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盐碱地分布
盐碱地
具体措施
9.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 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 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 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 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 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
具体措施
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因为春、秋是返盐 较重的季节,表层土壤盐分高,深层土壤盐分低;秋季耕 翻也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 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
具体措施
7.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 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
8.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 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 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垂直集聚一般是指大水漫灌导致地下盐分向地表 集聚。
盐碱地分布与类型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盐碱地形成原因
盐碱地的成因“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 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地下水位高一般是在地势低洼 (平)的地方】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 运动和累积;【蒸发旺盛和降水少,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 区】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 浓度,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④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 形成盐碱地; 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 滨海盐碱地; 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 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
中国盐碱地现状与分布
中国盐碱地现状与分布一、中国盐渍土的分布与类型中国盐碱土的分布比较广,由于统计的口径不一样,导致它的说法、面积不一样,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盐碱土的面积约一亿公顷,相当于中国十八亿亩的耕地面积,可以了解到它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其中,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盐碱地土地类型,现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分布位置比较广。
我国盐碱土分布区是根据它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变化决定的,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个大类型。
图1中国盐碱土类型分布图二、中国盐生植物资源在大面积的盐渍土里,盐生植物是特有的生态系统,里面滋生着很多特别的耐盐碱植物,根据现在的统计、科学调查与记录,我国耐盐碱植物种类大概500多种,其中赵可夫等(2002)调查统计,共有502种(变种),隶属71科,218属;徐恒刚(《中国盐生植被及盐渍化生态》,2004)介绍了:323种,隶属31科,133属。
世界上共有6000多种,因此,我国耐盐碱植物总资源在世界耐盐碱植物种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耐盐碱植物资源分为八大分区,包括内陆盆地极端干旱盐渍土分布区;内陆盆地干旱盐渍土分布区;宁蒙高原干旱盐渍土分布区;东北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分布区;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分布区;滨海盐渍土分布区;西藏高原高寒和干旱盐渍土分布区;热带滨海盐渍化沼泽分布区。
根据耐盐植物的不同类型分为表1 中国盐生植物的类型类型分类植被热带海滨常绿阔叶红树林盐生灌丛盐生荒漠盐生草甸沉水盐生植被水生盐生植物中生盐生植物生态旱生盐生植物热带港湾盐生植物——红树林泌盐盐生植物生理真盐生植物假盐生植物三、中国盐生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盐碱地植物资源是很宝贵的,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生长的盐碱地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要遵循以下几点:资源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综合和可持续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开展田间种植试验、加强耐盐机理、机制的研究。
中国盐碱地现状与分布
中国盐碱地现状与分布
一、中国盐渍土的分布与类型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比较广,由于统计的口径不一样,导致它的说法、面积不一样,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盐碱土的面积约一亿公顷,相当于中国十八亿亩的耕地面积,可以了解到它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其中,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盐碱地土地类型,现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分布位置比较广。
我国盐碱土分布区是根据它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变化决定的,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个大类型。
图1中国盐碱土类型分布图
二、中国盐生植物资源
在大面积的盐渍土里,盐生植物是特有的生态系统,里面滋生着很多特别的耐盐碱植物,根据现在的统计、科学调查与记录,我国耐盐碱植物种类大概500多种,其中赵可夫等(2002)调查统计,共有502种(变种),隶属71科,218属;徐恒刚(《中国盐生植被及盐渍化生态》,2004)介绍了:323种,隶属31科,133属。
世界上共有6000多种,因此,我国耐盐碱植物总资源在世界耐盐碱植物种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耐盐碱植物资源分为八大分区,包括内陆盆地极端干旱盐渍土分布区;内陆盆地干旱盐渍土分布区;宁蒙高原干旱盐渍土分布区;东北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分布区;黄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湿润盐渍土分布区;滨海盐渍土分布区;西藏高原高寒和干旱盐渍土分布区;热带滨海盐渍化沼泽分布区。
根据耐盐植物的不同类型分为
表1 中国盐生植物的类型
类型分类
植被热带海滨常绿阔叶红树林。
中国土壤盐渍土的分布区域
中国⼟壤盐渍⼟的分布区域中国也是盐渍⼟分布⼴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积约为l.0x108ha,其中现代盐渍⼟约占37%,残积盐渍⼟约占45%.潜在盐渍⼟约占18%。
中国盐渍⼟分布于辽、吉、⿊、冀、鲁、豫、晋、新、陕、⽢、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按⾃然地理条件及⼟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旱旱作草甸盐渍区、⽢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于指导⽣产实践。
中国在建国初期对盐渍⼟的⽔盐运动规律认识不⾜,在开发⼤型灌区、发展灌溉、扩⼤灌溉⾯积中,也曾使⼤⾯积⼟壤出现过严重的次⽣盐质化,造成了不良后果。
例如1956年⼀1961年间,在华北平原⼤搞引黄灌溉便是⼀例。
冀、鲁、豫三省平原有⽼盐碱地3200万亩,占总耕地⾯积l0%左右(滨海区除外)。
解放后,不少⽼盐碱地经过排⽔冲洗,挖沟种稻,引洪放淤,结合适当的农业措施,得到了改良利⽤。
但是⾃50年代末期在黄淮海平原上⼤量引黄河⽔灌溉和平原蓄⽔⽽忽视了排⽔,曾导致平原北部⼤⾯积⼟壤盐渍化,使盐渍⼟⾯积由2800万亩增加到4800万亩,经过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复。
黄淮海平原总⾯积35万km2,有耕地2.7亿亩,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
当时引黄灌溉⾯积曾⼀度达到2.3亿亩,致使地下⽔位迅猛升⾼,地下⽔埋深由原来的2~4m减少到1~2m,⼟壤次⽣盐强化迅速扩展。
据调查当时⼏处⼤型引黄灌区,次⽣盐渍化⾯积竞达实际灌溉⾯积的1/3。
有些地区在开灌后⼀、⼆年,盐碱化即会露头,或在局部地区发展。
三、四年后即有⼤⽚次⽣盐碱地出现,造成次⽣盐演化的直接原⽥是引黄灌溉打乱和截断了排⽔系统,和⼤⽔漫灌,灌溉⼯程不配套等。
灌溉⽔的⼤量渗漏,引起了地下⽔位升⾼。
华北平原具春早秋涝、涝后⼜早,早涝交错的⾃然特点,地势低平,⼜多河问封闭洼地,地下⽔位⾼(⼀般埋深2-3m),矿化度⼤(⼀叙2~10g/l),⼟壤属壤⼟或粘质砂壤⼟,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
盐碱地及形成原因
盐碱地及形成原因盐碱地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留下盐份,即形成盐碱地。
2.盐碱地的主要矛盾——水盐运动3.我国盐碱地的分布我国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区。
4.华北平原盐碱地广布的原因5.土壤盐碱化的不利影响①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6.盐碱地的治理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水盐运动,因此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治理以治水为中心,完善排灌系统,是调控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
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包括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措施)、农业改良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包括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包括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四个方面。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典型例题】读黄淮海平原某地土壤0—40cm 深度含盐量的变化曲线,判断下面两题。
1.该地水盐运动的特点是( )A.春秋返盐,夏季淋盐B.夏冬淋盐,春秋返盐C.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成正相关D.随地下水位的高低变化不明显2.图中②期间土壤含盐量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下水位高B.降水量大C.蒸发量小D.地表植物稀少【解析】这两个题目主要考查水盐运动情况。
结合曲线图,3~6月和9~11月朗哥时间段内土壤含盐量较高,而在7~8月份的夏季和1月、12月的冬季含盐量最低。
我国盐碱地的分布
我国盐碱地的分布、形成和治理
滨海地区。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积68912万hm,受盐碱化危害的农林牧土地面积有3382万hm,占农林牧总土地面积的4.91%,而农林牧各业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各业总土地面积分别为 6.62%、0.84%和
即如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就会发生盐碱化的土地。
二、盐碱地的形成:
①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
②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使也能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
③在海滨地区,由于常驻海水侵渍,也能形成盐碱地。
④受含盐的地表径流影响,也能形成盐碱地。
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和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
四个方面。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
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我国科学家从一种盐生植物中成功地克隆出一个耐盐关键基因,并已导入多种植物。
这一发现,将有望使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四分之一的盐碱地变为“绿洲”。
山东师范大学赵彦修、张慧两位教授主持的课题组,从1999年开始这项研究,最近在测定了1755个盐地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了这一基因。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专家组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验收。
国家专利局在今年第18卷第28期的专利公告上公布了这项成果。
盐碱地情况说明
盐碱地情况说明一、盐碱地定义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盐碱成分,导致土壤盐分高、pH 值偏高的土地。
盐碱地的特点是土壤盐分浓度高,植物生长困难,土壤贫瘠,生产力低下。
二、形成原因盐碱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和气候过程,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下水位、水文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灌溉方法不科学、施肥管理等。
三、分布情况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中亚、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北美西部、南美部分地区、澳大利亚、中国北方和沿海地区等。
在中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
四、对农作物的影响盐碱地会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植物生长:盐碱成分会对植物造成生理干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降低土壤肥力:盐碱地中的盐分浓度高,会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固定或流失,降低土壤肥力。
3.病虫害易发:盐碱地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五、治理方法针对盐碱地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水利改良:通过排水洗盐、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减少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2.农业改良:通过合理轮作、选种耐盐作物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和产量。
3.化学改良:通过施用酸性肥料、化学改良剂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
4.生物改良: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增加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
六、防治措施为了预防盐碱地的形成和保护现有耕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
2.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3.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加强监测和治理:加强对盐碱地的监测和治理,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盐碱化程度,保护耕地资源。
盐碱地的地理分布与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地理分布与改良措施盐碱地,也称为盐渍地,是指土壤中盐类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使土壤难以起到良好的植物生长作用的地区。
在全球范围内,盐碱地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应对盐碱地问题的改良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盐碱地的地理分布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内陆、沿海地区。
在亚洲,中国是盐碱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以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为主。
而非洲大陆的盐碱地则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周边,如科特迪瓦、尼日尔等国。
南美洲的盐碱地则分布在巴西、阿根廷等国。
二、盐碱地的形成原因盐碱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地质条件、气候和水文条件等。
例如,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降雨量较少的内陆地区,是由于这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排水,而导致雨水不能有效渗透并带走盐分和碱性物质造成的。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盐碱地扩大的原因之一。
过度开垦农田、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工程、过度使用化肥等都会导致土壤中盐碱离子含量的增加。
三、盐碱地的改良措施针对盐碱地问题,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以恢复土壤的肥沃度和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1.合理施肥:根据盐碱地的不同程度,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调整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
2.改善排水条件:改良盐碱地的关键在于改善土壤的排水条件。
可以通过修建排水渠、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渗透性,以减少土壤中积聚的盐分。
3.引入耐盐碱植物:选育和引入具有耐盐碱性的作物和植物品种,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并取得较好的产量。
4.盐碱地改良技术:如淋洗法、改良土壤结构、溶解土壤中的盐分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改良盐碱地的质量。
5.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综合利用盐碱地的资源,例如种植盐碱地特色的农作物、发展苍蝇蛆养殖业等。
四、盐碱地改良的挑战与前景尽管人们提出了许多盐碱地改良的措施,但盐碱地改良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改良盐碱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气候和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也给改良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中国盐碱地资源现状及改良利用报告
中国盐碱地资源现状及改良利用报告中国盐碱地资源是我国特有的土地类型之一,其分布广泛,占据着相当大的土地面积。
盐碱地的存在对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盐碱地资源的现状及改良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盐碱地资源的潜力,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盐碱地资源的现状中国盐碱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河北、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省份,总面积达到数亿亩。
这些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碱化、地下水位过浅等因素造成的土壤盐碱化。
而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灌溉、排水管理、过度施用化肥等,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日益加剧。
目前,中国盐碱地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仅有部分盐碱地进行了开发利用,大部分盐碱地处于荒芜状态。
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限制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盐碱地对种植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使得当地农民的生计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如何有效改良和利用盐碱地资源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盐碱地资源的改良利用针对中国盐碱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在改良盐碱地土壤方面,主要采取了石灰化、石膏改良、盐土复合肥等手段,以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适时灌溉、排水排盐、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改善盐碱地的种植条件,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
在盐碱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种植耐盐植物、发展畜牧业、生态旅游等。
通过科学种植、养殖和开发,可以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实现盐碱地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科研合作,推广相关改良技术,提高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盐碱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三、中国盐碱地资源改良利用的挑战与机遇盐碱地资源的改良利用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
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在我国,盐碱地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环境问题,其面积和分布广泛,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盐碱地问题,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盐碱地改良技术经验。
本文将对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改良效果,促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一、盐碱地的形成与分布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过高,对作物生长不利的土地。
盐碱地的形成主要受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面积约为100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左右。
盐碱地的形成严重威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现状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成果。
盐碱地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水分调控、作物选择和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1.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解决盐碱地问题的根本途径,主要包括盐渍土地改良和碱性土地改良两个方面。
盐渍土改良主要采取水分管理、灌溉排水、施用石膏、有机质和矿物质等手段,以去除土壤中的盐分和提高土壤结构。
碱性土地改良主要采取施用石灰、熟石灰、铝矾饱和土壤、土壤酸化物质等手段,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高作物的生长适宜度。
2. 水分调控水分调控是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改善土地排水条件、提高效益灌溉和管理水资源等方面。
通过改善土地排水条件,可以促进盐分的渗漏和土壤的氧化,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度。
提高效益灌溉和管理水资源,可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减少盐分在作物根系附近的积累。
3. 作物选择和管理作物选择和管理是盐碱地改良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选择适性的耐盐碱作物和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措施。
在我国,耐盐碱作物主要包括盐芥、碱蓬、碱花生、碱地蓟、盐豆等,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这些作物,可以有效利用盐碱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我国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
四、结论与展望
四、结论与展望
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盐碱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改良技术的开发 提供理论支撑;同时需要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形成一套适用 于不同地区的综合改良方案;此外,还需要加强盐碱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和应 用,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改良利用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改良技术的效果因地区和具体条件而异。例如,物理改 良技术在平原地区的效果较为显著,但在山区等特殊地形条件下可能受到限制; 化学改良技术虽然能迅速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但长期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副作用; 生物改良技术虽然具有可持续性的优点,但对改良时间较长,需要一定的耐心。
研究进展
我国盐碱地成因及改良利用 现状
内容摘要
盐碱地是指由于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较高,导致农作物难以生长的土 地。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沿海地区。盐碱地的 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地形、地质和水源等。本次演示将探讨我国盐碱 地的成因及改良利用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新疆盐碱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地质 勘查、成因分析、改良技术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例如,地质勘查方面,利用地球 物理勘测技术对新疆盐碱地的分布和地下水位进行了精确测量;成因分析方面,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深入探讨了新疆盐碱地的形成机制;改良技术方面,结 合现代农业技术,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环保的改良方案。
盐碱地成因
盐碱地成因
1、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东北、华北和西 北地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致使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难以淋溶,从而积累 在土壤中。
中国的盐碱地
中国的盐碱地目录1.中国三大盐碱地 (1)2.中国的盐碱地分布 (1)2. 1.东部滨海盐土与海涂 (1)2.2.黄、淮、海平原的盐渍土 (2)2. 3.东北平原的盐渍土 (2)2.4.半漠内陆盐土 (2)2.5.青新极端干旱盐土 (2)3.中国盐碱地面积 (2)3. 1.盐碱地面积的分布 (3)3.4.盐碱地的危害 (3)3.5.盐碱地整治的措施 (3)3.6.盐碱地治理成效及展望 (3)1.中国三大盐碱地中国是盐碱地大国,在盐碱地面积排前10名的国家中位居第三。
中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盐碱荒地和影响耕地的盐碱地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发展潜力的占中国耕地总面积10% 以上。
目前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辽西北盆地是我国三大盐碱地,面积大,影响也大。
1.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盐碱地。
2.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大量的盐碱地。
3.辽西北盆地:位于辽宁省西北部,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盐碱地。
2.中国的盐碱地分布2. 1.东部滨海盐土与海涂估计在15米等深线的浅海与滩涂有2.1亿亩。
长江口以北的江苏、山东、河北、天津、辽宁诸省市海滨盐土面积达1500万亩。
据江苏省有关资料报道,江苏省滩涂面积980万亩。
海滨盐土特征是整个土体盐分含量高,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长江以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滨海盐土面积小。
这里降雨量大,土壤淋洗作用强,土地受海水浸渍而形成的滨海盐土,通过雨水洗盐,逐渐淡化成盐渍化土壤。
1米土体的平均含盐量小于0.6%。
受树林生物群落的影响形成酸性盐碱土,盐分组成以硫酸盐为主,土壤呈微酸性。
2. 2.黄'淮' 海平原的盐渍土据卫星资料测算,大概有2000万亩。
经过长期以来的治理和改良,面积大大缩小。
盐碱地成分
盐碱地成分盐碱地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的地区。
在中国,盐碱地的分布面积很广,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东南沿海平原和西北干旱区等地。
盐碱地的成分复杂,包括盐类、碱性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等多种成分。
盐类是盐碱地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盐类包括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多种物质。
其中,氯化物是盐碱地中盐分的主要来源,占盐分总量的70%以上。
硫酸盐也是盐碱地中常见的盐类,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矿物质。
碳酸盐是盐碱地中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来自于土壤中的碳酸钙。
碱性物质也是盐碱地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碱性物质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多种物质。
其中,氢氧化钠是盐碱地中碱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其含量一般在1%以上。
氢氧化钾也是盐碱地中常见的碱性物质,其含量一般在0.1%以上。
有机质是盐碱地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有机质含量一般较低,一般在0.1%以下。
盐碱地中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其中植物残体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微生物是盐碱地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盐碱地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多种生物。
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吸收养分、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等。
除了上述成分外,盐碱地中还含有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如钠、钾、镁、铝、铁、硅等元素,以及二氧化碳、氮气等化合物。
这些成分对盐碱地的性质和特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盐碱地成分的复杂性使得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针对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需要综合考虑盐碱地成分、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如改良土壤、调节水分、合理施肥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盐碱地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盐碱地成分和特性,为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盐碱地种出致富谷亩产效益3000元
选择适合盐碱地的肥料,如尿素、磷酸二氢钾等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采用合理的种植技术,如轮作、深耕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生物农药等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使用赤眼蜂、Bt等 生物农药。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注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 药,确保农产品安全。
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 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02
盐碱地改良技术
物理改良
深耕晒垡
通过深翻土壤,打破犁底层,增 加土壤通透性和排水性能,促进 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
放。
洗盐排盐
利用灌溉水冲洗表层土壤中的盐 分,并通过排水系统将盐分排出
适量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 确定播种密度,一般每亩 播种量为3-5公斤。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 适宜的播种时间,以保证 谷物在适宜的生长季节内 生长。
施肥技术
基肥施用
在整地时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或复合肥,为谷物提 供充足的养分。
追肥管理
根据谷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追肥,以满足其不 同生长时期对养分的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种植致富谷,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 境,实现绿色发展。
促进生态平衡
种植致富谷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可持续 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盐碱地资源利用潜力巨大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盐碱地具有丰富的土壤资源,只要进行合理 的改良和利用,可以成为种植多种农作物的良好土壤类型。
我国农业盐碱地分布情况
我国农业盐碱地分布情况
图:干旱盐渍区
【常见问题】什么是盐碱地,我国盐碱地怎么分布?
【专家解答】
盐碱地是受土体中盐碱成分作用的,包括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其它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的各种类型土壤的统称。
当土壤表层或亚表层中水溶性盐类的累积量超过1—2g/kg或者土壤碱化层的碱化度超过5%时,土壤就属于盐碱地范围。
盐碱地包含了盐土、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的盐化和碱化土壤。
盐碱地是我国中低产田的主要土壤类型,合理开发利用的这些盐碱地资源,对保障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主要包括东部滨海盐土与滩涂,黄淮海平原盐渍土,东北松嫩平原盐土和碱土,半漠境内陆盐土和青海、新疆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
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
【本人点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盐碱地吗,知道我国都有哪些大型的盐碱地分布区域吗?上文本人为您揭晓答案,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盐碱地分布及改良方法
中国盐碱地概况分析中国盐碱地现状与分布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土地资源的一局部。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荒地资源中盐渍土占有很大比重且中、低产地的改造几乎都涉及盐渍土的改进。
在我国农业持续开展的21世纪盐渍土的持续改进利用仍是一个问题。
为此了解我国盐渍土资源情况总结过去改进利用的经历为盐渍土的持续改进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盐渍土的分布及特征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盐渍土面积为5.2亿亩不包括滨海滩涂。
其中盐土2.4亿亩碱土1299.91万亩各类盐化、碱化土壤为2.7亿亩。
在5.2亿亩盐渍土中已开垦种植的有1亿亩左右。
据估计我国尚有2.6亿亩左右潜在盐渍化土壤这类土壤假设开发利用、灌溉耕作等措施不当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
总之我国盐渍土面积之大分布之广是世界罕见。
从太平洋沿岸的东海之滨至西陲的塔里木、准葛尔盆地。
南从XX岛到最北的XX呼伦贝尔高原从海拔152米的艾丁湖畔到海拔4500米高XX 羌塘高原到处都有盐渍土分布。
由于盐渍土分布地区生物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各地盐渍土面积、盐化程度和盐分组成有明显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片1、东部滨海盐土与海涂我国有长约3000km的海岸线估计在15米等深线内的浅海与滩涂有2.1亿亩。
长江口以北的XX、XX、XX、XX诸省滨海盐土面积达1500万亩滩涂面积那么难估计据XX省有关资料报导该省有滩涂980万亩。
且河口还在不断地向浅海推进。
仅十几年来黄河河口年平均推进速度为2.77km年平均造陆面积为46.33平方公里即年增6.95万亩土地。
滨海盐土的特征是整个土体盐分含量高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
长江口以南XX、XX、XX、XX、XX等省的滨海盐土面积小分布零星。
但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些滨海盐土地处热带、亚热带、年降雨量大土壤的淋洗作用强烈滩地受海潮浸渍而形成滨海盐土通过雨水淋盐逐渐淡化为盐渍化土壤1米土体的平均含盐量小于0.6并且受红树林生物群落的影响而形成酸性硫酸盐盐土盐分组成以硫酸盐为主土壤呈现微酸性或酸性。
文明社会的盐碱地
文明社会的盐碱地中国的盐渍土资源量多且分布广泛。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中国盐渍土总面积约3600万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4.88%。
耕地中盐渍化面积达到920.9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6.62%。
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和沿海地区。
盐碱地高效利用对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耕地数量的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具有重要意义。
巴彦淖尔盐碱地治理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和迫切性。
首先,该地区盐碱地属于干早半干旱盐碱地,是我国四大类盐碱地中分布范围最广、负面影响最大的类型。
第二,巴彦淖尔盐碱化耕地面积大、范围广,共484万亩,占内蒙古盐碱化耕地的70%。
其中,轻度盐碱化耕地257万亩,占盐碱化耕地面积的53.1%;中度盐碱化耕地148万亩,占盐碱化耕地面积的30.6%;重度盐碱化耕地79万亩,占盐碱化耕地面积的16.3%。
第三,盐碱化耕地发生地区是全市农村牧区居民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影响80万农牧民生产生活。
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和改造将一方面提升农田作物产量,从而提升农牧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农地整理改造,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推动实现农业产业化,在促进农村牧区居民转移就业的同时,提供更多非农就业岗位。
因此,巴彦淖尔盐碱地治理在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意义方面均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治理手段上,传统盐碱化耕地以工程方案为主。
主要是物理改良,包括平整土地、深耕晒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
以及化学改良,包括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醋渣等改良剂的施用。
由于治理技术单一,盐碱地治理容易出现治标不治本、治理后返盐返碱的问题。
从治理内容上,传统盐碱化耕地以单一的土壤改良施工指引为主。
目前,对于盐碱地可持续利用前景,人们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众多相关部门针对盐碱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没有总体统一的科学规划,更没有形成系统开发利用方案,以分散治理、零星开发为主,没有形成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盐碱地分布
中国盐碱土分布现状及耐盐碱植物开发与盐碱地治理
2009年6月26—27日,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了“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公司一些同事有幸参加了第九分会场“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专场该分会场主要内容为探讨水污染和城市有机垃圾污染治理、抗旱抗盐草类及林木、盐碱地改良、生态植被恢复等方面应用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研讨能源植物、经济树林、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食用植物等植物资源以及微生物资源、人类遗传资源与海洋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其中由中国林业科学院张华新演讲的“中国盐碱土分布现状及耐盐碱植物开发与盐碱地治理”使我们收获不小,具体内容做了简要整理。
该报告从中国盐渍土的分布与类型、中国盐生植物资源、盐生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盐生植物的耐盐性及其育种、盐生植物在改良盐碱地土壤中的作用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盐渍土的分布与类型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比较广,由于统计的口径不一样,导致它的说法、面积不一样,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盐碱土的面积约一亿公顷,相当于中国十八亿亩的耕地面积,可以了解到它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其中,滨海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盐碱地土地类型,现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分布位置比较广。
我国盐碱土分布区是根据它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变化决定的,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个大类型。
图1中国盐碱土类型分布图
二、中国盐生植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