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小学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即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变化。

重点学习蚕的幼虫到成虫的转变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特点。

2. 学会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实物或图片、放大镜、显微镜、蚕的发育过程图解。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蚕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蚕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对蚕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和蚕的发育过程图解,讲解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重点讲解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蚕的实物或图片,填写观察记录表,交流分享观察到的蚕的特点。

4. 互动环节(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巩固蚕的发育过程知识。

5. 动手实践(15分钟)学生利用彩纸、画笔、剪刀等学具,制作蚕的发育过程手工作品,加深对蚕变态发育过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a. 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b. 幼虫阶段特点:取食桑叶,蜕皮,生长迅速c. 蛹阶段特点:停止进食,吐丝结茧,变形d. 成虫阶段特点:羽化,繁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它们的发育过程,并画出它们的变化图。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昆虫发育过程,完成变化图的绘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蚕的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观察和记录方面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其他昆虫的发育过程,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2023新课标版)

4.蚕变了新模样【教材简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蚕蛹。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教材的探索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活动:一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二是观察蚕蛹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这两个活动,既可以检查学生前期课外观察活动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

再研讨环节,围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

本节课内容和后面几课将共同帮助学生构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学生迎来了收获成果的时刻。

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充满了好奇,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特别是针对蚕茧中的蛹是有生命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推测有生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这节课上需要进行分层引导,并提供多种观察工具,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进行有效的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蚕茧和蚕蛹,知道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思维]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和幼虫的异同点,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观察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茧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图画进行描述和记录。

[态度责任]通过蚕丝和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套蚕茧、放大镜、剪刀、手电、尺子、作业本等。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的一生》中的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围绕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内容涉及蚕的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其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蛹、成虫的形态变化。

2. 教学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表、蚕宝宝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生物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探究3. 交流分享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蚕的发育过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蚕的发育过程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7.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幼虫→蛹→成虫2. 各阶段的形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并指出各阶段的形态特点。

2. 答案: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分为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阶段:身体柔软,有许多脚,不断蜕皮长大;蛹阶段:外形像花生,不能进食,进行内部器官的改造;成虫阶段:拥有翅膀,能飞行,繁殖后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途径,使学生掌握了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其他昆虫发育过程的信息,了解不同昆虫的发育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动物的一生》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围绕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内容涉及家蚕的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其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2. 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途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蛹、成虫的形态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蚕的发育过程图片、视频、实物蚕、放大镜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画笔、观察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蚕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讲解家蚕的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

(2)分析家蚕变态发育的原因。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物蚕,分组讨论家蚕各个阶段的特征,并记录在记录本上。

4. 交流分享(15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发育过程幼虫期:吃桑叶、蜕皮、长大蛹期:吐丝、结茧、变形成虫期:破茧、交配、产卵2. 家蚕变态发育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发育过程,绘制一幅蚕的生长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途径,使学生了解了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可以让学生关注其他动物的发育过程,拓展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准确把握。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过程。

5. 交流分享环节的组织。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2024年《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教案设计

2024年《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教案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2学习观察、记录和分析科学现象的方法。

1.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蚕的生长变化。

2.2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蚕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尊重。

3.2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2观察和分析蚕的生长变化。

2.教学难点2.1蚕的生长变化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2.2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展示蚕宝宝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长变化。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蚕的生长过程。

2.观察蚕的生长变化2.1教师发放蚕宝宝和桑叶,引导学生观察蚕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2学生记录观察到的蚕的生长变化,如体长、体重、食量等。

3.实验探究3.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3.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蚕的生长变化规律。

4.收集资料4.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蚕的相关资料。

4.2学生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5.讨论交流5.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实验和资料收集成果。

6.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7.作业布置7.1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数据。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图片:蚕宝宝、桑叶等。

2.实验材料:蚕宝宝、桑叶、尺子、天平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蚕变了新模样》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知道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2.难点:昆虫变态发育的内在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蚕的生长图片、实验材料等。

2.学具:学生实验材料、笔记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

2.呈现(5分钟)展示蚕的生长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昆虫为什么会发生变态发育?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变态发育的内在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和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小学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24《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24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蚕的不同生长阶段及其特点,探究蚕茧的组成和用途,讨论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了解蚕的生长特点,认识蚕茧的组成和用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蚕茧的组成、用途以及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各个生长阶段的图片、蚕茧、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学具:观察盒、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3. 实践活动:分发蚕茧,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茧的组成,讨论蚕茧的用途。

4. 例题讲解:介绍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生长过程图,加深对变态发育的理解。

7. 拓展延伸: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家蚕等。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2. 蚕的生长阶段特点3. 蚕茧的组成与用途4. 蚕丝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生长过程,绘制生长过程图,并简述蚕茧的组成和用途。

2. 答案:生长过程图正确,描述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但对蚕茧的组成和用途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下节课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养蚕场,深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围绕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内容涉及蚕的孵化、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热爱,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各个发育阶段之间的关系和变态发育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家蚕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3. 新知讲解:a. 讲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各个阶段的特点。

b. 结合显微镜观察家蚕的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结构,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育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家蚕发育过程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a. 卵b. 幼虫c. 蛹d. 成虫2. 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及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b. 为什么家蚕会经历变态发育?c. 请列举三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2. 答案:a.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b. 家蚕经历变态发育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植树造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1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1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是第3课观察蚕生长变化活动的延续。

课前观察蚕吐丝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观察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学生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完善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认识。

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聚焦板块将目标集中在了学生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

通过课前的观察,学生已知此时的蚕包裹在蚕茧之中。

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非常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

教科书将话题聚焦到这里,意在引领学生去进一步研究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蛹的形态特征。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

教科书提供了五幅图,用箭头将五幅图连起来,呈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是“蚕变蛹的过程”,引领学生关注结茧过程中蚕身体本身的变化。

活动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学生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并及时用画图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研讨板块包括三个问题。

问题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综合了两堂课的研讨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

问题二“推测蚕蛹还有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根据看到的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翅膀。

问题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拓展板块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着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

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也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一生》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学习了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并深入了解蚕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蚕茧、放大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观察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填写观察记录表,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3. 交流分享: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讨论家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家蚕变态发育的知识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蚕茧,加深对蚕发育过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2. 各阶段的特征卵:小,圆形,黄色幼虫:白色,有许多脚,吃桑叶蛹:不食不动,外形像蝴蝶成虫:翅膀,繁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并说明各个阶段的特征。

2. 答案要点:(1)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各阶段特征:卵:小,圆形,黄色。

幼虫:白色,有许多脚,吃桑叶。

蛹:不食不动,外形像蝴蝶。

成虫:翅膀,繁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家蚕的变态发育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小学科学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小学科学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引言:本篇文章主要是根据小学科学4中的《蚕变了新模样》这个主题编写的教案。

通过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探究蚕的变化以及了解蚕的产生和作用。

一、课堂目标:1. 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生长过程;2. 掌握蚕蛹到蚕蛾的完整变化;3. 了解蚕对人类的重要意义;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蚕的生长过程,蚕的变化;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蚕的标本或图片资料;2. 实验工具:放大镜、玻璃器皿、铁夹子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标本或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蚕的变化会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学习探究:a) 观察蚕的食物:将蚕放置在玻璃器皿中,给蚕提供适量的桑叶。

让学生观察蚕的食物并描绘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蚕的食物来源和蚕的特征。

b) 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将一组蚕蛹放置在透明容器中,使用放大镜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

学生可记录蚕变化的时间和过程,并在小组中分享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蚕蛹到蚕蛾的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变化的原因。

c) 蚕的变化:让学生观察蚕蛹的形态变化,并了解蚕蛹转变为蚕蛾的过程。

使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辨认蚕蛹和蚕蛾的特征,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蚕蛹到蚕蛾的变化是否与其他昆虫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3. 巩固练习:a) 小组活动: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设计一份流程图来描述蚕的变化过程。

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多媒体工具设计自己的流程图。

b) 讨论和分享:每组学生分享自己设计的流程图,并互相讨论、比较和解释不同设计的差异和原因。

4. 拓展活动:让学生探索蚕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蚕的丝线制品的应用领域、蚕茧的商业价值以及蚕丝在纺织工业中的的应用等。

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蚕在社会经济中的意义和作用。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教案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教案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掌握蚕变成新模样的原因。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蚕的生长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蚕变成新模样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蚕的生长过程,蚕变成新模样的原因。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变成新模样的原因。

3.2 观察法:学生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图片,了解蚕的变化。

3.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蚕变成新模样的理解和感受。

3.4 表达法: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蚕的生长过程和变成新模样的原因。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变化。

4.2 讲授:讲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变成新模样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蚕的生命周期。

4.3 观察:学生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图片,注意蚕的外貌特征变化。

4.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蚕变成新模样的理解和感受。

4.5 总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蚕的生长过程和变成新模样的原因。

第五章:作业布置1. 绘制蚕的生长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蚕变成新模样的短文。

3. 家庭作业:观察其他昆虫的生长过程,下节课分享。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和变成新模样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小组讨论、学生表达。

6.3 评价内容:知识掌握: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和变成新模样的理解。

技能运用: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7.2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能力培养。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4《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4课《蚕变了新模样》,详细内容为第二章《生物的生长与变化》的第五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家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蚕的不同发育阶段及其特点,从而深入理解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家蚕的生长过程,掌握蚕的完全变态发育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交流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观察家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蚕的不同发育阶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蚕的生长周期图片、蚕茧、蚕丝制品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蚕茧和蚕丝制品,引导学生思考蚕的生长过程。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蚕是怎么变成茧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过程。

2. 自主探究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家蚕的生长过程。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请同学们观察蚕的生长周期图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指导解题方法。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各小组汇报观察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经历完全变态发育呢?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生长过程蚕卵孵化幼虫期蛹期成虫期2. 完全变态发育特点发育阶段多形态结构差异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画出家蚕的生长过程图,并标注各个阶段的特点。

答案示例:(1)蚕卵孵化:小蚕破壳而出,呈黄褐色,身体细长,有多个环节。

(2)幼虫期:小蚕逐渐长大,吃桑叶,蜕皮,身体变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4课,主要介绍蚕蛹这一蚕的生命形态,通过观察和比较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了解蚕蛹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并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和记录的能力,同时了解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生活依赖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a. 理解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b. 理解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2. 科学探究目标:a. 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b. 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3. 科学态度目标:a. 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b. 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a. 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对蚕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但在比较研究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课件和教具,包括蚕蛹和幼虫的图片、蚕茧、画纸、彩色笔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1. 带来纸和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2. 具备基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蚕蛹和幼虫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蚕蛹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章节,内容包括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蚕的形态结构特征、蚕的生长周期及蚕丝的与用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蚕的形态结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 使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周期及蚕丝的与用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蚕的形态结构特征、蚕的生长周期。

难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蚕丝的与用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实物或图片、显微镜、蚕丝制品。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变态发育过程学习(10分钟)(1)教师讲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学生跟随教师的手势,模拟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3. 蚕的形态结构特征学习(10分钟)(1)教师展示蚕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蚕的形态结构特征。

4. 蚕的生长周期学习(10分钟)(1)教师讲解蚕的生长周期,包括孵化、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2)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绘制蚕的生长周期图。

5. 蚕丝的与用途学习(10分钟)(1)教师讲解蚕丝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蚕丝的来源。

(2)展示蚕丝制品,介绍蚕丝的用途,引导学生了解蚕丝的价值。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教师针对蚕的变态发育、形态结构、生长周期等知识点,给出例题并进行讲解。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形态结构特征:体长、体色、环节、毛发等生长周期:孵化、幼虫期、蛹期、成虫期蚕丝的与用途:丝腺、丝、蚕丝制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2)描述蚕的形态结构特征。

(3)画出蚕的生长周期图。

2. 答案:(1)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节“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介绍了家蚕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整个生命周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

2.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家蚕的生长变化,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家蚕变态发育过程的理解。

重点:观察家蚕的生长变化,掌握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家蚕标本、放大镜、显微镜、投影片、蚕宝宝饲养盒。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蚕标本和饲养盒,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1)介绍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

(2)分发观察记录表,组织学生观察饲养盒中的家蚕,记录生长变化。

(3)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分析家蚕的生长变化。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特征。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判断家蚕所处的发育阶段。

(2)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强调家蚕变态发育过程的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2. 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幼虫:体型小,不断蜕皮,取食桑叶。

蛹:停止取食,吐丝结茧,体型变化。

成虫:破茧而出,繁殖后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家蚕每天蜕皮几次?(2)家蚕在哪个发育阶段吐丝结茧?(3)家蚕成虫与幼虫在外形上有何不同?2. 答案:(1)家蚕在幼虫阶段每天蜕皮约45次。

(2)家蚕在蛹阶段吐丝结茧。

(3)家蚕成虫与幼虫在外形上有明显差异,成虫具有翅膀、触角和复眼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教科版科学三下23《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23《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23《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生物的生长与变化》中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探讨家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生长与变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变态发育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卵、显微镜、放大镜、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PPT课件。

2. 学具:观察盒、蚕卵、放大镜、记录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生物是什么吗?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从卵孵化、幼虫期、蛹期到成虫期的变化。

(2)重点讲解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让学生理解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差异。

3. 例题讲解(5分钟)(1)展示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每个阶段的名称。

(2)讲解判断依据,引导学生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观察蚕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卵孵化→ 幼虫期→ 蛹期→ 成虫期2. 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

(2)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

2. 答案:(1)生长发育过程图见附件。

(2)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差异,如:幼虫期有蜕皮现象,成虫期具有翅膀、复眼等特征。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完整版)《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

蚕变了新模样【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

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

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

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

【学生分析】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知道了蚕的一生变化情况。

前几课所学的科学概念,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是学习本课的方法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和平时对动物生长变化中形成的经验是习本课的经验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2.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3。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4.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和方法: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3。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重点难点】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前几课所学的科学概念,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是学习本课的方法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和平时对动物生长变化中形成的经验是习本课的经验基础。

(新)小学科学《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案)设计

(新)小学科学《蚕变了新模样》教学(案)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 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 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 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 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关系。

4.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 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 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

3. 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 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描述蚕茧的特征。

观察蚕茧中的蚕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

难点:思考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蚕茧、尺子、手电筒、放大镜、小剪刀、电子称、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出示蚕吐丝结茧图片)蚕宝宝长大了,吐丝了,蚕宝宝用蚕丝把自己包裹在里面,形成了蚕茧。

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呢?2. 小组讨论: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3. 提问:根据刚才的讨论,你知道蚕茧吐丝结茧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行为?4. 提问: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当蚕吐丝时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结茧的场所。

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裹起来,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茧里的蚕宝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5. 谈话:同学们进行了自己的猜测,普遍认为蚕宝宝变了新模样,那会是怎样一种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蚕变了新模样》。

(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既让学生充分交流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又通过猜测茧中蚕的身体的变化而引出课题。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既对之前蚕的形态作了一些概括,又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引发观察兴趣。

小学科学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从开始养蚕一个月后很多蚕吐丝结茧了,结茧3、4天后,茧子里的蛹成型了,孩子们对里面的变化充满好奇又小心翼翼,不断有很多孩子和老师汇报他的蚕吐丝情况,有几个茧子了,茧子有黄,白两种颜色,茧子有大有小……孩子充满了好奇和兴奋,这时再来上这节课。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
1.观察蚕蛹的外形结构和活动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2.观察蚕茧,进行抽丝研究丝的长度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长度50厘米的硬纸板。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
【学习评价】
课堂观察记录单,看记录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比较科学详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背景分析
从开始养蚕一个月后很多蚕吐丝结茧了,结茧3、4天后,茧子里的蛹成型了,孩子们对里面的变化充满好奇又小心翼翼,不断有很多孩子和老师汇报他的蚕吐丝情况,有几个茧子了,茧子有黄,白两种颜色,茧子有大有小……孩子充满了好奇和兴奋,这时再来上这节课。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2.过程与方法
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点
1.观察蚕蛹的外形结构和活动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2.观察蚕茧,进行抽丝研究丝的长度活动
教学难点
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长度50厘米的硬纸板。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学习评价:
课堂观察记录单,看记录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比较科学详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