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27)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 离别 )诗,
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同样都能表达
别离之情,黄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遵宪为何要弃 “古别离”而 选择“今别离”
为题?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中心忧。
别肠:惜别的心情 既:已经 益:更 离情别思就像那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时空瞬间转换),我内心离 别的忧愁更加浓烈。
•去:离开 一何:为何 留滞:停留不动 不:否
•离开的时候为何如此快速,回来路途会堵 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合作探究: 《今别离》在表现离情别绪 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提示:意象、意境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软泥上的青荇, • 满载一船星辉,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星辉斑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令》
•古人写离别常常选用一些典型意象,进而渲 染出极_萧__条__、__凄_清__的意境。
•本诗突破传统,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重 在描写其_迅_速__、__准__时___的特点,给人新奇的感 觉。
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 浓、悲。
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 表现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 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不为过。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今别离(其一) 教学设计黄遵宪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离别往往成为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你能背出表达离愁别绪情感的诗句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今别离》。
二、听读诗歌,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诵,自由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概括大意并分层3、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三、诗歌赏析1、师生共同解疑字词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疾速,忽然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留滞:路途阻塞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2、学生概括大意并分层一层(1-4句):眼见轮船启动,更增加了心中忧愁。
二层(5-22句):通过乘舟车离别的今昔对比,表现新式交通工具给人带来的不同离愁感。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今别离四首其一》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黄遵宪。
其古诗全文如下: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
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
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
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
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
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今别离(其一)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 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 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叹)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 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 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 《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 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 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 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④万钧 柁 几万 斤⑥重打的头 船风舵迎。面 ⑧万吹倏钧来,疾的 形速风容,,分忽逆 量重然风或 力量大。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①⑦别石尤肠转即石如尤轮风,。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一刻传既说⑨古万烟代周波有:杳商离悠人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情别尤思某悠娶迹此石象句氏那化女轮,用 车今明钟虽岂送望去舟日知声有无者影矣载舟须一万打未倏一离 与 臾 及 钧 头 及 ⑧ 何别车景时柁风返不速,,,,④⑥,见?行并不顷,?君,归止力许刻动亦在烟定犹②稍不如不天波留自生绸少绕畏尽杳滞由离缪留指石头悠⑩。愁。。柔尤。悠不。③⑤⑦⑨。绕。。。船 转早片③稍车手宝有这了的,期两成吾刻明绸)的贵缠里情行以有当妇因⑤里机江、千疾恨知缪明时,绵形离双顷蒸侧为好至作人称不商②了《诗悠两轮迅远绕形转短须:明刻却之容别⑩,不千上万石甚于大阻逆归旅活轮刻汽的并唐黄中”句船疾望途时指臾(知那不意缠之容动临能留载使尤笃此风之风,远圈。一间机双间景轮道么让。绵情立人鹤““,驰,兴阻一柔死阻发之风。,为。、石行滞空人。。,船人短人须不。样已轮轮:崔楼白烟形去让叹叹其塞起动灵尤今天“顶思,。这绸不和们暂们臾断悠愁轮路飞经船曰行合颢》云波容之人。远凡下后风念吾缪许火分、稍,的”,”,,力,
今别离(其一)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 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 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 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 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 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 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 情充分的表现。而《今 别离》“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 时,顷刻不少留。”写 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
现代火车和轮 船具有古时不 可能有的快速 度,因此会加 倍增生人的离 愁别绪。
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 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 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 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只能有一个“快乘轻气球“(海上飞艇)的愿 望而已。
“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 杂 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 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 《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 《古别离》:邛去!” 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 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 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由“今离别”之题,我们能够断定这是一首 写离愁别绪的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古人表现离别,往往写得极哀。那么,我 们看一看现代人在离别时会是一种什么样 子呢?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今别离·其一》
课时
1
时间
班级
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
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
古今互联,学会批判性思 考问题。读写结合,相互 促进。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 渐失 “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 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
思辨阅读,转换视角,训 练分析问题的思维灵活 性。
现象?
不好确立,参看网络,觉得不满意;参看教参也 校安排的各班自习课。想不到有八九个学生一
感觉价值不大,最后,找来对黄遵宪的生平事迹 直围着我问问题,交流他们的思考,辨析不同
文章学习,又找来黄遵宪诗歌风格特色、历史意 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一篇在当
【教案】《今别离》(其一)教案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一、教学目的1.赏析诗人在意象和意境上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2.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 .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知人论世。
1.知人。
黄遵宪,( 1848--1905 ) 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 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 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倡导“ 诗界革命” 。
2.论世。
本诗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播放诗歌伴奏,学生个别朗读和自由朗读,品味诗的感情。
四、诗歌赏析。
1 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 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师总结::从意向方面看,古人写离别常用“柳”、“酒”、“长亭”、“芳草”、“古道”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愁绪。
像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 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当然也有表达一种嘱咐、祝福、期待等情感。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今别离(其一)》

课堂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 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 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 之境”,中国是诗的国度,希望同学们 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 国的诗歌复兴。
诗歌主旨是什么?
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候马车和孤舟没有的
速度,所以它们的出现会加倍增生近代人 的离愁别绪
对比赏析 王运《今离别》: • 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 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 罗裳著春早。 •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 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 萨蛮》
→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
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 内心的忧愁在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 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 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 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 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这四句集中表达出轮船速度之快
今别离(其一)

问题一: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问题二:与传统题材不一样的意象。 问题三:转、驰、载、动、速、快 等动词的接连运用,集中突出了一 个“快”字,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 “快”字? 问题四:“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 忧”,目睹飞驰的双轮,诗人有何 感慨? 问题五: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色?
谢 谢
今别离(其一)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问题五: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 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 认识。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 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地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需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 别的匆匆。
知人论世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人。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他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有 “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
《日本杂事录》《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问题一: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今别离赏析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清】黄遵宪

今别离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 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今日舟与车, 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 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 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黄 遵 宪
今 别 离
•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 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 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 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 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 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 人”。
•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 上和古诗词有何不 一样?
•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 的场面进行精雕细 刻。对于那一短暂 时刻的景、情充分 的表现。而《今别 离》“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钟声 一及时,顷刻不少 留。”写出的是一 种离别的匆匆。
• 这首诗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 围绕乘坐新式交 通工具轮船与乘 车舟离别的不同 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 的别离之苦和在 别离观上的认识。
小结:
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
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 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 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 创新,在你们手上写出自己的诗歌,把中国的诗歌复 兴。
黄遵宪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 最早倡导者。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 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 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 重要基础。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 目标。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时代变迁中的离别情怀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是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五言古诗,它融合了时间的无情、空间的辽远以及对重逢的深切期盼,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波动。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代有山川,也有车马孤船。
古代的车船同样载着别离,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如今速度飞快的轮船,只会倍生人的离愁别绪。
(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轮船长声鸣笛之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2、注释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并立:合力,一起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柁,即舵。
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打头风:迎面吹来的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
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
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
“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倏:疾速,忽然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今别离其一

人境庐位于梅江区东山小溪唇, 建于1884年春,是清末著名爱 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是一座砖 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占地 面积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厅堂、 七字廊、五步楼、无壁墙、十步 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 花圃等组成。结构精巧,布局得 宜,曲 人境庐 径回挡,花木掩映,景致幽雅。 庐之名,取义东晋诗人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 诗句。
黄遵宪于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梅州(梅县)。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 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 黄遵宪 ~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98); 乡居阶段(1899~1905)。 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 如璋出使日本,曾被日本历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 交家”。驻日期间,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 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 主张。驻日期间,针对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领琉球,建议对日本采取强 硬的政策和立场。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适逢美国议院制 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旧金山侨民深受其害,多名侨民被当地政 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此前,黄遵宪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 对策,但未被采纳。因此,他只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力保护中国侨 民。他在视察旧金山华工聚住地之后,亲自探望关押华工的美国监狱, 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 道监狱里的卫生条件要比华侨的住处好吗。”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 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 照的权利。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1890年,黄遵宪以 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 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 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 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 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 一定成效。1894年中日 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 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 办。1895年参与上海强 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 等人创办《时务报》,任 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 湖南按察使。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诗歌风格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学习《今别离其一》时,重点要体会 诗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④万钧
柁 几万 斤重的 船⑧⑥舵倏打。头: 万风疾钧速迎,,面 形吹忽容来然分的 量风重,或逆 力量风大。
罗裳著春早。
•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
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
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
今别离 (其一)
黄遵宪
导入新课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师生学习课文注释)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1890年,处于中西文明大碰撞的 时代,同时也是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文化的 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 传①⑨说别烟古肠波代转有杳商如悠人轮, 眼古车今明钟虽岂送见亦舟日知声无者有双有载舟须一打未万轮山离与臾及头及钧驰川别车景时风返柁,,,,,,⑥,④益古行并不顷?君,增亦止力许刻亦在动有犹②稍不不天如中车自生绸少畏尽绕心舟由离缪留石头指忧。。愁。。尤。柔。。③⑦⑤。。③稍车手宝有绕一情船转早成 吾明绸)的贵缠尤 情 行 以 有 当 妇 因江了刻别的,期两悠风了《诗悠两轮知缪明时,绵疾 恨好不至商作人某 称千上这 动千既绪 双顷蒸侧为须:明刻 却之, 不唐黄中”句船⑤此甚归于旅大阻娶逆②载使灵里机臾(知那不意石万万就轮刻汽的临能人鹤““,驰笃,此远风之石风绕句并景轮道么让。尤空人活形转圈死阻周像一间机双。石,行为。氏、崔楼白烟形去指,船人短人须化力风一叹其悠愁。容动。尤思今,天“女顶:那样已轮轮不和们暂们臾颢》云波容之柔。用:曰行起”远念凡吾下后发之,头许火分、稍,轮离轮飞经船”,合,力, 望去影矣倏一⑧何不速见?,归烟定波留杳滞悠⑩悠不⑨。。片这刻里、迅远形离⑩路短容别疾望时缠之留途,兴间绵情滞阻。让叹不。:塞绸断人。缪的,
今别离(其一)》

•
④万钧柁 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
⑤绕指柔 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
⑥打头风 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
⑦石尤 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
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
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
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
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
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
自由”。“
•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 •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 和古诗词有何不一样? 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 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 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 少留。”写出的是一 种离别的匆匆。
• 全篇怎么集中突出了 一个“快”字?
• 转、驰、载、动、 速、快等动词的 接连运用,渲染 出现代交通工具 的一种显著优势: 超乎寻常的快速 度。
• 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 一个“快”字?
•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 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 度,因此会加倍增生 人的离愁别绪。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 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
中忧”,目睹飞驰的
中忧”,目睹飞驰的
双轮,诗人有何感慨? 双轮,眼见时空的快
速变换,人内心的忧
愁在滋长。
•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 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
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
由。”诗人为什么写古代
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
的车舟 “载离别”?
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
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
•
⑧倏 疾速,忽然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二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赏析二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仅拿“离别”这类中国人关心的日常话题来说,离别体验实际上与特定的时空制度紧密关联,而时空制度如果发生转型,则势必给予离别体验以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离别往往成为一种因时空分离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仪式,一种在特定时空制度中展开并与时空变化及时空预期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方式,一种与时空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活滋味。
离别与团聚相反。
如果说,团聚是指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的人际共在,即实现时空同一的人际共在或人际交往的时空同一体,那么,离别则意味着时间同一而空间疏隔的孤立存在,这正是时空分离的存在。
苏东坡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当然说的只是一种月光下的想象性团聚:尽管在时间同一中品味空间上的千里阻隔,但却可以在同一月光下在想象中跨越空间距离而实现团聚。
不过,这恰恰正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离别状况及对团聚的呼唤。
在古代,离别仪式总是发生在特定时空情境中,并与某些象征物件形成稳定的关系,除上面提及的月光外,还有杨柳、雨雪和饮酒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在这一离别仪式中,出现了离别的时间变化(“昔”与“今”)、空间景物变化(“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以及连接这种时空关系的行动变化(“往”与“来”),而“杨柳”和“雨雪”则成为离别及与之相连的人际情感的典范象征物件。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旧址在今陕西咸阳以东窑店镇一带,丝绸古道的起点。
唐代从长安送人西行,多在此折柳赠别(而东行则在长安东郊的溺桥送别)。
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为古人出塞的要道。
咸阳距西安市约三十公里,西渭桥是唐时西送行人必经之路,王维当年送别元二的地点想必应在这里。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3)

古代诗人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常表达
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
待的情感)
古道
柳
离愁
酒
笛声 别恨
长亭
山
夕阳
芳草
寻常家书
今别离(其二) 黄遵宪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黄,遵未宪辟之境”,
成为“诗界革命”旗手。其诗作真实生 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 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 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 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电码
电线杆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铜丝
两座电讯大楼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
单从题目来分析,
这是一首什么诗?
抒发的是一种什
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 诗,抒发的是一
种离情别绪。
单从题目来分析,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 样的感情?
找出你认为有新意或者想要与大家分享的诗句。 全篇为什么集中突出一个“快”字?全篇怎么集中突出
了一个“快”字?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雨霖铃》
《今别离》(其一)用韵和句意均从孟郊《车 遥遥》诗来。
教师诵读
单从题目来分析,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 样的感情?
经典今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_黄遵宪简介

>今别离朝代:清代作者:黄遵宪原文: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评分:678910 很差相关翻译写翻译相关赏析写赏析作者介绍黄遵宪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靳向敏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一)疏通诗歌大意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的忧愁更加滋长。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今别离其一综述

今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 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火车、轮船)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
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火
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须臾”“及时”“顷刻”三个时间词的 使用,突出了现代时间迅速变换的特性
•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 “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 辟之境”,倡导“诗界革 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 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 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 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 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 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 清“诗史”之誉。
《今别离》出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
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 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 的体验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 圈。
此句直接道出现代离别的新内涵:由于火 车的速度远比古代马车快,所以人的离情 别绪也会运转得更快捷.
本诗创作背景 : 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 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 整合。
社会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 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 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 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浅析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浅析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浅析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诗歌,最早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中华文学史的伟大结晶。
经由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激情演绎,到了唐朝,诗歌几乎达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
虽然宋代出现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可是在思维、创作上很难突破。
明清诗歌创作流派众多,但是落于窠臼,也无非是一种附庸风雅,清末龚自珍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沉寂已久的文坛,开启了近代文学新风气,而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的黄遵宪,促使了诗歌的转型,扭转了诗歌的命运,使诗歌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就属于它的文学样式或者说促使文学样式的转变。
近代社会,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内忧外患双面夹攻,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社会,这时期的文学样式大多呈现出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反省。
黄遵宪也不例外,他热切关注时势,虽然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活动于政治舞台之上,是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推动维新变法的干将,然而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则在于其诗歌在我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我读的并不多,但是能感觉出他对社会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他发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因此也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黄遵宪诗歌革新的中心思想是“我手写我口”。
这个口号虽然是他在二十一岁还的时候提出来的,但却是很成熟的见地,他以后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活动都忠于他的这个主张,是以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贯彻这个主张的。
黄遵宪自己曾说过:“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
吾欲以古文家抑扬变化之法作古诗:取骚选乐府歌行之神理入近体诗。
其取材以群经三史,诸子百家,及许郑诸注,为词赋家不常用者。
其述事以官书、会典、方言、俗谚及古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举吾耳目所亲历者皆笔而书之,要不失为“以我之手写我之口。
”对于诗歌何去何从的问题,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认为,诗歌的生命在于变化与创造。
其实,不仅仅是诗歌,任何文学样式的生命,都在于变化与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黄遵宪《今别离》(其一)
诗歌,最早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中华文学史的伟大结晶。
经由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激情演绎,到了唐朝,诗歌几乎达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
虽然宋代出现了大量的诗歌创作,可是在思维、创作上很难突破。
明清诗歌创作流派众多,但是落于窠臼,也无非是一种附庸风雅,清末龚自珍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沉寂已久的文坛,开启了近代文学新风气,而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的黄遵宪,促使了诗歌的转型,扭转了诗歌的命运,使诗歌焕发出新的光彩。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就属于它的文学样式或者说促使文学样式的转变。
近代社会,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内忧外患双面夹攻,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社会,这时期的文学样式大多呈现出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反省。
黄遵宪也不例外,他热切关注时势,虽然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活动于政治舞台之上,是出色的外交活动家和推动维新变法的干将,然而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则在于其诗歌在我国近代诗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我读的并不多,但是能感觉出他对社会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时代,他发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呐喊,因此也成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黄遵宪诗歌革新的中心思想是“我手写我口”。
这个口号虽然是他在二十一岁还的时候提出来的,但却是很成熟的见地,他以后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活动都忠于他的这个主张,是以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贯彻这个主张的。
黄遵宪自己曾说过:“人各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
吾欲以古文家抑扬变化之法作古诗:取骚选乐府歌行之神理入近体诗。
其取材以群经三史,诸子百家,及许郑诸注,为词赋家不常用者。
其述事以官书、会典、方言、俗谚及古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举吾耳目所亲历者皆笔而书之,要不失为“以我之手写我之口。
”
对于诗歌何去何从的问题,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认为,诗歌的生命在于变化与创造。
其实,不仅仅是诗歌,任何文学样式的生命,都在于变化与创造。
他的诗就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加以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诗的人,往往都具有一颗独特、细腻、易感的诗心。
他写下的《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是以历史上甲午中日战争为题材的,他的“悲”、“哀”、“哭”,心系时势,慷慨激昂,不难理解,一种热忱的爱国之情呼之欲出。
他的诗歌倾向于写实,时刻反映着局势的变化。
黄遵宪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传统及中外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黄遵宪的诗歌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特点。
黄遵宪是推动变法维新的干将,在他的一些诗当中,讴歌变法维新,也寄托了其期望能通过变革使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愿望。
他的诗歌,也较早地描写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而涌现的一些新事物,拓宽了诗歌的写作题材和反映的生活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
他的《今别离》四章,就是创新的体现。
《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
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社会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诗的语言近于白话,将“轮船”这一新意象融进诗歌当中,使人耳目一新。
作为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
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
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
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歌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国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入”,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
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
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他见闻的深广,经历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
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
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冲击。
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
“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
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也”,这是徐世昌对他的诗能充以“奇景异态”的肯定。
这样的评论很多,就黄遵宪的创作看,这一点的确非常突出。
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