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型大学区域分布比较研究
我国研究型大学学院设置现状分析

【中 4 央教科所发挥 自 】 身优势确定汶川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
( 责任 编辑 : 张中)
体 就 开 始 全 天 候 “ 场 直 播 ” 有 关 灾 区的 新 闻 … 一 内外 受 众 方案[ l 现 国 J 教育部简报,0 8(6. 】 20, ) 3
CE E中国电力教育 P
2 1年第 1期 总 第17 00 6 6期
D I O 编码 : 0 3 6/ . s .0 7 0 7 .00 1 .0 1 . 9 ji n 10 - 0 92 1. 0 4 9 s 6
我国研究型大学学院设置现状分析
刘立华
摘 要 :学院制 已成 为世 界上 比较 通行 的一种 大学管理 形 式,世 界多数 大学是 根据 学科 结构 来 划分 学院的,2 纪 9 年代 后 ,我 国 0世 O
l 3
3
2 5
1 4
2 0
6
2 5
6
2 1 l
7
l 9
1 2
l 2
1 6
2 9
¨
2 9
9
3 4
96 .
2. 27
校名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l复旦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山大学 华 中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平均数
中去 ,提 高 教 育 重 建 的质 量 。
[ [刘继青, 灾后教育: 13 】】 李沼. 发展性重建的战略构想【】 Jl 国家教
20, ) 1. 救 灾,就应该充分借鉴汶川的经验。毋庸 置疑 ,汶川地震信息 育行政学院学报,0 8(1 【 顾明远. 2 】 做好区域教育规划 促进教育现代化[ . J 高等理科教 】 的公布,速度之快、信 息之全、效 果之好,在 中国历史上具有 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汶川地震 刚刚发生不到 2 0分钟,党和政 育,09( . 2 0 ,) 1 府就在 第一 时间作 出及 时而透明的反 应,中央 电视台等主流媒 几乎都能同步了解到在 过去属于 “ 内部消息” 敏感 内容”的灾 、“
中美大学排行比较研究

录取率 J 报到率 S A 'D成绩 ! C W/ F 新生录取 标准 在原 中学 聂中前 l O %的新生 比例 在原 中学 瑷 审前 2%的新生 比例 l 5 额J平 赞用 币 i 生师 比 币 资实力 导 最高 等 的 币 锰 } 少于 2 人的 圾比例 0 l 全职救 师} 列 日 多于 5 人的 级}例 0 学生保有率 毕业 率 新生保有 率 财政 资源 生均敦育 费 用
数学 l 类 数学 2 类
培养的学士质重高于 教学型大学的 平均质量 ,且每年授予的学士学位 ^ 数超过每年毕业的专科生人巍 每年授予的学±学位 ^ . 数超过每年毕业的专科生 。
专业型大学
教学 3类 每年毕 业的专科人数超过每年授予的学士学位人数. 专业研冤型 科研成果得分符台 研究型大学的标准. 专业教研型 科研成果得分符台数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准
。
专业数学型 不符合专业研宄型和专业数研型标准豹专业型大学.
迟爽 : 中美大学排行 比较研究
两 个 大 学 分 类 的相 同点 即 都 是 由 非 官 J  ̄ ' ,l : t i t 定 , 都服 务 于大学排 行 , 于公 众对大 学 的监督 , 且 利 也 能 避 免政 府 过 度 干 预 高 等 教 育 和 高 等 学 校 内 部 事 务 的情 况 。《 国新 闻 与 世 界 报 道 》 六 类大 学 进 行 美 对 排 名 后 , 根 据 不 同学 校 的 地 理 位 置 分 为 北 、 、 又 南 中 西 、 4个 区 , 每 个 区 的 学 校 又 整 理 了 一 份 排 名 。 西 对 这 一 点 是 值 得 我 们 借 鉴 的 。中 国幅 员辽 阔 , 生 在 选 学 择 大 学 时 也 考 虑就 近 原 则 ,在 分 类 排 名 的基 础 上 再 进 行 一 次 地 域 划 分 ,必 然 会 给 许 多 考 生 和 家 长 提 供 更 为 切 实 的信 息 ,使 大 学 排 行 真 正成 为 人 们 了 解 中 国大 学 的 有 效 渠 道 。 笔 者 认 为 , 一 , 研 成 果 应 该 第 科 是 大 学 排 行 的 一 个 重 要 指 标 ,不 应 该 成 为 分 类 的标 准 ; 二 , 类 标 准 模 糊 , 线 不 清 ; 三 , 少 地 区 第 分 界 第 缺 性 特 征 。 中 国大 学 由 于 历 史 原 因 , 点 、 重 区位 、 费 、 经 学 生 来 源 等 存 在 较 大 的 差异 ,又 有 诸 多 大 学 是 从 单 科学 院 衍 变 而 来 , 些 大 学 或 在 某 一 领 域 具 有 优势 , 这 或 因 其 培 养 人 才 的 特 殊 实 用 性 而 为人 称 道 ,但 是 在 综 合 排 名 中 , 能 会 被 甩得 很 远 。不 同层 次 、 同 类 可 不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以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为例

套共 同 的基 础课 程—— “ 心 课 程” 系。该课 程 核 体
经 终 语言 , 然没有 为 自由社会 的公 民提供 足够 的教育 背 体 系在 罗素夫斯 基 的 亲 自主持 下 , 反 复修 订 , 于 仍 在 17 9 8年 以核心 课 程计 划 形 式呈 现 。现今 , 学生 毕 景, 因为这 样 的课 程 和人类 个人 的情感 经验 与人类群 体的实践 经验缺 乏 联 系 ” 。他 认 为 , 佛 大学 的本科 业所 需 的 3 哈 2门课 程 中 , 6门 专 业课 程 , 1 7门核 心 课 课 程应该 包括人文 学 科 、 会 学 科 、 社 自然学 科 三 大领 程 , 自由选 修 课 程 。其 中 , 9门 哈佛 所 开 设 的核 心 课
中美 研 究 型 大 学 通 识 课 程 的 比 较 研 究
以哈佛 大学 、 京 大学 为例 北
华东师范大学 唐 瑞 , 洋 于
摘 要 : 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在通 识课 程的 目 、 置、 标 设 管理机 构及 配套制度等方 面存在 着许 多不同之 处。在课程 目
标方 面 , 佛 大 学 通 识课 程 的 目标 是 培 养 “ 人 ” 北 京 大 学 则将 扩 宽 知 识 面 , 专 业 打 基 础 作 为 其 目标 。在 课 程 设 置 哈 全 ; 为 方 面 , 佛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在 本 科 生 课 程 中 占有 较 大 的 比 例 , 识 课 程 数 量 多 , 及 领 域 广 ; 北 京 大 学 通 识 课 程 的 哈 通 涉 而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 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Vo . No. 127 1 Fe r a y 2 8 b u r 00
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

中美校本教研比较研究校本教研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的热点,而在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的发展各有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的异同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为两国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中关校本教研都得到了广泛的。
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校本教研的意义、特征、实践模式、问题与对策等。
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中关校本教研的异同点缺乏深入的比较研究,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缺乏系统的总结等。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在教研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的异同点。
研究问题包括:1)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在教研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有哪些异同点?2)造成这些异同点的原因是什么?3)如何解决这些异同点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推进两国校本教研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收集中国和美国有关校本教研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
其次,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两国校本教研的现状和问题。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两国校本教研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校本教研在教研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研目标:中关校本教研都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目标,但中国的教研目标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美国的教研目标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教研内容:中国校本教研的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进;而美国校本教研的内容更加广泛,注重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教研方式:中国的校本教研方式相对单一,以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传统教研方式为主;而美国校本教研的方式则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4、教研评价:中关校本教研都重视教研评价,但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存在差异。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文学和数学专

我 国学者 通 常将全 校公共 必 修课也 纳入通 识教 育 课 程 。如 果 按 此 方 法 ,北 大 的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这两个专业没有专业特殊性,具有普遍代表意义,
而且 在两 国专业 名称 的概 念指称 上是 一致 的 ,这 保 证 了两个 专业 既具有 一定 的代表 性 ,也具有 完全 对
和 内容 两方 面。结 构上 ,我 国研 究 型大 学通识课 程所 占比例 小于 美 国大 学 ,专业课程 比例 大大 高于 关 国大 学。而我 国大学 的必修 课 比例远 远 超 过 关 国大 学 ,选修 课 则 比例 非 常 小。在 内涵 上 ,相 对 于 关 国大 学 来
说 ,我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对单薄,缺乏精 心合理的设计。在专业课程方面,我国重视课程的系统性、全 面性 。美 国大学 注重 学生对 多样 性 知识 的理 解和能 力的获 得 。
典型代表 ,其本科教育在本国都堪称翘楚 ,同时也
都是 本 国本科课 程体 系改 革 的先 锋 ,而南 开和芝 大
大 学 的本科课 程体 系虽 然在构 成上 相 同 ,但在 结构 比例上却 有着 较 大的差 异 。
( )通识教 育课程与专业课程 的比例 比较 一
则是研究型大学群体中历史较为悠久,课程体系较 具有传统性的大学。为了使பைடு நூலகம்较更具体 , 本研究分
化及 教育 理念 的不 同 ,本科 课程体 系也存在 很 大的
差异 。为 了具体 比较 分析 这些异 同 ,本研究 选取 北
( 素质教 育课 )和专 业课 两 类 。前 者是 为 拓 展学 生
知识 广 度 ,提 高学 生整 体文化 素质而设 置 的各类 课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比较分析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比较分析一、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机制要分析中国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着哪些差异性,首先需要了解两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机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
(一)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1.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如果以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改革算起,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中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且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立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即“通识教育委员会”(Institution-WideCommitteeforGeneralEducation)。
通识教育委员会设主任一名来负责通识教育的具体工作,通常由主讲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担任或者由学校教务长等行政负责人兼任。
除了通识教育主任之外,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成员还包括在各学院中担任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础性课程的教师。
另外,有些学校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成员中还包括了若干名由学生选举出的学生代表。
通识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包括:决定全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设置;审议通识课程的各类科目和教学纲要;监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执行;审议通识教育经费的使用,还要清楚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考试以及课程论文等的考核情况。
通识教育委员会的这些职责,既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双方的相互配合,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督。
2.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中国大陆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既有的公共课;另一块是各种类型的实验班、基地班或通识教育学院。
就公共课来说,在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最普遍的做法是成立专门的全校性的公共课教学中心,例如马列德育公共课教学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心、大学外语教学部等。
这些机构与专业院系平级,拥有自己独立的师资,但没有专属于自己学院的学生,它们专门承担全校各类公共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中美大学高水平学科群体分布特征比较及启示

3 O
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 在建设人力资源
强 国 和创 新 型 国 家 的关 键 时 期 .我 国研 究 型 大学 如 何 加 快 提 升 办学 水平 和 更 好 地适 应 经 济 社会 的发 展 是 当前需 要认 真 思考 的重 要 问题 [ 2 ] 学科是 大 学构 成 的单 元 和 基 础 ,是 实 现 大 学 人才 培 养 、科 学研 究 和 社会服务功能的载体 ,在大学提升学术水平 、履行
ec Idet s ne nia r.简称 E I o S)将 所有 学 科 划 分为 2 个 2 领 域 ,根据 近 1年来 各 学科 S I 文 的总被 引 次数 对 1 C论 全 球研 究 机构 进 行排 名 .只有排 在各 学科 领 域 前 l % 的学科 才能 够进 入排 行 榜 因此 .进 入 E I s排名 的学
和鼓励各省市 自治区着力建设一批特 色鲜 明、优 势突出的高水平 学科 ,增 强大学服务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能
力。
关键 词 : 中关 ;研 究型 大 学 ;学科 ;G DP;相 关性
自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起 .我 国政 府 通 过 “ 1工 21 程 ”和 “8 工程 ”建 设 等方式 重 点投 入 .力 争尽 快 95 建成 一 批 高 水 平研 究 型大 学 和 高水 平 学 科 通过 近 十多 年 来 的努力 .一 批 研究 型 大学 的学 术水 平 得 到 了很 大 的提 升 .服务 我 国科 技创 新 和 经 济 社会 发 展
高 教 探 索
21 0 2年第 2期
Hi h r Ed c t n Ex l r to g e u ai po ain o
中美大 学高水 平学科群体分布 特征 比较及启 示木
中美十所研究型大学R&D现状的比较研究

活动 (。 国际上 通 常 采用 R 1 ) &D活 动 的规 模 和 强 度
指标 作 为衡 量 一个 国家或 地 区科 技竞 争力 的核心 指
标 。研究 型大 学 作 为 知识 经 济 社会 的动 力 源 , 知 集
作 。它包 括基 础 研究 、 应用 研究 、 试验发 展三 类研究
学、 同济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选择也基于 20 年 06 研发经费排名前 5 的高校。它们分别是 约翰 ・ 位 霍 普金斯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加州大学洛 杉矾 分 校 、 歇 根 大 学 、 州 大 学 旧金 山分 校。 这 密 加 l 所研究型大学在中美均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0 主
型大学为案例, R 从 &D的经 费规模、 来源、 支出结构及其学术成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 以看 出, 国研究 我
型大学在 国家创新体 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彰显, &D经费来源单一、 R 大学问的差异 大, 且经 费支出结构存 在偏差。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研 发的经验, 国应加 大对研究型大学 R 我 &D的投入, 调整 R &D的经费配
置, 制定 规 范的 R&D 竞争性 拔款机 制 。
关键词: 究与发展 ; 研 研究型大学; 经费 中图分类号: 6 9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02 80 (0 80 — 02 0 G 4 .1 A 10 — 6 920 )5 09 — 3
研 究 与 发 展 ( eerh a d D v l me t R sac n ee p n.即 o
行 比较分 析。
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②。那么如何进一步提
中美理工科研究型大学课程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发展中继续追求学术 ( 科学)发展的逻辑性和学科知识的深度 ,如作为典型理工科研究型大学 的
布朗大学就坚持其课程体系中保持较纯的科学 ( 工程 )学术性 ,排斥在课程体系中融人职业性课 程甚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有的大学课程则开始从过去追求跟随学术 ( 科学)的发展又重新回到 追求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 ,开始强调理工科研究型 大学作 为社会 “ 服务站”的角色 ,如 MI T提倡 回归工程 ,强调工程的系统性 、实践性 ,课程 目标开始定位在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 的 具有 创新 能力 和广 泛适应 社会 能力 的人 才 。一些 实践 性课 程 和职业 性课 程 重新 又 回到很 多理工 科 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中。 上世纪后期美国理工科研究型大学课程价值取向变革中最显著的特点是 “ 以人为本”的教育 理念开始从文理综合性研究大学延伸到理工科研究型大学。理工科研究型大学开始率先在高等工 程领域提倡 “ 理工科大学课程不应该只是为单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而设 , 为促进学 应 生个性完善而设 ” 。工程教育 的先行者明确指 出理工科研究型大学要培养的不应 是 “ 理性的工 具” ,而应是 “ 具有精神气质和人文修养的真正的人” 。具体的改革途径则体现为诸多的理工科研 究型大学纷纷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取代过细的专业课程 ,通识课程体系中的科学核心课程 、人文课 程和跨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 、工程实践性课程一样受到普遍的重视 。如在加州理工大学 、斯坦福 大学这类典型的理工科研究型大学都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注重增加人文课程比例 , 不断优化科学
从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历史看 , 理工科大学课程设置主要依据对学科 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 、学 生的发展这三方面需求的不同选择。而现在我 国的众多理工科研究型大学课程仍然存在面临上述 课程赖以发展的三种依据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关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反思

.. S a x r c Un v ( o i l ce c i o , hni Ag i . i . S ca in eEd t n)No 6" 1 8 2 0 S i . C . 0 9 o
美 国大学 具有 比较 明确 的行 政管理分 工 ,通 常 采用团队纵 向分 级管 理模 式 ,工作 职 责清 晰 明 白 , 工作 效率非 常高 。通过 董事会和校 长的授权 ,副校 长带 领团 队在其 工作 职 能 范 围内可 以发 挥 主动 性 、
自主履 行工作职 能 、完成 工作任务 ,还可 以与其他 副校长 带领 的团队相互 配合共 同完成其 他工作 。这 种管理 的基础就 是经过校 长和各部 门批 准制定 的工
Ke r s: Unie st y wo d v r iy; M a a m e yse ; Com p rs n ge nts tm a ion
美 国一流 大学尤其注 重管理体 制的构建 ,形成 了规 范管理和依 法治校 的 良好氛 围 。我 国大 学要跻 身 于世 界 一 流水 平 必 须 要 有 一 流 的管 理 体 制 。所 以 ,通 过探讨新 时期大学 管理体制 的发展趋 势 ,建
立 和完 善现代大 学制度是 发展 中国研究 型大学 的必
然之路 。
一
行权力分 配 ,并 赋予其相 应 的行 政级别 ,确立管 理
、
中美大 学管理体 制与管理模 式的差异
中 的隶属 和服从 关系 。所 以我 国高校 的管 理机构 基 本与政府 机 构相 似 ,存在 着 机构 繁 多 、人 浮 于事 、
作规划 ,任何未经 过研究 和规 划确定 的其他工 作难 以执行 o 如 ,美 国加 州 大学 的权力 结 构在 层 次 [例 1 3
中美一流大学理科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21 0 2年 8月
研 究生教 育研 究
J u n l fGr d aeEd c t n o r a a u t u ai o o
No 4 . A u ., 01 g 2 2
文章编 号 :2 9 —6 3 2 1 ) 40 8 —5 0 51 6 (0 2 0 —0 60
作者简介 : 郑燕 (9 1 ) 女 , 1 8一 , 浙江临海人 , 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助理研 究员 , 博士.
郑 燕 ・ 中关一流大 学理科发展 状况 比较研 究
现, 新增 或者 驱逐 成员 。本 文 的研究 时段 是 2 0  ̄ 00
・ 7・ 8
及交 叉学科 与新 兴学科 的发展两 个方 面 。
学科分 类方 法 。
2 0 O 0 22 0 0 42 0 0 62 0 o 82 0 0 02 Ol 0 0 32 0 0 52 0 0 7 o 0 9 2 2 7 0
AAU
2 0 , 期 间 AAU 共包 含 6 所 高校 。 0 9年 这 2
( ) 究思 路 二 研
本 研究分 两个 层次从 规模 、 量 、 构三个 维度 质 结 比较 中美一 流大学 理科 学科 发展状 况 。第 一层 次是 学科领 域分 类 , 二 层 次 是 E I 科 分 类 , 理 科 第 S学 将 分为数 学 、 学 、 理 、 化 物 地球 科 学 、 间科 学 、 境生 空 环 态学等 6个 E I S 学科 。美 国汤姆森 科技 公 司的计量 分析 数据 库 E I S 论文 归纳 为 2 个 学科 , 2 简称 E I S 学 科 。本 报告 所使 用 的第 二层 次 学科 分类 即基于 E I S
学 、 江大学 、 浙 上海 交通 大学 、 中国科技 大学 、 复旦 大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一
、
美 国 研究 型 大学 本 科研 究型 大 学 1 5年 的发 展 历史 表 明 ,研 究型 大学 在 学生 的 创造 性 和知 识 性 的提 高 方面 是 2
很成 功 的 , 在许 多 方面 成 了 国家 发展 与 进步 的 源泉 。 但就 本 科教 育 而言 , 许多 不 足甚 至 失 败 。 有 本
国又创 立 了 “ 究型 大 学 本科 教 育全 国委 员 会 ” 研 ,并 于 1 9 98年发 表 了题 为 《 建 本 科 生教 育 :美 重 国研 究型 大 学 发 展 的蓝 图 》的 研 究报 告 ,提 出 了美 国研 究型 大学 本 科教 育 改 革 的十 种 策略 。从 而 揭示了 2 O世纪 9 年 代 至 2 O 1世纪美 国研 究型 大学 本 科生 教 育 的新趋 势 , 由此 表 明了 重构 美 国研 也 究型 大 学本 科 教 育 的现 实 意义 。概 括 而 言 ,经过 重 构 的美 国研 究型 大学 本 科生 教 育 表 现 出以 下特
学 校 中的 实验 室 环境 , 学 确 立研 究 的职 能更 加 有益 于社 会 。正 如 马萨 诸塞 技术 学 院 院长 C als 大 hr e M.Vet 出的 , s指 政府 投 在 大学 的研 究 经 费也 是对 下 一代 的教 育 投 资 , 个美 元 发挥 双 倍 的价 值 。 每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与反思

究经 验 的高 年级 学生联 系起 来 ,以使 双 方受 益 . MI T在 19 推 出 了独立 研 究指 导 项 目 (A e 93年 I PR —
sac no rga erhMetrPorm,I MP 。具 有 一 定 U O R ) R P经
积极参与到这一本科教学改革中。下面通过几所规 模 、类型各异的高校对美 国本科生科研 的情况予以
究型大学的关注和重视 。在本科生科研的出现及发 展过程 中,两国研究型大学的具体举措怎样 .有何 异同?如何看待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 ?从 美国高校的发展经验看 ,我国本科生科研的发展又 将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 问题进行 比较与
收稿 日期 :2o —o—2 09 4 l
作者简介 :乔连全 ,厦 门大学教育研 究院讲师,教育 学 士;黄 月华 ,厦门大学教 育研 究院硕士研 究生。 ( 博 福建/ f 310 ) I ' 605 .l /
了解 。
验的高年级学生 ,经过报名 、审核和培训后可成 为
低 年级 同学 的指导 者 。通过 I MP R ,低年 级学 生可 以 逐 渐 了解 如 何 寻 找 、参 与研 究 项 目及 利 用实 验 室 的 基 本技 能等 。 MI T的本 科 生 科研 项 目,并 没有 局 限于 本校 本
( T MI)、 加 州 理 工 学 院 及 本 科 生 科 研 理 事 会
反思 .以期为理解和创造性应用这种本科教育改革 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美 国研 究型大 学的本 科生科 研
一
、
在美国 ,本科生参 与研究可追溯到 2 0世纪 2 0 年代 ,当时加州理工学院就有少数优秀本科生参与 化学领域的研究。[ 过这只是个别学生或院系的 自 1 1 不 发行为 , 并没有形成持续性吸收本科生的研究项 目, 也 没有机 构加 以组 织 和推动 。16 9 9年 ,麻 省 理工 学
中美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比较研究

H hrdci e a h Ea a n i eEu tn s r & vl t g ao R e c ui o
中美研究型大学战略管理比较研究
中美研究型大学战略 管理 比较研究
陈新忠 李忠云
40 7) 5 0 0 (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 汉
比较 中美研 究型 大学战略 管理 可 以发现 :理 念培 育是 实施 战略 管理 的前提 ,素质培 养是 实施 战略 管理 的基
础 ,科 学规 划 是 实 施 战 略 管理 的 根 本 , 大 学 校 长是 实 施 战 略 管 理 的 关键 ,组 织控 制 是 实施 战 略 管 理 的 保 障 ,政 治文 化 是 实施 战 略 管理 的土 壤 。
Absr c :T tae i a a e e ti m p ra tw a o p o o et o ec mpeiie e s t as e o e al t a t hesr t gc m n g m n sa i o tn y t r m t n he c r o t v n s . o r iet v r l t h
Ke o d :Ch n s dA yW r s i e ea n m
ei a e e rh u i e st , tae i a a e n rc nr s a c v r i sr tg cm n g me t n y
【 摘
要】 战略 管理 是研 究型 大学提 升核 心 竞争 力、提 高整体 水平 、实现 跨越 式 发展 的重要途 径 。来 源相同、研 究范式相仿、基 本原 因相似 、基 本 目的一样 、基本过 程一致 、
预期 结果相近 ,然而,其历史进程 、根 本动力、规划 方法、组织方 式、评 价控制 、实际效果都截 然不 同。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研究生教育在中美两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概览与对比两个方面探讨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
首先是概览方面。
在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非常迅速。
从规模来看,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220万人,博士研究生数量已超过80万人。
而美国研究生数量也持续增长,据美国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超过190万人,并且博士研究生数量超过120万人。
从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中美两国都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课和研究方向选择。
其次是对比分析方面。
在研究生教育体制上,中美两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入学门槛不同。
在中国,一般需要本科教育学位和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才能申请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而在美国,本科毕业生只需提供申请材料,不需要进行统一考试。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研究生通常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并需要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
而在美国,研究生更加强调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通常会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以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成果来评价,而在美国,除了学术成果外,还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重视学术研究和科学创新。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逐渐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
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
中美两国的高校都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概况和体制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中美研究性大学科研政策之比较

所有 的收入 , 包括学 费 、 研经 费( 科 含 美元提高至 10 0 10 多美元 ) ,另一方面努力从联邦 的经济实体 。
政府 、 政府 以及企业 、 州 研究机构争取 科研项 目。 除 按协议对应 的非研究性支 出经费 ) 、州政府教育拨
成 教 场 此之 外 ,充分重 视和发挥 校基金会 募集资 金的作 款 按 学 院 学生 数 划 拨 、 果 转 化 收入 、 室 、 地 出 用 , 取 更 多 的 捐 赠 ( 大 基 金 会 现 有 专 职 工 作 人 租 、 告 收入 等 等 , 归 学 院 。 争 明 广 都 当然 学 院要 承担 教 授 津 1常 学 员 10名 ,0 9年 接 受 各 种 捐 款 达 26亿 美 元 , 2 20 . 是 的 工 资 、 贴 、3 运 行 开 支 等 。 院 的科 研 经 费 收 20 0 4年 的二倍 ) 。 人 要 按 一 定 比例 上 缴 学 校 以 支 撑 学 校 的 公 共 运 行
V0-0 No 1 1 . 3
M a" 01 l2 0 .
中美研 究性大 学科研 政策之 比较
王 伟
(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西安 7 0 7 ) 10 2 摘要 : 文以美 国明尼苏达大学 为例 , 中美两 国研究 型大学的科研政策与管理方式 进行 了比较 分析 , 本 对 提出了可供我 国高校进行科研 经费管理 改革借鉴 与参考 的建议意见 。 关键词 : 科研经费 ; 管理 ; 中美 比较
第3 O卷第 1 期
21年 3 00 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 O O T WE T R O Y E H I A N V R 1 S c l c ne O R A F N R H S E N P L T C N C L U I E s- ( i i cs [ o aS e I
中美研究型大学实力比较研究

界 一流 大学 的热潮 。当今 公认 的世界一 流 大学无 一例外 全部 是研究 型大学 。 可见 , 建 设世界一 流大 学的关 键是 如何建设 出世 界一 流 的研 究型 大学 。 于这 样 的认 识 , 多 基 众 中 国学者 对研究 型 大学展 开了广泛 而深 入 的研 究 。 研究 型大 学含义 的 问题 上 , 们 在 他
( 6Z 0 3 。 0 J D0 0 )
作者简介: 赵蓉 英 (9 6) 女 , 1 6 一, 山西忻 州 人 , 副教 授 , 理 学 博 士 , 究 方 向为 知识 管 理 与科 学评 价 。 管 研
李 雪 璐 ( 9 6 ) 女 , 宁 庄 河 人 ,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为 情报 学 。 1 8 一, 辽 硕 研 6
研 究 以及各层 次教 育政 策 的实施 和发展 。
从 10 9 0年至今 的 1 0多 年 中 , O AAU 成员 仅 从 1 4个增 长 到 6 2个 , 平均 每年 0 4 .4
个 。每 所大学 都要 接受 严格 的考核 才能 加入 AAu, 其程 序是 : 第一 阶段 的定 量评 价 , 以及 第二 阶段 的定 性评 价 , 包括 大学 的职 责 、 特质及 发展 历程 等 。定 量 评价 的主要 指
等l 。 _ 然而 , 目前为止 , 国还 没有建 成一 所真 正 的世 界一 流研究 型大学 。 据武 汉 1 ] 到 我 根
大学 中国科学评 价研 究 中心 发布 的 2 0 0 7年世 界大学 科研 竞争 力排行 榜 , 内分别位 国
基 金 项 目: 育部 哲 学 社会 科 学研 究 重 大攻 关 项 目“ 学 社 会 科 学 创新 能 力 及 评 价研 究 ” 段性 成 果 教 哲 阶
中美区域创新比较

中美区域创新比较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5年第8期美国擅长基于科学的创新;而中国更善于工程创新。
文 Robert?Atkinson关于创新型经济中国和美国都明显开始对建立和发展、拓展创新经济学方面越来越感兴趣。
但一个真正的创新企业究竟是什么?创新企业应当是一家具有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服务的企业,否则它就会停业,在某种程度上还必须有很快的发展速度,所以为了获得市场份额或保证市场份额它必须不断地创新。
创新经济也是如此,换句话说,一个国家想要成功,就需要在各领域不断进行创新。
当今创新经济如何发展?创新经济最令人感兴趣的其中之一实际上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
如果一个公司或个人有好的技术,或者好的商业模式,那么只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就能接近成功,苹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有两种创新方式,每个国家之间都可能不同。
一是基于工程的创新,一是基于科学的创新。
美国擅长基于科学的创新而不擅长基于工程的创新,中国和美国有点相反,中国更善于工程创新。
中国有非常强大的工程系统,而科学部分尚在发展当中。
同时,中美在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之间也有所差异,美国擅长突破式创新,这是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的地方。
但是在支持科学发展方面美国在走下坡路,而中国正在走上坡路。
在美国,仍然有一系列巨大的优势,其中之一就是有很强的创业型人才以及非常强烈的创业兴趣。
关于中国科技创新第一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美国创新强的原因在于美国已经长时间拥有一个强大的基于科学的大学系统。
对中国来说,继续资助大学科学研究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要确保这是经过同行评审的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是全球科学研究中的真正的顶峰。
这意味着,中国的研究人员需要去全世界走走,无论是科学会议,或是学术休假,或是争取大学奖学金之类,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能够将大学里开发的知识掌握并将其转化,然后再将其商业化,无论是作为一个初创企业还是和已有企业合作并获得技术。
在这方面美国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做得最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研究型大学区域分布比较研究———基于人口、G DP的视角 梁 妮 苗招弟 赵宏斌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研究型大学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范围内,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
本文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及在校学生数在大的地理区域和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分布与区域人口、G DP的相关性,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大的地理区域和州级行政区域内的分布与区域人口、G DP的相关性相比较,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区域分布的均衡性。
结论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及在校学生数的区域分布与区域人口、G DP不相关,而美国则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匹配。
最后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分布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区域分布 均衡 人口 G DP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7)02-0027-04 【作者简介】 梁 妮,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硕士生;苗招弟,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硕士生;赵宏斌,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副教授、教育经济学博士。
上海 200240 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下,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已不再是资源贫乏的产物,而是把知识应用到现存资源中去的组织和技术能力的差异,是知识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和信息差距,以及由此决定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它将成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政府、企业、大学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制度环境的主导因素,它们将以市场要求为纽带联结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1]。
而这种关系的核心在于区域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主要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产,并与企业对接在区域内发挥强大的人力支撑、技术创新和辐射作用。
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中更要发挥这种作用。
一般来讲,研究型大学学科比较齐全,以基础研究见长,具有整体科研实力和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育实力,以及具有科学、知识、人才的整合实力和集成作用。
现代高层次研究型大学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通过提供科研成果、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和带动大学周围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研究型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转变为社会的核心,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2]。
鉴于此,需要探讨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本文以地理区域和省(州)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从人口、G DP的角度分析研究型大学区域分布的均衡性,并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的均衡性相对照,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与G DP、人口的关系1.研究型大学在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分布表1 三大经济区域研究型大学、学生数与人口、G DP百分比区域研究型大学%学生总数%研究生数%G DP%人口%东部65.4757.8361.2160.4241.83中部2025.6123.9726.3835.1西部14.5516.5714.8213.2123.06数据来源:人口和G DP数据根据各省2005统计年鉴整理而得;研究型大学数据根据《2004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学校网站整理而得。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对中国大学分类研究的结论为统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依据[3]。
根据其分类结果,中国现有研究型大学55所,其中东部36所,中部11所,西部8所。
对三大经济区域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占全国研究型大学总数百分比、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数占全国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总数百分比与所在区域的人口百分比、G DP百分比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三大经济区域的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区域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规模百分比与其G DP百分比基本一致,研究型大学的分布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平衡,经济越发达的区域,研究型大学数量和规模也越多。
但是三大经济区域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规模百分比与其人口百分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东部地区占全国人口的41.83%,但是拥有的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规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人口比例;而中部和西部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和规模比例均小于其人口比例。
因此,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与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
2.我国研究型大学在省级区域的分布(1)数据统计。
表2 省级区域研究型大学、学生数与人口、G DP百分比统计省级区域研究型大学数%学生总数%研究生数%G DP%人口%1京21.8217.2019.92 2.62 1.15 2沪12.739.9410.72 4.56 1.35 3苏10.919.328.299.44 5.74 4浙 1.82 2.98 3.96 6.89 3.65 5粤 3.64 3.97 4.199.83 6.42 6津 3.64 3.32 4.08 1.800.79 7辽 5.45 4.33 4.18 4.21 3.26 8闽 1.82 2.00 2.42 3.71 2.71 9鲁 3.64 4.77 3.459.497.09 10吉 1.82 4.32 3.94 1.81 2.09 11黑 5.45 4.66 4.58 3.25 2.95 12鄂7.2710.5010.10 3.87 4.65 13湘 3.64 5.16 3.87 3.44 5.18 14皖 1.820.97 1.48 2.95 4.99 15川 3.64 4.91 4.89 4.02 6.74 16渝 1.82 2.61 2.02 1.63 2.41 17陕7.277.81 6.77 1.77 2.86 18甘 1.82 1.24 1.140.95 2.02 19其它0002434数据来源:人口和G DP数据根据各省2005统计年鉴整理而得;研究型大学数据根据《2004教育部直属高校统计资料汇编》以及各学校网站整理而得。
55所研究型大学分布在全国18个省级区域,13个省级区域没有研究型大学。
对各省级区域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占全国研究型大学总数百分比、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数占全国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总数百分比、各区域的人口百分比、G DP 百分比进行统计(如表2)。
研究型大学在各省级区域的分布差异性较大。
从表2来看,42%的省级区域,大多是西部地区,拥有34%的人口和24%的G DP数量,却没有一所研究型大学。
在拥有研究型大学的省级区域中,研究型大学在校学生百分比与区域人口百分比、G DP百分比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均衡性,北京、陕西的G DP百分比较低,而研究型大学在校生数偏高;广东、山东、浙江的G DP百分比偏高,而研究型大学在校生数偏低;北京、上海的人口百分比偏低,研究型大学在校学生数偏高;山东、四川、广东、安徽等人口百分比偏高,研究型大学在校学生数偏低。
(2)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分别用区域人口、G DP与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和学生总数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见表3所示:表3 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数、学生数与人口、G DP的相关系数高校数在校生总数研究生本专科生人口-0.262(0.293)-0.150(0.552)-0.246(0.326)-0.101(0.690)G DP0.052(0.836)0.075(0.769)0.027(0.916)0.097(0.703)(括号内为显著性水平)人口与研究型大学的数量、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在校生总数的相关系数均为负值,说明研究型大学、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和在校生总数的区域分布与区域人口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G DP 与研究型大学的数量、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在校生总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显著性水平不高,均未通过检验。
表明研究型大学数、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和在校生总数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的人口、G DP不匹配。
因此,从人口、G DP的角度看,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分布呈现不均衡性。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区域布局分析:与人口、G DP的关系1.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八大经济区域的分布美国经济区域划分有多种方法,根据美国经济分析署(BE A)的划分方法,把美国分为远西地区、新英格兰地区、中东部地区、大湖地区、平原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落基山地区八大经济区域[4]。
按照卡耐基分类标准,全美共有261所研究型大学(公立165所,私立96所),分布于八大经济区域[5]。
对各经济区域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占全国研究型大学总数百分比、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数占全国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总数百分比、所在经济区域的人口百分比、G DP百分比进行统计(见表4)。
表4 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八大经济区域的分布地区研究型大学%学生总数%研究生数%本专科生%G DP%人口%远西地区12.2611.8711.6611.9518.0616.95新英格兰9.20 6.707.58 6.38 5.68 4.88中东部地区18.0115.0019.2213.4818.4116.20大湖区15.7119.3318.7219.5715.2815.76平原地区7.667.20 6.977.29 6.53 6.74东南地区21.8424.0822.8924.4622.1624.76西南地区9.5811.129.4111.7610.6511.37落基山地区 4.98 4.70 3.57 5.11 3.23 3.33数据来源:人口和G DP数据根据CO-EST2005-ALLDAT A.csv 从表4可以看出,美国各经济区域的G DP和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与其研究型大学各项指标占全国的比例基本一致。
东南地区占全美G 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比例最大,其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亦占全国的比重最大。
而落基山地区经济最不发达,人口最少,研究型大学的数量与规模在全美中的比例也最小。
因此,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八大经济区域的分布具有较高的均衡性,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地区,研究型大学越多,规模也越大。
2.研究型大学在各州的区域分布(1)数据的统计描述。
261所研究型大学分布在全美的50个州和1个特区。
对各州的研究型大学数量占全国研究型大学总数百分比、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数占全国研究型大学各类学生总数百分比、所在区域的人口百分比、G DP百分比进行统计。
加利福尼亚州研究型大学数量最多(23所),其次是纽约州(22所),得克萨斯州位居第三(16所);其中阿拉斯加等7个州,每个州只有1所研究型大学,数量是最少的。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分别把研究型大学数量最多的和最少的7个州列于表5中。
(2)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指标变量之间的关系,现分别用区域人口、G DP 与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在校本专科生数、研究生数和学生总数作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见表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