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草》叙述的生命哲学中探析鲁迅的精神意志

合集下载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野草》题辞中那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一过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绚烂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

在鲁迅看来,生死是相融的,正因为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前面讲到鲁迅如此的黑暗,冷酷,但现在,我们感觉得到,他的生命的底蕴是对美的神往与热爱,他的生命是大生命。

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想象,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这境界构成他生命的底色,这底色让他有勇气正视现实中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有勇反抗绝望。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

《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

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

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

实际上,也是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

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

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作者:高小晴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和心理的拷问和剖析,从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和针砭痼弊的激愤呼声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内心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精神和思想的过度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心声,他的孤独、寂寞而又执着的反抗。

关键词:希望;绝望;矛盾;精神;剖析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揭露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麻木的灵魂。

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与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不同,《野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生命哲学,这个灵魂的孤独、痛苦、绝望和抗争,他的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野草》是鲁迅从外在转向内心,将解剖的刀锋转向自我的产物,正如鲁迅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到的“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野草》体现着鲁迅矛盾冲突的内心精神世界。

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心理的拷问和剖析,这场内心深处的自白和的搏斗,大胆独特的思考,形成野草复杂纷繁的意蕴。

《野草》便是鲁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纷复歧义的精神剖析的揭示。

一、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从写作背景上来说,鲁迅创作《野草》的时间正值《新青年》团体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迷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1)在中国革命处于沉寂时期的时代气候下,鲁迅这类有先觉精神的启蒙者必将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

出于对自我在历史进化中地位的清醒认识,鲁迅感受到了改革社会现实的热望与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

因而鲁迅在《野草》中探寻的问题便是希望与绝望。

鲁迅关于生命前途的思考和体悟也正蕴育其中。

《希望》中鲁迅看到青年的消沉而生的孤寂之感,但他虽感孤寂却又不愿停止战斗。

他感到了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体会着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

《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野草》中体现了鲁迅哪些生命哲学思想2010-12-08 13:37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散文诗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这部满含着鲁迅的冷静和热情、绝望和反抗的作品集,同时也是鲁迅唯一部较集中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集。

这部在鲁迅一生中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完成的作品集,以它深邃的思想内含,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鲁迅的丰富的想象力、无羁的创造力,和对国民素质深刻的剖析,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领域的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鲁迅的《野草》,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哲学世界呢?一位学者这样评价《野草》中的"哲学"。

他说:"这里所谓的哲学,主要是生命哲学。

人们当然可以从《野草》中离析出鲁迅的历史哲学,社会哲学,而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生命哲学或存在哲学。

"而对《野草》中的"生命哲学"的解读,李何林、许杰、孙玉石等资深的研究专家,以其深厚广博的学识,致力于"走进或走近鲁迅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解读其《野草》中的"生命哲学",并取得了《野草》研究里程碑式的显著成果,但难以避免的,他们的研究还是印上了很深的时代的烙印。

与此不同的是,钱理群、李欧梵等著名学者另辟蹊径,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野草》,其解读给后学带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多的启发。

有感于此,作为离鲁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越来越远的一代人,我尝试着从一个新角度去解读《野草》中的"生命哲学"。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基于此,我将我眼中的《野草》里的"生命哲学"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反抗绝望的意识在《过客》中,鲁迅表达了:对人生的理想的执着追求,这是人生在为一种目标而奋斗的道路上的行为方式的选择。

同时,鲁迅也借此暗示,人生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为"理想",而坚定不移的实践的过程,其生命本身就体现着人的生命存在的重要价值。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精品资源]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 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2从《野草》解读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野草》题辞中那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一过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因死亡而证实了生命的意义,死亡绚烂正是出于生命的爱与美。

在鲁迅看来,生死是相融的,正因为生是美的,死也是美的,前面讲到鲁迅如此的黑暗,冷酷,但现在,我们感觉得到,他的生命的底蕴是对美的神往与热爱,他的生命是大生命。

他对宇宙基本元素的想象,展现了他生命的境界,这境界构成他生命的底色,这底色让他有勇气正视现实中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有勇反抗绝望。

钱理群先生说,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提示。

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这句话包含了狂热与寒冷之对立与换的各种涵义,于天上看见深渊——这样的眼光,自然是向下向下再向下,于是看透了天堂中的地狱!《墓碣文》中,还有这一句——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如大毒蛇般的游魂就是缠绕在鲁老头心里的毒气和鬼气——不以啮人,自啮其身——是用来自我解剖的。

《墓碣文》中的死尸,他的心灵的历程载在墓碣文上。

墓碣文阳面上第一段的四句话真正是充满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又带有屈原《天问》的奇瑰。

第二句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这是心灵的历程,也是战斗历史的象征化。

实际上,也是五四前后两次思想历程的象征。

即经历了狂热和兴奋,又经历了冷落和寂寞;梦恋过光明,遇到过黑暗。

于是在后两句中就有沉痛悲愤的声调: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内容提要】《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

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

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

”《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

《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

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中,所以不主张年轻人去读《野草》。

既强调《野草》里有自己的“哲学”,又希望青年脱离它的影响,这似乎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鲁 迅 之 所 以 产 生 了这 样 的 感 觉 , 认 为 主 要 原 因 有 两 个 : 我

1 一 是 社 会 状 况 的 原 因 。从 1 2 —1 9 4年 起 , 命 形 势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变 化 。 命 中 心 逐 渐 移 到 南 方 。 京 革 革 北
的文 化界更显 出寂 寞荒凉 的景象 。北 洋军 网政 府摇摇 欲 坠 , 了用暴 力镇 压人 民群众 的反 抗 斗争 以外 。 拉 除 还
不 是 战 士 !你 生 存 着 为 谁 ? 为 自己 么 ? “ 的 青 春 巳“ 尽 ; 他 人 ( 如 青 年 ) ? “ 外 的 青 春 也 都 逝 我 早 耗 为 例 么 身
去 , 上 的 青 年 也 都 衰 老 ; 着 望 “ 么 ? 早 是 “ 无 所 有 :没 有 星 。 有 月 光 , 至 笑 的 渺 茫 和 爱 的 世 为 希 与 爱 一 “ 没 以 翔 舞 … … 该 说 , 都 是 关 于 “ 的 存 在 的 根 本 性 焦 虑 :人 去 了其 存 在 的 根 本 依 据 、 应 这 人 “ 失 目的 和 意 义 。 因 此 , “ 我 的 存 在 本 身 便 有 荒 诞 的 意 味 。
活埋 下去 ” 0而且 。 五 ・ 运动 退潮 以后 ,< 。 在。 四” 。 新青 年> 的团伙 散掉 了 , 的高 升 , 的 隐退 , 的前 进” 鲁 迅 有 有 有 , 感到 自己。 了游勇 , 不成 阵” 于是发 出深 沉 的感慨 和 疑问 :新 的战 友在 哪 里 呢? 0后来 在 < 彷 徨> , 成 布 , 。 ” 题 中 鲁
迅 形 象 描 述 了 自 己 当 时 孤 独 的 处 境 : 寂 寞 新 文 苑 , 安 旧 战 场 。 两 问 余 一 卒 , 戟 独 彷 徨 。 。 平 荷 ”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由《野草》窥视鲁迅人生哲学

由《野草》窥视鲁迅人生哲学
初读 《 野草 》者 ,很多人因其 晦涩的语言 和深邃的思想 老翁 表达 前行 的决 心 : “ 声 音常 常在 前面 催促 我 ,叫唤 有 我 ,使我远走 、超然独往 的精神 ,成 为 “ 过客 ”突出的性 格
的内心是 矛盾 、痛 苦 而又压 抑 的 ,但 他 绝不 向黑 暗势 力低 并未成 为他 继续奋斗 的羁绊 ,黑 夜里学着吞下 自己的悲哀和 头 ,他通过 对秋夜室 内外景 物象征性 的描写 ,寄寓 自己在现 脆弱 ,冷静 着并希望着 ……在希 望中绝望 的脆 弱的死者没有
实斗 争中强 烈的爱憎情感 。作 品中的天空 、星 星 、繁霜 、月 亮都是 丑恶而狡猾的反动势 力 的象征 ,对于摧残 野花草 的邪 恶势 力,作 品给予强烈 的鞭 挞和抨击 ,表现无 比憎恶之情 , 而对被压 迫同时又追求光 明的 ̄ e 者 给予赞美 ,比如枣树的 jJ , 隐没 ,取 而代之的是一 位勇士 ,书写死者在 绝望 中的希望。 或许鲁迅还 没有绝望 ,但 也并不 期待希望 ,他 只以反抗的姿 态 停 在 那 里 ,摇 摇 晃 晃 地 沉 思 着 。 文 学家 的生 命哲 学 毕竟 不 同于 哲学 家 、政治 家哲学 理
思考 ”。 《 草 》构成 了鲁 迅哲学 的基 本元素 ,它流露出他 野 由不同缘 由而各 自独立浑成 的 “ 小感触 ”并不是单纯 的抽象 逻辑 ,而是具备客观意象 与主观 意趣相统一 的形象性 的。 《 野草 》要 表达的更多是 当时鲁迅 的内心矛盾和斗争 。
地。”表现他不 愿意被黑 暗吞没 ,也 不甘心为光 明所 消失,
《 秋夜 》是 《 草 》 的第 一 篇 ,创作 它 时 ,鲁迅 正在 野
北京 与北 洋军阀的黑暗统 治及封建 势力进行韧性 的战斗 。他
界 的压 迫和克制 ,也有 他个人 的脆弱 ,但他 的脆弱来 自自我 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 以拒绝麻木 ,因为真实所 以还 会愤怒 ,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于仲达【内容提要】《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

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

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

”《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

《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

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

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鲁迅曾对章依萍、萧军等青年人说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都体现在《野草》中,所以不主张年轻人去读《野草》。

既强调《野草》里有自己的“哲学”,又希望青年脱离它的影响,这似乎是矛盾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野草》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相对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与个人话语的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

《野草》也就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

从《野草》文本中看鲁迅的生命意识

从《野草》文本中看鲁迅的生命意识


孤 独 寂寞 的荒 原
英 国象 征 主义 诗 人 艾略 特 的代 表 作 《 原 》 , 曾为我 们 展 示 荒 了一个 万物 萧 瑟 ,生 机 寂灭 的西 方社 会 。春 天 原本 该 万物 复 苏 , 生 意盎 然 ,而 在 诗人 的笔下 ,现代 文 明的象 征— — 伦 敦却 是 一 片 枯 萎 的 荒 原 。 在 这 没 有 生 气 的栖 息 之 所 ,人 不 生不 死 , 虽 生犹 死 ,心 中唯有 幻 灭和 绝 望 ,人 们 在浑 浑 噩噩 中走 向死 亡 。诗 人 把 现 实社 会 比作地 狱 ,把 现代 人视 为 没有 灵魂 的幽灵 。 作 品是 时代 的写 照 ,是 作 家情 感 世 界 的投 影 ,散 文 诗集 《 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野草 》共 二十 三 篇 , 1 2 年至 1 2 年 写 于 北京 ,1 2 年 结 94 96 97 集 出版 。它 虽然 仅是 一 本 七十 余 页 的小 书 ,但 由于艺 术 的 奇诱 、 风 格 的独特 、思 想 的深 邃 ,成 为 中 国乃 至世 界 文 学艺 术 宝库 的经 典 。 《 草 》是 一部 既关注 现 实 历史 和 个人 生 活 , 又超越 现 实 历 野 史 和个 人 生活 ,也是 鲁 迅 思索 人 生 、 叩问存 在 的 生命 之 诗 。其 中 流 露着 他 把握 不 住人 生 的苦 闷和 寂 寞 ,又燃 烧 着 他不 断探 索 追 求 的进 取 精神 的火 焰 ,作 品表 现着 鲁 迅独 有 的精神 世 界 。
草 》也 为我 们 展现 了一 片荒 原 世 界 。1 2 年 一 1 2 年 ,正是 北 洋 94 96 军 阀统 治 北京 ,各派 军 阀不 仅 充 当帝 国主义 列 强 的走 狗 ,而 且 连

论《野草》孤寂与绝望的思想内核

论《野草》孤寂与绝望的思想内核

论《野草》孤寂与绝望的思想内核作者:周俊锋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3期摘要:《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

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

关键词:孤寂;绝望;野草精神;美学蕴藉作者简介:周俊锋(1990-),男,湖北丹江口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02事物所呈现的状态,都具有其多重性。

《野草》反抗绝望的“野草精神”所呈现的生命意志和生命哲学深沉而厚重,集中体现在面临自为抉择和自为担当时丰富的“孤寂”和“绝望”的美学蕴藉之中,甚至蕴含了一份浓郁而沉重的悲剧色彩。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野草》所表达的一种奋力抗争和祛除阴霾的强力意志的纵深层次,展现的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爱”的哲学,一种更深潜的不易于觉察的“曲写形式”的孤寂与绝望的生命美学蕴藉。

诚然,这种潜藏性书写和象征性表达本身,就强烈意味着对现实阴霾和思想泥潭所处深深“孤寂与绝望”的韧性反抗,意味着更深重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

对《野草》中鲁迅式“爱”的人文性哲学的研究虽然不多,但其独特的发现与阐释来探析“孤寂”与“绝望”观念背后呈现出的生命运动规律,为《野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维度。

《野草》蕴蓄深沉的孤寂之感与桀骜地反抗绝望,是一种韧性战斗的“野草精神”,鲁迅式“爱”的哲学是孤独抗争的“孤寂之感”与充满哀感的“绝望意识”共同导向的主题。

诚然,这种表达不是直白浅露的,而是深深隐藏在作者内心世界,隐藏在独有的富于象征性的意象和情感之中。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研究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研究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研究《野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璀璨的珍宝,它集合了鲁迅先生大量的散文作品,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真实而不可忽略的历史面貌。

其中,鲁迅的精神思想一直深受世人的钦佩,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影响着许多后来的文学家。

下面,我将从《野草》所呈现的鲁迅精神研究一事进行阐述。

一、鲁迅的思想铁骨鲁迅的思想铁骨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现代中国,鲁迅是文化艺术以及精神思想的指挥官,他的思想经过长期的磨练和思考,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家国情怀,被广泛传颂。

在《野草》中,鲁迅以散文为载体,表达了他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关注,以及社会现实的批评。

他用文学的锐利笔触揭示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奉行民族自尊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坚守民族的尊严,深挖了中国社会的扭曲之处,以饱含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理路,让我们认识到现代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实则是历史脉络和文化意识的丝丝缕缕;他在《野草》中,以醒目的警世笔调和命途共鸣的刻画,令无数读者感叹于鲁迅的思想铁骨不屈,将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演绎得天衣无缝。

二、鲁迅的文化自觉鲁迅一直非常强调文化自觉和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他深挖文化的敏感话题,注重文化价值的探究和发现。

鲁迅认为:“文化只有着眼于全人类,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

”他在《野草》中提倡文化自信,认为人人都有文化进步的机会和需要。

在《野草》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认知,也看到了他为文化自觉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他以饱含深刻思考和肺腑之言的方式,让我们深刻理解文化命脉和文化传承的关联。

他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了一个文化的守望者和悼念者。

三、鲁迅的艺术追求在古今中外的文学领域里,鲁迅是一个极具斗志和斗争精神的创作家。

他在《野草》中,呈现了一个持续不断的创作过程,那里存放着他对于艺术追求的执着和努力。

鲁迅不仅是一个在文化漩涡中探求新思想、表现真实和思辨世界的演说家,也是一个热爱艺术、有宏伟追求的文学家。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分析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分析

《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分析作者:刘芊芊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2期摘要:《野草》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收录了他从1924-1926年期间创作的多篇散文,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水深火热,是鲁迅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本文就《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野草》鲁迅精神反映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12-01《野草》是鲁迅著名的散文诗集,收录了他自1924年至1926年间所创作的23篇散文诗,通过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反映了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水深火热的中国社会现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国民的劣根性,他渴望用革命力量来打破旧世界的枷锁。

《野草》诗集内容非常丰富,涵盖多项内容,深刻地解剖了作者自身的性格,表达了梦与醒、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眷念与决绝的彷徨与抉择,是鲁迅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学和思想价值。

一、从《野草》的写作背景看鲁迅的精神世界1.《野草》创作的政治背景20世纪初期,中国军阀混战的政治格局以及段祺瑞政府对北京政权的把持,造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举步维艰。

《新青年》团体的解散让鲁迅体验到孤军奋战的绝望和艰难,此时的鲁迅,已经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力量。

2.《野草》创作的家庭背景与周作人的决裂击破了鲁迅拥有完整家庭的梦想,让他失去了家庭梦想的精神寄托。

3.女师大事件对鲁迅的影响女师大事件的突然爆发和刘和珍君等人的牺牲,给鲁迅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他极度愤怒,对祖国的前途苦闷彷徨。

《野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而成,从某个层面而言,《野草》成为鲁迅发泄情绪的窗口,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从这点来看,《野草》是鲁迅当时精神的真实反映。

二、《野草》中之鲁迅的精神分析毛泽东同志曾经对鲁迅精神做出过这样的评价:“他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还具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以及为了心中理想不惧威胁与利诱的牺牲精神。

鲁迅《野草》读后感[共5篇]

鲁迅《野草》读后感[共5篇]

鲁迅《野草》读后感[共5篇]第一篇:鲁迅《野草》读后感《野草》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他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战。

学了这篇文章后,我也受到了强大的鼓舞。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野草读后感一棵任人残踏的小草,无人注意的小草,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掀翻了压在身上巨大的石块,顽强地钻出地面。

表现了不畏困难,勇于磨练,永远乐观的可贵精神,野草的这种精神告诉我们,无论应对多么巨大的困难和不幸,只要我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地前进,生活道路中的成功也就会与我们相逢。

温室里的花朵似乎比野草更加美丽,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却更为人赞赏。

野草和盆花,有着不同的精神。

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也一样。

野草代表着强盛的生命力,我赞美它。

《野草》读后感鲁迅先生投笔从戎,便是誓为贫苦百姓的保护者,甘做刀笔吏,他对敌的议论,总是锋芒毕露,直入对手骨髓。

在《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中,鲁迅复仇的矛头却直指百姓——那些他一心想唤醒、想拯救的人。

这是鲁迅对愚昧百姓“怒其不争”的体现,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在《野草》的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

”所谓的“旁观者”,即看客们,这类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屡有刻画。

但在《复仇》中,鲁迅却直接将矛盾集中于“当局者”:“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裸着全身”,指的是全身心的依靠,是爱的表现;“捏着利刃”,却是指向杀戮,是恨的体现。

他们复仇的方式十分奇特。

之后看客出现了,出现了这极致的大欢喜的观看者,“拼命地伸长颈子,要鉴赏者拥抱或者杀戮”。

但是这样的拥抱或者杀戮迟迟不来,且“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

于是,路人们就觉得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有钻进别人的毛孔中”。

想象中拥抱和杀戮的生命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并没有到来,然而,“看”的对象却已经发生反转,由路人看杀戮者,变为杀戮者看路人:杀戮者“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4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高小晴云南工程职业学院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和心理的拷问和剖析,从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和针砭痼弊的激愤呼声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内心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精神和思想的过度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心声,他的孤独、寂寞而又执着的反抗。

关键词:希望;绝望;矛盾;精神;剖析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揭露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麻木的灵魂。

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与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不同,《野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生命哲学,这个灵魂的孤独、痛苦、绝望和抗争,他的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野草》是鲁迅从外在转向内心,将解剖的刀锋转向自我的产物,正如鲁迅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到的“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

《野草》体现着鲁迅矛盾冲突的内心精神世界。

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心理的拷问和剖析,这场内心深处的自白和的搏斗,大胆独特的思考,形成野草复杂纷繁的意蕴。

《野草》便是鲁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纷复歧义的精神剖析的揭示。

一、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从写作背景上来说,鲁迅创作《野草》的时间正值《新青年》团体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迷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①在中国革命处于沉寂时期的时代气候下,鲁迅这类有先觉精神的启蒙者必将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

出于对自我在历史进化中地位的清醒认识,鲁迅感受到了改革社会现实的热望与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

因而鲁迅在《野草》中探寻的问题便是希望与绝望。

鲁迅关于生命前途的思考和体悟也正蕴育其中。

《希望》中鲁迅看到青年的消沉而生的孤寂之感,但他虽感孤寂却又不愿停止战斗。

他感到了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体会着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

“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试析《野草》中鲁迅的抗争意识

试析《野草》中鲁迅的抗争意识

9神州文学试析《野草》中鲁迅的抗争意识刘仕琦潍坊北海中学摘要:鲁迅创作于1924年-1926年的散文诗集《野草》一直被文学领域认为是鲁迅内心的真实写照,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许多文学领域的研究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拜读鲁迅的著作《野草》。

鲁迅的作品《野草》与他本人一样,都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产物。

本文以鲁迅的《野草》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鲁迅作品《野草》中的抗争意识,以及抗争意识的表现与价值意义。

关键词:试析野草;鲁迅作品;抗争意识一、关于鲁迅作品《野草》的简介(一)鲁迅作品《野草》的意义以及背景《野草》是中国黑暗时期鲁迅心中呐喊的现实化以及抗争武器,阅读《野草》还需要结合历史,在充分了解历史的情况下从文中感受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对社会进行抗争的精神。

只有大致掌握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发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才可以真正解读鲁迅的《野草》,真正了解到鲁迅内心的矛盾以及对黑暗时期的抗争,对鲁迅的真情实感进行解剖。

(二)鲁迅作品《野草》的阅读原则一是讲求真实性。

现在有很多人对《野草》进行参读就大言不惭的对鲁迅进行批判,认为他有些小题大做,这些哗众取宠的言论的出现大大误导了青年一代对鲁迅先生的感观,所以对自己发表的言论一定要进行核实,确定言论的真实性,需要负起责任。

二是掌握历史背景。

很多人阅读鲁迅的《野草》都是学生时代语文教学的教材,这部分人对鲁迅本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做过多的了解,只是按照授课教师个人的情感以及自身的理解去看待鲁迅《野草》这部作品,对《野草》的了解并不透彻,因此想要彻底了解《野草》,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社会背景。

(三)学习鲁迅作品《野草》的意义一是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变化。

鲁迅作品当中大多都是对时代的批判以及时代发生的事情,里面夹杂着个人情感非常强烈。

中学时期的学生大多数还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完善学生的认知方面,真正的了解人性的“真善美”。

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变化。

浅析鲁迅《野草》中的哲学思考

浅析鲁迅《野草》中的哲学思考

浅析鲁迅《野草》中的哲学思考作者:张凯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张凯莉(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摘要:《野草》中所有的23篇散文诗都创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与其一贯的写作不同的是,这本集子更侧重鲁迅本人内心的感受,并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

这23篇散文诗创作时间集中在1924年至1926年正是革命的发难期。

鲁迅的内心感受离不开时代的变化,因此,《野草》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来自带有时代色彩的忧愤深广。

而正是这样令人窒息的现实环境才有了作者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在梦与现实之间来回转换;在生与死之间痛苦抉择;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不断战斗。

这就是“野草”的象征,也是鲁迅所做的思考。

关键词:野草;时代;象征;哲学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82-03一、梦与现实的距离(一)《野草》中梦境与现实的描写以梦境来参与现实生活,在《野草》中很常见。

其中有九篇是写梦境的,也就是大多以“我梦见”为开头的。

这许多梦魇给《野草》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悲凉、深沉而朦胧的美。

鲁迅用了现实和梦境的真实与虚幻的特点来写他自身对当下发生的政治事件的感受与思考。

正如他在《〈野草〉英译本序》中所说的“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

”所以梦中的所见所思亦真亦假。

《失掉的好地狱》中“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与鬼魂战斗,“地下太平终究只是假象,只有经过炼狱般的战斗才会真正实现‘地下太平’”[1]。

《影的告别》中那迷离恍惚的影,以及影的阴森森的细语,和那真真假假的梦的情调是非常和谐的。

在影、黑暗与光明的关系里,鲁迅是这样描述的“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1]这种扑朔迷离的关系让“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独自远行,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

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读鲁迅野草反思和感悟篇一《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

出版收散文二十三篇。

作于1924至1926年间,有《秋夜》《影的告辞》《雪》《风筝》等着名的篇目,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去他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会遭践踏,将遭到删刈,直至与死亡而腐朽。

我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为我自己,为友报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和腐朽更不幸。

《秋夜》是我喜爱的篇目之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从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打他们别人打剩下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红粉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落了的当时满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身的很舒适,但是,有几株还低亚着,弧顶他曾打造的竿子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株,却也静默地铁似的直刺着惊奇而高空的天空,十天闪闪的鬼魅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圆月,使月亮窘得发白。

作者笔下的秋从枣树写起,写秋后早熟的形态,又写月亮的窘白,给人一种凄清冷寂之感。

鲁迅先生文笔细腻而又不失大气。

豪迈的情感他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写的《腊叶》就有很好的表现。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叶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复是去年一般灼灼。

假如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缘由了。

将坠的落叶的斑斓,好像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植物也也已经秃尽了,枫枫树的更何消说得。

当深秋时,想来或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像的病叶罢。

但今年我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作者在灯下翻看《雁门集》,翻出一片落叶,勾起了作者的回想。

作者由这片小小的残叶联想到了人生,将坠的落叶的斑斓,好像也只能在极短时间里相对,人生苦短啊!《野草》中书写了作者鲁迅先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追求,只能细细品尝其中韵味,对提高个人修养和对人生意义有极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野草》叙述的生命哲学中探析鲁迅的精神意志作者简介:裴海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2班。

摘要:《野草》是反映鲁迅先生复杂内心世界的代表作品,是鲁迅先生意识与潜意识的表达和精神世界的寄托与释放。

在《野草》中,鲁迅先生的绝望、孤独、阴暗与虚无都通过散文诗的形式向我们传达,分析《野草》所表达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深刻地探知《野草》中黑暗面对表达鲁迅先生精神品质和个人意志的反作用力。

关键词:鲁迅;《野草》;生命哲学;精神意志
《野草》是一部面向自我意识,面对内心世界,并且处处包含深刻意蕴的作品。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由于社会性的大背景,文人心中充满了紧迫感和是非矛盾,鲁迅先生便是用散文诗性的形式向我们传达了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最具有深藏意义的代表作品便是《野草》。

笔者读《野草》,从《野草》中探析鲁迅先生当时意识和潜意识情绪的表达,了解鲁迅先生内心深处的控诉、阴影、黑暗与孤独,体会鲁迅先生个体精神的释放与寄托。

笔者认为,《野草》中的鲁迅先生虽阴暗、绝望,但也正是这种看似消极的负面情绪,才更能证明出鲁迅先生坚毅的人格意念,表现鲁迅先生独特的精神品质,才更使鲁迅先生能依靠着这样独特坚韧的人格毅力,肩负重任,不息向前。

都说《野草》是“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
好途径”,是“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①。

以下,就让笔者记录下阅读《野草》的种种感受,谈谈鲁迅先生在《野草》中传达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以及《野草》的黑暗面的反作用力。

一、超现实的世界描述及梦的诠释
在《野草》中,多是诸如灰土、荒野、地狱、冰山、坟墓等意象的描写,这些超现实的描述建构了《野草》宏大而模糊的背景,以及鲁迅先生对曲折生命的深刻解读。

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意象所传达的也正是现实中“吃人”世界的透彻写照,是实在生活的存在之感。

这在《呐喊》自序中也不难发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先生深陷现实世界的熙熙攘攘、残酷、冷血、昏暗与绝望中,就如深陷“无物之阵”,这些意象的描述不仅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对现实环境的贴切感受,更是鲁迅先生陷入人生深渊的痛彻发现。

其次,在《野草》描写的梦境中,虽多为冷色调,但却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量。

任何在绝望世界面前的生命体都呈现着他们不屈的意志和深深不息的执念,他们用奋力的抗争与呐喊传达着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

另一方面,这样不寻常的梦境也反映着鲁迅先生本体强硬的个人意志,永不向冷血无情的物化对象所妥协。

《野草》这部文章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都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意志。

在《过客》中,性格要强,衣不遮体,宁死不屈的“过客”,对着自己的追求不断地向前。

“走”就是
“过客”的生命,从不回头,不受施舍。

“你已经这么劳顿了,还不如回转去,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

”这是老翁对过客的告诫。

但是过客却回答道:“那不行,我只得走。

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面皮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

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过客的生命里只有“走”,从来不懂得停,老翁让他歇歇,他说:“不行!我还是走的好,我息不下。

”姑娘送他裹脚布,让他包扎下受伤的脚,他说:“不行!姑娘,还了你罢,还是裹不下。

况且这太多的好意,我没法感激。

”迷茫的前途阻止不了他,孤独的路程停止不了他的步伐,受伤的危险他能够承担。

鲁迅先生对于青年人敢于反抗的灵魂有着无比的赞扬,这是鲁迅先生对人格意志的看法和方向:“灵魂被封杀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地灵魂,我爱这样的灵魂;我愿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

”“粗暴”在鲁迅先生的眼中是像武士一样勇敢的抗争,是鲁迅先生所向往的精神取向。

就如《这样的战士》里的那个“战士”,“他毫无乞灵于牛皮和废铁的甲胃;他只偶遇自己”,独自抗争那“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气力”的无物之阵,那个“杀人不见血”,“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的无物之阵,但是“战士”不惧,圈套,伪装,坐标都被他撕得粉碎,义无反顾的擎起标枪。

战士无论如何受伤,如何被打败,仍然不停地举起标枪,与“无物之阵”拼死斗争。

虽然“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

”但是他
仍然没有低下他高贵的头颅。

“他举起了标枪”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无数次的出现,将战士抗争不歇,永不低头的坚韧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双重矛盾的乐章及生命的思考
在《野草》中有着双重矛盾的奏响,绝望面对和反抗绝望,这两者都是绝对的,但是又是相反的。

鲁迅先生就是这个乐章的乐手,用心灵演绎着。

正是因为这样,紧张的情绪充斥着这一部《野草》。

乐章的高潮便是思考自我但却陷入了现实外部世界的悲剧。

鲁迅先生对于各种生命中所存在的悲剧有着深刻的体验,并将它进行了升华,最终融入了《野草》的诗学世界之中。

其中对于国民精神现象的批判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无聊”的“路人”在《复仇》中绝望;漫无目的的青年人绝望在《希望》之中;思想不仁的人绝望于《淡淡的血痕中》。

这样的例子充斥在野草中,可见鲁迅先生对这一类人的反感之情。

在鲁迅先生看来,这一类人是从“地狱”来的,而这所谓的“地狱”说的便是他们生活的社会。

“地狱门上也竖起了人类的旗帜!”“人类于是完全掌握了主宰地狱的大权威,那威棱且在魔鬼以上。

人类于是整顿皇帝,先给牛首阿旁以最高的俸草;而且,添薪加火,磨砺刀山,使地狱全体改观,一洗先前颓废的景象”。

人类统治了地狱,而这个地狱正是人类自己所生存的社会,是整个社会社会环境的写照。

从鲁迅先生的角度来说,人们都是囚犯,被关押在文化和生存
之中,人们想要挣脱这个牢笼是无比艰难的,因而,鲁迅先生感叹道:“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唱歌。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活着也将不能。

”②是鲁迅先生对生命的自由发出的最后的彻底的失望的绝望的音符。

即便是在亡灵的世界,在鲁迅先生看来也是如此。

如《死后》,通过身毁魂存的方式,从一个已死之人的角度审视活着的文化。

死者不瞑目,活着的人仍然无所不尽其极的为难他们,这是对死者尊严的鞭挞,是对死者的大不敬,逼得死者问出:“你们以为死人物质,做事就这样地草率么?”就连书商也不放过死人,通过各种手段从死人的身上谋求利益,甚至有人说:“怎么要死在这里?”这也证明了就连死亡也是被束缚的。

“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然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

腺癌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益”,死者的话,透出了深深的无奈失望之情。

通过死者,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于现实文化的失望,在死人的身上都不能够获得自由,那更加不要提活着的人了,人类获得自由式那么那么的困难,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人们总是在自由中徘回,却一直被束缚着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矛盾的世界充斥着整个《野草》,其实矛盾并不那么复杂,它来自于一件件不同的事件的冲突和对立,以往和将来,本身和外界,亮和黑,活着和死去,恩情和仇恨,人类和动物,拥有和失去,都是在二元的世界之中对立的。

看似十分简单的二次元结构,其实存在着各种生和亡,存于灭的对立,这样的结构构建了整一部《野草》。

鲁迅先生在自我和社会之间进行双重的战斗,他思考生命,在“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中,将自己生活中的苦难和社会的意义相关联,进而让人来承受价值所存在的原因。

这样,从一个方面来看是人类自我救赎的表现,但是又体现出了人类“绝望的挑战”,是人类所无法面对的,却催生出了人们更加坚强的人格意志,让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和维护自己的尊严,将人类的反抗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鲁迅对于精神现象的理解便是,以人格意志为主导的中心,直面阴暗、空洞、绝望,“个体生存的根本性的道德准则就是坚强的意志,直面人生的勇气,反抗与创造精神,独立自强的自我,承担痛苦的能力和拯救世界的大爱”③。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阴暗、空洞、绝望和孤单融入到了《野草》中,并且通过这些来证明了自己意志的坚强,正是这样的意志品质,才更加地体现出了鲁迅先生人格意志的光辉,才更能在逆境中不断地挣脱,不断地向前。

注解
①钱理群,《里的哲学》,钱理群文选,1999。

②鲁迅,《鲁迅全集》,2005。

③汪晖,《反抗绝望》,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