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5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答案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A.《社区与社会》B.《小城镇研究》C.《人文区位学》D.《中镇》9.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2
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婚姻能够分为两种类型,分为是功利型婚姻和内涵型婚姻;婚姻形态能够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无生气的婚姻、消极同趣味的婚姻、有生命的婚姻、全盘的婚姻、冲突性的婚姻。
2.婚姻的基础存有于生理基础、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3.婚姻的本质主要表现为其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4.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社会组织,是通过男女结合而成的一种生活组织和血缘组织。
5.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有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二、选择题1.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D )。
A.交易关系 B.交换关系 C.平等关系 D.平行关系2.内涵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C )。
A. 交易关系B.交换关系C.互动关系D.平行关系3.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B)社会组织。
A.第二个B.第一个C.第三个D.第四个4.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C)。
A.人的思想道德观点B.人的生活条件变化C.生产方式的变化D.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三、名词解释1. 婚姻:P65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合和解体的过程,即婚姻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一般包括:择偶过程、嫁娶(男女结合)过程、维持适合过程、解体过程(离婚或自然解体)。
这个过程通过一定的仪式以及由婚姻所衍生的社会关系具体表现出来。
2. 普那路亚家庭:P73普那路亚家庭是人类的第二种家庭形式,产生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族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族外群婚制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绝对禁止集团成员之间的性交关系、婚姻关系,人们只能在集团外寻找性伴侣或婚姻配偶。
3. 一夫一妻制:P76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人类家庭发展的第四种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有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其产生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其特点是男子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和婚姻不可离异较牢固。
人类与社会_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与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与社会网上作业答案
01任务一、单项选择题共25道试题,共25分;1.提出着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9.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着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A.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B. 我们共同的未来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D. 京都议定书10.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183个国家参加的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A. 巴西里约热内卢B. 法国巴黎C. 英国伦敦D. 日本东京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社会组织;A. 第一个B. 第二个C. 第三个D. 第四个12.婚姻是基于之上的,为社会或国家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和解体的一种合法形式;A. 性爱基础B. 法律法规C. 社会风俗习惯D. 经济地位13.国家的本质是;A. 公共事务管理B. 阶级统治C. 调和阶级关系D. 保护国民的安全14.普那路亚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是群婚制最发展、最典型的阶段——阶段;A. 等辈婚制B. 兄妹婚制C. 族内群婚制D. 族外群婚制15.功利型的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 ;A. 交易关系B. 交换关系C. 平等关系D. 平行关系16.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斗争形式;A. 特殊B. 初级C. 最高D. 极端17.判断战争性质的基本依据是;A. 战争的结局B. 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C. 战争的力量对比D. 战争各方军事力量的对比18.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王国的是楔形文字法的代表;A. 汉穆拉比法典B. 乌尔纳姆法典C. 苏美尔法典D. 摩西律法19.法律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法律对人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的“”和“社会作用”;A. 规范作用B. 指引作用C. 评价作用D. 管理作用20.在人类战争史上,1990年的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战争;A. 中东战争B. 海湾战争C. 两伊战争D. 伊拉克战争21.下列时段中,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A. 公元前6000—4500年B. 公元前1500—500年C. 公元前3000一1500年D. 公元前 700—200年2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情况被称之为;A. 离心型城市化B. 向心城市化C. 职能城市化D. 外延型城市化23.第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商人开始出现了;A. 一B. 二C. 三D. 四24.年在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此后,每隔十年左右,危机就会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出现;A. 1825B. 1835C. 1845D. 185525.在,发达的农业文明和浓厚的宗教文化,创造并维系了高度成熟的乡村社会;A. 亚洲B. 非洲C. 美洲D. 欧洲二、简答题共5道试题,共30分;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新特征;①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②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③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④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⑤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由此可见,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普遍现象,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格局;文件操作2.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世界人口过度增长的形势下,人口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1人口过量增长对物质生产造成压力;2人口过量增长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3人口过量增长引起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4人口过量增长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3.简述家庭功能的主要特征;⑴家庭功能具有多面性;⑵家庭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最基本需要;⑶家庭可以独立地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文件操作4.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⑴剩余产品的出现;剩余产品为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促使阶级的形成;⑵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这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进而产生剥削,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这使商品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扩大 ,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5.简述城市化发生的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吸纳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并为工业企业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可能;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呈一种复杂的相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其表现各不相同;三、论述题共3道试题,共45分;1.举例论述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参考答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其中,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1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历史进程充分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真理亘古不变,科学的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的作用;2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而且,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残余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和贪婪产生的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夺性索取各种资源,不愿对大自然的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的抗议;2.具体论述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参考答案: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的社会阶层分化——包括分工意义上的分化和贫富程度意义上的分化,能够激起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推动性力量;其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⑴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的解放,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⑵社会阶层的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⑶社会阶层的分化造就了一个“公民社会”,它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增加了弹性因素,有利于社会张力的缓解,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⑷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助于社会等级体系从传统农业社会的“金字塔型”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橄榄型”转变,由此产生的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文件操作3.联系实际论述21世纪人类婚姻关系的主要变化;1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不婚族”人数增多;2同居、试婚等事实上的婚姻形式更为常见;3配偶双方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年龄、外貌等均不再有模式;4婚姻中双方的关系更为平等;5外遇更为常见,但对婚姻的破坏性却降低;6离婚率急剧增高,无过错离婚、良性离婚、协议离婚成为主流;7婚姻不只是浪漫,现代社会“短婚”、“速婚”日渐平常;8离婚再婚——复式婚姻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普遍的;02任务一、单项选择题共25道试题,共25分;1.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政策;A. 抑商B. 闭关锁国C. 重本轻末D. 重商主义2.对世界商业与贸易的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的是;A. 地理大发现B. 殖民扩张C. 贵金属的开采D. 商品流通量的扩大3.人类实现从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的突破性变革;A. 蒸汽机B. 动力系统C. 自动化装置D. 转向装置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的是美国人;A.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B. 季雯C. 杜蒙D. 齐柏林5.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拥有自主性的根本条件和主要标志是;A. 独立的产权B. 积极参与竞争C. 自主经营D. 成为市场主体6.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 崇拜自然B. 崇拜偶像C. 崇拜神灵D. 崇拜祖先7.世界三大宗教是;A. 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B. 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C. 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D.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8.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宗教是;A. 犹太教B. 印度教C. 伊斯兰教D. 天主教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D. 柏林危机的出现10.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 ;A.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B. 美国实力的衰落C. 华沙条约组织解散D. 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11.1955年召开的,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A. 日内瓦会议B. 开罗会议C. 万隆会议D. 雅尔塔会议12.1968年,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为借口,公然出兵占领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A. 捷克斯洛伐克B. 匈牙利C. 波兰D. 罗马尼亚13.早在1953年12月,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础,获得印度方面的赞同;A. 毛泽东B. 刘少奇C. 周恩来D. 邓小平14.当今世界,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A. 恐怖主义B. 种族主义C. 宗教问题D. 地区冲突15.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A. 东南亚国家联盟B. 北美自由贸易区C. 欧洲联盟D. 亚太经合组织16.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的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立宪运动D. 辛亥革命17.人类社会出现现代化变革的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主要是在出现的;A. 法国B. 荷兰C. 西班牙D. 英国18.年11月11日,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2000B. 2001C. 2002D. 200319.1996年,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首次给予了明确的定义;A. 美国经济学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B. 英国的福莱斯特C. 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托夫勒D.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其共同点是加强的发展A. 微电子技术B. 信息技术C. 科技和教育D. 高科技产业21.在人类文化起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A. 地理环境B. 人的劳动C. 圣人创造D. 气候因素22.有利于打破文化系统之间交流的屏障,为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A. 信息传输手段的变化B.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C. 空间技术的发展D. 各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23.一方面,人类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另一方面,世界文化的发展存在着的特征;A. 统一性B. 趋同性C. 多元性D. 普遍性2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文化发展的原因A. 主客体之间的矛盾B. 人类社会系统内部的矛盾C. 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D. 不同语言之间的矛盾25.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是在年10月;A. 1988B. 1989C. 1990D. 1991二、简答题共5道试题,共30分;1.简述现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参考答案:1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每一项进步必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世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变革性进步;3现代交通的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2.“雅尔塔体制”对于世界政治有何意义参考答案: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大国之间达成的对世界政治秩序重新安排的协议和谅解,这一体制虽然奠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的基础,客观上减弱了美苏之间激烈对抗的程度,使战后的世界政治秩序获得了相对稳定;但是,这一体制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严重地侵犯了广大中小国家的主权,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成为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和动荡的根源;3.什么是民俗它是如何形成的参考答案:民俗,一般指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情风俗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在俗民群体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一种行为习惯经过社会生活实践的陶冶,逐步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俗民群体的“共识”,从而成为大家有意无意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这样,民俗就得以生成;民俗生成后,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俗规则,反过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制约作用,并成为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4.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和基本原则;参考答案: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有三大职能:1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为了履行这三大职能,世界贸易组织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2市场开放原则;3公平贸易原则;4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5.如何认识文化冲突的意义参考答案: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成了文化的分化,打破了旧的文化体系,诞生出新的文化体系;它导致了文化的整合,使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在矛盾冲突过程中相互吸收、融合,以至于逐步趋于一体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三、论述题共3道试题,共45分;1.结合实例论述宗教的本质特征;参考答案: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它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扭曲的反映;在人与自然力量的关系上,它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在人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上,它把社会力量神秘化;在人与人的本质关系上,它把人的本质异化,它是以一种非理性化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心甘情愿地按照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反映了人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异化;它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依靠信仰的非理性的情感力量建立的唯心主义体系;第三,它是一种精神麻醉剂;在承认现实社会制度合理性的前提下,它为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天国世界,关注的是来世的幸福,要人们把幸福寄托在虚构的天堂,用虚幻的自我安慰来充当“人民的鸦片”;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结合实际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时代主题,它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是,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出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虽然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但距离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目标,还差得很远,维护世界和平依然是世界人民的重大责任,是当前的一个基本潮流;发展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整;战后,世界经济虽有发展,但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依然是维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础,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根源;要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必须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应打破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寻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实现各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障;扩大国际经济合作,缩小世界贫富差距,也是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参考答案: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上的一体化;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报告,经济全球化应该包括自由市场、投资流动、贸易和信息的一体化等,也就是使货物、服务、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自由的跨国界流动,使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成一个统一的、紧密联系的经济运行体系的过程;它的特点是贸易、生产与经营、金融的全球化;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的世界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贫富差异的消极效应;既提供了利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自己工业化水平的机遇,又使自己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中;国际贸易或金融市场出现变动时就可能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因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场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陷入困境的可能;03任务参加面授出勤情况80%;参加学习讨论的发言表现情况:表达较为完整,材料组织合理,立意较新,逻辑性较强,言之有理;。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问题详解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5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一、填空题1. 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早是在西欧的英国启动的。
2. 按照现代化变革因素的来源,可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类型。
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4.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一体化目标由低向高可将其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组织形式。
6. 关贸总协定是世界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准国际贸易体系,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调节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7. 2001年11月,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同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8.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给知识经济以明确的定义。
9.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出现将引起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经济结构、管理理论、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10.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和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变成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以及隐藏在高新技术背后的知识创新和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
11.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它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是一个由与上述创新系统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选择题1.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A. 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B. 立宪运动 D.辛亥革命2. 确定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奠定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的是(B)A.马歇尔计划B.主权国家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巴黎统筹委员会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载体和组织者是(D)A.国际贸易组织B.主权国家C. 地区经济集团组织D.跨国公司4. 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C)A.东南亚国家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D. 欧洲联盟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 不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职能的是(C)A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原则B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C决定跨国公司经营发展的重大问题D 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三、名词解释1.内源的现代化:P248内源的现代化主要是由自身社会发展的创新因素,导致了自发的自上而下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经过漫长的社会变革道路,使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1 共5页
2、民族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民族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 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观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 越快 ,也即星体背离地球逃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反比 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星云物质 相互聚集而形成 太阳行星 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在引力作用之下, 3、在原始大气圈中,由于受火山活动的影响,二氧化碳 的含量却非常低,生命的过程受到极大抑制,但在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先锋植物如蓝藻 出现后,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合成碳水化合物而释放氧气 ,为后期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必要的富氧环境。
的浓度很高,而氧气4、经人类学家多年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猿到人的发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六个阶 段。
第一步骤,经历了 腊玛古猿、南方古猿 两个阶段;第二个步骤经历了 早期直立人 、晚期直立人 、 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四个 阶段。
5、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深刻 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人口出生率下降6、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 10亿用了 100万年 年;第二 个10亿用了 100多年;第三个 10亿用了 30 年;第四个10亿 用了 15 年;第五个 10亿用了 12 年; 第六个10亿用了 12 年。
7、自黑龙江的瑷珲 (今黑河市)到云南 腾冲 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一条最基本分界线。
一线,是显示我国 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 交流 劳动 是语言产生的惟一源泉, 汉语8、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 ,特别是 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一般认为, 语音、意义 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 二、选择题 1、日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C )o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下趋于消亡。
人类与社会答案
B、几十万千克/立方厘米—几百万千克/立方厘米
C、几千亿千克/立方厘米—10000亿千克/立方厘米
D、 200000亿千克/立方厘米以上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C
4、()是一种质量很小的星体,俗称扫帚星。(难度系数:1.00)
A、行星
B、卫星
C、彗星
D、 流星体
A、正确
B、错误
C、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B
9、现在智力资源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资源。()(难度系数:1.00)
A、正确
B、错误
C、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B
5、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逐渐拜托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难度系数:1.00)
A、正确
B、错误
C、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B
A、正确
B、错误
C、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B
6、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难度系数:1.00)
A、正确
B、错误
C、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A
三、多项选择
2、太阳系的构成主要包括()。(难度系数:1.00)
A、太阳
B、恒星
C、行星和卫星
D、 彗星和流星体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A, B, C, D
A、扩大环保宣传
B、切实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
C、加大环境治理投入
D、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
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A, B, C, D
一、单项选择
11、自家庭产生以来,存续时间最长、实行范围最广、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家庭形式是()。(难度系数:1.00)
保定电大人类与社会课后练习题答案1
《人类与社会》综合复习题一填空1.“哈勃定律”揭示:对于我们地球队观测点来说,离我们愈遥远的星体远离我们而退行的速度越快,也即星体背离的速度与其距地球的远近成正比。
---退行的速度越快--------------------距地球的远近2.太阳系“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空间弥漫的原始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之下,相互聚集而形成太阳、行星等各种不同的天体的。
--------------天体的形成3.工业革命爆发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对人口的增长也带来的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口死亡率下降、诱发了人口出生率下隆。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4.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显示,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100年;第二个10亿用了100多年;第三个10亿用了30年;第四个10亿用了15年;第五个10亿用了12年;第六个10亿用了12年。
-----每增长十亿人所用的时间在缩小5.语言是人们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可以用记号,姿势,手势,符号。
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
它的作用是交流思想,感情。
它的本质是人类思维的物质的外壳。
劳动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人们通过语言来更好地交流劳动经验,它是由马克思决定的,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是汉语。
-----音译结合体6.地球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圈层7.地球表层环境的构成从要素上看,有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五大要素。
-----------五个要素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8.地球表层环境在空间位置上正处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的交界之处,它的物质构成也就包括了四大圈层的物质成分。
-----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9.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人类与社会》试题及答案
电⼤本科⼩学教育《⼈类与社会》试题及答案中央⼴播电视⼤学2 0 1 0 - 2 0 1 1 学年度第⼆学期“ 开放本科” 期末考试1⼈类与社会试题⼀、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题 4 分.共16 分)1.⼈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是在(D)A. 东亚、中美洲和中国B. 西亚、南美洲和中国C中美洲、中国和印度D.西亚、中美洲和中国2. 在⼈类社会的家庭发展历史上,对偶家庭是(C)A. 第⼀种家庭形式B.第⼆种家庭形式C. 第三种家庭形式D.第四种家庭形式3. 中国的现代化起始于(A)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亥⾰命D.⽴宪运动4. 在《⼈的研究》中最早提岀⽂化类型概念的民族⼼理学家拉尔夫?林顿是(D)A.英国⼈B.德国⼈C.法国⼈D.美国⼈⼆、简答题(答岀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题12分.4 ⼩题共48 分)1.简述⾃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
2.什么是“阶层”?3 .何谓市场经济?简要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具体论述。
16 分)如何认识邪教的反动本质?它有什么具体特征?结合实例进⾏论述。
四、分析题(运⽤相关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20 分)2008 年2 ⽉,澳⼤利亚总理陆克⽂代表政府向澳⼟着居民正式道歉;2008 年6 ⽉,加拿⼤总理哈珀正式向⼟着⼈后代道歉。
2008 年11 ⽉,有着⾮洲⾎统的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这⼀切都表明,因肤⾊或种族⽽形成的偏见或歧视,正在遭到社会⽂明的唾弃,社会多元⽂化⽇趋包容与开放。
但是另⼀⽅⾯,当今世界,国际上仍然屡屡发⽣种族争端。
请依据种族划分的科学依据,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为什么应该反对种族主义者的“⽩种⼈种族优越论”。
⼆、简答题(答岀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题12分.4 ⼩题共48分)1.简述⾃然资源的含义和特点。
答:⾃然资源是指在⼀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经济价值的( 3 分)、以提⾼⼈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合集)第一篇: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资料答案总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 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 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 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
六上《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类、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人类与自然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教学内容:讲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如何依赖自然、破坏自然以及保护自然。
2. 第二课时:人类与社会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社会是人类发展的舞台。
教学内容:讲解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举例说明人类如何适应社会、改变社会以及为社会作贡献。
3. 第三课时:人与社会的互动教学重点:了解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相互影响。
教学内容:讲解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举例说明个人如何影响社会以及社会如何影响个人。
4. 第四课时: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讲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举例说明环保行动以及环保法规。
5. 第五课时:社会责任教学重点:了解社会责任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讲解社会责任的内涵,举例说明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以及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相关教材、参考书目。
3.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案例、资讯等。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3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3第五章城市化、工业化与乡村社会一、填空题1、以渔牧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为标志,人类先后开始了历史上两次社会大分工。
2、早期的城市主要有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业贸易等功能。
3、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成区保持接壤,并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这种城市化类型为_外延型城市化__。
4、_西亚__、中美洲____和_中国___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
5、一般来说,乡村社会中的习俗风情,总是在特定的_农业文明___中孕育产生的。
6、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下降到_20%___以下,农业投入占农业净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____,就属于现代农业范畴。
7、在封建社会中,手工业主要以分散的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我们称之为_家庭手工业___。
8、工场手工业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主要形式,是以_劳动分工___和_手工技术___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
9、工业革命首先在十八世纪的_英国___发生。
二、选择题1、下列时段中,(C)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
A.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4500年B. 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C.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D. 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200年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情况被称为(A)A.离心型城市化B.向心城市化C.职能城市化 C.外延型城市化3、“难道你不知道田地是国家的生命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B)。
A.土地应该属于国有B.农业是国家的最根本产生C.应该发展国有农业 C.农田赋税是国家收入的唯一来源4、第(C)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商人开始出现了。
A.一B.二C.三D.四5、资本主义历史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首先发生在(B)的英国。
A.1823B.1825C.1936 C.1847三、名词解释1、城市:P127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4
第七章宗教、民俗与社会生活一、填空题1、宗教产生和发展一般经历了自然宗教、古典宗教和现代宗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没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发展到新人阶段之后,才出现了宗教的萌芽。
3、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4、古典宗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则是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5、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6、民俗指的是文化积淀,他是在社会中“约定成俗”的。
7、使用工具获得产品的习惯、社会生活的习惯、语言交流的习惯的形成,是个体习俗化的三个主要方面。
8、在社会生活中,民俗提供了人们所要遵守的一般性的行动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加以控制。
9、节庆民俗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历史积淀。
10、游艺民俗的范围很广,包括民间舞蹈、民间体育竞技、民间工艺美术等。
他的最大特征是娱乐性。
11、衣、食、住、行等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既满足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交互作用,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较大差异。
二、选择题1、人类历史上所出现的最原始的宗教是(A)。
A.崇拜自然B. 崇拜偶像C. 崇拜神灵D. 崇拜祖先2、古典宗教产生的更本原因是(C)A.阶级的出现B.社会分工的扩大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人类抽象思维力的提高3、世界三大宗教是(D)。
A.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B.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C.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C.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名词解释1、自然宗教:P188 自然宗教是人类处于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自然界的沉重压迫之下,将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什么是“人”?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1)行为: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
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
(2)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分类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按行为的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按行为内容: 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皈依行为(生息行为)按行为主体分:个人行为集体行为按医学标准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按个人成长阶段分: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物生理层面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
心理层面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
社会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
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
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人类与社会课程平时作业(1)
上交时间:收缴人:班主任(第1-4章)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人类一直在探索自己起源的奥秘。
地球是人类诞生摇篮,要了解人类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应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表层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要了解人类起源演化的脉络。
本章的重点是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平衡、人口的发展和迁移。
本章的难点是种族问题和民族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下列名词:宇宙大爆炸、大气圈、地壳、民族、种族简答题:1.同一个民族应具备哪些特征?民族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2.简述地表环境的演化历史。
论述题:1.地球表层环境在物质组成和要素组成上包括哪些内容?2.地表环境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3.世界人口及我国人口的分布具有哪些规律?原因是什么?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
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
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下列名词:人力资源、气候资源、赤潮、沙尘暴简答题:1.人口的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2.什么是资源?为什么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3.我国21世纪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对策措施是什么?4.我国21世纪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对策措施是什么?论述题:1.为什么说,在当今世界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人口问题是最根本的?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一、本章的重点、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婚姻、家庭的基本含义和它的本质,了解婚姻、家庭的历史发展情况,知道人类的婚姻与家庭是不断发展的,婚姻和家庭的模式也是不断变化的,以利确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与社会-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答·案资料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
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
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
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
一、形考作业(80分)
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
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
B. 阿拉伯语
C. 汉语
D. 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
B. 瘟疫流行
C. 文化上的不适应
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
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
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第一章和第二章
人类与社会课后作业辅导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人类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人类生活的舞台。
人类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到人类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人类的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各种行为表现。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必须与其他人类进行交往和合作。
在社会中,人们通过语言、表情、姿态等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和理解。
人们还通过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同时也会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约束。
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形式。
社会组织可以是家庭、学校、企业、政府等不同的形式。
不同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组织也可以是人们自愿组织的,也可以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力机构强制组织的。
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人们在政治方面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运作机制。
经济制度是指人们在经济方面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包括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机制。
文化制度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教育制度等。
人类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会影响到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而社会的制度和组织也会对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影响。
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约束,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也是在人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类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塑造的过程。
第二章:人类与社会的互动人类与社会的互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而社会的制度和组织也会对人类的行为和选择产生影响。
人类与社会的互动是通过各种机制和渠道实现的。
人类与社会的互动是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的。
社会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沟通。
人们通过语言、表情、姿态等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实现信息传递和理解。
五年级上学期人文与社会5,6课
三、了解家乡的森林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森林总面积是多少么?
国家森林总面积是19545.22万公顷。
师: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我们黑龙江就属于东北林区。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东北林区。包括面积、木材蓄积量、特有树种等。感到做黑龙江人特别骄傲。
师:看到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等能力。
4.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野生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去珍惜,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
2.了解我国森林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学生分析
学生步入了五年级。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初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拉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努力做到面向全体。
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肺与氧气、二氧化碳的关系图。
师:肺是人类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生物学家称森林是“地球的肺”,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汇报
二、走进森林------地球的肺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地球的肺”的有关资料。书中对“地球的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请你认真阅读,理解内容后与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主要内容进行勾画。然后与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派一名代表全班汇报。要求:交流时先说明理由再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教学模式
讲授、演示、多媒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5地球的肺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受森林-------地球的肺
走进森林------地球的肺
一、感受森林-------地球的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一、填空题1. 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早是在西欧的英国启动的。
2. 按照现代化变革因素的来源,可将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类型。
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4.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按照一体化目标由低向高可将其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组织形式。
6. 关贸总协定是世界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准国际贸易体系,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调节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7. 2001年11月,在阿联酋的多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同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
8.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给知识经济以明确的定义。
9.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出现将引起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经济结构、管理理论、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10.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和资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变成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以及隐藏在高新技术背后的知识创新和有用信息的及时获取。
11.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它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是一个由与上述创新系统相联系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选择题1.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典型的外源式、防御性现代化,它的起点是(A)A. 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B. 立宪运动 D.辛亥革命2. 确定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奠定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的是(B)A.马歇尔计划B.主权国家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巴黎统筹委员会3.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载体和组织者是(D)A.国际贸易组织B.主权国家C. 地区经济集团组织D.跨国公司4. 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是(C)A.东南亚国家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D. 欧洲联盟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5. 不属于世界贸易组织基本职能的是(C)A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原则B 组织多边贸易谈判C决定跨国公司经营发展的重大问题D 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三、名词解释1.内源的现代化:P248内源的现代化主要是由自身社会发展的创新因素,导致了自发的自上而下的渐进性的社会变革,经过漫长的社会变革道路,使社会发展进入现代化。
2.外源的现代化.:P248外源的现代化变革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和诱因,由于受外部的冲击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从而引起内部的思想与政治改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促使其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
3.雷顿森林体系:P253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这种双挂钩的国际货币制度,就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它也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霸权地位,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4.经济全球化P256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的一体化。
5.区域经济一体化P261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特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签定协定和条约或通过组建一定的经济合作组织,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生产分工的最优化,直至达成各国或各地区经济政策及经济体制上的一定程度的统一。
6.知识经济P269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四、简答题1什么是三次现代化的浪潮?P245答: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几三次现代化的浪潮。
(1)第一次现代化的浪潮始于18实际后期直至19世纪中叶,是一次从英国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进程。
(2)第二次现代化的浪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直至20世纪初。
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成就后向周边及世界传播。
(3)第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开始于20世纪下半叶至今,它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同步,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真正出现全球性的社会大变革。
2. 简要叙述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经历。
P250答: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那么,迄今为止,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0- 1911年,即清王朝最后50年中统治者为挽救其衰亡命运所作的现代化努力。
第二阶段,从1912-1949年,即中国进入共和时代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第三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即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努力。
’3.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过程和特点是什么?P252答: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奠定了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随着意识形态矛盾的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苏联为1. 为什么说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现代化?(略)2.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答: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经济活动的扩展,它使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迅速扩展,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程度的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也有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异的消极效应;既提供了利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自己工业化水平的机遇,又使自己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别人手中,当国际贸易或金融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就可能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严重的危机。
因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场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消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陷入困境的可能,而发达国家最终也将难逃其影响,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衰退,并波及到发达国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就是明证。
因此,2001年10月,江泽民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针对经济全球化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指出:“发达成员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帮助发展中成员尽快走出困境。
这样也有助于发达成员实现持续发展。
……只有使国际社会的广大成员都受益,经济全球化才能顺利地推进,世界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3. 联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分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答:加入WTO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主动将本国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大举措。
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7%以上,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左右的速度。
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我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前列,许多重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二位,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跃至世界前10位,外汇储备居于世界第二位,并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入国,可见,中国以经济贸易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而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且,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并且具有12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对于那些缺乏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外国商人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如果没有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参加,将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贸易组织;没有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加入,国际市场也将难以实现真正的统一。
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曾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闭关白守是中国经济长期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才能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加入WTO之后,将使我国与135个成员国和地区取得无歧视的贸易待遇,减少多边和双边贸易中的摩擦,使我国的I十口渠道更加通畅,出口数量将会有较大增加,从而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当然,加入WTO之后,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开放市场的风险和压力,这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将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相应对策,趋利避害,促使我国经济在全面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与各国公平贸易竞争的前提下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
4. 什么是知识经济?人类社会应当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答:“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一、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型经济。
第二、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
第三、知识经济是——种智力支撑型经济。
第四、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型经济。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将引起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经济结构、管理结构、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产生很大冲击。
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挑战,共同点是加强科技与教育的发展,以期在21世纪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我国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快了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并全面启动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科技与教育发展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十章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1871年,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一条经典性定义。
2.“文化”一词我国早有使用。
我国古籍《周易》中就有“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
但是,我国古代的“文化”主要是指文治教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