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首都师范智能专业培养方案

首都师范智能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夯实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加强智能科学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智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侧重培养学生掌握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将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科学研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团队协作、技术创新及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可留学海外继续深造、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企业等部门从事相关科学研究、设计和开发等工作。

(二)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应获得如下知识和能力:①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②掌握智能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③了解认知科学、脑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④接受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具备智能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⑤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学制4年。

学习年限3-6年。

三、授予学位及学分要求(一)授予学位学生须修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181学分,准予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学分要求通识课程53学分,专业基础课程33学分,专业核心课程23学分,专业方向课程29学分,实践教学43学分。

四、学分分配表五、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学分分布(一)通识课程:由通识课程I、通识课程II和通识课程III三部分组成,共计53学分。

1.通识课程I(35学分):必修。

本专业修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中通识课程I规定课程,并在第一学年修完除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体育3、体育4外其他全部课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目录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对象
三、培养内容
四、培养毕业论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工作的高
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专业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理
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具有基础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及知识
管理等知识,能够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把握时代脉搏,从事技术创新与技
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

二、培养对象
本专业招收就读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论学习基础,熟悉全球化、社会化现象,能够理解高科技理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开发技能,有较高
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三、培养内容
1.主要学科与方向
本专业的主要学科与方向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智能系统与自动控制、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网络计算与数据分析、物联网与系统管理、自动识别技术与系统应用、虚拟现实等相关的学科与方向。

2.必修课程。

CDI0模式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CDI0模式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CDI0模式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各高校积极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

本文旨在探讨CDI0模式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提高学生与社会的匹配度。

CDI0模式CDI0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C (Connectivity)”、“D(Data)”、“I(Intelligence)”和“O(Open)”。

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工具和手段,将高等教育与产业界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包含计算机科学、机器人、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

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具体来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科知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2.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学科知识,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通过创新和发明制造新产品和解决实际问题。

4.具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融汇人文、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知识和方法。

CDI0模式改革的方向在CDI0模式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改革。

具体来说,应该围绕以下方向展开工作:1. 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CDI0模式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实践中提高自己。

在实践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行业实践,和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的操作流程。

2. 创新教育在CDI0模式下,创新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使其成为敢于尝试和创新的人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 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 掌握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技术,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
4.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

三、主要课程
1. 人工智能基础
2. 机器学习
3. 数据挖掘
4. 模式识别
5. 计算机视觉
6. 智能控制
7. 智能机器人
8. 自然语言处理
9. 智能信息处理
10. 大数据技术
四、实践环节
1. 课程实验: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 项目实践: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实习,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4. 毕业设计:独立完成一项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毕业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学制与学位
学制:4 年
学位:工学学士
六、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领域从
事智能系统的研发、设计、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智能科学与技术是自动化工程、机电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工程学科的核心内容,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所培养的学生正是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年继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之后,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本专业方向与特色为: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控制,智能系统集成。

本专业突出“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集成”的专业内涵与核心竞争力,通过应用和开发智能系统和机器人硬软件技术,培养从事智能控制、智能系统集成和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设计、开发的工程应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国防及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智能制造技术、智能网络技术、智能检测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智能监控等领域的研究、设计与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相近学科继续攻读更高层次学位。

二、培养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检测、控制、计算机、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考虑社会、法律、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完成智能信息领域的有关智能工程系统方案的设计,编制项目的技术方案、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能够承担智能系统与工程中技术或产品的研发和实施。

.能够运用行业内的工具软件进行硬件设计和控制软件编程。

.能够解决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本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有研究,针对新技术能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沟通、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点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本专业工程应用实际需求,对这点进行了分解。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智能工程问题。

智能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在智能科技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培养方案的角度,介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实践环节等内容,帮助读者了解该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设计、开发和应用智能系统的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核心课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学与统计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数学基础。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为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3. 人工智能基础:包括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为学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处理等,为学生掌握处理和分析大规模数据的技术和方法。

5. 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包括智能系统原理与设计、智能控制与优化、智能感知与决策等,为学生掌握设计、开发和应用智能系统的能力。

6. 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包括人机交互原理、用户体验设计、可视化技术等,为学生了解人机交互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三、实践环节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验课程: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技能。

例如,人工智能实验、智能系统设计实验等。

2. 实习实训: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的方式,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参与智能系统项目的开发、参与人工智能企业的实习等。

3. 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4 3.5 1 4 4 6 6 2.5 3
64* 48*
16
64
44.5
64*
40
48
EDA 技术
24 24
1.5
专业英语(智能科学与技术)
32 32
2
24 32
★ 自动控制原理 II
64 56 8
4
64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40 28 12
2.5
40/
专业基础必修课小计
736 694 34
44.5
必修课合计
工业通信与控制网络
生物信息处理




全校通识选修课

学时分配


总 讲 实 课程 上机

计 授 验 实践 课内 课外
各学期学时分配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学 分
40 32 8
2.5
/40
40 32
8 8 2.5
40
56 48 8
3.5
40 32 8
2.5
48 40 8
3
56
40
14
48
40 40
2.5
37.5
16
16 16 1
16▲
2周
2
2 周▲
2周
1周 1周
1.5 周
1.5
1.5 周▲
2周
2
2 周▲
3周
3
2周
3周
3
3周
16 周
16
16 周▲
8
45.5
45.5
注:1、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 2、加“▲”符号的课程记入学分绩。 3、加“()”表示课外学时。

2021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珠海)

2021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珠海)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080907T)培养方案1 培养目标1.1专业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和智能科学基础理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在信息网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科技、教育、医疗、管理、国防现代化等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智能化产品研究、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1.2学校培养目标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全面的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问题分析和设计解决方案,实现和测试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系统;熟悉智能系统的各个环节,能够设计智能系统维护、管理与服务方案;具有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在智能系统的工程项目中作为团队成员或领导团队完成任务;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能够通过自学方式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自我提升工作能力;能够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通力;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2毕业要求2.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可复用模块或组件,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2.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建立模型、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2.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利用形式化方法完成复杂系统的分析、预测、模拟、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说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你想想看啊,现在这世界变得多快呀!智能科技就像一阵风,呼呼地吹遍了每个角落。

比如说,咱每天用的手机,那里面的智能应用多厉害呀!这不就是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嘛!
那怎么培养出优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呢?首先得从教育抓起呀!学校要像一个大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智能零件”。

老师们就得像厉害的工匠,精心雕琢每一个学生。

就像雕琢一块美玉一样,要耐心,要细心!
课程设置也很关键呀!不能光是死板的理论,得有实践,得让学生们真刀真枪地去干!好比学游泳,光在岸上看理论能学会吗?肯定得跳进水里扑腾呀!而且得鼓励学生们创新,要像放风筝一样,给他们足够的线,让他们能飞到高高的天空去探索。

实践机会也不能少啊!让学生去企业实习,看看真正的智能项目是怎么做的。

这不就跟学骑自行车一样嘛,光知道原理不行呀,得上路骑一骑才知道怎么保持平衡。

再就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大家一起攻克难题,那多有意思!就像打篮球,团队配合好了才能赢球呀!
我觉得呀,只要按照这样的方案去做,咱一定能培养出超多优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

到时候,智能科技肯定会发展得更厉害,咱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这多让人期待呀!。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一、前言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我们提出以下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1.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在跨学科环境中进行协作。

3.了解国内外最新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动态,具备开拓创新思路和实践探索的意识。

4.掌握一门或多门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具备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转化的能力。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

(2)核心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课程,提高对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认识和掌握。

(3)选修课程:包括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控制等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

2.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实验、机器学习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产业化项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行业或企业实践,了解最新智能科技发展动态和应用需求。

3.创新创业(1)创新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人工智能相关比赛,提高创新思路和技术水平。

(2)创业指导: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

4.国际交流(1)交换生项目: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换生项目,增强国际化视野和语言沟通能力。

(2)海外游学:组织学生前往国外进行智能科技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了解国外最新科技发展动态。

四、总结通过以上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智能科技领域的发展。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涵盖多个领域的学科,其核心是研究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促进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各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行业的关注焦点。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深刻理解智能计算、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金融、智能安防等领域的特点和趋势,能进行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基础理论,同时了解各行业对智能技术的需求和应用,掌握智能技术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具体来说,培养一个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系统性思维:掌握智能技术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对智能系统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设计。

2.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实践能力:通过实验、项目实践等方式,掌握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开发方法。

4.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5.职业素养: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适应和应对不同的职业环境和挑战。

总的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前瞻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M
M
计算机组成原理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M
M
M
M
计算机网络
M
M
海量数据处理基础 脑与认知科学 机器学习
H
M
H
H
H
M
模式识别基础
专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算法分析与设计 教

自然语言处理
文本处理与信息检索
数字信号处理
生物信息处理
H
H
M
H
H
M
M
M
M
M
M
M
M
M
M
智能语音技术与应用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H
M
H
M
Python 程序设计实训
二、培养规格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下面几方面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1. 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为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和责任感,具有科学严谨、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2. 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 3. 掌握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处理、智能系统等方面的应用技能; 4. 初步具备分析、设计、集成、测试、开发智能系统的能力; 5. 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方法,了解智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技术,具有创新 意识,并具有理论创新和系统创新的初步能力; 6. 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能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文献; 7. 了解和初步掌握信息产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 8.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 通过相关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 10. 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较强的自学和适应新环境需求的发展能力。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专业基础,具有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专业知识,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智能系统与工程、智能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的应用、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就业目标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的应用、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职业发展目标项目经理、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

二、培养规格(一)专业核心素质(1)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2)掌握智能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了解认知科学、脑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4)接受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具备智能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5)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非专业核心素质敬业爱岗、刻苦勤奋、团结协作、科学严谨、团队协作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培养模式与培养特色(一)培养模式实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1. 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采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任务(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战教学法进行教学。

(2)加强国际合作,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与国际接轨。

(3)在一年级进行大类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高年级分方向进行全真项目实训,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4)组织参加各类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2. 非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2)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3)“思政课”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理论课程实行开发内化教学;(4)实训项目和思想品德素质加强测评环节;(5)素质导师强化对学生的“五导” (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6)成功内省;(7)成功案例库;(8)成功论坛;(9)头脑风暴。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智能科学与技术是自动化工程、机电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工程学科的核心内容,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所培养的学生正是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继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之后,获教育部批准建设。

本专业方向与特色为: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控制,智能系统集成。

本专业突出“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集成”的专业内涵与核心竞争力,通过应用和开发智能系统和机器人硬软件技术,培养从事智能控制、智能系统集成和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设计、开发的工程应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国防及事业单位、各类企业从事智能制造技术、智能网络技术、智能检测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智能监控等领域的研究、设计与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相近学科继续攻读更高层次学位。

二、培养目标1.能够综合运用检测、控制、计算机、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考虑社会、法律、环境等多种非技术因素,完成智能信息领域的有关智能工程系统方案的设计,编制项目的技术方案、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2.能够承担智能系统与工程中技术或产品的研发和实施。

3.能够运用行业内的工具软件进行硬件设计和控制软件编程。

4.能够解决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本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有研究,针对新技术能提出可行性方案。

6.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具备沟通、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12点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本专业工程应用实际需求,对这12点进行了分解。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记录编号:学科门类:工学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名称: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修业年限:编制:审核:批准:版本/修订状态:填表说明1、记录编号为学校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文件统一编号。

2、本科专业分为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及专业代码请根据附件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填写。

3、版本/修订状态请统一填写“年份/修订次数”,如“2017 /0”代表2017版初次版本,“2017 /1”代表2017版第1次修订版本。

年份表示重大修改换版发生的年份,修订次数表示局部修改的次数。

例如:2018年对2016版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第3次局部修改,此时不需要更改版本号只需修改修订次数,版本/修订状态填写为“2017/3”;2020年对培养方案换版时,则需要修订版本号,版本/修订状态填写为“2020/0”。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培养具备“一个头脑、两个工具、三个习惯、四项品质”,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通过初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具备智能系统集成、智能技术方面开发应用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良好的语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本科毕业后能在工业、科技、教育、医疗、管理等领域从事智能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智能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如下:目标 1——职业道德: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专业基础,具有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专业知识,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智能系统与工程、智能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的应用、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就业目标在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交互和智能系统集成的应用、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职业发展目标项目经理、企业高管、职业经理人。

二、培养规格(一)专业核心素质(1)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2)掌握智能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并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了解认知科学、脑科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4)接受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开发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具备智能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5)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非专业核心素质敬业爱岗、刻苦勤奋、团结协作、科学严谨、团队协作及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培养模式与培养特色(一)培养模式实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1. 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采用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任务(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战教学法进行教学。

(2)加强国际合作,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与国际接轨。

(3)在一年级进行大类培养,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高年级分方向进行全真项目实训,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4)组织参加各类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2. 非专业素质培养模式(1)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渗透非专业素质教育;(2)在专业素质教育的测评中体现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3)“思政课”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特色理论课程实行开发内化教学;(4)实训项目和思想品德素质加强测评环节;(5)素质导师强化对学生的“五导” (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6)成功内省;(7)成功案例库;(8)成功论坛;(9)头脑风暴。

(二)培养特色1. 专业素质优势(1)具有特别扎实的智能科学的系统知识;(2)在智能系统与工程、智能信息处理和电子技术等方面具备特别强的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 非专业素质优势特别能吃苦、特别敬业、特别善于学习、协作能力非常强。

3. 特殊素质优势在智能系统与应用和知识处理两个方向中形成一个方向的专长;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核心课程(一)核心专业素质课程1. 核心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

2. 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电路理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操作系统、离散数学、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模拟电子线路基础等。

3. 核心专业课程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人工智能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模式识别、计算机仿真技术。

(二)核心非专业素质课程1. 核心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习方法、成功素质培育、创新素质培育、形象塑造、国粹九讲、西学九讲、科研方法、现代科技前沿与展望。

2. 核心实践课程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体育、入学教育、成功内省、思想品德素质、博览群书。

(三)核心特殊素质课程1.创新素质成果展示;2.特长素质成果展示。

五、实行素质学分制(一)综合素质评价制综合素质评价制规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和特殊素质进行三维评价,并在三维评价中均体现对学生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等“五大素质体系”的评价。

(二)刚性素质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的总素质学分为180 学分,且必须同时修满下列各项最低(三)超值素质学分制超值素质学分制的制度设计由一组对应概念构成,即基础素质学分和超值素质学分。

所谓基础素质学分是指根据课程、实训项目等设置的学生必须每个单项素质合格才能获得的素质学分。

所谓超值素质学分指超出基础素质学分以上的素质学分。

超值素质学分制的三种计算方法:1.权重系数计量法(1)核心专业课程:60—84分获得基础素质学分,85—95分获基础素质学分×(1+20%),96分及以上获基础素质学分×(1+50%);(2)核心非专业理论课程,60—84分获基础素质学分,85—95分获基础素质学分×(1+5%),96分及以上获基础素质学分×(1+10%);(3)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达到合格线,可认定直接获得大学英语课程16个基础素质学分(原获得的该门课程学分不再累加),每超出合格线25分获1个超值素质学分。

2.加减计量法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每学期设1个基础素质学分,共8个素质学分,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表现情况加分或减分,不设上限和下限,可以超过基础素质学分,也可以为负分,毕业时思想品德素质学分为负分的,从总素质学分中扣除。

具体见《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测评办法》3.认定计量法创新素质学分和特长素质学分根据学生创新成果和特长展示直接认定,不设上限。

具体见《武昌理工学院特殊素质测评办法》。

(四)弹性素质学分制弹性素质学分制规定学生获得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同质等值充抵其他素质学分。

所谓超值素质学分指超出基础素质学分以上的素质学分。

所谓同质等值充抵,即专业素质方面的超值素质学分等量充抵专业素质方面的其他素质学分,非专业素质方面的超值素质学分等量充抵非专业素质方面的其他素质学分。

具体为核心专业课程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等值对应充抵学生未修满的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素质学分或非核心专业课程素质学分;核心非专业课程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等值对应充抵学生未修满的其他核心非专业素质学分或非核心非专业课程素质学分;超出刚性特殊素质学分之上的超值素质学分,可以分别等值对应充抵专业或非专业的核心素质学分或非核心素质学分,即专业素质方面的超值特殊素质学分等值充抵核心专业素质学分或非核心专业素质学分,非专业素质方面的超值特殊素质学分等值充抵核心非专业素质学分或非核心非专业素质学分。

特殊素质学分中的超值素质学分、博览群书超值素质学分和创业综合素质学分可等值充抵其他任何素质学分。

在弹性学制内,创业成功的,视其创业业绩可充抵6—12个素质学分;考取公务员、参军、参加“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的,可分别充抵3个素质学分;考研成功者可充抵12个素质学分(可分别充抵8个专业素质学分和4个非专业素质学分)。

(五)科学选修制1.设立必修素质学分。

设置若干必修课程、项目素质学分。

必修范围只限核心素质学分。

2.设立选修素质学分。

适度设置非核心素质学分,让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

3.设立自修素质学分。

自修素质学分不设课内学时、不安排教师系统授课,提出自修要求,由学校组织测评,学生根据测评结果获得相应的素质学分。

说明:非专业素质选修素质学分中,学生须修满8个学分(5个核心非专业选修素质学分和3个非核心非专业选修素质学分)。

对非核心非专业选修素质学分,原则上学生应修满2个文科类选修素质学分和1个综合类选修素质学分。

学生获得的非专业必修超值素质学分和非专业自修超值素质学分可同质等值充抵非专业选修素质学分。

5.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的设置理论学分:128实践学分:52 (含实验实训教学、学生独立上机操作、校外课外实践教学)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的比例为69:31(六)重修重评制.对学生未合格的课程,取消补考和清理补考,实行重修重评。

重修按省级物价管理部门备案的标准收费。

必修课程不及格的,可参加学校开设的重修班或随班重修并参加素质测评(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也可不重修,只参加相同课程班级的考试重评,但考试成绩必须达到85分方为及格。

选修课程不及格的,可参加本门课程重修或重评,也可另修其他选修课程(须经学校批准)并参加素质测评。

自修课程不及格的,经过自修,可参加相同课程任一学期的素质测评。

在规定学制内尚有未及格课程的,可以延长学期学习;也可以通过“万能学分”(创新、特长、博览群书超值素质学分)或创业综合素质学分充抵未及格课程素质学分,从而取得毕业资格。

根据《武昌理工学院学籍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留级:1.第2学年开学前,专业必修课程有2门及以上不及格者。

2.第3学年开学前,专业必修课程累计有3门及以上不及格者。

3.第4学年开学前,专业必修课程累计有4门及以上不及格者。

应留级的必须留级重修。

(七)有限弹性学制基本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修满刚性素质学分,符合毕业要求,颁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证,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在基本学制期内未毕业者,在弹性学制内符合以下条件,仍可获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获学士学位证书:1.重修重评及格;2.创新素质、特长素质、博览群书的超值学分充抵;3.创业综合素质学分认定与充抵。

六、实行素质测评的有关规定素质测评是对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个方面是否“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及内化的程度的测量和评价。

素质测评包括素质考试、素质考查、综合评价、现场表现、成果鉴定、跟踪观察、量表测试、仪表测试等。

1.理论课程理论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比例组成,具体如下:(1)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2)自修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0%+期末成绩×100%;(3)其他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2.实习(1)集中实习:根据学生实习报告(占40%)和实习单位鉴定(占60%),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2)分散实习:学院组成3人答辩小组,根据学生实习报告和学生实习答辩情况由评定成绩。

3.实验:根据学生能否完成实验(占30%)、实验熟练程度(40%)和实验报告(占30%),由任课教师或与实验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评定成绩。

4.课程设计和课程大作业:由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根据设计过程(占50%)和完成质量(占50%)评定成绩。

5.实训:根据学生实训过程(占50%)和完成质量(占50%),由任课教师评定成绩。

6.毕业设计(论文):学院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点对毕业设计(论文)有真题真做的要求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本专业学生第6学期选题、开题和搜集材料,第7学期撰写初稿,第8学期结题答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