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的起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文的起源与发展
盲文又称点字,国际通用的点字由6个凸起的圆点()为基本结构组成,是专供盲人摸读、书写的文字符号。作为一种文字,盲文究竟缘起何时,已无详细材料可资稽考。从现在能见到的文献资料看,盲文的出现已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一、盲文的起源与演变
最早出现的可供盲人摸读的文字,是1517年由西班牙人弗兰西斯格·路克斯(Francesco
Lucas)发明的。他曾把字母雕刻在木板上,教盲人摸读。其后,又有人用较大的铅字字母,或用大头针在软垫上扎出字母,或用厚纸直接压印出字母等,供盲人摸读使用。这种盲文,实际上与普通拉丁字母形体如出一辄,没有任何本质区别,最多不过是普通字母的一种变体。作为适用于盲人阅读和书写的文字工具,它只解决了摸读问题,而未从根本上解决书写问题,不便于盲人书写,因此早已不使用了。
在众多的字母方案中,相比较而言,较为实用的是“月”型盲文方案,亦称穆恩体(Moon
type)盲文。它是英国布莱敦(Brighton)城的威廉·穆恩(William
oon,1818-1894)创造的。与字母型盲文相比,其特点是:形体上只部分地保留了罗马字母的轮廓,以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字母,字体都是凸起的线条形式,这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线条形式的盲文。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盲校曾使用过它,据传国外迄今仍有年纪较大的讲英语的盲人使用。穆恩体盲文的缺陷仍然是不便于盲人书写,所以未得以广泛流传。
二、布莱尔及其盲文
1824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ls
Braille,1809-1852)受夜文的启发,创造出了以简单的凸点代替拉丁字母的盲文体系。这种盲字别开生面,一改过去许多盲文方案的不足,结构简单明了,易于摸读,便于书写,是一种理想的盲人文字。至此,全世界盲人共同使用的盲文才正式诞生。
1809年1月4日,路易·布莱尔诞生在巴黎附近的普雷村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是手工马鞍匠。1812年的一天,3岁的布莱尔在父亲的工作间玩耍,不小心被工具扎伤了一只眼睛,导致受伤的眼睛失明。由于引起感染,很快波及到另一只眼睛,到5岁时,布莱尔双目失明了。
1816年,7岁的布莱尔上学了,就读于本村的普通学校。没有专供他阅读的课本,也没有供他使用的文字和书写工具,尽管他天资聪慧,但要与明眼同学并驾齐驱,他确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和百倍的艰辛。
老师很喜欢布莱尔,对他格外关照。他四处打听哪里办有专门的盲童学校,希望布莱尔能到盲校读书。好心的老师没有白费工夫,他听说巴黎有一所盲校,便把这消息告诉了布莱尔及其家人。于是1819年2月,10岁的布莱尔被送进巴黎皇家盲人学校就读。
当时的巴黎盲人皇家学校教学条件也很有限,教学方法只是口授,学生学的是健全人使用的法文字母,摸读的书籍是用厚纸或布条粘糊成的凸起的普通文字。即便如此,布莱尔仍感到新鲜和满足。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各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是全校最具天赋的优等生之一。
他还擅长演奏钢琴、风琴和大提琴。他企望自己将来成为音乐家,但苦于没有专供盲人学习与使用的乐谱和乐理书籍。他亦曾想研究历史、文学…但同样没有可供阅读和钻研的图书。布莱尔没有因此而苦恼、彷徨、惶惑,他苦苦思索着、探求着,希冀创造一套适合盲人摸读和书写的文字。
1819年夏天,陆军军官查理·巴比埃 (Capt·Charles Barbier)
找到法国科学院官员,述说自己创造的“夜文”如何独具特点,如何适于盲人使用等等,要求推荐给盲人使用。科学院未置可否,让他去同盲校商议。
巴比埃创造的夜文由12个凸点组成,竖着两排,每排6个点。它是部队在夜间作战时进行联络或传递命令用的,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文字。为什么要那样排列组合,怎么读音,如何表意,怎样运用,全没有规则。
在科学院碰了软钉子后,巴比埃给自己的夜文换了个名字,叫“写声法”,意即记录声音的文字。它使用起来非常复杂,一个简单的词便要写一大堆凸点,很难掌握。巴比埃对此很有信心,他于1820年找了巴黎皇家盲人学校校长,介绍他的“写声法”盲文,校方没有采纳。
翌年,巴比埃的“写声法”盲文传到了盲校师生手中,大家觉得很新奇,也喜欢上了这种从未接触过的点字。布莱尔更是爱不释
手,他感觉这种鼓起的点字比凸起的普通法文字母要好。这给他以心灵的启迪,他开始琢磨并潜心钻研这种文字。
1821年暑假期间,布莱尔以“夜文”为基础,取其12个凸点的一半,发展成为6点制盲文。他反复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他的6点制盲文能与法文字母对应拼合。布莱尔喜出望外,兴奋极了。暑假过后,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公诸于众,同学、老师、校长都很吃惊,而且对6点制盲文十分喜欢。
与此同时,巴比埃也将“写声法”改成拼音方式,研究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仍未改变“夜文”12个凸点的结构模式。当时年仅12岁的布莱尔认为巴比埃的设计方案有明显不足:一是不能拼读;二是没有标点符号;三是不能标出重音;四是没有音乐符号;五是没有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他托人把这些意见转告巴比埃,巴比埃听而置之,没有采纳,仍一如既往地坚持研究“写声法”,直至巴比埃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但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并没有伤害这对忘年交的友谊,他俩通过信,巴比埃在给布莱尔的信中说:“在你这个年纪,有如此成就,使你受到人们的尊敬……”
布莱尔更加痴迷于6点制盲文的研究,到1824年他15岁时,布莱尔盲文体系已基本成形。但他为精益求精,继续致力于在研究中完善。1826年,还是学生的布莱尔由于学习出类拔萃,被委以重任,担任低年级的代数、几何、语法、音乐(钢琴)等课程教学。除此之外,他还到普通学校进修风琴。这些都为他研究和实践他的6点制盲文体系提供了条件。
1827年,布莱尔用6点制盲文抄录《语法中的语法》一书中的不少片段,这证明他设计的盲文已经能适应记录和表达较高层次的知识内容了。1828年,他又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记录乐谱符号上,难关被接二连三地突破,奇迹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点字不仅能排列音乐符号,而且音程记号也能记录了。1829年,布莱尔用自己设计的盲文出版了《盲人用凸点书写点字歌词和歌谱的方法》一书。在这本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这样一段话:
假若我们提出我们的方法,超出他的,我们必须指出,荣誉要归于他给我们最初的启发。
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巴比埃。由此可以看出,布莱尔对巴比埃的推崇和尊敬。也许基于此,法国人至今认
为:巴比埃是盲文之父。
布莱尔结束学生生涯后留校任教,
1828年被聘为助理教师。这给他继续研究盲文提供了良好条件,虽然助教的薪俸不高,生活较为清贫,但布莱尔对完善自己的盲文体系更加孜孜以求,乐此不疲。1833年,他被聘为教师,待遇提高了,生活与工作条件有了改善。他一边认真执教,一边总结教学经验,根据盲人的摸读习惯和书写条件,对6点制初步方案进行了扬弃、取舍和重新编排组合。有志者,事竟成。经过无数次精心设计、排列与实验,他终于编排出了一整套极易摸读、便于书写的法文盲文字母符号和标点符号。同时,他还对加符字母和缩写也做了巧妙安排。
布莱尔创造的这套盲文体系,以6个凸点作为一个符号单位,面积跟普通人的指头面大小相适合,因而摸读感觉十分清晰明确,并且摸读与书写都极为方便。
布莱尔盲文体系
第一行
a b c d e f g h i j
1 2 3 4 5 6 7 8 9 0
第二行
k l m n o p q r s t
第三行
u v x y z and for of the with
第四行
ch gh sh th wh ed er ou ow w
第五行
ea be,bb con,cc dis,dd en ff ( ),gg “ in ”
第六行
st ing ble ar 略字号 com
第七行
(重音符号) (缩写符号) (斜体符号) (字母符号)
(大写字母)
布莱尔创造的由6个点为基础结构的盲字,在纸面上有的凸起,有的不凸起,形成63种变化,即63个点符或字符,在每个符号()左右各三个点,从左边自上而下叫做1、2、3点,从右边自上而下叫做4、5、6点,这统称为点位。
从布莱尔盲字体系可以看出,第一行的10个字母是由1、2、4、5点组成的,即无下面的3、6点。当前边加上数字符号
时,这组符号就分别表示不同的数值,如字母a前边是数字符号,表示a的字符就是数字1。依次类推,其余9个字母依次表示2、3、4、5、6、7、8、9、0。第二行的10个字母,是在第一行10个字母的基础上各加第三点组成的。第三行的前5个字母与5个很普通的词,是在第一行10个符号之上各加3、6点组成。给第一行的各个字符都添上第六点,即构成第四行的10个字符。第五行的字符正好是将第一行的点位结构依次向下方移一位,如(e)降位为,(d)降位为,即降到2、3、5、6点位上。第六行的字母组合、数字、标点符号等都是由3、4、5、6几个点位配搭构成的,即不用1、2点。第七行的7个字符由4、5、6点组成,即不用1、2、3点。
从布莱尔盲字体系的设计安排上看,有三大特点:首先是字母符号之间,在点位上互有联系,是有助于记忆的;其次是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常用的词或字母组合,显示了文字的符号性的本质,音素化是一种手段;再次是其中的标点符号、各种指示符号以及缩写符号都是属于表意的文字符号。
三、布莱尔盲字的问世与传播
一个盲人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字,其艰辛程度可以想见,然而一种崭新的文字要被人们承认和在社会上推广使用,则更是难上加难。布莱尔盲文的问世,就经历了相当曲折漫长的艰难历程。
1829年,布莱尔把他创造的已经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盲文体系交给校方,提请予以审查和认可,并正式用于学校教学。学校当局没有采纳,只默认可以继续进行实验性教学,而不能作为正式文字推广运用。布莱尔又不厌其烦地给政府及有关部门写信,呼吁审查和认可他的盲文体系。那些带着他一颗赤诚心的信件发出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直到1840年好不容易有了答复,这答复冠冕堂皇,却不着边际,只是轻描淡写地对他一番鼓励。
布莱尔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仍然矢志不渝继续对他的盲文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由于精神上的莫大压抑和积劳成疾,1835年,26岁的布莱尔身患肺病。他拖着患病的躯体,不间断地吁请社会推广他的盲文体系,同时不遗余力地充实、丰富、完善盲字体系。1838年,他写成了盲文普及读物──《初学者在数学方面的运用》。1839年,又出版了《实用凸点表示明眼字母、地图、几何图形、音乐符号等的新方法》一书。锲而不舍的精神
,百折不挠的意志,使布莱尔的盲文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843年,布莱尔心力交瘁的躯体终于抗不住精神的压力和病魔的缠绕,他重病卧床了。此时,他创造的盲文虽然在皇家盲校被学生们使用着,但政府并未批准这套盲文体系为法定的盲人文字,实际通用的仍然是凸起的法文字母。布莱尔咯血不止,被迫回老家养病。半年后,病情缓解,他又回校执教。这时,学校已放弃用他创造的6点制盲文教学,恢复使用凸起的法文字母,但他发现,学生们仍暗中偷偷学习布莱尔盲字体系。他无可奈何,只在心中默默隐忍着。
转机终于出现了。1844年2月22日,巴黎皇家盲校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全校师生以及学生家长聚集一堂,举行热烈而隆重的搬迁新校舍典礼。与布莱尔有莫逆之交的一位老师,事前准备了一篇发言稿,题为《盲人书写凸点体系的报告》。他从巴比埃的“夜文”体系讲起,循序渐进,一直讲到布莱尔的盲字体系,对布莱尔及其盲文作了很高的评价。为了使听众信服,这位老师当场请一名女盲生用布莱尔盲文写了一首诗,又让另一名女盲生来朗诵。她朗朗上口,摸读效果出人意料,顿时受到观众和听众的欢迎。
那位老师趁热打铁,又用布莱尔盲文写了几句歌谱,让学生摸唱,结果非常容易演唱。这立刻引起了学生家长们的轰动,众人纷纷称道。这可以说是大众第一次接受和批准了布莱尔盲文体系。
从那以后,布莱尔的病情每况愈下,他只得告病回家休养。这期间,校长受典礼中演示布莱尔盲文效果的震动,他有动于衷了,他亲自对巴比埃的“夜文”和布莱尔盲文进行了比较研究,自己又设计了几套方案,但比较来比较去,怎么也超不过布莱尔的6点制盲文体系。
1850年,布莱尔的身体实在经受不住病魔的摧残,他向学校提出退休。校长对他十分照顾,没有让他挂鞭回家,给他安排了不用多费口舌,只用动手的钢琴课程。
1852年1月6日,布莱尔在巴黎皇家盲校与世长辞了,享年43岁。
布莱尔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伟大之处是把他智慧的结晶留给了全世界的后代盲人子孙。1854年,布莱尔逝世后两年,他的盲字方案诞生30年时,他创造的盲字才被法国公认为合法的盲文。1857年,在
柏林召开了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所有盲人学校都要采用布莱尔盲字进行教学。到1882年,全世界除少数几个国家外,都采用了布莱尔盲字。1887年,布莱尔盲字被国际上认定是盲人使用的正式文字。不过,这只是就布莱尔盲字方案的6点制这个基本原则而言,实际运用起来,各国各地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和修改,尤其是每一个具体字符所表示的内容或意义,各个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世界各国按照布莱尔盲字体系的规律,结合本国本民族文字的特点,建立了适合本国本民族文字的盲文体系。有的国家还制定了自己的盲字简写符号、速记符号、音乐符号、数理化科学符号等等。当然,其中也有全球性语言的布莱尔盲文编码,如英语盲字符号、阿拉伯字母符号等。因此,人们为永远纪念路易·布莱尔,于1895年将他的姓作为全球盲人文字的国际通用名称,称盲文为“布莱尔”(Bra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