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一)
简述明清文学的特点

简述明清文学的特点
明清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风格多样化
明清时期的文学风格多样化,其中既有传统的经典文学,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也有新兴的文学形式,如杂剧、评话等。
二、注重现实生活
明清文学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疾苦。
文学作品中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斗争、民生疾苦、官场腐败等现实问题,对社会的批判和揭示作用愈发凸显。
三、注重个性特征
明清文学作品注重个性特征的表现,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形态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更加真实、生动。
四、文学思想多元化
明清时期,文学思想多元化,涵盖了儒、道、佛、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作品中多呈现出儒家思想,也有一些文学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思想和观点。
总体上,明清文学具有文学风格多样化、注重现实生活、注重个性特征、文学思想多元化等特点。
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

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明清时期正是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才女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女性脱颖而出,以其出众的才华和一流的文学素养,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赞誉。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吧。
一、明清时期才女文化的兴起明清时期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繁荣的时期,这也为才女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作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才女,著名诗人李清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不仅有着超凡的才华,精通诗词,且为人正直,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才女文化的兴起,也代表着文学创作的风格和形式的转变。
在她的诗词中,不再是"绝笔"和"榜书"的利器,而是柔婉、抒情的语言和形象。
这样的创作风格极富特色,在当时引起了文坛的热烈反响,也为许多后来的才女开拓了道路。
二、明清时期才女文化的盛行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崛起。
这个时期,很多女性都开始走向文坛,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
像徐渭妒、卢瓊雪等才女,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教育、政治等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才女专门在文学界靠自己的发掘和努力赢得了一席之地,比如唐婉、于蕙玉等人。
她们不仅文学成就显赫,还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有突出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
三、明清时期才女文化的贡献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不仅带来了文学美的享受,也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这个时期,封建社会已经趋于衰败,才女们的出现为时代变革带来了新思潮和新的精神力量,振奋了文化流传的精气神。
特别是在文学领域,才女们和男性文学家一起努力推动了文学艺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文学创新、民族文化的复兴。
总之,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才女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女性争取了更多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该在今天,更加注重和珍视这个历史时期留下的文化财富,积极传承和发扬才女文化的优秀传统,让这个文化宝库在今天焕发新的光芒。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研究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研究摘要:从春秋时期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的许穆夫人,到“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的第一位女史学家和文学家的东汉班昭,再到三国的蔡文姬、唐代的薛涛、宋朝的李清照朱淑真、元代的管道升等,中国的女性作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队伍日渐扩大,而她们所写的众多作品也构成了中国的女性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主要以明清女性文学为立足点,探讨其繁荣的原因和主要特征,领略女性作家的魅力。
关键词:女性文学;明清;女性结社对女性文学的定义和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观点认为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是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就可以称得上是女性文学。
第二种说法过于宽泛且有失偏颇,因此本文中的女性文学指的是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明清在封建制语境里专指明朝和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在这期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繁荣,社会大环境的相对稳定,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
明朝时期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促使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再加上个性解放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以及女性之间的交流日益的增多,造成中国明清女性作家人数得到快速增长,人数更是达到三千七百多人,由此可见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
一、创作体裁的丰富多样明清以前的女性文学作品的体裁主要以诗词歌赋为主,呈现出单一的特点。
随着明清时期家庭对女性文化培养的重视,广泛的阅读开阔了她们的眼界胸襟,激发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再加上女性自身的刻苦努力,使明清时期的女性多才多艺,拥有各类知识,因而明清女性文学作品的体裁涉及多种领域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明清女性中出现了散曲作家、戏剧作家、弹词作家和小说家。
例如,明代蜀中才女黄峨自幼深受家中长辈的宠爱,饱读诗书,作诗填词有着高深的造诣,写出《闺中即事》《莺莺》等佳作。
她所写的散曲也尤有名,被称为“才艺冠女班”久为艺林传诵“懿德流播”,同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河北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古城由宫城、王城、外郭城组成,宫殿区的面积近30万平方米。
古城已经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内。
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施工。
这说明良渚文化A.或已存在公共权力B.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C.已经使用铁制工具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2.周代都邑及近郊称为国,近郊以外广大地区称为野。
国人受教育,可担任官职,但要服兵役,战时成为主要军事力量;野人属被征服种群,居住在城外,向国人提供粮食与劳役,没有政治权力,不准受教育也不服兵役。
这表明国野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建构了中央直管属国的朝贡体系C.是军政合一的异化D.具有城乡对立和分而治之的特征3.表1为有关《墨经》与墨家的部分评价。
据此可知表1B.墨家学说以发明和改进科技为宗旨C.《墨经》属于中国古代总结性科技著作D.墨家具有注重经验和实用性的特征4.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夺回河套地区后,于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开荒,开拓边疆,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A.阻碍了民族间的交融B.加强了秦朝北部边防C.有效阻止了匈奴南下D.均衡了社会人口分布5.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6.东汉初年,政府实行“赋民公田”“假民公田”之策。
明清时期的女性文化与思想体系

明清时期的女性文化与思想体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化和思想体系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明朝时期,女性地位整体上有所提升,而到了清朝,女性地位又出现了回落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女性文化与思想体系的变迁。
在明朝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教育和文化方面。
明初,封建统治者钟爱文人墨客,而文人墨客则倾向于倡导人文关怀,强调性别平等。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女性开始受到启蒙教育。
明代著名女性兰陵笑笑生就是一个代表,她对诗词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家中经营私塾,教授女儿和邻里的女子读书写字。
除了个别知识分子的支持,明朝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还得益于新儒家学派的兴起。
新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妇女教育,主张妇女应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权益保护。
他们还提倡女子应修养品德,追求内在的美。
这一理念在一些富裕家庭得到了实践,一些女性开始接受教育,尤其是音乐、绘画和诗词等艺术方面的教育。
然而,明朝后期到了清朝,女性地位开始出现回落的趋势。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女性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将传统儒家思想与满族传统观念相结合,实行了一系列禁锢妇女的措施。
例如,禁止女子参加科举考试、出任官职等。
清朝还实行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限制了女性的权益和活动范围。
妇女仅仅被逐渐定位为家庭主妇,没有求学和培养自身兴趣爱好的机会。
然而,尽管女性的地位在清朝出现了回落,但在私人领域内,女性的文化和思想仍有一定自由度。
在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兴起,她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清代女作家、诗人纳兰性德是其中的翘楚,她的诗歌文学往往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悲凉著称。
她的作品展示了女性对生活的触感和对社会局势的思考。
此外,在古代中国,女性的思想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
明清时期,儒家、佛教和道教三教并行,女性信仰这些宗教的情况比男性更为普遍。
女性通过信仰宗教,寻找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例如,道教在明清时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而妇女信仰道教往往寄托于度化求子的信仰。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解放思潮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解放思潮在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一股女性解放的思潮涌现出来。
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明清小说,女性角色开始呈现出更加积极、独立和自主的形象。
通过对于这些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探索与剖析,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女性解放思潮的追求与呼声。
1.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塑造明清小说中常常出现一系列富有个性鲜明、能干聪颖、勇敢坚定的女性角色。
她们不再只局限于传统家庭角色,更多地成为推动故事发展和改变命运的核心人物。
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妻子孙二娘、红楼梦中的贾母以及甄氏等等。
2. 女性权益觉醒与争取平等在这些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忽视女性追求平等权益和个体价值实现的意识。
大量描写了她们在家庭、婚姻和社会层面上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以及她们为改变自己命运和追求平等权益所付出的努力与奋斗。
3. 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明清小说中女性角色塑造的多样性反映了当时作家对于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
这些小说为读者呈现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境遇的女性形象,如贤慧温柔的妇人、才智过人的女英雄以及自主顽强的商业女强人等等。
4. 女性教育与文化追求明清时期,一些前瞻的思想家开始关注女性教育和文化追求,认为女性应该接受更多教育,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知识传播。
这种思想在一些明清小说中体现出来,通过描写女子读书学艺、获得独立思考以及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等情节。
5. 女性解放思潮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解放思潮无疑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这些小说展示的女性形象,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性别观念和社会结构,推动了妇女教育的发展、家庭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地位的改变。
总之,明清小说中的女性解放思潮呼应了当时社会变革和思潮发展。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对于传统性别观念进行了反思并尝试塑造更多元的女性形象。
这些作品为后世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进程。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创作类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了如今的勃兴状态,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是,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与不足,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已经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
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背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创作潮流,并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再崛起成为了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主要是以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男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其对女性群体所具有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低。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开始兴起之后,这一问题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传统女权思想向现代女权思想的转变。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而在此之前,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一直是以传统女权思想为理论依据的。
而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一定的发展与壮大,与当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逐渐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这对于传统女性文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不仅使女性文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以暴露出来,而且使其发展面临挑战。
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才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女性文学的优秀因素,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从而实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自身发展动力与活力的增强。
论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特征

论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特征作者:李航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明清时期社会环境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使得女性走上历史舞台,多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文坛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堪称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本文试从创作全体分布的地域性、自觉创作及自强意识与不同文人的交流分析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特征。
关键词: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地域性;自强意识;交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11-02封建社会千百年来,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女性文学的发展之路也堪称坎坷崎岖,这种情况至明末有很大的改善。
明末清初是特殊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变化,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影响,女性开始在多方面的展现自己的才能,女性作为创作群体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并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影响。
本文试从创作全体分布的地域性、自觉创作及自强意识与不同文人的交流分析明清时期女性文学创作的特征。
一、女性文学创作群体分布的地域性及其原因胡文楷先生的《历代妇女著作考》收录记载的历代女作家最为全面丰富,据其记载,中国古代女作家约4000余人,该书收录的明清女作家就达3885人,其中南方多达3405人,占中国历代女性作家的绝大部分。
这其中,南方地区多达3405人,北方仅340人。
其中江苏、浙江两省又占80%。
由这组数字不难看出,明清女性文学之繁荣,同样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历代妇女著作考》估算,明清两代的女性文人主要分布在吴中(江苏省南部)、杭州、安徽桐城地区。
之所以在江南地区发展繁荣,原因如下: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这位女性文人创作群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明代中期在手工业和商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封建经济的结构,产生了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当时社会的经济领域的影响其实远小于其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一)【内容提要】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近年来虽较活跃,但主要集中在现当代研究领域,中国前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则至今仍未引起学界重视。
本文以明清女性文学为例,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女性文学遗产作了初步梳理,并对明清女性文学所呈现的文学现象进行了钩玄提要的论述。
本文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现象的五大特点:一是创作主体的家庭化;二是明清女性多才多艺,其创作体裁丰富多彩;三是女性结社的出现;四是女性诗人开始与男性文士交往;五是女性作家开始否定“内言不出于阃”的传统观念,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
【关键词】女性文学/明清知识女性/女性结社中国女性文学,自《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开始,中经徐淑、蔡琰(文姬)、左芬、鲍令晖、李冶、薛涛、鱼玄机,直到宋朝的词人李清照、朱素真,女性作家可谓代不乏人,但明朝之前,女性作家数量并不多。
女性作家的大量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之后,随着左派王学思想的传播,随着文学上公安、竟陵两派的兴起,随着女学的发展,也随着一批文人有意识的倡导,女性文学逐渐发展,清代之后女性文学更呈繁荣。
对于中国前现代文学史上的这批遗产,至今研究甚差,既少有宏观的整体审视,也较少有个案研究。
于此,应该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引述过傅立叶的一句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0页。
)对此我们不妨引申一下,女性自身发展的程度也标示着社会进步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清之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乃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天然标志。
因此,明清女性文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必先给女性文学下一个定义,它包含什么具体内容,目前学界有两种看法:一是女性自己创作的文本;二是写女性题材、女性主题的作品。
我认为后一种界定太宽泛,也不科学。
因为按照这种界定,凡是写女性题材的都称女性文学,诸如《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爱情诗、艳体词、言情小说,即凡写女性美和婚恋生活的就是女性文学。
这样以来,半部中国文学史都是女性文学了,这个定义太宽泛了。
所以我认为女性文学必须严格界定为女性自己书写的文本。
下面我想就明清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谈点粗浅的意见,旨在引起学界对中国前现代女性文学的关注。
中国向称诗礼之邦,妇女以吟咏著称于世者,各代均有,但由于古代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加之印刷上的困难和其他社会因素,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家和著作很少。
这种情况,明代之后发生了变化。
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以下简称《妇考》)著录,中国前现代女作家凡4000余人,而明清两代就有3750余人,占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特别是清代女作家更多,约3500余家,“超轶前代,数逾三千”(注: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
其中江浙两省,又占80%。
据《妇考》所收,江苏省清代女作家有1425人,著作有1707种。
但胡氏所收并不完全,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女士又辑到《妇考》未收者118人,著作144种。
这样,清代女作家江苏一省就有1543人,著作1851种(注:史梅《清代江苏妇女文献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2001年3月),第66页。
)。
现有材料表明,清代浙江省的女作家也不少于江苏省。
这样算起来,在清代仅江浙两省就有女作家约3000人,著作约4000种。
这是一组十分可观的数字。
由此不难看出,明清女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宗珍贵的遗产。
另方面,明清女性文学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尤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要而言之,有如下五点:一创作主体的家庭化明清两代,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出现了许多文学世家,以一男性为首,提倡指导,而后形成了该家庭中一代或数代女性的文学群体。
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
这种现象在明清两代的江南(主要指江浙两省)尤为多见,往往是一门风雅,作家辈出。
最著名的自然要属明末清初吴江叶氏午梦堂,一门珠联,相映生辉。
叶绍袁妻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为著名曲家沈璟之犹女,工诗词,为吴江女性诗坛的中坚人物,着有诗集《鹂吹》。
沈家本为吴江望族,她与同邑文士叶绍袁(1589-1648)结婚后,生有五女八男,均有文采。
著名的诗论家叶燮(1627-1703)就是她的第六子。
长女叶纨纨(1610-1632)、次女叶小纨(1613-1657)、三女叶小鸾(1616-1632)、五女叶小繁、三儿媳沈宪英,以上女性均工诗词,并着有诗集。
后由叶绍袁编成《午梦堂集》,流芳后世。
其中尤以小纨、小鸾姊妹,最有文名。
小纨不但诗词清丽秀美,而且还是一位剧作家(详后)。
小鸾,更是姊妹中的佼佼者。
陈廷焯称其“词笔哀艳,不减朱素真,求诸明代作者,尤不易觏也”(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见《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240页。
)。
他如桐城方氏(方孟式、方维仪、方维则姊妹、弟媳吴令仪及其姊吴令则等),杭州许氏(许宗彦妻梁德绳及其女许云林、云姜),吴江计氏(计嘉禾妻金兑、金兑母杨珊珊、金兑弟媳丁阮芝、沈清涵、宋静仪、金兑女计捷庆、趋庭、小鸾、侄女瑞英、同族女计七襄、计采、计珠容),仪征阮氏(阮元妻孔璐华、妾刘文如、谢雪、唐庆云、女阮安、长媳刘蘩荣、次媳许云姜、女孙阮恩滦等),太仓毕氏(毕沅母张藻、妹毕汾、女毕慧、侧室周月尊、张绚霄),武进张氏(张琦女䌌英、珊英、纶英、纨英和她的女儿王采苹),闽南郑氏(郑荔乡九女,除九女冰纨早亡、五女长庚无考外,其余七女:镜蓉、云荫、青苹、金銮、咏谢、玉筼、风调,均有诗集),贵州金筑许氏(许芝仙、其妹遇贞、淑贞、梦贞、侄女芳欣、芳晓、芳盈、芳素),再如阳湖恽氏、阳湖庄氏,均是一门风雅,出了很多女诗人、女词人、女文学家。
这种家庭文化的繁荣,既有其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更多地还是根基于人文氛围,即诗礼之邦、书香门第的文化传统,以及重视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女性的熏陶。
所有这一切,便形成了明(万历之后)清两代才女辈出、女性文学发达的繁盛局面。
二明清女性多才多艺,其创作体裁丰富多彩明清女性文学家由于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女性自强意识的觉醒,她们刻苦学习,在操持家务之余,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与文学创作,除诗词外,她们还创作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明清之前的女性书写从文体形式上来看,比较单调,文学品种只限诗词文赋,没有其他文学形式,明清女性中出现了散曲作家、戏剧作家、弹词作家和小说家。
散曲是金元时代在北方新兴的一种文学形式,至元达到成熟阶段。
元代女性写散曲的多是乐妓,闺秀写散曲者大约始于明代。
著名的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妻子黄夫人、沈端惠、徐媛等人,至清代则有吴绡、顾贞立、孙云凤、吴逸香、方玉坤、朱恕等,最著名的当然是吴藻(1799-1862)。
杂剧虽然盛行于元,元代女性并未写过戏剧,第一位写杂剧的女性应当是明代马守真(1548-1604),她写有《三生传》传奇(注:此剧已不全,现存者只是两出,即《玉簪赠别》和《学习歌舞》,见明人胡文焕编的《群音类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此剧是写王魁故事的。
现存剧本最完整的,应当是明代叶小纨写的《鸳鸯梦》杂剧。
叶小纨(1613-1657),字惠绸,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书香之家,父亲叶绍袁工诗文词,母亲沈宜修,文学家,她是著名曲家沈璟的侄女,通音律,对小纨从事戏曲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小纨的姊妹,均工诗词,一门风雅,俱有文采(见前)。
红颜薄命,小纨的姐姐纨纨、妹妹小鸾,均早逝,母亲也中年去世。
小纨时时怀念亡母及姊妹之亲情,为此写了杂剧《鸳鸯梦》。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保存下来的女性写的第一个完整的剧本,值得珍视。
小纨之后,女性写的戏剧还有一些,如明代梁玉儿的《合元记》、梁孟昭的《相思砚》,但这些戏曲今天已看不到了。
明末清初的阮丽珍是一位对戏曲创作有贡献的女作家,传诵一时的《燕子笺》就是由她执笔撰写、又由其父阮大铖修改而成的。
另外,她还写有《梦虎缘》、《鸾帕血》等剧,文本已失传。
清代女性中,写过戏剧的人很多,据有关史料记载,近20人(注:清代女剧作家除文中提到的外,尚有李怀(着有《双鱼谱》)、李静芳(《丹晶串》)、曹鉴冰(《瑶台宴》)、孔继锳(《鸳鸯佩》)、宋凌云(《瑶池宴》)、许燕珍(《保贞蓑》、《红绡咏》)、姜玉洁(《鉴中天》)、姚氏(朱凤森妻,《才人福》),惜以上剧作已佚。
),但多数剧作均已失传。
而真正留下作品的,大约要算苏州张蘩的《双叩阍》、西安王筠的《繁华梦》和《全福记》、安徽歙县何佩珠的《梨花梦》、新安吴兰征的《绛蘅秋》、杭州吴藻的《乔影》、东海刘清韵的《小蓬莱传奇》十种了。
除戏剧外,明清女性文学家还写有弹词。
弹词这种文体,从创作主体到接受主体多系女性,今天流传下来的名作如《天雨花》(陶贞怀撰)、《再生缘》(陈端生撰、梁德绳续)、《玉钏缘》(无名氏母女二人撰)、《笔生花》(邱心如撰)、《玉连环》(朱素仙撰)、《凤双飞》(程蕙英撰)、《梦影缘》(郑贞华撰)、《精忠传弹词》(周颖芳撰),其作者均系女性。
清代女性也开始尝试写小说。
小说在古代是“不本经传”、“背于儒术”、不登大雅之堂的“街谈巷议”,鲁迅先生就说过:“在中国,小说是向来不算文学的”(注:《〈草鞋脚〉小引》,《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向来看作邪宗的”(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91页。
)。
因小说取材于民间,被上层文人视为“妖妄荧听”、“猥鄙荒诞”,有的更进而诋毁为“诲淫诲盗”。
总之在古代,与传统的诗词文赋相比,小说被视为低级文类。
开明的古代文士大多能认同女性写诗词,因温柔敦厚的诗教与女教为近,但不赞成女性写小说。
比如《再生缘》前十七卷的作者陈端生,其祖父陈句山是清代有点名气的文学家,他赞同女子写诗,但反对女性写弹词和小说。
在这种文化大环境下,女性很少有人敢写小说。
严格地说,1840年(道光二十年)前中国女性无人写过小说。
相传清代女诗人、女学者汪端(1793-1839)曾写过小说《元明佚史》,但我至今仍怀疑此书是否写完或出版过,搜罗完备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也未提及此书,这也可为我的怀疑提供一个佐证。
清代第一个写小说的女性是满洲词人西林春(即顾太清),她晚年曾撰有《红楼梦影》,署名云槎外史。
小说24回,写于咸同年间,光绪三年(1877)出版。
如所前述,古代文士是不赞同女性写小说的,因此中国女性写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无异于“攻入男性堡垒的一次冒险”(注:科拉·卡普兰《〈奥罗拉·利〉与其他诗》,见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