体健康
运动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2 心理健康
锻炼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
3 神经系统
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并增强神经可塑性。
运动神经元的调控过程
1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和脊髓,控制运动神经元的活
运动神经元
2
动。
将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骨骼
肌纤维,引起肌肉收缩。
3
神经引起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神经元通过神经调节、神经肌肉接 头和动作电位等方式调控肌肉收缩。
肌肉疲劳的生理机制
肌肉疲劳
长时间的肌肉运动导致的肌 肉无力和耐力下降。
乳酸堆积
肌肉松弛
2
肌肉收缩并产生力量。
肌纤维蛋白解除结合,肌肉恢复至
初始状态。
3
钙离子的作用
钙离子参与刺激肌肉纤维的收缩和 松弛过程。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元末梢与肌肉纤维相连 接的特殊化学和电信号传递 区域。
乙酰胆碱
肌浆网
神经元释放的化学信号物质, 触发肌肉纤维收缩。
贮存和释放钙离子的细胞器, 参与收缩和松弛的调控。
突触
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细胞之间的连 接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1
兴奋阈值
神经元必须受到足够的刺激才能产
动作电位
2
生冲动。
神经元内部的电荷变化,用于快速
传递信号。
3
盐跑
动作电位在轴突上迅速传导的过程。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绪论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
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被动转运: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
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人体的电活动现象
人体的电活动现象是多样的,其中一些主要现象如下:
1.神经传导:人体内的神经系统通过电信号进行传导。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这是一种电信号,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到目标细胞。
2.心脏电活动:心脏通过电信号来控制心跳。
心脏的电信号起源于窦房结,然后通过心房和心室传导,引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3.肌肉收缩:肌肉的收缩也是通过电信号控制的。
当肌肉受到神经刺激时,会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4.大脑功能:大脑中的神经元通过电信号进行通信,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这些电信号对于我们的感觉、思考、行动等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5.生物电现象:人体还存在一些其他的生物电现象,如生物磁场、脑电图(EEG)、心电图(ECG)等。
这些现象反映了人体内部电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之,人体的电活动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 生物电、信号传导传递、肌肉收缩
名词阈电位强直收缩 .绝对不应期中枢延搁去大脑僵直兴奋-收缩耦联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抑制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总和反馈动作电位跳跃式传导第二信号系统第一部分复习(生物电、兴奋传导和传递、骨骼肌收缩)1.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膜外Na+迅速大量内流,属于:A.胞饮B.单纯扩散C.主动转运D.以通道为介导的易化扩散E.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2.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钾泵运转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入膜内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E.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3.神经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是:A.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D.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E.相对不应期→低常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4.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A.肌原纤维B.肌小节C.三联体D.粗肌丝E.细肌丝5.在神经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中,下列哪期膜电位处于正后电位的时期?A. 超常期B. 低常期 C.正常期D. 相对不应期E. 绝对不应期6.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A. 肌动蛋白B. 肌球蛋白C. 原肌球蛋白D. 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E. 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7.钠-钾泵的本质是:A. 受体蛋白B. 通道蛋白C. 蛋白激酶D. 腺苷酸环化酶E. Na+-K+依赖式ATP酶8.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是指:A. 肌球蛋白B. 肌钙蛋白C. 原肌球蛋白D. 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E. 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9.可兴奋组织细胞兴奋的标志是:A.发生收缩反应B.发生反射活动C.产生动作电位D.产生局部电位E.有静息电位表现10.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A.强度阈值B.时间阈值C.时值D.刺激强度的临界值E.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阈刺激11.骨骼肌在体内处于最适初长时,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A.1.5-1.6μmB.2.0-2.2μmC.2.5-3.0μmD.3.5-4.0μmE.4.1-4.2μm12.下列关于IPSP产生过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突触前膜超极化B.Ca2+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小体C.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D.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强E. Cl-内流产生IPSP13.下述关于兴奋突触传递过程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突触前膜去极化B.Ca2+进入突触前膜C.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D.突触后膜ACh通道仅对Na+通透性增强E.突触后膜产生EPSP经总和产生动作电位14.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错误的是:A. 接头前膜释放的递质是AChB. 递质释放为量子式释放C. 接头后膜的受体是N2受体D. 单向传递E. 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关系15.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理完整性B.衰减性传导C.双向性传导D.相对不疲劳性E.相对绝缘性传导16.下列各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可产生反馈调节的是:A.单线式联系B.幅散式联系C.会聚式联系D.环路式联系E.以上均非17.下列关于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总和B. 中枢延搁C. 双向传递D. 容易疲劳E. 兴奋节律改变18.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去极化可促使:A. Na+内流B. K+外流C. Cl-内流D. Mg2+外流E.Ca2+内流19.下述关于EPSP•产生过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突触前膜去极化B.Ca2+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小体C.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D.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通透性增强E.Na+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EPSP20.阈值最低的时相是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正常期21. 筒箭毒碱(或阿托品)可阻断A.α受体B.β1受体C.β2受体D.M型受体E.N型受体22. 关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B 其大小接近钾平衡电位C 在不同的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D 它是个稳定的电位E 其大小接近钠平衡电位23.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细胞外的K+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B 细胞膜对Na+有点通透性C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 加大细胞外K+浓度,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E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浓度24.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 Na+B K+C Ca2+D Cl-E Mg2+25. 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A 极化B 超极化C 反极化D 复极化E 去极化26. 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的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 膜安静时K+通透性大B 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D 膜上Na+ -K+泵的作用E 膜上Na+ -K+泵和Ca2+泵的共同作用27. 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加大细胞外Na+浓度,动作电位会减少B 其去极过程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C 其复极过程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D 膜电位去极到阈电位时, 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E 该动作电位的形成与Ca2+无关28. 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B 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C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 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E 膜内外K+的净外流为零29.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首先可出现A. 峰电位B. 阈电位C. 负后电位D. 局部电位E. 正后电位30. 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 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 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 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E 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31. 细胞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A 极化B 超极化C 去极化D 反极化E 复极化32.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A. 动作电位B.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 阈电位D. 刺激阈值E. 以上均不是33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B.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C.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D.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E.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34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A. 12倍B. 30倍C. 50倍D. 70倍E. 90倍35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A. 去极相之后B. 超射之后C. 锋电位之后D. 正后电位之后E. 以上都不是3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A. 锋电位B. 阈电位C. 负后电位D. 局部电位E. 正后电位37 下列有关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的生物电信号传递
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的生物电信号传递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的生物电信号传递是指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与肌肉系统中的肌肉细胞之间通过生物电信号进行通讯和协调。
这种通讯方式通过外周神经系统进行,包括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和神经节等组织结构。
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通讯和协调,产生的电信号被称为神经冲动。
这种电信号以高速传递,使得神经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响应外部刺激。
而在肌肉系统中,细胞的收缩和舒张也是通过电信号控制的。
肌肉细胞内的肌纤维通过钙离子的浓度变化进行收缩和舒张,而这些钙离子的浓度变化也是由神经冲动所引起的。
此外,外周神经系统还通过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种神经传递信息。
感觉神经将外部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处理和分析。
而运动神经则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的指令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系统中引发肌肉收缩和舒张。
外周神经系统中的生物电信号传递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
例如,外周神经系统还负责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在体内调节心率、血压、消化等生理功能。
这些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也是通过生物电信号传递实现的。
总之,外周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进行生物电信号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周神经系统能够迅速、准确地响应外部刺激,也能够调节和控制体内生理功能。
这些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生物电信号的传递和调控,成为人们深入认识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关系的重要思路之一。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返
细肌丝
回
肌肉的收缩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 横桥运动引起的肌丝滑行
兴奋——收缩耦联
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 传向肌细胞深部
三联管结构传递 信息
纵管系统对Ca2+的 释放和再聚积
返回
返
横桥运动引起的肌丝滑行
回
1. 当肌浆中离子浓度升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动蛋白失去 钩子作用,原肌球蛋白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双螺旋结构的沟沿滑 到沟底,暴露出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的结合点,含有ATP的横桥与位 点结合,形成肌动蛋白、肌球蛋白——ATP复合体。与此同时,横 桥中的肌球蛋白ATP酶受肌动蛋白激活,使横桥中的ATP迅速水解 成ADP+Pi;放出能量,引起横桥头部向粗肌丝中心方向摆动,牵 拉细丝向肌节中央滑行。
当冲动从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时,轴突末梢出现除 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外液中Ca2+进入末梢内, 引起轴浆中200~300个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乙酰胆碱,进入 接头间隙。当乙酰胆碱经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 膜上的特殊受体(R)相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引起膜
对Na+、K+通透性改变,而导致除极化,进而触发一个 可传导的动作电位沿肌膜传播至整个肌纤维,引起整 条肌纤维收缩。
局部兴奋的特点
不呈现“全或无”定律
电紧张性扩布 没有不应期 有总和现象
返回
6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 头的传递
神经和肌肉之间无直接的原生质联系, 但神经冲动可传递给肌肉引起肌肉收缩。 这种机能联系是通过神经肌肉接点而进行 的。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
机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一章肌肉活动
4.动作电位的传导
在膜上任何一处产生的动作电位都将沿着整个细 胞膜扩布,即传导。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 位呈脉冲式的锋电位,称神经冲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4
特征:
01
02
03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不衰减和相对 不疲劳性
运动生理学
31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2
(二)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关系
适宜初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3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4
第四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方法 • “慢肌”和“快肌” • 慢缩强氧化型、快缩强氧化酵解型和快缩强酵解型 • Ⅰ型和Ⅱ型以及Ⅱa、Ⅱb和Ⅱc三种亚型
3. Scott K Powers, Edward Howley. Exercise Physi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Fitness and Performance.McGraw-Hll,2007.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57
本章思考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及其传导特征有何不同。 2.试述肌肉分子结构及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3.试比较不同类型肌纤维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 4.简述肌肉收缩的“力量-速度关系”曲线。 5.试分析不同电极记录到的肌电图的异同点。
2020/3/15
运动生理学(第3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1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所以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随着钾离子外流,细 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钾离子的继续 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的向外扩散力与阻 止钾离子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钾离子的静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 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达到平 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钾离子平衡电位。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1.运动神经未稍去极化,膜对钙离子的通透
性增高。 2.钙离子进入接头前膜内,接头前膜释放乙 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结合,产生肌膜终板电 位,引发肌膜动作电位(肌肉兴奋)。
4、兴奋后乙酰胆碱被接头间隙和终板模上的 胆碱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因此,如果细胞膜允许离子自由通过的话,它们将以扩散的方式顺浓 度梯度产生钾离子和有机负离子的外流(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以 及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内流(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流动)。但是细胞膜对 离子的通透是有选择的。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 通透性大,而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仅为钾离子通透性的1/100-1/50, 面对有机负离子则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就行成在静息时钾离子向细 胞外流动。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 带正电荷的钾离子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钾离 子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 到整个细胞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做 传导(conduction)。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第一章 肌肉的兴奋与收缩 (1)
返 回
正后电位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兴奋性
静息电位的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在安静状态 时,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同以及细胞膜对各种 离子的选择通透性不同有关。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 和K+的外流而形成的。静息电位实际上就是K+的 平衡电位。
(1)横桥上有一个能与ATP(三磷酸腺苷)相结 合的位点,同时具有ATP酶的活性,有水解ATP 的内源能力,当横桥一旦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 结合时,此酶即进一步被激活,使ATP迅速水解 为ADP+Pi;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时利用。
(2)横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上的肌动蛋 白分子呈可逆结合,并出现横桥向肌节中央倾斜 摆动,使横桥与粗丝主干之间角度减小,拖动细 丝向暗带中央滑行。 返回
返回
返 回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曲线的上升支,是膜外Na+迅速 内流的结果,但当Na+内流形成的膜内正电位 所产生的电位差与推动Na+内流的浓度梯度相 平衡时,Na+就停止内流,降极化达到顶点, 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差就是动作电位的高度。 可见,动作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
返回
2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一定的强度 一定的持续时间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阈刺激
要使组织产生兴奋,刺激必须达到一定 的强度。当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 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兴 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简 称为阈值。达到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刺激小,表示组织兴奋性高;相反则低。 高于阈刺激称为阈上刺激;低于阈刺激强度 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肌肉收缩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掌握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掌握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以及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9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
1.概念: 1.概念:是指各种可 概念 兴奋细胞受刺激后, 兴奋细胞受刺激后, RP的基础上 的基础上, 在RP的基础上,膜 内外电位发生的快 速倒转和复原的过 程。 2.波形 2.波形
Ap分期(以神经细胞为例) 分期(以神经细胞为例) 分期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后负荷对肌肉收缩 的影响—— ——张力与速度 的影响——张力与速度 关系 后负荷: 后负荷:后负荷是 肌肉收缩开始之后所遇 到的负荷 。 速度曲线: 力-速度曲线:固定 前负荷不变, 前负荷不变,让肌肉在不 同的后负荷条件下进行 等张收缩。 等张收缩。把肌肉所产 生的张力和缩短初速度 绘成坐标曲线。 绘成坐标曲线。
St.
V ( 0.01 ) …… ( ) ( ) …… ( ) ( ) ( ) threshold intensity max. intensity
2、强度-时间曲线 强度强度-时间曲线: 强度 时间曲线: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刺激的作 时间曲线 用时间呈反变关系。如果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 用时间呈反变关系。如果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 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 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强 度和时间的上述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 度和时间的上述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 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 条曲线,称强度 时间曲线。 时间曲线 基强度: 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 一强度时, 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 时间怎样延长, 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 组织兴奋, 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 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 最基本的阈强度, 度。
生理学动作电位肌肉收缩原理
①受体-G蛋白-AC途径
② 受体-G蛋白-PLC途径
磷脂酰二磷酸肌醇 三磷酸肌醇 二酰甘油
(三)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胰岛素和一些细胞因子的受体本身具有酪 氨酸激酶的活性
当受体与相应的化学信号结合时,可直接 激活蛋白激酶
引起受体自身的酪氨酸磷酸化和胞内蛋白 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并由此实现细胞 外信号对细胞功能的调节。
细胞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内容提要:
本节主要以骨骼肌为例讨论以下内容: 1、骨骼肌细胞结构 2、神经兴奋如何引起骨骼肌收缩
①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② 兴奋-收缩耦联 ③ 肌丝滑行学说 3、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4、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一)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道:由化学物质控制通道的 开关: (递质、 激素等) 例:终板膜化学门控通道
2、门控通道:由跨膜电位大小控制通道的开关。 例:钠通道, 跨膜电位控制
3、机械门控通道: 例:听觉毛细胞
(二)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由膜受体-G-蛋白-膜效应器酶组成的 跨膜信号传递系统和第二信使类物质的生成
意义: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阈电位大约比
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神经纤维AP
心肌细胞AP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 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 强而增大;
本章要求
掌握
生物电传导机制与疾病诊断
生物电传导机制与疾病诊断生物电传导机制是指生物体内的电信号传递方式。
许多生物体的重要生理功能,如心脏跳动、肌肉收缩和神经信号传导等都离不开电信号传递。
因此,生物电传导机制对于生命体系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同时,许多疾病也与生物电失调有关,如心律失常、肌无力症和癫痫等。
了解生物电传导机制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信号传递的基本原理是由离子流动引起的电势差。
许多细胞的表面都有离子通道,其中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
在细胞膜上,由离子通道引起的离子流动可以引起电势差的变化,进而引起电信号传递。
心脏跳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电传导过程。
心脏细胞内有钙离子的入流和外流,通过这种机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可以被激活从而有钠、钾和钙离子流动的存在。
这些离子流动可以引起电信号的产生和传导,从而控制心脏跳动的频率和节奏。
许多心律失常都与心脏电传导的异常有关。
肌肉收缩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电传导过程。
当神经元被激活时,会释放神经递质,它们通过神经末梢到达肌肉细胞。
在肌肉细胞中,神经递质可以激活钙离子通道,从而引起钙离子的流入。
这些钙离子会结合到肌纤维蛋白中的肌球蛋白和肌铁蛋白,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
神经信号传导也是一种生物电传导的过程。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发出电信号来控制其他细胞的活动。
这些电信号可以到达另一个神经元的末端,也可以到达肌肉或腺体细胞。
神经信号的传导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可塑性,这些特性使得神经系统可以适应环境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节。
正常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需要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的协同作用,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引起疾病。
例如,在心血管系统中,心脏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导被打乱,就会引起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
类似地,在神经系统中,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也可能与神经电信号传导的异常有关。
此外,一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如短Q-T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也与生物电传导的异常有关。
对生物电传导机制的了解对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生物电的表现形式产生过程及其机制
细胞生物电的表现形式产生过程及其机制以细胞生物电的表现形式、产生过程及其机制为题,我们将深入探讨细胞生物电的基本概念、产生机制和作用。
一、细胞生物电的基本概念细胞生物电是指细胞内外离子电荷分布和电位差的动态变化。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的关键结构,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引起电位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被称为细胞膜电位,是细胞生物电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细胞生物电的产生过程1. 离子通道的活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是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关键因素。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控制了离子在细胞膜上的运动,从而产生电位变化。
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调节机制,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
2. 离子泵的作用细胞膜上的离子泵通过主动转运机制将离子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维持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
其中最重要的是钠-钾泵,它将胞内的钠离子转运到胞外,同时将胞外的钾离子转运到胞内。
这种转运过程消耗能量,维持了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对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和调节起到重要作用。
三、细胞生物电的机制1.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和离子通道的状态使细胞内外产生了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被称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大小和极性取决于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差和离子通道的状态。
2.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信号时,离子通道的状态发生改变,导致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离子在细胞膜上发生大量运动,引起电位快速变化的过程被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细胞生物电的典型表现形式,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等特化细胞的重要功能基础。
3. 生物电位的传导细胞内外的生物电位可以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细胞间的细胞连接(如神经纤维)传导到其他细胞。
这种电位传导是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的基础,维持了生物体内部各种生理过程的协调性。
四、细胞生物电的作用1. 神经传导细胞生物电在神经系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神经元通过动作电位的传导,将电信号迅速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实现了神经传导和信息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阈电位强直收缩 .绝对不应期中枢延搁去大脑僵直兴奋-收缩耦联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抑制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总和反馈动作电位跳跃式传导第二信号系统第一部分复习(生物电、兴奋传导和传递、骨骼肌收缩)1.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膜外Na+迅速大量内流,属于:A.胞饮B.单纯扩散C.主动转运D.以通道为介导的易化扩散E.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2.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钾泵运转可使:A.2个Na+移出膜外B.2个K+移入膜内C.2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D.3个Na+移出膜外,同时3个K+移入膜内E.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3.神经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是:A.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D.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E.相对不应期→低常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4.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是:A.肌原纤维B.肌小节C.三联体D.粗肌丝E.细肌丝5.在神经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中,下列哪期膜电位处于正后电位的时期?A. 超常期B. 低常期 C.正常期D. 相对不应期E. 绝对不应期6.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A. 肌动蛋白B. 肌球蛋白C. 原肌球蛋白D. 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E. 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7.钠-钾泵的本质是:A. 受体蛋白B. 通道蛋白C. 蛋白激酶D. 腺苷酸环化酶E. Na+-K+依赖式ATP酶8.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是指:A. 肌球蛋白B. 肌钙蛋白C. 原肌球蛋白D. 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E. 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9.可兴奋组织细胞兴奋的标志是:A.发生收缩反应B.发生反射活动C.产生动作电位D.产生局部电位E.有静息电位表现10.可兴奋组织的强度-时间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A.强度阈值B.时间阈值C.时值D.刺激强度的临界值E.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阈刺激11.骨骼肌在体内处于最适初长时,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A.1.5-1.6μmB.2.0-2.2μmC.2.5-3.0μmD.3.5-4.0μmE.4.1-4.2μm12.下列关于IPSP产生过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突触前膜超极化B.Ca2+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小体C.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D.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增强E. Cl-内流产生IPSP13.下述关于兴奋突触传递过程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突触前膜去极化B.Ca2+进入突触前膜C.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D.突触后膜ACh通道仅对Na+通透性增强E.突触后膜产生EPSP经总和产生动作电位14.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错误的是:A. 接头前膜释放的递质是AChB. 递质释放为量子式释放C. 接头后膜的受体是N2受体D. 单向传递E. 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关系15.下列关于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理完整性B.衰减性传导C.双向性传导D.相对不疲劳性E.相对绝缘性传导16.下列各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可产生反馈调节的是:A.单线式联系B.幅散式联系C.会聚式联系D.环路式联系E.以上均非17.下列关于神经中枢内兴奋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总和B. 中枢延搁C. 双向传递D. 容易疲劳E. 兴奋节律改变18.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去极化可促使:A. Na+内流B. K+外流C. Cl-内流D. Mg2+外流E.Ca2+内流19.下述关于EPSP•产生过程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突触前膜去极化B.Ca2+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小体C.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D.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通透性增强E.Na+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EPSP20.阈值最低的时相是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正常期21. 筒箭毒碱(或阿托品)可阻断A.α受体B.β1受体C.β2受体D.M型受体E.N型受体22. 关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它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电位B 其大小接近钾平衡电位C 在不同的细胞,其大小可以不同D 它是个稳定的电位E 其大小接近钠平衡电位23. 关于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细胞外的K+浓度小于细胞内的浓度B 细胞膜对Na+有点通透性C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 加大细胞外K+浓度,使静息电位绝对值加大E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浓度24.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 Na+B K+C Ca2+D Cl-E Mg2+25. 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A 极化B 超极化C 反极化D 复极化E 去极化26. 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的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 膜安静时K+通透性大B 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 Na+易化扩散的结果D 膜上Na+ -K+泵的作用E 膜上Na+ -K+泵和Ca2+泵的共同作用27. 关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 加大细胞外Na+浓度,动作电位会减少B 其去极过程是由于Na+内流形成的C 其复极过程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D 膜电位去极到阈电位时, Na+通道迅速大量开放E 该动作电位的形成与Ca2+无关28. 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 B 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C 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 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E 膜内外K+的净外流为零29.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首先可出现A. 峰电位B. 阈电位C. 负后电位D. 局部电位E. 正后电位30. 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 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 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 动作电位的传导距离随刺激强度的大小而改变E 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31. 细胞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A 极化B 超极化C 去极化D 反极化E 复极化32.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A. 动作电位B.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 阈电位D. 刺激阈值E. 以上均不是33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B.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C.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D.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E.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34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A. 12倍B. 30倍C. 50倍D. 70倍E. 90倍35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A. 去极相之后B. 超射之后C. 锋电位之后D. 正后电位之后E. 以上都不是3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是A. 锋电位B. 阈电位C. 负后电位D. 局部电位E. 正后电位37 下列有关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B. 方式是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C. 出现的动作电位在有髓纤维传导是跳跃式传导D. 有髓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E. 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38关于骨骼肌收缩机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A 引起兴奋—收缩耦联的是Ca2+B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C Ca2+与横桥结合D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E 肌小节缩短39.骨骼肌细胞中横管的功能是:A Ca2+的贮存库B 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C 使兴奋传向肌细胞的深部D 使Ca2+与肌钙蛋白结合E 使Ca2+通道开放40. 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是指:A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 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C 横管、纵管和肌质网D 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41. 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不包括: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传向肌细胞的深部B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导致终末池Ca2+释放C 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D 肌浆中的Ca2+浓度迅速降低,导致肌钙蛋白和它所结合的Ca2+解离E 当肌浆中的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后,可触发肌丝滑行42. 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A 被动张力B 前负荷C 后负荷D 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 D 前负荷和后负荷之差43. 神经-肌肉接头的处的化学递质是: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γ-氨基丁酸D 乙酰胆碱E 5-羟色胺44. 肌肉在收缩后,肌小节的A 长度不变B 明带的长度不变C 细肌丝的长度不变、暗带长度变短D 粗肌丝的长度不变、暗带的长度不变45在中等程度后负荷时,肌肉开始缩短后即表现为A. 等张收缩B. 等长收缩C.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D. 单收缩E. 以上都不是46. 在完整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一般属于A. 等张收缩B. 等长收缩C. 等长收缩+等张收缩D. 单收缩E. 以上都不是47. 在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中,下列哪项因素不影响轴突末梢囊泡的释放A. 接头后膜的电位变化B. 细胞外液中的Mg2+C. 轴突末梢动作电位D. 细胞外液中的Ca2+E. 以上都不是48下述哪项不是终板电位的特点A. 不是“全或无”的B. 无不应期C. 成电紧张性扩布D. 可以总和E. 能形成反极化49下述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中,错误的是A. 前膜上含有Ach受体B. 时间延搁C. 化学传递D. 单向传递E.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50在运动终板处A. 产生终板电位即是肌膜的动作电位B. 终板膜不产生动作电位C. 终板电位与局部电位无共同之处D. 终板膜上的离子通道不是化学依从性通道E. 以上都不正确51下述哪项不是细胞间直接电突触传递的特点A. 双向传递B. 使机能上相似的细胞进行同步活动C. 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快D. 结构为细胞间缝隙连接E. 以上都不是52下列哪种物质具有和肌动蛋白结合位点A. 原肌球蛋白B. 肌钙蛋白C. 肌球蛋白D. 钙调蛋白E. 以上都不是53单个骨骼肌细胞A. 正常时可接受一个以上运动神经元支配B. 具有膜内负于膜外的静息电位C. 电兴奋可通过纵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D. 细胞内不储存Ca2+E. 以上都正确54. 神经冲动由神经向骨骼肌传递时发生。
A. 神经末梢不发生去极化B. 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C. 递质与接头后膜受体结合D. 产生可传播的终板电位E. 以上都不正确5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是因为A.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升高,局部去极化B.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升高,局部去极化C.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升高,局部超极化D.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升高,局部超极化E.突触后膜对K+通透性升高,局部去极化56. 下列关于有髓纤维跳跃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以相邻朗飞氏结间形成局部电流进行传导B 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得多C 不衰减传导D 双向传导E 离子跨膜移动总数多,耗能多57.神经肌肉接头中,清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 磷酸二脂酶B ATP酶C 腺苷酸环化酶D 胆碱脂酶E 脂肪酶58. 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A 与髓鞘的厚度无关B 与纤维的直径成正比C 与刺激强度有关D 与温度无关59. 使用普鲁卡因麻醉神经纤维,影响了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哪一项特征:A 生理完整性B 绝缘性C 双向传导性D 相对不疲劳性60. 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都属于:A 突触前抑制B 去极化抑制C 外周性抑制D 突触后抑制E 消退抑制61. 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B 突触后膜Cl-内流C 突触后膜超极化D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 E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62.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A 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B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C 突触后膜超极化D 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E 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63. 胆碱能M型受体存在于A、所有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B、神经—肌接头的后膜上C、交感、副交感神经节细胞的突触后膜上D、所有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上及汗腺、骨骼肌血管上E、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瞳孔开大肌上64.受体阻断剂阻断突触传递的效应是通过以下何种途径实现的?A、抑制突触前神经末梢神经递质的释放B、抑制DNA转录C、抑制mRNA翻译D、在突触后膜上诱发超极化电位E、与受体结合进而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构型65.终板膜上ACh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是A、阿托品B、筒箭毒碱C、新斯的明D、六烃季铵E、十烃季铵66.反射活动所表现的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间的A、幅射式联系B、聚合式联系C、链锁状联系D、环状联系E、单突触联系67. 兴奋在中枢的传布慢于在外周神经纤维上的传布,其主要原因是A、中枢神经元静息电位负值小B、中枢神经元膜电阻较大C、中枢神经元动作电位上升支变化速率慢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时延搁时间长E、中枢神经元动作电位时程长68. 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B、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C、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多D、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E、突触后膜的超极化69. 发生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A、轴突—胞体型突触B、轴突一轴突型突触C、轴突一树突型突触D、轴突一轴突型突触和轴突—胞体型突触的联合存在E、缝隙连接70.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原因是A、与Ach争夺M受体B、抑制Ach的作用C、抑制胆碱醋酶的活性D、与Ach争夺N受体E、激动N受体71. 对于单根神经纤维来说,在阈强度的基础上将刺激强度增大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有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