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黄遵宪赏析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27)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 离别 )诗,
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同样都能表达
别离之情,黄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遵宪为何要弃 “古别离”而 选择“今别离”
为题?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中心忧。
别肠:惜别的心情 既:已经 益:更 离情别思就像那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时空瞬间转换),我内心离 别的忧愁更加浓烈。
•去:离开 一何:为何 留滞:停留不动 不:否
•离开的时候为何如此快速,回来路途会堵 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合作探究: 《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 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提示:意象、意境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软泥上的青荇, • 满载一船星辉,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星辉斑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令》
•古人写离别常常选用一些典型意象,进而渲 染出极_萧__条__、__凄_清__的意境。
•本诗突破传统,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重 在描写其_迅_速__、__准__时___的特点,给人新奇的感 觉。
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 浓、悲。
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 表现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 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不为过。
《今别离》 知识清单
《今别离》知识清单一、作品背景《今别离》是近代诗人黄遵宪的组诗作品。
黄遵宪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的时期。
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等大量传入中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交融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诗歌领域,传统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已经难以充分表达人们在这个时代的复杂感受和新的体验。
黄遵宪以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创作了《今别离》这一组诗,通过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描绘,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在这种变迁中的情感和思考。
二、诗歌内容1、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这首诗以传统的离别主题为基础,将古代的车舟离别与现代的轮船离别进行对比。
古代的车舟离别虽然也有忧愁,但行程相对自由,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绸缪。
而现代的轮船速度极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瞬间就可能分隔两地,让人更加忧愁无奈。
2、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动漫与古时,犹是今时泪。
欲封重泪寄,沾襟何时已。
这首诗着重写了现代通讯方式——书信的快速传递,却无法完全传达真情实意。
虽然书信能够迅速送达,但不是亲手书写,没有熟悉的笔迹和默记的暗号,经过多次辗转翻译,很难完全表达心意。
门前的树木绵延到天际,就像相思之情无尽头。
书信时断时续,难以满足相思之苦,想要寄去饱含深情的泪水,却不知何时才能停止流泪。
三、艺术特色1、新题材与新意象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引入了现代的交通工具如轮船、火车,以及现代的通讯方式如电报、书信等新题材,打破了传统诗歌的题材范围。
今别离(讲解)
•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 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 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 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 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 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 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离别
诗歌背景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 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 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 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 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时代的变迁导 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 ,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 风新貌。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 张以“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 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 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史诗”。著作除《日本国志》外 ,还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踏莎行》)古人表现离别,往往写得极哀。那么, 我们看一看现代人在离别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今别离
• • • • • • • • • • • • •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岂无打头风【清代】黄遵宪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 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 不断创新。
读、品、 感、悟
读、思、感、悟!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 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 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 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 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 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 乘轻气球。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 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 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 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 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 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 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题旨: 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 “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 生人的离别体验。
别肠:惜别的心情;唐韩愈孟郊《远游联 句》:“别肠车轮转,一日一万周。”既:已 经。行止:偏指行动;活动。须臾:片刻。绸 缪:连绵不断,情意殷切。柁:duò 同“舵”。 绕指柔:本形容柔软之极,这里指轮船发动机 转动灵活。打头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指打头逆风。倏:shū极快地,忽然。烟波:烟 雾笼罩的水面。杳:幽暗,深广。悠悠:遥远 的,飘动的样子。一何:为何;多么。留滞: 搁置;阻塞。不:fǒu古同“否”,不如此,不 然。
今别离
黄 遵 宪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 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 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 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 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论诗主 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 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 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 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诗简介《久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前两句用两个七字句说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恋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两个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况”字领起,带来节奏之变,表现了感情忽起波澜的特点。
此外,诗中连说“去年寄书”、“今年寄书”的话语方式、如同口语的句子,以及祈求东风的做法,都与词、曲、民歌有相似处。
全诗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达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译/译文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五见:即指五年。
锦字书:用苏蕙织锦字回文书事。
见《晋书·列女传》。
详见《乌夜啼》注。
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缄:信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宋本作”此肠断,彼心绝“。
梳结:宋本作”揽结“。
回飚:旋风。
阳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
阳台喻指男女欢愉之处。
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宋本作“胡为乎东风”。
行云:喻游子,思妇所思之人。
赏析/鉴赏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
今别离(别肠转如轮)原文及赏析(最新)
今别离(别肠转如轮)原文及赏析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作者:黄遵宪朝代:清朝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其二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其三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其四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
黄遵宪<<今别离>>赏析赏析一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的《杂感》诗,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今别离》四首是“诗界革命"的大旗,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今别离(其一)》
课堂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 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 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 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 国的诗歌复兴。
诗歌主旨是什么?
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
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 的离愁别绪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 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 罗裳著春早。 •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 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 萨蛮》
→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
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 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 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 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 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 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这四句集中表达出轮船速度之快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22)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黄遵宪(清)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
译: 祖国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来负责? 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像精卫填 海一般的奋斗。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
人境庐主人。 广东嘉应州人。清末维
细读:
1、“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如何体现采用 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唐代诗人孟郊有联“别肠车轮转,一日一万周”。
此处黄遵宪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
便颇新异。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
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
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 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 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风格古朴 旧体新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别董大其一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 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换特性。 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
今别离赏析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清】黄遵宪
今别离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黄 遵 宪
今 别 离
•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 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 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 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 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 人”。
•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 上和古诗词有何不 一样?
•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 的场面进行精雕细 刻。对于那一短暂 时刻的景、情充分 的表现。而《今别 离》“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 一及时,顷刻不少 留。”写出的是一 种离别的匆匆。
• 这首诗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 围绕乘坐新式交 通工具轮船与乘 车舟离别的不同 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 的别离之苦和在 别离观上的认识。
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
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 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 创新,在你们手上写出自己的诗歌,把中国的诗歌复 兴。
黄遵宪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 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 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 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 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 目标。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五言古诗,它融合了时间的无情、空间的辽远以及对重逢的深切期盼,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车马孤船。
古代的车船同样载着别离,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如今速度飞快的轮船,只会倍生人的离愁别绪。
(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轮船长声鸣笛之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2、注释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并立:合力,一起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倏:疾速,忽然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诗歌风格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学习《今别离其一》时,重点要体会 诗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④万钧
柁 几万 斤重的 船⑧⑥舵倏打。头: 万风疾钧速迎,,面 形吹忽容来然分的 量风重,或逆 力量风大。
罗裳著春早。
•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
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
今别离 (其一)
黄遵宪
导入新课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师生学习课文注释)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1890年,处于中西文明大碰撞的 时代,同时也是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文化的 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 传①⑨说别烟古肠波代转有杳商如悠人轮, 眼古车今明钟虽岂送见亦舟日知声无者有双有载舟须一打未万轮山离与臾及头及钧驰川别车景时风返柁,,,,,,⑥,④益古行并不顷?君,增亦止力许刻亦在动有犹②稍不不天如中车自生绸少畏尽绕心舟由离缪留石头指忧。。愁。。尤。柔。。③⑦⑤。。③稍车手宝有绕一情船转早成 吾明绸)的贵缠尤 情 行 以 有 当 妇 因江了刻别的,期两悠风了《诗悠两轮知缪明时,绵疾 恨好不至商作人某 称千上这 动千既绪 双顷蒸侧为须:明刻 却之, 不唐黄中”句船⑤此甚归于旅大阻娶逆②载使灵里机臾(知那不意石万万就轮刻汽的临能人鹤““,驰笃,此远风之石风绕句并景轮道么让。尤空人活形转圈死阻周像一间机双。石,行为。氏、崔楼白烟形去指,船人短人须化力风一叹其悠愁。容动。尤思今,天“女顶:那样已轮轮不和们暂们臾颢》云波容之柔。用:曰行起”远念凡吾下后发之,头许火分、稍,轮离轮飞经船”,合,力, 望去影矣倏一⑧何不速见?,归烟定波留杳滞悠⑩悠不⑨。。片这刻里、迅远形离⑩路短容别疾望时缠之留途,兴间绵情滞阻。让叹不。:塞绸断人。缪的,
高中选修语文今别离【清代】黄遵宪
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 “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 的离别体验。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诗的整体很明显地体 • 现出了一个“快”字。 那么请思考,全诗是 怎样突出这个“快” 字的?
转、驰、载、动、 速、快等动词的 接连运用,渲染 出现代交通工具 的一种显著优势: 超乎寻常的快速 度。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 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 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 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 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 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 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 离别的匆匆。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 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 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 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 推行新政。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论诗主张“我手写吾 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喜以新事物熔铸 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代表作有《人镜庐诗草》、 《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全诗为什么要突出这 么一个“快”字?
• 现代火车和轮船 具有古时不可能 有的快速度,因 此会加倍增生人 的离愁别绪。
• 运用对比手法。 •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 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 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 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黄遵宪今别离翻译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
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
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
见了,只有烟波荡漾(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叹)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今别离(高中文言文阅读)
今别离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1.分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中的“倏”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古人与近代人在别离上认识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倏”字写出了船行之速,离人远去之快,烘托出送行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2.主要运用了古今对比的写法来表现近代人对别离的新认识。
古人出行,坐车乘舟,速度有限,行止自由,行者送客,痛不忍别;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风驰电掣,来去无情,离别之际,情何以堪!(主观题意对即可)。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仅拿“离别”这类中国人关心的日常话题来说,离别体验实际上与特定的时空制度紧密关联,而时空制度如果发生转型,则势必给予离别体验以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离别往往成为一种因时空分离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仪式,一种在特定时空制度中展开并与时空变化及时空预期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方式,一种与时空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活滋味。
离别与团聚相反。
如果说,团聚是指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的人际共在,即实现时空同一的人际共在或人际交往的时空同一体,那么,离别则意味着时间同一而空间疏隔的孤立存在,这正是时空分离的存在。
苏东坡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当然说的只是一种月光下的想象性团聚:尽管在时间同一中品味空间上的千里阻隔,但却可以在同一月光下在想象中跨越空间距离而实现团聚。
不过,这恰恰正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离别状况及对团聚的呼唤。
在古代,离别仪式总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情境中,并与某些象征物件形成稳定的关系,除上面提及的月光外,还有杨柳、雨雪和饮酒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在这一离别仪式中,出现了离别的时间变化(“昔”与“今”)、空间景物变化(“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以及连接这种时空关系的行动变化(“往”与“来”),而“杨柳”和“雨雪”则成为离别及与之相连的人际情感的典范象征物件。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旧址在今陕西咸阳以东窑店镇一带,丝绸古道的起点。
唐代从长安送人西行,多在此折柳赠别(而东行则在长安东郊的溺桥送别)。
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人出塞的要道。
咸阳距西安市约三十公里,西渭桥是唐时西送行人必经之路,王维当年送别元二的地点想必应在这里。
黄遵宪《今别离》中的“新”议
“ 无法挽 留”有着更为深刻 的体验 。 然 而我 认为 ,意象选 取范 围 的更 新和 扩大是 很值 得肯 定 的,有起到推动诗歌 发展作用 ,但 或许 是因为第一个吃螃 蟹 ,我觉得黄遵 宪的 《 今别 离 》除去意象新之外 ,还是有很 多不尽如人 意的地 方。首先 一点 , 《 今别离 》读来有点缺乏 诗 味 ,整体感 觉很 平淡 ,对整体画面的描述很不足 ,全诗 只 有 “ 烟波杳悠悠”这样一句虚写 ,其它都落于 “ 轮” “ 柁” 等局 部上 ,显得全局景象难以捉摸 。大环境 的描写是奠定诗 歌情 感基 调的 ,缺了这一笔 ,诗就像失 了神一样少 了许多韵 味 。像高适 《 别董大 》就有 “ 千里黄云 白 日曛 , 北风 吹雁雪 纷纷” ,还有李 白 《 赠汪伦 》的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有构 图有背景的画面才不显单薄 。其次 ,现代交通工具用作 意象 太过刚性 ,用于表达离愁别绪有点不 自然 ,若 能加些 旧意境 点缀一下或许会更好 ,像 “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 “ 杨 花愁 煞 渡江人 ”, 自 然 系的意象可 以起 到一定 的调合作 用。第三 , 《 今别离 》中有新事物 ,却不 见新 思想 ,在思想深度上甚至 不及 旧诗 。 “ 莫愁前路无知 己 , 天 下谁人不识 君”顿时全诗 提升一个境界 ,开阔许多 ; “ 浮云游子意 ,落 日故人情 。挥 手自 兹去 , 萧萧班 马鸣”的潇 洒 自然更可体现出诗人风骨气 度 。然 而 《 今别离 》与之相 比,可读性就少 了很多 。 孤立地 来看 黄遵宪 的诗 ,或者说 这个 新派 诗歌 ,除 了 新 鲜奇 特之外 ,并没有特别值得推崇 的地方 。然而放在诗歌 发展 的过程 中来 看 ,它还是有着重要作用 的:一 、扩大 了诗 歌的审美领域 ,开拓 了诗歌新 的艺术境界 ;二 、新 的感知方 式和新的审美感受体现时代性 ;三 、语言通俗化 ,符合 了文 学发展要求 。 《 今别离 》中的 “ 新 ”,贵在另辟新境 的尝试 和勇气 。同时 ,诗 中所反映 出来 的 “ 快 ”给人们 带来 的怅然 若失 ,又可 以引我们思考 现状——人们 总是 追求时间 的快 , 却不知道时 间的节奏为何——是不是应该放 慢一点步伐和心 态 ,给体验生活多一点机会呢?
经典今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遵宪简介
>今别离朝代:清代作者:黄遵宪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黄遵宪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赏析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着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生答: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着名诗人。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着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所着《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着。
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1.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着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
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
钱萼孙:《梦苦诗话》。
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2.《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
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
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
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
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元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入”,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
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
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分子,他见闻的深广,经历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
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
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冲击。
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
“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
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也”,这是徐世昌对他的诗能充以“奇景异态”的肯定。
这样的评论很多,就黄黄遵宪的创作看,这一点的确非常突出。
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未过分。
3.仅拿“离别”这类中国人关心的日常话题来说,离别体验实际上与特定的时空制度紧密关联,而时空制度如果发生转型,则势必给予离别体验以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离别往往成为一种因时空分离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仪式,一种在特定时空制度中展开并与时空变化及时空预期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方式,一种与时空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活滋味。
离别与团聚相反。
如果说,团聚是指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的人际共在,即实现时空同一的人际共在或人际交往的时空同一体,那么,离别则意味着时间同一而空间疏隔的孤立存在,这正是时空分离的存在。
苏东坡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当然说的只是一种月光下的想象性团聚:尽管在时间同一中品味空间上的千里阻隔,但却可以在同一月光下在想象中跨越空间距离而实现团聚。
不过,这恰恰正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离别状况及对团聚的呼唤。
在古代,离别仪式总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情境中,并与某些象征物件形成稳定的关系,除上面提及的月光外,还有杨柳、雨雪和饮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