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5

合集下载

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作业一(1-5章,40分,主观题需要辅导教师评阅)

电大《人类与社会》形考作业一(1-5章,40分,主观题需要辅导教师评阅)

(一)选择题(选出下列备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把字母填在括号内。

每题1分,共25分)1.1.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哈勃B.爱因斯坦C.康德D.伽莫夫【答案】:D2.2.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英语B.俄语C.汉语D.阿拉伯语【答案】:C3.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文化上的不适应B.瘟疫流行C.政治动荡D.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答案】:D4.4.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D.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答案】:D5.5.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B.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C.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答案】:B6.6.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社会效应性、稀缺性B.可获得性、可交换性C.再生性、广泛性D.廉价性、实用性【答案】:A7.7.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矿产资源B.森林资源C.土地资源D.人力资源【答案】:A8.8.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B.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C.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D.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答案】:A9.9.“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A.《京都议定书》B.《我们共同的未来》C.《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D.《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答案】:B10.10.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183个国家参加的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2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2

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婚姻能够分为两种类型,分为是功利型婚姻和内涵型婚姻;婚姻形态能够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无生气的婚姻、消极同趣味的婚姻、有生命的婚姻、全盘的婚姻、冲突性的婚姻。

2.婚姻的基础存有于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3.婚姻的本质主要表现为其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4.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组织,是通过男女结合而成的一种生活组织和血缘组织。

5.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有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二、选择题1.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D )。

A.交易关系 B.交换关系 C.平等关系 D.平行关系2.内涵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C )。

A. 交易关系B.交换关系C.互动关系D.平行关系3.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B)社会组织。

A.第二个B.第一个C.第三个D.第四个4.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C)。

A.人的思想道德观点B.人的生活条件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三、名词解释1. 婚姻:P65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合和解体的过程,即婚姻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一般包括:择偶过程、嫁娶(男女结合)过程、维持适合过程、解体过程(离婚或自然解体)。

这个过程通过一定的仪式以及由婚姻所衍生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2. 普那路亚家庭:P73普那路亚家庭是人类的第二种家庭形式,产生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族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族外群婚制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绝对禁止集团成员之间的性交关系、婚姻关系,人们只能在集团外寻找性伴侣或婚姻配偶。

3. 一夫一妻制:P76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有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其产生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其特点是男子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和婚姻不可离异较牢固。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问题详解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问题详解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人类与社会形考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答案以下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正确答案为D,应改为:“提出著名的‘相对论’和‘能量质量等价原理’的科学家是(D)。

”2.正确答案为C,无需改动。

3.正确答案为D,无需改动。

4.正确答案为C,无需改动。

5.正确答案为A,无需改动。

6.正确答案为C,无需改动。

7.正确答案为C,无需改动。

8.正确答案为A,应改为:“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臭氧等(A)。

”9.正确答案为B,无需改动。

10.正确答案为A,无需改动。

11.正确答案为A,无需改动。

12.正确答案为A,无需改动。

文章中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有问题的段落,因此无需删除。

改写方面,只需要微调一些表述即可,如将“提出”改为“创立”、“发表”等,或将“可持续发展”改为“可持续性发展”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特征。

首先,移民目的地从欧洲和北美洲扩大到了全球范围。

其次,移民群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单身男性为主,而是包括了家庭和妇女。

再次,移民的原因也多样化,包括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等。

最后,移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也大幅增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密不可分。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例如,森林资源的砍伐和采矿活动都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地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

同时,社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来支撑,比如能源、水资源和土地等。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采取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简述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集中,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同时也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5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5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一、填空题1. 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早是在西欧的英国启动的。

2. 按照现代化变革因素的来源,可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类型。

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4.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一体化目标由低向高可将其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组织形式。

6. 关贸总协定是世界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准国际贸易体系,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调节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7. 2001年11月,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同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8.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给知识经济以明确的定义。

9.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出现将引起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经济结构、管理理论、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10.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和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变成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以及隐藏在高新技术背后的知识创新和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

11.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它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是一个由与上述创新系统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选择题1.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A. 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B. 立宪运动 D.辛亥革命2. 确定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奠定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的是(B)A.马歇尔计划B.主权国家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巴黎统筹委员会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载体和组织者是(D)A.国际贸易组织B.主权国家C. 地区经济集团组织D.跨国公司4. 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C)A.东南亚国家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D. 欧洲联盟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 不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职能的是(C)A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原则B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C决定跨国公司经营发展的重大问题D 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三、名词解释1.内源的现代化:P248内源的现代化主要是由自身社会发展的创新因素,导致了自发的自上而下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经过漫长的社会变革道路,使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

保定电大人类与社会课后练习题答案1

保定电大人类与社会课后练习题答案1

《人类与社会》综合复习题一填空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队观测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也即星体背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

---退行的速度越快--------------------距地球的远近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原始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之下,相互聚集而形成太阳、行星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天体的形成3.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的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了人口出生率下隆。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4.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年;第二个10亿用了100多年;第三个10亿用了30年;第四个10亿用了15年;第五个10亿用了12年;第六个10亿用了12年。

-----每增长十亿人所用的时间在缩小5.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可以用记号,姿势,手势,符号。

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

它的作用是交流思想,感情。

它的本质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人们通过语言来更好地交流劳动经验,它是由马克思决定的,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汉语。

-----音译结合体6.地球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圈层7.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从要素上看,有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要素。

-----------五个要素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8.地球表层环境在空间位置上正处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的交界之处,它的物质构成也就包括了四大圈层的物质成分。

-----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9.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第一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 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 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 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习题及部分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A )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3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3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3第五章城市化、工业化与乡村社会一、填空题1、以渔牧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为标志,人类先后开始了历史上两次社会大分工。

2、早期的城市主要有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业贸易等功能。

3、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成区保持接壤,并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这种城市化类型为_外延型城市化__。

4、_西亚__、中美洲____和_中国___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

5、一般来说,乡村社会中的习俗风情,总是在特定的_农业文明___中孕育产生的。

6、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到_20%___以下,农业投入占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____,就属于现代农业范畴。

7、在封建社会中,手工业主要以分散的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我们称之为_家庭手工业___。

8、工场手工业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主要形式,是以_劳动分工___和_手工技术___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

9、工业革命首先在十八世纪的_英国___发生。

二、选择题1、下列时段中,(C)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A.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500年B.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C.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D. 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00年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情况被称为(A)A.离心型城市化B.向心城市化C.职能城市化 C.外延型城市化3、“难道你不知道田地是国家的生命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B)。

A.土地应该属于国有B.农业是国家的最根本产生C.应该发展国有农业 C.农田赋税是国家收入的唯一来源4、第(C)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商人开始出现了。

A.一B.二C.三D.四5、资本主义历史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B)的英国。

A.1823B.1825C.1936 C.1847三、名词解释1、城市:P127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课时作业5:4.11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时作业5:4.11 寻觅社会的真谛

训练40寻觅社会的真谛一、选择题1.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的深刻变化。

这说明()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并不同步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D.上层建筑总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2.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2016·浙江质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国家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翻开那过往的历史册页,能够使人们更好认识今天的现实,因为()①现实与历史存在着必然联系②历史与现实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③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和再现④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6·苏州检测)为了推动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教育部进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

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19个示范区的名单。

“县管校聘”这种模式先在示范区试行,2020年在全国落实推广。

此项改革的实施()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④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2016·余姚测试)李克强在与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工商理事会代表的对话会上强调:要下决心继续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以求更大地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4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4

第七章宗教、民俗与社会生活一、填空题1、宗教产生和发展一般经历了自然宗教、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发展到新人阶段之后,才出现了宗教的萌芽。

3、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4、古典宗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5、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6、民俗指的是文化积淀,他是在社会中“约定成俗”的。

7、使用工具获得产品的习惯、社会生活的习惯、语言交流的习惯的形成,是个体习俗化的三个主要方面。

8、在社会生活中,民俗提供了人们所要遵守的一般性的行动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加以控制。

9、节庆民俗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历史积淀。

10、游艺民俗的范围很广,包括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民间工艺美术等。

他的最大特征是娱乐性。

11、衣、食、住、行等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既满足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交互作用,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较大差异。

二、选择题1、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

A.崇拜自然B. 崇拜偶像C. 崇拜神灵D. 崇拜祖先2、古典宗教产生的更本原因是(C)A.阶级的出现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人类抽象思维力的提高3、世界三大宗教是(D)。

A.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B.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C.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C.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名词解释1、自然宗教:P188 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

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课后测验

课程名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测试时间60分钟)1. 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15道题,共30分)(1)正在上高中的小明,最近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整日泡在网吧里,上课也无精打采,老师、家长劝说无果。

班主任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小林对小明网瘾问题进行干预,较适合的做法是()。

依法处罚网吧老板对小明进行批评教育对小明进行必要的看管运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及优势视角的理论有效帮助(2)失范理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

霍华德﹒贝克罗伯特﹒默顿涂尔干弗洛伊德(3)()主要是指,对于那些身患无法治愈的重病,而本人又自愿终止生命的人,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他们无痛苦的死去。

临终关怀接受死亡成功的死亡.安乐死(4)一个儿童在看到别人有一顶和他相同的帽子时说:“这帽子是我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该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5)()提出了“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的概念。

霍华德﹒贝克罗伯特﹒默顿涂尔干弗洛伊德(6)()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予的暴力伤害。

犯罪家庭暴力家庭问题越轨(7)按照联合国1997年的定义,()是一种战略,将妇女和男子的关注事项和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所有领域的政策和方针的设计、落实、监测和评估,使男女都能平等受益,中止不平等现象,最终实现男女两性平等的目标。

平权行动女性主流化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女权主义(8)()是儿童或青少年由于相近的年龄和相同的社会地位而结成的一个小团体。

次级群体弱势群体同龄群体初级群体(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是发现了()。

心理情欲发展阶段自我无意识心理结构(10)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过分强调()。

社会性差别环境差别生理性差别心理性差别(11)择偶的()理论的基本假说是:在配偶选择中,每个人都在他或他的合适人选的范围内寻找伴侣,后者给他或他的最大限度的需要满足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成长与与社会环境作业

人类成长与与社会环境作业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常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终止以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彼此阻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当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阻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能够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能够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进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大体依据。

教师依照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形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常作业2说明:平常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终止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闻名的概念是:()。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愈来愈普遍,扩大伙儿庭愈来愈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夏代B.唐朝C.明代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能够依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依照是不是合乎(),能够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样行为。

A.需要B.标准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以为案主遭遇窘境的全然缘故是:()。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心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度强调:()A.生理性不同B.心理性不同C.社会性不同D.环境不同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A.《社区与社会》B.《小城镇研究》C.《人文区位学》D.《中镇》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

人类与社会-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资料

人类与社会-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资料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
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
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
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
一、形考作业(80分)
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
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人类与社会

人类与社会

1\《人类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和开设的必要性分析第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这是开设综合性课程的时代背景。

第二,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使开设综合性教师教育课程成为一个必然趋向。

第三,小学教师职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征,是开设综合性课程的现实依据。

2\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这样来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环境持续能力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经济活动;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GN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内涵包括这样几个层次的内容:(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权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它极力追求的最基本目标之一。

(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1.“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是谁提出的?该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美国的著名科学家伽莫夫于1948年提出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为什么会膨胀进行了解释,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微体状态,这种微体在150亿年以前发生的一次爆炸后开始变化,我们今天的宇宙空间和物质就是从这时开始发展的。

2、什么叫哈勃定律?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经过大量的实际观测发现,整个宇宙还处于膨胀之中,遥远的星体正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从地球的测点来说,越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星体逃离地球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离地球越远的星体,退行速度越快,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五年级上学期人文与社会5,6课

五年级上学期人文与社会5,6课
板书:保护森林
三、了解家乡的森林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森林总面积是多少么?
国家森林总面积是19545.22万公顷。
师: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我们黑龙江就属于东北林区。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东北林区。包括面积、木材蓄积量、特有树种等。感到做黑龙江人特别骄傲。
师:看到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等能力。
4.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野生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去珍惜,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
2.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学生分析
学生步入了五年级。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拉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努力做到面向全体。
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肺与氧气、二氧化碳的关系图。
师:肺是人类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生物学家称森林是“地球的肺”,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汇报
二、走进森林------地球的肺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地球的肺”的有关资料。书中对“地球的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请你认真阅读,理解内容后与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主要内容进行勾画。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派一名代表全班汇报。要求:交流时先说明理由再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教学模式
讲授、演示、多媒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5地球的肺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受森林-------地球的肺
走进森林------地球的肺
一、感受森林-------地球的肺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1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1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1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观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也即星体背离地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反比。

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之下,相互聚集而形成太阳行星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3、在原始大气圈中,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而氧气的含量却非常低,生命的过程受到极大抑制,但在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先锋植物如蓝藻出现后,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而释放氧气,为后期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富氧环境。

4、经人类学家多年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猿到人的发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六个阶段。

第一步骤,经历了腊玛古猿、南方古猿两个阶段;第二个步骤经历了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5、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人口出生率下降。

6、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万年年;第二个10亿用了100多年;第三个10亿用了30 年;第四个10亿用了15 年;第五个10亿用了12 年;第六个10亿用了12 年。

7、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一线,是显示我国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一条最基本分界线。

8、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般认为,劳动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语音、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汉语。

二、选择题1、日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C )。

A、英语B、阿拉伯语C、汉语D、俄语2、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这个过程往往表现为该民族被另一个民族();也表现为几个民族的();还表现为一个民族()为两个民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一、填空题1. 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早是在西欧的英国启动的。

2. 按照现代化变革因素的来源,可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类型。

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4.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一体化目标由低向高可将其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组织形式。

6. 关贸总协定是世界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准国际贸易体系,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调节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7. 2001年11月,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同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8.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给知识经济以明确的定义。

9.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出现将引起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经济结构、管理理论、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10.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和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变成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以及隐藏在高新技术背后的知识创新和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

11.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它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使用系统等,是一个由和上述创新系统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选择题1.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A. 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B. 立宪运动 D.辛亥革命2. 确定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奠定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的是(B)A.马歇尔计划B.主权国家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巴黎统筹委员会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载体和组织者是(D)A.国际贸易组织B.主权国家C. 地区经济集团组织D.跨国公司4. 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C)A.东南亚国家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D. 欧洲联盟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 不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职能的是(C)A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原则B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C决定跨国公司经营发展的重大问题D 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三、名词解释1.内源的现代化:P248内源的现代化主要是由自身社会发展的创新因素,导致了自发的自上而下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经过漫长的社会变革道路,使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

2.外源的现代化.:P248外源的现代化变革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诱因,由于受外部的冲击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从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改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促使其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

3.雷顿森林体系:P253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这种双挂钩的国际货币制度,就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它也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4.经济全球化P256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的一体化。

5.区域经济一体化P261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签定协定和条约或通过组建一定的经济合作组织,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达成各国或各地区经济政策及经济体制上的一定程度的统一。

6.知识经济P26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简答题1什么是三次现代化的浪潮?P245答: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几三次现代化的浪潮。

(1)第一次现代化的浪潮始于18实际后期直至19世纪中叶,是一次从英国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进程。

(2)第二次现代化的浪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直至20世纪初。

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成就后向周边及世界传播。

(3)第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开始于20世纪下半叶至今,它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步,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真正出现全球性的社会大变革。

2. 简要叙述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经历。

P250答: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那么,迄今为止,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0- 1911年,即清王朝最后50年中统治者为挽救其衰亡命运所作的现代化努力。

第二阶段,从1912-1949年,即中国进入共和时代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第三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即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3.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过程和特点是什么?P252答: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随着意识形态矛盾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此后,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和西欧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随着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而解体,第三世界经济力量在此间崛起,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形成。

1.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P261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起着主导作用的过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一个国家起着主导作用的进程,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建立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的基础上。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从矛盾的一面看,区域经济集团是具有排他性,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的贸易自由化以及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但仍带有浓厚的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它使统一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世界经济在某种程度上被人为地割裂了。

因此,集团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矛盾和冲突的一面。

从相互促进的一面看,经济集团也具有开放性,任何一个区域经济都是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世界经济走上全球化的一个阶梯,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

但在可见的一段时期内,二者将同时存在,并行发展。

2. 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265答: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有(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3)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

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是:(1)非歧视原则,(2)市场开放原则,(3)公平贸易原则,(4)权利和义务平衡原则。

3. 如何认识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P269答: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新经济”,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传统的、旧的经济形态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型经济。

第二、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第三、知识经济是——种智力支撑型经济。

第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型经济。

五、论述题1. 为什么说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现代化?(略)2.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答: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的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异的消极效应;既提供了利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自己工业化水平的机遇,又使自己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中,当国际贸易或金融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就可能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

因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场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陷入困境的可能,而发达国家最终也将难逃其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衰退,并波及到发达国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明证。

因此,2001年10月,江泽民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经济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指出:“发达成员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帮助发展中成员尽快走出困境。

这样也有助于发达成员实现持续发展。

……只有使国际社会的广大成员都受益,经济全球化才能顺利地推进,世界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3. 联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分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答:加入WTO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主动将本国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大举措。

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7%以上,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左右的速度。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大缩小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前列,许多重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跃至世界前10位,外汇储备居于世界第二位,并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入国,可见,中国以经济贸易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而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且,中国经济和世界各国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并且具有12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对于那些缺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外国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如果没有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参加,将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贸易组织;没有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加入,国际市场也将难以实现真正的统一。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曾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