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江经济带六大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9-04 08:57

收藏分享到: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及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认为,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坚持”: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挖掘发展的内在活力;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增强发展的支撑与动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及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

打造长江经济带,规划应先行,科学论证,统筹制定长江流域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布局和优化升级发展规划;长三角龙头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两横轴”发展规划;“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和“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四大城市发展规划;现代新型战略产业体系和“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科技医药卫生创新体系、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规划。力争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补充衔接、完善配套,最终形成区域统筹、产业互补。

建议国家及有关省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团队和智力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对长江经济带有深入研究和高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专门负责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环境、项目论证等评估、验收,工程质量监测考评,政策法规研究建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攻关、技术人才培训等,努力为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系列服务。

二、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优势与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各区域产业特色,集成优化长江流域产业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分工互补、差异发展。要在省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衔接配套的产业布局和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联手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布局匹配、衔接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沪、苏、浙下游地区应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型战略产业及现代金融、国际贸易、综合运输、文化创意等科技、新型服务业为主,积极推进产业提升,不断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湘、鄂、赣、皖中游地区应以发展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冶金机械、电子信息和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科技创新等产业为主,依托皖江城市带、湘南、荆州三个国际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各地产业园承接下游产业转移及延伸、项目合作,不断提高其在国内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云、贵、川、渝上游应发展医药化工、纺织机械、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及特色产业为主,依托“三线”基础的装备制造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及重庆沿江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中下游产业转移与项目合作。

全流域应大力推行跨行业、跨区域、跨省市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冶金电力、新型材料、物流运输、金融贸易、旅游文化、科技信息等产业和企业间的强强联合,组建战略联盟或跨省跨国公司,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长江经济带国内外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以健全配套互通的基础设施为前提,形成加快发展的硬环境

打造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应坚持以长江水运为切入点,以水运陆运为龙头,以长江经济带为枢纽,以“两横轴”(上海—成都、上海—昆明两条通道)、“三区域”(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四节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大城市)、“五纵轴”(南京至杭州、合肥至南昌、武汉至长沙、重庆至贵阳、成都至昆明)为依托,构建“水、铁、公、空、管”“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要以大城市为核心,以内接外连放射状的周边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中心的通道布局为依托,以区域交接处或断头路建设为突破口,以推进产业空间集聚、跨区域交流协作为目的,打造高效、畅通、便捷的“3小时高铁城市群交通圈”、“2小时城市群内城际交通圈”和“1小时都市区交通圈”,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提供“快进快出、大进大出”的运输安全网。

以上海、武汉、重庆三大城市群为依托,加强三大航运中心合作联运长江黄金水运通道、河海港口联运通道与港口建设及省会城市间、省级与国际间航空航线和港群建设,努力打造以长江航运为主轴,以汉江、湘江、赣江、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江运河与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为补充的长江干支流内河航道体系,实现长江水运港口集群化和集约化;建设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国际航空枢纽及国际物流中心,形成面向全球、辐射内陆、衔接公铁的轴幅式航空网络。

建议尽快组建长江经济带“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的交通运营集团公司,负责长江经济带的运输物流及港口、码头、机场、路站的建设和营运管理,促进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保障,管理是关键。要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标准、共享共建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公司运作、民间参与;积极创新融资渠道,完善提升BOT、BT等投融资模式,试行ABS模式,强化投融资质量和全程监管,预防投融资风险,通过发放政府、公司、企业债券,采取资产抵押、贴息、担保、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构筑多元一体投融资平台,力争实现投融资机制科学化、渠道多元化、平台一体化,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