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复习如下内容。
第一章
识记部分:
1、控制论
2、系统
3、系统论
4、信息论
5、熵及负熵
领会部分:
1、信息是如何量度的
2、维纳的社会传播理论
3、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第三章
识记部分
1、结构主义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领会部分
1、三种内容性语言
2、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
第六章
领会部分
1、文化工业的生产意义
2、为什么说媒介话语具有自恋性?
第七章
领会部分
1、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2、象征域
3、现代性的建构过程包含哪三个内容?
综合运用部分
试用社会文化现象说明葛兰西所谓政治领导权与社会领导权的区别。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超详细知识点笔记(最后五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超详细知识点笔记(最后五章)今天继续给各位同学整理了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知识点笔记最后五章(小编整理了一版超级详细的给大家,但由于太长,想要获取剩下全部资料-word版本的话,文章底部有方法唷~嘻嘻)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意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时间);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效果的性质)英国,戈尔丁,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1.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3.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 施拉姆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4.传播学的任务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一.符号二.符号的分类信号和象征符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三.符号的基本功能: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 象征行为:2.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5)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8)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方社会互动的介质;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完整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学传统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③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信息分类: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有的学者将信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实用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1.库利的传播定义P2i.传播学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ii.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iii.【社会学的角度】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i.传播即为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递。
ii.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载体在传播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iii.【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4.阿耶尔P3【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5.郭庆光:i.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ii.特点:①信息的共享【交流、交换、扩散】;②在一定社定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有强弱之分,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定义P4i.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广义】ii.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i.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共同点】ii.①除生理层次的作用和反作用外,还伴随精神、心理活动,伴随人的态度、情感、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②即使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
【不同点】iii.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_____读书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_____读书笔记四、(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除此之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2、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反馈Chapter Five,six: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一、名解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3、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归属感、成员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4、群体传播:主要指的是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5、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它包括关于群体目标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等内容6、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7、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8、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9、组织传播:指组织体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10、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指的是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二是行为规范标识,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二、简答1、人内传播的特性?答:(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传播学教程笔记_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趋势;就人类社会传播而言,是消除事物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科学(20世纪40年代诞生)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将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拓宽传播学视野传播(20世纪出现):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拥有共同的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①符号化(编码):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咬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符号的过程②符号解读(译码):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③反馈:符号解读基础上再次符号化的过程5)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社会传播基本类型1、人内: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如自言自语2、人际: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点对点3、群体: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功能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非固定,如演讲4、组织: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目标,功能是管理,固定,如教室上课5、大众1)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有反馈机制,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传播学1、定义: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与新闻学区别:1)传播学概念大于新闻学。
新闻只是传播活动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人类传播活动不仅传递新闻,还传播知识、经验、娱乐等其他信息2)所有新闻传播活动都是传播活动,但传播活动不一定都是新闻活动3、主要任务: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主要任务决定了传播学作为以下两点的性质1)社会科学:研究焦点始终是人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作用2)应用科学:为发现、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如制度是否合理、渠道是否顺畅、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保持社会内部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外部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传授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我国社会学家李强提出)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确立唯物史观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1、基本观点:交往既指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的概括性范畴2、重要前提: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立场出发,树立科学传播观现实需要:1)在我国,传播学是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引进的2)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哲学世界观的指导3)研究传播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为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规律,理顺我国社会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与美国行为主义本质区别:传播学基本出发点应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情况下、具体条件下、与其他社会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1)将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不但研究本身,还研究与物质活动、生产、交往的关系;孤立的精神、心理现象,就交往谈交往,就物质谈物质2)精神交往一定要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精神生产就无所谓精神交往由此出发考察人类传播活动①精神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②人们在精神生产过彻骨汇总的地位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必然有其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表述为信息,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3、一定的精神生产和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相适应,表现为:1)精神生产和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交往2)物的发展水平对精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城乡分离是最大的一次分工;近代工农业分离是第二次分工;信息产业出现是第三次分工3)精关系反映着物关系4、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1)精神生产和交往发展推动物发展2)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具有与物不同的特殊规律传播引入中国20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要坚持的原则: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第十四章传播学形成:20世纪初至40年代,美国1、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的原因:1)美国大众传播业空前发展,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提①南北战争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受众③人口增长和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使美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2)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凸显,传媒研究得到广泛支持①政治:选举政治②经济:产品推销③军事:大战宣传3)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使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学科基础2、初步形成标志1)19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宪章的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2)1946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3)1948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结构与功能》中首次完整提出“5W”模式,确立传播学研究范围4)1949施拉姆《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此前有关传播学研究成果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社会科学的达芬奇”)1)《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提出社会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2)“5W”模式:单向直线性缺陷,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对形成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3)关注政治传播,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宣传研究及宣传中符号的使用4)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2、卢因:《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群体生活的渠道》1)“把关人”:指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被允许进入传播流通渠道。
传播学教程笔记_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笔记_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趋势;就人类社会传播而言,是消除事物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科学(20世纪40年代诞生)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将信息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拓宽传播学视野传播(20世纪出现):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拥有共同的理解;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①符号化(编码):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咬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声音、文字或其他形式符号的过程②符号解读(译码):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过程③反馈:符号解读基础上再次符号化的过程5)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社会传播基本类型1、人内: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如自言自语2、人际: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点对点3、群体: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功能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非固定,如演讲4、组织: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目标,功能是管理,固定,如教室上课5、大众1)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有反馈机制,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传播学1、定义: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与新闻学区别:1)传播学概念大于新闻学。
新闻只是传播活动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人类传播活动不仅传递新闻,还传播知识、经验、娱乐等其他信息2)所有新闻传播活动都是传播活动,但传播活动不一定都是新闻活动3、主要任务: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主要任务决定了传播学作为以下两点的性质1)社会科学:研究焦点始终是人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作用2)应用科学:为发现、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法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如制度是否合理、渠道是否顺畅、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保持社会内部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外部变化的信息,由此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传授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我国社会学家李强提出)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确立唯物史观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1、基本观点:交往既指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关系的概括性范畴2、重要前提: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立场出发,树立科学传播观现实需要:1)在我国,传播学是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引进的2)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哲学世界观的指导3)研究传播学重要目的之一,是为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规律,理顺我国社会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3、与美国行为主义本质区别:传播学基本出发点应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情况下、具体条件下、与其他社会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1)将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不但研究本身,还研究与物质活动、生产、交往的关系;孤立的精神、心理现象,就交往谈交往,就物质谈物质2)精神交往一定要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离开精神生产就无所谓精神交往由此出发考察人类传播活动①精神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②人们在精神生产过彻骨汇总的地位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必然有其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表述为信息,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3、一定的精神生产和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相适应,表现为:1)精神生产和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交往2)物的发展水平对精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城乡分离是最大的一次分工;近代工农业分离是第二次分工;信息产业出现是第三次分工3)精关系反映着物关系4、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1)精神生产和交往发展推动物发展2)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精具有与物不同的特殊规律传播引入中国20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要坚持的原则: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第十四章传播学形成:20世纪初至40年代,美国1、传播学在美国诞生的原因:1)美国大众传播业空前发展,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前提①南北战争后,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受众③人口增长和向城市大规模的迁移,使美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社会2)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凸显,传媒研究得到广泛支持①政治:选举政治②经济:产品推销③军事:大战宣传3)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使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学科基础2、初步形成标志1)19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宪章的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2)1946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3)1948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结构与功能》中首次完整提出“5W”模式,确立传播学研究范围4)1949施拉姆《大众传播学》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此前有关传播学研究成果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社会科学的达芬奇”)1)《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提出社会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2)“5W”模式:单向直线性缺陷,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对形成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3)关注政治传播,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宣传研究及宣传中符号的使用4)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2、卢因:《群体决定与社会变革》《群体生活的渠道》1)“把关人”:指在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被允许进入传播流通渠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1. 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效果,包括信息的创造、传送、接收和解释。
它关注的范畴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等。
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传播媒介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等。
传播媒介理论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作用;社会影响理论关注传播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则讨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
3.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模型主要包括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等。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包括媒介、信息源、信息接收者和效果等要素;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则强调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效应。
4.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人们关注信息的接收、接纳和接受程度,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能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变化。
以及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
5. 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广泛传播、短期影响、一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大量广播、电视、新闻纸等媒介迅速传播信息,产生短期的影响,并对公众观点和态度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6. 个人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进行,而群体传播则通过组织或社会实体进行。
个人传播更具有亲密性和交互性,而群体传播更具有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
7. 媒介社会化和媒介效应:媒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渐适应和习惯于媒介环境的过程;而媒介效应则是指媒介对接收者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8.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个性化,对传统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9.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责任。
传播者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并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概述。
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为传播策略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重点复习笔记
郭庆光笔记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_____读书笔记(1)(1)
传播学教程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
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是:(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信息和知识产业;(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Chapter Four: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名解1、“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就是沿着拉斯韦尔的这条思路形成的。
2、香农—韦弗模式:美国的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1949年提出,这个模式是描写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变为可以发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送给信宿。
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一定衰减或失真。
噪音的概念,对考虑传播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影响具有启发意义。
二、简答1、传播过程的特点有哪些?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如何理解:具体P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1、系统的定义: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社会传播的系统性:(1)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2)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的系统性:具体见P8(3)大众传播:A特点:专业机构从事有组织的活动;对象广泛分散且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内容公开;有反馈机制B 影响:巨大而广泛具体见P9二、社会系统的特点:1、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的五种要素(见P9)离开了社会信息系统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因此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具体见P10(1)开放性:内部、外部(2)子系统的交织性:相互独立,互为环境;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3)双重偶然性: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因此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与社会其他子系统重合、交织,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对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时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传播障碍:传播隔阂:3、传播学的基本任务: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4、社会科学的性质: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问题应用科学的性质: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价值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交往的概念:第一,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时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型的概括性范畴。
2、交往和生产、分工的关系:同等重要的范畴(1)密不可分: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交往时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但决定着一个社会或民族的内部结构,而且制约着他们的外部关系(2)生产和交往是有机成对概念:物质生产对应物质交往,精神生产对应精神交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构成生产总体,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交往总体。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3、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1)交往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精神交往和传播的对象和范畴的相似(2)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P14-15大众传播总过程理论(3)综上,传播学应该考察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放在具体的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具体见P16-18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与一定的物质交往和物质生产相适应不是物质决定精神的简单关系,存在着相互作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时代、“第三次分工”、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三项原则: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了人类社会的传播,使它具备了其他动物界传播所部具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P24第一,先天本能,而非后天系统学习第二,基于条件反射原理,而不是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总之,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是能动的、创造性改造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1、人类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2、人类语言起源的推测: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汪汪”理论:模仿自然;“感叹”理论:偶然地表达感觉或感情;“唱歌”理论:从传播感情或欢庆事件的原始歌声中演化;“吆—嘿—呵”理论:从用力是发出的呼噜声演变3、人类语言起源的动力: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1)劳动——社会成员更紧密地结合——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增多——对语言的需要增多——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分音节的语言(2)同时,脑髓和感觉器官的发达——意识以及抽象和能力的发展——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推动两者进一步的发育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人类语言的外部现象特点:永也为武,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P272、本质上的人类语言的特性:具体见P27超越时间和空间;无限的灵活性;发音的经济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新词语、概念、含义、表达方法,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不仅创造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各种人工语言。
语言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的历史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自身,不断开创崭新的语义世界。
3、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人类主要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体外化媒介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历史。
一、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到文字的出现1、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对事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规律。
意味着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深化伽达默尔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2、口语出现的意义:(1)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和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为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2)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3)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4)口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3、口语的局限性:第一,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第二,转瞬即逝,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4、早期体外化媒介的出现及其意义:传播功能已经接近于文字,它们把信息传得更加广远,更加长久。
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进军。
二、文字传播时代: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1、发展:结绳符号、原始图画——象征性图形的使用(图画文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与真正文字接近)2、时间:公元前3000年产生3、意义:(1)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克服转瞬即逝,记录和保存不依赖有限记忆力;打破了距离限制了,扩展了交流和活动的空间;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2)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地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