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合集下载

对《伤寒论》麻黄剂的认识与应用体会

对《伤寒论》麻黄剂的认识与应用体会
一、《伤寒论》麻黄剂
所谓《伤寒论》麻黄剂是指《伤寒论》中以麻黄为主药的一类方剂,它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8方。此外,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汤5方,由于麻黄在这些方剂中亦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视为主药之一,故亦可作麻黄剂看待。
6.面神经麻痹及斜视眩晕:面神经麻痹以及由此引起的斜视眩晕,有属于寒气凝结于面部肌肉经脉者;寒主收引,故面歪,或斜视眩晕。可用麻黄桂枝合方,另加活血通络之品,如当归、赤芍等。如此划裁,与小续命同工。一老年患者,突发斜视,眩晕恶心,左侧面部肌肉拘急,面有寒色,脉紧苔白。此寒气也。用麻桂合方,以其人烦闷急躁,故加钩藤、羚羊角粉(冲服),大效。
三、影响麻黄宣散力量的主要因素
麻黄在麻黄剂诸方中的作用主要就是辛散宣通,麻黄剂的疗效与麻黄的辛散宣通之力密切相关。通过反复研读仲景著作,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认识到,麻黄的辛散宣通之力受用量、煮药方法及时间、配伍、药后护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兹分述之。
1.用量:麻黄的辛散宣通之力与其用量有关,量大时,宣散之力强;量小时,宣散之力弱。以发汗效应为例,如果麻黄用量较小,其开泄腠理的力量不足,一般很难产生发汗效应。《伤寒论》的麻黄汤重在发汗散寒,故麻黄用3两,大约相当于9克;大青龙汤治疗表闭重症,不汗出而烦躁,故麻黄用6两,大约相当于18克。而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表郁轻症,治之但需轻疏表邪,不欲开泄太过,故麻黄用量甚小,这是典型的例子,也是很有意义的例子。笔者在临床上用麻黄剂,如果欲其开腠理而发汗,麻黄一般用10克;对于形气俱实、邪闭较重的病例,麻黄用到15克。而如果用麻黄仅仅是为了轻疏表邪,畅达表气,则用3克左右即可。当今人们用药越来越谨慎,越来越胆小,往往当用而不敢用。麻黄处方用量不能超过10克,10克就要被药房退回。当用而不能用,如何能取得疗效?!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用量规律的分析

关于《伤寒论》中药物用量规律的分析

【 Y WO DS S agH nL n rli si e enn m e n hnm nn ds—fc l KE R 】 hn a u ; e tnhpbt e u br dp eo eo ; oeeeta ao w a f w
《 伤寒 论 》 被称 为 “ 书之 祖 ” 是 我 国第 1部 融 究试对《 方 , 伤寒论》 中数与效的关系做初步分析。
e c c o a h me ii e i h i ee tfr l ,t e r lt n h p b t e n q a t y a d efc ssu id b sn gsi e r si n i f a yf re c dcn n t e d f r n mu a h eai s i ew e u ni n f t f o o t e wa td e y u i g L it rg e so , o c p ie h— q a e ts n t e t t t a t o s Re u t ard c i u r e t a d oh r sai i l meh d . s sc sl s T e e s a s o it n e e n t e u e f d s n h h h r i n a s cai b t e h n mb r o o e a d t e e g t o w J i
【 B T A T O j t e A c d gt t e yo nm e adpeo eo,t e let e tnh e ends ead A S R C 】 be i c r n et o f u br n hnm nn o x o eraos pbt e o g n cv o i oh h r p r h li i w a
21 0 大 学 学 报

麻黄使用经验分享经方药证

麻黄使用经验分享经方药证

麻黄使用经验分享经方药证只看楼主倒序阅读使用道具 0 发表于: 9小时前麻黄使用经验分享以下为个人服用感受,仅供参考,本人体质偏瘦偏虚一点,肠胃吸收不好,属于那种怎么吃都不胖的类型。

1、服用麻黄剂人会感觉有点虚、怕冷,情况再差点的会有一点心悸的感觉。

但配伍适当可减轻甚至避免这种情况。

个人经验为甘草、黄耆或者炮附子其中之一,与麻黄配伍等量使用,或麻黄再灼情减量使用,基本可大大减轻或避免虚的情况出现。

2、根据伤寒的发表的麻黄剂,麻黄用量应考虑减量使用,如麻黄汤原方用量为三两,应考虑减至二两。

3、麻黄剂不宜长期服用,连续服用建议不超过3剂。

4、麻黄是宣通气机最强的药,无可替代,用对了取效超快,有时可以考虑与利水的药配合使用。

5、刚开始学伤寒时,感冒时误服麻黄汤,导致不停的打喷嚏流鼻涕,这是人虚了的症状,后来经过思考,个人认为与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中的遂漏不止的反应可等同看待,个人建议出现该情况时可考虑桂枝加附子汤或四逆汤。

根据误服麻黄汤的经验、伤寒的定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与麻黄汤方药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推断:典型的麻黄汤症状应为壮实之人才能见到,正邪相抗特别激烈,以至于全身体痛,病人本身体质较好,所以麻黄汤中扶正的药物只用了甘草一两。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是体虚之人感冒往往反应不那么强烈,去上个课做点轻微的工作还是可以应付,反倒是壮实之人一感冒发烧就反应强烈,基本要卧床休息。

6、要用麻黄汤时必须考虑病人体质,斟酌使用葛根汤或麻桂合方以代之。

伤寒论之桂枝葛根麻黄柴胡等用量意义辨析

伤寒论之桂枝葛根麻黄柴胡等用量意义辨析

伤寒论之桂枝葛根麻黄柴胡等用量意义辨析1、桂枝桂枝汤证:桂枝用于解肌,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每次用量为一两,约9g。

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用于“自冒心”,其用量为四两,一次顿服,约36g。

桂枝加桂汤证:桂枝用于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其用量为五两分三次服。

每次用量为一又三分之二两,约15g。

苓桂甘枣汤证:桂枝用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每次用量为一又三分之一两,约12g。

苓桂味甘汤证:桂枝用于气上冲“时复冒者”,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桂枝附子汤证:桂枝用于“身体疼烦”,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甘草附子汤证:桂枝用于“骨节疼烦”,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桂枝用于“诸肢节疼痛”,其用量为四两,分三次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证:桂枝用于“少腹弦急”,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小建中汤证:桂枝用于“心中悸,四肢疼”,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炙甘草汤证:桂枝用于“心动悸”,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桃核承气汤证:桂枝用于“少腹急结”,其用量为二两,分五次服。

每次用量为五分之二两,约3.6g。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桂枝用于“心中痞气”,其用量为一两,分三次服。

每次用量为三分之一两,约3g。

桂枝生姜枳实汤证:桂枝用于“心中痞,心悬痛”,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桂枝用于“胸胁支满”,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木防己汤证:桂枝用于“心下痞坚”,其用量为二两,分二次服。

每次用量为一两。

防己茯苓汤证:桂枝用于“水气在皮肤中”,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证:桂枝用于“心下坚”,其用量为三两,分三次服。

总结以上用量规律,桂枝用于外证者,如“汗出恶风”、“水气在皮肤中”、“少腹弦急”、“少腹急结”等,每剂用量为三两以下;用于气上冲者,每剂用量为四至五两;用于“身体疼烦”、“骨节疼烦”、“诸肢节疼痛”等,每剂用量为四两;用于“心中痞”、“心下痞坚”、“心下坚”、“胸胁支满”,每剂用量为三两以下;用于“自冒心”,每次用量为四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导读:本文收集了麻黄汤的条文,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失治误治后处理,麻黄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麻黄汤条文】 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 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 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浅析

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浅析

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浅析作者:袁钟瑜黄千千蒋岚赵海婷赖润民吴宏东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第04期摘要:目的根据古代文献中麻黄汤类方的运用情况,总结其运用规律。

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麻黄汤类方的运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历代文献中麻黄汤类方的运用范围由外感风寒表实证扩展至肺系相关疾病、水湿病、四肢痿痹病及其他类型病证的治疗,但均与肺脏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均通过宣降肺气,调畅气血,达到祛邪外出的目的。

结论麻黄汤类方以宣肺为中心,可用于多种类型病证的治疗。

关键词:麻黄汤;类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图分类号:R289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32-02麻黄汤,首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其辛温发汗解表之功主治太阳伤寒,柯韵伯谓之“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

在临床,其类方被广泛用于各种内伤杂病的治疗,笔者对麻黄汤类方证治规律总结如下。

1宣肺平喘善治肺系疾病麻黄汤中,君药麻黄为肺经专药,其类方多用于治疗肺系相关病证。

如首见于《伤寒论》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以经典的麻黄石膏相配宣泄肺热,主治肺热壅盛证;见于《和剂局方》的三拗汤,为麻黄汤去桂枝,主治风寒咳嗽,气促痰多;见于《和剂局方》的华盖散,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紫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主治风寒咳喘痰涎。

在后世方书中,此类方剂多根据具体病证之寒热虚实进行加减运用:偏于寒者,加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偏于热者,加石膏、黄芩、桑白皮;痰多者,加橘皮、半夏、生姜;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人参、大枣。

麻黄汤类方治疗肺系疾病,其意非温、非润、非补、非泄,而在于恢复肺气之宣降。

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此番生理功能均有赖于肺气的正常宣降。

同样,在病理状态下,无论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需宣降肺气,其次方可言补泄温清。

此类方剂对于咳逆上气具有较好的疗效,如《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1],现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麻黄类方的运用

麻黄类方的运用

麻黄类方的运用学经方,是需要经验共享的。

所以,我一直主张大家有经验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共同提高。

今天呢,我也来介绍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还有一些我收集到的资料,主题是讲一讲麻黄类方的临床应用。

在座都有不少临床高手,在麻黄的应用方面你们都有独到的经验,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对麻黄方的重视。

关于麻黄麻黄是我们中国一种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利水消肿药,同时也是一种兴奋剂。

大家知道,冰毒主要来源于麻黄,是从麻黄素里面提取的。

在经方中间,麻黄方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伤寒论》里面麻黄方有14张,《金匮》里有13张,像其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都是经方中的重要方剂。

麻黄这味药,大家确实都很害怕用,尤其我们江苏苏州这一带,用麻黄非常小心,不敢多用。

记得我学医的时候,老师也反复强调,麻黄不能过量,用五分、八分,用一钱。

还有人不敢用麻黄,只是用麻黄水来煎煮浸泡大豆黄卷来代替麻黄使用。

因为确实有用麻黄以后导致虚脱的病例。

清人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一个五岁的孩子,生肺风,一开始先用麻黄三分没有效果,然后加量加到五分,五分又不行,到第三诊他用七分,好,这个七分麻黄下去以后,这个小孩额汗如珠,脉已脱矣,结果赶快用人参、五味子、牡蛎、龙骨来救脱。

后来一查原来用的药,哦!前面两诊用的麻黄都是假麻黄,第三回才是真麻黄,真麻黄七分就已经过重了。

这个医话提示真麻黄发汗确实非常厉害。

清代陆定圃著的《冷庐医话》也说当时有个医生,看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非常喜欢,奉为秘本。

他见许叔微擅用麻黄汤,他也学着用。

一个女子热病无汗,他就用麻黄汤,结果病人汗出不止,最后人死了。

在美国,麻黄是禁用的。

为什么呢?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麻黄是作为减肥药被广泛使用的。

美国的胖子非常多,减肥在美国是一大行业,他们用麻黄减肥,但是没有按照我们中医使用麻黄的指征来使用,结果出了问题。

九四年美国的一次网球赛上有一个妇女死亡,后来一查,发现与服用一种含有麻黄的减肥药有关。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或本有外感伤寒,但是身体本身湿气又重,这个可能出现身体痛,还不是一般的痛,是烦痛,痛得比较厉害,看医圣仲景给了什么解决方案。

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剂、剂量速记:麻黄汤+白术四量六经:太阳太阴合病病机:伤寒、表实;里证:湿;原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症状:●身烦疼;同时应有恶寒、发热、无汗等;●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方解:麻黄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

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

麻黄与白术相伍,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是治疗湿病微微发汗的具体体现。

白术还是苍术?麻黄汤中加白术对麻黄汤本身的发汗功效有一定制约作用;麻黄汤中加苍术则对其发汗功效有一定促进作用。

因此处方时需把握好方中各药的用量,使治疗目的是“微汗”出。

从中药的升降特性来看,术升苓降。

苍(白)术之升有助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而茯苓之降有碍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

因此,麻黄加术汤不可以苓代术。

类方鉴别:1、麻黄加术汤VS四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祛风散寒除湿,开太阳之表,治头、身、关节疼痛,加苍术运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

四味相合,为九味羌活汤中的四味。

临床上,以四味羌活汤治疗“湿家身烦疼”,较麻黄加术汤灵动、效捷。

且四味羌活汤的燥热之弊小于麻黄加术汤。

麻黄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举隅

麻黄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举隅

★艾梓黎1 蒋小敏2*(1.院 南昌 330006)摘要:麻黄是常用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要药。

既可宣降肺气、关键词:麻黄;伤寒杂病论;治疗应用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伤寒论》中配伍麻黄的方证有15方,条文共24条。

在太阳病篇,共有9方: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阳明病篇中有一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少阴病篇有2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厥阴病篇中有一方:麻黄升麻汤。

这些方大多用于伤寒表实证,个别方用于湿热发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证。

1 发散风寒《本草正义》和《本草通玄》中关于麻黄的论述均指出:麻黄轻清上浮之品,为发汗解表之第一药。

名之为第一药者,即它药不可替代。

其次,结合麻黄的性味归经,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开宣肺气,透达腠理以发汗。

故古有称麻黄为“发汗解表之第一要药”之说。

《伤寒论》中第35、31条文都论述了伤寒表实证中麻黄发散风寒的应用,涉及到的方有麻黄汤、葛根汤二方。

而在少阴病篇中麻黄用于治疗太少两感,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如在《伤寒论》第35条中,指出以麻黄为君药的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麻黄汤八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其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风如第31条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气不利所致。

于桂枝汤针对其主证“无汗,恶寒”做出相应配伍,主以麻黄发汗祛邪解表。

《伤寒论》中第38、23、25、27条条文中的大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中麻黄既有发散风寒之意,又可辛散郁热治疗表郁证,故归为发越郁阳。

在少阴病篇中,麻黄与附子相配,治疗太阴少阴两感。

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麻黄儿科应用现代药理麻黄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草质茎。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

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

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商品因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

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近年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皆认为麻黄有止遗尿作用。

现对其各种功效在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1 发汗解表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之作用。

《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

陶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之第一药。

《本草通玄》亦指出:“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

麻黄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

药理研究,当人体暴露于高温1.5~2小时后,给予麻黄碱50~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麻黄对人有中等度的发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1]。

儿科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但使用时要因人因时制宜。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对于汗液调节作用不足,平素容易出现多汗,若是夏季,汗出更多。

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麻黄宜慎用。

常用的发汗代表方剂如麻黄汤。

2 宣肺平喘《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治疗属寒饮郁肺的咳喘证。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王庆国给你总结了张仲景的应用麻黄心法

王庆国给你总结了张仲景的应用麻黄心法

王庆国给你总结了张仲景的应用麻黄心法在一般的记载之后,我想谈一淡张仲景先师是怎么应用麻黄的。

在仲景的著作当中,麻黄的应用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1麻黄六效:第一,发汗。

这个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这是用来发汗的药。

用来治疗太阳伤寒的表实证,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这是大家常常说到的麻黄汤证,第一个作用就是用来发汗的。

第二,平喘。

第三,止咳。

第四,消肿。

我们现在学的《中药学》上说它有发汗、平喘、消肿、利尿的作用。

第五,它可以退黄。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黄疸,在《千金要方》当中的麻黄醇酒汤,也是用来治疗黄疸的。

第六,麻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效是止痛,它主要治疗风湿历节这些疼痛。

归纳起来,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中,麻黄主要有以上六功效。

2功效基础:麻黄可以通达气血,宣发阳气,它有通经的作用,宣发肺气,通表里内外,通人体的四肢百窍。

这是麻黄达到发汗、平喘、止咳、消肿、退黄、止痛作用的原因。

大家想一想,每一个功效都和它通达气血、宣发肺气、宣发阳气有关。

张仲景本身没有说麻黄有通达气血,宣发肺气的作用,他只是说了一句话,他说:“以麻黄发其阳故也。

”麻黄可以发人体的阳气,所以再往下推,麻黄的功效主要是用来发越人体的阳气。

它的功效达到这六种作用,是由于它发越阳气;它有副作用,也是由于它发越阳气。

两三岁的小孩,体若燔炭,我们可以汗出而散,如果出不来汗,舌质不是那么红,你可以用麻黄,10g麻黄小孩吃了没有任何关系,两岁的孩子发出汗来就好了。

但是,如果是一个高龄的老人,八九十岁了,你用上10g麻黄,你心里必须要有底。

这个人很有可能就一汗而亡,这个人是心衰,或者是先天性心脏病,面色特别的苍白,心脏功能不好,一汗下去之后他也可能回不来了。

如果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但他特别单薄,是一种豆芽样的体质,你给他用了麻黄,出了汗,他就会出现中寒,胃部发冷。

出汗那一阵可能觉得有点舒服,但是过了汗,肚子里面就冷了,这也是因为它透发里面的阳气于外造成的。

黄煌教授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

黄煌教授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

黄煌教授漫谈中医不传秘密之麻黄用量前面我们讨论过麻黄的破坚积聚作用。

黄煌教授从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原则讲解的麻黄量效关系,给临床医生用药用量又打开了思路。

张仲景用麻黄也有大量小量之分。

大量的麻黄发汗,比如大青龙汤治疗无汗烦躁,麻黄用到6两;除了发汗以外还可以利水,麻黄的利水作用也非常好,如越婢汤,一身尽肿,全身肿时麻黄用6两,6两的量是非常大的,按照1两等于3克的保守标准来换算的话,6两就是18克麻黄,但现在我们用麻黄都没有用到这个剂量。

我也看到过很多报道,大剂量使用麻黄以后,很多浮肿就消退了。

据说这次流感有很多人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中麻黄有5分,用2~3克不起作用,还是要大剂量使用。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了当年毛主席在青岛感冒,发烧不退,西医没有办法,请山东老中医刘惠民,刘惠民看到主席体质非常好,就用大青龙汤,两剂病愈,主席非常高兴。

小剂量麻黄张仲景怎么用?他用来治痒。

如桂麻各半汤,麻黄只能用1两,合6:1的比例。

这个张仲景是有讲究的,技术含量非常高。

这些汉朝的东西我非常喜欢,为什么?求实!大家有机会可以到江苏徐州龟山汉墓看看,那里的两个甬道中心线一直到西南才相交,也就是说这个甬道搭得非常直,塞在甬道里面的石块天衣无缝,我们只能惊叹汉朝工匠们的高超的技艺。

同样,我们能从量上看出经方的精妙之处,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对用量不是很关注。

清代名医陈修园讲的“下手工夫”就是技术型的东西,现在我们都不大重视了。

并不是说不要研究理论,理论是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技术,所以从张仲景的用药来看,用量上的变化非常大,而且都很讲究。

桂麻各半汤用来治痒时麻黄用小剂量1两,温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这里麻黄是不能大量使用的,按小剂量用1两,疗效确实不错。

我用麻黄比较多,现在的人缺少运动,饮食过分肥腻,所以麻黄证也越来越多。

据说现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越来越多,有些大学生脸上痘痘老是不退,月经两三个月不来,体毛变多,体重增加,怎么减肥都无效,检查发现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伤寒论》发汗定喘罗汉--麻黄】

【《伤寒论》发汗定喘罗汉--麻黄】

【《伤寒论》发汗定喘罗汉--麻黄】麻黄麻黄在十八罗汉里面它叫发汗定喘罗汉。

能发汗,能定喘。

第一个谈谈发汗,麻黄在《伤寒论》里面是发汗药,首屈一指的药。

往往人们对麻黄不够理解,或者对它不信任,见之如虎、如蛇蝎,认为麻黄发汗会造成亡阳,出汗多了就亡阴,阳气外脱,不就亡阳了吗?先亡阴后亡阳,既亡阴又亡阳。

麻黄这个药并不是虎狼药,发汗时单用它不行,配上桂枝才行,但量不要很大,不会引起亡阳,这个我在临床上有经验。

桂枝虽然也是辛温解表的药,但桂枝的发汗作用不行,不配麻黄不行,如果桂枝的发汗作用可以,用桂枝治疗中风,中风本身就有汗,你再发汗,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伤寒无汗可以发汗,可是中风有汗呀。

所以讲桂枝的时候再讲这个作用。

在《伤寒论》的条文上,有这么两条:发汗或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配麻杏石甘汤、麻杏甘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汗出还用麻黄吗?用麻黄、杏仁、甘草。

汗出而喘又用这些东西,看来出汗的人不忌麻黄呀。

说明麻黄不是虎狼药,所以不要怕麻黄,在北方来说麻黄一副药用到10克,是司空见惯的,太普遍了。

麻黄汤的第二个作用是利水、促小便,《金匮要略》里面的桂枝甘草麻黄汤就是利尿的。

麻黄量小了利水作用不明显,量大才明显。

江苏淮阴温病派的吴鞠通前辈治了一个水肿病,一副药用了近100克麻黄,很快小便下来了,一夜之间解了一大盆,水肿消去一半,这是很明显的例子。

我们有时治肾炎、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就不敢用麻黄,一是担心麻黄用量大了会亡阳,再一个担心麻黄能升血压。

可有的伤寒家就用,而且用麻黄很有效。

我就琢磨:麻黄发汗,能解决水肿,用麻黄汤治水肿、治肾炎,这个很好理解。

但是使用后水肿下去了,血压也降了,难道麻黄还降血压吗?这是个谜团,后来通过再学习我才知道,因为它和桂枝配在一块,桂枝本身能降血压,就能抑制它升血压的不良作用,窍门在这里。

麻黄还能定喘,能缓解气管痉挛,治哮喘效果很好。

内伤一般不用它,但是老慢支可以用,用量要小,要配上紫菀一起用,痰多配葶苈子、白芥子,很有效。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标签:麻黄;伤寒论;张仲景;剂量中医是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观察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体产生生理病理的变化,并且采用灵活的辩证方法进行防治疾病。

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根据汉代的度量衡和经方的药量换算,《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剂量换算成当今一次治疗量为:汉1斤等于250g,1两等于15.625g,1铢等于0.65g[1]。

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1麻黄六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阳郁里热为基本病机。

2麻黄四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浅析《伤寒论》中剂量变化时主治的变化

浅析《伤寒论》中剂量变化时主治的变化

浅析《伤寒论》中剂量变化时主治的变化浅析《伤寒论》中剂量变化时主治的变化关键词:《伤寒论》剂量主治摘要:经典著作《伤寒论》用药不过数十味,组方不过百余个,但疗效之显著令人折服。

究其原因与张仲景选药之精当,配伍之严谨有很大的关联。

本文通过对其中几对组方相同但剂量不同的方剂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药量变化与主治病证的关系,提示医生们在临证中要根据不同病证而给不同的剂量,从而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

正文:作为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开创了辨证组方的先河,全书内容贯穿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辩证法思想,系统论述了六经辨证体系,六经中每一个病中又包括若干个方证,随证立方遣药,每一证必有一方,方以药为核心,药又以剂量为标准。

《伤寒论》中选用的药物不足百味,虽未明确提出八法,但八法的内容却贯穿始终,而且对药物剂量的确定也极为严格,不少方剂只因药物剂量的调整,作用就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主治病证的变化,可以看出仲景用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对《伤寒论》中六对方剂中药物剂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来体会张仲景组方用药的巧妙。

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方剂组成:均有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剂量:桂枝汤用桂枝三两,桂枝加桂汤用桂枝五两,其余相同。

主治: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总方,为仲景群方之首,方中桂枝、大枣、生姜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加之服药后啜饮热稀粥,以助药力,使邪随汗而解,属汗法范畴。

本方中的桂枝作用在于解表,当与芍药配伍时,发挥解肌发汗和调和营卫的功用,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若与麻黄配伍,则辛温散寒,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

而桂枝加桂汤则治疗心阳不足,下焦寒气上冲之奔豚气,本方重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加大桂枝用量是为了通心阳而平冲逆,配以甘草,更佐姜、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以镇下焦水寒之气而降冲逆;芍药破阴节,利小便,去水气。

此时重用桂枝来温阳化水止冲。

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方剂组成:均有半夏、黄芩、干姜、黄连、大枣、人参、炙甘草(《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无人参,但考《千金》、《外台》用此方皆有人参,《金匮要略》用本方也有人参)。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临床用法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临床用法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临床用法哈金旭【摘要】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为11个类型,来探讨麻黄的用药法度。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而入,肺主肌表,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难达。

麻黄辛温,性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

故凡肌表壅遏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选用麻黄。

在组方中麻黄无论或主或从,总不离发表启腠之功,正中表证病机。

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3(000)022【总页数】2页(P150-151)【关键词】《伤寒杂病论》;麻黄;辛温;开腠达邪【作者】哈金旭【作者单位】陇南市卫生学校,甘肃武都 74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 解表散寒《伤寒论》35条提到“太阳病,头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病机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袭肌表而成,证型因感邪轻重大抵为在表、半表半里、表里同病3类。

“邪在表者,汗而发之”,开腠理非辛温莫达,故凡表肌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麻黄。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

方剂选用麻黄汤。

方解:麻黄苦辛温,为肺经专药,有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功,为全方之首。

桂枝佐麻黄发汗,杏仁佐麻黄平喘,炙甘草调和诸药,使其宣散而不伤正。

临床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感冒等。

2 解表清热《伤寒论》63条提到“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用麻杏石甘汤”。

病机为:风热袭表(或风寒郁而化热),邪热犯肺。

主证:高热寒战,胸痛咳嗽,鼻煽气喘,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方剂选用麻杏石甘汤。

方解:麻黄解表宣肺,有“火郁发之”之义;配石膏辛寒,直清里热;杏仁苦降,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与石膏合用生津止渴,调和寒温宣降。

临床多用于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如流脑、流感、急性支气管炎和病毒性肺炎等。

3 解表行水《金匮要略·水气病篇》21条提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越婢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剂量

伤寒论中的剂量

伤寒论中的剂量《伤寒论》中的剂量研究:历史、演变与实践一、引言《伤寒论》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学著作,由张仲景所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来对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

这本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提供了治疗伤寒病的有效方法,更在于它通过对不同病情采取的具体治疗策略和相应药物使用技巧的详细描述,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中,剂量问题是《伤寒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伤寒论》中的剂量问题,包括其历史背景、主要药物分类与剂量关系、剂量演变与调整、实际案例分析以及现代应用与进展。

二、历史背景《伤寒论》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剂量概念和规定深受古代医家的影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疾病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使用技巧。

其中,剂量问题被视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主要药物分类与剂量关系在《伤寒论》中,主要药物包括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剂量与疗效密切相关。

例如,桂枝汤中的桂枝和芍药的比例,以及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的比例,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通过对这些药物剂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中的治疗思想和用药技巧。

四、剂量演变与调整历史上,针对伤寒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这些调整可能会带来疗效的差异和变化。

例如,在明清时期,由于气候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伤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上升。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医生们对《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进行了调整,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如药物过量导致的患者身体损伤等。

因此,对于剂量的调整必须谨慎,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五、实际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中的剂量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具体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在某个案例中,一位患者感染了严重的风寒感冒,医生根据《伤寒论》中的理论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并使用了适量的麻黄汤进行治疗。

浅谈伤寒本草麻黄篇

浅谈伤寒本草麻黄篇

浅谈伤寒本草麻黄篇本草真源中麻黄,草麻黄和木贼麻黄真的不一样麻黄,在伤寒论中运用了14次,主要运用于麻黄汤、小青龙汤等中,发汗,泻肺火。

常和桂枝、甘草、附子等配伍运用。

麻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

气味苦、温,无毒。

入膀胱、肺经。

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水肿等。

麻黄汤(伤寒论中用量)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枚,汤泡,去皮尖及两仁者伤寒本草麻黄来源麻黄,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龙沙”,《名医别录》中称其为“卑相”,“卑盐”。

“黄”是指麻黄药材在贮存一段时间后或晒干色会变黄,“麻”是指麻黄药材表面粗糙,像麻布,故名。

这两个字就描述出了麻黄药材的基本特征,表面粗糙,触之如麻,色偏黄。

▲麻黄表面粗糙(图片来自网络)麻黄,药典收录的来源有三个,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干燥的草质茎。

古时对于植物的记载不明确,在《酉阳杂俎》和《图经本草》中有对麻黄的植物描述做了描述,经过考证认为古时所用麻主要为草麻黄。

在《证类本草》所绘制的同州(今陕西)、茂州(今四川)麻黄,结合植物的地理分布来看同州麻黄可能是木贼麻黄,茂州麻黄可能是异株矮麻黄和单子麻黄。

从各本草著作中的描述看来,以前所用麻黄主要为草麻黄。

在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麻黄属的植物也被当作麻黄使用,如丽江麻黄,山岭麻黄,藏中麻黄,单子麻黄等。

其中丽江麻黄和山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被四川中药材标准收录为麻黄草。

伤寒本草麻黄品质麻黄的三种来源,其中木贼麻黄基本没有什么产量,现在市场上主要为草麻黄,中麻黄有少量的产出。

这一点也和古时的用药习惯相符,主要用草麻黄,草麻黄中含有的生物碱含量(主要有效成分)也较高。

最早在《名医别录》提到麻黄:“生晋地(今山西地区)及河东。

”以山西的麻黄为胜,后来产地又多有变化,多地都有麻黄产出。

宋代《本草图经》提到:“今近京(指开封) 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

”麻黄又以河南等地产的麻黄为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伤寒论》中麻黄剂量变化及应用规律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标签:麻黄;伤寒论;张仲景;剂量
中医是从动态的、整体的角度观察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人体产生生理病理的变化,并且采用灵活的辩证方法进行防治疾病。

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方名为:麻黄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升麻汤。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对于病因、病位、病性不同,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也各异。

麻黄多者达六两,少者十六铢,根据汉代的度量衡和经方的药量换算,《伤寒杂病论》的药物剂量换算成当今一次治疗量为:汉1斤等于250g,1两等于15.625g,1铢等于0.65g[1]。

本文根据仲景应用麻黄的剂量变化,试分析其应用规律。

1麻黄六两
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为伤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阳郁里热为基本病机。

2麻黄四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此为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3麻黄三两
3.1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伤寒论》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此为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脉紧;邪袭太阳经脉,经输不利,今项背强几几,表明邪郁较重,因此应用麻黄,在于发汗解表,调和营卫,以治其本,葛根辛散祛邪,升津舒经,是欲发其汗,而必顾护阴津。

3.2葛根加半夏汤:发汗解表,降逆止呕《伤寒论》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此条乃太阳伤寒兼阳明呕逆证治。

风寒束表,内迫阳明,导致胃气上逆。

应用麻黄辛温发汗,解除寒闭,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

3.3麻黄汤:辛温发汗,散寒解表《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4麻黄二两
4.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热除烦以退黄《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此为阳黄兼表证。

证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4.2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解表《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此为少阴病兼有表证初期。

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

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

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气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2]。

4.3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伤寒论》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此为少阴病兼有表轻证。

麻黄附子汤中以附子固护表里之阳,且助麻黄、甘草通阳散邪。

俾邪出而真阳不出,即开鬼门之变法也。

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

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

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

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迳庭也。

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5麻黄一两
桂枝麻黄各半汤: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伤寒论》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以小剂量麻黄汤辛温开泄,小剂量桂枝汤调和营卫,为辛温发汗的轻剂。

6麻黄十八铢
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熱。

《伤寒论》28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条论述的是表郁生热轻证。

此汤亦即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减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发汗,去之;石膏能去虚热,故加之。

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

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

7麻黄十六铢
桂枝二麻黄一汤: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伤寒论》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此条文为太阳病服桂枝汤的两种转归及证治。

本方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d再发者。

其寒热发作次数少于桂麻各半汤,是邪正相争更趋缓和,正虚邪微程度更明显,治以辛温解表,微发其汗[3]。

《伤寒论》中麻黄的剂量分别为六两、四两、三两、二两半、二两、一两、十八铢、十六铢,八种剂量,麻黄的用量也不同,其作用及作用强度不同,如峻汗、发汗解表、发越郁阳、微发其汗、小发其汗等。

《伤寒论》中麻黄的剂量分别为六两、四两、三两、二两半、二两、一两、十八铢、十六铢,八种剂量,麻黄的用量也不同,其作用及作用强度不同,如峻汗、发汗解表、发越郁阳、微发其汗、小发其汗等。

然辨证不同,其配伍亦各异,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

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辨证、用量、配伍、选药,不可偏颇。

因此观察人体疾病的动态演变,变化药物的剂量及药物的配伍而施治,彰显中医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郝万山.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3(3):48.
[2]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2.
[3]清柯琴.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