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历次金融危机比较及其启示
2012年第12期山东社会科学No.12总第208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8·经济与管理研究·收稿日期:2012-07-03作者简介:周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周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逆周期金融监管机制研究”(71173180)的阶段性成果。
历次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及其启示周琼周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要]对于金融危机,政府究竟该不该干预救助?采取的调控对策、路径、程度如何?以及政府应该事前采取哪些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通过对历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发现,高杠杆率、分配不公、过分强调分配公平都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各国面对金融危机,在应对手段的选择上大都采取即期救市、短期货币刺激、中期增加供给以及长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进行。
在金融监管方式上,最突出的改变就是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结合。
[关键词]金融危机;调控政策;危机处置;危机传导[中图分类号]F833.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2-0146-04翻开20世纪的人类发展史,金融危机如影相随。
全球历经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九十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刚刚过去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正在发酵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金融之于经济好比血液之于生命。
因此,任何形式的金融危机爆发,如果处理不当都很可能危及实体经济,并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
但是,对于金融危机,政府究竟该不该干预救助?采取的调控对策、路径、程度如何?以及政府应该事前采取哪些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种种疑问,我们试图在宏观调控理论的追根溯源和历史上各类金融危机的实践考察中去寻求答案。
20世纪以来三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
摘要:1900~2008年,全世界先后发生了1929~1933年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三次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这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20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异同;比较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3-0010-05收稿日期:2009-03-23作者简介:姜爱林(1964-),男,湖北襄樊人,博士后,教授,中华全国总工会研究所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
20世纪以来三次国际金融危机比较姜爱林(中华全国总工会经济政策研究室,北京100865)据不完全统计,1900~2008年,全世界共发生各类比较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20多次。
①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这三次金融危机都比较严重,特别是本次金融危机最为严重,有不少专家学者甚至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一、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概况(一)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从1929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危机。
9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
9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回首20世纪90年代,整个世界都在接受着经济危机带给人类的考验,重重的考验,也使人们对经济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90年代的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汇率危机、股市崩溃和严重的通缩开始在世界各国蔓延。
20世纪80年代,日本持续了3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世界上一直备受瞩目。
1990年1月,随着日本股票市场突然下跌,日本出现了危机。
此后不久,日本的房地产部门和银行部门处于几乎破产的状态。
90年代的整整10年,日本处于不同程度的经济停滞状态。
20世纪90年代的前3年,中欧国家也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
在1979年,欧洲货币联盟的成员决定开始建立一种称为半固定的汇率制度,并用来促进欧洲内部汇率的稳定,以此推进其长期孕育的单一欧洲货币计划,然而,它却酿成了两场惊人的货币危机(1992年9月和1993年8月)和几十次的汇率重估。
1994年12月,墨西哥遭受了一场严重的货币危机。
在此之前,墨西哥一直实施固定汇率制度,允许比索以一种渐进的、可控的方式贬值。
不难发现,给墨西哥经济造成极大危害的的比索危机,与两年半之后的发生在东南亚的危机几乎如出一辙。
1997年夏天,东南亚货币危机爆发了。
亚洲新兴市场国家一个一个的陷入了经济混乱之中。
1997年10月,香港股市急剧下滑,第二轮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了。
在两个月里,韩国就成了外汇危机的下一个受害者,这场危机以股市缩水和银行恐慌而告终。
韩国请求接受了IMF的几百亿美元的援助,避免了全国性的破产。
1998年8月,俄罗斯拖欠到期国债和卢布贬值同时发生。
当卢布被允许浮动后,它急剧贬值到几乎毫无价值的地步。
而此前许多参与俄罗斯债务市场的国际投资者,都通过与俄罗斯银行签署了远期外汇合同来对冲卢布贬值的风险。
1998年9月,马来西亚遭受金融风暴袭击。
1999年1月,巴西遭受了一次巨大的贬值,紧接着厄瓜多尔也出现了货币危机。
这些国家都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低迷中的焦点。
历史上爆发过的几次著名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第二 、 债务 以浮 动利率 为 主 。如 下表 :
部分 国家 18 90年 一 9 1 的浮动利率 负债所 占比例 18 年 国 家
阿 根 廷 巴 西 哥伦 比亚
浮动利率负债比率 国 家 浮动利率 负债比率
5. 83 6. 43 3_ 92 墨 西 哥 秘 鲁 委 内瑞 拉 7. 30 2. 80 8. 14
智
利
5. 82
整个拉美
6. 45
资料 来 源 :全 球 视 角 的宏观 经 济 学》 上 海 三联 书 店 , 海 人 《 , 上 民 出版 社 , 1 0 第 0 0页 。
发展 中 国家 的这 一债 务结 构 , 味着 它极 易受 到 意
世界利率的改变而导致债务负担加重。 第三、 债务以私人贷款借款者 为主 , 主要是在 国 际市场上向商业银行借款。如下表 :
成极大 的损失,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 其传导途径更是迅速 , 对全球经济 的影响可谓“ 牵一发 而动全身 ” 。本
文对历史上爆发过 的几次著名的金 融危机进 行篙要的比较分析, 人更容 易了解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使
关键词: 金融危机 ; 银行危机; 借贷危机 ; 比较研 究
中图分类号 : 1 F
文献标识码 : A
DOI1 .9 9 .s .6 2 0 0 .0 01 .1 :03 6 4i n1 7 — 4 72 1 .00 0 s
收稿 日期 :0 0 0 — 0 2 1 — 9 1
文章编号 :6 2 0 0 (0 0 1— 2 — 2 1 7 — 4 72 1 )0 0 2 0
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 通常是欠国际银行业的债务 ) 。 发展 中国家在 2 世纪 8 年代大举利用 国际金融市 0 0 场借举外债。这些外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 第一 、 外债增长速度 决, 债务规模 比较大。 整个发 展 中 国家 的对 外 债 务 在 2 纪 7 0世 0年代 初 约 为 50 0 亿美元 , 而到 了 8 年代末 已突破 10 亿美元 。在这 O 00 段时 间发 展 中国家 的外债 规模又称金 融 风暴 , 指一 个 国家 或几 个 国 是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四川农业大学2010XXXX 财会10-1班苟XX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纵观人类历史,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开始至今,已经发生了五次重大金融危机。
它们分别是: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拉美金融危机和2008的全球金融危机。
一、192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
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使得其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也就是说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导致这场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
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
以经济大危机的首发地美国为例,首先,美国20年代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20年代,国民收入的1/3为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占有;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他们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尚不足24%。
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同时,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20世纪90年代末3次金融危机讲解
20世纪末三个金融危机案比较分析及思考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
从历史进程来看,三次危机都是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本文将从盯住固定硬币的汇率制度角度分析比较三次危机,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有所启示。
三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德国实力的增强打破了欧共体内部力量的均衡。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德国政府由于东西德统一财政出现巨额赤字并担心引发通货膨胀,便提升了贴现率。
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大幅抛售英镑、里拉而抢购马克,这些弱币便受到重大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由于美国与东南亚国家没有根本利益联系,同时也希望能够亚洲快速发展,因此也不会出手援助,故而引起东南亚国家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墨西哥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主要贸易伙伴是美国等富裕的邻国,引进外资但被外资抽取了大量利润,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
独家原创: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比较分析回顾20世纪以来的各次重大金融危机,本轮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已经远远超过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很多官员和学者甚至将本轮危机与大萧条相提并论。
格林斯潘甚至认为美国已经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它甚至比大萧条更为严重。
一、世界历史上历次金融危机1、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2、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丶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3、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18
• 美国土地面积为937万平方公里,日本仅为美 国的零头,37万平方公里,相差25倍;1990年 日本的土地总值达到15万亿美元,比美国土地 资产总值多4倍。 • 日本天皇皇宫的土地(4平方公里)按当时的 市价折算比整个加利福尼亚州都值钱。 • 1985年日经指数为12000点,到1989年飙升到 39000点,四年内翻了两倍多。
3) 在开放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固守已经僵化的钉住汇率制。
4) 政府的监管手段和措施赶不上金融市场衍生工具的发展。 4. 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繁性
5. 金融危机后果的严重性
11
国际金融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着危机:
► ► ► ► ► ► ► ► 金本位制崩溃(1920s) 华尔街危机和经济大萧条(1929-39) 美元违约(1971)和全球通胀(1970s) 拉美债务危机(1980s) 全球股市危机(1987) 日本金融危机(1991-2003) 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2-93) 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95)
4
• 资本市场危机 –指某些国家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由于国内 外原因,导致价格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 –资本市场危机与货币市场危机具有联动作用,资本市 场危机可以导致货币市场危机,而货币市场危机同样 可以导致资本市场危机。
5
• 金融机构危机 –又称银行业危机,指某些商业银行或非银行 金融机构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出现大量不 良债权或巨额亏损,导致破产倒闭或支付困 难。 –其影响极易扩散,引发社会对各类金融机构 的挤提风潮,从而严重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 稳定。
6
• 系统性金融危机 –这类危机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影响深远 且带有明显的全局性特征,如果处理不当将 危及一国金融体系乃至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 与稳定,前面提到的综合金融危机就是系统 性金融危机。 –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外债风险、制度性风 险、国家金融风险、泡沫型风险等。
20世纪前后几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出亚洲各 国,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 国, 泰
铢贬 值 。不久 , 场 风 暴 扫 过 了马 来 西 亚 、 加 坡 、 这 新 日本 和韩
L QU INS E . 4 AO JA H —6
起源于墨西哥盲 目的金融市场 自由化 ( 依照 “ 华盛顿共 识 ”的指示办事 ) ,大量热钱流入墨西哥和其他发展 中国家 , 造成投机资产价格 泡沫。
19 9 7—1 9 9 8年 : 洲 金 融 危 机 和 俄 罗 斯 债 务 危机 亚
பைடு நூலகம்
贷” 债券 的最大 的收购方 。“ 房” 两 又发放 大量金融衍生工具 , 将风险转嫁给更 多的机构和个人 。美联储持续降息诱 发房地 产市场毫无顾 忌的信贷 扩张 , 据保守估计 , 两房” “ 持有 的住 房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总额高达 5万亿 美元 ,其中超过 3
诱发房地产市场毫无 顾忌 的信贷扩张 。
20 0 8年 9月 美 国 次 贷 风 暴
次贷危机 (u pi em r aec s )又称次级房贷危机 , sbr ot g ri m g is 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 一场发生在美 国,因次级抵押贷款 机构破产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 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 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 由于美 国的房屋价 格昂贵 ,于是推 出 了 “ 次级按揭 贷 款 ” 专 门帮助信用记录较差的人 买卖 房子,鼓励 “ , 透支 ” 消
17 9 9—1 8 9 2年 : 球 性 金 融 危 机 全
国的经济 开始萧条 ,一些 国家 的政局 也开始混乱 。发生在 19 97—19 9 8年 的亚洲金融危机 , 是继三 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 机之后 , 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重大事件 。
金融危机案例分析课件(PPT 39张)
(一)1929—1933年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2000)认为大萧 条爆发的原因是由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 耐用消费品尤其是住房的生产过剩和民 众总需求下降所致,耐用消费品尤其是住 房的过度供给和总需求的不足引起了房 产价格下跌,房价价格的下跌迅速传染到 股票市场,从而引起了资本市场价格的大 规模下降,这也成为了大萧条爆发的主要 原因。
(一)1929—1933年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Peter Temin(1993)认为,美联储为了维持金
本位制度,以至于产生了根本性的政策失误 。 1931年下半年以后,德国和英国都放弃了金本 位,本币开始贬值 。 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投资 者对美元贬值充满了预期,他们在美国政府对 美元进行贬值前突然抛售美元,为了维持美元 币值的稳定,美国的利率在1931年最后一个季 度里急剧上升,信贷变得更加难以获得,加剧 了通缩的程度(郑联盛,2009)。
分析表明:每次金融危爆发前真实房地产价格必然呈下降趋 势,但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房地产价格指数的变化与先前的金 融危机相比略显滞后。
(二)金融危机爆发前真实股票价格指数比较
由图2可见,从T一4期开始,各 个国家的真实股票价格指数都 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在金融危 机前1年,各个国家的真实股票 价格指数的增长趋势停止并呈 现陡然下降的趋势"相比较而 言,美国1929~1933年金融危 机、日本金融危机、印尼金融 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前1年真 实股票价格指数下降趋势更加 严重。
(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刘遵义(2007)认为,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的不足是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他将一段时间内( 例如6个月)进口所需的外汇 、 到期的外债数量和外 商的证券投资三项之和与外汇储备的比例称为LL比 例,如果LL比例较高,则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非 常大。如在1996年和1997年的时候,泰国短期外债还 没有加上进口的需求就已经超过外汇储备;而在1997 年,韩国的LL比例超过500%,也就是说韩国能够撤离 的外资是外汇资储备的5倍以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第一,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始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和金融体系崩溃。
此次危机引发了东南亚地区经济下滑,导致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等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危机的原因包括外债积累、固定汇率政策、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和金融监管问题。
第二,俄罗斯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导致俄罗斯卢布贬值和债务违约。
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俄罗斯债务问题和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和金融机构的腐败。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2024年)全球金融危机是2024年爆发的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此次危机加剧了银行系统流动性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倒闭和经济衰退。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问题,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
第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24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涉及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
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高度负债、低增长和缺乏竞争力的经济结构。
此次危机引发了欧元区的稳定问题,威胁到了整个欧洲经济。
这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如下:首先,这四次危机都起源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但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它们都是由于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加剧导致的,但其具体原因和特点各有不同。
其次,这四次危机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危机爆发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企业和家庭面临债务问题。
再次,这四次危机都揭示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亚洲金融风暴和俄罗斯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和监管不力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则揭示了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和风险管理不善的问题。
最后,这四次危机都促使各国和国际机构采取了行动来应对危机。
国家采取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复苏。
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提供了贷款和援助来帮助受危机影响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与本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与本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是近年来两次主要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从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经营原则来分析两次危机的风险形成机制,可以得出对我国金融改革有益的启示:即必须全面看待创新的效益和影响,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机构过度追求盈利性带来的系统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经营原则;监管2007年夏,在基准利率上调和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迅速波及到了抵押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诸多金融市场主体,并且将风险传递到国外,引起全球金融体系的动荡。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于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高速度、过度金融自由化和引进外资,而忽视了对于经济结构的必要监管和及时调整,导致本国经济发展出现强弩之末的态势,当国际游资对其发起攻击时,经济基础的脆弱性便突然凸现,从而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两次金融危机既存在一些差异,又有其共同点。
爆发的根源都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目标设置中本末倒置,忽视了经营管理中的首要原则——安全性原则,过度追求盈利性,导致金融机构资本金严重不足。
一旦外部宏观环境变化,或者宏观政策调整,金融危机随之爆发。
本文试从金融机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大经营原则的矛盾入手,分析两次危机的风险形成机制。
得出其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两次危机与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引发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相同的:即金融机构忽视了经营管理的最主要原则——安全性原则,而过度追求盈利性。
(一)过度金融创新埋下了风险隐患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原动力,其发展的最初目标是提供风险分散或对冲的手段,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以确保利润。
金融衍生品和证券化是近几十年金融业发展最快的创新产品。
它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高杠杆性。
高杠杆化的结果具有双重性:盈利快速增长,损失也成倍放大。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1637年郁金香狂热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固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银行危机1929年大崩溃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一致程度的下跌。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2009年的次贷危机如今已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然而,“华尔街没有新事物”,综观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1929年美国大萧条、1990年日本银行危机、北欧银行危机……均可见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子。
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通过以往几次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来为本次金融危机拨云撩雾1929-1939年美国大萧条时期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银行业的贷款比重及利息设定等都受到连串限制。
至1985年金融改革取消金融机构贷款限额管制,市场变得更为开放,但也同时造成银行间为了竞争市场占有率,而导致承做过多高风险的贷款。
1985-1989年,北欧三国(芬兰、瑞典、挪威)房价与股市表现都呈倍数成长,投机风气盛行,5年内瑞典房市上涨50%,股市则上涨超过200%。
房市股市荣景加速泡沫形成,也使私人部门借贷情形更变本加厉,加速民间消费与资本投资的快速成长。
后来政府为了对抗经济过热,1987-1992年间陆续升息,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及资产价格(特别是商用不动产)剧烈下跌,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稳固及民间消费行为。
政府介入:1991年开始,北欧三国政府陆续采取不一致方式拯救市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
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
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历经一年半。
平。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为摆脱危机,日本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润,1995年8月竟至0.5%。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在这次经济衰退中,受到的影响较小,持续时间比较短,
进入199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在1993年9月23当时美国财政部长小劳埃
德·本森特在华盛顿就即将举行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向新闻界吹风时,将包
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
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
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
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
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
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
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
9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15
危机数目
平均累计产出 损失(占GDP 百分比)
1975-1997 54 22 32 12 42 11.6 7.5 14.4 10.2 12.1
Bordo等(2001) 单纯银行危机 1973-1997 (56个国家) 1973-1997 1945-1971 1919-1939 1880-1913 (21个国家) 银行、货币双重 危机 1973-1997 (56个国家) 1973-1997 1945-1971 1919-1939 1880-1913 (21个国家) 27 11 1 15 9 18.6 15.7 1.7 15.8 14.5
3
• 货币市场危机 –又称货币危机, 是指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 又称货币危机, 又称货币危机 率制色彩的钉住汇率安排的国家, 率制色彩的钉住汇率安排的国家 , 由于其国内经济变 化没有配合相应的汇率调整, 化没有配合相应的汇率调整 , 导致其货币内外价值脱 通常表现为本币价值高估, 节 , 通常表现为本币价值高估 , 由此引发的投机冲击 加大了外汇市场上本币的抛压, 加大了外汇市场上本币的抛压 , 其结果是外汇市场上 本币大幅度贬值,或者该国金融当局为捍卫本币币值 本币大幅度贬值, 而动用大量的国际储备干预市场或大幅度提高国内利 率。
6
• 系统性金融危机 –这类危机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影响深远 这类危机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类危机源于系统性金融风险 且带有明显的全局性特征, 且带有明显的全局性特征,如果处理不当将 危及一国金融体系乃至世界金融体系的安全 与稳定, 与稳定,前面提到的综合金融危机就是系统 性金融危机。 性金融危机。 –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外债风险、制度性风 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 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 外债风险、 国家金融风险、泡沫型风险等。 险、国家金融风险、泡沫型风险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危机简单介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危机简单介绍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共经历了五次金融危机1:1992-1993年的欧洲金融危机原因:从本质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表现形式及结果:90年代初,两德合并。
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贴现率提高至8.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一年的动荡。
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欧洲货币危机发生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有三:(1):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2):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3):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形式及结果: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
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
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
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
3: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
表现形式及结果: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
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
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
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
欧洲货币体系因此面临自建立13 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它迫使欧洲货币体系在短时间内两度调整汇率,这就给欧洲货币体系乃至经济与货币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是1994岁末199 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 94年12月19日墨西哥财政部长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
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干预外汇市场,比索与美元汇率实行自由浮动。
霎时间,引起社会极大的恐慌,金融市场出现混乱进而导致动荡,人们纷纷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降,股市狂跌,外资纷纷逃离,国际储备大量流失,国内物价大幅度上涨,居民生活深受影响,众多企业因融资困难而面临倒闭。
这场危机不仅给墨西哥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且给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少的冲击。
第三次是1998年7月掀起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危机从7月2泰国金融当局宣布泰株实行浮动汇率后,泰国株、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甚至连新加坡元等货币一路下滑,与美元的比价纷纷创出近年来的最低点。
与此同时,在该地区的外资纷纷抽逃,本国和地区资本跟着外逃,从曼谷到新加坡、到雅加达、从马里拉到香港、到台北,股市一泻千里,股民惶恐不安,众多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关门歇业。
由泰国货币危机荡出“金融涟漪”迅速发展成席卷几乎整个地区的“金融风潮”。
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冲击波”。
第四次是2007 年4 月掀起的美国次贷危机。
这次危机以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从而开始显现,随后风险迅速向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转移。
2007 年6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的对冲基金因投资损失面临破产清盘的消息直接引发了全球范围金融市场动荡,形成了一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房地产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纷纷申请破产或停止赎回,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普遍发出盈利预警,全球主要股市指数应声而跌,发达国家央行在短期内向市场上大量注入流动性,全球金融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稳定。
然而,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金融风暴。
危机迅速扩散到日本、英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等发达国家,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最终演变为国际性金融动荡,冲击到各国实体经济,引起全球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缓慢。
二、金融危机理论综述《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金融危机的定义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它表现为一国货币短期内大幅贬值,该国金融市场上价格的猛烈波动,大批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
根据IMF 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
而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探索则主要集中在货币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上面。
(一)货币危机理论货币危机理论研究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其理论研究最为成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第二阶段是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第三阶段是从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
1、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理论是由克鲁格曼在1979 年提出,第一代危机理论模型认为,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导致经济基础恶化、引发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引爆危机的基本原因。
我们可以假设“一国货币需求非常稳定”来理解该理论模型对货币危机发生机制的分析,假设一国货币需求非常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结果国内信贷扩张、居民向外国购买商品、劳务、金融资产等来转移风险,而居民和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持有外币是符合心理预期的。
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断减少,中央银行就要通过不断购买外汇来维持平衡,一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机制自然崩溃——金融危机发生。
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提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它认为: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的原因并不是其经济基础的恶化,主要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政府和投机者之间各自权衡利弊的动态博弈过程。
当投机者对一国的货币发起攻击时,政府为捍卫固定汇率就会提高利率吸引外资储备来维持汇率稳定,如果提高利率维持汇率的成本大大高于所能获得的收益,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
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要取决于攻击带来的成本收益。
用调整利率的方法来抵御危机时,一旦投机者能够成功冲击货币,其获得回报会高于成本,仅仅是高利率可能并不能有效地阻止投机者的攻击。
另外市场参与者在其投资决策时会把预期因素考虑进去,这种因素使政府捍卫固定汇率的成本提高。
3、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道德风险论)道德风险论认为,金融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不相匹配可能导致他人的资产或权益受到损失。
在金融危机中,道德风险表现为政府的某种“隐含担保”使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为,造成巨额的呆坏账,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引起公众的信心危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二)银行业危机理论1、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失误论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失误理论认为,因为货币需求函数的相对稳定性,货币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失误。
并且,这种失误(如突然的通货紧缩)可以使一些轻微的局部的金融问题,通过加剧银行恐慌演变为剧烈的全面的金融动荡。
2、金融不稳定假说明斯基对金融内在脆弱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他将市场上的借款者分为三类:“套期保值”型借款者、“投机型”借款者、“蓬齐”型借款者。
在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大多数借款者属于“套期保值”型借款者,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时,借款者的赢利能力缩小,逐渐转变成“投机型”借款者和“蓬齐”型借款者,金融风险增大。
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3、银行体系关键论詹姆斯·托宾1981 年提出银行体系关键论,其核心思想是:银行体系在金融危机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企业过度负债的经济状态下,经济、金融扩张中积累起来的风险增大并显露出来,银行可能遭受损失,所以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必然提高利率减少贷款。
银行的这种行为会使企业投资减少,或引起企业破产,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或者使企业被迫出售资产以清偿债务,造成资产价格急剧下降。
这种状况会引起极大的连锁反映,震动也极强烈,使本来已经脆弱的金融体系崩溃更快。
4、金融恐慌论戴尔蒙德和荻伯威格认为银行体系脆弱性主要源于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的资产较之负债缺乏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他们在1983 年提出了银行挤兑理论(又称D—D 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银行的重要功能是将存款人的不具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资产,以短贷长。
实现资产增值,在正常情况下,依据大数定理,所有存款者不会在同一时间取款。
但当经济中发生某些突发事件(如银行破产或经济丑闻),就会发生银行挤兑。
5、道德风险理论麦金农认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以及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在关键时候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一方面会使银行产生道德风险,从事具有更高风险的投资,增加了存款人受损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存款者也会不对银行实施监督。
世界银行和IMF对65 个国家在1981—1994 年间发生的银行危机做的计量测试也表明,在设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发生危机的概率要高于没有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
三、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一)危机的背景和成因的比较分析1、危机的本质不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危机。
在危机爆发前,欧共体内部僵化的汇率机制使各国在经济和财政状况上的差异并没有在其货币的汇率上体现出来,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货币政策自主权,不能根据国内经济条件随意调整利率和汇率,中央银行的干预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合作性,核心国德国的货币政策主导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政策。
政策上的非协调一致导致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马克趋于坚挺,另一些国家的货币如英镑则呈弱势。
一遇风吹草动,这些弱币便会受到冲击,最后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实行贬值。
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国际投资基金冲击下,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引起本币大幅度贬值,房市、股市严重动荡,这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危机。
由于存在着长期的外贸逆差, 墨西哥政府用投机性强、流动性大的短期外国资本弥补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当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迅速外逃时, 引发比索大幅贬值, 墨西哥政府拿不出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支撑其比索汇率,从而引起股市和借贷市场行情的大幅下跌,进而波及全球经济, 最终酿成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