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政策实施的总体思路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思路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思路一、概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以期为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核心智能部件与整机发展方面存在不同步的问题。
许多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制约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是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保障体系,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还存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
随着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产业管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是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1.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性智能制造装备是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的需求,具有自我感知能力、自适应和优化能力、自我诊断和维护能力、自主规划和决策能力。
它是未来制造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与优势将在航空、航天、汽车、能源等重点制造领域得到充分体现,对实现低污染、节能加工、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研究
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的演进历程、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产业的持续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再到创新驱动型的逐步转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创新政策支持模式较为单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未成体系,创新服务政策支撑有待完善等。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我国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政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相关政策和实践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与意义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景与意义深远而重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当下,创新驱动型产业升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背景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竞争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思路。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地区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产业基础扎实、科技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这种地区产业结构的失衡不仅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制约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调整地区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移和优化空间布局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迫任务。
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大量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加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的形势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那么,面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调整和优化呢?我们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我们需要加大产业转移和优化空间布局的力度,推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经济空间布局。
应该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掌握更多的产业资源和产业规模,促进地区间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全国一体化的经济空间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战略选择和措施
发展第三产业战略选择和措施多年来第二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社会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事件的普遍关注,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等现象表明,靠消耗资源、毁坏环境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实现的第二产业高速增长已经难以为继。
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功能,不仅可以改变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不相协调的状况,而且有利于促进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第一、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总体思路在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中,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战略、发展方法和发展路径是各方争论的焦点。
结合我国国情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确定战略发展方向尤为重要。
1.是全面提升还是局部突破?由于政策资源的有限和现实经济条件的制约,实行产业倾斜政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应避免全面出击,最好是整合现有资源,批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实现局部突破。
首先,应鼓励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率先实现第三产业的提升,实现区域突破。
目前,各大城市都比较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提升第三产业的具体要求。
应顺应这些要求,鼓励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积极改善产业结构,实现第三产业的优先发展。
其次,应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实现行业突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近些年来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应及时调整有关政策,鼓励金融业加快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
2.是依靠行政还是依靠市场?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市场化应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流。
但考虑到第三产业中某些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和目前行业主管的现实格局,笔者认为,当前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应以市场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关键在于降低第三产业的准入门槛和税收负担,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兼顾这两方面,目前最迫切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税收体制改革。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研究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研究作者:盛朝迅徐建伟任继球来源:《宏观质量研究》2021年第04期摘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是破解产业链安全瓶颈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
建议按照“质量为先、点链协同、企业主体、有限目标、分类施策”的方针,加强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强化“要素—平台—制度”三维支撑,探索建立新型技术攻关突破机制、创新产业政策支持机制、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和跨领域协作机制、构建产业基础再造国企支撑机制、完善国内国际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创新服务体系和制度环境,加快推动重大基础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高端工业软件等产业基础技术的突破和升级,努力构建和再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基础体系。
关键词:产业基础; 新型举国体制; 产业链现代化; 新发展格局; 体制机制保障一、引言产业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制造强国的根基和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前提,决定着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水平、长远竞争能力和整体发展高度。
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模式、路径、支持政策、要素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产业发展主要采取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模式切入全球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规模和制造水平的快速提升,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
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接近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生产了全球超过50%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甲醇、烧碱和平板玻璃,60%的家电,70%的化纤、手机和计算机,85%的稀土冶炼产品,有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然而,相较于我国体量庞大的终端产品制造能力,我国产业基础研发制造能力相对薄弱,总体自给率只有30%-40%左右,在高端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基础材料等方面的对外依存度甚至高达90%-100%,几乎完全依赖从美欧日进口,“卡脖子”问题日益突出。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文将从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某些领域的产业过于集中,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则相对薄弱。
比如传统的制造业占据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而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我国整体产业结构不够均衡,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2. 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阻碍了全国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3. 产业结构与环境冲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还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与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存在矛盾。
这些问题既严重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制约了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二、调整思路1. 优化产业结构。
应该倡导“两个保持、两个创新”,即保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的势头,同时推进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化转型,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增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2.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应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加强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推动形成协调、高效、开放的区域产业结构。
同时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
3. 加大绿色产业发展力度。
应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高污染产业的淘汰和整治力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效、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应该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等措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当前我国产业政策的演变趋势
当前我国产业政策的演变趋势中国产业政策呈现出多元化的演变趋势,始终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的政策目标展开。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进入计划经济阶段,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各行业的发展。
1953年,国务院发布《建设“一汽”五年计划》,提出了“以轻重工业并举和农业为基础,加强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基本建设”的发展思路。
此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全国钢铁工业规划纲要》、《全国电力工业规划纲要》等规划文件,为各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8-2000)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开始进行调整。
此时,国家的产业政策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推进企业改制和重组,培育国内优势产业,推进地区产业优化。
在吸引外资方面,国家逐渐走向协调发展,挖掘各个地区和产业的优势特点,吸引外资进入特定领域。
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政策开始实现普遍性与针对性的并存。
通过制定实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环保技术为支撑的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举措,推进国民经济的结构性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科技创新政策,以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新兴产业发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面临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创新驱动的双重压力。
国家逐步加强和完善创新驱动与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定位新兴产业、促进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政策措施。
此外,国家在提高科技创新独立应用水平、增强智能制造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以推进我国产业向高质量和高效率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政策的演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不断探索中,我国的产业政策从单一的规划控制向市场化和改革开放方向逐步转变,为我国产业规划布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促进思路对策措施0919
产业促进思路、对策及具体措施目录第一章概述 (2)一、产业促进 (2)(一)产业 (2)(二)产业促进 (2)(三)产业政策一般模式 (3)二、产业促进措施 (3)(一)促进措施分类 (3)(二)本文研究思路 (4)第二章农业产业促进思路对策 (4)一、农业促进思路对策 (4)二、特色农业产业化思路对策 (4)(一)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思路 (4)(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5)三、案例剖析:某某地特色农业发展具体措施 (7)(一)土地措施 (7)(二)财政措施 (7)(三)税收措施 (7)(四)其他措施 (7)第三章工业产业促进思路对策 (7)一、工业产业促进思路对策 (7)(一)产业发展思路 (7)(二)产业发展措施 (8)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9)(一)产业现状及问题 (9)(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思路 (9)(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对策 (9)三、案例剖析——台湾新竹产业促进具体措施 (9)(一)土地措施 (9)(二)财政措施 (9)(三)税收措施 (9)(四)其他措施 (9)第四章服务业产业促进思路对策 (9)一、服务业产业促进思路对策 (9)(一)产业发展思路 (9)(二)产业发展措施 (10)二、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对策 (10)(一)产业现状及问题 (10)(二)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发展基本思路 (10)(三)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提高文化含量) (10)三、案例剖析——北京市文化产业促进具体措施 (10)(一)土地措施 (10)(二)财政措施 (10)(三)税收措施 (10)(四)其他措施 (10)参考文献: (10)摘要:由于不同的产业基础和不同的产业需要不同的产业对策记错第一章概述一、产业促进(一)产业(二)产业促进1.产业促进内涵什么是产业促进?根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的宗旨(加强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促进产业发展,成为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的沟通平台和纽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
三化一体系工作实施方案
邢台平乡自行车之乡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行车作为一种健康、环保、便捷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而中国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则是一个以自行车文化为特色,被誉为“自行车之乡”的地方。
邢台平乡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这里地势平坦,风景优美,适宜骑行。
平乡县政府高度重视自行车事业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旅游资源。
因此,平乡县拥有丰富的自行车资源和完善的自行车配套设施。
首先,平乡县拥有众多优秀的自行车产品企业。
这些企业不仅生产高品质的自行车产品,还致力于创新和改进。
这些自行车产品质量可靠、设计新颖,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使用。
从宝宝车到儿童车,再到成人车,平乡县的自行车企业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其次,平乡县建设了一系列的自行车道。
这些自行车道沿着乡村小道、河岸边等旅游景区和常规交通路线,串联了整个平乡县的自行车路网。
自行车道宽阔平坦,安全可靠,非常适合骑行和观光。
无论是远足还是家庭休闲,自行车道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此外,平乡县还建设了一些以自行车为主题的公园和景点。
这些景点中有专门展示自行车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有专门举办自行车比赛的赛车场,还有专门提供骑行服务和设备的租赁中心。
这些景点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观光需求,还提供了各种自行车活动和体验项目,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享受自行车文化。
邢台平乡县的自行车之乡还吸引了大量的自行车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前来交流和学习。
每年都有大量的自行车活动和赛事在平乡县举行,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参赛者和观众。
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平乡县自行车事业的发展,还提升了平乡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邢台平乡自行车之乡不仅拥有完善的自行车产业链和配套设施,还注重自行车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举办自行车文化节和自行车文化推广活动,组织自行车文化交流和体验活动,鼓励人们骑行,传播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总之,邢台平乡自行车之乡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地方。
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近年来,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备受关注。
高质量发展是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展方式。
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思路和措施。
一、转变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进结构性调整,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提高产业水平产业水平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产业水平,包括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加强创新驱动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强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核心技术的支撑,构建创新型国家战略体系,提升国家综合科技实力。
四、优化投资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投入,加大对环保产业和绿色能源的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五、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国家重要生态区域保护和恢复工程,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六、优化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优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逐步形成合理稳定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合理。
七、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继续推进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八、增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存在偏重于传统产业的问题,包括钢铁、煤炭等重工业以及低附加值的制造业。
这些产业在过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它们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二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相对较弱。
这些领域的发展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在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小。
三是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服务业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和服务质量较低等方面。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思路:一是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提供财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还可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转移和转化效率,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优化传统产业结构。
可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性调整,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是加大对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对于服务业,可以推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向服务业转移,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服务质量。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注重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同时要加强产业政策的统筹协调,避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二是要注重培育创新创业的环境。
创新和创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要注重扩大内需和提升消费能力。
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消费需求的培育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和改善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
浅谈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调整思路来解决。
本文将从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调整思路,以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长期以来处于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状态,以重工业和化工业为主的三大产业体系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仍不够发达,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2. 高能耗、高排放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产业的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尤为突出。
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了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
3. 低效益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产业结构中也存在着企业效益不高的问题。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但产品价格却无法完全反映成本,导致企业效益不尽如人意。
二、调整思路1. 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解决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的核心任务。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逐步削减过剩产能,淘汰低效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为解决高能耗、高排放的问题,应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采取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改善能源和环境等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技术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提高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效益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资金扶持、金融信贷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提高效益,刺激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产业总体思路
产业总体思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任务。
产业总体思路是指在整体层面上对产业进行规划和布局的思考和决策,旨在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实施产业总体思路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旨在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是为了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变。
二、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化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化是实现产业总体思路的重要环节。
产业链是指一个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分销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
在完善和优化产业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
协同效应是指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通过协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则是通过优化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育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产业总体思路中,应该重视培育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等特点。
为了培育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实现产业总体思路的重要手段。
产业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来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
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该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和产业的特点来制定差异化的政策。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如何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展开讨论,旨在探索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1.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
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
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实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工人素质。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技术工人的支持,要大力培养适应产业现代化需求的技术工人。
加强技能人才培训,提高技术工人素质,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为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1. 深化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激发产业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 加大财政支持,推动产业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制定相关政策,给予产业发展一定的财政支持,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推动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
3.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监管,加强产业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四、推进产业国际化合作,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1.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我国产业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农业现代化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具体项目
农业现代化是指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为核心,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体制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发展。
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总体思路1.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2.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3. 推进农村区域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能力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
4.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和市场化经营,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权登记和交易体系。
5.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农业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生产、流通、保险、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工作目标1.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裙。
3. 实现农村全面小康: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民土地财产保值增值能力。
5. 健全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加强对农业科技、生产、流通、保险、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政策供给能力。
三、具体项目1. 科技创新项目: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科技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和升级。
2. 农业产业发展项目: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农业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产业规划策划思路
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结词
识别产业的竞争优势和不足
详细描述
通过对比国内外同类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 产业的竞争优势和不足,包括技术水平、产 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 为制定产业规划提供依据。
03
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绿色低碳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正朝着绿色低 碳方向转变,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根据产业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产品竞争力。
行业协会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企业间沟通与合作,促进产 业协同发展。
产业规划实施步骤与计划安排
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产业规划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细化工作计划。
推进重点领域
优先发展重点产业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产业规划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发展变化,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谢谢观看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技术不断革新,国际产业发展的另一趋势是数字化转型,涉 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
服务化转型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变化,国际产业正逐步从生产制造向服务 化转型,包括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金融服务等。
国内产业发展趋势
01
02
03
创新驱动
我国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产业发展趋势表现 为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 业附加值。
消费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国内产业发展趋势表现为 消费升级,满足中高端市 场需求。
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趋势表现为产业 转移和升级,实现区域间 产业分工合作。
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机遇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2年产业政策工作要点的通知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2年产业政策工作要
点的通知
【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经信产业[2012]165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3.06
【实施日期】2012.03.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2年产业政策工作要点的通知
(苏经信产业〔2012〕165号)
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现将《2012年产业政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在工作中参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
2012年产业政策工作要点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产业政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稳定增长中加快转型,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的总要求,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并研究制订专项产业政策,组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落后小企业工作,组织实施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加强车辆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和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加强焦化等相关行业准入管理,促进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源头治理。
工作要点如下:
一、发挥政策和规划的引导作用。
贯彻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的有关产业政策,牵头组织编制《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本)》;根据。
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种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种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思路:一、构建多元化的保障机制,加强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作物和牲畜产品的利用率。
1.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及安全监管体系,实行全过程质量及安全控制,控制风险。
2.促进农作物和牲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粮食加工产品利用率,淘汰过剩农业产品。
3.振兴乡村,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改善粮食安全。
二、加强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种业科技进步、综合经营改革和农业结构转变。
1.加大农作物技术攻关力度,开发耐病、高产、高品质的优良品种,促进种业科技进步,提升种植业整体生产能力。
2.推进综合经营改革,创新经营机制,调整农业市场格局,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3.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转变,调整优势农作物的种植布局,实施粮油政策,加强国家粮食安全监测,促进种业健康发展。
政策建议:一、改革农业政策,完善生产条件,打造现代特色农业。
1.采取财政、税收优惠及利息补贴等政策,为种植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制定有序的收购价位政策,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安全可靠的收入保障。
3.加大产业扶持,推动种植加工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二、完善农作物栽培科技,提升种植业产品质量。
1.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提高种理抗性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
2.加强农作物育种技术,改良农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价值。
3.加大农用技术示范、信息服务力度,把握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促进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三、强化农业监管,保护农业生态,确保粮食安全。
1.实施严格的种子安全生产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2.完善反垄断法、政府采购法和粮食登记制度,确保粮食供给安全。
3.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良好的农田水利管理,确保粮食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业政策实施的总体思路刘鹤杨焕昌梁均平【刘鹤,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此文系刘鹤硕士毕业论文。
凭借此文,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当年的学术论文,今天政策的影子:结构性冲突是关系到发展与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性障碍,但产业结构并不是空然无所依。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我们曾经提出过从发展与改章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和制定产业政策。
现在我们把它作为连结宏观与微观、衔接中央与地方、沟通计划与市场的支点,提出以产业政策立国的总体思路。
一、制约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两个瓶颈改革十年来,需求导向的经济增长格局在我国已初步形成。
在失衡的总量关系下,有两股需求主流的力量不断加大,并愈益被证明是产业结构矛盾的主要起因。
其一是城市化和非农业化的潮流。
工业化首先表现为城市化与非农业化的程度,而后者又起因于生产者的利益动机。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新就业机会的涌现,我国城市化和非农业化的速度明显加快,非农劳动者就业速度每年超过10%,大大超过了阿瑟〃刘易斯3.2%的城市化速度警戒线,也远高于科林.克拉克里4.5%的非农业化高限速度经验指数。
城市化加快,意味着对以资金密集为特征的基础产业和社会资本形成需求的扩张。
在巨大有社会需求压力和明显缺乏集聚利益的中小城市分散增长格局面前,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加之社会资本充实机制极不健全,我国基础产业存在着巨大缺口。
交通阻塞、通讯不畅、电力原材料短缺、供水不足、市政设施滞后等问题已成为钳制经济发展的关隘。
国内储蓄不足和巨大的基础供给缺口的逻辑结果就是对外举债。
外债大小从来就是城市化速度的线性函数。
一九八七年,我国外债发生额已高达302亿美元。
基础产业的缺口不只表现于数量上的短缺,而且表现为质量上的不足。
国内机器设备制造业虽然蕴藏着极大生产潜力,但由于封闭多年,无法提供在功能上更能满足需要的产品,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
在举债进口的环流中,这些产业面临快速的“精神磨损”。
应当清醒地看到,非农业和城市化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能做的,不是扭转这个主流,而是怎样使这个潮流的变化速度,保持合理的范围之内,又怎样使这个范围的确定有一个合理的涨落机制。
另一种需求主流是高消费的超前兴起。
收入分配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市场机制的引入却局部扭曲,分权体制的出现但并不完善,外汇分配政策的改变以及国外高消费的示范作用,使高档消费品产业在我国势如飚发。
而这些高档消费品的生产能力所需要的后向关联条件都远远超出国内工业基础的现有水平,于是出现了由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开始,经中间产品到基础产品的全面引进。
外汇多少成为制约此类全过程引进产业的能力利用程度的主动变量。
受到体制和技术双重因素的挟制,与“新兴产业”因外汇不足而形成闲臵的同时,是国内同类或关联产业生产能力的巨大浪费。
这种浪费在机械行业和军工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面是引进,一面是闲臵;一面是不足,一面是过剩。
结构性供求失和在资源凝滞的条件下导致了惊人的社会浪费。
关键的问题不仅在于两种需求倾向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本身,更在于两类矛盾之间的时间冲突。
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加快从而完成充实社会资本的历史性任务和高消费兴起从而实现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这是两个在时间上截然分开的历史阶段。
但在我国,这两种浪潮却同时袭来,在技术、自然资源和有限的储蓄等领域展开了全面的竞争。
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在明处,各级投资主体受利益动机驱使和体制制约,仍倾向于加工工业,在暗处,名义上已经流入基础产业的资源不断向其它产业溢散,在农业钢铁等行业,这种情况尤其明显。
城市化导致的基础产业与社会资本的供给缺口,与高消费引起的产业关联脱节,在历史上和逻辑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变革过程。
前者是以结构的不均衡为起点,从失衡走向均衡;而后者是以结构的均衡为起点,通过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均衡。
这两种产业结构矛盾在产业关联链条上的传导方向亦有不同。
前者是从基础产业开始,由后向前传递紧张;而后者是从消费品产业开始,由前向后传递紧张。
两种需求浪潮的同时兴起,导致了为我国特有的“双向驱动产业结构全面紧张”。
这样,需求结构的特殊变异,经由生产结构,又对经济结构的其它方面形成了强大的压力。
失衡的总量关系反过来使结构矛盾进一步激化。
虽然外汇和外资净流入对愈合结构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来势迅猛的国内高消费潮流,使处于扭曲的市场条件下的生产者,轻易地在国内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获得超额利润,创汇动机本来就不足,加上限制消费品进口的关税保护,更使得这类产业转指内向。
高消费的兴起也无疑导致有限的资源大量流向非主导产业,从而加剧了基础产业的全面危机。
时间上的结构矛盾同时表现为空间上摩擦。
两类矛盾的尖锐程度在我国各经济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产业结构的矛盾进而表现为地区之间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沿海经济与内地经济的摩擦上。
近年来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实行更为优惠的开放和市场政策之后,高收益吸引着国内生产要素向沿海流动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使得基础产业的压力和外汇对经济的制约度远高于内地。
在外内循环尚未形成且分割体制没有结束之前,这种压力必然转向内地使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的矛盾转换为区际摩擦和相互封锁。
目前,这种情况,与我国客观形成的自然资源与生产潜力错位的实际情况,进而要求统一市场的趋势是不相吻合的。
我国产业结构在需求引掣下所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矛盾的概括描述,使我们有充分理由引出以下结论:社会资本缺乏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是我国工业化的主要矛盾。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受制干两个瓶颈。
一个是随城市化加快而引起的基础产业供给瓶颈. ,另一个是高消费导致的技术供给瓶颈。
第一类矛盾不解决,基础产业的缺口得不到迅速而有效的弥合;后一类矛后不解决,我国的产业关联就会始终处于层层断裂的状态,就会失去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基础产业与技术有效供给存在的严重紧张状况说明,我国经济明显地具有发展经济学所描述的“双缺口”特征,国内储蓄的缺口需要外资净流入来补充,技术供给的缺口也要求国外技术的引入来填补。
因此。
尽快形成外资净流入和国际新技术引进的吸纳机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获得外部资源毕竟是一种补充手段,并且只能是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
国内资本的形成和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仍然是一个首要的制约,这不仅涉及国内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也是有效地引入外部资源的必要前提。
因此,我们必须抛弃沿袭多年的均衡内向模式,向产业的非均衡化和地区局部开放的倾斜模式过渡。
但需明确指出的是,产业结构的外向型转化并不等于贸易立国。
由于国际市场的可转移份额与国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贸易条件不利于低附加价值的创汇产品;特别是一个经济落后且内部条件差异悬殊的大国经济在加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特殊复杂性决定着,试图以贸易立国的小国经济发展模式来发展我国经济是不可能的。
虽然在理论上长期以来存在着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战略倾向的争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产业结构只能是内外向相结合、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并重的过渡格局。
结构性冲突是关系到发展与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性障碍,但产业结构并不是空然无所依。
结构现象往往是综合性的统计结果,在现象背后是制度变化等本质特征,这些问题又与价格、技术创新、规模结构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与市场机制相伴而生。
因此,结构冲突的解决亦需要深入到产业组织的层次,完成政府与产业组织的剥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促进作为资源要素微观组合方式的技术的有效供给。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充实社会资本、发展创汇产业的结构性目标。
二、我国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我国的产业政策应致力于创造这样的局面:在国内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形成与人口大规模向发展极流动的态势之间保持协调的关系;在国内重化工业进口替代与轻纺、机电等工业出日替代之间形成稳定的发展序列,并且实现进口——外资流入一与出日创汇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谋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动态的产业秩序。
因此,从实施的角度来说,在今后的八年时间内(至“八五”),我国的产业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即倾斜地充实社会资本,为直接经济活动和外资流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市场的组织化,有重点地改造存量资本;全力支持创汇产业,为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创造前提条件。
1.关于充实基拙产业从今后八年的结构变化趋势看,充实基础产业已与结构转型、组织改造以及经济稳定、高速的发展不可分离地交溶在一起,成为我国渡过工业化起飞阶段的主要关口,甚至成为改革与发展的中心结合部。
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充实基础产业的政策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重点产业,实行必要的倾斜投资。
我国基础产业面临全线短缺,以“七五”前两年基础产业的计划完成情况和“八五”计划的客观条件看,在国内储蓄有限且大量外资净流入又不现实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关联度大、短缺度高、不可替代性强的产业重点发展。
在基础产业中,符合这些条件的应首推电力工业和运输通讯业。
电力工业要以火力发电为主,因地制宜地发发展水电与核电,力争在八年左右的时间内缓和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占领实现工业化中动力供给这一制高点。
为达此目标,需要对电力工业进行系统规划,把大型输发电设备制造业。
煤炭开采业、运输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统一考虑,制定出科学的综合性汁划。
运输通讯业除了.完成原有铁路和通讯重点建设项目之外,要把侧重点放在支持沿海外向型经济区域的建设上,发展和完善港口、机场、电讯等基础设施,争取用五年时间在局部地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出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极。
除此之外,对钢铁、有色。
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也要重点支持,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已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扩散,提高供给数量和质量,并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的剩余能力弥补国内的供给缺口。
完善机制,形成规范化的资金来源。
基础结构的价值形态是社会资本,即源于社会全体成员并为之服务的公共资本。
社会资本充实机制的不健全已经引起了严重后果,要解决这一钳制,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形成规范化的资金来源和健全的制度:①明确中央政府与省、地、市、县各级政府在充实基础产业方面的法律责任,分层次地发展各自的重点项目。
②在保证外债规模与结构基本合理的前提下,扩大长期债务投向基础产业的比重。
③适当扩大政府内债的数额。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金融机构获得更多来自个人的长期投资来源。
⑤完善重点建设基金制和财政性投资银行。
制定影子价格,实现价格机制的过渡。
基础产品价格偏低牵制着整个基础产业的发展,但试图凭借价格机制的作用跨越投资不足、规模过小和需求过旺这三大门槛是不可能的。
因为基础产业向来是市场机制受到抑制的领域,总是通过政府的直接管理或严格控制,在内部经营的有效性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之间寻找着平衡。
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同时,通过测定和推行影子价格,有重点、分步骤地实现基础产业价格机制的过渡,并避免发生螺旋式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