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务报》内讧: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有矛盾

合集下载

略论《 时务报》

略论《 时务报》

略论《时务报》略论《时务报》雷颐清末时人曾这样说:“新党之议论盛行,始于时务报;新党之人心解体,亦始于时务报。

”这样说可能不很恰当,但却说明了《时务报》在戊戌维新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宣传、发动、组织、联络手段大多利用宗教迷信或秘密结社,到近代,农民那种落后的斗争形式已不适应年轻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

他们要大力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

于是报刊成了进行这种宣传的最好工具。

《时务报》,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了。

当立志维新变革的康有为屡次上书皇帝不达后,先后组织了北京、上海强学会,并靠捐助的经费出版了《强学报》,但不久即被弹劾。

这时,黄遵宪、汪康年等人提议以强学会之余款筹备创办《时务报》以“开民智”,并请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在康有为上书活动中表现出超众的宣传组织才能的梁启超担任撰述。

在甲午战后人心思变的情势下,《时务报》终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从此,这份每十天出版一册,每册二十余页的刊物便成为维新的号角。

在创刊号登出的《论报刊有益于国是》一文中,梁启超开宗明旨地说明了办报的目的与作用:“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

……惟国亦然。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要“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并以议天地矣。

”尤其要“详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划与其宗旨所在。

……可以奋励新学,思洗前耻矣。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经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枵然自大矣。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必须披上传统外衣:“报纸于古有微乎?古者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既然如此,现在办报亦当名正言顺。

在维新运动中。

血气方刚的梁启超把青春的热情凝结在其畅达犀利的笔端,与他的同道一起以《时务报》为阵地为维新运动摇旗呐喊,反复论证变法的必要性、迫切性。

《时务报》的组织运作研究

《时务报》的组织运作研究

《时务报》的组织运作研究王伯川 2007012878 新闻7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时务报》的具体组织管理情况和因此而引发的三个主要创始人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之间的关系变化。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我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论证了《时务报》的组织运作体制类似于西方的三权制,并且分析了《时务报》三个创始人之间因为组织管理而产生的矛盾,论证《时务报》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是《时务报》最终停刊的一个原因。

关键词时务报,组织运作,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矛盾正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阐述本文主要是研究《时务报》的组织运作体制和因此而引发的三个主要创始人之间的关系变化。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上,当陈老师讲到《时务报》的管理运作时,我就产生了疑问:《时务报》的几个创办人——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张之洞等——各自都有不同的性格、年龄、文化、背景、思想和政治追求,那么他们是怎么团聚到一起,怎么把《时务报》经营的鼎盛一时的呢?《时务报》的管理模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后来《时务报》的解体又是因为什么?在确定选题之前我在图书馆和网上检索了一下,发现这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我应该能做。

然后我给陈昌凤老师发了邮件,老师回复确定后,我就决心做这个题目了。

我主要是采用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

我到图书馆借来了几本关于《时务报》、梁启超、张之洞的书,但是后来发现有些书只是给人看了消遣的,对于研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真正用上的还是那几本比较厚的、比较老的书。

我还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出了一大堆的关于《时务报》、汪康年、梁启超和黄遵宪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已经成型的二手资料,在用的时候还要自己挑选需要的内容。

由于后来发现张之洞和《时务报》的具体日常运作并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就放弃了关于张之洞的文章。

再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综合了各方面的内容,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就开始了这篇文章的写作。

文献综述之前研究《时务报》的著作文章主要大概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1、某人和《时务报》的关系;2、汪梁之争以及涉及到的政治、舆论斗争;3、梁启超个人的政治观点、办报理念;4、《时务报》的意义、作用或者影响;5、《时务报》刊载的具体文章分析;6单纯记录第一手的史料。

吴氏父子与《时务报》

吴氏父子与《时务报》
署 “ 遣 居 士 ” , 四川 达 县 白 衣 ( 双 今 参与京 、沪强学会 活动③ ,尤其在 宣传维新思 想
平 昌 县 白 衣 镇 )人 ,清 同 治 十 二 年 的主 渠 道 《 时务 报 》 的创 办及 发 展 活动 中起 到 了 ( 8 3 )举 人 ② 17年 。其 子 昊樵 ( 8 6 1 9 年 ), 不小 的作 用。 然 而昊 氏父 子对 《时务报 》的贡 献 , 16 — 87
支持 者 ,参 与了 《时务报 》筹备 、发刊 、发行 的主要过程 ,在制定 办报 方针 策略 、推 荐梁启超 参加 《 时务报 》、筹备 资金 、获取 官方认 可,在 西南地区、杭 州等地报 纸发行 方面作 出了较大的贡献。在 《 时务报 》发 生 内部 矛盾 时,吴氏父子 对调 解汪梁纷 争也起 到 了重要作 用。吴氏父子之所以积极 参与 《 时务报 》的种 种活动 ,与他们具有 维新 思想和 忧国思想有密切 关 系。但 由于他 们的活动 多处于幕后
… …
廿 八 日午 刻得 手 书, 欢喜无 量 , 当时 即约 为之 助。然如 此办 法 ,又恐 于鄂 事有碍 ,好在 黄公 度 、 陈伯 严 、邹 、夏 、叶诸 君 ,集 于学 堂 公 于仁 和有连 ,惟公 能之 ,想 亦无碍” ” 。 ¨ 前厅 ,面酌 此 事。 公度极 佩 公 公会 章 程》 , 叉称 : 惟定译 报招 股数 目太多 ,难 于到 手, 以少 为贵 , 沪款如不 能挽 回 ,何 妨 弃之别 图,或觅谋 十 两 一股 。五 元尤 妙 ,先将译 报事 兴办 。章程 于仁和如何… ? 以办法为主 ,或请公 将议论略 节 。u ” ¨ 吴樵 也 为 汪献 策 : 同 日,邹代钧也就 办报事回汪函。综合 两封 刘 云搏 太守者 ,丹徒 人 ,与家君 多年 至交 , 信件 ,可知他们主要 讨论 了以下几件事 :①先 办 公会还是先办报?黄遵宪 “ 重学会, 轻报事”川啪 。 伉 爽能 留心 时务 ,现谋 办芦 汉铁路 ,在 申集 赀, 公不可 不往访 之 ,第言 与家君 至交 ,渠 必 而吴 、陈 、邹等主张以报 为基地 ,逐渐发展。② 能为公奔走 ,筹款 一切 可与谋 之… 。 办报 内容以何为主?吴等提 出以时政为主 。③ 对 《 时务报 》创 办 ,资金最堪担忧 ,汪为此几 招股方法做 了重大修 正, 汪来信拟每股 为三百元 。 沪款 不 能 而黄 、吴等从 集资难易考虑 ,提 出以小额招股为 至绝 望 。吴 氏 父子 以上 建 议 , 既是 对 “ 挽 回” 现 实状 况 的 变通 解 决 方 法 。又是 吴樵 对 前 好 , 数 目从 数 十 、 十 乃 至 五 元 。 各省分招” 集资为以一 “ 交游广 而 吴樵参议此事 的具体 时间不详 。但从他 光绪 信 中建议改 “

时务报

时务报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旬刊。

连史纸、石印。

梁启超主笔,汪康年总(经)理。

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

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

连载梁启超著《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

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

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翌年,梁启超去湖南,仍遥领该刊。

由于张之洞横加干预,汪康年总理管起主笔,汪梁之间矛盾激化,梁启超愤而辞职,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排式也与前不同。

光绪下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终于1898年8月8日停刊。

共出69期。

《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最高达1.7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编辑本段《时务报》办刊宗旨《时务报》于1896年创刊于上海,其创刊号刊载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中指出:“……言政务者可阅官报,言地理者可阅地学报,言兵学者可阅水陆军报,言农务者可阅农学报,言商政者可阅商会报,言医学者可阅医学报,言工务者可阅工程报,言格致者可阅各种天算声光电专门名家之报,有一学即有一报。

其某学得一新义,即某报多一新闻。

”从此可以看出时务报是本着各个学科无所不包的办刊宗旨来进行其传播的,并且多为传播“新义”。

不论在近代中国新闻史,还是近代中国政治史上,《时务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之所以如此,应该承认是《时务报》创办伊始拥有一个难得的“最佳组合”:黄遵宪以政界大员的身份掌控大局;汪康年协调内外,负责经营和运作;而“笔头常带感情”的梁启超以如椽之笔提供源源不断的“报章体”文字。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戊戌年间的政治进程,随着《时务报》日趋红火,黄、汪、梁三人的处境开始变化,他们共患难的创业精神开始丢失,他们三人的关系也开始了微妙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他们的分手,《时务报》也因此成为历史的陈迹。

衢州教案第一惨剧——吴氏灭门案

衢州教案第一惨剧——吴氏灭门案
(1899),他 破放 仟 为衢 州 阿发 令 ,次 , 满 ¨惨 死于任所 、
醐 官 方资 料 【1『z H ̄ ls很 / 难将 衢州教 案币ll戊 戌 变 法 联 系起 来 .血 经 过 细 心 揣 , 难 发 现 这 行 之 间 的 父 系 据 地 力‘忠 i【 载 ,衢 州 教 案 发 ,卜 ,』,光 _一_十 六 年 (1900)夏 /-d J, 衢州地 I)(f¨现旱情 .7ltil1人刘家 隔在福建浦 城 发 动 圾 乱 ,接 连 攻 陷 江 山 、常 Ill县城 , 导 致大 髓难 进 入衢 州 ,一 时川流 高‘四起 ,传 闻刘 很 快 即 移 兵 衢 州 .然 此 时 仇 教 之 火也 义和…运动 的影响 —F迅 速引燃 接 下来他 发 牛 I,父德 潇 灭 门之 惨 案
查 阅相关 文献可 知 ,吴德潇 最初 曾与其 长子 吴铁樵 (吴樵 ,字 铁樵 )客于张之 洞幕 府 之 中,于光绪二 十一年 (1895)在京 师与
康有为 、梁启超 、谭 嗣同 、杨锐等人结为至交 。 吴德 潇之母 做寿时 ,康 有为 曾专 为老夫 人题 写 寿联 。梁启超也追忆道:“先生至性德纯孝 , 而 学识 魄力迥绝流 俗 ,尤邃佛 理 。 自号双遣 居 士。有子三人:长 日铁樵 ,名樵;次 日仲 , 名 以粱 ;季 日子 发 ,名 以东 。皆有过人之才 。 余 与谭浏 阳及铁樵 约为兄 弟交 ,而 父事季 清 先 生 (吴 德潇 )。”谭 嗣 同还 直言 不讳地赞 誉 云:“三吴 ,蜀之三龙也 。吾 国有此 等人才 , 岂是亡 国气象 !”可见吴 氏父子 与维新党 人 交谊颇深 。
光绪二 十 四年 (1898),戊戌变法失败 , 维新 党人遭 到残酷镇 压 。在举 国恐慌 之时 ,
48 I文史精华/2018.01 下

《时务报》的内讧风波

《时务报》的内讧风波

《时务报》的内讧风波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21年第2期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甲午战后,中国上流社会痛定思痛,开始改变。

戊戌维新酝酿,其实从公车上书之日,已经开始。

整个维新期间,最为耀眼的明星,不是康有为,也不是光绪帝,而是梁启超和《时务报》。

《时务报》不是中国人办的最早的华文报纸,但却是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一时无两。

作为主笔的梁启超,笔端带有感觉,恣肆汪洋,如大江大河般的政论文章,风靡了整个政界和知识界。

还顺带开创了一种新的文体,人称“时务体”。

一直到民国,时务体还在学生中流行。

《时务报》的创办,是黄遵宪、汪康年和梁启超合作的结果。

里面虽然有英文、法文和日文的翻译者,以及众多的编辑,但是,汪康年作为主要经营者,梁启超作为主笔,却是两个最重要的人物。

以今天的眼光,《时务报》更像是杂志,它是旬刊,每旬一期,石印,一个小册子,70页。

内容很杂,既有京城内外大事、上谕摘录、国内外新闻,更有大块头的政论文章,这部分,恰是读者最喜欢看的,也是梁启超的拿手好戏。

《时务报》一出,不久即引起轰动,1896年8月创刊,当年即销售达7000册,次年,增至1万有余,最高点,达到17000余册。

几乎每个省的官衙学校和书院,都有《时务报》。

然而,《时务报》办火了,事情也来了。

康有为和他的门徒们,想把这份报纸办成自己的。

作为粤人的最初出资人黄遵宪,也不满于汪康年,有意要换掉他。

报社的两拨人,一部分是粤人,一部分是浙人,由于地域的差异,也开始内讧。

浙人章太炎,脾气火爆,一次竟然由于不满于康有为当代孔子自居的狂妄,跟粤人动了手,愤而辞职。

同时,作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由于对康有为借梁启超把持报务,也频频插手。

第二年梁启超受聘于湖南时务学堂,原本还给《时务报》撰稿,但这种冲突之下,也只能撒手。

慢慢的,《时务报》就只有江浙人在办了,尽管势头稍有顿挫,但依然是那时最风光的报纸。

在北京的康有为,对此相当不满,一心想着借机收回控制。

《时务报》内讧: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有矛盾

《时务报》内讧: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有矛盾

《时务报》内讧: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有矛盾1896年,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等创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

报纸很快风靡一时,但创办者之间的关系却逐渐产生裂痕。

图为梁启超。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时务报》具有重要地位,短短几年时间,深刻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中国政治走向。

《时务报》的影响力与其参与者密切相关,而稍后迅即退出政治舞台,并引发一场争夺战,也与其参与者素养、情操密不可分,是近代中国知识人的一场悲剧。

黄金组合《时务报》的创办源于上海强学会及其《强学报》;这一会一报的创办,得力于张之洞的资助。

当然,在具体事务操持上,康有为贡献最大、出力最多。

只是当张之洞觉得无法约束康有为时,张之洞就委派心腹汪康年接替康有为。

汪康年接手强学会和《强学报》,不是将这一会一报继续办下去,而是按照张之洞的指令清盘善后。

经过清算,强学会账面余款只有75元,另有银行存款730两。

张之洞同意现金由汪康年保存,至于存银,则交给经元善收存。

按照汪康年的想法,他原本准备利用强学会的架构和积累创办一份新报纸或杂志,所以当强学会清盘后,汪康年继续追账,将强学会原租房屋一年的租金退回一半,得350元;又将强学会购置的办公用品、图书等进行变现,得200多元。

有了这笔钱,汪康年加快了新报筹备,并谋求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派人物重建合作关系。

汪康年的想法遭到了朋友们的普遍反对。

吴樵、汪大燮、沈曾植、叶瀚等人在写给汪康年的信中认为康有为“诸人大率非我族类,万万不便沾染”;与其将来冲突,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保持适度距离。

惟一赞成汪康年合作计划的朋友是黄遵宪。

黄遵宪本为强学会同事,此时正以道员奏派办理苏州通商事务,与康有为“朝夕过从,无所不语”(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具有浓厚维新思想,对张之洞下令停办上海强学会本来就不满意,也一直试图设法重新振兴。

而汪康年的办报想法正与黄遵宪合,黄遵宪毫不犹豫地对汪康年给予全力支持,自愿献金千元作开办费,宣称“我辈办此事,当作为众人之事,不可作为一人之事,乃易有成;故吾所集款,不作为股份,不作为垫款,务期此事之成而已。

时务报1

时务报1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梁启超等合办,起初汪康年当然总经理,梁启超为主笔。

由于时务报是带有强烈维新变法色彩的一份报纸,所以其报道言论深刻,直指时弊,强烈抨击了当时的朝廷。

梁启超也在其上发表《变法通议》,提出了“喉舌论”。

期间梁启超赴湖南,仍旧主持笔政。

但是后来由于张之洞的阻挠,命汪康年兼任总经理和主笔职务,于此汪梁之争加剧,梁启超愤然辞职。

自第55期后,再无梁文登于其上,之后由康有为主持出版业务。

大公报:清末,民国初年极其出名的日报之一。

由英国商人英敛之创办于天津,富商王致隆为主要出资人。

英敛之主张维新变法,所以《大公报》的言论多犀利讽谏并举,针对当时的时事能够给予指导性的论述,所以在北方报界很快出名。

很快《大公报》跻身全国著名大报行列。

抗日战争爆发,《大公报》支持国民党抗日,发表多篇文章,其中以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西北通讯最为出名,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癸丑报灾:1912年袁世凯当局刺杀宋教仁后,当时的报界予以高度关注并且连续报道引起了当局不满。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当局借机清肃反对派的报馆报人,拘押记者,查封保管,传讯报人,一时间中国报人人人自危。

1912年初全国大约有500家报馆,再经过了此次灾劫,截止1913年末全国报馆约为139家。

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新闻史上称此次灾难为癸丑报灾,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闻界最大灾害。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是一份宣扬新思想的进步杂志,后于1918年随陈独秀迁往北京,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合办,1919年后又随陈独秀迁回上海办刊,1920年改为中国共产党小组刊物,宣传小组进步思想,后又由瞿秋白接手。

向导周报:中国共产党第一中央政治机关报,是一份宣扬我党共产主义理论的先进报纸。

1922年创刊于上海,蔡和森任主编,1927年停刊,一直秉持着宣传我党积极进步思想为己任的主旨,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浅析汪梁之争的原因

浅析汪梁之争的原因

浅析《时务报》的内讧——汪梁之争的主要原因浅析《时务报》的内讧——汪梁之争的主要原因摘要:作为戊戌变法运动的一面旗帜,《时务报》在我国报业发展史上影响重大,然而它未终结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却毁于汪康年与康门弟子之间的内讧。

对于这场内讧的性质和原因,多年来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一些史学家将这场内讧定义为一场政治派别间的斗争,并把错误的矛头指向汪康年,认为是其有意排挤打压梁启超。

如果结合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究的话,过去将《时务报》的这场内讧简单定义为洋务派与维新派间的政治斗争的说法是不够准确的,矛盾产生的关键因素虽然在于创办者诸人在管理权上的纷争,但学派分立与地域的分歧以及由此引起的斗争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时务报汪梁之争汪康年一、汪康年并非洋务派代理人从1896年8月9日创刊到1898年8月8日停刊,在这两年里,《时务报》一共出版了69册,虽然寿命只有短短两年,但这份报纸在我国的报业发展史上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鼎盛时期的《时务报》曾经“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1,作为当时的中国第一大报,《时务报》不仅是联系维新派南北人士的重要枢纽,更是宣传维新思想的舆论阵地,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时务报》兴盛的同时,报刊内部的矛盾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汪康年和梁启超二人在报馆领导权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且日趋激烈,最终不可调和,导致了《时务报》的停刊。

可以说,汪梁间的内讧,对于《时务报》的消亡起了催化作用。

对于中国报业史上这次著名的内讧,后来的新闻史家对这场纷争的定性也很简单: 是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和张之洞在幕后汪康年在前台的反维新派们争夺1丁文江等.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3.舆论阵地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 汪康年扮演的是作为张之洞的代理人蓄意排挤梁启超的“反动”角色。

2许多新闻史教科书也沿用了这一说法,将这场内讧定义为一场政治派别的斗争。

评述梁启超与《时务报》

评述梁启超与《时务报》
加拿大的m邦格在承认新颖性接受突现的整体认识上又进一步倡导用系统论代替整体论试图促成一种企图去分析系统构成环境与结构并揭示它们的形成和瓦解机制这些关于系统方法论的认识的加深无疑为一大批有效实用的系统方法相继产生打下了基础
评 述 梁 启 超 与 《 务 报》 时
杨 阳
( 中国传媒大学 社科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 100024)
以后, 痛愤甲午战败, 随从康有为联合各省“ 公车上书”积极从 , 事变法维新运动,中国之有‘ “ 群众的政治运动’ 自此始”。 , 实 ⑦ 由是“ 康梁” 并称 , 闻名全国。 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很大特点是, 一开始, 就主要 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他从1895年编辑《 万国公报》 至1920年 起, 欧游回国主编《 改造》 杂志后 , 正式脱离新闻界止 ,报馆生涯” “ 先后达27年之久, 主编报刊在10种以上⑧ 。 担任《 时务报》 总主笔的梁启超 , 是一个只有24岁的青年。 但他才华横溢 , 下笔千言。 据统计,时务报》 《 共发表政论、 文章
所办的《 强学报》 中外纪闻》统统被查封。负责编辑《 和《 , 中外
纪闻》 的梁启超 ,服器书籍皆被没收 , “ 流浪于萧寺中者数月” , 但他和其他维新派人士没有灰心 ,决心另谋再起 ,以报馆为 “ 倡始’, ,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时务报》 ② 《 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创办起来的。
求通”而且特别强调报纸在“ , 去塞求通” 过程中的“ 导端” 作 用 ;第二, 它不仅形象地把报纸看作是对国君臣民“ 有助耳 目 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而且还具体拟订了“ , 广译五洲 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等4条则例; 第三, 它不仅看到了报刊 的宣传功能,而且还要利用这种功能, 使它成为沟通内外信 息、 从上到下传达维新变法思想的有力工具。 第二篇:《 变法通 译自 。 序》 是梁启超最早一篇宣传变法思想的名文。 实际上也 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变法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它集中宣传了宇宙之间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的观点 , 强调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变法通译》 所宣传的关于“ 开学校”“ 、变科举” 等方面的 思想, 在该报陆续发表的《 中国除害议》 (徐勤)等文章中得到 进一步阐述。 而该文章所提出的关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反对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主张, 在该报后来陆续发表的《 商战论》 、

时务报内讧的传播分析以汪康年和梁启超的相互想象为中心_朱至刚

时务报内讧的传播分析以汪康年和梁启超的相互想象为中心_朱至刚

汪康年和梁启超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次见面后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彼此都有很好的印象。

但在《时务报》共事期间,两人关系却逐渐恶化,乃至于一度失和。

追根溯源,原来在筹划阶段,汪康年和梁启超在报馆归属等问题上就存在巨大分歧,但是至少梁启超此时根本没能意识到。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梁启超在京师接到汪康年邀他来沪共筹报馆的信件,梁启超虽然没有参加上海强学会,但是他认定强学会是康有为创建,所以强学会事务就是南海门人的分内事。

[1]将出的刊物运用了强学会资金,就是强学会会报,自己责无旁贷。

此时他应当很看好合作的前景,因为汪康年和他向来交好,又已在通信中就“度欲开会,非由报馆不可”[2]达成共识。

“开会”对梁启超而言,自然是重建强学会,更确切的说是重建如他所想像的,以康有为为领袖的强学会。

梁启超当时没意识到他做了两个错误判断。

第一个错误是他高估了康有为在强学会的地位,连带错估了自己在相关事务中的地位。

康有为是强学会要角,但不是领袖,各方平等合作的强学会没有领袖。

梁启超对强学会的看法与客观事实不符,但却是他当时的心理事实。

康门弟子是典型的同质群体,很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师生、同学频繁的交往中,对康有为的敬仰乃至崇拜逐渐成为康门弟子的群体意识。

其中独立性最强的梁启超也习惯了把“康先生是领袖群伦的人物”看作认知、判断、想象相关事件的当然前提。

梁启超是通过间接叙述来构想他没有亲历过的强学会,在搜寻、鉴别、采信相关信息的时侯自然受到已有标准的影响,如此构造出的想象与其说是重现实际存在的强学会,不如说是已有观念的体现。

其实梁启超信息来源甚多,他并非无法获得足够信息来判断康有为在趋新群体的实际位置,但[文章编号]1002-5685(2006)10-0073-04《时务报》内讧的传播分析———以汪康年和梁启超的相互想象为中心□朱至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以汪康年和梁启超在《时务报》共事期间逐渐交恶的事件为分析对象,从传播研究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汪、梁在此时期各自一厢情愿的设定想象双方关系;由分歧产生迥异的想象,在迥异的解释框架下,分歧不断产生而且逐层升级,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

《时务报》内讧背后的学派与地域之争

《时务报》内讧背后的学派与地域之争
其 师并 宣扬孔 子改制 、 春秋 公 羊说 , 这与 并不信 奉康 门学说 的 汪康 年诸人 之 间滋 生意见 , 助 长 了彼 此 的矛
盾 。汪康年与康 门弟子 学术上 的分歧 虽然最初无碍 于携手推进 维新事业 , 但 学术对 立 中产生的理 论差异 , 却
诱发 了他 们政治上 的某种 分野 , 人 事与学术相 纠缠 , 误解 随之 加深 。其二 , 《 时务报 》 创 办伊始就存在 地域 因
收稿 E t 期: 2 01 3 — 0 3 — 0 3
资产 阶级 维新 派著名人士。
作者简介 : 王惠荣 ( 1 9 7 2 一) , 女, 山西 临汾人 ,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 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士。 基金项 目 : 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1 0 Y J C 7 7 0 0 8 6 )
波折 , 最终导致 了《 时务报 》 的 消亡 。
关键词 : 《 时务报》 内讧 ; 学派之争 ; 地域之 争
中图 分 类 号 : G 2 1 9 . 2 9 ; K 2 5 6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3 5 9 ( 2 0 1 3 ) 0 5 — 0 1 1 4 — 0 8
却毁 于汪康年与康 门弟子之 间的 内讧。导致 《 时务报》 内讧 的关键 因素 虽然在 于创 办者诸人在 管理权 以及人
事上 的纷 争 , 但 学派与地域 的分歧 以及 因此 而引起 的斗争也在其 中扮 演 了重要 角色。其一 , 汪康 年和梁启超
的 个人 学术背景和 学术倾 向的差异 , 影响 了彼 此在政 治上 的合作 。在《 时务报 》 馆 的康 门弟子 自始至终维护
关于《 时务报 》 的内讧 , 近年来论者 皆归为主 甲午 战争 后 , 为 挽救 民族 危 亡 , 维 新 人士 展 开各 种 要 创 办者 汪康 年① 与黄 遵 宪 、 梁启 超 之 间 因人事 纠

_张之洞档案_阅读笔记之四张之洞与_时务报_昌言报_兼论张之洞与黄遵宪的关系

_张之洞档案_阅读笔记之四张之洞与_时务报_昌言报_兼论张之洞与黄遵宪的关系

_张之洞档案_阅读笔记之四张之洞与_时务报_昌言报_兼论张之洞与黄遵宪的关系“張之洞檔案”閲讀筆記之四張之洞與《時務報》、《昌言報》———兼論張之洞與黄遵憲的關係茅海建提要:《時務報》是戊戌變法期間最重要的刊物,張之洞因汪康年而與之關係甚深。

當康有爲有意將《時務報》改爲官報以歸梁啓超掌控時,汪康年在張之洞的支持下,將之改爲《昌言報》,企圖以《時務報》的“空名”給康有爲。

本文根據“張之洞檔案”中的大量電報、書信,揭示了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内幕,展示了許多以往不清楚的細節,並由此引發關於“百日維新”命運的思考。

本文還集中地考察了張之洞與黄遵憲之間的關係,並説明黄遵憲政治地位的盛衰與張之洞甚有關聯。

關鍵詞:時務報昌言報汪康年黄遵憲張之洞康有爲孫家鼐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期間,張之洞與康有爲在政治上已經對立,但兩派一直没有直接交手。

就我所見的材料來看,康有爲一派似不太注意偏於湖北的張之洞一派,而張之洞一派對康有爲一派在政壇上異軍突起,有相當大的恐懼感。

康、張兩人的政治地位雖有很大差距,但京師畢竟重於武昌,且康已見重於光緒帝。

張之洞的幕僚陳慶年,在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三十日(1898年6月18日)的日記中,生動兼具形象地寫道:朱强甫見過,知康有爲等爲侍講學士徐致靖所保,著於二十八日照(召)見。

下晚,王雪臣招飲,知是二十五日諭旨;或謂學士之子仁鑄主張康學。

康黨如梁啓超、譚嗣同並尊康,黄遵憲亦附之,故均見保。

翁同龢喜康,徐以是深結於翁。

二十七日忽有硃諭罪狀,翁著開缺回籍。

二十四日上諭,“保舉宗室近支”,又改爲“由朕親自查看”。

懿旨復令所用新進大員,須於奉旨後至太后前謝恩。

以是知二十三日有上諭變法,殆亦翁主康説而然也。

康之命意在解散君權,以便其改制之邪説。

如朝廷知是保之由來,恐不免於罷斥。

數日之間,能鼓動翁老至此,其勢力甚大,令人生畏。

彼固不料甫逾一日,失其所倚也。

南皮師知康學之爲邪説,而不敢公發難端,作書與梁節庵云:“康學大興,可謂狂悍。

2023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45

2023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试卷号:45

2023年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试全真模拟易错、难点汇编叁(带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45题)1.【问答题】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正确答案: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

1、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力;2、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3、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4、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5、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注意的有力武器;2.【问答题】电视传播的特点是什么?正确答案:1、视听兼备、信息量大;2、长于再现,重构时空,现场感强烈;3、时效性腔;4、转瞬即逝、不易保存、选择性差。

3.【问答题】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办报经历正确答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年甲午战败后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

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大力鼓吹维新变法,名噪一时。

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主张保皇立宪。

在维新运动中其主要的贡献是主持《时务报》。

《时务报》是清末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

1896 年8 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汪康年、黄遵宪策划创办。

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梁曾在该报发表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宣传变法思想的名作。

以《时务报》政论为代表的报刊政论文章,被誉为“时务文体”,风行各地、群起仿效。

该报为旬刊,线装书式,每期32页共三万多字,其中近一半篇幅为译介西学和外国时事的《域外报译》。

后由于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排挤,梁启超离职,由汪康年继续主持。

1898 年8 月8 日停刊。

4.【多选题】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也被别称为A.邸钞B.朝报C.进奏院状D.除目正确答案:ABCD5.【问答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那些方面的内容?正确答案:①要坚持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②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③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④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⑤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梁启超与《实务报》

梁启超与《实务报》

梁启超与《实务报》一、生平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生于1873年2月卒于1929 年1 月)1873 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茶坑乡的一个封闭的小村子里,梁启超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被称为天才少年。

十七岁的梁启超听同学讲起康有为,很是向往。

初见康有为,康渊博的学识和充满激情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梁启超,后来梁形容初次拜见康有为的情景说:“冷水浇背,当头一棒,归来后,竟夕不能寐。

” 梁启超从师康有为四年,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报刊,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日本要割据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台湾,此时的中国已经破败不堪,康、梁师徒提出的维新变法主张,便成了众望所归。

康有为创办,梁启超主编的《实务报》也就应运而生,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成为当时青年读书人们的精神航灯。

二、《实务报》(一)时间、内容1896 年8 月9 日《时务报》在上海诞生,梁启超作为总编,国学基础深厚的章太炎、王国维等人也一度参与了编撰工作。

报刊名取“时务”二字,是一本以报道时事政治形势为主的刊物,有鼓励民众“识时事、为俊杰”的喻意。

刊物每月发行三期,一旬一刊(旬刊),每刊三万字,是我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杂志。

(二)报刊主旨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其第一篇新闻学专业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中,他详细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报纸功能主旨方面的认识,梁启超提出报刊的主旨功能是“去塞求通”,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通上下指“宣德达情”使“君思得以下逮,民隐得以上达”;通中外则是指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

“报馆有益于国事,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这种理论的提出也是当时维新派人士的共识,正因为有了这种共识,使得梁启超和其他的维新派人士把创办报刊作为推动变法的工具,表达了他们要求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炽热情感, 反映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急于冲破封建束缚, 发展民族经济的迫切愿望。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必修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5 第1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必修二历史课时作业:专题5 第1课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五第1课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亲密,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消灭的媒介是(C) A.电影电视B.电报电话C.报刊杂志D.铁路交通【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精确再认力量。

留意时间:近代社会;作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

在中国报刊比电报电话消灭要早。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B)①亲密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宽敞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重难点讲解,可知①②④可选,但报刊的进展却起不到扫除文盲的作用。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假如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B)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头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广播比报纸要快,故选B项。

4.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正式开播是在(B)A.南京B.上海C.哈尔滨D.北平【解析】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5.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因5年前世博会的举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假如世博会上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行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A)A.看电视剧B.到徐园观看电影C.穿上中山装D.品尝西餐【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猎取关键信息,时间为“民国初年”,此时中国的电视事业还没有诞生,故A项错。

据说梁启超曾被两次打耳光,其实只被打了一次而且还很疼!

据说梁启超曾被两次打耳光,其实只被打了一次而且还很疼!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梁启超南下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筹办《时务报》。

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

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清朝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悦,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梁启超率数人至章处问罪,梁启超学生先动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并非梁启超被章太炎掌掴。

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追随康有为逃日本避难,恰孙中山也在日,中山以康梁亦为清朝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

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是乱党,拒绝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反满主张在日本华人中影响日益壮大,康为拉拢孙中山的部下派梁启超等人前去协商合作,但梁等人竟要求孙中山放弃原来主
张加入他们所谓的勤王运动,梁将孙中山、陈少白等人诓骗到他们的活动之处,忽然摆出香案祭出所谓光绪的衣带诏要孙中山等人叩拜,孙当然拒绝,梁却指使众人不让他们走,陈少白大怒,一把抓住梁启超的衣领轮起左臂就是一记耳光,打得梁踉跄几步几乎摔倒,接着一脚踢翻香案扯碎衣带,曰“我乃堂堂炎黄子孙,岂做奴才拜此小丑,尔辈甘为满洲奴者,可鄙!”吓得康党众人皆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6课文注释:《时务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5.16课文注释:《时务报》

课文注释:《时务报》
《时务报》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重要理论刊物之一。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8月9日在上海捐款创办。

旬刊。

总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

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炳麟先后任撰述,并请张坤德、郭家骥、日人古城贞吉分任英、法、日文报纸译事。

石印。

载有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

数月之间,风靡海内,销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张之洞以报中论说太新,频加干涉。

百日维新期间,清廷允御史宋伯鲁之请,改《时务报》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

1898年8月8日终刊,共出69册。

由汪康年改办为《昌言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务报》内讧: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有矛盾1896年,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等创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

报纸很快风靡一时,但创办者之间的关系却逐渐产生裂痕。

图为梁启超。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时务报》具有重要地位,短短几年时间,深刻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中国政治走向。

《时务报》的影响力与其参与者密切相关,而稍后迅即退出政治舞台,并引发一场争夺战,也与其参与者素养、情操密不可分,是近代中国知识人的一场悲剧。

黄金组合《时务报》的创办源于上海强学会及其《强学报》;这一会一报的创办,得力于张之洞的资助。

当然,在具体事务操持上,康有为贡献最大、出力最多。

只是当张之洞觉得无法约束康有为时,张之洞就委派心腹汪康年接替康有为。

汪康年接手强学会和《强学报》,不是将这一会一报继续办下去,而是按照张之洞的指令清盘善后。

经过清算,强学会账面余款只有75元,另有银行存款730两。

张之洞同意现金由汪康年保存,至于存银,则交给经元善收存。

按照汪康年的想法,他原本准备利用强学会的架构和积累创办一份新报纸或杂志,所以当强学会清盘后,汪康年继续追账,将强学会原租房屋一年的租金退回一半,得350元;又将强学会购置的办公用品、图书等进行变现,得200多元。

有了这笔钱,汪康年加快了新报筹备,并谋求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新派人物重建合作关系。

汪康年的想法遭到了朋友们的普遍反对。

吴樵、汪大燮、沈曾植、叶瀚等人在写给汪康年的信中认为康有为“诸人大率非我族类,万万不便沾染”;与其将来冲突,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保持适度距离。

惟一赞成汪康年合作计划的朋友是黄遵宪。

黄遵宪本为强学会同事,此时正以道员奏派办理苏州通商事务,与康有为“朝夕过从,无所不语”(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具有浓厚维新思想,对张之洞下令停办上海强学会本来就不满意,也一直试图设法重新振兴。

而汪康年的办报想法正与黄遵宪合,黄遵宪毫不犹豫地对汪康年给予全力支持,自愿献金千元作开办费,宣称“我辈办此事,当作为众人之事,不可作为一人之事,乃易有成;故吾所集款,不作为股份,不作为垫款,务期此事之成而已。

”(《梁卓如孝廉述创办时务报原委》)有了黄遵宪的支持,汪康年筹办新报的进展迅速加快。

1896年4月,汪康年连电催促正在京城的梁启超南下,参与筹办的具体事务。

梁启超对汪康年在上海筹办新报的事情早有所闻,他在收到电报后离开了北京。

梁启超到了上海之后,因汪康年的介绍与黄遵宪相识,在他们三人共同策划下,就办报宗旨、体例、内容等基本上达成共识。

按照黄遵宪的设想,这份杂志的管理体制应该借鉴三权分立思想,议政与行政分离,选举一个比较超然的董事会负责制定章程和制度。

办报方针定下来后,《时务报》的名称也随之确定。

他们以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吴德潚、邹代钧五人名义印制《公启》二千张分送各处同志。

《公启》共30条,为梁启超初拟草稿,由黄遵宪“大加改定”,比较系统反映了《时务报》创办宗旨,详细介绍了《时务报》招股集资方法与方式。

其中办事条规第九条规定,“本报除住馆办事各人外,另举总董四人,所有办事条规,应由总董议定,交馆中照行。

”显然,《时务报》同仁接受了黄遵宪的制度设计。

只是由于创办时间仓促,他们并没有就这一动议详加讨论,更没有考虑立即实行,这为后来的纷争留下了种子。

销行万余份《公启》的发布获得了各地同志的相应,各地认捐的消息不断传来,而原本不太支持汪康年在上海办报的张之洞也同意将原上海强学会的余款转给汪康年作为办报经费。

《时务报》最值得看的,是梁启超的文章,这也是《时务报》当时风靡一时的重要原因。

梁启超从第一册开始直到他离开《时务报》止,几乎每一期都有他那议论新颖、文字通俗、笔头常带感情的文章。

在《时务报》第一册上,署名为梁启超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篇为《变法通议》序。

前一篇相当于《时务报》的发刊宣言,列举近代国家报纸发达与政治进步的关系,期待通过办报营造中国社会上下不隔的正常秩序;后一篇所序《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成名作,这篇文章对于中国当时将要到来的变法维新所可能触及的问题都有所论述,这些观点对于冲破旧思想的禁锢,对于新思想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时务报》第一册出版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在北京的朋友汪大燮、沈曾植、李岳端、王鹏运等对编排及内容感到满意,但致信劝告汪康年、梁启超谨慎从事,不要有意触犯朝廷禁忌,“不必作无谓之讥评”,以免出征未捷身先死,重蹈强学会覆辙。

从湖南方面传来的消息令人振奋,巡抚陈宝箴的公子陈三立致信汪康年,以为梁启超乃“旷世奇才”,相信《时务报》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必能渐开风气,增光上国”。

邹代钧函告汪康年,他收到的一百份已散发完毕,索要该刊的依然很多,他嘱汪康年尽快补寄。

至第二年底,邹代钧在湘的销售数已达七百册,还不包括不断加寄的一些合订本。

在湖北,黄绍箕致告汪康年《时务报》“至美至美”;张之洞幕僚叶瀚函称梁启超“大才抒张”,为不可多得的办报天才。

郑孝胥在南京致函汪康年,称“梁君下笔,排山倒海,尤有举大事,动大众之慨。

”正在“重庆舟中”的吴樵“急读之下,狂舞万状,自始至终,庄诵万遍,谨为四百兆黄种额手,曰死灰复炽;谨为二百里清蒙气、动物、植物种种众生额手,曰太平可睹。

我辈亦当互相称庆。

”总之,《时务报》在全国各地获得了良好反应,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销行万余份,为中国有报馆以来所未有之盛况。

《时务报》的畅销,无疑是梁启超的文笔与思想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不应否认的是,汪康年的经营及其与各方面的疏通交流也起到了极端重要的作用,而黄遵宪多年来积累的人事资源为《时务报》在南北各地推广及劝捐、招聘东西文翻译人才等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裂痕初现《时务报》言论给沉闷的政治中注入一股清新,梁启超因此“暴得大名”,《时务报》因此而畅销,甚至连最初不太支持《时务报》的张之洞,在读过几期后,也致信邀请梁启超到湖北一游,表示有要事相商,并随信捐助银元五百元,还下令湖北全省“官销”,以为《时务报》“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

”在张之洞“公费订阅”《时务报》通知下发不久,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五册发表《变法通议》连载系列《论学校》,严词批评张之洞在代理两江总督时创建“自强军”,用高薪聘用洋人为教官,有媚洋嫌疑。

梁启超在这篇文章中还称满洲人为“彼族”。

这种批评,自然引起张之洞不快。

张之洞示意湖北不再“公费订阅”,筹备一个新的刊物,紧盯《时务报》极端言论,给予批驳。

(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正在武汉的吴樵及时向梁启超转述了张之洞的意见,然而此时正春风得意的梁启超根本不在意。

他在随后发表的《论科举》中肆意攻击前朝重臣倭仁,以为倭仁对西学的看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在《论学会》中对清代名臣纪晓岚猛烈抨击,以为以纪晓岚为轴心的乾家汉学不是中国文化的繁荣,而是中国文明的毁灭。

毫无疑问,梁启超这些激进言辞触犯了清廷忌讳,方面大员张之洞无论如何开明和惜才,都难以容忍这些离经叛道的思想主张,授意梁鼎芬著文反驳。

汪康年虽然在《时务报》创办之初与梁启超有某些意见分歧,但当他看到梁启超因言论而名誉雀起,羡慕忌妒恨油然而起,奋笔著文宣传维新鼓吹变法,甚至与梁启超比激进比极端,在《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中大事张扬当时还比较忌讳的民权思想。

(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好名之心人皆有之。

汪康年当然有权重建政论家形象,不料这些激进看法发表后,立即引来一系列批评,与张之洞关系密切的叶瀚、梁鼎芬、邹代钧等纷纷函劝少发表这些容易引起争议的“伟论”,“万万不可动笔”,做好自己的报馆经理就行了。

各方朋友劝说引起了汪康年的重视,汪康年开始注意对一些偏激言论所有矫正,同时注意加强对报馆人事、经济等权力的掌控。

《广时务报》风波当汪康年进行调整时,梁启超回广东省亲,当然继续为《时务报》提供文字。

1896年11月17日,梁启超致信汪康年,称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准备与何穗田等人在澳门创办一份新报刊,他们想模仿《时务报》的做法及格式,并且准备取名为《广时务报》。

这个消息当然说明《时务报》的影响在扩大,汪康年对此并不会有什么意见。

使汪康年感到不太高兴的是,康广仁等不仅准备借用《时务报》的大名广而大之,而且要求汪康年同意让梁启超兼领《广时务报》的主笔。

汪康年的不高兴并没有很快表现出来,《时务报》第15册仍然刊登了《广时务报》的一个创刊公启,并注明该刊将由梁启超“遥领”。

《广时务报》的创办对于《时务报》来说是一次重要考验,其核心阵营由此发生了一次裂变。

吴德潚、吴樵父子及邹代钧、谭嗣同等群起反对,以为梁启超即便“兼领”主笔,也必须以《时务报》为主,坐镇上海。

而且,《时务报》与《广时务报》不能发生实质性的关联,最好不要使用“广时务报”这样容易引起歧义的名字,好像姊妹刊物,“与其两败,毋宁慎之于始。

”(吴樵致汪康年函第29)否则,不是一荣俱荣,而是一损俱损,损失惨重,“恐一被弹而两俱废也。

”(谭嗣同致汪康年函第3)他们力劝汪康年坚定信念,独立办报;力劝梁启超不要“兼领”,还是尽早回到上海,将心思用在《时务报》上,他们怀疑《广时务报》的计划“大有阴谋”(邹代钧致汪康年函第44),并非共赢。

这些批评都是对《时务报》的爱护,所以《广时务报》后来更名为《知新报》,梁启超也没有“兼领”主笔,而是列为一般撰稿人。

但是,梁启超由此却对汪康年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

(《梁启超年谱长编》95页)矛盾逐步公开1897年3月,梁启超从广东回到上海,在《时务报》工作的同门梁启勋、韩云台向梁抱怨汪康年在这段时间对他们多有不公,而馆中佣人甚至也对他们另眼相看。

对于梁、韩的抱怨,梁启超当然不会高兴,他在随后写给黄遵宪的信中,也多少抱怨汪康年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尽妥当。

黄本来就与汪康年稍有矛盾,在《时务报》筹办之初就不希望汪一人揽权,于是在他收到梁启超的信后致函汪康年,再次提出仿西方近代国家立宪政体,将立法、行政分开,设立报馆董事会,提议汪康年辞去《时务报》馆总理职务,改任总董,驻沪照支薪水,任联络馆外之友,伺察馆中之事。

提议由吴樵或康有为门人龙泽厚担任总理。

(黄遵宪致汪康年函第25)梁启超致信黄遵宪或许仅仅是为了寻觅同情,而黄致汪的信则使问题复杂化。

梁启超认为,他自己虽不太满意汪康年的一些举措,但事情尚未闹到需汪辞去总理的境地,《时务报》总理在当时非汪莫属,于是他抱怨黄的建议实在是“卤莽不通人情”,反而使梁启超自己在报馆中的处境更为尴尬。

(《梁启超年谱长编》95页)汪康年在收到黄遵宪的信后很不高兴,他觉得黄遵宪与梁启超联手是在有意识排挤自己,他复函黄遵宪进行反驳,“深衔”黄氏,“日日向同人诋排之,且遍腾书各省同志,攻击无所不至。

”黄、汪、梁三角矛盾逐步公开。

其实,黄遵宪提议中不便明说的理由主要是他感到汪康年应酬太繁,不能兼办馆中全部事务,故希望汪让出报馆实际位置,利用所长负责馆外联络应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