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
6交通枢纽--编组站

⑤出发场后移(如图4-2-4所示)。将两侧出发场向调车场尾部靠拢布置 ,尽量缩短编成车列的转线距离,从而减少转线时分,提高尾部能力。但 是,这种布置造成出发场部分线路设在曲线上,会增加列车起动阻力,对 发车作业带来不便。
⑥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如图4-2-5所示)。将调车场尾部
按线束左右分开,分别与两侧出发场并拢。这样,上、下行可各设两条
(3)上、下行通过车场设在到发场外侧,无改编中转列车接发与改编列车
转线互不干扰,且与尾部牵出线连通,便于进行成组甩挂和坐编作业。 为了增加线路使用的机动灵活性,减少定员,节省开支,常将通过车场和
到发场合并在一起,但在使用上,仍尽量将无改编中转列车接在靠近正
线的车场外侧线路,以保持上述优点。
(4)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方向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以方便该方向列 车本务机车及时出入段。另一方向列车的本务机车需经机走线由机务 段另一端出入段。这样,可减少机车出入段与其他作业进路的交叉干 扰,并使各方向机车在站内的总走行距离最小。 (5)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便于利用尾部调机取送检修车。站 修所一般设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上。 (6)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根据主要改编车流方向、 地形、风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确定。 (7)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场间联络线连接。
5.机务作业
6.车辆检修作业 7.其他作业
第二节
编组站分类
1.路网性编组站
路网性编组站位于路网的重要节点,承担大量中转车流改编作业, 编组大量技术直达和直通列车的大型编组站。路网性编组站一般衔接 3个及以上方向或编组3个及以上方向列车,编组2个及以上去向技术直 达列车或技术直达和直通列车去向之和达到6个,日均出、入有调中转 车达6000辆,设有单向纵列式或双向纵列式和混合式的站场,其驼峰设 有自动或半自动控制设备,如汉口北、丰台西、郑州北、徐州北、阜 阳北、山海关、哈尔滨南等站。
《编组站布置图型》PPT课件

23
贵阳南
精选课件ppt
24
哈尔滨南
精选课件ppt
25
衡阳北
精选课件ppt
26
怀化南
精选课件ppt
27
淮南西
精选课件ppt
28
济南西
精选课件ppt
29
江岸西
精选课件ppt
30
昆明东
精选课件ppt
31
来舟
精选课件ppt
32
兰州西
精选课件ppt
33
柳州南
精选课件ppt
34
梅河口
精选课件ppt
二、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
(一)基本特征
(二)设备布置特点
1、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减少了车列解体时 的牵出作业。
2、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的外侧。
3、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
顺向到发列车本务机出入段通路(不设峰下机走线时):
①横切到达场出口咽喉
②绕道调车场尾部牵出线
⑷改编能力较低。存在牵出和转线行程。
可采用混合式或纵精列选课式件p编pt 组站布置图。
67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 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 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件困难、 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 也可作为其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 解编作业量适应3200~4700辆/日。
精选课件ppt
68
35
牡丹江
精选课件ppt
36
南仓
精选课件ppt
37
南京东
精选课件ppt
38
南翔
精选课件ppt
39
乔司
精选课件ppt
40
《铁路线路与站场》第一节:编组站与调车驼峰

郑州北编组站
二、编组站作业
根据编组站在路网和枢纽内的作用和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其 作业对象,编组站主要办理以下几项作业:
1.改编货物列车作业 这是编组站最主要作业,包括解体列车的到达作业和解体 作业、始发列车的集结、编组作业和出发作业。这几项作业的 数量既多而又复杂,是分别在相应不同地点和车场办理的。 2.无调中转列车作业 这种列车作业比较简单,其主要作业是换挂机车和列车的 技术检查,时间短,办理地点只限于在到发场(或专门的通过车 场)。
3. 驼峰组成 驼峰的范围是指峰前到达场(在不设峰前到达场时为牵出线)与
调车场之间的一部分线段。如图所示:
(1)推送部分:是指经驼峰解体的车列其第一钩车位于峰顶时车列 全长所在的线路范围。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使车辆能到必要的驼 峰高度,并使车钩压紧,便于摘钩。
(2)溜放部分:从驼峰峰顶到调车场计算点之间的区段,叫溜放部分。 在这段范围内设有调速设备(车辆减速器),以便调整钩车溜放速度,并且 设有分路道查以控制钩车的溜放速度。例如机械化驼峰的计算点规定在难行 调车线警冲标后100米的地方为计算点。
3.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除进行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的作 业外,有时还要变更列车重量、变更列车运行方向或进行成 组甩挂等少量调车作业,一般在到发场或通过车场进行。 4.本站作业车的作业 本站作业车是指到达本站及工业企业线或段管线内进行 货物装卸或倒装的车辆。其作业过程比改编中转列车增加了 送车、装卸及取车三项作业,其中重点是取送车作业。 5.机务作业 这项作业与区段站相同,包括机车出段、入段、段内整 备及检修作业。
8.驼峰调速系统-制动 减速器较多,少量加速器,雷达测速等
驼峰组成部分示意图
1-推送线;2-溜放线; 3-禁溜线;4-迂回线;
《工业铁路站场及枢纽》第二章车站线路与车站布置图

3
第2章 车站线路与车站布置图
2022/1/4
4
2.1 车站主要设备
货物运转
客运业务 设备
货物
及转运设备
业务设备
机务设备
信号、通讯、 车辆 闭塞设备
检修设备
房屋建筑
2.2 车站的分类
2022/1/4
6
2.2.1 车站的作用和任务
车站:
• 列车到发、会让、越行的分界点,备有配线, 一般经常办理客货运输业务,设备完善的车站 也进行编组。
2.2.2.1 工业车站的分类
接轨站 企业编组站 码头站 企业专业车站 码头站
2.2.2.2 路网铁路车站分类
中间站 区段站 编组站 客运站 货运站
2.3 车站线路的种类及站型
2022/1/4
11
2.3.1 车站线路的种类
正线
到发线
交接线 调车线和
牵出线
机车走行线
车站线路
机车整备线
轨道衡线 备用车停留线 (存车线) 货物装卸线
37
2.4.2 线路中心线至主要建筑物设备的距离
站内各种用途线路的两旁,一般都设有相应的建筑物和设 备。这些建筑物和设备的设置位置必须保证行车及人身安全和 不影响办理规定的作业,故其位置应根据建筑接近限界和机车 车辆限界以及其他有关因素.
2022/1/4
29
2.3.4.1 正线在车站范围内的位置
1 中穿式正线 2 一侧式正线 3 外包式正线
2022/1/4
30
中穿式正线车站示意图
中穿式正线车站示意图
2022/1/4
企业
31
一侧式和外包式车站示意图
下行
到
编发
机务段
编组站布置图型

四、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作业安全条件差 续溜车问题加重 站线储备能力小
•借线法: 将续溜车暂时溜入原固定线路的相邻空线集结。 •增线法:增加调车线数量来集结续溜车。 增线专用 增线活用
指当一个车列在调车场固定线路上 集结完毕,在进行编组、技检和出 发作业这段时间内,由驼峰继续溜 下的该到站(去向)的车辆。
E(千元/年)
增线有利性:
单向二级四场(调车场尾部燕尾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间房
⑦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可 使尾部咽喉长度有较大缩短 (图4-3-8a)。
⑧调车场尾部采用调车集中控制设备。保证调车作业 安全,提高平面调车效率。
⑵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进路交叉 ①平面疏解 把反向列车接车与其他作业的交叉,分散在出发 场两端咽喉,是二级式编组站减少这一交叉的主要 措施。 ②跨线桥立体疏解 当反向改编车流量很大,对反向出发场和推峰 作业的交叉干扰严重,并造成对车站解编能力的限 制时,方考虑采用立体疏解。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 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当顺向改编车流较大 或顺、反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而顺向车流为重车流时, 在运营上是有利的。
5、机务作业:机车出段、入段、段内整备及检修作业
6、车辆检修作业 ⑴列车技术检查及不摘车的经常维修,轴箱及制动装置 的经常保养 ⑵摘车的经常维修:站修(站修线、车辆段) ⑶货车的段修:大修、中修、年修 按车辆使用规定期限,定期入车 辆段进行检修作业。 7、其它作业 ⑴客运作业:旅客乘降及换乘 ⑵货运作业:包括货物装卸、换装,保温车加冰加盐, 牲畜车上水、除粪便,鱼苗车换水等 ⑶军运列车供应作业
四、编组站的分类
1. 根据编组站在路网中的位置、作用和作业量分为 2. 在一个铁路枢纽内设有两个或以上的编组站时,根据 作业分工和作业量分为 1)主要编组站 主要担当路网上中转车流的改编任务,以解编直达、 直通列车为主的车站。 2)辅助编组站 协助主要编组站作业,以解编地区小运转车流为主, 个别情况也编组少量直达列车的车站。 3. 根据布置图型的不同分为: 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 双向横列式、双向纵列式、双向混合式
4_2_编组站布置图

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类型
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
双向
横列式
混合式
纵列式
横列式
混合式
纵列式
一级一场
二级三场
二级二场
二级四场
三级六场
一级二场 横列式区段站
二级四场
三级三场
二级五场
一级三场
二级六场
三级五场
影响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因素
编组站所处路网位置、衔接干支线的数目、运量及车流性 质、车站作业持点、城市规划要求及工程条件等 满足需要的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 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支出
正线位置的选择
外包式正线
一侧式正线
中穿式正线
外包式正线
优点 只有分歧点和汇合点,作业安全
进站线路不需要立体交叉
缺点 曲线正线 独立路基 货场/工业企业线取送交叉
一侧式正线
交叉点需要立 体疏解
交叉点需要立 体疏解
客运站
优点
正线顺直,共用路基
货场/工业企业线作业与正线的交叉便于解决 编组站本身发展不受正线限制
优缺点分析
优点
流水作业 能力大
尾部两台调机:尾部能力限制,6500~6700辆/日 尾部三台调机:头部能力限制,7200~8000辆/日
同类车场集中,便于自动化
缺点
站坪长,6~8km 反向列车无效走行距离长 单项系统设置峰前到达场的固有缺点
反接反发交叉干扰 反接与推峰(调车)作业交叉干扰
机走线的位置
顺向通过车场的位置 反驼峰方向不直接发车
编发线给设计和运用带来的问题
编组站布置图

编组站布置图编组站的主要作业是在编组站的各个车场上完成的,因此到达场、编组场(调车场)和出发场就成为列车改编作业的主要场地。
调车设备是编组站的核心设备。
调车设备的数量与规模及各车场的相互位置就构成了编组站不同形式的布置图。
1. 影响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因素编组站在布置时要考虑所处路网位置、衔接干支线的数目、运量及车流性质、车站作业特点、城市规划要求及工程条件等,应满足需要的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支出,保证车站各组成部分工作上的协调性、车站作业的流水性和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减少进路交叉和作业干扰,缩短机车车辆的走行距离和在站停留时间,便于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等等。
2. 编组站布置图的分类(1)按照调车设备的套数及调车驼峰方向分类。
①单向编组站。
单向编组站只有一个调车场,上、下行改编车流合用一套调车设备(包括驼峰、调车场、牵出线)来完成解编作业。
其驼峰溜车方向一般为主要改编车流运行方向,如南京东、兰州西等编组站就是这样的情况。
②双向编组站。
双向编组站有两个调车场,两套调车设备分别承担上、下行改编车流解编作业。
在一般情况下,两系统的调车驼峰应朝向各自的上行和下行调车方向,如哈尔滨南、广州北编组站就是这样的情况。
单、双向编组站优缺点的对比如表所示。
(2)按每套改编系统内车场相互位置和数目分类。
我国铁路现场对编组站布置图有“几级几场”的称呼。
级是指车场排列形式,一级式是车场横列,二级式是到达场、调车场纵列,三级式是到达场、调车场、发车场顺序排列。
场是指车场,站内有几个车场就称为几场。
①横列式编组站。
上、下行到发场与调车场并列配置的,简称一级三场或一级二场横列式编组站。
②纵列式编组站。
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顺序纵列布置的,简称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如柳州南编组站。
③混合式编组站。
部分主要车场纵列,另一部分车场横列布置的,简称二级四场或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如太原北为单向二级四场编组站。
我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归纳起来共有6 种,即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双向横列式、双向纵列式和双向混合式。
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

优化建议一:提高作业效率
总结词:通过合理的布置图型设计,降低编组站的运营成本。
01
优化建议二:降低运营成本
详细描述
02
优化编组站的设备配置,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降低设备购置成本。
03
合理规划站场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土地占用和建筑物的建设成本。
04
加强编组站的管理,提高设备的维护保养水平,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
05
加强编组站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详细描述
总结词:通过合理的布置图型设计,提高编组站的运营安全性。
确保编组站内的各项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减少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优化建议三:提高运营安全性
01
03
02
04
05
05
未来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展望
03
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案例分析
总结词
高效、紧凑
详细描述
该大型编组站采用先进的布置图型,实现了高效的车流组织。站场布局紧凑,减少了空闲土地占用,同时保证了作业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该案例展示了大型编组站在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优势。Βιβλιοθήκη 案例一:某大型编组站的布置图型
灵活、便捷
总结词
该中型编组站在布置图型设计上注重灵活性和便捷性。通过合理的车场规划和线路配置,实现了不同车流的高效处理。同时,该站还配备了先进的调度系统,提高了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该案例突出了中型编组站在提高运输效率和满足运输需求方面的优势。
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
编组站概述 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原则 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案例分析 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优化建议 未来编组站布置图型布置展望
编组站2

室 自 动 化 设 备
外
组 合 控 电 及 制 源 组 台 屛 合 架
调 车 信 号 机
转 辙 机
轨 道 电 路
调 速 工 具
按 钮 柱
限 界 检 查 器
3
第一节 信号电气集中联锁设备
一、信号设备及平面布置 P18 T2.1.1 为纵列式机械化驼峰调车场 头部信号平面布置图(二条推送线,二条溜放 线)。 驼峰调车场头部的信号机,分为三类: •驼峰信号机:驼峰主体信号机或峰顶信号机。 •线束调车信号机 •其它调车信号机
备注
24
② 道岔位置正确 2DBJ↑、 4DBJ↑、 16DBJ↑、 10DBJ↑ ③ 限界检查继电器在定位 XJJ↑
④ 减速器动力正常
⑤ 灯丝完好
报警继电器BOJ ↓
DJ↑ TSJ ↓ FCJ↑
⑥ 驼峰推送进路锁闭
⑦ 自动防止重复开放信号 危及行车因素的联锁
QXA在定位
25
以LSJ励磁为例
(半场溜放)
20
(三)其它调车信号联锁条件 • 包括推送线、迂回线、禁溜线及与邻接场的分界 调车信号机。联锁内容与平面车站的联锁内容相 同。 • 联锁控制电路主要是取消了大站电气集中联锁电 路的选择组部分。 • 建立调车进路、开放调车信号的操作步骤是:
–由操作人员逐个扳动进路上的道岔手柄,将道岔转换 到进路开通的位置,然后按压信号按钮,若联锁条件 构成,则进路锁闭,信号开放。
• 3)驼峰信号开放还必须受到一些“因素” 的制约
减速器动力源压力不正常等情况
当有其它禁止溜放的车辆或出现危及作业安全的 情况
自动 关闭 溜放 信号
应人工及时关闭溜放 信号
18
• 4)信号开放后,发生灯丝断丝、闪光设 备故障、线路断线等情况时,应自动关 闭信号
第二章 编组站车场及线路设计-

第二节 车站设备数量确定
一、到发线
第二节 车站设备数量确定
二、机走线
4、查表法示例-编组站到发线数量
某一级三场编组站衔接2个方向,其列流量如 下(设机务段设在顺驼峰方向右侧):
6+14+7+4 A 4+15+7+5 6+15+8+5 B 4+15+10+3
注:(无改编)通过列车+( 改编)直通列 车+区段列车+摘挂列车 要求:试确定到发场(含通过车场)需要股 道数量
三、解编作业相关线路
第二节 车站设备数量确定
三、解编作业相关线路
1、调车线
(1)影响因素 ①运行图运行线的排列;
1、调车线
(2)要求 ①保证驼峰不间断解体,不产生待解或停 轮、重复解体,浪费驼峰能力;
②本站与邻站的编组分工; ②工程费最少,无多余股道。 ③调车场线路的固定使用方法; ④实行坐编、编发的可能性。
机车走 行线要根据需要另行设置 一级三场编组站,在机务段对侧到发场, 增加一条机车走行线 二级四场编组站, 顺向出发场中增加一 条机车走行线,到达场内增加一条调机 走行线 三级三场编组站, 到达场和出发场各增 加一条调机走行线。机务段设在出发场 旁反向一侧,到达场还需增加一条本务 机车走行线
第二节 车站设备数量确定
3、站线
为节省工程费用,可以采用曲线半径,但其 最小值必须保证机车、车辆安全运行
机车类型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m)
DF4 145
DF7 100
SS1 125
SS8 125
第一节 车站平纵断面设计
一、车站平面
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6-2 编组站的布置图

6、驼峰机车无线遥控及推送速度自动控制
驼峰机车上装设无线遥控装置,改善乘务员的劳动条件, 提高作业效率
驼峰机车无线遥控系统,其推峰速度 仍由驼峰值班员给定。 受人的反应能力、熟练程度、精力集中情况等多种因素的
限制。
作业效率的提高。我国大能力驼峰基本上已实现了驼峰机 车无线遥控。
7、自动提钩及自动摘接风管设备
准确地测量和处理溜放车辆的阻力。点式控制制动位前
都要设测阻区段,以便测出溜放车辆的运动加速度,进
一步计算阻力值。
5、驼峰溜放车辆进路自动控制设备
(1)国内外绝大多数驼峰均采用道岔自动集中来实现溜放 进路的自动控制。只有驼峰各分路道岔装设有自动选路设备 时,称道岔自动集中。 (2)车列解体前由计算机自动输入解体钩计划,也可由驼 峰值班员人工办理存储手续。车列解体开始后,随钩车的溜 放,控制分路道岔自动转换。
3、驼峰调速设备 (1)调速设备
①减速设备
②加速设备
③加减速设备
4、驼峰测量设备 (1)测速设备 雷达测速精度高,能连续测量瞬间速度
(2)测长设备
测量调车线空闲长度,音频动态测长器,在装
设音频轨道电路的调车线上
(3)测重设备 为非重力式减速器的控制提供重量等级参数,统计编成 车列的重量,粗略确定车辆走行阻力。 (4)测阻设备
① 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② 车站站坪长度较长 ③ 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向发展
(4)适用 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解编作业量大,衔接方向较多,且
近期运量虽然不大,但远期有较大发展的大型编组站。
4、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1)设备布置特点 ①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置在各该系统出发场的外侧 ②机务段设在机车折返较多一端的到达场与出发场之间
轨道交通车站—铁路车站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

认识中间站
(二)中间站的主要设备 ①客运设备 ②货运设备 ③站内线路 ④信号及通信设备
认识中间站
(一) 横 列 式 中 间 站 布 置 图
(a)单线铁路横列式中间站布置图 (b)双线铁路横列式中间站布置图
认识中间站
(二) 纵 列 式 中 间 站 布 置 图
(a)单线铁路纵列式中间站布置图 (b)双线铁路纵列式中间站布置图
Part 02
认识区段站
认识区段站
一、区段站的主要任务
区段站多设在铁路网上牵引区段(机车交路)的起点或终点。 区段站的主要任务是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或整备机车以及更换机车乘务组,
并为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 此外,还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解编作业及客货运业务。 在设备条件具备时,还进行机车、车辆的检修业务。
认识区段站
二、区段站的主要作业与设备
(一)区段站的主要作业 ① 客运业务 ② 货运业务 ③ 运转作业 ④ 机车业务 ⑤ 车辆业务
(二)区段站的主要设备 ① 客运业务设备 ② 货运业务设备 ③ 运转设备 ④ 机务设备 ⑤ 车辆设备
认识区段站
(一) 横 列 式 区 段 站 布 置 图
三、区段站布置图
认识区段站
(二) 纵 列 式 区 段 站 布 置 图
三、区段站布置图
认识区段站
(三) 客 货 纵 列 式 区 段 站 布 置 图
三、区段站布置图
Part 03
认识编组站
认识区段站 一、编组站的分类
(一) 路网性编组站 (二) 区域性编组站 (三) 地方性编组站
认识区段站
二、编组站的主要作业如下:
认识轨道交通运输组织 ——铁路车站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
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课件)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四) 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2)合理选择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反接、环接)。 (3)选择最佳的驼峰头尾能力匹配方案
(3)结论 ①三级三场应有较大的解编能力及相应的通过能力,若在 一定时期内不会改成双向时,应建立体跨线桥疏解该交叉点。 ②反向改编列车少且有可能近期改双向,采用平面疏解交叉 点。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三) 作业流程分析
(1)无改编中转列车
(2)改编中转列车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四) 布置图分析 1.优点 (1)各方向顺向到达的改编列车,到达、解体、编组、集结、 编组和出发都顺序流水作业。
①消除进路交叉 (a)反向改编列车接车与其他作业的交叉,分散在上行出发 场两端。
三.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三) 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①消除进路交叉
(b)反向改编列车采用环接。
(c)修跨线桥。
三.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三) 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②尾部能力加强 (a)增加调机台数:某调机去整备或取送车,由顶替机车担 当编组任务,调机时间有限,效率不显著; (b)增牵出线,设3台调机:中间牵出线与外侧牵出线编组 干扰大,中间牵出线能力得不到发挥;
(1)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产生进路交叉;
顺向无改编中转车辆
出发及通过车场
顺向改编中转车辆
到达场
调车场
出发及通过车场
反向无改编中转车辆 反向改编中转车辆
第二章区段站布置图

6、工务段线的位置
根据工务段的厂、库规模,出、入段轨道车和车辆对车站 作业的干扰和城镇规划等因素确定。
7、岔线接轨
岔线一般在货场牵出线、调车场次要牵出线、调车场或其 它站线接轨。
货运量较大或有整列到发时,为缩短进出岔线的车辆在 接轨站的停留时间,宜接入到发场。
当有几条岔线接轨时,宜集中合并引入。
第二节 区段站布置图的分析及选择
设两个货场(为I零担,III为整车); 以零担为主的货场,与地方联系不大时,一般不设站同侧。
二、区段站主要设备的配置方案
5、车辆设备
列车检修所一般设在到发场一侧; 站修所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的范围以外; 车辆段应靠近调车场,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位置时,方案 ③较优。
二、区段站主要设备的配置方案
2)双线铁路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 (2)分析布置图作业流程 ①作业进路分析:行车进路、机车进路、调车进路; ②两端咽喉最大可以同时进行的作业:
B端4项下行列车自3道出发; 机车自机待线出、入段;
上行旅客列车接入II道; 调车作业;
四.区段站基本布置图的分析
1.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
2)双线铁路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 (2)分析布置图作业流程
④一级三场式区段站
二、区段站主要设备的配置方案
3、机务设备的配置 (1)配置方案
①站房同侧(I、I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5)选择最佳的驼峰头、尾部设备匹配和能力协调方案。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四)采用条件 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
件困难、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也可作为
其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解编作业量适应3200- 4700辆/日。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次纵列配置; 2.一般机务段设于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 3.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便利取送; 4. 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 反接:反向到达解体列车从到达场出口咽喉处接入; 反发: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入口咽喉端直接发车;
第二章
编组站布置图
第一节
(一) 设备布置特点
编组站布置图分析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1.两到发场分设在调车场两侧,三场横列,设一套调 车设备; 上、下通过车场位于两到发场外侧。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到发场分工
两到发场,单线一般可按线路别使用。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四) 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1)反向改编列车接车进路的疏解问题 反接、反发时,采用立交或平交,考虑三方面:
①行车安全能否得到保证。采用立交可保证安全,但对车 站扩建为双向不利;需要较多投资;有时受地形限制需采用 较大坡度和较小曲线半径。 ②通过能力是否需要。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2.缺点 (2)车列一次牵出困难
调车场头部牵出线与到发场标高差较大(约2m),牵出线与到
发场间的联络线有较大坡度和反向曲线,增加车列牵出阻力,
有时需分批解体,降低驼峰解体能力。
(3)解编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到发场分上下行使用,解编作业由两侧牵出线承担,上下行 车流不均衡时,牵出线作业互换性差,两台调机出现忙闲不均 现象,解编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③车站未来发展是否有利。 近期反向改编列车较少,远期作业量增长较快,在不长时 期内要扩建为双向编组站,为节省工程,可采用平交过渡。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四) 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2)合理选择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反接、环接)。 (3)选择最佳的驼峰头尾能力匹配方案
下行
到达场 调车场 出发通过车场 机务段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 环接:反向到达解体列车从到达场入口咽喉处接入; 环发: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出口咽喉端绕环线迂回发车;
下行
到达场 调车场 出发通过车场 机务段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 ⑴一般反接、反发
(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到发场分工
两到发场双线应按方向别使用到发线。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一) 设备布置特点 (2)到发线进路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一) 设备布置特点
2.正线外包,通过车场设于到发场外侧,消除了横 列式区段站图型的客货交叉。
3.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 以减少机车出入库走行距离及可能形成的交叉点。 当上、下行行车量差别不大时间,设在上行场出口 处,以利于变双向系统时机车出入段。
4.一根纵轴线:将驼峰、调车场、尾部牵出线设在 一根纵轴线上。这样布置可使调车设备线路顺直,调 车作业径路短、阻力小、效率高。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一) 设备布置特点
5.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据主 要改编车流方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确定。 6.驼峰朝向应考虑重车流改编车流比例稍大的方向, 同时考虑将来车站发展不致引起驼峰方向的根本改变。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
(2)环接、环发条件 ①反向引入线路在两条以上时。若仍然反接,交叉严重, 可能造成站外停车,且到达场出口咽喉处布置复杂化。 ②驼峰采用双溜放作业时,推峰作业频率加大,反接使交 叉严重。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反向改编列车到发交叉疏解 (1)平面疏解 优点:工程费用省,有利于车站发展,进出站线路的平纵 断面的条件较好。 缺点:不能保证交叉进路上的绝对安全,严重限制了两进路 上的通过能力。 (2)立体疏解:优缺点与平面疏解相反。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2.缺点 (4)顺驼峰方向本务机走行距离长
无峰下机走线,顺峰方向机车出入段需绕行驼峰牵出线或尾
部牵出线(3.0km),走行距离长。
(5)无改编折角直通列车接发不顺畅。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1)两侧到发场适当向调车场尾部后移 将调车场两侧到发场向调车场尾部后移,减缓到发场与牵 出线间联络线的坡度或加大反向曲线的半径,使联络线适当 拉长,坡度延缓。
②尾部能力加强 (a)增加调机台数:某调机去整备或取送车,由顶替机车担 当编组任务,调机时间有限,效率不显著; (b)增牵出线,设3台调机:中间牵出线与外侧牵出线编组 干扰大,中间牵出线能力得不到发挥;
(c)调车场尾部增设辅助车场和小能力驼峰,进行零摘列车 和多组列车的编组作业; (d)将转场联络线至出发场前一段坡设为下坡,溜放转场; (e)峰尾采用电气集中,微机控制、无线调车设备。保证作 业安全,提高能力,投资较少,站场易改造;
三.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三) 布置图分析 1.优点
(1)共用峰前到达场,消除解体时整列牵出时起动困难。 (2)上下行改编列车作业流程“半流水”,减少调车折返 走行1.5km(1050m有效长); (3)直接推峰解体,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4)与纵列式三级三场比较,可缩短站坪1/3,减少工程量, 节省费用。
(3)结论 ①三级三场应有较大的解编能力及相应的通过能力,若在 一定时期内不会改成双向时,应建立体跨线桥疏解该交叉点。 ②反向改编列车少且有可能近期改双向,采用平面疏解交叉 点。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三) 作业流程分析
(1)无改编中转列车
(2)改编中转列车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四) 布置图分析 1.优点 (1)各方向顺向到达的改编列车,到达、解体、编组、集结、 编组和出发都顺序流水作业。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4)选择灵活的机动的出入段通路
顺驼峰方向本务机车出入段进路有三条: ①横切驼峰或调车场尾部,将降低驼峰或尾部牵出线能力; ②绕驼峰牵出线折返或经峰尾的环线迂回,将延长走行距离; ③设峰下跨线桥,不影响驼峰作业,缩短走行距离,增加费用, 只有运量大且向其它图型发展时用。
①反接时,列车径路短,投资省;但反向改编列车接入到达 场内侧线路,将与外侧线路车列推峰解体作业干扰;出发场, 内侧线路反向自编出发与外侧线路编组作业干扰。 ②反向改编列车所占比重较小,为缓解交叉,可在到达场外 侧设1-2条备用线,供有交叉的反向改编列车接车;到达场进 场端设牵出线把外侧车列转入内侧;在反接线路加环接线路。 ③环接时工程费多,列车走行里程加大,接车时与调机挂车 产生交叉等。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2)部分进路设计为双进路 为平衡上下行作业不均衡,可将到发场部分进路设计为双进 路,并在进站线路上铺设相应渡线。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3)缩短折角直通列车走行距离
方案一:在进站线路处设交叉渡线c,并将d、 l 设为双进路。 方案二:在两到发场间修建绕过调车场尾部牵出线的半环线。
三.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三) 布置图分析 2.缺点 (1)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自编列车出发兼通过车场出口咽喉 处交叉,列车到达或出发产生延误。 (2)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推峰解体在到达场出口咽喉处交 叉,妨碍驼峰推峰解体。
(3)驼峰头部能力较大,峰尾编组能力较小,头尾能力不 协调。
三.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7.车辆段:设于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
8.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联络线连接。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二)作业流程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1.优点 (1)站坪长度较短,投资省; (2)车场较少,管理集中; (3)通过列车的成组甩挂作业较便利。 2.缺点 ⑴解编作业效率低 改编列车牵出和转线均须折返走行,增加调车行程, 增加了解编作业时分,故解编能力较低。
下行 通过 场 出发
到达场 机务段
调车场
车辆段
Hale Waihona Puke 通过 场 出发三.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三) 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②尾部能力加强 (h)调车场部分线路设计为编发线。 (i)选择最佳的头尾能力匹配方案。
四.单向混合式二级三场编组站
(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取消下行出发及通过车场,调车场设下行编发场,下行 通过车场并入峰前到达场上侧;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五) 适用范围
解编作业量大(6500-8000辆/日); 衔接方向较多,要求车站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
地形条件允许采用6-8km站坪; 近期运量不大,但远期又有较大发展的大型编组站; 路网性、区域性编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