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设计

合集下载

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

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5)选择最佳的驼峰头、尾部设备匹配和能力协调方案。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四)采用条件 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
件困难、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也可作为
其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解编作业量适应3200- 4700辆/日。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次纵列配置; 2.一般机务段设于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 3.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便利取送; 4. 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 反接:反向到达解体列车从到达场出口咽喉处接入; 反发: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入口咽喉端直接发车;
第二章
编组站布置图
第一节
(一) 设备布置特点
编组站布置图分析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1.两到发场分设在调车场两侧,三场横列,设一套调 车设备; 上、下通过车场位于两到发场外侧。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到发场分工
两到发场,单线一般可按线路别使用。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二.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
(四) 布置图分析 3.加强能力措施 (1)反向改编列车接车进路的疏解问题 反接、反发时,采用立交或平交,考虑三方面:
①行车安全能否得到保证。采用立交可保证安全,但对车 站扩建为双向不利;需要较多投资;有时受地形限制需采用 较大坡度和较小曲线半径。 ②通过能力是否需要。
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设计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设计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设计(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程名称:编组站调车自动控制设计题目: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专业:铁道信号四班年级: 2009姓名:朱奇学号:指导教师:黄高勇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2年6月10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铁道信号四班姓名朱奇学号开题日期:2012年5月20日完成日期:2012年6月10日题目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一、设计的目的通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并且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而辩证地分析和处理设计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设计的要求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以铁路信号基础设备、铁路信号运营基础、车站自动控制等课程为基础,特别是车站自动控制,是本课程的前提。

能力要求:要求每位同学能够根据对编组站的作业过程的认识,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独立完成该课程设计。

三、指导教师评语四、成绩指导教师 (签章)年月日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摘要:本文是关于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的设计,除了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级、场、横列式、纵列式等以外,还有解编组站的设计规范,该编组站的布置特点,以及股道编号和道岔编号的相关规则和到发线数目、调车场线路数目以及有效长、迁出线的数目和有效长的确定,各处信号机的设置方式和高柱、矮柱的选择。

关键词:单向纵列式级场1基本概念编组站概念在铁路网中,凡用于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它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专用调车设备的车站。

设置通常设在有3条及以上的铁路交汇点,或有大量车流集散的工矿企业、港口、大城市所在地区。

高速铁路运输设备第三章 第四节编组站

高速铁路运输设备第三章 第四节编组站

如图3-4-1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一般适用于上、下行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在3200~4700 辆左右,或站坪长度受到限制及远期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也可作为远期大型编组站的初期过渡布 置图。 (1)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3-4-2所示)
图3-4-4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由于设有两套调车设备,车场又都是纵向排列,进路交叉少,因而 能力大。一般情况能够解编14000~16000辆/日。
如图3-4-2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二级式编组站的驼峰解体能力较大,它适用于编解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困难的大、 中型编组站。
(1)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所有衔接方向到达的改编列车都接入一个共同的到达场,车列的解编作 业集中在一个共同的调车场,发往各个方向的列车,也是在一个共用的出发场上办理。到达场、调车 场和出发场是顺序配置的。 (1)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3-4-4所示)
调车设备是编组站的核心设备。调车设备的数量与规模及各车场的相互位置就构成了编组站不同形式的 布置图。 1. 按调车设备的套数及调车驼峰方向分类 (1)单向编组站 只有一个调车场,上、下行只有一套调车设备(包括驼峰、调车场、牵出线),其驼峰溜车方向一般顺主 要改编车流运行方向(也称顺向)。 (2)双向编组站 有两个调车场,上、下行各有一套调车设备,一般情况下,两系统的调车驼峰应朝向各自的上行和下行调 车方向。 2. 按每一套系统内车场的相互位置和数目分类 (1)横列式编组站 上下行到发场与调车场并列配置。 (2)纵列式编组站 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等主要车场顺序纵向排列。 (3)混合式编组站 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出发场与调车场并(横)列。 我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归纳有六种: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双向横列式、双向纵 列式、双向混合式。其他类型都是在这些布置图基础上派生的,并且数量很少。 此外,我国铁路现场对编组站布置的图习惯上称为“几级几场”。“级”是指同一调车系统中到达场、调 车场、发车场纵向排列的场间关系。一级式就是指车场横列,二级式就是指到达场、调车场纵列,而三级 式是指到达场、调车场、发车场顺序纵列;“场”是指车场,车站有几个车场就叫做几场。 3. 常见编组站布置图 (1)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如图3-4-1所示)

第三章第二讲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铁路枢纽

第三章第二讲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铁路枢纽

第四节
编组站
此外,我国铁路现场对编组站图在习惯上称 为“几级几场”。 “级”是指同一调车系统中到达场、调车场、 发车场纵向排列(纵向数),一级式就是指车场 横列,二级式就是指到达场、调车场纵列,而三 级式是指到达场、调车场、发车场顺序纵列。 “场”是指车场,车站有几个车场,就叫做几 场。
第四节
第四节
编组站
牵出线调车是最基本的调车作业方式,牵 出线是一项重要的调车设备。如车列的编组、转 线、车辆的摘挂和取送等需使用牵出线进行调车。 其方法包含推送调车法和溜放调车法。
驼峰调车即调车机车先将车列推上峰顶, 摘开车钩后利用车辆自身重力自行溜放。这是编 组站解体车列的一种主要方法。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实例图
第四节
编组站
单向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
第四节
编组站
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
第四节
编组站
四、调车设备 铁路编组站的主要任务,是对货物列车进行解体和编 组,其运营特征集中反映在解体和编组的调车作业过程中。 1、调车工作分类 (1)调车工作按目的分为解体、编组、取送等; (2)调车工作按使用设备分为牵出线调车和驼峰调车 两种。
第三节
区段站
2、区段站的设备:为了保证上述作业的完 成,在区段站上设有以下设备: (1)客运业务设备:主要有旅客站房、站台、 雨棚及跨越线路设备等; (2)货运业务设备:货场及其有关设备。如 装卸线、货物站台、仓库及装卸机械等; (3)运转设备: ①旅客运转设备:专供旅客列车使用的旅客 列车到发线及客车车底停留线等。 ②货物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调车线、 牵出线(有时设简易驼峰)、机车走行线及机待 线等。

纵列式车站布置图

纵列式车站布置图
• 限界最常用的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
2020/3/7
3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4.2 线路中心线至主要建筑物设备的距离
站内各种用途线路的两旁,一般都设有相应的建筑物和设 备。这些建筑物和设备的设置位置必须保证行车及人身安全和 不影响办理规定的作业,故其位置应根据建筑接近限界和机车 车辆限界以及其他有关因素.

货物线;机
机车走行线;机 、机
整备线;机
卸油线。
牵出线;
2020/3/7
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3.2 车场
• 定义:将办理同一种作业的线路两端用梯线连接起来,便成为车 场.
• 按形状可分为梯形车场、异腰梯形车场、平行四边形车场及梭形 车场.
2.3.4.1 正线在车站范围内的位置
1 中穿式正线 2 一侧式正线 3 外包式正线
2020/3/7
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中穿式正线车站示意图
中穿式正线车站示意图
2020/3/7
企业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纵列式
混合式
2020/3/7
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第四节 编组站

第四节 编组站

编组站的设备
1、调车设备(核心):调车驼峰、调车场(线)、牵出 线、调车机车。
2、行车设备:接发货物列车的到发线 3、机务设备:机务段,整备设备 4、车辆设备:列检所、站修所、车辆段
5、货运设备 整倒装设备 牲畜、鱼苗车的上水换水设备:给水栓 货场
6、其它设备 1)客运设备 2)站内外连接线路设备:有进出站线路、站内 联络线和机车走行线
驼峰调车调速工具和速度控制 基本概念及原理
编组站的作用:对货物列车解体和编组
货物列车通过能力:关键在于解体能力和编组能力
解体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均推送速度和溜放速度
推送速度控制:是通过对推送机车的速度控制来实现
溜放速度控制:驼峰纵断面通过控制调速工具对车辆的溜放速度进行 调整
调速工具
一、几个概念 1、间隔调速:在溜放进路上,对相邻溜放车组之间合理间隔的调速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
丰台西 郑州北
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
(一)设备布置特点 1.上、下行各有一套独立的调车作业系统,驼峰方向
相对,车场配置均按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顺序 排列。 2. 两套调车系统间设置场间联络线处理交换车流。 3.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置在各该系统出发场外侧。 4. 机务段设在两套调车系统之间。 5.车辆段设在两系统之间靠近空车方向的调车场尾部 。
编组站主要类型
单向横列式编组站 单向混合式编组站 单向纵列式编组站 双向横列式编组站 双向纵列式编组站 双向混合式编组站
向、级、场、式
“向”指调车系统 单向:上、下行改编车流共用一套调车设备 双向:两套调车设备分别承担上下行改编车流解编作业
“级”指在车场排列形式。 一级 二级 三级
“场”指全站主要车场的总数。

编组站布置图PPT课件

编组站布置图PPT课件

本章内容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混合式二级三场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三级三场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设备布置特点 图形的优缺点 适用范围
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设备布置特点
正线外包,消除了横列式区段站图形的客、货交叉 到发场分设调车场两侧,避免了列车到发与车列牵出转线
编组站布置图
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类型
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
横列式
混合式
纵列式
横列式
一级一场
二级三场
一级二场 横列式区段站
二级四场
一级三场
二级二场 三级三场
双向
混合式
纵列式
二级四场
三级六场
二级五场
二级六场
三级五场
影响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因素
编组站所处路网位置、衔接干支线的数目、运量及车流性 质、车站作业持点、城市规划要求及工程条件等
流水作业 能力大
尾部两台调机:尾部能力限制,6500~6700辆/日 尾部三台调机:头部能力限制,7200~8000辆/日
同类车场集中,便于自动化
缺点
站坪长,6~8km 反向列车无效走行距离长 单项系统设置峰前到达场的固有缺点
反接反发交叉干扰 反接与推峰(调车)作业交叉干扰
优缺点分析
作业进路间的交叉 上、下行通过车场设在到发场外侧,无改编中转列车接发
与改编列车转线互不干扰,且与尾部牵出线连通,便于进 行成组甩挂和坐编作业 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方向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 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便于利用尾部调机取送 检修车。站修所一般设在调车场外侧的线路上 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根据主要改编 车流方向、地形、风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确定 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场间联络线连接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各衔接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和出发场依次纵向排列。

机务段通常设在出发场附近反驼峰方向通过车场的外侧,车辆段可设在调车场尾部任意一侧。

这种图型编组站的优点是改编能力大、站内交叉少、通过能力大、线路使用灵活性大,宜于实现全站作业自动化方案。

缺点是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走行距离长、占地较大、工程投资大。

这种图型编组站适用于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大,解编作业量大的大型编组站。

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布置示意图CAD导出的PDF:
单向纵列式三级三场编组站技术作业程序:
三个车场各有分工,到达场主要办理列车到达(接车)车列停留、直通列车发车等作业,编组场主要办理列车解体、集结和编组等作业,出发场主要办理编成的列车的发车作业。

若是直通列车,即不需要改编的列车,只需在到发场做技检、货检等工作后就发车。

如果是改编列车则需要一些复杂的作业程序,当列车到达,要到达列车预确报,先进行排列进路开放信号,列车进入到达场,换调车机车牵引。

调车机车一般来自于机务段。

然后开放推送进路、信号,调车机车牵引到调车场,在驼峰进行推峰速度控制,到达编组场之前要进行溜放进路控制,进入编组场要控制溜放速度,同时进行编组进路控制,完成重新编组。

在列检或者调车过程中发现车辆损坏需要摘车倒装后送往车辆段进行站修,或者根据任务扣车送车辆段段修,因此为了方便车辆段在调车场附近。

调车机车牵引至出发场,换挂本务机车。

本务机车来自于出发场旁边的机务段。

发车场进行发车进路信号控制,发车之前要进行出发列车预确报。

《编组站布置图型》PPT课件

《编组站布置图型》PPT课件

23
贵阳南
精选课件ppt
24
哈尔滨南
精选课件ppt
25
衡阳北
精选课件ppt
26
怀化南
精选课件ppt
27
淮南西
精选课件ppt
28
济南西
精选课件ppt
29
江岸西
精选课件ppt
30
昆明东
精选课件ppt
31
来舟
精选课件ppt
32
兰州西
精选课件ppt
33
柳州南
精选课件ppt
34
梅河口
精选课件ppt
二、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
(一)基本特征
(二)设备布置特点
1、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减少了车列解体时 的牵出作业。
2、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的外侧。
3、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
顺向到发列车本务机出入段通路(不设峰下机走线时):
①横切到达场出口咽喉
②绕道调车场尾部牵出线
⑷改编能力较低。存在牵出和转线行程。
可采用混合式或纵精列选课式件p编pt 组站布置图。
67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 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 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件困难、 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 也可作为其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 解编作业量适应3200~4700辆/日。
精选课件ppt
68
35
牡丹江
精选课件ppt
36
南仓
精选课件ppt
37
南京东
精选课件ppt
38
南翔
精选课件ppt
39
乔司
精选课件ppt
40

纵列式车站布置图

纵列式车站布置图

2018/8/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3.3 站型
横列式
站型的 三种形式 纵列式 混合式
2018/8/5
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下行
到达场 机务段
编组场
到发场
出发场
车辆段
编组场
双向三级五场混合式编组站布置图
2018/8/5
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3.4 正线、车场的位置
2018/8/5
2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 ' 警


' ' ' 警

下行




下行

Ⅰ Ⅱ

纵列式中间站布置图
2018/8/5
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下行

到达场
编组场
辆 机务 段方 车 案 段
计算机辅助站场设计
2018/8/5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第2章 车站线路与车站布置图

铁路编组场的优缺点

铁路编组场的优缺点

铁路五种编组场的优缺点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1 •优点:站坪长度短,投资省;车场较少,布置紧凑,作业灵活,集中管理方便;无上、下行客货列车进路交叉及列车到发与车列转线交叉等。

2.缺点:改编列车解体转线困难;改编车流在站内折返走行距离长;当上、下行改编车流不均衡时,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改编车流在站内往返走行停留、有调中转时间长,作业效率低。

3•适用范围: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一般适用于上、下行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在3200—4700辆左右,站坪长度受到限制或远期无大发展,牵引定数小的中、小编组站,也可作为远期大型编组站的初期过渡图型。

二、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图型1.优点:⑴由于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上、下行方向改编列车接入到达场,从而消除了“一级三场”整列转线困难的问题。

⑵改编车辆和调车作业行程较短,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是“半流水”式的,即到达和解体作业是“流水式”进行,而编组和出发作业是“折返式”进行。

反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流程,则是逆向“半流水式”的。

⑶车列解体时间短,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⑷车站长度较纵列式布置图短,可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

2•缺点:⑴尾部能力较低。

二级式编组站的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由于上、下行出发场与调车场并列布置,因此,自编列车都经牵出线转线,产生多余的折返行程,从而造成调车场头部和尾部能力不相适应,影响全站设备能力的发挥。

⑵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自编列车出发产生交叉。

3 •适用范围:适用于编解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

三、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图型1.优点:⑴为车站各方向的改编列车的改编作业创造了良好的作业条件,到达、解体、编组和出发作业完全是“流水式”。

⑵各方向改编车辆在站内行程短,无多余的走行,缩短了车辆的在站停留时间,所以改编能力大。

⑶站内交叉较横列式或混合式都少,通过能力较大。

⑷同类车场集中布置,线路使用的灵活性大。

《铁路线路与站场》第一节:编组站与调车驼峰

《铁路线路与站场》第一节:编组站与调车驼峰

郑州北编组站
二、编组站作业
根据编组站在路网和枢纽内的作用和所承担的任务以及其 作业对象,编组站主要办理以下几项作业:
1.改编货物列车作业 这是编组站最主要作业,包括解体列车的到达作业和解体 作业、始发列车的集结、编组作业和出发作业。这几项作业的 数量既多而又复杂,是分别在相应不同地点和车场办理的。 2.无调中转列车作业 这种列车作业比较简单,其主要作业是换挂机车和列车的 技术检查,时间短,办理地点只限于在到发场(或专门的通过车 场)。
3. 驼峰组成 驼峰的范围是指峰前到达场(在不设峰前到达场时为牵出线)与
调车场之间的一部分线段。如图所示:
(1)推送部分:是指经驼峰解体的车列其第一钩车位于峰顶时车列 全长所在的线路范围。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使车辆能到必要的驼 峰高度,并使车钩压紧,便于摘钩。
(2)溜放部分:从驼峰峰顶到调车场计算点之间的区段,叫溜放部分。 在这段范围内设有调速设备(车辆减速器),以便调整钩车溜放速度,并且 设有分路道查以控制钩车的溜放速度。例如机械化驼峰的计算点规定在难行 调车线警冲标后100米的地方为计算点。
3.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作业 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除进行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的作 业外,有时还要变更列车重量、变更列车运行方向或进行成 组甩挂等少量调车作业,一般在到发场或通过车场进行。 4.本站作业车的作业 本站作业车是指到达本站及工业企业线或段管线内进行 货物装卸或倒装的车辆。其作业过程比改编中转列车增加了 送车、装卸及取车三项作业,其中重点是取送车作业。 5.机务作业 这项作业与区段站相同,包括机车出段、入段、段内整 备及检修作业。
8.驼峰调速系统-制动 减速器较多,少量加速器,雷达测速等
驼峰组成部分示意图
1-推送线;2-溜放线; 3-禁溜线;4-迂回线;

铁路车站编组站

铁路车站编组站

编组站布置型式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实例图
编组站驼峰示意图
作业和设备
编组站主要设备是
调车场和调车设备。调
车作业的效率与安全,
除了与调车人员的技术
水平和熟练程度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车站所采用
的调车设备和技术设施。
调车工作按使用的设备
不同,分为牵出线调车
和驼峰调车两种。
平面牵出线基本设于平道上,调车时,车 辆溜放的动力是靠调车机车的推力。牵出线设 于调车场尾部,适合于车列的编组作业。 驼蜂系骆驼的峰背而得名。调车时,车辆溜放 的动力以其本身的重力为主,调车机车的推力 为辅。驼蜂一般设在调车场头部,适合于列车 的解体作业。
易行车和难行车),在编组线上,有两个问题经常出现:
一是易行车接近停留车时,走行速度超过使用铁鞋的
极限速度,和停留车超速连挂,造成车辆破损,货物
损坏;另一个问题,难行车走行不到应该停留的位置,
比如车组停在了距停留车还有30米或者50米的距离,
这30米或50米习惯上称做天窗。天窗多了,一条编组
线上停留的车辆还不足一列车要求的数量,就已经
中国铁路目前采用的减速器,主要有压力式钳形减速
器和重力式减速器两种。
压力式钳形减速器
压力式钳形减速器利用空气作为动力,由 钢轨两侧的制动夹板挤压车轮进行制动。
重力式减速器主要借助于车辆本身的重量 使制动夹板产生对车轮的压力而进行制动。这 种减速器类型很多,我国通常使用一种叫做双 轨条油压重力式减速器。
“满线”,这时必须由机车去推,(习惯上叫推场子),
把停留车全部连挂在一起。
综合自动化驼峰编组站
综合自动化驼峰编组站是比较高级的编组 站,由溜放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构成。信 息处理系统也称作运营管理系统。

铁路编组场的优缺点

铁路编组场的优缺点

铁路五种编组场的优缺点一、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1.优点:站坪长度短,投资省;车场较少,布置紧凑,作业灵活,集中管理方便;无上、下行客货列车进路交叉及列车到发与车列转线交叉等。

2.缺点:改编列车解体转线困难;改编车流在站内折返走行距离长;当上、下行改编车流不均衡时,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改编车流在站内往返走行停留、有调中转时间长,作业效率低。

3.适用范围: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图型,一般适用于上、下行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在3200—4700辆左右,站坪长度受到限制或远期无大发展,牵引定数小的中、小编组站,也可作为远期大型编组站的初期过渡图型。

二、单向二级四场混合式编组站图型1.优点:⑴由于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上、下行方向改编列车接入到达场,从而消除了“一级三场” 整列转线困难的问题。

⑵改编车辆和调车作业行程较短,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是“半流水”式的,即到达和解体作业是“流水式”进行,而编组和出发作业是“折返式”进行。

反向改编车流的作业流程,则是逆向“半流水式”的。

⑶车列解体时间短,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⑷车站长度较纵列式布置图短,可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

2.缺点: ⑴尾部能力较低。

二级式编组站的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由于上、下行出发场与调车场并列布置,因此,自编列车都经牵出线转线,产生多余的折返行程,从而造成调车场头部和尾部能力不相适应,影响全站设备能力的发挥。

⑵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自编列车出发产生交叉。

3.适用范围:适用于编解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

三、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图型1.优点: ⑴为车站各方向的改编列车的改编作业创造了良好的作业条件,到达、解体、编组和出发作业完全是“流水式”。

⑵各方向改编车辆在站内行程短,无多余的走行,缩短了车辆的在站停留时间,所以改编能力大。

⑶站内交叉较横列式或混合式都少,通过能力较大。

⑷同类车场集中布置,线路使用的灵活性大。

编组站布置图型

编组站布置图型

四、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
作业安全条件差 续溜车问题加重 站线储备能力小
•借线法: 将续溜车暂时溜入原固定线路的相邻空线集结。 •增线法:增加调车线数量来集结续溜车。 增线专用 增线活用
指当一个车列在调车场固定线路上 集结完毕,在进行编组、技检和出 发作业这段时间内,由驼峰继续溜 下的该到站(去向)的车辆。
E(千元/年)
增线有利性:
单向二级四场(调车场尾部燕尾式)编组站布置图
三间房
⑦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可 使尾部咽喉长度有较大缩短 (图4-3-8a)。
⑧调车场尾部采用调车集中控制设备。保证调车作业 安全,提高平面调车效率。
⑵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出发的进路交叉 ①平面疏解 把反向列车接车与其他作业的交叉,分散在出发 场两端咽喉,是二级式编组站减少这一交叉的主要 措施。 ②跨线桥立体疏解 当反向改编车流量很大,对反向出发场和推峰 作业的交叉干扰严重,并造成对车站解编能力的限 制时,方考虑采用立体疏解。 (四)适用范围 适用于解编作业量较大或解编作业量大而地形 条件困难的大、中型编组站。当顺向改编车流较大 或顺、反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而顺向车流为重车流时, 在运营上是有利的。
5、机务作业:机车出段、入段、段内整备及检修作业
6、车辆检修作业 ⑴列车技术检查及不摘车的经常维修,轴箱及制动装置 的经常保养 ⑵摘车的经常维修:站修(站修线、车辆段) ⑶货车的段修:大修、中修、年修 按车辆使用规定期限,定期入车 辆段进行检修作业。 7、其它作业 ⑴客运作业:旅客乘降及换乘 ⑵货运作业:包括货物装卸、换装,保温车加冰加盐, 牲畜车上水、除粪便,鱼苗车换水等 ⑶军运列车供应作业
四、编组站的分类
1. 根据编组站在路网中的位置、作用和作业量分为 2. 在一个铁路枢纽内设有两个或以上的编组站时,根据 作业分工和作业量分为 1)主要编组站 主要担当路网上中转车流的改编任务,以解编直达、 直通列车为主的车站。 2)辅助编组站 协助主要编组站作业,以解编地区小运转车流为主, 个别情况也编组少量直达列车的车站。 3. 根据布置图型的不同分为: 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 双向横列式、双向纵列式、双向混合式

4_2_编组站布置图

4_2_编组站布置图
编组站布置图
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类型
编组站布置图
单向
双向
横列式
混合式
纵列式
横列式
混合式
纵列式
一级一场
二级三场
二级二场
二级四场
三级六场
一级二场 横列式区段站
二级四场
三级三场
二级五场
一级三场
二级六场
三级五场
影响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因素

编组站所处路网位置、衔接干支线的数目、运量及车流性 质、车站作业持点、城市规划要求及工程条件等 满足需要的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 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支出
正线位置的选择

外包式正线


一侧式正线
中穿式正线
外包式正线
优点 只有分歧点和汇合点,作业安全
进站线路不需要立体交叉
缺点 曲线正线 独立路基 货场/工业企业线取送交叉
一侧式正线
交叉点需要立 体疏解
交叉点需要立 体疏解
客运站
优点
正线顺直,共用路基
货场/工业企业线作业与正线的交叉便于解决 编组站本身发展不受正线限制
优缺点分析

优点


流水作业 能力大
尾部两台调机:尾部能力限制,6500~6700辆/日 尾部三台调机:头部能力限制,7200~8000辆/日


同类车场集中,便于自动化

缺点

站坪长,6~8km 反向列车无效走行距离长 单项系统设置峰前到达场的固有缺点
反接反发交叉干扰 反接与推峰(调车)作业交叉干扰

机走线的位置
顺向通过车场的位置 反驼峰方向不直接发车
编发线给设计和运用带来的问题

编组站布置图

编组站布置图

编组站布置图编组站的主要作业是在编组站的各个车场上完成的,因此到达场、编组场(调车场)和出发场就成为列车改编作业的主要场地。

调车设备是编组站的核心设备。

调车设备的数量与规模及各车场的相互位置就构成了编组站不同形式的布置图。

1. 影响编组站布置图的主要因素编组站在布置时要考虑所处路网位置、衔接干支线的数目、运量及车流性质、车站作业特点、城市规划要求及工程条件等,应满足需要的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支出,保证车站各组成部分工作上的协调性、车站作业的流水性和设备使用的灵活性,减少进路交叉和作业干扰,缩短机车车辆的走行距离和在站停留时间,便于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等等。

2. 编组站布置图的分类(1)按照调车设备的套数及调车驼峰方向分类。

①单向编组站。

单向编组站只有一个调车场,上、下行改编车流合用一套调车设备(包括驼峰、调车场、牵出线)来完成解编作业。

其驼峰溜车方向一般为主要改编车流运行方向,如南京东、兰州西等编组站就是这样的情况。

②双向编组站。

双向编组站有两个调车场,两套调车设备分别承担上、下行改编车流解编作业。

在一般情况下,两系统的调车驼峰应朝向各自的上行和下行调车方向,如哈尔滨南、广州北编组站就是这样的情况。

单、双向编组站优缺点的对比如表所示。

(2)按每套改编系统内车场相互位置和数目分类。

我国铁路现场对编组站布置图有“几级几场”的称呼。

级是指车场排列形式,一级式是车场横列,二级式是到达场、调车场纵列,三级式是到达场、调车场、发车场顺序排列。

场是指车场,站内有几个车场就称为几场。

①横列式编组站。

上、下行到发场与调车场并列配置的,简称一级三场或一级二场横列式编组站。

②纵列式编组站。

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顺序纵列布置的,简称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如柳州南编组站。

③混合式编组站。

部分主要车场纵列,另一部分车场横列布置的,简称二级四场或二级三场混合式编组站,如太原北为单向二级四场编组站。

我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归纳起来共有6 种,即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双向横列式、双向纵列式和双向混合式。

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6-2 编组站的布置图

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6-2  编组站的布置图

6、驼峰机车无线遥控及推送速度自动控制

驼峰机车上装设无线遥控装置,改善乘务员的劳动条件, 提高作业效率

驼峰机车无线遥控系统,其推峰速度 仍由驼峰值班员给定。 受人的反应能力、熟练程度、精力集中情况等多种因素的
限制。

作业效率的提高。我国大能力驼峰基本上已实现了驼峰机 车无线遥控。
7、自动提钩及自动摘接风管设备
准确地测量和处理溜放车辆的阻力。点式控制制动位前
都要设测阻区段,以便测出溜放车辆的运动加速度,进
一步计算阻力值。
5、驼峰溜放车辆进路自动控制设备
(1)国内外绝大多数驼峰均采用道岔自动集中来实现溜放 进路的自动控制。只有驼峰各分路道岔装设有自动选路设备 时,称道岔自动集中。 (2)车列解体前由计算机自动输入解体钩计划,也可由驼 峰值班员人工办理存储手续。车列解体开始后,随钩车的溜 放,控制分路道岔自动转换。
3、驼峰调速设备 (1)调速设备
①减速设备
②加速设备
③加减速设备
4、驼峰测量设备 (1)测速设备 雷达测速精度高,能连续测量瞬间速度
(2)测长设备
测量调车线空闲长度,音频动态测长器,在装
设音频轨道电路的调车线上
(3)测重设备 为非重力式减速器的控制提供重量等级参数,统计编成 车列的重量,粗略确定车辆走行阻力。 (4)测阻设备
① 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② 车站站坪长度较长 ③ 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向发展
(4)适用 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解编作业量大,衔接方向较多,且
近期运量虽然不大,但远期有较大发展的大型编组站。
4、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
(1)设备布置特点 ①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置在各该系统出发场的外侧 ②机务段设在机车折返较多一端的到达场与出发场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编组站调车自动控制设计题目: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专业:铁道信号四班年级: 2009姓名:朱奇学号: 20098691指导教师:黄高勇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012年6月10日课程设计任务书专业铁道信号四班姓名朱奇学号 20098691开题日期:2012年5月20日完成日期:2012年6月10日题目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一、设计的目的通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并且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而辩证地分析和处理设计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设计的要求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以铁路信号基础设备、铁路信号运营基础、车站自动控制等课程为基础,特别是车站自动控制,是本课程的前提。

能力要求:要求每位同学能够根据对编组站的作业过程的认识,结合课程设计的内容,独立完成该课程设计。

三、指导教师评语四、成绩指导教师 (签章)年月日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摘要:本文是关于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的设计,除了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级、场、横列式、纵列式等以外,还有解编组站的设计规范,该编组站的布置特点,以及股道编号和道岔编号的相关规则和到发线数目、调车场线路数目以及有效长、迁出线的数目和有效长的确定,各处信号机的设置方式和高柱、矮柱的选择。

关键词:单向纵列式级场1基本概念1.1编组站概念在铁路网中,凡用于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它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专用调车设备的车站。

1.2设置通常设在有3条及以上的铁路交汇点,或有大量车流集散的工矿企业、港口、大城市所在地区。

位于工业区或港口附近并专为工业区或港口服务的编组站,又称工业编组站或港湾编组站。

1.3分类a)路网性编组站——设置在有3条及以上主要铁路干线的交汇点,编组2个及以上远程技术直达列车(通过1个以上编组站的列车),每昼夜编解6000辆及以上车辆。

b)区域性编组站——设置在有3条及以上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主要编组相邻编组站直通列车,每昼夜编解4000辆及以上车辆。

c)地方性编组站——设置在有3条及以上铁路干、支线的交汇点,或工矿区、港湾区、终端大城市地区附近,主要编组相邻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间的直通、区小运转列车,每昼夜编解2000辆及以上车辆。

1.4单向和双向凡驼峰朝一个方向改编车流的称为单向布置图;主要驼峰朝相对方向改编车流的称为双向布置图。

1.5横列式与纵列式1.5.1横列式、纵列式、混合式布置图纵列式: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顺序纵列布置,简称三级三场编组站。

横列式:上、下行到发场横列于调车场两侧或一侧,简称一级三场或一级二场编组站。

混合式: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上、下行出发场横列于调车场两侧或一侧,简称二级四场或二级三场编组站。

1.5.2中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中国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类型归纳起来共有六种,即:单向横列式,单向纵列式,单向混合式;双向横列式,双向纵列式,双向混合式。

其他类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派生的并且数量很少。

1.5.3优缺点单向横列式优点:造价低,占地省,便于管理缺点:机车车辆调车走行公里长,调车效率低。

单向纵列式优点:调车效率高,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缺点:占地多,工程投资大2编组站设备的布置特点a)所有衔接方向到达的改编列车均接入一个共用的峰前到达场,全部解编作业集中在共用的调车场上办理,发往各方向的自编始发列车也集中在一个共用的出发场上作业。

b)通过车场一般设在出发场外侧。

c)机务段设在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外侧。

设置峰下跨线桥,顺向到达机车可通过峰下机走线入段。

d)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

e)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

3单向三级三场纵列式编组站主要优缺点3.1主要优点:a)为各方向到达改编的列车在站内的解体、集结、编组、出发过程都是“流水式”作业。

b)改编车辆和调机作业行程短,解编效率高,能力较大。

c)站内各种作业交叉干扰较横列式和混合式都少,车站通过能力较大。

d)同类车场集中布置且仅设一套调车设备,站内线路运用机动灵活,线路数量、用地面积和车站定员均较双向布置图有较大节省,有利于实现编组站现代化。

3.2主要缺点:a)反向改编列车走行里程较长。

b)车站站坪长度较长,约6~8km。

c)站内采用跨线桥立体疏解布置,不利于向双向编组站布置图发展。

4股道编号、道岔编号4.1股道编号a)为了作业和维修管理上的方便站内线路和道岔,应有统一的编号。

站内正线规定用罗马数字编号(Ⅰ、Ⅱ……),站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1、2、3……)b)单线铁路:由站房开始,向外侧顺序编号。

c)复线铁路:由正线开始向两侧顺序编号,上行为双号,下行为单号。

d)尽头式车站:如站舍位于线路一侧时,从靠近站舍的线路起向远离站舍的方向顺序编号;如无站舍,或站舍在线路终端一侧时,向终点方向,由左侧开始顺序编号。

e)划分车场的车站:车场股道的编号亦应从靠近站舍(信号楼)的股道起,向远离站舍(信号楼)方向顺序编号。

股道编号用阿拉伯数字,在股道编号前冠以罗马数字表示车场,如二场三股道,应为II3股道。

对无站舍(信号楼)的车场,应顺公里标方向从左向右编号。

4.2道岔编号用阿拉伯数字从车站两端由外而内,由主(接发列车)而次(调车)依次编号,上行列车到达端用双数,下行列车到达端用单数。

a)如车站一端衔接两个方向以上(有上行也有下行)道岔应按主要方向编号。

b)每一道岔均应编以单独的号码,渡线道岔,交叉渡线道岔及交分道岔等处的联动道岔,应编为连续的单数或双数c)站内道岔,一般以信号楼中心线或车站中心线作为划分单数号与双数号的分界线d)当车站有几个车场时,每一车场的道岔必须单独编号,并使用三位数字表示,百位数字表示车场号码,个位和十位数字表示道岔号码,如107,表示一场的7号道岔。

应当避免在同一车站内有相同的道岔号码5信号机的布置信号机是指示列车和车列运行的主要设备,车站线路能否被充分利用及使用中是否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号机的布置是否合理。

因此,设计时应对车站线路运用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再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铁路信号设计规范>>来布置全站的信号机。

一般先布置列车信号机,再布置调车信号机。

5.1列车信号机的布置(一)进站信号机进站信号机用于对由区间线路驶向车站内方的接车进路进行防护,设置在每一方向的进站口道岔外方,列车运行前进方向线路的左侧。

技规59条规定,进站信号机应设于距进站道岔尖轨尖端(顺向为警冲标)不少于50米的地方。

除基本要求外,还应结合勘测调查和收集到的资料来确定进站信号机设置的地点,但是一般不超过400m。

(二)预告信号机预告信号机对主体信号机起预告作用。

一般安装在非自动闭塞区段进站信号机前方,与主体信号机间距不得少于800米。

当预告信号机显示距离不到400米时,其安装距离不小于1000米。

这些规定是由于预告信号机只有黄绿两种显示,其黄灯表示进站信号机在红灯状态。

因此,当司机通过黄灯时,必须准备在其主体信号机前停车,这段走行距离不少于800m的制动距离的要求。

(三)出站信号机为了禁止或准许列车由车站开往区间,车站内有发车作业的到发线股道上,均应设出站信号机。

在编组场的头部设线群出站信号机。

确定设置地点时,在不侵入限界的条件下,主要应从最大限度地利用股道有效长度考虑选择和确定出站信号机的设置地点。

为此信号机应尽量向道岔群靠近,距警冲标不少于3.5米且不大于4米的地方。

(四)进路信号机进路信号机是为站界范围内禁止或准许列车由一个车场进入另一个车场的防护信号机。

位于进站信号机与接车线之间,对到达列车指示运行条件的进路信号机称为接车进路信号机,也带有引导信号; 位于发车线与出站信号机之间,对出发列车指示运行条件的进路信号机称为发车进路信号机。

5.2调车信号机的布置调车信号机是为在集中区内进行调车作业而设置的。

调车作业一般用于牵出线与到发线,咽喉区到发线之间的线路进行。

下面结合调车作业中信号机的作用,说明设置时考虑的情况:调车信号机的布置a)在尽头线,机车出库线,机待线,牵出线及编组线向集中区入口处都设置调车信号机进行防护。

b)咽喉区对向道岔岔尖前应设置调车信号机,满足调车折返转线作业。

c)在两背向道岔之间,构成长度不小于50米的无岔区段时,设置调车信号机。

d)为满足平行作业,设置起阻挡作用的调车信号机。

e)在向股道进行调车作业时,为减少走行距离,使车列中途折返,设置调车信号机。

f)在不设专用牵出线的中间车站或小型区段站上,在进站信号机内方设一无岔区段和供调车折返作用的调车信号机。

g)信号机上装设调车灯光显示。

h)对于到发线股道中设有道岔时,应设调车信号机防护。

5.3信号机编号a)进站信号机:上行“S”,下行“X”;若在车站的一端有多个方向的线路引入,则在S 或X 的右下角缀上该信号机所属区间线路名称的汉语拼音字头。

b)出站信号机:上行“S”,下行“X”;再在文字的右下角缀上所属的股道号。

c)调车信号机: “D”,上行咽喉编为双号,下行咽喉编为单号,且由列车到达方向顺序编号上下行咽喉以进站信号机的方向为准;d)预告信号机: “Y”,在下方写上主体信号机的代号。

6参考文献吴芳美主编:《编组站调车自动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