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1e2ba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8.png)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文关怀。
本文以“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从作者论的视域出发,对贾樟柯的电影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创作理念、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
二、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贾樟柯的电影创作理念源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底层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以故乡为背景,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深入挖掘,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叙事风格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以写实为主,善于运用长镜头、跟拍等手法,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
他的电影往往没有明显的情节冲突和戏剧性高潮,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和事件。
在“故乡三部曲”中,这种叙事风格得以充分体现,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
四、人物塑造贾樟柯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属性。
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坚韧和无奈。
在“故乡三部曲”中,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不仅具有地域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下人们的心理变化。
通过人物塑造,贾樟柯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五、社会背景贾樟柯的电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故乡三部曲”中,电影以故乡为背景,展现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故乡人民的生活状态进行描绘,贾樟柯揭示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同时,他的电影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六、结论综上所述,贾樟柯的电影以写实的手法、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社会变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894006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f.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一、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贾樟柯的电影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他借助极为真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很多作品中,贾樟柯常常借助道具来诠释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用具体的物品和场景来传达出人物生命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复杂的叙事结构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多样,有的属于非线性叙事,有的则采用了诸如前后叙述、反复叙述等复杂的手法。
他善于利用前置和悬念等手法,通过叙事界面的变化,营造出一些玄妙而艺术的意象。
三、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贾樟柯是一个富有思考的电影人,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常常在他的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他会用极为细腻而见微知著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不足,比如《山河故人》中的人心险恶和利益膨胀,以及《天注定》中的贪欲和权力争斗。
四、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
贾樟柯偏爱现场拍摄,他喜欢去各种不同的地方实地取景。
同时,他也借助音乐来丰富电影的情感气氛。
声音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贾樟柯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通常喜欢选用音乐风格独特的作曲家来为电影配乐,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点是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他总是把关注现实问题和探索人性思考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引导方向,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个富有思考的世界。
他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贡献。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510b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c.png)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电影作品富有深度,社会底层人物,以其非线性叙事和深度场面的表现,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从贾樟柯电影的叙事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一、非线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常常采用多条线索的结构,通过前后顺序的交错呈现,展现出复杂多面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
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一种视觉和心智上的错位感。
例如,在电影《山河故人》中,故事时间跨度涵盖了整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其中穿插了多位主人公的故事,不同线索之间的错落和交叉充满了对时空概念的探讨。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的故事更具深度和广度,也让观众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二、注重画面与声音的表现贾樟柯的电影不仅注重剧情的发展,更注重画面和声音的表现。
他的电影中常常采用长镜头和静态画面,营造出深度感、冥思感和意境感,使影像有一种冥想性的魅力。
例如,在电影《小武》中,通过长镜头和静态画面的运用,刻画了主人公小武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同时,贾樟柯的电影还注重声音的表现,通过音效和音乐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电影的情境中,使他们的感受更为真实和深刻。
三、多重时空的错落感贾樟柯的电影还善于运用跳跃式的时间和空间变换进行非线性叙事,呈现出多重时空的错落感。
例如在电影《天注定》中,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跳跃,将不同主人公的故事穿插在一起,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的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奇。
四、弱化虚构性,突出记录性贾樟柯的电影还弱化虚构性,突出记录性。
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种记录性的表现方式,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具有了很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在人物个体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中,感受到电影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f262bf6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b.png)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觉而备受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呈现,真实而直观地展示了当前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以下将对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进行浅析。
贾樟柯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跳跃的时间和空间来构建故事的逻辑。
他常常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行的方式,通过多个时间段和不同的视角来展现一个故事的多面性。
这种叙事方式带给观众一种错综复杂的感觉,使得观众能够通过片中人物的命运纠葛和社会矛盾的多重表达,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复杂性。
贾樟柯的电影注重通过观察和细节来展示故事。
他善于用静默和镜头语言来传递信息,通过细腻的捕捉和描绘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的电影中往往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片段和细微的情感细节,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电影《山河故人》中,他将镜头对准了细小的身体细节和日常生活细碎的瞬间,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的困境。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一种纪实的方式来展现故事。
他的电影往往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观众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他往往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不同的故事角度和细节的展示来还原真实的场景和人物。
贾樟柯以其独特的纪实手法和真实情境的表现,将观众带入到电影所描绘的现实生活中,使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贾樟柯的电影也常常采用一种边缘性的视角来展示故事。
他很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和生活状态,在他的电影中,往往能够看到社会底层人士的真实生活和命运的边缘化。
贾樟柯通过这种边缘性的视角来呈现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让观众更加关注和思考真实生活中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955dc75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9.png)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贾樟柯的叙事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纪实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以非线性、碎片化的方式呈现故事,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叙事方式常常采用非线性的结构。
他善于通过时间跳跃、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在电影中穿插不同时间段的情节,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时间流线性叙事,突出了故事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尼罗河女儿》中,贾樟柯通过叙述三个不同年龄段小女孩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同时也透过时间的跨越,暗示人类的生命轮回。
贾樟柯的叙事方式常常以碎片化的手法呈现。
他善于通过大量的空镜头和无语镜头,以及片段式的剪辑手法,创造出一种紧张而悬疑的叙事氛围。
在《山河故人》中,他通过大量的无声片段和极为简洁的镜头语言,以及在故事中重复出现的符号,营造出一种细腻而富有张力的叙事节奏,使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其中。
贾樟柯的叙事方式还常常采用纪实主义的手法。
他善于用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和细微之处,通过对平凡生活的观察和描绘,透露出现实的残酷性和人性的悲剧。
在《还珠格格》中,贾樟柯通过对一个小城镇的日常生活和居民之间微妙关系的揭露,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困境的关怀。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独特而多样,既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又通过朴素而真实的纪实手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非线性、碎片化和纪实的手法,突显了故事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使观众深入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贾樟柯的叙事方式与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他独特的电影风格,使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911e7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c.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1. 引言1.1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凸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观察。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被誉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其代表作品包括《小武》、《十七岁》、《未来》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绘,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以纪实性的手法展现,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再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这些细节融入电影情节之中,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感和震撼力。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为普通人,面对社会困境和压力时展现出的坚韧和顽强令观众为之动容。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还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让观众在反思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得到心灵的启发。
通过对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的观摩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他的电影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表达。
1.2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深受现实主义和探讨社会问题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拍摄手法和思想深度。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将观众引入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贾樟柯擅长运用镜头语言来探索人性和社会现实,他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挣扎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展示。
他的电影作品也充满着对中国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主题和思想的深入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让人震撼并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独特而深刻,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2. 正文2.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他常常通过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贾樟柯深刻关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工权益等。
他的电影作品往往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他们的困境和挣扎,来讲述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5bcf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7.png)
《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学者的关注。
在他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和表现对象。
本文旨在探讨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从人物塑造、叙事手法、视觉表达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电影作品中的这一主题。
二、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的人物塑造在贾樟柯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这些人物往往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形象塑造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这些人物往往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其次,这些人物通常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和历史背景,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都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这些人物的命运往往与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遭遇和经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问题。
三、叙事手法与“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手法对于“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闪回、倒叙等手法,将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从而构建出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故事世界。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离乡者”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刻。
其次,他的电影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音乐等元素,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些“离乡者”的内心世界。
四、视觉表达与“离乡者”形象的建构视觉表达是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的电影通常采用纪实主义的拍摄风格,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还原和呈现。
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他将“离乡者”所处的环境和背景真实地展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使得“离乡者”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明。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c53e7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e.png)
在音乐与色彩的运用上,贾樟柯也独具匠心。他通过选择符合“离乡者”情感的音乐和色彩来营造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离乡者”的情感世界。同时,音乐与色彩的巧妙运用也使得电影的整体风格更加统一、和谐。
四、意义与价值
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首先,“离乡者”形象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城乡差距、人口流动等。其次,“离乡者”形象也体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后,“离乡者”形象在电影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情节设置和音乐色彩等手段,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
三、建构方式
(一)镜头语言
贾樟柯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将“离乡者”形象进行具象化呈现。通过运用长镜头、跟镜头等手法,展现“离乡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在视觉上,这些镜头语言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离乡者”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二)情节设置
在情节设置上,贾樟柯善于通过“离乡者”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来展现其形象。通过情节的展开,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离乡者”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轨迹。同时,情节的转折和冲突也使得“离乡者”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五、结论
总之,贾樟柯电影中的“离乡者”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情节设置以及音乐与色彩等手段,贾樟柯成功地建构了这一形象,并将其呈现给观众。这一形象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因此,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电影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论贾樟柯电影中
一、引言
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在他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作为一种典型的符号,屡见不鲜。这些“离乡者”不仅是影片的情节主体,更是对社会现象、时代背景以及人文情怀的深度反思。本文将深入探讨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内涵与意义。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3c381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6.png)
《“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篇一作者论视域下的贾樟柯电影分析——以“故乡三部曲”为例一、引言贾樟柯,中国当代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叙事风格,将社会变迁与人性的挣扎紧密结合,创作出多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以作者论为视域,以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为例,深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二、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1. 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展现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希望。
2. 独特的叙事方式:贾樟柯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碎片化的情节和画面,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3. 深刻的主题内涵:贾樟柯的电影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更关注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三、“故乡三部曲”的主题分析1. 《小武》:这部电影以一个小偷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小武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
2. 《站台》:这部电影以音乐为线索,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追求与梦想。
通过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变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挣扎与努力。
3. 《任逍遥》:这部电影以两位少年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了青春期的迷茫与追求。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以及人性的光辉。
四、“故乡三部曲”中的作者风格在“故乡三部曲”中,贾樟柯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作者风格。
他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深刻的主题内涵,探讨了社会变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与抗争。
这些特点使得贾樟柯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结论通过对“故乡三部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樟柯电影的艺术特色、主题内涵及社会价值。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c4f6d6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5.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导演和编剧,他的电影作品以丰富的现实主义特征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涉及到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的矛盾与冲突,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呈现,揭示出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剖析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深刻思考。
一、真实的现实主义刻画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真实的现实主义刻画。
他擅长运用具体的细节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环境,将这种真实感深深地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在他的电影作品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社会现实的刻画都显得非常真实、鲜活和具有说服力。
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的作品中所揭示出的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观察。
这种真实的现实主义刻画也使得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二、独特的叙事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叙事风格独特,他擅长通过非传统的叙事手法来讲述故事。
他常常运用跳跃式的叙事结构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构建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命运,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他的电影作品没有严格的时间线和传统的故事起承转合,而是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风格,贾樟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世界,让人们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也能够享受到电影带来的审美体验。
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是其另一显著的特征。
他常常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扎实研究,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呈现到观众面前。
他的作品中经常涉及到工人、农民和城市中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生活困境和悲欢离合,通过这些细节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人们面临的矛盾与挑战。
贾樟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使得他的电影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呼吁和反思,引发人们对社会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情感的深刻表达除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中还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情感的深刻表达。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a72137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c.png)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困境。
他的电影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现实主义与纪实性贾樟柯的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追求真实和真实的再现。
他不注重表演的华丽与夸张,而是注重通过真实的场景和自然的表演来呈现故事。
他经常在电影中使用一镜到底的手法,将故事情节以流畅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和纪实性。
二、深度剖析社会问题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关注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状态和问题。
他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描绘了中国社会的荒谬和悲剧,直面现实问题,呈现了人民的普遍困境和苦难。
他的电影呈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片段,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困扰和矛盾。
三、自然主义与亲切感贾樟柯的电影中充满了亲切感,他选择的拍摄场景和交谈方式都很自然。
他经常使用真实的背景和自然光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也喜欢在他的电影中使用非专业演员,强调角色身份的真实性,并给予他们思想和表演自由的空间。
四、对时间与空间的探索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常常借助漫长的镜头和缓慢的叙事节奏来展现时间和空间的感受。
他尤其善于利用电影的时间流逝来强调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迁。
他通过纪录片式的手法,带领观众进入各种空间,感受时间与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五、对人性的探索贾樟柯的电影中经常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情感。
他常常选择包含伦理和道德困境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表现人性的真实和复杂。
他的电影中的角色往往是普通人,有着真实的情感和内心冲突,触动人们的心灵共鸣。
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是真实、纪实、深入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意识,通过真实的故事和角色与观众进行对话和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展现了中国当下社会的困境和人民的生存状态。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
![《2024年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57649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6.png)
《论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篇一一、引言贾樟柯作为当代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在他的电影中,“离乡者”形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反映了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灵体验。
本文将从电影主题、情节安排、角色塑造和镜头语言等角度,探讨贾樟柯电影中“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方式。
二、电影主题与“离乡者”形象贾樟柯的电影往往以社会变革为背景,描绘出人们在社会变迁中的心灵历程。
在许多作品中,“离乡者”形象成为了重要的主题元素。
这些“离乡者”并非单纯的地理位置上的迁徙,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流离失所。
他们背井离乡,寻找生活的出路,同时也寻找心灵的归宿。
这种主题设定为“离乡者”形象的建构提供了基础。
三、情节安排与“离乡者”形象塑造在情节安排上,贾樟柯善于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时空交错、回忆与现实交织等手法,展现“离乡者”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变化。
这种情节安排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离乡者”形象的内在含义。
此外,贾樟柯还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来突出“离乡者”形象的特点,如家庭矛盾、社会压力等情节的设置,都为塑造“离乡者”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角色塑造与“离乡者”形象的立体化在角色塑造上,贾樟柯注重刻画“离乡者”的复杂性格和心理特征。
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深入的人物描写,使角色更加立体化。
此外,贾樟柯还善于通过角色的关系网来揭示社会的复杂性。
例如,通过描绘“离乡者”与家乡、与家人、与新环境的关系,展示出社会的多面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离乡者”形象的内涵。
五、镜头语言与“离乡者”形象的视觉表达在镜头语言上,贾樟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离乡者”形象。
他善于运用长镜头和跟拍等手法,展示出角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等视觉元素来营造氛围,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心境。
这些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得“离乡者”形象更加生动、真实,更具感染力。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2f4fe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7.png)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导言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电影导演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备受称赞。
本文将深入探讨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特征,包括非线性叙事、观众角色定位以及真实主义叙事风格,并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一、非线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采用非线性结构,打破传统的时间流程和故事发展方式。
他通过交错剧情、闪回和内嵌故事等手法,塑造出复杂而多层次的叙事结构。
例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他将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们的故事交叉叙述,通过这种方式,他展现了中国社会现实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通过非线性叙事,贾樟柯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置身于时间流变中的感受,使观众更深入地思考和体验片中的主题和情感。
非线性叙事也反映了贾樟柯对时间和记忆的关注。
在他的电影中,时间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被延展、折叠和重复的。
这种处理方式突出了人物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变化,也揭示了时间对于个体记忆和历史的扭曲和模糊性。
贾樟柯用这种方式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和时间的本质。
二、观众角色定位贾樟柯的叙事风格中,观众往往被定位为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角色。
他善于将观众置身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让他们感受到真实的存在和情感。
贾樟柯通常通过长镜头,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参与到电影中的故事之中。
例如,在《山河故人》中,观众长时间地跟随着人物的视角,一同经历生活的辛酸与磨难,感同身受。
通过这种观众角色定位,贾樟柯不仅拉近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也使电影更具共鸣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观众角色定位也体现了贾樟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观众的眼睛,传递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观察和反思。
观众成为了扮演社会角色的代言人,贾樟柯通过影片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进而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三、真实主义叙事风格贾樟柯的电影以其真实主义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他注重描绘中国社会的底层生活和困境,关注农民工、无家可归者、被边缘化的个体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1fa7dc6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1.png)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1. 引言1.1 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风格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叙事方式而闻名。
贾樟柯的电影常常以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反思为主题,凸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的电影风格简洁而深刻,展现出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洞察力,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誉。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独具特色,他常常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呈现故事,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入挖掘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他还善于运用非线性的结构设计,将故事情节进行跳跃式呈现,增加了观众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
贾樟柯的影片中还常常可以看到静止式的摄影风格,他喜欢运用稳定的画面和缓慢的镜头变换来表现场景和角色之间的关系,这种风格给人以沉静和深刻的感受。
在对话和场景的处理上,贾樟柯也善于简约而有力,通过简单的对话和细节描写,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贾樟柯的电影中还常常出现文本和图像的交织,他善于通过影像和文字之间的对话和碰撞,展现出故事背后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他的电影更富有思想性和表现力,引发观众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2000字】1.2 贾樟柯的影响力贾樟柯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在国际上也颇受欢迎。
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电影叙事方式上,同时也展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敏锐观察上。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经常通过批判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困境,引起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贾樟柯的影响力还体现在他对于电影叙事方式的创新和尝试上,他敢于挑战传统的叙事方式,突破常规,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使得他的电影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深度。
贾樟柯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电影界,同时也在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和观察。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e308997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7.png)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摘要】贾樟柯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导演,他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本文从非线性叙事、纪实与虚构的结合、长镜头的运用、人物刻画的细腻描写以及意识流的呈现等方面对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浅析。
贾樟柯擅长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织,为观众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故事情节。
他巧妙地结合了纪实与虚构,让电影看似真实却又充满想象力。
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具沉浸感,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人物刻画细腻入微,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而意识流的呈现则为观众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手法独树一帜,在当代电影中独具魅力。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叙事方式、非线性叙事、纪实与虚构的结合、长镜头、人物刻画、意识流、独特魅力、当代电影、独树一帜1. 引言1.1 贾樟柯电影的独特魅力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直以来都备受影迷和影评人的关注和赞誉。
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风格在电影界崭露头角,并在国际上也积累了相当高的声誉。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其独特魅力正是由这些特点构成的。
贾樟柯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著称。
他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交叉叙事和回忆的方式揭示故事的真相,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此他还善于将纪实和虚构相融合,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世界,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陷入思考和反思。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长镜头的运用也是其独特之处。
他常常通过长镜头的方式来呈现故事,使得观众沉浸在镜头之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角色情绪的起伏。
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影过程更加沉浸和引人入胜。
贾樟柯的电影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他善于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过程。
观众常常能够在他的电影中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和鲜活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0003bdd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61.png)
浅析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贾樟柯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以其细腻而准确的画面语言和鲜明的叙事风格著称。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非线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他不按照时间的顺序呈现故事,而是通过闪回和回忆的形式来呈现。
例如,《山河故人》中,故事从一个现代的场景开始,但在接下来的片段中我们却看到了过去数十年中的片段。
贾樟柯运用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激起观众的好奇心,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同时使电影更具有现代感。
二、启示式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往往是启示式的。
他往往不会给出所有的答案,而是在虚无飘渺的场景中引导观众去自己发掘答案。
例如《青春》中的结尾,观众无法确定男主人公是否死亡。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使观众更好地参与电影和故事,与电影达到更深层次的对话。
三、跨界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常常涉及到其他资源的融合,比如音乐、绘画、纪录片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或“纯科技”的区分,使电影更具有信息量和多元性。
四、社会性叙事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总是注重社会性。
他在描述个体命运的同时,也同时强调了社会的命运和历史的沉淀。
例如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并没有限制主角身份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而是通过展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来揭示中国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伤痛和定位。
总体来说,贾樟柯的叙事方式高度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媒介的特点,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哲学性。
他的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既莫名的温暖又让人触目惊心,欲令人流泪而又厌倦无味。
这种复杂的感觉正是他电影中叙事的主要特征。
寂静岭赏析三角构
![寂静岭赏析三角构](https://img.taocdn.com/s3/m/05b6781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9.png)
寂静岭赏析三角构寂静岭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该片以其独特的三角构结构而著称。
在电影中,贾樟柯以三个不同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中国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通过三角构的手法,贾樟柯成功地将不同的人物和故事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故事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看电影中的第一个故事线,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寂静岭的生活。
老人孤独地居住在寂静岭的小屋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孤独和无聊,但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
这个故事线通过老人的孤独和坚守,展现了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家园的情感依恋。
第二个故事线则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城市中的生活。
他们来自农村,为了生活而来到城市,却发现城市的生活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他们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困难和人际关系的挑战,但他们依然努力地适应着这个陌生的城市。
这个故事线通过年轻夫妇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艰辛生活和对未来的追求。
最后一个故事线则讲述了一位年轻女孩在城市中的生活。
她是一名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压力和生活困难,她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生活出路。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依然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梦想,并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这个故事线通过年轻女孩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大学生在城市中的奋斗和追求。
通过这三个故事线的交织,贾樟柯成功地呈现了中国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他通过寂静岭这个地方,将老人、年轻夫妇和年轻女孩这三个不同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他们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通过这种三角构的手法,贾樟柯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故事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除了故事线的交织,贾樟柯在电影中还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来加强三角构的效果。
他通过寂静岭的自然风景和人物的日常生活,营造出一种宁静和孤独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
![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18e5f10fba1aa8114431d931.png)
● 吕淑敏
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曼的框架分析。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在国际传播中也同样占有不可忽 框架是个体处理和建构信息的方法。理
视的地位。本文尝试用框架理论解析第 论主要源于舍瑞夫的参照框架理论以及
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得出电影创 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的预期理论。
结语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一般很少涉及政 治、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和 私人化的表达,是一种个人生存体验的 阐述。表达物质时代的精神荒芜与道德 沦丧、劳苦大众的惘然与痛楚是贾樟柯 一贯坚持的主题。电影作为外国了解中 国的一扇窗户,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继续在国际上呈现赤裸裸的边缘现 实,很容易造成对我国人民和人权的刻 板印象。这就需要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导 演和优秀的电影作品,用多样化的拍摄 手法和多样化的电影题材,走向世界, 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多彩的、发展 的中国。
都是细节,都是底层人物的现实生活。 叙事方式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电影
中的矛盾“产生—激化—发展”的顺序 叙述,而是平铺直叙,用一种平静、客 观的方式来增强影片的真实感,贾樟柯 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县城,在电影中都投 入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记录着社会转型 时代普通小人物的命运转变,甚至融入 了一些自己的经历。
英戈与金德的一项电视框架效果研究 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频在影片中亮
《事关重要的新闻 :电视与美国民意》, 相 ;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
把议程设置作用从纸质媒介推广到了电 的经历 ;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
视媒体,并再一次证明 :大众传媒根本 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①
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女主持人当中, 李静是为数不多的敢在镜头前毫不掩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吕淑敏
以框架理论解析贾樟柯电影
电影是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曼的框架分析。认知的方法。理
视的地位。本文尝试用框架理论解析第 论主要源于舍瑞夫的参照框架理论以及
六代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并得出电影创 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的预期理论。
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女主持人当中, 李静是为数不多的敢在镜头前毫不掩饰
个性的女主持人,她甚至拿自己插科打 诨。李静以其特立独行、率真俏皮的主 持风格,征服了观众,被誉为国内最具 风格的主持人。
李静在主持《超级访问》节目时, 总会用她独有的机智幽默感染着每个嘉 宾和观众。为了得到观众想要的答案, 她往往用各种窥探性、诱导性的语言让 嘉宾在不经意间落入她的小圈套,但却 乐在其中。她总是能让她的电视观众在 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快乐的状态——以她 特有的搞笑幽默方式。在观众眼中,李 静的幽默绝不是故意做出来的。因为主 持人任何一种情感的表达只要是真实 的,就会给观众以感染,而那些故意装 出来的幽默只会让人感到不快。
结语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一般很少涉及政 治、意识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化和 私人化的表达,是一种个人生存体验的 阐述。表达物质时代的精神荒芜与道德 沦丧、劳苦大众的惘然与痛楚是贾樟柯 一贯坚持的主题。电影作为外国了解中 国的一扇窗户,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继续在国际上呈现赤裸裸的边缘现 实,很容易造成对我国人民和人权的刻 板印象。这就需要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导 演和优秀的电影作品,用多样化的拍摄 手法和多样化的电影题材,走向世界, 向国际社会展现真实的、多彩的、发展 的中国。
英戈与金德的一项电视框架效果研究 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频在影片中亮
《事关重要的新闻 :电视与美国民意》, 相 ;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
把议程设置作用从纸质媒介推广到了电 的经历 ;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
视媒体,并再一次证明 :大众传媒根本 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①
面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的 贾樟柯一举成名。法国《电影手册》评论:
研究主要来自黑尔德的归因理论和高夫 “《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
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其后, 贾樟柯又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世 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 城记》等片子。《世界》(2004 年)作为 贾樟柯第一部在国内公映的影片,其意
贾樟柯 1995 年拍摄了第一部 57 分
高芳的《简析框架理论》一文也系 钟的短片《小山回家》,并在香港荣获大
统梳理了相关的框架理论。文章认为框 奖。这之后,他开始成名作《小武》的
架理论的理论假设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 : 拍摄。《小武》在国际上广受好评,得了
宏观层面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层 8 个奖,也成为国内小资青年的追逐对象,
没动,而是你的心在动 ;胖也好,瘦也 好,何需庸人自扰?”她正是带着这颗 “平常心”,运用另类的智慧与个人魅力, 让人感到亲切自如,自然舒适。
用幽默感染观众
幽默,也是当今社会电视节目主持 人所应该具备的风格。但幽默不是圆滑 搞笑,甚至贫嘴。幽默没有了分寸,就 成了粗俗、低下。要把握好幽默的分寸, 不仅要有临场应变的睿智,还要有文化 知识的积累,而这种文化知识的积累, 会贯穿一种人文精神,让你知道怎样尊 重别人,分寸在哪儿。
和新闻一样,影片中不同维度的显著 性构成了一个等级排列,题材的取与舍、 细节弱化或强调、支持或反对某种感情, 这些属性依附在影片情节中,共同传递到 受众那里, 从而影响他们对某一事物的 判断。如果说,电影即编码过程中形成框 架,那么受众在接收电影传达的信息即解 码过程中, 也有自己的框架。
2. 贾樟柯电影的两个层面分析 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 杂的世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 引申出潜藏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由 谁来负责。黑尔德认为,归因是观察的 行为和对此行动负责的个人或社会、环 境因素之间的连接。高夫曼假设个人无 法充分理解生活中的世界,他们利用被 称为“主体框架”的诠释基模积极地对 自己的生活经历做出解释。②观看了贾 樟柯电影的西方人,由于无法亲身接触 中国,会受到贾樟柯电影表现的框架的 影响。西方人想要了解中国,会试图从 可以接触到的中国电影解释听到的一 切。大多数人积蓄在脑中的印象是中国 是个封闭的集权国家,对中国人的人权 一直有质疑,很多国家有中国威胁论。 他们会把贾樟柯的电影和中国的社会、 环境连接求得认知上的和谐。 舍瑞夫假定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 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发生 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这里的参考 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性认识、逻辑 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 预期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采用不同的 认知框架来体验现实, 并根据这种框架 采取行动,从而建构出特定的现实。②有
作需多样化的结论。
贾樟柯电影概述
关于框架理论
贾樟柯属于中国第六代导演。第六
框架理论作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深入 代导演注重以电影为媒介考察当代普通
发展,已经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的生活状态,突出新一代青年在历史
媒介不仅告诉受众想些什么,它们还通 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他
过报道架构的方式告诉受众怎么想。艾 们关注当下都市中的边缘人物,小偷、
(作者单位 :烟台广播电视台 ;华 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64 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下
广电视听
义对于贾樟柯和第六代导演来说都颇为 重大。2006 年拍摄的故事片《三峡好人》 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 奖。自此,贾樟柯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 领军者的地位得以确立。
以框架理论看贾樟柯的电影
1. 贾樟柯电影的四个维度分析 在艾英戈看来,“框架”指的是对 判断和选择性问题的陈述或表现的微妙 改变。而“框架效果”则指的是这些改 变给决策造成的变化。对于同一客体的 描 述, 框 架 不 同, 会 有 不 同 的 心 理 效 果。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 (1)新闻涉及的话题(内容的取舍)(;2) 外在表现(编辑中的篇幅和位置);(3) 认知上的属性(被包含进框架的细节); (4)感情属性(全篇的基调)。 从题材选取、影像风格、电影细节 和叙事方式这四个维度分析贾樟柯的电 影: 在题材选取方面,贾樟柯的电影关 注的是社会的变化,当下生活在社会底 层的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 如《小武》里的小偷,《站台》里的文 工团待业青年,《三峡好人》里的煤矿 工人,以及其他作品中展现出的落后的 小县城车站、装满一麻袋的狗、街头小 混混、保安、歌舞团演员等。 在影像风格方面,《小武》中运用 大量的长镜头和手提拍摄,并运用墨绿 色的滤镜,使得画面色彩暗淡,声像上 更是现场采声,不用配乐,其他影片也 大都运用长镜头、平移镜头,采用真实 的光线、色彩和声音,用纪录片的方式 还原生活和情感的原生态。 在电影细节方面,展现的都是日常 生活中的小细节,《三峡好人》里用烟、 酒、茶和糖将影片分为四个部分,这与 柴米油盐没什么差别,象征着生活,影 片中人民币中的夔门和壶口、写有地址 且保存了 16 年的香烟纸、脏兮兮叫“仙 子”的船、独臂老王家里的臂力器等, 剧中出现的音乐、相继出来的人,处处
注释 : ①刘海龙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媒体政 治——从〈事关重要的新闻〉说起》,《国际 新闻界》,2004 年第 2 期 ②高芳 :《简析框架理论》,《青年记者》, 2008 年第 17 期 参考文献 : ① Donald L. Shaw Bradley J. Hamm 著, 刘海龙译 :《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 的民意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 年第 4 期 ②龚金平 :《“浮出地表”的贾樟柯—— 从〈小武〉到〈世界〉》,《电影文学》,2006 年第 9 期 ③张咏华 :《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 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 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新闻记者》, 2006 年第 8 期 ④钟新 陆佳怡:《走近唐纳德·肖》,《国 际新闻界》,2004 年第 4 期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与 传播研究所)
65 青年记者·2009年10月下
总之,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总是把个人的精神世界袒露给观众,即 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述,也必经过主持 人主观情感的升华,从而唤起听众的热 诚,拨动听众的心灵。对真善美热情讴 歌,对假恶丑无情鞭笞,让喜怒哀乐溢 于言表,才能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使节目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产生“共 振效应”。人心是情感的“共鸣器”,节 目主持人只有用情感去呼喊、去敲击, 才能叩开受众的心扉。情感的力量,就 在于通过节目主持人的创作手段去征服 受众,去震撼受众的灵魂。
都是细节,都是底层人物的现实生活。 叙事方式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电影
中的矛盾“产生—激化—发展”的顺序 叙述,而是平铺直叙,用一种平静、客 观的方式来增强影片的真实感,贾樟柯 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县城,在电影中都投 入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记录着社会转型 时代普通小人物的命运转变,甚至融入 了一些自己的经历。
些西方人觉得自己的文化是好的,按照 自己的文化所给定的、熟悉的方式理解 中国,贾樟柯的电影部分也证明了外国 人的这种文化优越论,从以往的认知框 架来体验现实,并根据这种框架做出对 中国的种种认知选择,从而构建出特定 的中国的部分现实。贾樟柯的电影,确 实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但是,人 们接触这种太现实太边缘的影片场景多 了,负面的联想也会多起来,也就是传 播学中的涵化理论 / 培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