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知识过关检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提升版检测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提升版检测题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提升版检测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日常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指待人处事真诚,言必信、行必果,。

(2)只有与国家和人民,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3)古典文献中的人文主义从文本到课堂,从课堂到人生,从人生到社会,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与今天的古典诗词启蒙热情,何尝不是?A.一言九鼎休戚相关异曲同工B.一诺千金休戚与共殊途同归C.一诺千金休戚与共异曲同工D.一言九鼎休戚相关殊途同归思路解析: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所许诺言信实可靠。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根据语境,应选B项。

答案:B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环境监测司、核电安全监管司等单位联合组织国家民用核设施检查团,将开始对我国大陆境内运行的三大核电站基地开展安全大检查。

B.近年来,房地产调控屡屡成为“空调”。

如何理顺“食利者”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降房价的政令在传递中不至于出现太大的梯层衰减现象,仍是当下必须直面的难题。

C.新的3D电视系统突破了过去的各种局限,专门观看时无须佩戴眼镜,而图像分辨率更高,画质也更加清晰。

D.所谓“皮革奶”,是利用已经废弃的动物皮革制品、动物毛发水解为皮革水解蛋白后,混入到牛奶中,以提高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思路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在“生态环境部”前加“由”,在“国家民用核设施检查团”前加“的”。

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知识练习题j

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知识练习题j

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知识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正确的一项是()A.单于愈益欲降.之降:投降B.独.畏廉将军哉独:只是C.衡下车,治.威严治: 治理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答案:C (A 使动用法,使......投降。

B 副词,难道。

D 判处。

)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宁许以负.秦曲 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秦贪,负.其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C.幸.蒙大恩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而君幸.于赵王君因.我降答案:DA:使动,使......承担/依仗,凭借。

B:因为/在......的时候。

C:幸而/宠幸。

D:两句中的“因”均为“通过、经由”。

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B.兄弟并为.郎廉颇为.赵将C.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D.而君幸于.赵王拜送书于.庭答案:B A.用/因为B.均为“担任”C.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表停顿D.表被动/介词,在4、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C.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假使)D.妙尽璇机之正.(正确)答案:D 正:道理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①常从容淡静②言甚详明③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④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⑤汉亦留之以相当⑥武等实在⑦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⑧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⑨虚心欲相待⑩覆盖周密无际A.①③④⑤⑨ B ②⑤⑥⑨⑩ C.①⑥⑦⑨⑩ D.③④⑤⑥⑧答案:A ②⑦⑧不是古今异义词。

6、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如奉璧奏秦王奏:呈献,进献B.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礼品C.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判罪D.上下肃然,称为政理政理:政治管理答案:D 解析:政理:政治清明。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遗.赵王书(送给)相如奉璧奏.秦王(进献)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拜访)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道歉)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唯独)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偷偷地)D.求人可使报.秦者(报复)臣请就.汤镬(接受)答案:A(B.拜:任命或授予官职。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试卷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试卷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试卷高一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测试卷(2013、06 )一、文言选择题。

(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得一项就是() A .召有司案图C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古今异义得一项就是A .明年复攻赵 C .衡下车,治威严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活用归类正确得一项就是(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 .遂乃研核阴阳 ( )B .皆为陛下所成就. D .君不如肉袒服斧质请罪. )③其一人夜亡④单于壮其节⑤且庸人尚羞之 ⑥皆共目之 ⑦反欲斗两主 ⑧大将军邓骘奇 其才 ⑨卒廷见相如 ⑩舆归营, ___________________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曰:“不若也。

”相如曰: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吾念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题。

(共44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 6— 9题。

(20分)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试卷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A .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C .⑦⑧/①②/③⑨/④⑤⑥/⑩ 4.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她三项不同..得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不同我见相如,必辱之A.■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虽才高于世,而 无骄尚之情 C . ■■秦强而赵弱 二、按课文内容默写。

(20分)于就 是 舍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B .①⑦/②/③⑨/④⑤⑧/⑥⑩ D .①④⑤/②/③⑨/⑦⑧/⑥⑩ 项就是() B .而君幸于赵王 D .何以复加?.得一项就是() {效死于前■ 游于三辅 -单于壮其节D:-其牙机巧制人 相 与 谏 曰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必修4文言知识检测 答案

必修4文言知识检测 答案

《必修4》文言知识检测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窃:谦词,私自、私下。

计:打算。

3.束:捆绑。

4.得:能够。

脱:免。

5.易:交换。

不:通“否”。

6.许:答应。

曲:理亏。

7.均:权衡、比较。

之:这。

8.负:担负、承担。

这里是使动用法。

9.负:凭借,倚仗。

10.决:必定。

负:背弃、违背。

11.负:辜负,对不起。

12.负:背着。

13.奏:呈献,进献。

14.示:给……看。

左右:指侍从。

15.却:退,这里指后退几步。

16.逆:违背、触犯。

17.庭:通“廷”,朝廷。

18.倨:傲慢。

19.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

20.谢:道歉。

21.案:通“按”,审察、察看。

22.特:只,不过。

佯:假装。

23.舍:动词,安置住宿。

24.衣:动词,穿。

25.约束:遵守约定。

26.间:小路。

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的意思。

27.介:个。

28.就:动词,接近。

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

29.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

孰:通“熟”,仔细。

30.因:由此,趁此。

遇:招待、款待。

31.卒:终于。

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

32.拔:攻下。

33.诀:告别,有准备不再相见的意味。

34.度:估计。

35.刃:动词,杀。

36.靡:退却。

37.怿:高兴,喜悦。

38.顾:回头。

39.顾:只是,不过。

40.寿:动词,向人进酒或献礼。

41.右:上。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42.徒:只、不过。

口舌:言语43.素:向来、本来。

44.已而:过了些时候。

45.相与:一齐,共同。

4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47.不肖:不才。

48.孰与:比……怎么样。

孰:谁、哪一个。

49.先:以……为先。

后:以……为后。

50.因:通过、经由。

51.引:延请。

52.引:牵、拉。

53.引:牵、拉,引申为“掉转”。

54.引:牵攀、招供。

55.引:拿、举。

56.并:都。

57.稍:渐渐。

58.数:屡次,多次。

59.当:抵押。

60.当:判处。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单元测评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文言文单元测评 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文言文单元测评(粤教版必修4)(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劲.弩/劲.敌槁.暴/竹篙.契.合/锲.而不舍B.氓.隶/流氓.鞭笞./舌苔.疏浚./逡.巡不前C.句读./读.书锋镝./嫡.亲舟楫./.缉.拿罪犯D.行.伍/行.业跬.步/硅.谷驽.钝/弓弩.齐发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jìng/jìng,gǎo/gāo,qì/qiè;B项,读音依次为méng/máng,chī/tāi,jùn/qūn;C项,读音依次为dòu/dú,dí/dí,jí/jī;D项,读音依次为háng/háng,kuǐ/guī,nú/nǔ。

答案:B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固然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是,部分地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印度博帕尔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无一不是前车之鉴....。

谁都不希望这些悲剧在中国重演。

好在国人已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呼之欲...出.了。

A.刮目相看B.饮鸩止渴C.前车之鉴D.呼之欲出解析:A项,“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B项,“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C项,“前车之鉴”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D 项,“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检测卷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检测卷

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共100分)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A、蔺(lìng)、袒(tǎn)、甚倨(jù)、睨(nì)柱、诈(zhà)佯(xiáng)B、毋(wú)行、廪(lǐng)食、蟾(chá)蜍(chú)、不怿(yì)、C、车辇(niǎn)、厚赂(lù)、征辟(bì)、左右皆靡(mǐ)、訾(zī)、D、伺(sì)机、帷(wãi)幄(wò)、弓弩(nǔ)、刎(wãn)颈(jǐng)之交、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空自苦亡人之地C.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辟公府不就(就:就职,上任)B.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拉)C.使人遗赵王书(遗:遗留)D.时汉连伐胡(伐:征讨)4、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愿以十五城请易壁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精思傅会,十年乃成C、而君幸于赵王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夫以秦王之威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强而赵弱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B、游于三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且相如素贱人,吾羞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单于壮其节C.妙尽璇机之正D.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天雨雪,武卧啮雪B.而相如廷叱之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D.其一人夜亡8.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秦王恐其破璧B.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C.空以身膏草野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9.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句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B.会于西河外渑池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验之以事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子卿尚复谁为乎?B.何以知之C.见犯乃死,重负国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二、课外阅读(共4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检测卷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检测卷

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共100分)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字音正确的一项是()A、蔺(lìng)、袒(tǎn)、甚倨(jù)、睨(nì)柱、诈(zhà)佯(xiáng)B、毋(wú)行、廪(lǐng)食、蟾(chá)蜍(chú)、不怿(yì)、C、车辇(niǎn)、厚赂(lù)、征辟(bì)、左右皆靡(mǐ)、訾(zī)、D、伺(sì)机、帷(wãi)幄(wò)、弓弩(nǔ)、刎(wãn)颈(jǐng)之交、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空自苦亡人之地C.不顾恩义,畔主背亲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辟公府不就(就:就职,上任)B.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引:拉)C.使人遗赵王书(遗:遗留)D.时汉连伐胡(伐:征讨)4、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愿以十五城请易壁B、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精思傅会,十年乃成C、而君幸于赵王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夫以秦王之威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强而赵弱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B、游于三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且相如素贱人,吾羞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单于壮其节C.妙尽璇机之正D.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A.天雨雪,武卧啮雪B.而相如廷叱之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D.其一人夜亡8.下列加点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秦王恐其破璧B.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C.空以身膏草野D.大将军邓骘奇其才9.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句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B.会于西河外渑池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D.验之以事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子卿尚复谁为乎?B.何以知之C.见犯乃死,重负国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二、课外阅读(共4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及答案

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质量检测试题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舍(shè)人??赠遗(yí)??? 奉(p ěng)璧往使???怒发(f ā)冲冠??B.睨(nì)柱??列观(gu ān)?? 左右皆靡(mí)????秦王不怿(yì)??C.煴(y ūn)火??弋(yì)?射??给(j ǐ)其衣食?????斧钺汤镬(huò)??D.脖颈(g ěng)??帷幄(wù)???傍(bàng)行八道????积年不徙(x ǐ)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坦露心扉 完璧归赵 藕断丝连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B.坚明约束 所向披糜 苦心孤诣 春宵一刻值千金C.屈节辱命 困顿穷厄 哀声叹气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D.合契若神 锐不可当 婉言辞谢 受之有愧,却之不恭3.下列词语中加点语素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束.(捆绑)君归赵?完.(完整)璧归赵?怒发冲.(顶起)冠?请指示.(指令)王??B.坚明.(明确的)约束?孰.(仔细)计议之?欲刃.(砍杀)相如?厚赂.(送礼)单于??C.以状语.(告诉)武?马畜弥.(弥漫)山?法令亡.(忘记)常?泣下沾.(沾湿)衿??D.璇机之正.(道理)?周密无际.(边际)?幽微难明.(看清)?一时收禽.(飞禽)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见”,意义和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见.犯乃死,重负国5.对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引”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B.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引:牵拉)C.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引:邀请)??? D.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引:拔出)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B.乃使其.从者衣褐 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C.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天蛮夷,何以汝为.见D.以.精铜铸成……形似酒尊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句相同的一项是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B.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C.验之以事,合契若神??????????????????????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被动词的一项是A.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B.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C.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四)班级姓名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可予不2.召有司案图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不顾恩义,畔主背亲5.员径八尺6.武父子亡功德7.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二、解释加点的词1.扶辇下除.2.衡少善属.文3.阴知..奸党名姓4.连辟公府不就. 5.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左右皆靡.7.臣等不肖..8.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9.于是秦王不怿.10.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1.秦贪,负.其强宜.可使12.决负.约不偿城 13.肉袒负.荆 14.引.佩刀自刺16.礼节甚倨.17.相如虽驽.18.单于使使..晓武19.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0.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21.请指示..王22.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23.虞常果引.张胜24.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2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26.武帝嘉.其义.2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侯百余人俱.28.副有罪,当相坐29.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30.如惠语以让.单于31.子为父死,无所恨.32.称为政理..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2.怀.其璧3.赵王鼓.瑟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5.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 为刎颈之交.7..舆.归营8.因泣.下霑衿9.单于壮.其节10.欲因此时降.武11.杖.汉节牧羊 12.诚甘乐.之13.大王必欲急.臣14.左右欲刃.相如四、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1.相如素贱人2.求人可使报秦者。

3.乃设九宾于廷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独畏廉将军哉?6.何以知燕王?7.今君乃亡赵走燕。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见犯乃死,重负国10.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11.验之以事12.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1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五、相关文化常识1.舍人..2.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

必修四文言文单元基础知识测试题

必修四文言文单元基础知识测试题

必修四基础知识测试题班次学号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忤.逆wǔ前合后偃.yǎn 铁杵.chǔ哥哥行.hángB.罪愆.qiān 繁衍.生息yǎn 搵.擦wèn 愠.怒yùnC.谂.知shěn 熟稔.rěn 诡谲.jué鹬.蚌相争yùD.蕴藉.jiè杯盘狼藉.jí笑靥.yǎn 梦魇.yǎn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吊丧.sāng 属.文zhǔ郓.城jùn 连辟.公府bìB.更.嫁gēng 汤镬.hùo 摈.弃bìn 乞骸.骨héC.负荆.jīng 渑.池miǎn 避匿.nì檠.弓弩qíngD.刎颈.jìng 陛.下bì节旄.máo 礼节甚倨.jū3.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A.涔涔.. cén 包庇. bì苌.弘化碧 cháng 前合后偃. yǎn B.埋.怨 máī罪愆. qiān 羽扇纶.巾 lún 未雨绸缪. miùC.遗.赵王yí列观.guàn 杳.无音信yǎo 毋.wù庸置疑D.勾当 gòu 雪茄.jiā左右皆靡.mí一蓑.suō烟雨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金榜提名凤帘翠幕盗跖避匿B.良晨好景完壁归赵和谐宁谧C.良莠不齐吻颈之交淋漓努钝D.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伺候弥补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毕业典礼上,校长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说得冠冕堂皇....,台下的学生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B.清政府当时在财政上也已捉襟见肘....,根本无力与侵略军继续作战了;C.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D.日本侵略军挑起战争,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反抗,最后不得不宣布无条件投降,真是祸起萧墙....啊;6.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A、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指的是哈姆莱特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B、“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白朴、纪君祥、王实甫;C、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朝,盛行于唐代;D、元杂剧每本戏由一个演员主唱;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7.下列对元杂剧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每本通常四折; B.“楔子”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在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序幕;C.杂剧的每一折都由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正宫”“端正好”都是宫调名;D.元杂剧角色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A、我见相如,必辱.之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9、下列各组中划线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身战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B、不顾.恩义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C、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D、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10、下列各组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虽才高于世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以精铜铸成验之以事C、今君乃亡赵走燕乃前曰:“璧有瑕”D、因入京师,观太学伺者因此觉知11、下列划线字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是:A、皆为陛下所成就扶辇下除B、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于是相如前进缶C、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武使匈奴明年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璧有瑕,请指示王12、下列划线字中不全是通假字的是: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B、空自苦亡人之地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员径八尺形似酒尊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13、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未之有也D、果地震陇西14、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B、见犯乃死,重负国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而君幸于赵王15、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16、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A、衡少善属文连缀所居之官则积年不徙改变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走下车子C、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手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大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道歉17、下列划线字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是: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②舍相如广成传舍③于是相如前进缶④欲因此时降武⑤孺卿从祠河东后土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⑦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⑧大将军奇其才A、①/ ②③⑤⑦ / ④ / ⑥⑧B、①②③ / ④⑤⑥ / ⑦⑧C、①④⑤ / ②⑥⑦ / ③⑧D、①⑧ / ②④⑤ / ③⑥ / ⑦18、下列划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嘴巴和舌头B、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妹妹C、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向来厚道D、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老实诚恳19、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静女其姝北风其凉B、黄鸟于飞之子于归C、言笑晏晏父母之言D、何以过陵羌笛何须怨杨柳20、下列句子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况陛下春秋高译:况且陛下年纪老B、与武决去译:和苏武坚决前往C、举孝廉不行译:被举孝廉,没有去应荐D、验之以事译:用事实来检验21.下列各组语句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②戍卒叫,函谷举B.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师不必贤于弟子D.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②古之人不余欺也2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设九宾礼于廷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且秦强而.赵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以.予故,咸以愚辱焉2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比……怎么样B.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佯为:装作C.苟信然,则天之高邈……信然:相信是这样D.上下肃然,称为政理政理:政治清明2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C.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D.召有司案图2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B.得夜.见汉使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卒廷.见相如26.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2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公车特征..得题然后为诗..拜郎中 B.未尝C.张胜许之,以货物..于大王乎..与常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2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二、默写题;1、大江东去,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谈笑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 ;3、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 ,归去, ;4、 ,水随天去秋无际;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无人会,登临意;5、休说,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倩何人唤取, ,揾英雄泪6、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8、 ,瑞脑消金兽;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 ;9、 ,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怎敌他、晚来风急 ,正伤心, ;10、,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 ,;吾所以为此者, ;三、翻译句子;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译:②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③乃幽武置大窑中,绝不饮食;译: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选择题答题卡:学业水平考试必修四复习题答案1.D 笑靥yǎn——yè2.CA“郓”读yùn,B“镬”读huò,“骸”读hái,D“倨”读jù;3.A4.D金榜题名,良辰好景,刎颈之交,完璧归赵,驽钝5.B.A.贬义词;C.忍无可忍:忍受到无法忍受了; D.词意理解错误6.DA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B.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C盛行于宋7.C“端正好”是曲调名8、CA使…受辱B在朝廷上,名作状C意动 D穿,名作动9、C多次A抵押;抵挡B顾念;回头D辈;量词10、B用A在;对C如果;于是D接着;由11、B交换;走上前A栽培;台阶C升职;第二年D赠送;指给…看12、DA熟;弆B无;穆C圆;樽D襟13、C提宾,其它状后14、A判断,其它被动15、D…的原因;用来16、B判处;官吏初到任17、A名作状;名作动;使动;意动18、BA言词;C一向关系很好;D确实活着19、C多么;助词;谈话/话;怎么;20、B和苏武告别而去21.BB项①为省略句②为倒装句,定语后置;A项为被动句,C项为倒装句,状语后置,D项为倒装句,宾语前置D因为,A于是;才B并列;递进C的;代词确实如此;A 孰—熟;B驩—欢;D 案—按;C 是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名词用作状语;例句与B都是被动句式;A是定语后置句;C是判断句式;D是定语后置句;A特地征召;C 财物;D 获罪;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过关习题必修4及解析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1廉颇蔺相如列传过关习题必修4及解析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见臣列观.(ɡuān,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礼节甚倨.(jù,傲慢)[]B臣请就汤镬.(huò,古代的一种大锅)欲毋.(wú,不)行C乃使其从者衣.(yī,衣服)褐相如虽驽.(nú,愚劣、无能)D肉袒.(tǎn,露)伏斧质舍相如广成传.(chuán,招待宾客的馆舍)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B拜送书于庭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五万兵难卒合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以吾两人在也B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D而君幸.于赵王大王亦幸.赦臣4下面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B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C①毕礼而.归之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D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②使不辱于.诸侯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B璧有瑕,请指示..王 C 于是相如前进..缶 D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A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B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 大王何操[,,] 7默写填空。

(1)今两虎共斗, 。

吾所以为此者, 。

[] (2)顾吾念之, , 。

(3)廉颇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课堂练习阅读课文“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至“毕礼而归之”,完成问题。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修:整饰。

B 大王见臣列.观 列:普通的。

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

必修四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参考答案《季氏将伐颛臾》一、解释加点实词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用兵)2、无乃尔是过.与(责备)3、且尔言过.矣(错)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过错)5、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这,语气词)6、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施展才能担任)7、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为什么,搀扶盲人走路的人)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9、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托词)10、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11、既来..之,则安之。

(既然,使···来,使···安定)二、解释加点虚词1、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并列)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并列)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却)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并列)2、于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从,在)固而近于.费(引出对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3、为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成为)何以伐为.。

(语气词)4、之既来之.,则安之.。

(代词)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2、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呢?3、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寡人之于国也》一、解释加点实词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谷物收成不好/黄河)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3、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4、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5、直.不百步耳(只)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遗憾)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赈济)8、七十者衣.帛食肉(穿)9、树.之以桑(种植)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虎兕.(sì) 木椟.(dú) 苑囿.(yòu) 相.夫子(xiànɡ)B.狗彘.(zì) 孝悌.(tì) 饿莩.(piǎo) 庠.序(xiánɡ)C.迁谪.(zhé) 惘.然(wǎnɡ) 谙.熟(ān) 雕阑玉砌.(qì)D.玉簪.(zān) 叨.扰(tāo) 干涸.(hé) 针砭.时弊(biān)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不可胜.食(尽) 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B.浩气四塞.(充满) 直.可惊天地(简直)贼氛方炽.(旺盛) 危.乎高哉(高)C.尚.能饭否(还) 低眉信.手(自信)(年复一年)不堪.回首(忍心) 此去经年..(情形,光景) 序属.三秋(属于,是)D.这次第..皆鸣(武器) 烟霏.云敛(很盛的样子)金铁..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倍重于.三十年前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犊车,从吏卒C.赢得仓皇北顾.大行不顾.细谨D.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陈利就列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春生秋实.C.欧阳子方夜.读书D.填然鼓.之6.对于下列句子中“胜”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驴不胜怒,蹄之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③十旬休假,胜友如云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夫晋,何厌之有C.无乃尔是过与D.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暮去朝来颜色故..嫁作商人妇B.老大..C.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宗D.腾蛟起凤,孟学士..9.选出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A.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C.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旺盛)B.弃甲曳兵而走.(逃跑)不王者(这样却)C.邻国之民不加.少(增加)D.然而..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常以身翼.蔽沛公12.下列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明白)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敬重兄长)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赈济)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3.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B.以.手抚膺坐长叹C.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D.申之以.孝悌之义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5.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必修4 第四单元 文言文40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必修4 第四单元 文言文40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必修4 第四单元文言文欧阳学文【思维导图】【考点了解】广东高考常考题型:选择4题(12分),包括实词.虚词.断句.和文意理解. 主观题包括翻译和问答,共3题(10分)【课内知识框架】孔孟两章一.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二.写作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就了“士”这样一个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 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 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 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 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主张;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 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 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 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 全书共20篇,492章. 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们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发生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霸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 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 上述事件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进行的. 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三家各得一份;第二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 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 当时季孙氏力量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 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 季孙氏的封地在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 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因季氏将攻伐颛臾,冉有.季路就是为这件事来见孔子的.为什么要跟孔子谈这件事呢?这里有个道理. 孔子与鲁国的事业.季氏家族的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是主张恢复周礼的,他对诸侯争霸.卿大夫争权夺利,一向是坚决反对的. 他在做大司寇的时候,就曾建议鲁国国君拆毁季孙氏等三家的都城墙,但由于这几家大贵族势力太强大,孔子没有将这件事进行到底,反而被逼得离开了鲁国. 他周游列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孔子思想影响很大,特别是孔子的许多学生都在鲁国和这些大贵族家中担任一定的职务,故势力也不小. 当时孔子最有名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是季康子的家臣. 孔子周游列国,后来也是被季孙氏派人从卫国接回鲁国的. 孔子回国后仍没做官,常对季氏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 他的一些做官的弟子,常登门向他请教. 季氏要攻伐颛臾这样一件大事,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当然要向孔子讨教了.《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串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 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百姓就迁到哪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 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 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中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了一个圈套. 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迫梁惠王回答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 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施行仁政. 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施行仁政. 这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了推行王道施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及应持的正确态度.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在这个层次里,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形式. 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 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又用“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结论. 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 这种“连锁推理”的形式强调了施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 论述时,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了说服力,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这也许就是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途径: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能吃上肉. 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 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吗?势必会“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应持的正确态度:梁惠王你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你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为我们捕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食,路上饿殍遍地,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出现这种情况,可梁惠王你也不打开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非我也,岁也”,这和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孟子又是运用比喻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 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施行仁政. 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总之,此文运用“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认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施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一).文章脉络梳理:(二).重点分析:从全文来看,第一段有怎样的作用?提示: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有事”为下文写冉有为季氏辩护埋下伏笔.孔子认为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提示:孔子认为攻打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点:“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孔子反驳冉有时,引用了周任的话,其用意是什么?提示:孔子反驳冉有,引用周任的话,认为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孔子在本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试简析其作用.提示: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甲.玉石.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匣中. 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护者,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龟玉毁于匣中,是看护者失职.孔子对口是心非的人的态度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提示:孔子憎恶口是心非的两面派.伪君子,这既彰显了孔子的个性,又是对冉有的无情批判.季氏讨伐颛臾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提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篡夺鲁国的权力. 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三).难点突破:1.在《季氏将伐颛臾》的第三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2)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2.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对此,孔子是如何驳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指出自己痛恨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是君子所痛恨的,批评了两人政治品质的不端. 接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均”.“和”.“安”)及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弟子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治国安邦,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四).文体知识:驳论文文,在孔子与冉有的对《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典型的驳论..话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当做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使冉有在自己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之后,孔子适时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种先驳斥对方论点再立己方论点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使人心服口服,展现了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定义: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作用: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写法指点:驳论常见的有三种方法:1.驳论点(直接批驳).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与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2.驳论据(间接批驳). 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3.驳论证(间接批驳).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章脉络梳理(二).重点分析:梁惠王为何迫不及待地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提示: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要想问鼎天下,人口问题是重要因素. 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引出了孟子的治国之策.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却以战争为喻,有何作用?提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以战争为喻,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具体原因了吗?请简单论述一下.提示: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多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由此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提示:采用排比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强调“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有什么作用?提示:强调“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一基本要求,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面“王道之始也”相照应.孟子是怎样批驳梁惠王的“归罪于岁”的观点的?提示:针对统治者的归罪于岁,孟子运用比喻加以驳斥,“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以证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既生动形象,又一针见血,极具说服力.“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句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问题,照应了开头. 同时总结上文指出只有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发展农业以养民,兴办教育以教民,施仁政,行王道,人民才能归顺.(三).难点突破: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如何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孟子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作答,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在这里,孟子以喻作答,既避开了梁惠王的锋芒,逼其就范,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同时又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形象,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使文章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2.请简要分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高超的论辩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善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起伏.(2)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明白晓畅,寓意深刻. 排比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强化感情,增强气势. 本文第五段的三种措施和第六段的四种主张,全用排偶,语句在整饬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前后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了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4)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正如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言知识归纳】孔孟两章【技法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于”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四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 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氏将伐颛臾》)后句“则将焉用彼相矣?”,反问那要用辅助的人做什么呢?是对前一句的行为的否定,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首先判断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句中的“以”,为状语后置句的标志,可以翻译为“用.凭借”.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课堂训练】基础巩固1.加点的字与其他三项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 B.相夫.子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夫.如是2.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 B .陈力就.列 就:居,充任 C .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许 D .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的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数罟不入洿池D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 .既来之,则安.之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王无罪.岁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B.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C. 非伐也,兵.也D. 谷不可胜.食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刑人如恐不胜.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龟玉毁于椟中 B.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何以伐为8.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B.孔子主张财物均匀分配,上下和好相处,相安无事.C.孔子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D.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鲁国国君削弱自己的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文言文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过关检测(《廉蔺列传》《张衡传》《苏武传》)一、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同一句中可能有该词不同意义和用法,请一一指出)1.【而】。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②不如因而厚遇之()③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④夫秦强而赵弱()⑤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

()⑦单于视左右而惊()2.【何】。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③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3.【乎】。

①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嗟乎,义士!()4.【乃】。

①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②恐汉袭之,乃曰()③见犯乃死,重负国()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⑤今君乃亡赵走燕。

()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⑦羝乳乃得归()5.【其】。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6.【且】。

①示赵弱且怯也。

()②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7.【若】。

①若知我不降明。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8.【所】。

①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②及卫律所将降者()③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④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所以】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⑦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9.【为】。

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④子为父死,亡所恨()⑤皆为陛下所成就()⑥子卿尚复谁为乎?()⑦兄弟並为郎()⑧前长君为奉车()【以为】⑨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10.【焉】。

①上许焉。

()11.【也】。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③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12.【以】。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④以绝秦望()⑤以勇气闻于诸侯()⑥武字子卿,少以父任()⑦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⑧蹈其背以出血。

()⑨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⑩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以为】⑪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13.【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③君因我降()④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⑤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⑥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⑦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⑧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14.【于】。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燕王欲结于君。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④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⑥为降虏于蛮夷()15.【与】。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相与】②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6.【则】。

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③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7.【者】。

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⑤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⑥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18.【之】。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衡常思图身之事()⑤何以知之?()⑥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⑦苏君……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1.则幸.得脱矣()2.而君幸.于赵王()3.大王亦幸.赦臣()4.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5.秦贪,负.()其强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9.固.()请10.以一璧之固逆.()强秦之欢11.召有司案.()图12.间.()至赵矣13.引.()赵使者蔺相如1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15.即患.秦兵之来()16.窃.计()亡赵走燕1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18.使()人遗.()赵王书.()19.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20.臣请完.璧归赵()21.拔.()石城22.欲与王为好.()23.怒发上.冲冠()24.左右欲刃.相如()25.相如前.进缶()26.卒廷.见相如()2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8.乃使从者衣.褐()29.舍.相如广成传舍()30.大王必欲急.臣()3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3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33.为赵王寿.()34.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35.不如因而厚遇.()之36.左右欲引.()相如去.()3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8.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39.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40.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41.虞常果引.张胜。

()42.宜皆降.之。

()43.惠等哭,舆.归营。

()44.单于壮.其节。

()4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46.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47.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48.副有罪,当相坐...。

()49.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5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5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52.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53.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5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55.从至雍阳宫,扶辇下除.。

()56.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57.子为父死亡所恨.。

()58.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59.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60.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61.因入京师,观太学..()62.遂通五经..。

()..,贯六艺6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6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5.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66.因以讽谏..。

()67.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6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69.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7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71.公车特征..拜郎中()72.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73.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7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75.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76.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77.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78.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79.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80.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81.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8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三、重点句子翻译(含文言句式)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求人可使报秦者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6.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12.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13.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4.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15.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16.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17.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18.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9.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0.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2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22.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23.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24.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25.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6.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9.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30.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