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1年第03期·131·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3-0131-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议李慧1,崔惠绒1,鲍洋1,张立佳2(1.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100094)摘要:知识产权管理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要说明了包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重点围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从科研人员角度来侧重介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和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1.03.047《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强调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十六个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大专项,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体现了当前国家各行业领域最为先进的科研能力,是中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有效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这一点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得到了更为显著的体现。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也就更强调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软件著作权、商标权等,其作用就是保护科研项目智力成果,同时通过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并可带来收益[3]。

调研报告:企业创新政策体系特征、问题及建议

调研报告:企业创新政策体系特征、问题及建议

企业创新政策体系特征、问题及建议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是指那些旨在促进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激励企业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实现技术经济和商业价值的政策。

本文以我国促进企业创新政策库(1978—2014年)为基础,采用政策目标测量设计与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政策测量结果分析我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目标价值转变的演进特征,并对现行政策体系进行评估。

政策测量与研究设计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作为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的重要载体,可以运用数量统计方法构建相关政策测量维度,并对每一测量维度进行政策测量和统计分析设计。

为了能科学刻画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演变,特别是政策目标转换过程,本文采用政策数量统计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测量框架,将政策等级、政策有效期等因素融入到测量体系中。

(一)政策测量原则数量统计法将每一项企业创新政策视为一个单元,按以下原则设计测量规则,以达到科学规范测量政策的目的。

原则1:政策效力等级与政策类型等级、行政权力等级相一致。

原则2:政策效力等级由政策制定部门中最高行政权力的等级决定。

原则3:政策效力大小与参与制定部门的数量正相关。

原则4:测量政策在某一特定目标上的政策效力时,越具体的政策,其政策效力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依据原则1、2和3分别测量具体政策的效力,但可能忽略政策间的关联性。

原则4可以弥补这一可能的不足,即越具体的政策越能更直接发挥促进作用,在具体测量政策目标导向或内容时其得分越高。

(二)测量设计1、政策效力的测量本研究借鉴彭纪生等(2008)的政策测量思想设计政策效力量化标准。

政策效力反映政策重要程度,因此,我国国家行政权力等级结构和政策形式可以作为其测量依据,政策制定者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策效力的大小,政策制定者数量越多说明对该政策越重视,政策执行协同性越好。

据此确定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效力赋值标准(如表1)。

2、政策目标导向和政策工具的测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形成有其规律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企业才会选择技术创新。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笔记(产业调控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顾功耘《经济法教程》笔记(产业调控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 产业调控法律制度【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产业调控法概述1.产业与产业调控(1)产业是关于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同一产品或者同一劳务的各个企业、行业、部门的总称。

产业不仅包括第一、第二产业,而且包括第三产业。

(2)产业调控是运用产业政策实现的一种调控,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产业与产业调控 产业调控法概述 产业调控法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产业调控法之考察 保护、扶持战略产业制度 产业结构调控法律制度 巩固、促进基础产业制度 调整、援助衰退产业制度 产业组织调控法律制度的目标 产业组织调控法律制度 产业组织调控法律制度的内容 产业组织调控法律制度的措施 科学技术进步法律制度 产业技术调控法律制度 产业技术创新法律制度 技术成果转化法律制度 技术引进促进法律制度 经济特区法律制度 区域经济调控法律制度 中西部地区优惠制度产业调控法律制度分。

是政府设计有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关于产业结构演变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总和。

2.产业调控法的概念与特征(1)产业调控法的含义产业调控法是调整国家运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调控过程中发生的产业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产业调控法的特征①综合性a.调整对象具有综合性,它包括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和区域经济发展等;b.调整方法具有综合性,它由财政手段、金融手段、直接规制手段及行政指导手段等构成;c.调整领域具有综合性,它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

②协调性a.体现为它与其他各项法律制度的配套,如产业调控至少涉及规划、计划、财政、金融、价格、外贸等诸多手段的综合运用,相互配合才能实现。

b.体现为它自身内部的配合,如采用鼓励、促进、限制或者禁止的措施,以及在产业结构法、产业组织法以及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中的协调。

③灵活性由于产业政策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势,对原有的规范进行适时的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认识的逐步提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则显得尤为重要。

现已有多个法律法规管控着环境保护,但随着环境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也需要同步完善。

一、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相关法规也纷纷出台,如《环境保护法》、《空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此外,还有详细规定了环境保护的配套政策,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资源税制度等。

然而,当前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1.法律法规缺乏实施力,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出现法律效应不明显的情况。

2.环境治理缺乏协调性,各个部门间不够配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影响环境治理效果。

3.环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缺乏相应的管控措施,有时需要依靠高压手段来解决。

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思路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加强执行监管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工作方案,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与检查,对违法行为严格打击。

2.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搭建跨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实现协作治理。

此外,还应该注重公众的参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3.加大投入力度,实现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和足够的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制定财政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加入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技术研发能力。

4.依法严惩违法行为。

要加强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其产生必要的震慑作用。

特别是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事件,应当给予严厉的处罚。

三、未来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面对世界各国面临的环境挑战,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强化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标准和质量。

在制定相应政策时,要注意兼顾其可操作性和公众满意度,切实落实法律环保规定,为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产业政策研究与实践

产业政策研究与实践

产业政策研究与实践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和市场机制针对某一或多个特定行业,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产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

产业政策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政策的概念、研究以及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产业政策的概念产业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某一或多个产业的发展,从政策、财税、法律、组织等多个层面给予支持、保护和规范的一系列措施。

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之间的桥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收益、人民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

产业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鼓励政策,即通过政策的鼓励手段推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包括优惠税收、补贴等;二是保护政策,主要是指政府为某一产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外的其他形式的保护,包括贸易政策、电子商务政策等;三是调整政策,即通过政策的手段调整某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扶贫等。

二、产业政策的研究产业政策的研究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进行产业政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首先是对产业政策实施的影响研究。

实施产业政策会产生诸多影响,因此,对产业政策实施的影响研究是产业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

主要会通过定量分析模型、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研究。

以往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产业政策实施会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产业政策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失衡。

其次是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研究。

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推动政策的合理实施和调整。

其中,竞争政策主要是对产业政策的调整、完善和促进的基础,而产业政策则是竞争政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最后是国际比较研究。

不同国家在产业政策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都有所不同,而国际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国的做法,并进行借鉴和学习,有助于我国实施更有效的产业政策。

营商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营商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营商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一、问题描述中国近年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制度不健全:尽管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促进政策和措施,但缺乏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使得部分企业难以依法办事。

此外,在实践中也存在执法不严格、执行力度不足等情况。

2.市场准入壁垒高:某些行业对外资企业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市场准入壁垒阻碍了国内外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特别是在金融服务、能源资源和电信领域,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虽然中国已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并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监管。

但仍时有侵权行为发生,且处理速度相对较慢,给创新企业带来困扰。

4.行政审批繁琐:一些需要办理的手续繁多、耗时长,导致企业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注册和审批。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存在不当干预和以权谋私的问题,损害了公平竞争环境。

二、建议提出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增长,以下是几点建议:1.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并推动其贯彻执行。

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新领域、新模式下经济活动的监管力度,保障公平竞争环境。

2.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促进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在符合国家安全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外资准入限制。

鼓励并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本土市场竞争,并倡导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行政执法上加大打击侵权行为力度,并提高司法赔偿标准。

“守法有力,违法必究”将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4.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动实施“一网通办”等在线服务平台,整合各项审批事项与手续,并提供标准、透明、高效的服务。

同时要加大对地方政府干预和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确保公平竞争环境。

5.加强监督与执法:建立健全营商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和报告。

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严厉打击以权谋私、腐败现象,并激励依法经营行为。

第二十章 产业法律制度

第二十章 产业法律制度

案例讨论:司法部诉 案例讨论:司法部诉AT&T公司案 公司案
13
产业技术关系
技术应用和创新
4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节法律制度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我国现有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法的核心在于促进产业结构合 产业结构法的核心在于促进产业结构合 核心 理化、高级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理化、高级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制度 (一)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2005)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 ) 《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 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二十章 产业调节法律制度
第一节 产业调节法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产业是关于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同一产品或者同一劳 产业是关于生产经营活动中提供同一产品或者同一劳 务的各个企业、行业、部门的总称。 务的各个企业、行业、部门的总称。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优化本国产业布局 是国家为了优化本国产业布局、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优化本国产业布局、推进产业机 构合理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调整供给) 构合理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调整供给) 产业法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 产业法是调整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生的 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实体、程序) 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实体、程序)
11
二、产业技术调节法律制度
1、产业技术法的目的 、 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 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成本下降 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或出现新产业 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 量为前提 2、主要内容 、 科学技术进步法、产业技术创新法、 科学技术进步法、产业技术创新法、落后技术淘汰法 技术成果转化法、 技术成果转化法、技术引进法 12

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

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

是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手段, 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 律化 程度不高, 对 实施产业政策行为的规范和法律 责任条款 由之路。 法律是社会关 系的调节器, 加强法律保障, 充分发挥 不明确 。 亟待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宏观调控的法律机制,
法律的规范、 引导 、 促 进 和保 障作 用 , 才 能保 障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实现 战 略 性 新兴 产业 政 策 的法 治化 。
最后, 建 立 相 关政 策 的立 法 。 为吸 引更 多 的 资源 和 要 素 进 影 响 了战 略 性 新 兴 产业 的发 展 , 对这些行为, 领 导 部 门要 加 强
权立法, 扩大战略性 新兴产业领域中知识产权保 护的范围, 就
要 注 意 与相 关 产 业 的特 点 相结 合 , 针 对不 同的产 业 制定 不 同 的
其次, 加 大 立 法 协调 。 我 国产 业 政 策 的制 定和 实 施 分属 于 标准, 适 当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
各 行业的主管部门, 因此各部门在具体产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
1 0 0 j 人 民 论 坛 . P E O P L E - s T R I B U N E
识产权法律体系等不完善,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键; 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 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 要
领 域 中的知 识 产 权 保 护。 在 新 形 势下, 战 略 性 新 兴产 业 的发 展 积极利用法律 武器 来保 护自身的合法权 益 , 推动战略性新兴
战略 性新兴产业需要关键技术、 人才、 项目、 资金等要素的支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足, 忽视对知识产权的 撑, 良好 的法律环境也是吸引投资的良好保障。 综合运用法律 法 律 保 护, 造 成 在 实 际操 作 中存 在 自我 知 识 产 权保 护 流 失 或

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几个问

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几个问

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几个问汇报人:2024-01-10•引言•产业转移概述•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挑战目录•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问题•案例分析•对策建议01引言背景介绍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然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人才和技术缺乏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研究西部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需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和意义02产业转移概述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活动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过程,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产业转移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产业转移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转移方向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按照涉及产业可分为农业转移、工业转移和第三产业转移等。

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产业转移经历了多次全球范围内的转移,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不断发生。

产业转移的趋势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趋势,如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新兴市场的崛起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产业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资源禀赋、市场状况、政策环境、技术进步等。

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机制,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关系引导企业进行生产布局调整,政府推动机制则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促进等手段推动产业转移。

我国民营经济权益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民营经济权益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民营经济权益保护的问题及对策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权益保护不足。

本文将探讨我国民营经济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1.权益受侵害我国民营企业在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官僚不作为,以及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原因,许多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到了侵害。

例如,一些政府官员滥用职权,对民营企业进行不公正的政策倾斜,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而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遭受了强制拆迁、侵占土地、拖欠工程款等问题,这些行为都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2.司法保护不力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权益,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些民营企业在维权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复杂、漫长的诉讼程序,还有一些司法机关对于民营企业的保护力度不够,让企业难以维权。

3.投资环境不稳定由于我国的政策环境经常变动,投资环境的不稳定性也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政府发布的一些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则缺乏透明度,让企业难以预测和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政府的行政干预和非市场化的干预频频出现,让企业难以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对策建议1.完善法律制度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企业的权益,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因此,完善法律制度是保护民营企业权益的核心。

政府应该在法律制定和执行方面下大力气,制定更加明确、完善的法律规定,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加强监管政府应该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机制,对于一些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制止。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对于政策干预、不公平竞争等不正当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促进市场化改革政府应该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简化审批程序,消除不必要的政府干预,给予企业更多的市场信心。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增加,和扩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的。区域合作组织如只有加快速度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应 该做好泛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每一个展览,优势互补,加快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竞 争力。目前,产业转移,应采取以下对策促进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二、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一)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从沿海高梯度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低梯度地区主要包括:工业传输模式由政府和市场效果和经济交流与合作。 珠江三角洲的东部沿海城市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中西部地区合作或合资企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东中西 部经济技术开发区,如珠江三角洲的加工贸易转移进行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300多家公司在珠江三
角洲,“香港工业园区”也将在开发区的完成。
从产业转移的产业,从1990年代初大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城市将一些低利润、高物耗、高能源消耗、劳动密集 型产业转移到低成本地区,广东等糖行业由于成本上升和下降,转移到广西和云南两省。
从产业转移的路径上看,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主要转移到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附近,可以获得廉 价的劳动力,而且还降低了运输成本,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被送往在中西部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
产业转移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是对迁出地,还是对接受地,至今都没有完善的扶持机制和补偿机制。对迁出 地来讲,地方政府是不愿本地企业外迁的,企业也因迁移成本太高而不愿迁移。对接受地来说,大量高耗能、高污染、 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等带来巨大变化,其
三、推进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二)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困境
.产业辐射能力不足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临问题及对策建议2019-06-04(⼀)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我国制造业产值虽然增长很快,但仍很低,说明我国制造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制造业规模的扩⼤不仅是数量上的“膨胀”,⽽且必须是技术的“升级”。

这⼀切表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就显得⾮常迫切。

“⼗⼀五”乃⾄“⼗⼆五”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

⽬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制造业⼤⽽不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偏弱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资⾦技术密集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不强的状态,核⼼制造业仍偏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装备制造业竞争⼒不强。

装备制造业是各个⼯业化或后⼯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被认为是国家⼯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在⼯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结构应适度“重型化”,提⾼重型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重,特别是提⾼装备制造业的⽐重和技术⽔平,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

但是⽬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本的43.6%、德国的46.4%。

⼆、具有⾃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改⾰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依靠外资流⼊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且多以⽣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的格局,对制造业的升级影响就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主研发能⼒较低。

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个技术急不可待的过程,由于⾼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益⼴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技术因素对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迅速扩⼤,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的新突破。

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各国在技术领域的竞争的加剧,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以继续依赖规模引进,因⽽必须尽快提⾼我国产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能⼒。

三、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密集型⾏业的竞争优势仍较弱从产业竞争优势的⾓度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基本上是低或中低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和中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则⼤多数处于竞争劣势,即使近⼏年出⼝增长较快的电⼦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份额⾼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元件、通信设备和家⽤视听设备,⼤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是技术密集产业或⾼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产品。

产业法

产业法

我国有关产业政策的立法和法规性文件的制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 发展第三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2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 施的实施意见》;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1993年和1996年颁布了《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 年修订)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 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颁布了《农 业法》(后于2002年修订),国务院办公厅于1999年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当前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以及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 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为了发展汽车 工业并使其于2010年前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务院于1994年印发了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了对产业实施有效的调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 业素质,国务院于1994年印发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在该纲要的 指导下,其他各项配套或单项的法律、法规逐步出台,如1995年《指导外商 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后分别于1997、2002、 2007年修订)、1997年《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 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的决定》、2000年《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2002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7年《禁止进口限 制进口技术目录》、2008年《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国务院2008年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上述我国产业 立法现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日益重视利用产业政策,并逐步 提高其法律化程度。这些法律和法规性文件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 质和产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摘要: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速。

凭借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禀赋,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巨大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和人均收入的日益提高,环境状况的恶化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环保产业。

正是人们环保意识觉醒后,在世界上众多国家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环保行业发展史、我国环保行业发展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逐年上升,正逐步成为支柱产业。

发展之中国家的环保产业也逐步兴起发展起来,环境贸易发展更为迅速。

经济增长需要基本的能源作为动力。

在煤与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时代,经济发展消耗的大量能源,在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温室气体与硫氧化物等副产品,使全球变暖酸雨普降。

重工业的兴起,带来了人类史上极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工业污染。

经济增长引起的人口增长虽然为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又增加了人口对粮食、土地、渔业资源、森林资源等的需求,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冲击。

工业先发的生态环境最先受到威胁,也最先做出积极反应。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先发造成公害的工业“三废”展开了大规模的治理工作。

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产业正是在此背景下,从最初的污染治理,污染防治,发展到环境影响评估、监测、环境技术服务以及新能源开发等,并成长为一国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而且带来就业与利润,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共赢。

工业后发国家尤其是中国,在经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时,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同样的环境问题,也开创了自己的环保产业。

中国环保产业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起步阶段,巩固阶段与快速发展三个阶段,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第一阶段为1973年至1990年的起步阶段。

1973年,我国召开《关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规定》。

1982年2月5日,为完善环境保护中的配套制度,国务院发布的《征收排污费暂停办法》。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的主要问题和策略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的主要问题和策略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推行中的主要问题和策略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的环保和能源行业也随之出现。

关于绿色金融和税收政策的执行,还出现了某些问题,造成了政策执行不力,进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所以,在其推广过程中,要采取一种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并与当前的现实税收工作需要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创新来促进税收管理的提高。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主要问题;解决对策1绿色产业发展概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经常会出现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在全球的环境问题逐渐增加的情况下,绿色环保的长期发展成了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环保类的产品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人们也开始重视对环境保护的资源进行利用,可以说,绿色工业正在逐渐与社会接轨。

对于绿色产业来说,其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消费等方面。

利用绿色无公害和环保科技,来达到社会资源的节约目的,并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从而发展出绿色生产的优质模式。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取得了绿色产业的管理成果,但是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的背景下,我国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要求绿色产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做到资源节约和控制环境污染,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为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产业指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作和消费中,通过节能与保护环境来推动公司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产品与服务的高效率部门。

但是,虽然环保产业发展的历史相对较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企业过分地追求效益,从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政府要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用集约的管理方式来取代过去的粗放管理方式,促进财政去收获得更多的支持,进而将公司零污染、持续发展的优势转化为实现经济顺利转型的重要手段。

2绿色产业发展及财政税收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绿色环保的长期发展问题已经变成了最重要的问题,目前,环保产品的开发和工业已经逐渐与国际社会相结合,就绿色产业的运行而言,其中的生产、运输、消费环节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绿色无公害与环保科技的运用下,对环境进行保护,并对绿色生产技术进行优化。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农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以合作经营为主要内容,具有民主管理和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

合作社的发展既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途径。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探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法律法规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得以发展和壮大的,所以在发展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合作社的合法合规运作。

合作社应当依法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定期进行财务报表披露。

合作社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贸易、税收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合作社还要认真履行劳动用工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法律法规是合作社发展的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合法合规。

二、组织建设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建设,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员工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

合作社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选择具备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公平公正的领导人才,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合作社的决策合理、有效。

合作社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合作社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内部监督,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组织建设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要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员工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三、产业发展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持,产业发展是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合作社要结合本地资源、地理位置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合作社的特色产业。

当前项目招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项目招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项目招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二)二、目前项目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由于受旧体制、旧思维的影响,许多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中存在职能错位的问题,要么“缺位”,要么“越位”。

“缺位”是指政府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中应该做的事却没去做,或没做好。

党的十四大指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党的十六大《决定》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而言,政府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产业规划不科学、产业培育措施不明确、信息渠道不畅通、组织协调不到位、发展环境不治理、基础设施不健全等等。

“越位”是指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中,政府过分夸大自己的权威,将本应企业做的事情,越疱代俎,纠缠在具体事务当中。

个别官员也十分自信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见多识广、握有重权,认为群众人微言轻,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整天辛苦奔忙,代替企业搞项目洽谈,给予投资商各种承诺,出席大大小小的剪彩仪式、落成典礼等等,忙忙碌碌没有精力考虑应做的事情。

政府的职能错位在项目招商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建设、项目招商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

在许多地方项目招商只有部分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少数人在忙碌,广大的干部、群众、企业、市民,由于对政府产业政策、相关的优惠政策、项目建设情况、招商引资现状知之甚少,或由于他们对项目招商工作的热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导致项目招商工作成为少数人的事;二是没有形成项目招商的长效机制。

项目招商多局限在几次经贸洽谈会、项目招商会、商品交易会上,除了这些大聚会、大场面,平时应做的大量耐心细致、基础性的工作,诸如畅通信息、组织协调、发动群众、政策研究、市场分析、整治环境等工作却没做,或做的不多不够,把项目招商当成“三招二式”就能出成效的短期任务来突击,没有形成一整套抓项目招商的长效机制;三是定位不准,工作重心有偏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法学界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成果也较为薄弱,许多关于产业政策法的研究成果多反映在宏观调控法的有关内容中,而没有单独对产业政策法进行专门的探讨;还有的则把产业政策法作为独立的章节进行阐述,如杨紫垣教授主编的《经济法》第23章叫“产业法律制度”,[1]顾功耘教授主编的《经济法教程》第17章叫“产业政策法”;[2]搜索到的专著只有一部云南大学姜听老师编写的《产业政策法》;除此之外,有代表性的论文也为数不多,其中以王先林教授的《产业政策法初探》和王健博士的《产业政策法若干问题研究》为代表,其他的多是探讨单项政策法律问题的论文。

基于当前我国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要完善我国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我国产业政策法的研究,同时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产业政策法的研究是经济法学界义不容辞的贵任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产业政策法的研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决定我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60年里,第一个30年我们实现了政治体制的转型,第二个30年我们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轨,今后的若干年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彻底改变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人、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的所谓“四重
四轻”的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

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实现三个统一:人与物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自然与人的统一。

而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达到的。

为此,必须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科学的产业政策。

为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则是我国法学界特别是经济法学界的重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要处理好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的关系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知识性间题,然而具体到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上则需要特别注意。

当前人们对产业政策法的关注度不够,产业政策法被边缘化,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观念上往往把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相混淆,在实践上没有将产业政策法制化。

正确的、科学的产业政策应该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各项产业政策都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它应视为经济基础的范畴;而产业政策法是这些特定的经济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是人们能动地认识规律,利用客观经济规律的结果。

绝不能把产业政策当作法律,而应该由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明确条件、指示、假定、后果。

在产业政策法律制度中,特别是在后果部分,无论是承认、受理、保护、奖励等方面的肯定后果,还是制裁、撤销、废除、不予认可等方面的否定后果均应明确地加以确认。

在制度层面规定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在实施上强化执法者的责任意识,这是产业政策法制定与实施的难点,也是处理好产业政策与产业政策法关系的关键。

当然,各项产业政策应注人到相应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中去,产业政策法要能够很好地体现具体的产业政策内容,以保障各
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当一部分部门经济法的实体内容就体现了有关部门的产业政策,有的部门经济法本身就是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产业结构法中尤为突出。

例如,国家的资源能源政策必须在资源能源法中加以体现,而相当多的资源能源法本身就是具体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

再如,产业政策法体系中的产业组织法与有关的企业法律制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企业的法律形态、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设立的条件和程序等,也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关联。

而有关同一产业内企业竞争的规则问题、同一产业规模的合理化问题、产业组织的保护等问题,又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此外,产业政策法也必须处理好与金融法、税法、价格法等法律制度的衔接与协调,既要分清产业政策法的质的规定性,也要注意它们的联系与衔接。

所以说,如何处理好产业政策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也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的一个难点。

五、要安排好产业政策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产业政策法的体系应由产业结构法、产业组织法、产业技术法和区域经济协调法组成。

这种划分法在学术界也取得了基本共识。

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如何规划和构建好各个子体系的基本内容。

1.关于产业结构法。

它应该分为两大块,即综合性产业结构法和单项产业结构法。

前者应该由以下四个方面的法律制度所组成:一是关于基础性产业进退和加强巩固方面的法律规定;二是关于战略性产业
的保护与促进方面的法律规定;三是关于新兴或幼稚产业的扶持与推动方面的法律规定;四是关于衰退或“夕阳”产业的调整与援助方面的法律规定。

后者要涵盖各个产业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关的单项法律和法规,明确重点发展扶植或重点限制的产业。

且各产业部门的立法要注重运用财政、税收、信贷、利率、工资等经济手段,通过各项产业政策的实施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同时要注意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配合。

2.关于产业组织法。

产业组织法中应该涵盖以下几项具体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它们分别是关于产业组织保护的法律制度、关于同一产业内部竞争规则的法律制度、关于同一产业内部企业规模合理化方面的法律制度,在产业组织法中还应该包括行业协会组织法。

3.关于产业技术法。

产业技术法里应该涵盖以下几项具体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它们分别是科学技术进步法律制度、产业技术创新法律制度、落后技术淘汰法律制度、技术成果转化法律制度以及技术引进法律制度。

上述的法律制度在我国现行的立法体系中已经有所体现,目前要做的是如何在实践中对有些立法做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

在这个子体系里面主要涵盖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制度,另一方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划制度。

例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划制度中应包括投资与开发、财政与金融、贸易与市场、资源与能源等。

注释:
[1]参见杨紫垣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58一473页。

[2]参见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一20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