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2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试题与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 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 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 政府B. 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 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 经济发达程度B. 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 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B. 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 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 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 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 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 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区域交通系统B. 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 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 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 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 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 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及答案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 )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开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那么,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开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开展的城镇化建立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开展、实现科学开展的客观需要。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开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开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开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效劳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
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根底设施建立,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开展趋势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去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立。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开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开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
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根底设施建立、公共效劳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安康地推进城镇开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效劳均等化。
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三,转变城镇开展模式,促进城镇开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
首先要从“以大管小〞转向以大带小。
今后,要通过改革不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开展方面,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开展需要。
区域经济学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围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围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2.√ 3.× 4.× 5.×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B.区位理论C.均衡增长理论D.非均衡增长理论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B.后向关联效应C. 集聚效应D.旁侧关联效应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C.开发的时效性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后工业化社会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从( )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
结构角度D。
环境角度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
政府B。
企业C。
个人D。
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成本最低B。
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
聚集效应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A。
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
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A。
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
垂直合作D。
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A。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
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
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
独资C。
证券D。
合资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
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
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
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
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
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
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A。
统一原则B。
发挥优势原则C。
兼顾全局原则D。
效益原则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
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
文化教育系统D。
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A。
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
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1)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
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
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区域经济学-答案
区域经济学-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1.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 内尔森B. 杜能C. 熊彼特D. 韦伯满分:3 分2.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 廖什满分:3 分3.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 杜能B. 韦伯D. 胡佛满分:3 分4.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B. 知识性C. 综合性D. 应用性满分:3 分5.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B. 英国C. 日本D. 法国满分:3 分6.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C. 引进的D. 独创的满分:3 分7.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B. 物力C. 资源D. 技术满分:3 分8.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实用性B. 应用性C. 综合性D. 实践性满分:3 分9.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B. 知识性C. 应用性D. 综合性满分:3 分10.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B. 韦伯C. 胡佛D.克里斯塔勒满分:3 分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1.美国的经济学家()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赫希曼B. 汉斯·辛格C. 内尔森D. 赖宾斯坦满分:3 分2.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A.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B. 人口管理C. 社区管理D. 环境管理E. 社会管理满分:3 分3. 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A. 区域B. 区域经济学C. 区域开发D. 区域利用E. 区域发展满分:3 分4.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2. 简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3. 简述地区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五、论述题(15分)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治理(本科)《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 B2.A3. ACD4.BCD5. AC6. ABC7. BD 8. D. 9. BCD 10.BCD 11. ABCD 12. ACD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 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 、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B.企业C.个人D.政府与企业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B.地区形象最佳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区域: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
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
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三,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
首先要从“以大管小”转向以大带小。
今后,要通过改革不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方面,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
其中,大城市要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区域一体化和发展城市群的思路,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周边中小城市(镇)延伸,形成以大带小的效应;中小城市(镇)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等方面,积极与大城市实现对接,在区域空间上与大城市形成梯级功能结构,为人口迁徙和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未来城镇化的政策建议(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在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外围市场乏力甚至复苏前景复杂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推进城镇化,不能简单化为农民进城,也不能简单化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或简单化为扩大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问题。
调结构的关键是让资源到应该到的地方,然后每个地方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城市的产业结构,无疑成为调结构的关键。
一是要尽快走一条集约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二是要走一条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建筑设计和公共交通导向的城镇化模式,三是要走一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道路,四是要从以异地城镇化为主,向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模式转变。
(二)城镇化重大政策需突破一是户籍要和福利制度逐步脱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登记制度;二是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逐步完善城乡建设用地流转,进行宅基地用益物权货币化和抵押贷款试点;四是建立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建设用地供给制度和财政分配制度;五是完善耕地流转和耕地补偿金制度,提高耕地的效率,实现生存型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六是建立公共事业投资基金,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推动城镇水电路和垃圾处理等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七是完善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城乡一体的城镇规划体系;八是探索城镇规模、产业选择和引导人口流向的政策制定。
(三)政策倾斜,推动城镇化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1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即西部地区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无疑为西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提出战略导向。
东部的产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转移,而且,金融危机以来,中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为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集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城市群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化主体形态一是继续推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培育中部地区具有潜力的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等城镇密集区,引导加快中部地区的城镇化速度。
二是构建城市群内部的管理机制,逐步按照城镇间、区域内外事务的属性建立“双层管理体系”,在城市群和城镇本身之间分类分层管理。
三是统筹规划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大城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通信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其宜居性,发展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人口转移。
2,试论述区域分工的产生机制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分工的发展规律。
试论述区域分工的产生机制,并阐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分工的规律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2、区际要素流动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能够保持区域之间在要素禀赋差异上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因此,才能够在要素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分工。
3,市场的差异;市场是区域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区域分工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决定的。
要素禀赋是区域分工的供给约束,市场则是需求约束。
市场对区域分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结构和层次实现的 4.区际贸易,( 1)区际贸易首先决定了区域分工是否能够发生。
(2)区际贸易对区域分工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3)区际贸易的长期开展使得区域之间的分工关系趋于稳定,从而促进区域分工的深化。
5、企业组织结构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来越大。
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差异性。
6、利益诱导区域分工能够产生专业化效益。
区域在专业化效益的诱导下,在经济发展决策中会有意识地去发展专业化生产,在没有区域专业化生产条件的区域,也会创造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
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分工的规律;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多种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区域分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产业的“同构性”和“低度化”现象十分突出。
事实上,重复建设引起的“同构化”和“低度化”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竞争力提升以及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率的最主要原因。
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宏观资源配置效益的降低,抹杀了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导致了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差异的扩大。
另一方面,从产业成长的规律来看,产业的成长不仅表现为量的扩张,而且表现为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质的提高。
由于各地区在同一产业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必然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使产业的平均利润下降,其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缺乏充足的投入,这种低水平扩张,催生了产业的早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生产要素的互补性。
泛珠江三角洲揽括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的区域经济特征,各省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地理、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或互补性。
根据分工理论,这种基于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所诱发的要素集聚与扩散、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仅容易.产生生产要素的规模效应,如突破瓶颈要素的限制、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创造新的产业等等,而且也将提高要素之间的替代强度,降低产品边际成本。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从泛珠江三角洲各省区的人均GDP指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地区的需求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也越大,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由于需求偏好的差异,在不同地区间就会出现部门分工与贸易,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
由于泛珠江三角洲各省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梯次,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地区之间可能以技术配套为纽带加强产业的垂直分工,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地区则可以通过地区之间的互补性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
第三,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
在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内,香港和澳门是国际性城市,在产业结构上又具有中小型经济体的特征。
3,试对比分析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理论,谈谈我国目前所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区域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两大学派:均衡发展论和非均衡发展论。
根据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一国经济在区域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以效率为先,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
与均衡发展理论相比,非均衡发展指出了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强调资源配置的区域倾斜和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对西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创新,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新时期我国确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在借鉴国外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完善、发展和创新。
我国目前所采取的区域发展战略总体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主中西部地区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支持改革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开导产业转移。
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4,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际谈谈如何让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1)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和从础,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