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赏析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凤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凤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

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如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为最突出。

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活动2【导入】情景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缪剑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缪剑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竹山二中缪剑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一、情景导入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介绍作者黄遵宪,(1848--1905)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

光绪二年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以“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平生多诗作。

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史诗”。

著作除《日本国志》外,还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堪称中国诗的哥伦布。

2、关于背景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 保山市田家炳中学李梅|一、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 二、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四、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张鸣善《普天乐·咏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教师范读,学生诵读、齐读。

|(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是一首送别抒怀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标题是“今别离”,那么哪些诗句是写今的别离呢?|3、诗人是如何写今别离的?找出首联的意象,体味象中之意。

| |明确: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更加深了人们分别时的忧愁。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微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作用;2. 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又有什么不同呢?二.读诗歌三、赏诗歌1.展示教学目标2.分析鉴赏(1)本诗中出现的意象有哪些?明确:火车轮船轻气球⑵试分析总结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面对如此迅疾,快捷的交通工具,作者有何感慨呢?“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古代车舟速度有限,可以让人尽情感受离别的情景,尽情挥洒离别的泪水,尽情抒发握手言别,各自天涯的惆怅。

而今别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因交通工具的快捷,来不及告别,离人已远行,让人倍加忧伤。

不过好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是新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4).合作探究:《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提示:(1)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方面不同。

(2)在对短暂离别场景的刻画与描写上也不同。

总结:近代社会,西方科技与文明逐渐被引入中国。

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近代文明不能兼容,诗歌的传统意象已经不能准确表达近代人的种种感受与思考。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今别离其一课时时间班级教师一教学目标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今别离·其一》
课时
1
时间
班级
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
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
古今互联,学会批判性思 考问题。读写结合,相互 促进。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 渐失 “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 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
思辨阅读,转换视角,训 练分析问题的思维灵活 性。
现象?
不好确立,参看网络,觉得不满意;参看教参也 校安排的各班自习课。想不到有八九个学生一
感觉价值不大,最后,找来对黄遵宪的生平事迹 直围着我问问题,交流他们的思考,辨析不同
文章学习,又找来黄遵宪诗歌风格特色、历史意 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一篇在当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今别离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自读释疑||五、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①从意象上看: |②从感情的浓淡上看:| |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改娟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改娟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刘改娟一、教学目的1、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理解理解诗歌主旨。

2、.培养学生通过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对比把握离别诗歌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理解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法多媒体展示,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离别”也是诗歌中永恒的话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离别诗作(或名句,或整首诗)。

学生以背诵的方式呈现。

教室多媒体展示离别诗中的名句。

教师小结:古典诗歌大多表现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偶有积极乐观、旷达之作。

导入本诗《今别离》,解题。

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二)、知人论世——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四)、诗歌赏析 (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依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不懂之处质疑,教师解疑。

2、问题探究。

(1):这是一首近代离别诗,它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多媒体举例区别: * 意象选择不同古人多用“杨柳/酒/长亭/落日”等意象表达离别的凄楚感伤,而本诗却选用用轮船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今别离(其一)黄遵宪》4

《今别离》教学设计瑞金市三中学黄文娟一、教学目的二、1.活用“知人论世”掌握诗歌新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2.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4.二、教学重点、难点:5.1.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6.2.难点: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1、诗歌题材分类导入——引出送别诗2、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3、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诗歌赏析1、初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全班朗读)配乐——正字音一(í)刻既万周钟声一(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 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hū)不见烟波杳(ǎo)悠悠。

——明基调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巨力、快速。

2、再读探析配乐——析意象③分析《今别离》(其一)的诗歌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辨异同④结合《今别离》其二、其三、其四节选,和黄闿运同题诗作。

分析诗人为何能写出如此多的新意象。

3、三读体悟配乐——讲体验,写感受与黄遵宪的时代相比,当今各种通讯工具又有所发展,而离别交通工具的改变不仅导致了意象的改变,是否也引起了离别情感的变化?请动手写写你的离别感受!4、结语离别是一本书,写满了桩桩件件的往事;离别是一句话,传达着你我之间珍贵的情谊;离别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难忘的成长经历;离别是一张画,油印着一只只从小渐大的脚丫……不管离别情绪如何变化,面对离别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离别!四、教学反思1、学生初读过程中由于第一个人表现优秀而没有让其他学生展示,直接进入齐读阶段。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君朝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君朝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案(本节课获重庆市2014年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一名)重庆市璧山中学校刘君朝教学目标: 1、探究《今别离(其一)》的意旨,了解黄遵宪对诗歌发展所作的有益探索。

2、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探索诗歌意旨。

3、学习以课文的第一个注释为突破口、以课文的第一个注释为基础来解读诗歌意旨。

重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难点:体会黄遵宪以离愁表现科技昌明的意旨。

教学过程:一、引入:离愁很苦,离愁也很美,所以它被文人墨客们一代代吟唱。

比如屈原写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白写道:正当今昔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读着这些诗句,每每令人心醉。

时间的长河流到了清朝末年,这期间走来一个人,他叫黄遵宪,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一组叫做《今别离》的诗歌(指黑板点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一首,看他又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共识。

这在闭关锁国的清朝时代,是很难想象的。

但实际上清朝也不乏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比如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黄遵宪,他从 |2二、以意逆志,读懂意旨1、先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⑧,这是对诗歌的第一个注解。

课下注释很重要,尤其是课文的第一个注释(它是对本文的作者,作品思想,写作特色等所做的概括介绍),它往往可以作为读懂诗歌的突破口、作为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

请默读注释⑧,思考:《今别离》这个题目原本出自哪里?在传统诗歌中它是什么题材的诗歌?依你的理解,你认为这种题材应该是抒发什么情感的?(板书课题)指名回答。

(《今别离》原本出自乐府杂曲歌辞;是传统思妇游子题材的诗歌;应该是抒发思妇和游子之间的思念之情的。

)2、齐读诗歌,看这首诗抒发了这种思妇游子间的思念之情没有。

请看屏幕,带着问题读诗。

幻灯展示:一、以意逆志,读懂主题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切身体会指:①你对字义、词义、句义的理解;②尤其是你要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生活经验和你所积累的阅读知识去读诗)朗读诗歌,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3、有几个字的读音同学们要注意: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的“不”,同学们读的“fǒu”,为什么读“fǒu”?(因为整首诗押“ou”韵)读“否”讲得通吗?(讲得通)为什么?因为“不”在古汉语中可看作“否”的通假字。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一、教学目的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

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现代性意象。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请全体同学共唱一首李叔同《送别》感受传统意象的特点。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个凄清的送别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对比同题材诗歌的不同之处。

2、诵读请同学自由朗读,自查字词。

再请集体朗读,感受氛围。

请优秀同学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3、体味情感,鉴赏现代意象。

明确:情感是忧、愁明确:现代意象用了车、舟。

现代意象有着快速、巨力、准时、不自由的特征,同传统意象有很大不同。

|4、知人论世明确:通过黄遵宪的职业(外交家)、学术理念(“我手写我口”)来理解本诗的创作原因。

5、练习请同学们感受运用现代意象的优秀诗篇,同时可以学着自己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不能用现代和传统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敬仰黄遵宪革新的精神,也学习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

附件:课堂练习课堂写作训练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现代意象,因此我也写了一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麦子快熟了教室外的杨树叶沙沙作响,你们就要毕业了。

没有人教过我们成长是什么,时间推着你我前行。

不要怕,勇敢,忍耐你终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即将到来的六月,毕业照片上的笑容,成人礼上洒下的热泪,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个树荫之下,打了个盹,然后一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谭晓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谭晓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歌曲《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导入新课。

古人写离别,往往会用到一些特定的意象。

你知道古代诗词中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有哪些吗?如月亮、夕阳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今别离》,它所采用的意象,与古代诗词中所用的表示离别的传统意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分析诗歌1、诵读诗歌,想一想,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诗中的两个字或词语表达。

明确:忧、愁2、舟车只是交通工具,是客观事物,为何能“生离愁”、“增心忧”?(如今的舟车的特点,古今舟车的对比)今(分析):准时、巨力、快速古:行止犹自由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准时、巨力、快速的新交通工具,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只能希望: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 |2三、分析意象1、找一找,本诗中有哪些与传统诗歌不一样的意象?(其他三首《今别离》)双轮、钟声、万钧柁、轮船、火车、轻气球2、诗人的诗作中为什么有这么多新奇的意象?(知人论世)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中国诗的哥伦布”。

苏轼认为“无事不可入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入诗,比如下面这两首外国诗,波德莱尔(法国诗人):“我向前进攻,我爬上去袭击,就像一群蛆虫围住一具尸体,哦,我爱你,无情而残酷的野兽!”——《我爱你如爱黑夜的天空》庞德(美国诗人):“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李影一、教学目的1 . 掌握与离别有关的意向。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播放《无题》诗歌歌曲,感受离别氛围。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二.齐读学习目标1、掌握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课前把脉 |2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三、知识梳理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常表达留恋、伤感、安慰、嘱咐、祝愿、期待的情感)时间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意象:长亭、古道、山。

习俗类意象:柳、酒。

其他意象:雨、兰舟、船、草、水。

四、记忆检测回顾与检测:古代送别诗常见意象有哪些?五、深化点拨1、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忧和愁。

忧那他哪里说到忧和愁?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愁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2、探究、讨论: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心忧”?舟车的特点,哪些句子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关键词是须臾和愁莫,还有顷刻不少留,对应的是钟声一及时,钟声准时响|3起,没有给人停留的时间。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万钧柁是说轮船重,绕指柔是说它的灵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朱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朱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今别离》(其一)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推荐作品。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提升鉴赏能力。

本课与前几课内容风格区别较大,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教会学生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诗人情感,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分析—讨论—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黄遵宪的革新精神,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兴趣。

教学重点:古今离别诗意象、情感上的区别。

教学难点:对比鉴赏。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清末诗人黄遵宪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今别离》(其一),领略另一番别有韵味的离别之情。

二、解题:《今别离》,乐府旧题,是黄遵宪所作的组诗,共四首,本文选的是第一首。

三、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他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晚清“诗史”之誉。

2、背景链接诗人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课题《今别离》(其一)姓名朱丹单位富锦三中职称二级教师指导教师姜羽萍学科语文教龄10年龄34授课班级2.10 |诗歌元素的整合。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象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四、诵读体会1.播放伴奏,学生范读2.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整体感知的问题) 五、整体感知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析〗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转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何转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课题《今别离(其一)》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 培养学生对比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课前三分钟:“天才的发明家就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价值,在人们习以为常和不屑一顾的细微处触发灵感”“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吧,这便是生命的意义!”我想这种冲动和灵感便是开拓创新和创造的勇气,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座右铭便是:“怀疑一切”。

这种可贵的气质或锐气需要教师的发现和保护。

为了让这具有创新意识的火花,能够永远保持、照亮下去,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鼓励一定的“标新立异”。

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培养的。

一、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从来都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钟爱的写作题材,|亲朋好友送别之际,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离别之景是“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的哀伤,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关切,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

让我们走进近代诗人黄宗宪的《今别离》,看一看他所描绘的离别之景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二、知人论诗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三、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四、研赏诗歌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樊玉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樊玉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二中学樊玉函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古今对比法让学生了解本首诗的新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位诗人和他有莫大的渊源。

对梁启超来说,他亦师亦友,他曾经在《赠梁任公同年》中写道:“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他就是黄遵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今别离》。

2、首先,我们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就是“知人论世”。

有谁知道什么是“知人论世”?找学生回答教师夯实:“知人论世”就是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幻灯片展示黄遵宪生平经历。

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教师拓展:为什么称自己为“人境庐主人”?通过这个名字我们特别容易联想到一句诗“结庐在人境,尔无车马喧”。

从这个名字中也可以看出黄遵宪的人|生理想。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黄遵宪作为诗人和古代诗人有何不同?对,出国。

出国的经历使他的视野更加的开阔。

而且他出使日本期间还写过《日本国志》一书。

从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十二个方面介绍日本。

1877年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日本逐渐变得强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精选第一单元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明确知人论世教学原则,应用这一原则解读诗歌。

把握特征,做到深层次鉴赏。

2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以意逆志,体会作者情感,民与国与时代的关系。

3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分析字词句,明确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的意义4学习作者革新图强精神,明确自我时代价值,培养民族感和爱国情怀。

5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德育新人。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身份、追求与革命图强的信仰。

2鉴赏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意义。

3把握人、民族、时代关系,感受革新图强的精神。

4激发单元教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维动态。

5德育新人,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

今别离(其一)——时代变迁的缩影革新图强的心喜与忧伤二知识储备与应用1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新思想:"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本体制和科技革新,日益强盛后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有作为:民族地位低下,美国多名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

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

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目睹新加坡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洋人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促使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

这是弱国外交家坚守着刚正气节,维护同胞的利益和尊严。

2时代背景:用图片展示真实的大清:包括青年、老人、交通工具、1900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高官命运。

用照相机,电报机、火车轮船等展示科技力量,反映精神抖擞。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南宁一中覃畅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诗歌创作主张。

2. 能理解新意象注入诗歌后带来的影响。

3.理解由于时代不同,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变化,导致了人们别离情感也随之变化。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今离别在意象、离别情感和离别体验方面的不同,以及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认知和情感,并究其原因。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别离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候就意味着死别。

离别就更见人间真情了,而情人和夫妻之间的离别就越发的缠绵悱恻。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而到了近代,黄遵宪站在19世纪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火车,他对别离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和认知呢?让我们走进他的《今别离》里去寻找答案。

二.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创作主张。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经过亲自接触资产阶级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他明确树立起“中国必变从西法”(《己亥杂诗》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

他沿着这条道路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被梁启超誉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饮冰室诗话》三二),成为“诗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帜。

三.听读诗歌,听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请同学代表起来读诗,边读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生答: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

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1.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

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

钱萼孙:《梦苦诗话》。

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2.《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他的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

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试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

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

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

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元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入”,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

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

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分子,他见闻的深广,经历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

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

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冲击。

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

“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

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也”,这是徐世昌对他的诗能充以“奇景异态”的肯定。

这样的评论很多,就黄黄遵宪的创作看,这一点的确非常突出。

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未过分。

3.仅拿“离别”这类中国人关心的日常话题来说,离别体验实际上与特定的时空制度紧密关联,而时空制度如果发生转型,则势必给予离别体验以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离别往往成为一种因时空分离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仪式,一种在特定时空制度中展开并与时空变化及时空预期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方式,一种与时空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活滋味。

离别与团聚相反。

如果说,团聚是指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的人际共在,即实现时空同一的人际共在或人际交往的时空同一体,那么,离别则意味着时间同一而空间疏隔的孤立存在,这正是时空分离的存在。

苏东坡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当然说的只是一种月光下的想象性团聚:尽管在时间同一中品味空间上的千里阻隔,但却可以在同一月光下在想象中跨越空间距离而实现团聚。

不过,这恰恰正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离别状况及对团聚的呼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