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今别离.其一教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凤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闺怨诗的内容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
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何尝不担忧、牵挂呢?如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为最突出。
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活动2【导入】情景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林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另辟新境抒离情——黄遵宪《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2.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3.学会抓关键词,群文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具准备:希沃白板5、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本课学习一首新颖的诗歌,从诗题《今别离》入手体会“今”字在另辟新境抒离情上的体现。
2. 回顾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读诗题-——读诗人——朗读诗歌——了解基本内容——找诗眼——找意象——解意象——解诗情(板书)3:知人论世(希沃课件授课现场链接网页小视频)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二:诵读环节(利用希沃白板古诗词界面灵活展现) 1:配乐,出示本诗,全班有感情诵读2.在背景音乐情境下请两位学生对照翻译基本了解诗歌内容| 三:赏诗歌(一).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找诗眼)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二).《今别离》其一中主要使用哪些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三).合作探究: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利用希沃思维导图巧妙地讲解文本知识内容) |结合本课课题“另辟新境抒离情”今交通工具的特点及与表离情关系?眼见双轮驰,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缪剑英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竹山二中缪剑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遵宪,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离情别绪能有一定的体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一、情景导入2003 年 6 月 29 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介绍作者黄遵宪,(1848--1905) 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
光绪二年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以“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平生多诗作。
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史诗”。
著作除《日本国志》外,还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堪称中国诗的哥伦布。
2、关于背景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新意象、新意境上的表现;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引导与探究、讨论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学生生活导入)(板书课题),由题目推知内容。
二、学生看“导学案”上有关诗人黄遵宪的常识,诵读诗歌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学生集体诵读诗歌(订正读音),整体感知诗歌思想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合作明确:离别,离情别绪(板书) 2.给学生一点时间,大致理一下内容层次。
合作明确:将别离——别离时——别离后(板书)四、深入研读诗歌(一)这首诗选了什么意象来写“将离别”的情景?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再诵读体会。
讨论明确(略)(板书)(二)写离别时刻是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着墨最多的部分,读读诗歌“离别时”的内容,思考:写这部分内容诗人用了什么手法?(后讨论明确)1.探究:古人要远离一般用什么交通工具?诗人用诗歌来表达离别时,往往重点要选哪些意象?合作明确(略)(板书)2.继续探究:这首诗写离别时,写近代人远离用什么交通工具?它有何特点?(找诗中词句来理解作答)选这样的意象入诗,在表情达意上与古时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明确(略)(板书)3.小结:诗中以今古进行对比,它们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弱和类型的不同。
古时以小船、马车表现的是时空的渺远,它表现的感情来得就慢、淡、弱,而当今以火车、轮船的迅速、力度、准时,表现的是时空的压缩,近代人离情别绪来得就迅疾与浓烈。
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让古人送别时的“长亭连短亭”和“留恋处兰舟催发”变得不再那么缠绵,然而,那“顷刻不少留”的无情,导致时空压缩,让别离形成了“并力生离愁”,使得离愁更深、更浓、来得更猛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阮顺洁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广西桂平市江口中学阮顺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2.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3.通过抓意象掌握古代离别类诗歌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回忆以前所学送别诗。
(二)题目用意“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三)诗歌赏析1、诵读感知(学生先自行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再教师范读)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③读出感情 2、文本探究①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②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及时、大力、快速。
正是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行停不由人,明明知道离别之人分别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因才更让人“生离愁”、“增忧心”。
③再读体悟配乐——感受离愁别绪。
3、析手法。
①诗人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
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②拓展:例举其他运用对比手法的诗句。
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离别》其一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学习设计一、学习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回顾送别诗的语句导入离别是古诗歌咏的主题,引出《今别离》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四、诗歌赏析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翠林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黄遵宪教学目标:1、素读 -------感知诗歌内容。
2、赏读 -------结合知人论世法赏析诗作的新意3、对比阅读 -------全方位感知新旧诗歌的特点。
4、训练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其敢于革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赏读 -------结合知人论世法赏析诗作的新意教学难点:训练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其敢于革新的精神。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黯然销魂者,为别是也。
”在你们的印象中有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学生踊跃回答,各抒己见。
)送别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有“执手相看泪眼,尽无语凝烟”。
而黄遵宪的离别诗独具一格,今天我们走近《今离别》,走近黄遵宪。
二、出示教学目标1、素读 -------感知诗歌内容。
|22、赏读 -------结合知人论世法赏析诗作的新意3、对比阅读 -------全方位感知新旧诗歌的特点。
4、训练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其敢于革新的精神。
三、素读1、素读:不加情感色彩,就字面语义而读。
今别离 (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2、自由读,扫除文字拦路虎。
3、反复诵读,理解诗句大意。
(同坐两两交流)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就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②并立:合力,一起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须臾,片刻、短时间。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
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杨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古今之人的离别相思,培养学生鉴赏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涵泳诗情、讲析结合、问题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体验近代人的离愁相思;学习黄遵宪敢为人先,主动发起中国诗界革命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认识黄遵宪在中国诗界革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1、古今之人在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分别给人以怎样的情感体验。
古今之人在慰藉相思方面所采用的不同方式。
2、新意象、新时空、新意境三、教学难点:古今之人在离别相思上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大家都知道,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别离,而文学即人学,所以离别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大家背诵的都是古代的送别诗,今人也有离别,今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一起体验近代人的离愁别绪。
3、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原诗为“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
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 --------崔国辅《今别离》,从题材看,这是表现游子思妇别离相思的。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对举。
所谓“今别离”可以视为与“古别离”相对的近代别离,即是一种近代的别离体验。
4、知人论世通过课件介绍黄遵宪及其所处时代的背景。
5、整体感知;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6、对比赏析诗歌:(1)“今别离”主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轮船、火车(2)诗中突出了火车轮船的什么特点?“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快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准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灵活“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力量大(3)古别离乘坐的交通工具?马车、小舟(4)诗中突出小舟和马车的什么特点?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5)近代交通工具那么发达,是否可以减轻近代人的离别之痛呢? ?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将古今之人的离别与相思进行几组对比,看看古今之人在离别与相思上的体验有何不同。
黄遵宪《今别离·其一》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今别离·其一》
课时
1
时间
班级
教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罢归。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及写作背景。
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
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
古今互联,学会批判性思 考问题。读写结合,相互 促进。
(3)随着西方思想精神大量输入中国,《今别离》旧瓶所装之新酒 渐失 “新奇”的魅力。而在日寇进逼下,儿女思愁让位于国耻创痛,《今 别离》不如感事诗有救亡之助,自然淡出时人的视野。你怎样看待以上
思辨阅读,转换视角,训 练分析问题的思维灵活 性。
现象?
不好确立,参看网络,觉得不满意;参看教参也 校安排的各班自习课。想不到有八九个学生一
感觉价值不大,最后,找来对黄遵宪的生平事迹 直围着我问问题,交流他们的思考,辨析不同
文章学习,又找来黄遵宪诗歌风格特色、历史意 的观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样一篇在当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导学案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近代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今别离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东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四自读释疑||五、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①从意象上看: |②从感情的浓淡上看:| |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改娟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刘改娟一、教学目的1、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理解理解诗歌主旨。
2、.培养学生通过对比手法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对比把握离别诗歌中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理解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法多媒体展示,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离别”也是诗歌中永恒的话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离别诗作(或名句,或整首诗)。
学生以背诵的方式呈现。
教室多媒体展示离别诗中的名句。
教师小结:古典诗歌大多表现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偶有积极乐观、旷达之作。
导入本诗《今别离》,解题。
作者有意用《今别离》做题目,为了用“当代的离别”与“古代的离别”作对比,体现出诗歌的内容就是描绘现代离别给人们带来的体验。
(二)、知人论世——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四)、诗歌赏析 (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依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不懂之处质疑,教师解疑。
2、问题探究。
(1):这是一首近代离别诗,它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多媒体举例区别: * 意象选择不同古人多用“杨柳/酒/长亭/落日”等意象表达离别的凄楚感伤,而本诗却选用用轮船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谭晓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3.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歌曲《送别》和柳永的《雨霖铃》导入新课。
古人写离别,往往会用到一些特定的意象。
你知道古代诗词中描写离别情景的常用意象有哪些吗?如月亮、夕阳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今别离》,它所采用的意象,与古代诗词中所用的表示离别的传统意象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分析诗歌1、诵读诗歌,想一想,面对别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请用诗中的两个字或词语表达。
明确:忧、愁2、舟车只是交通工具,是客观事物,为何能“生离愁”、“增心忧”?(如今的舟车的特点,古今舟车的对比)今(分析):准时、巨力、快速古:行止犹自由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离别场景的对比,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准时、巨力、快速的新交通工具,让本是伤感的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显忧伤!只能希望: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 |2三、分析意象1、找一找,本诗中有哪些与传统诗歌不一样的意象?(其他三首《今别离》)双轮、钟声、万钧柁、轮船、火车、轻气球2、诗人的诗作中为什么有这么多新奇的意象?(知人论世)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
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中国诗的哥伦布”。
苏轼认为“无事不可入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入诗,比如下面这两首外国诗,波德莱尔(法国诗人):“我向前进攻,我爬上去袭击,就像一群蛆虫围住一具尸体,哦,我爱你,无情而残酷的野兽!”——《我爱你如爱黑夜的天空》庞德(美国诗人):“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田丽梅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廊坊市第十二中学田丽梅教学目的1. 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2. 知人论世,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李叔同《送别》此曲给人何种感受?——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 回忆所学的送别诗,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柳永《雨霖铃》;李白《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归纳: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 |二、赏诗歌1.正字音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订正读音: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2.明基调找出诗歌中表明本诗情感的词语、诗句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3. 析意象(1)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离愁?(合作探究)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⑵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离别的愁情的?(合作探究)①今昔对比的手法:昔日是“一日一万周”,现在是“一刻即万周”。
②通过转、驰、动、速、快等动词、形容词的渲染。
③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大幅赞赏。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4. 辨异同对比《雨霖铃》,思考以下问题:面对如此快速的新式交通工具,近代人的别离之情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明确:①离别场面的不同。
高中语文选修《今别离》公开课教案
别肠转如轮,
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
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
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
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
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
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
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
归定留滞⑩不。
⑧倏疾速,忽然
⑨烟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李景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人诗歌革新的精神。
3、通过对比鉴赏诗歌,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人间最难是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之路途遥远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此更重离别。
一起来看黄遵宪笔下的《今别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二、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三、赏析诗歌1、学生自读,订正读音,齐读。
2、请个别同学读整体感知:? 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具备怎样的特点? ? 找出诗歌中情感词并勾画相关诗句。
| 2【明确】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意象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情感词:“益增中心忧”、“并力生离愁”(交通便捷本是一件可喜之事,可为什么诗人忧愁呢?)问题:分析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古代舟车“行止犹自由”,因速度慢使人有足够的时间感受离别的情景,现代舟车的速度快反而增加人的离愁别绪。
古今对比,突出现代境遇下体会到离别的“不自由”。
3、离别何其迅速,那么相聚是否也同样迅疾?【明确】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添匆匆之意、忧伤之感。
怨归去得疾,恨归来的迟。
诗人将团聚的期许寄托于新式交通工具“轻气球”,使离情显得不那么浓悲,却突出近代人别离的无奈。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彦亮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 | 备课人李彦亮课题《今别离》(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情感与价值观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导语设计“多情自古伤离别”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
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不断变化,我们离别时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创作背景: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
社会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轮船,火车等被引入中国),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三、吟诵(按照划分节奏诵读)今别离(其一)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1、问题导入,提出时代变革导致诗歌意象的和情感的变化。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社会背景。
3、诵读文本,在诵读中体验诗歌内容和情感|2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黄彬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比较研究法体会时代变化在送别诗中的不同意识形态3、体会诗人具有的时代使命感,激励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研究法体会时代变化在送别诗中的不同意识形态课前作业:1、用优美的语言阐释诗句2、搜集整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文学作品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今天我们学习清朝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今别离》(其一)。
二、整体感知:1. 自由诵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全班齐读2.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意象、主题、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作者。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意象(交通工具)的不同;作者的感情变化由忧愁到赞美;古今送别诗的“自由”与不自由;感慨古今交通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三、研读赏析1、从被清代诗人王士祯誉为“万古送别之祖”的《诗经》中的《燕燕》起,送别诗就成为诗歌中一类吟咏不断的题材,我们学过的或者你所知道的送别诗有哪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与本诗做比较,从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看看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讨论)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象:古诗:柳、长亭、酒、春草、夕阳本诗:“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并力生离愁”感情:古诗:表达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的情感等,本诗:离愁别绪和赞叹和交通工具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艺术手法:古诗:想象联想本诗:用典对比3、通过对比,你有怎样的思考?能不能用诗歌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古诗词抒情细腻婉曲,时空的绵亘空阔,情感的深挚,交通不便使得送别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离死别近代诗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抒情上更通透用诗歌中的“自由”可以概括体现差异和不同四,拓展延伸1、展示《今别离》其二、其三、其四2、从诗歌中,获得哪些信息?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时代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精选第一单元今别离(其一)(黄遵宪)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明确知人论世教学原则,应用这一原则解读诗歌。
把握特征,做到深层次鉴赏。
2了解作者人生经历,以意逆志,体会作者情感,民与国与时代的关系。
3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分析字词句,明确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的意义4学习作者革新图强精神,明确自我时代价值,培养民族感和爱国情怀。
5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德育新人。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身份、追求与革命图强的信仰。
2鉴赏写实特点,并了解诗歌革命意义。
3把握人、民族、时代关系,感受革新图强的精神。
4激发单元教学“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维动态。
5德育新人,将忧国忧民的情怀融入课堂。
今别离(其一)——时代变迁的缩影革新图强的心喜与忧伤二知识储备与应用1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新思想:"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身在异国的黄遵宪,思念祖国,十分关注战事的发展。
在日本期间,黄遵宪清楚地看到,日本体制和科技革新,日益强盛后的日本正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
有作为:民族地位低下,美国多名旧金山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
黄遵宪动用国际法,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
从此,华工来往中美之间,有法可依。
目睹新加坡华侨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设领事馆,受洋人欺凌剥削,有冤无处诉;促使清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华侨的规定;创立了给华侨颁发"护照"的制度。
这是弱国外交家坚守着刚正气节,维护同胞的利益和尊严。
2时代背景:用图片展示真实的大清:包括青年、老人、交通工具、1900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高官命运。
用照相机,电报机、火车轮船等展示科技力量,反映精神抖擞。
今别离教学设计1
《今别离》教学设计今别离(其一)﹝清﹞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①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教学目标:1、通过吟诵诗歌,明晓诗意,炼字训练,培养学生感受传统诗歌的语言建构和运用美;2、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在结构,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提升;3、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4、通过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抒写诗歌的热情,进而感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以诗意、诗脉为基础,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诵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最让人痛苦消沉的,只有离别!)离别是悲伤的,如:“执手相见泪眼,竟无语凝噎”/“山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时,离别有时也是洒脱的,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离别有时是生离,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有时是死别,如“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悲莫悲兮生别离”,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难,通讯落后,常常是“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走进诗人黄遵宪写的《今别离》,一同去感受新旧时代交汇时人们心上的这份离情别绪,感受在现代交通工具下人们别样的感受。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化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与古诗意象选用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赵雷《成都》有句歌词写得很好,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离别总是古今诗人常写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文本探究1、这是一首什么诗?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赏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二、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三、播放诗歌伴奏,教师范读四、诗歌赏析1.师问: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生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师问: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生答: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生答: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师问: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生答: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4.结语: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
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
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
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清末外交家、维新派、著名诗人。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
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反映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所著《日本国志》,是近代中国系统介绍日本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专著。
工诗,联语不多,但颇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赏析】1.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
/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
/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
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
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
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
钱萼孙:《梦苦诗话》。
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2.《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
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
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
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
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
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
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
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
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
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
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现代诗意。
现代诗意终于堂堂皇皇地打进古诗中来了,这还不让人为之兴奋吗?所以,尽管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和“今人不必与古人同”的诗观并不彻底,距离民元之后的新诗也还有很长的一段间隔,但他以“新理想”、“新观念”的这种对于古典的“侵入”,却是亘古未有的第一次冲击,他是功不可没的。
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
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分子,他见闻的深广,经历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
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
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冲击。
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是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
“公度负经世才,少游东西各国,所遇奇景异态,一写之以诗,其笔力识见,亦足以达其旨趣。
子美集开诗世界,为古今诗家所未有也”,这是徐世昌对他的诗能充以“奇景异态”的肯定。
这样的评论很多,就黄黄遵宪的创作看,这一点的确非常突出。
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
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布也未过分。
3.仅拿“离别”这类中国人关心的日常话题来说,离别体验实际上与特定的时空制度紧密关联,而时空制度如果发生转型,则势必给予离别体验以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离别历来是一种常见的生存体验,涉及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等既日常而又重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离别往往成为一种因时空分离而发生的日常生活仪式,一种在特定时空制度中展开并与时空变化及时空预期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方式,一种与时空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活滋味。
离别与团聚相反。
如果说,团聚是指同一时间与空间中的人际共在,即实现时空同一的人际共在或人际交往的时空同一体,那么,离别则意味着时间同一而空间疏隔的孤立存在,这正是时空分离的存在。
苏东坡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当然说的只是一种月光下的想象性团聚:尽管在时间同一中品味空间上的千里阻隔,但却可以在同一月光下在想象中跨越空间距离而实现团聚。
不过,这恰恰正道出了实际生活中的离别状况及对团聚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