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旧址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西南联合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府之一,不仅见证了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旧址,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历史底蕴和伟大精神。
当走进西南联大的校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一下子就让我回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校园中的建筑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格,虽已历经岁月洗礼,但它们透着沧桑和庄重,让人不禁生出敬仰之情。
这些建筑既代表着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的求学之路,也见证了那个被战争笼罩的年代。
一进入教学楼,我就被那些教室中散发出来的学术氛围所吸引。
墙上悬挂着的西南联大的校训令我印象深刻:“知行合一,勤精敬业”,深刻体现了当时校训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每个教室的黑板旁边,都有着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手写笔记,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这种粗糙的文字依然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求知的艰辛和热情。
在校园的其他角落,也能感受到西南联大的历史痕迹。
那些保存完好的图书馆、实验室、礼堂和宿舍楼,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曾经的荣光和辉煌。
尤其是那个被誉为“最考严”的实验室,以及保存着过往学生学习生活图片的图书馆,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为了求知而不分白昼黑夜、艰苦奋斗的场景。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有机会了解了一些西南联大师生们的故事。
他们大都是在战乱年代中逃离城市来到这里求学,他们不仅经历了物质上的匮乏,更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正是这些学者的努力和奉献,为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西南联大的旧址,不仅让我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历史,更让我深思。
这个旧址凝聚着无数师生的汗水和智慧,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作为当代的学子,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追求学术进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参观结束后,我心怀敬畏和感动离开了西南联大的旧址。
我想,历史是生活的积淀和人文的传承,而这座历史的见证地则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最佳场所。
革命圣地西南联大旧址,讲武堂参观心得
追寻昆明红色足迹——党员发展对象重温历史之路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在学院组织部的组织下,我们一行十几人人,来到了革命圣地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学习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我们先后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黄埔军校前身陆军讲武堂、云南省博物馆,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我们遇到了一群小学生,聆听了他们随行的专业讲解员详实而生动的讲解和现场教学的各种视频,亲眼目睹和亲手抚摸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才发现以前从书本和影视上得到的对革命的认识是多么粗浅和简单,历史和精神其实是那么丰饶和厚重,使我心灵得到了深深地震撼。
我们此行的第二地点是在黄埔军校前身陆军讲武堂,进门就可以感觉得到那种庄严肃穆的革命气势。
走进展品陈列室,看着那些简陋的座椅,简陋的校舍,破旧的衣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革命前辈们正努力刻苦的寒窗苦读。
小院里老一辈革命家的住处兼办公室的地方,里面简单的设有木桌椅、帆布睡椅、木柜等家具,床铺也很简陋,置身于这些陋室和小小的院落可以想象出当年领革命先烈的生活是何等艰苦。
然而,他们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也许就是在这些陋室中形成的。
这些让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红旗飘扬、军歌嘹亮的岁月,眼前浮现出的是革命先烈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画面。
首先感受到的是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中孜孜不倦的革命精神。
革命先辈把自己的卧室经常性地和办公地点相临近或者干脆并为一室便于挤出尽量多的时间全身心扑到革命工作中。
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将士们奋勇杀敌革命领袖们就在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陋室中日夜谋划、挑灯夜谈、竭尽全力去工作。
正是他们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为我们中国革命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昆明在在革命年代都不算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贫穷落后。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孕育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西南联大》旧址
在昆明一二.一大街北侧,伫立着《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就在其中。
师大的大门两侧均立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大门左侧嵌有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学高身正明德睿智进校不远,就看到《红烛路》和《联大路》的指示标牌。
联大路北侧的联大教授群塑教授群塑右后侧,书型红色花岗石雕上镌刻着《师林记》,记述着西南联大教授们对联大的卓越贡献。
教授群塑的左后侧,是红色花岗石的《西南联大教授名录》校中有一片﹃三校﹄区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为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亭建于198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为纪念西南联大成立50周年而修建。
每校各建一个三角亭,三个亭的布局呈三角形,象征三校当年联合办学的盛事。
西南联大熔优秀传统于一炉,集三校大师于一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红烛路旁伫立着闻一多花石雕像师大图书馆中有《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图书馆东侧就是西南联大旧址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塑像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塑像当时南开校长张伯苓塑像一二一运动纪念碑“绝徼移栽桢干质“纪念亭亭前的纪念碑群旧址北面的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抗战时期联大的教室这是西南联大唯一保存下来的教室,它是当时哲学心理学系的办公室、实验室及教室,周先更、敦福堂、郑沛留、曹日昌等著名教授和青年教师都在此上过课。
这种教室房顶及四面墙壁都透风,冬天有时就把”火腿椅”搬到院子里,晒着太阳上课。
生活极为艰辛的师生们就这样坚持了七年。
联大旧址内的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西南联大纪念馆展厅浮雕:西南联大校歌西南联大校门西南联大校歌校歌词作者罗庸校歌曲作者张清常校常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1064)浙江余姚人,著名教育家。
19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先后学农学、教育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1930年任北大校长,按”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主张重振北大校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著名教育家,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我这次的旅行目的地是重庆,而我的第一站就是重庆市南岸区的西南联大旧址。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西南联大这段历史非常感兴趣。
当我站在这片曾经承载了那么多历史记忆的地方,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这个被称为“中国哈佛”的学校,见证着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
在这里,昆仑会议、峨嵋会议等历史性会议都曾经在这里召开,这些会议都曾经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那个曾经荟萃着中国文化、人民意志和民间国际主义精神的地方。
这座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是介绍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教育体制、校园文化等;下层则是展示当时校内生活、学术研究成果、抗战历史以及校友风采等。
在参观馆内,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展示品。
那里陈列着大量的图片、文件、书刊、纪念品和实物,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一间完整还原的教室。
那里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教学场景,一切都保留得非常真实和完整,仿佛时光倒流,我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当时的教师和学生们上课的场景。
当我坐在那些旧式课桌上时,心里感慨万分:这片土地曾经孕育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学识和才华曾经引领了中国现代文明的进程。
除此之外,博物馆内最值得一提的还有那些珍贵的实物。
比如,我看到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校内演讲的讲台、蒋介石先生捐赠的中国名画《清明上河图》、邓小平等近代历史名人在西南联大时的照片等等。
这些珍贵的实物不仅仅是当年校内学术研究的成果和培养学生的标志,更和中国的近代史息息相关。
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是对现状不满,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其中,袁文才同学在学校时曾经任职于校内学生会,是“四·一二”运动中西南联大的革命代表之一,他一直致力于为群众谋求利益,在“文革”中也曾受到过迫害。
通过参观这里,我更为清晰地了解到了这些优秀人才的成就和奋斗历程。
在参观完博物馆后,我来到了西南联大旧址内部,那里依然保留着19栋建筑,草木葱茏,清琴雅瑟和烟雨杏花领衬下,宛如一幅清新而美丽的画卷。
游蒙自西南联大旧址800字说明文
游蒙自西南联大旧址800字说明文游蒙自西南联大旧址绝对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游蒙自西南联大原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历时20余年,
累计培养了千余名学子,备受家长及当地人民的“蒙”怀之挂牵。
今天,游蒙自西南联大原址也被完整的延续——前园门口的台阶完好的保留在
那里,一座大楼,站在其上,依旧清晰可见,建筑融合古典文艺复兴,西南混搭等多种样式,同时紧贴时尚,搭配着色彩抢眼又温馨的感觉,像是开放,又能把学子们的创新封存在此无限空间里。
游蒙自西南联大旧址仍拥有其原来的气质,安静而浪漫,一场台阶,满含着往
日迸发的精彩,令人蓄势待发;一间空房,洒满着无限遐想,令人揪1开心扉;一座座教学楼,闪烁着怎荡的神采,吸引着回荡的嘈杂;一个个公园,演绎出最甜蜜的色调,纯净凝浮于安静、优美。
让游蒙自西南联大旧址成为不一样的视觉之境,想必已不再以单词与描述去概括,只有走进此地深入,才能品尝一番血的感悟,释放出该建筑的“蒙”义,把涌动的无限醉意尽收藏于心。
永远的西南联大追忆似水流年读书笔记
永远的西南联大追忆似水流年读书笔记听说过西南联大,也看过一些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当我走近它的旧址的时候,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产物,是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可以说是聚集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青年才俊。
最初三校是迁至长沙的,最初成立的是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开始上课。
奈何日寇步步紧逼,战火烧到了长沙,1938年三校又迁往昆明,师生分两路辗转入滇,直至1946年迁返北方,历时八年。
云南昆明这个西南一角净土造就了一段教育佳话,所以,最后,学校迁回北方的时候,为了答谢云南人民的鼎力支持,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也就是现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西南联大旧址在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内,对面就是云南大学,两所大学内都有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是当时西南联大师生办公学习生活的场所。
春城的天空湛蓝如水。
在师范大学门口东面的墙壁上我看到有两行金色的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字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众帅之帅”朱光亚先生题的。
走进校门,先看到联大校训碑,一面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这些字,另一面是校训:刚毅坚卓,这四个字代表了联大的精神,也鼓舞着所有的师生刚强坚毅地渡过那段峥嵘岁月。
然后是三座朱红色飞檐翘角攒尖顶的小亭子,分别在碑左碑右和碑前。
亭子上都挂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的匾额,。
三座亭子成三角形,分别代表三所名校,象征着三校合办,这被称为三校亭。
中间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三校亭记》,原来这三座亭子是1988年联大校友聚首旧址,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之余集资建成的,为了纪念五十年前三校合办的丰功伟绩。
旁边有一小池塘被称为“砚池”。
池子前面是民主草坪,正中央竖立着闻一多先生的雕塑。
先生围巾长衫,气度不凡。
我不禁想起来中学时的那篇课文《最后一次的演讲》。
就是那时知道闻一多先生大名的吧,联大里有先生的衣冠冢,很是佩服他的这种气节。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你知道西南联大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就亏大啦。
我去了西南联大观旧址,那一趟下来,就像经历了一场超级奇妙又震撼心灵的穿越之旅。
刚到旧址那儿,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好像充满了知识的味道,还夹杂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气息。
看着那些老旧的建筑,虽然有些破旧,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你能想象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教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教室里的桌椅看起来都很简陋,可就在这些桌椅之间,曾经坐满了热血沸腾、一心向学的师生。
他们没有因为战争的炮火、恶劣的环境而放弃求知。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大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授课,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执着和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们呢,一个个眼睛发亮,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哪怕头顶上时不时有敌机飞过,也不能阻挡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而且啊,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肯定超有趣。
我猜他们不像现在有些师生之间那么拘谨,而是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在艰苦的环境里互相扶持,一起探讨学问,一起憧憬未来。
那时候的学术氛围肯定浓得像化不开的糖浆,随便在校园里走走,都能听到激烈的学术讨论声。
在旧址里转着转着,我就特别感慨。
现在咱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跟当年比起来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有时候我们还会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看看西南联大的先辈们,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都能坚守教育的阵地,创造出那么辉煌的成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这次参观西南联大观旧址,就像是被打了一针超强的“鸡血”。
我觉得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得像西南联大的前辈们一样,对知识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热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这西南联大旧址啊,可真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去一次就像给灵魂做了一次深度清洁,让我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起来了呢!。
蒙自西南联大博物馆旧址城市道路设计
蒙自西南联大博物馆旧址城市道路设计蒙自西南联大博物馆旧址城市道路设计是指为蒙自西南联大博物馆旧址所在地区设计适应博物馆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道路网络。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城市道路设计方案:1.主干道设计:设计一条主要的城市道路连接蒙自市中心和西南联大博物馆旧址。
这条道路应宽敞舒适,能够容纳大量车流和行人流量。
建议为这条道路设立中央隔离带,并设置双向车道和自行车道。
2.次干道设计:与主干道相连的次要道路是连接蒙自市中心和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这些道路应该宽度适中,以容纳一定量的车辆和行人流量,并设有停车位和自行车道。
3.人行道设计:在博物馆附近的道路设计中,要特别考虑到行人的需求。
建议在主次要道路的两侧都设置宽敞的人行道,以便行人安全、便利地前往博物馆。
此外,可以在人行道上设置景观绿化、休息设施和艺术装饰,为行人提供更好的体验。
4.停车设计:为了方便游客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停车需求,需要在博物馆附近合理规划停车位。
可以设计地下停车场或者设立专门的停车场,以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
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置停车指引牌,引导游客到达停车场。
5.环境绿化设计:为了美化博物馆周边的城市环境,可以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和景观花园。
这些绿化带和景观花园可以增加城市景观的美感,提升游客的体验。
6.交通标志设计:为了方便游客和驾驶员,必须设置一系列交通标志,指引他们到达博物馆旧址。
交通标志应配有中英文,以满足国际游客的需求。
综上所述,蒙自西南联大博物馆旧址城市道路设计需要兼顾交通流量、行人需求,注重环境美化和交通标志设置,以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和游览体验。
这样的设计能够满足博物馆需求,促进城市发展。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我最近去了重庆的西南联大旧址参观,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
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中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时期,也记录了许多优秀人才的成长历程。
我走进了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青砖黛瓦的建筑,它们曾经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教学与管理场所。
我感受到了这里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仿佛能够让人穿越到过去的时光里。
我参观了西南联大的历史陈列馆,里面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与照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前世今生。
我还看到了一些著名校友的照片和手迹,这些名字在中国的教育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旧址内,我还看到了西南联大的校训:“自立自强、自由自尊、诚朴敬爱、勤学勤问”。
这些简单而深刻的词语,是对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成长的人的要求和期望。
在参观结束后,我不禁感叹西南联大这所学校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所学校与它的历史会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 1 -。
西南联大蒙自校区旧址作文
西南联大蒙自校区旧址作文
噫吁嚱,说起西南联大蒙自校区旧址,那可真是个有历史的地方啊。
想当年,咱们国家的文化精英们为了躲避战乱,跑到这蒙自来,在那时候,这儿可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四川的娃子们都知道,咱们四川人讲究个“安逸”,那时候的西南联大蒙自校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学子们却能在那里安心读书,追求真理。
那儿的风景也是没得说,山清水秀,让人心旷神怡。
陕西的汉子们则会说,这儿的学风啊,跟咱们陕西人一样,硬朗、扎实。
那时候的学子们,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股子劲儿,像咱们陕西的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却又蕴藏着无尽的力量。
至于北京的哥们儿们,他们可能会说,这西南联大蒙自校区啊,就像咱们北京的四合院,虽然外表看似普通,但里面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那时候的学子们,就像四合院里的老北京人一样,既有学问,又有气度,真可谓是人才济济。
说起西南联大蒙自校区旧址,那可真是个让人怀念的地方。
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那里的历史和文化,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每次提起,都会让人心生敬意,感慨万分。
蒙自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蒙自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红河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旧址在云南蒙自县城。
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合大学迁至云南,其中文法学院曾设在滇南重镇蒙自。
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均在蒙自任教。
文法学院包括蒙自租界址的蒙自海关、法国邻事署和哥胪士洋行和武庙街原周柏斋的住宅“颐楼”等处,其中颐楼又名听风楼,既是联大的女生宿舍,又是蒙自县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
占地大约2300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单檐硬山顶三层楼房,院中古榕成荫,典雅幽静。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
你要是没去西南联大观旧址走一遭,那可真是亏大了!
刚到那儿,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热血又艰苦的年代。
旧址的建筑看起来普普通通,甚至有点破旧,但就是这种朴实无华,一下子就把我给镇住了。
这可不像现在那些高楼大厦,到处闪着玻璃的光,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低调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走进里面,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穿着长衫或者朴素布衣的大师们,夹着书本匆匆走过。
朱自清先生可能就在某个角落酝酿着一篇优美的散文,闻一多先生说不定正激情澎湃地准备一场演讲。
那时候的教室,桌椅板凳都很简陋,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了多少了不起的人物啊!感觉他们读书就不是为了混个文凭,而是真的在拼命汲取知识,想把自己变成拯救国家、改变世界的超级英雄。
再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还老是忍不住在课上偷偷刷手机或者走神。
和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比起来,真的是太惭愧了。
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都能如此专注于学问,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还有啥理由不努力呢?
而且啊,在旧址里逛着逛着,我还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自由和包容的氛围。
不同风格、不同背景的老师和学生们在这里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大家可以自由地讨论各种思想,不管是文学、科学还是哲学,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就像一场超级大的知识派对,每个人都能带着自己的想法入场,然后满载而归。
从西南联大观旧址出来,我满脑子都是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也想要像当年的那些前辈们一样,有股子为了理想不顾一切的劲儿。
这一趟,可不仅仅是看了个旧址,简直是接受了一场灵魂的洗礼,让我这个在现代舒适圈里有点懒散的人,重新燃起了斗志呢!。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一直都对西南联大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好奇和敬意,终于有机会亲自去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旧址。
走进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老旧却依然庄重的建筑。
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
我缓缓地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心情也跟着沉静下来。
看着一间间教室,我不禁开始想象当年的学子们是怎样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的。
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舒适的桌椅,甚至连课本都稀缺。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国家的热爱,坚持着学习。
我走进一间教室,里面的布置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黑板有些粗糙,粉笔字写上去似乎都不太顺畅。
桌椅也是破旧的,有的甚至还缺了角。
我轻轻地坐在一张椅子上,试图感受当年学子们的心情。
我想,他们坐在这里的时候,心中一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哪怕眼前困难重重,也从未想过放弃。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学生宿舍的区域。
那一排排低矮的平房,让我心头一紧。
房间很小,几张简陋的床铺挤在一起,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空间。
冬天的时候,这里一定很冷;夏天的时候,又会特别闷热。
可即便如此,学子们依然在这里刻苦攻读,互相鼓励。
在校园的角落里,有一块小小的花园。
据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生们会来这里放松一下心情。
也许只是静静地坐一会儿,看看花草,听听鸟鸣,就能暂时忘却外界的纷扰,重新积蓄力量。
参观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当年的照片和文献。
那些年轻的面孔,充满了朝气和坚定。
他们有的在讨论问题,有的在埋头苦读,有的在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他们不仅在追求知识,更是在为国家的命运而奋斗。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位叫李华的学生的事迹。
他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庭条件十分艰苦。
为了能来西南联大读书,他徒步走了几百里路。
到了学校后,他每天都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
他的衣服打着补丁,鞋子也破了洞,但他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光芒。
他说,他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家乡做贡献,让更多的孩子能有读书的机会。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
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
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
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
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
“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
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
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一直以来,西南联大的历史与它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交织在一起。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历史,西南联大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刻,也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这个曾经闪耀光芒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步入西南联大的旧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一百年前。
这里保存完好的建筑,古色古香的院落,散发出沉静而庄重的氛围。
我恍惚间看见了那个时代的师生们走过这条石板路,感受他们曾经留下的知识气息。
西南联大为中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才,他们的足迹和汗水凝聚在这里,成为这座旧址的真实灵魂。
在西南联大的图书馆里,我看到了先辈们用心收集的书籍和文献资料。
那些岁月的痕迹浸润在每一本书页上,仿佛带我走进了这些书里的世界。
我看到了他们寻求真理,追逐知识的热情。
这些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西南联大师生共同的精神寄托。
他们矢志不渝地追求着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努力探索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而在教室里,我仿佛可以听到先辈们的讲课声。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启迪学生思想的引路人。
他们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使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
我在教室里看到了那些学生们专注而认真的学习姿态,体会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在这个校园中,师生们心灵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流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参观西南联大的实验室,让我领略了他们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
这里留存着许多仪器设施和实验数据,见证了先辈们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
西南联大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的科研项目,探索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
他们的努力让我深感敬佩和自豪。
西南联大旧址不仅是一座校园,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参观这里,让我思考着那个动荡年代下的教育与理想。
西南联大师生们面临着困境,但他们抱着信念坚定地前行,为了追求真理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他们用智慧和才华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在波折中继续前行,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298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的批复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298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的批
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9.07.24
•【字号】云政复〔2019〕14号
•【施行日期】2019.07.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
298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的批复
云政复〔2019〕14号
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298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的请示》(云文旅联发〔2019〕3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298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福林堂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钱沣墓等第六批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65处、黑龙宫与青龙宫等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3处,共计298处)。
二、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我省实施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公布,并指导各州、市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对划定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19年7月24日。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在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后,我深受触动。
这座伟大的历史遗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幕,也展现了那段岁月里的磅礴风采。
以下是我对此次参观的观后感。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高等学府。
我首先被这幢庄严肃穆的建筑所吸引,它尽显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底蕴。
参观之初,我被迎面而来的宏伟校门深深震撼。
它高大雄伟,金灿灿的校名“西南联合大学”镶嵌其中,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仿佛时光倒转,回到了那个历史的年代。
进入西南联大旧址,我发现校园内的环境保持得恰到好处,犹如一个博物馆,每一处都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漫步在校园内,仿佛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旧址昔日的荣光。
我不禁思索起西南联大对于中国近代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家园之一。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国家的危机感促使着一些具有爱国情怀的青年走上了反抗侵略的道路。
西南联大成为了这些优秀青年的摇篮,他们在这里接受高等教育,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顽强的精神。
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探讨救国之路。
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和独立精神,使得西南联大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位首屈一指的角色。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我也得以近距离的了解了当年西南联大的历史文物以及重要场所。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图书馆。
西南联大图书馆馆藏丰富,展示了西南联大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笔者在这里见到了一本本珍贵的古籍和一些历史文献,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学子们的探索成果。
西南联大图书馆充满着一种肃穆的氛围,我仿佛能听见当年学子们的心声。
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兴起而不断努力,铸就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与此同时,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学子所创办的一些刊物和文化组织。
这些刊物和组织是他们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工具。
他们通过文字和图画,传递爱国主义思想,发扬抗战精神,唤起了更多人的觉醒。
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研究
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公共空间活化利用研究
昆明西南联大旧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产空间,进行公共空间活化利用能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同时也能为城市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进行公共空间活化利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全面的保护与利用规划:针对西南联大旧址的历史价值、遗迹状况、周边环境等情况,制定全面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和布局建筑功能和空间布局,确保遗产空间得到长久稳定的保护。
2. 引入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应该根据旧址的特点,引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历史文化展览、音乐会、艺术剧场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3. 空间开放性和公共性:公共空间活化利用应该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向公众开放,同时重视场馆的可持续经营,使其能够在经济上自行维持和发展。
4. 细节的塑造与重建:重视细节的塑造和重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细节进行修缮和重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让人们在活化利用的场所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氛围。
总之,对昆明西南联大旧址进行公共空间活化利用能够为城市的宜居性与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保护历史遗产、提高空间开放性、加强公共性、注重细节塑造等方面进行努力。
蒙自旅游攻略
蒙自旅游攻略第一站: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南湖旁边的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纪念馆由联大历史记、蒙自分校记、联大人才记、联大精神记4个部分共8个展厅组成。
在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冯友兰、陈寅恪、闻一多等诸多文化大师在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传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传承刚毅坚卓的文化品格。
出行方式:自驾、打车、骑行、徒步均可。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1:30;14:00—16:30游玩时间:1小时第二站:米线小镇米线小镇,位于蒙自市东南方向,集特色饮食、娱乐、旅游区为一体。
这里有公司产业园、文化创意园,数字产业园区、商业区、精品民宿区、特色餐饮区、夜市经济区。
一栋栋排列有序的仿古楼房,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建筑蔚为壮观,凸显出滇南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这里,你可以吃一碗美味的过桥米线,体验陶艺和科技感十足的网红钢琴街道,在大碗集市品尝美食,或者约上好友,在酒吧里浅酌。
出行方式:自驾、打车、骑行、徒步均可。
出行攻略:自驾10分钟左右,打车10余元,耗时20余分钟;公交耗时30分钟左右;步行5公里左右,耗时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游玩时间:1小时推荐打卡:建筑、大碗集市、网红钢琴街道第三站:碧色寨碧色寨地处蒙自市城区北部10公里处,西临风景秀丽的长桥海,东靠绵延挺拔的犁耙山。
风姿绰约的碧色寨,身着红瓦黄墙的“衣裳”,晴光浴群山,目光所及,皆是金色世界。
登高望远,碧色寨和连成一片的草坝镇,如一幅“草长莺飞,坝上田园”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漫无目的地徜徉其中,走走停停,看看风景,吹吹清风,让自己和这方世界融为一体,暂时忘却俗世烦扰。
逛累了,就到安南咖啡馆喝一杯滴漏咖啡或美式咖啡。
坐在店里,看着窗外,任心情泛滥,任思绪流转,享受不一样的慢时光。
咖啡口感丝滑温润,芳香浓郁,香醇中微含些苦,只为还原百年前的记忆味道。
出行方式:自驾、打车、骑行均可,也可乘坐碧色寨公交专线38路前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 立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纪 念 碑
国 立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纪 念 碑
西 南 联 大 师 范 学 院 纪 念 碑
朱自清
罗 庸
罗常培
闻一多
王 力
为帮助云南发展教育,联大师生办起了大批中学,仅昆明地区 就建立了22所:天祥中学、粤秀中学、松坡中学、长城中学、求实 中学、金江中学、建国中学等。
图为到建国中学演讲的吴晗(前左5)、闻一多(前左6) 与该校部分师生合影。
在艰苦环境中办学
1 2
西南联大昆明校舍分布在 昆明城西北部的五个地方。
校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889 -1962),天津人,著名教育家,留学 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1 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张:”大 学,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 大师之谓也。“即其名言 校常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 -1951)天津人,祖籍山东,著名教 育家。早年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甲 午战争后弃武从文,先赴日本考察教 育,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学习。回国后创办南开学校,主张” 校务公开、责任分开、师生合作“。 制定”公能“校训,倡行教育救国, 培养爱国精神
教授群塑右后侧,书型红色花岗石雕上镌刻着《师林记》, 记述着西南联大教授们对联大的卓越贡献。
教授群塑的左后侧,是红色花岗石的《西南联大教授名录》
校 园 中 有 一 片 ﹃ 三 校 亭 园 ﹄ 区
昆明市五华区政府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为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亭建于198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为纪念西南联大 成立50周年而修建。每校各建一个三角亭,三个亭的布局呈三角 形,象征三校当年联合办学的盛事。西南联大熔优秀传统于一炉, 集三校大师于一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 秀人才。
西南联大纪念馆展厅
浮雕:西南联大校歌
西南联大 校门
西南联大 校歌
校歌词作者 罗 庸
校歌曲作者 张清常
校常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 -1064)浙江余姚人,著名教育家。 19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先后学农学、 教育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 长,1930年任北大校长,按”教授治 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的主张重振北大
在 红 烛 路 旁 伫 立 着 闻 一 多 花 岗 石 雕 像
师大图书馆中有《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
图书馆东侧就是西南联大旧址
当时北大校长蒋梦麟塑像
当时清华校长梅贻琦塑像
当时南开校长张伯苓塑像
一二一运动纪念碑
“绝徼移栽桢干质“纪念亭
亭前的纪念碑群
旧址北面的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
曾昭抡在香港《大公报》上 连载的科学考察记《西康日记》
关于西康考察的相关报导
1941年8 月,”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川康科 学考察团“成员 在大凉山昭觉县 城门合影。
前排左起:黎国彬、 戴广茂、柯化龙、 裘立群、李士锷 后排左起:王隆映 (当地人)、周光地、 陈泽汉、曾昭抡、 钟品仁、康晋候、 马杏峘
3
4
5
抗战中后期,大后方物价暴 涨,闻一多一家八口時在断炊的 威胁中度日。西南联大许多教师 在教学研究的同时,分别从事各 种兼职,换取升斗,以补家用。 闻一多在同事和朋友的怂恿和建 议下挂牌治印,并自称“我是手 工业者!”
正式挂牌时,联大教授浦江清 特撰骈文介绍,对闻一多的学识和 治印技艺做了十分生动贴切的描述。 骈文启事由梅贻琦、冯友兰、朱自 清、潘光旦、蒋梦麟、杨振声、罗 培常、陈雪屏、熊庆来、姜寅清、 唐兰、沈从文具名推荐,一时轰动 春城。
2014.05.
在昆明一二.一大街北侧,伫立着《云南师范大学》,中国 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就在其中。
师大的大门两侧均立有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标牌
大门左侧嵌有西南联大的校训:
刚毅坚卓 学高身正 明德睿智
进校不远,就看到《红烛路》和《联大路》的指示标牌。
联大路北侧的联大教授群塑
联大人杰
展板
赵 九 章
陈 芳 允
郭 永 怀
屠 守 锷
王 邓 希 稼 季 先
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八位是联大校友
朱 光 亚 杨 家 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多位联大校友
2001年,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黄昆 2003年,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 2005年,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 2007年,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征镒
抗战时期联大的教室
这是西南联大唯一保存下来的教室,它是当时哲学心理学系 的办公室、实验室及教室,周先更、敦福堂、郑沛留、曹日昌等 著名教授和青年教师都在此上过课。这种教室房顶及四面墙壁都 透风,冬天有时就把”火腿椅”搬到院子里,晒着太阳上课。生 活极为艰辛的师生们就这样坚持了七年。
联大旧址内的一二一运动纪念馆
下法 面商 是学西 各院南 个、联 学工大 院学共 的院设 机和五 构师个 设范学 置学院 ,院『 系』文 负,学 责二院 人十、 和六理 教个学 授系院 。。、
教学与科研
开发西部的先声
1939年7月至10月曾昭抡率领” 中华自然科学社西康科学考察团 “分地理气象、农林畜牧、药物、 工程四组,历时三个多月,详细 考察了西康西部的情况。 图为当时绘制的考察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