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住宅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1.3.1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分析

1.3.1新加坡房地产市场分析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住宅市场供应紧张,空置率近年来维持在低水平
1) 不包括政府开发的住房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年鉴2014;罗兰贝格
高端住宅的空置率相对更低
绿都地产项目_海内外市场报告.pptx 8
B 1 住宅地产市场 -支持
除了私人住宅,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住宅政策,使政府公屋在 住宅地产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并起到调控市场的作用
住宅细分市场特点:政府开发调控
新增公屋和私人住宅供给,分时期 [单元]
政府公屋[单元] 私人住宅[单元]
49446
39733
25867
22522
29446
18097
28244 15419
17310
10284
8087
23579
10287 5212
7813
2129
12825
5958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 2011-2014 2015-2017E
各环节 集中度
代表 企业
CapitaLand City Development
Keppel Land UOL Group Singapore Land
运作模 > 政府掌控大多数土地,对 式特点 土地出让的统一规划严格
> 产品定位和设计受规划 > 大型开发商基本都建立了增值服务、物业管理、
控制和指导
房地产咨询经纪的产业链后端服务能力
> 重点产品:市场对商业地产投资前景判断乐观,以写字楼与零售/休闲娱乐物业为主
产品特点
技术与金融发展
1. 开发商住宅产品以中高端为主:中低端住房 由政府主导开发建设,而新加坡市场人均收 入较高,中高端住宅市场需求稳定,大型私 人开发商住宅产品多是位置优越的中高端盘

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

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

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从1980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改革城镇住房投资、建设和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以来,住房制度改革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在广大城镇展开,至今已30年。

从1993年到1998年,我有幸参加这项工作,担任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深深体会到搞这项改革的艰难,几乎一直是在争议中探索前进的。

当时,住房制度改革在80年代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入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段经历让我永远不能忘怀,既有看到老百姓通过房改改善了住房条件,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也有不少不如意之处,尝尽了酸甜苦辣,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现就主要方面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房改的由来改革福利分房制度,实行住房商品化,是我们一直想改而又怕改、担心改不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它涉及到各个部门、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在启动阶段非常艰难。

传统福利分房制度可以概括为实物福利分配、低租金近乎无偿使用、国家或单位所有的体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政府和企业建房投资越多,支出的维修费用和住房补贴就越多,投资不能实现自身积累,包袱越背越重,形成恶性循环。

本来具有很大活力的房地产业、建筑业也因此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住房供应极度短缺。

城镇住房供需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和,而且日趋严重。

1978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从解放初期的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缺房户甚至几乎占到城镇总户数的一半。

显然,传统住房制度难以为继,非改不可。

同时,传统住房制度低租金近乎无偿使用的特点,还刺激了人们多占房、占好房的欲望,助长了以权谋房、分配不公的不正之风,社会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干群关系。

缓解住房紧张状况,是房改提出的最初动因。

1980年,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针对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住房难问题,作了重要讲话。

他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自己盖。

南洋风格建筑

南洋风格建筑

南洋风格建筑南洋风格建筑,亦称巴塞洛克风格建筑,是东南亚地区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传统建筑和东南亚本土文化之间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南洋风格,给人以奇异而新鲜的感觉。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精美的南洋风格建筑,这些建筑都带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一、历史渊源南洋风格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东南亚地区正经历着殖民化和贸易发展的浪潮。

欧洲国家的殖民势力逐渐扩展到东南亚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建筑风格。

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也将他们的文化传统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催生出了南洋风格建筑。

二、建筑特点南洋风格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鲜明的色彩。

首先,它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欧洲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影子,又融合了华人建筑的元素。

例如,建筑物外墙常常采用鲜艳的颜色涂抹,给人以明亮热烈的感觉。

其次,南洋风格建筑凸显了多元文化的特点,不仅展示了欧洲传统元素,还融合了马来、华人、印度等文化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可以看到中式的瓷砖和屋顶,马来式的木雕和窗棂,以及印度式的壁画和雕刻。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南洋风格建筑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三、南洋风格建筑的代表作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有许多著名的南洋风格建筑,它们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新加坡的巴刹街和梧桐山别墅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示范。

巴刹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保存了很多南洋风格建筑,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店屋建筑、华人庙宇和集市等。

而梧桐山别墅则是一座豪华的住宅区,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元素,给人以奢华而典雅的感觉。

这些南洋风格建筑,不仅是当地的旅游景点,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四、南洋风格建筑的现状与保护尽管南洋风格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历史价值,但由于岁月的流逝和城市化的影响,许多南洋风格建筑正逐渐失去原有的风貌。

许多旧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南洋风格建筑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之比较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之比较

中国与新加坡住房制度对比与思考南洋理工大学MPA班B班王国民摘要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安居乐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住房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

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市场化不断完善和国际化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住房已经成为“奢侈品”,住房的属性在发生着变化,高房价乃至天价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共形象。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与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从中对中国住房制度的改革进行思考,以求改进。

关键词住房制度对比思考1 引言前不久,“联合国人居荣耀名册奖”这个全球人居领域的最高荣誉颁给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

联合国人居署新闻服务主管赞赏的说:“一个国家不但能够为那么多老百姓提供住所,还能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确实是一项壮举。

”看到这一信息,结合中国住房现状,我感受良多,思绪万千,试着以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反思、对比、借鉴和学习。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早在2400年前就提出“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优者有其荣,能者得其用,阅者有其悟,学者有其为。

”(《梁惠王章句上》)和“民事不可缓也。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滕文公上》)。

盛唐大诗人杜甫在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可见,住房问题从古至今都备受人们关注。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际地位日渐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总引领下,中国政府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

国外住宅优秀案例

国外住宅优秀案例

国外住宅优秀案例国外住宅优秀案例:1. 纽约的“高线公园”:这是一个以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成的城市公园,其下方的建筑则被改造成了住宅楼。

这种创新的设计使得居民可以在城市中心享受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居住体验。

2. 日本的“蚕室住宅”:这是一座位于东京的住宅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闻名。

建筑师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金属材料,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一只巨大的蚕茧。

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充满了现代感,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3. 挪威的“瓦伦住宅”:这是一座位于奥斯陆的住宅项目,它采用了全木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完美融合。

该住宅项目还配备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新加坡的“树屋住宅”:这是一座位于新加坡的住宅项目,以其独特的树屋设计而闻名。

每个住宅都建在大树上,通过吊桥连接起来。

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独特的居住体验,还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5. 荷兰的“水上住宅”:这是一座位于阿姆斯特丹运河上的住宅项目,屋顶由荷兰特色的草皮覆盖,使得整个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住宅内部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空间。

6. 澳大利亚的“海景别墅”:这是一座位于悉尼海滩的别墅,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提供了壮观的海景视野。

别墅还配备了私人游泳池和花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7. 加拿大的“山间别墅”:这是一座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别墅,建在山坡上,周围被浓密的森林环绕。

别墅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玻璃,使得居民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景。

8. 法国的“城堡别墅”:这是一座位于法国南部的城堡别墅,建于18世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别墅内部装饰豪华,保留了古老的建筑风格,为居民提供了独特的居住体验。

9. 德国的“生态住宅”:这是一座位于柏林的住宅项目,以其绿色建筑设计而闻名。

住宅采用了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和可回收材料,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新加坡花园城市

新加坡花园城市

新加坡花园城市新加坡,位于东南亚马来西亚半岛南端,以其高效的城市规划和独特的花园城市风貌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却拥有让人惊叹的绿化空间和独特景观设计,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繁荣。

本文将介绍新加坡花园城市的特点、建设过程以及对居民和环境的积极影响。

一、花园城市的特点新加坡花园城市有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是公园和绿化面积广泛分布。

在这个小岛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精美的公园和花园,休闲空间与繁忙的都市生活和谐共存。

其次,新加坡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例如建设了许多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

此外,新加坡还充满了花园和建筑之间的完美结合,以其独特的景观设计和创新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最后,新加坡注重居民的参与感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丰富的公众参与计划和教育活动,让居民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二、花园城市的建设过程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绿化计划,将许多空地改造成公园和花园,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并为居民提供丰富的休闲活动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不断加强对公园和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多场所供人们参与户外活动。

其次,在1990年代至2000年代,新加坡开始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政府设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旨在保护濒临消失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并提供独特的环境教育体验。

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还增加了旅游业的吸引力。

最后,在21世纪,新加坡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政府鼓励建筑师和设计师采用创新的设计理念,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新加坡的绿色大厦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成为了全球的楷模。

三、花园城市的积极影响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让居民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公园和花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锻炼的场所,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浅谈新加坡公共住房制度

浅谈新加坡公共住房制度

浅谈新加坡公共住房制度2016年4月13日,学校组织考察新加坡建屋发展局。

通过参观样板房、座谈、参阅资料及到组屋区现场考察,对新加坡公共住房制度有了较为深入和直观的了解。

新加坡通过修建公共组屋(“组合房屋”的简称)形式,实现了为绝大多数国民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的目标。

可以这么说,公共住房政策是新加坡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人民行动党长期以来在民众中享有的较高的支持率。

一、发展理念来到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进门就能看到墙上写着杜甫的三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即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财产,只有让人民拥有财产,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安定。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正是接受了这一思想,制定和实施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以体现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治国理念。

从历史上看,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开始执政,就十分重视住房问题,李光耀曾经指出:解决住房问题是为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安全。

新加坡政府认为,拥有房屋所有权有助于增强社区归属感,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能够为居民提供保值的资产,使居民积极参与维护居住环境;而且还有助于居民建立良好的工作意识。

为此,1964年新加坡宣布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

1965年独立建国后,李光耀强调,为了让那些儿子必须履行国民服役的父母觉得新加坡是他们自己的国家,值得他们的孩子去捍卫,就必须让新加坡的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资产,特别是拥有自己的住房。

二、发展思路(一)整体系统规划先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建设职能由国家发展部统一负责,国家发展部下辖的市区重建局(URA)负责整个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建屋发展局(HDB )负责组屋的建设和管理。

新加坡组屋的选址和规划是结合新加坡总体规划一同编制的。

2001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2001年概念规划”,明确了分阶段发展目标,提出综合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新镇体系的布局。

新加坡组屋

新加坡组屋

新加坡:“廉租房”分两个档次
• 在新加坡,占很大比例的居民住宅属国家 所有。新加坡房产和发展委员会将组屋分 为两个档次。
家庭收入在800新元或以下的家庭, 只需缴占总收入10%的钱作为房租;
收入在800-1500新元的家庭, 用于房租的钱为收入的30%。
新加坡漂亮的祖屋
• 新加坡旧组屋翻 新计划历时22年, 圆满完成。主要 翻新计划始于 1990年,旨在 提高旧组屋区的 整体生活环境。 新加坡政府为此 计划拨出约33亿 新元,共有13万 1000户家庭受 惠。
我国廉租房的制度缺陷
• 1 廉租房覆盖面狭 窄 • 2廉租房修购资金五 制度性保障 • 3廉租房准入退出机 制不完善,缺乏监 督 • 4廉租制度Hale Waihona Puke 设明显 落后于其他社会保 障制度建设
中国廉租房存在的问题
新加坡住房模式对于我国建设廉租房的借鉴意义
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使得货币补 贴给与真正需要的低收入者人群。 2、对于我国房地产业,要致力于构建市场和 保障并重的双重结构 3、扩大廉租房的保障范围,适当减少经济适 用房建设 真正达到“居者有其屋”。 4、合理配置廉租房在高中档住宅社区中的 份额,以避免造成社会阶级分层。
新加坡的组屋已有四十多 年的历史,组屋基本上是5 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使 居民住宅不断适应社会进步 和人们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变 化。 毫无疑问,新加坡组 屋制度是承托这个国家独立 40多年来有效运转的机制, 其中政府的支持、相关建屋 机构的执行、民间对此机制 的信赖,都是不可或缺的部 分。
•改 造 过 后 的 组 屋
新加坡政府对于组屋(廉租房)的相关规定
• 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本国居民才能购买组屋,永久居民只 能购买二手组屋。

新加坡住房简介

新加坡住房简介

新加坡住房简介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的城市国家,历史上也曾有过大部分国民“买不起房”的痛苦经历,但他们通过修建组屋形式,实现了为绝大多数国民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的目标。

组合房屋,简称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楼房,最小的是一房式,最大的是六房式。

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始于1960年,当时,新加坡刚刚从英殖民统治下脱离,整个社会发展比较落后,政府财力有限,民众住房条件比较差。

李光耀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实现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

经过40多年的努力,组屋覆盖人群由1959年的8.8%提高到2010年的80%。

2008年,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获得联合国公共服务奖。

可以说,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上,新加坡堪称全球范例。

新加坡住房制度有如下几个特点。

以政府强有力的介入实现公共住房有效供给住房市场的特殊性既要求运用市场规律,又要求政府强力介入。

经济学原理中“市场失败”的两个条件是垄断性和外部性,土地市场完全符合。

城市住宅用地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城市规划和道路交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外部性,加上土地的不可再生与地理垄断性,导致了在土地问题上单一依靠市场调控的失败。

因此,土地的开发和增值收益不能成为原土地产权人、开发商和囤房投资者的私利,而应由社会共同分享,因而,政策上必须坚持普通住宅用地开发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

新加坡住房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政府的强力介入。

新加坡的住房政策目标是“居者有其屋”,模式是政府以强大的财力建设组屋,使得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公共组屋里,同时又以高效的机制进行管理。

新加坡的成功在于管理层坚守居者有其屋的理念,把它作为基本国策贯彻始终。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如果人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捍卫国家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他认为,人们购买住房和租赁组屋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屋主为能购买住房而感到自豪,而政府津贴的廉价租赁组屋则被严重滥用,维修也差。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
新加坡楼市发展历程始于独立之初的1960年代。

当时,新加
坡面临着住房短缺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房地产开发策略。

在1960年代,新加坡政府设立了房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并实施了公屋计划。

公屋计划
的目标是提供廉价的住房,以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并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HDB兴建了大量的公共住房,以满足日益增长
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对更高品质住房的需求。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政府推出了优惠政策,鼓励私人开发商兴建公寓和私人住宅。

这项政策成功地吸引了国际开发商和投资者进入新加坡楼市。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经历了一次楼市繁荣。

国内和国际投
资者纷纷涌入市场,房价迅速上涨。

然而,这一情况并没有持续下去。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加坡楼市陷入低迷,房价下跌。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复苏,新加坡楼市很快重新恢复了活力。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市场,包括限制住房贷款和提高房地产交易的印花税。

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市场热度,避免了泡沫的形成。

如今,新加坡楼市发展迅速。

政府继续推动住房供应,通过建
设更多的公屋和优质私人住宅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同时,政府还鼓励可持续和绿色建筑发展,以促进环境可持续性。

总之,新加坡楼市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调整。

从早期的公屋计划到如今的多元化市场,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楼市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住房的需求。

HDB新加坡组屋发展介绍(精)

HDB新加坡组屋发展介绍(精)

HDB新加坡组屋发展介绍从住房的类型和情况来看,新加坡的住房分为两大类:组屋和私宅。

“组屋”是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廉价公共住房;私宅是指私人房地产商投资兴建,完全按照市价运行的供应高中收入群体的高级住宅。

据新加坡2005—2006 年报对住房的分类如下所示:其中82%是屋主自住组屋,4%为出租组屋。

另外14%的高收入阶层入住私人发展商的产业。

据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新加坡有住宅单位104.9 万个,建屋发展局所建公寓占84.65%,其它公共公寓占0.39%,商业私人公寓占9.36%,拥有土地的住宅占5.46,其它占0.14%。

一、公共组屋政策起源和发展历史1、陋屋区时代(上世纪20 至50 年代):因住房短缺日趋严重,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于1927 年设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专门负责清理陋屋区,并为陋屋区的搬迁居民提供住所。

在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存在的32 年中,共建造了23000 个单位的住房,当时只能为不到10%的人解决住房问题。

2、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解决屋荒(1960—1970):面对严重的房荒问题,新加坡于1960 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

建屋发展局的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就是为低收入人民提供廉价房屋。

它制定了一个全面的五年计划,并由此引出以后的多个五年建屋计划。

为了鼓励人民拥有自己的组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 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

从1960 至1970 年,HDB 为新加坡公民提供了12 万套政府组屋,为40 万人解决了住房问题。

3、建设新市镇,大量增加住房供应(1971—1977):大力开发建设组屋,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超过一半的人口住在政府组屋。

市镇规划也更趋成熟。

4、建设综合性社区,提供全面的居住环境(1978—1988):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大约70%的人口住进政府组屋。

80 年代后期,超过85%的人口住在政府组屋。

5、改进组屋的质量与服务,开展组屋翻新与老城改造(1989 至今):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已建设87 万套组屋。

新加坡康沃尔花园住宅

新加坡康沃尔花园住宅

ECGB资讯UPDATE008新加坡康沃尔花园住宅这栋位于新加坡富人区的豪宅,坐落在一个名为康沃尔花园(Cornwall Gardens)的安静胡同中,占地约1 500m 2。

这是一个旧建筑改造项目,改造之初,房主就决心要将这座房子打造成能容纳四代人一同生活、并会作为遗产让子女一代代传下去的世堂家园,并尝试将自然的元素更和谐地融入到整座住宅中。

新宅由当地曾拿过“总统设计奖”的建筑设计师张永泰(Chang Yong Ter)操刀设计。

张永泰的建筑师事务所(Chang Architects)之前也设计过不少热带住宅,同样融入了自然元素并考虑隔热与降温的功能,不过这个项目是他们最成功的一个。

整栋建筑最大的亮点是填充在各个角落的植物。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座房子都像一个植物园,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容纳了20多种热带植物。

占地面积最大的绿地是楼顶的花园和阶梯状的种植带,屋主也会在平整的楼顶花园种植果蔬。

住宅的客厅和室外露台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圣洁自然的感觉,所有卧室都围绕住宅中心天然的岩石生态水池展开,宁静的花园景观中一面承重墙被改造成瀑布,门厅处原有的常年漏风漏雨的老旧挡墙被改造成一个瀑布样式的绿植庭院,家人可以立体化全方位地感受热带雨林和小瀑布。

现有地形上的建筑物不仅起到占地的作用,还为热带果树的种植起了不小的作用。

热带果树的种植能冷却周边环境温度,还能保温隔热。

该住宅就像街区中的一片绿洲,露天的观景台和瀑布一样的绿植围绕着生物池和池塘。

另外,项目还设置了专门的雨水收集区,回收的雨水则用来灌溉绿植。

设计依托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一家人和自然能共享这片空间。

建筑师将植物、水体和居住空间整合为一体。

这样的布局兼有自然光、自然通风和被动式散热,同时它还创造了一个生态友好的整体环境。

消息来源:CHANG Architects3D 打印环保迷你居所“城市小屋”DUS 建筑公司设计的可持续“城市小屋”住宅用极小的占地面积,诠释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建筑

新加坡建筑
色彩斑斓——
新加坡
新加坡民俗风情
在新加坡,由于过去受英国的 影响,新加坡已经西方化。但 当地人仍然保留了许多民族的 传统习惯,所以,打招呼的方 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 们见面时握手,对于东方人可 以轻轻鞠一躬。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 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一般对 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 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 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 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 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 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 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 、8、13、37和69.
马车夫驿站 国会大厦
最高法院
总统府
新加坡的印度庙都是这样五 颜六色的,从刚到新加坡时 就喜欢上了印度文化,尤其 是印度的歌舞和电影。小印 度也有几间非常漂亮的印度 庙。这一间是在中国城四马 路观音庙隔壁的印度庙。 神圣的印度庙 宽敞肃穆的印度庙宇

Cluny 住宅共 两层面积1505平 方米,形式为庭 院围合式,其突 出特点是它的园 林设计。在庭院 种有热带乔木、 搭有藤架、在一 层屋顶外沿种有 花草,使整个庭 院处在绿茵之中; 泳池建在院子中 间,起居室做成 半开敞形式,以 此抵御南亚湿热 的气候。
Table
Table
Table
新加坡的建筑和中国的 建筑风格相近,基本上 都是火柴盒式的建筑, 只是建筑的色彩丰富多 彩,很难找到只有一色 的建筑,颜色也比较靓 丽,这和新加坡人的审 美观点一致,注重色彩 但不凝重,色彩较为柔 和、中性,少有我们周 围的大红、大绿、大紫、 大粉、大黄之色。
宗教信仰方面,华人一般信仰 佛教,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 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在新加 坡,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 宗教的信仰者。这些人信奉着 自己的神灵,尊重着别人的信 仰,所以他们在同一个国度里 融洽和平的相处,一派祥和 新加坡丰富的历史及多元文化 背景,造就了各式风格的建筑 物、地标、教堂、庙宇等;如 最为人熟知、也已成为新加坡 象征的鱼尾狮公园即是其中一 例。而莱佛士酒店,是著名鸡 尾酒“新加坡司令”( Singapore Sling)的发明地, 也是各国名人作家与影星如麦 可杰克森等来到新加坡的住宿 首选。除此之外,各式博物馆 、回教文化的清真寺、色彩鲜 明的印度教庙宇、乃至佛教庙 宇等都显现了新加坡从过去到 现代的历史传承。

老旧小区改造的国际经验——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

老旧小区改造的国际经验——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

新加坡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国家,2020年的人口为569万,目前面临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进程。

怎样才能在这种高密度的城市化地区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是这些年来新加坡一直在致力探索的一个重要目标。

新加坡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公共住宅区(组屋),至2016年,组屋区约101万户居民中800个居住组团(约40万~80万户居民)受惠于“住宅区更新策略”。

可见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改造是一个量大面广、经历数十年的历程,研究其实践路径和经验,希望为我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借鉴。

1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的更新背景1.1 1960年代—1980年代新加坡公共住宅区的更新从1960年代开始,按照其城镇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60年代—1980年代,新加坡处于一个“发展型国家”阶段,以清除居住条件差的贫民窟、大规模新建住宅区来解决当时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

当时的目标是以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投入资金模式,为国民提供可负担的、数量足够的公共住宅。

1.2 1990年代——2000年代初在第二个阶段,新加坡走向“新型的发展型国家”,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国家。

为此,新加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1960年代—1980年代建造的公共住宅区的更新改造计划,主要是对住宅区的物质空间环境进行改造。

1.3 2000年代初——至今在最近这一阶段,新加坡进入“后发展型国家”阶段,经济增速放缓,人口面临老龄化,新移民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经济转型挑战。

民众对于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营造,以及参与到这个营造过程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人本主义、社区赋权、空间正义、生态智慧等理念注入公共住宅区的改造计划中。

这个阶段的更新改造策略更多强调整体化和社区参与的特色,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综合性复兴,并从原来重点关注住宅建筑单体扩展到整个新镇范围。

过去几十年间,针对不同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新加坡陆续出台了很多各有侧重的更新改造计划。

总的特点有四个:一是逐步有序地将不同年代的组屋纳入各更新项目;二是应对社会转型的理念和任务再界定;三是与时俱进的改造内容与不断拓展的空间尺度;四是社区参与范围和程度不断提升(表1)。

新加坡祖屋制度

新加坡祖屋制度

新加坡祖屋制度引言新加坡祖屋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推行的一项政策。

该制度旨在提供廉价的住房选择,帮助新加坡居民在经济上更好地安居乐业。

本文将介绍祖屋制度的背景、目标、运作机制以及对居民和社会的影响。

背景新加坡是一个面积较小、人口稠密的国家,住房问题一直是该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独立后,面临大量人口迁入的压力,住房供应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推行了祖屋制度。

目标祖屋制度的目标是为新加坡居民提供廉价的住房选择,确保每个家庭都能拥有稳定的居所。

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政府希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并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运作机制祖屋制度的运作机制如下:1.祖屋建设:新加坡政府投资兴建祖屋,以确保住房供应。

这些祖屋通常是多层公寓式住宅,设有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

2.住房分配:祖屋的分配是根据一套公正的分配机制进行的。

申请者需要满足一定的资格条件,例如家庭收入限制和公民身份要求。

分配机制旨在确保低收入家庭能够优先获得住房。

3.租金补贴:政府提供租金补贴,以帮助低收入家庭支付房租。

补贴金额根据家庭收入和家庭规模确定。

4.产权转移:祖屋的租赁期限通常为99年,租户可以选择将其转为产权制度。

这使得住户可以拥有房屋的产权,并在未来进行买卖或租赁。

影响祖屋制度对居民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提供经济适用房:祖屋制度使得低收入家庭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租金获得稳定的住房,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2.促进社区发展:祖屋通常是多层公寓式住宅,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区活动得到了促进。

这有助于建立紧密的社区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3.降低贫困率:祖屋制度有效地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降低了贫困率,改善了社会公平性。

4.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提供稳定的住房,祖屋制度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结论新加坡祖屋制度是一项旨在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政策。

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和租金补贴,政府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促进了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

花园城市建设启示

花园城市建设启示

花园城市建设启示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

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

新加坡风光绮丽,终年常绿,岛上花园遍布,绿树成荫,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

全国耕地无几,人口多居住在城市,因此被称为“城市国家”。

去年五月我有幸游历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感受颇多。

我生活的也是一个滨海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新加坡规划局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总体规划,对新加坡城市规划有了大致的了解,也确信了这是新加坡政府科学而而正确处理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的关系,才成就了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

一、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科学制定规划,严格保障执行。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面积为707.1 平方公里,人口约498.76万。

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治理者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建国初期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然后每5年修订一次,进一步细化修建性详细规划。

新加坡政府控制了至少70%的土地所有权,并且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住宅和工业开发最大的开发商,能保证土地开发按照概念规划要求进行。

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咨询和实施中,新加坡主管部门鼓励公众参与,实行民主决策,明确权责关系,对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有序落实,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是高密度城市国家,新加坡政府确定了花园城市的发展方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资源,保留了城市地理位置中心的绿地,而将市中心移至南侧靠海的新加坡河水源保护区,以此作为市中心的起点,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新加坡的城市规划设计。

杨沐:新加坡的年轻人为何买房没有压力

杨沐:新加坡的年轻人为何买房没有压力

杨沐:新加坡的年轻人为何买房没有压力编者按:随着房价的又一轮暴涨,中国20-30岁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买套房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著名经济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教授曾经在新加坡工作多年,他对此现象感到很不理解。

在接受微信公众号IPP 评论独家专访时,杨沐表示新加坡的年轻人不存在工作多年后买不起房的现象,这一点值得中国好好学习。

他介绍说,新加坡的住房制度能保证新加坡人,只要有工作就有公积金,只要有公积金就能买得起房子。

即便新加坡的清洁工和收银员拿的是最低收入,每个月收入1000新元,但他们在新加坡都能买得起房子。

IPP:沈阳前两天出台了“零首付”,鼓励大学生买房,虽然很快不到一两天就叫停了,但是这其中的热议很大。

请问您怎么看?杨沐:我感觉应该是房价最近涨得太快,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大问题。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们。

很多工作满五年的大学生至今没有买得上房子,这样的人其实不是少数。

现在的中央领导就明确提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所需要,老百姓的要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刚刚在今年两会上讲,“民有所想所求,就要为他们服务”。

李克强总理这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中国政府很明确,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办老百姓需要的事。

老百姓首先需要的就是衣食住行。

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安全的需求和对个人尊重的需求,这方面政府也要逐步满足这些需求。

“衣食住行”里边当中有一块,“住”,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一块。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更好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也就是说,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老百姓要能够买得起、租得起房子,能够“住有所居”,这同新加坡长期主张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实际上是一样的。

年轻人都是社会服务的重要骨干,都是现在中央说的“创新的骨干”,创新就主要靠这些年轻人。

而现在这些年轻人没有房子,又看不出他们有解决房子的方法,这肯定要影响他们的工作。

HDB新加坡组屋发展介绍

HDB新加坡组屋发展介绍

HDB新加坡组屋发展介绍从住房的类型和情况来看,新加坡的住房分为两大类:组屋和私宅。

“组屋”是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廉价公共住房;私宅是指私人房地产商投资兴建,完全按照市价运行的供应高中收入群体的高级住宅。

据新加坡2005—2006 年报对住房的分类如下所示:其中82%是屋主自住组屋,4%为出租组屋。

另外14%的高收入阶层入住私人发展商的产业。

据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新加坡有住宅单位104.9 万个,建屋发展局所建公寓占84.65%,其它公共公寓占0.39%,商业私人公寓占9.36%,拥有土地的住宅占5.46,其它占0.14%。

一、公共组屋政策起源和发展历史1、陋屋区时代(上世纪20 至50 年代):因住房短缺日趋严重,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于1927 年设立了新加坡改良信托局,专门负责清理陋屋区,并为陋屋区的搬迁居民提供住所。

在新加坡改良信托局存在的32 年中,共建造了23000 个单位的住房,当时只能为不到10%的人解决住房问题。

2、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解决屋荒(1960—1970):面对严重的房荒问题,新加坡于1960 年成立了建屋发展局(HDB)。

建屋发展局的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就是为低收入人民提供廉价房屋。

它制定了一个全面的五年计划,并由此引出以后的多个五年建屋计划。

为了鼓励人民拥有自己的组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 年推出“居者有其屋”计划。

从1960 至1970 年,HDB 为新加坡公民提供了12 万套政府组屋,为4 0 万人解决了住房问题。

3、建设新市镇,大量增加住房供应(1971—1977):大力开发建设组屋,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超过一半的人口住在政府组屋。

市镇规划也更趋成熟。

4、建设综合性社区,提供全面的居住环境(1978—1988):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大约70%的人口住进政府组屋。

80 年代后期,超过85%的人口住在政府组屋。

5、改进组屋的质量与服务,开展组屋翻新与老城改造(1989 至今):到目前为止,新加坡已建设87 万套组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1.
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住宅特点分析
作者:许自力, Xu Zili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刊名:
南方建筑
英文刊名:SOUTH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10,""(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中图分类号 TU2 1000-0232(2010)01-0080-03
作者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
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广州,510640)
新加坡自2002年至2006年一连五年被评选
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世界城市,其住宅建设
化,更见特色的是小区间绿化,纵观裕廊东、
武吉巴都等几个新型小区,在道路与小区间
和学校,漫步林荫道,几乎可游遍新加坡每一
角落(图6)。
小结
略览新加坡90年代组屋,如沐和煦新风,
感受了中庸、简朴的民风,体验了贴近百姓
生活的小区公共配套设施,领略了整洁清新的
住宅区规划设计风貌,体会到新加坡政府不失
带并行,连接居民中心区、地铁、公交枢纽站
6 道路与小区绿化特色
5 简朴的住宅建筑造型风格
华。这种风格在60年代早期组屋中己体现,在
1990年代以的“优质组屋”住区中亦如是,笔
者所见裕廊东几个小区均如是。
在建筑外装修材料运用上,外墙材料绝大
多数用涂料,没有见到石材装修,用色雅致,
热烈而素朴的婚典,婚典上的饭菜也是现场搭
起操作台,现场制作,相对豪华排场的酒店婚
礼,这种婚庆形式既经济,又是邻里族群交往
的重要方式,似乎更值得提倡。
2.2 细心周到、独具特色的小区公共设施
在笔者调研的几个组屋小区里,普遍都有
几个国内小区内不常见小区公共设施:小区多
层停车场、体育运动大棚、小区巴刹(图4)。
敞廊直接采光通风,加以简单的装修,清爽的
色彩,给人通透敞亮,轻松愉快的感觉。这样
的处理正好折射出两地邻里关系的不同:一者
追求奢华宽裕的内部空间,一者注重轻松和谐
的外部空间;一者只在乎家庭和谐,不在乎逼
仄紧张的邻里关系;一者追求邻里和谐,宁可
牺牲一点私人空间(图2)。
2.1.2 架空层公共空间
1.葛月赞新加坡图片史1819-2000 2000
2.般京生绿色城市 200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肖鹤.刘挺新加坡组屋政策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城市建设2010,""(10)
如何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格外关注的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公共住房制度,他们在公共住房建
绿化规划上有统一的模式:社区间公交环线留
出宽阔的道路绿化带、社区之间留有的大量绿
地,使得放眼望去,社区有如浮在绿海中的岛
屿。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主要是绿化带、区
间绿地的尺度很“奢侈”,除沿街高大的行道
树之外,绿化带还有几十米宽的草坪,人行道
很窄(也确实没必要宽)穿行于草坪之中,至
于区间绿地,则往往同小区用地差不多大,笔
到应有的发展。依我看,我们的规划设计师应
该少谈点创意和格调,多学学新加坡朴实的人
本关怀作风。
图片来源
文中插图均为作者自拍或自绘
参考文献
[1]葛月赞. 新加坡图片史1819-2000. 新加坡国家文物局,2000.
[2]殷京生编著.绿色城市,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20
显然在小区交通规划思路上,他们不提倡地
下停车:造价昂贵而车位有限,现场所见,简
洁通透朴实的多层停车场似不成为负面景观,
常有空中连廊直通住宅楼。新国多雨,多至常
年一日几雨,各区均有的体育运动大棚方便全
天候健身运动,兼具中小型公众活动功能,其
结构及造型简而不陋,很值得借鉴。几种公建
配套中,最具特色的是称为巴刹的小型市场,
包括日常百货小卖、东南亚小吃快餐等功能,
大空间小铺面,快餐桌椅,各铺共用,卫生价
廉,类似国内的美食小吃汇、小吃市场、美食
广场。上班上学族早晚餐,独居老人的三餐,
饭间点心咖啡垫补等等,都可以在此解决,极
为便民,也成为居民公共交往的重要场所。白
天任何时段去,都有消费者,座中客常满。很
奇怪,以食为天的国人住区倒没见这种设施,
80 国外建筑研究 Foreign Architecture Research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0.1
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住宅特点分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ce in the 1990s Singapore
究其原因,一是卫生难保证,二是各铺都须做
到薄利常销而质量长期有保证,以目前国情,
做不到。
2.3 于朴素见风流,建筑设计特色
国有国风,民有民风,新加坡建筑风格与
其国风民风很协调,就是清新朴实,不尚虚
1 公交环线、地铁接驳示意图
3 宽敞通透的住宅走廊空间
区位及地铁线路图
图示地段卫星影像图
简朴,户型多为单房式~三房式。1977年以后
组屋转为主要在市郊新镇发展,住宅质量及配
套逐步提高。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提
出“优质组屋”,私人建筑师、承包商参与的
“设计与建造组屋”等概念以来,组屋规划与
设计质量大幅提高,1993年,淡滨尼新镇更是
获得联合国世界住处奖,被评定为世界上规划
2. 组屋观感
2.1 亲切宽展的住宅公共空间
2.1.1 住宅公共走廊空间
调研组屋户型面积大多在80~120m2之间,
与我国中小户型面积相仿,但是在所调研的几
个小区都有一个与国内明显不同的共同现象:
其公共交通空间比国内(尤其是华南地区)明显
宽裕很多,一是户型平面中,交通走廊长且
its housing public space, plot public util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characteristic, afforested
plan characteristics and such.
KEY WORDS Singapore, public, housing
宽,各户之间经常有比走廊宽度稍加放大的公
共空间,可以满足简单的交往需求,不像国内
2010.1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Foreign Architecture Research 国外建筑研究 81
寸土必争,尽量减少交通面积。这种处理明显
的好处是:没有封闭、狭窄、阴暗之感,通过
简洁而不粗陋,每隔几年外墙会重新粉刷,
整旧如新,住区建筑始终给人以清新如洗的感
觉。在住宅建筑造型上,最多的是典型的现代
主义风格,为求适当的变化,或以构成手法在
型体构成上做点“手脚”,或融入一点地方风
格,地方符号,例如受客家文化影响的坡屋顶
及围屋式布局,坡顶风雨连廊,既没有形态繁
复的欧陆式,也不见追求简约、刻意求“酷”
的极简主义风格,这种实用风格避免了在材
料、施工上的浪费,体现的还是务实精神(图
5)。
2.4 浮于绿海之上的小岛,道路与小区绿
化特色
所见小区绿化都是实而不华,难见奇花异
木。场地处理非常简单:道路、公共活动场地
之外,就是草地和树,有色彩斑兰的花丛花
池,植物配置多种本地树种。相对于小区内绿
最好的新镇。本文介绍的组屋即是90年代以后
建设的新型组屋,这种组屋小区中和几组小区
间配套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包括:巴刹、超级
市场、小贩中心、公园、停车场、游乐场、体
育活动中心等等。住宅户型主要为三房和四房
式,售价以我妹妹购买的100m2三房式为例,
价格为26万新币,首期付8万新币,月供600多
新币,由政府补贴加薪金中必含的住房补贴部
分支付已经尽够,所以供房压力不大。
1.2 MRT火车+公交环线的便捷交通
新加坡交通四通八达,MRT火车遍及全
岛,每天运送客流超过100万人次,被新加坡
人亲切地称为“市民的脚”。新加坡基本上是
以每一个MRT火车站为中心,在其周围形成一
个居民中心或是商业中心。本文介绍的组屋即
确有独到之处。本人在2007春节期间,在新加
坡与家人团聚一周,期间花了三个半天的时间
在旅居客地的妹妹所住的裕廊东新镇周边,几
个新加坡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组屋小区
做了个小小的考察,闻名不如见面,且将自己
亲身体会的几点对于新加坡组屋规划设计特点
的新鲜感受,说来与关注百姓住宅问题的同行
共享。
1. 背景情况:
1.1 调研组屋
新加坡的住宅分为组屋和私房,所谓“组
屋”是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为广大中低收入群
体提供的廉价公共住房,大致对应于我国的廉
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1964年以来实行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期间
兴建的组屋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标,住宅型式
远见但又脚踏实地、周到实用的道路与绿地规
划。这种住宅建设的作风,用句俗话来说:
“才是长远的吃饭之道。”对比国内住宅建
设,初富起来的我们不知为什么滋生出一般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