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的女性情爱观
明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婚姻观念变迁
明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婚姻观念变迁1. 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
明代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反映社会风貌以及女性角色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并分析其背后反映的婚姻观念变迁。
2. 明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1 的确香《水浒传》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其中有一个被称为“十字坡第一美人”的角色——的确香。
她以其美貌和聪慧吸引了众多英雄豪杰,成为了男性主角们争夺娶取的对象。
2.2 潘金莲《西游记》是另一个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其中一个备受争议且知名度较高的女性角色就是潘金莲。
她以其勾魂摄魄的美丽和狡诈聪明而闻名,在故事中扮演了不少关键角色。
2.3 双儿《神雕侠侣》是明代作家金庸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双儿被塑造成一个勇敢、聪明且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在爱情和婚姻中表现出对自己权益的追求和保护意识。
3. 婚姻观念变迁3.1 婚姻制度改革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婚姻制度变化较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相较于前朝,明代逐渐出现了更多讲究个人意愿和感情因素的婚姻关系。
这种变化也在小说中有所反映,女性角色们开始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婚姻选择中。
3.2 女性地位提升随着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转变,明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这种提升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在小说创作中,女性角色以其智慧、勇敢和独立而备受赞誉。
3.3 各类婚姻观念兼容并存尽管明代对婚姻有了较多的变革,但不同的婚姻观念仍然在社会中并存。
这种情况也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一些女性角色扮演着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角色。
4. 结论明代小说中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和描绘出的婚姻观念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进程的复杂性。
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变化以及婚姻制度的改革。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途径。
(字数:257)。
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
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其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其中不乏以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为题材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男女主角的性别差异和情感纠葛,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爱情、婚姻和性别角色的认同和看法。
首先,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展现出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别差异是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的关键元素。
贾宝玉以温柔、细腻的性格形象深受读者喜爱,而林黛玉则被塑造成了一个倔强、独立的女子形象。
这种性别意识的展现不仅体现在角色的性格特点上,还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地位上。
男性角色往往被赋予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而女性角色则被束缚在传统的家庭和婚姻观念中。
其次,这些作品也表达了明清社会对于爱情观念的理解与认同。
在《西游记》中,唐僧和白骨精之间的爱情线索呼应了婚姻与性别观念。
唐僧代表了社会上对于纯洁、正义的期待,而白骨精则代表了邪恶和迷惑。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期望,即男子应该娶纯洁、善良的女子为妻,而女子则应该在婚姻中忠诚、顺从。
这种爱情观念在明清小说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和传播。
此外,在明清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来展示对于性别角色的思考。
在《儿女英雄传》中,女主角凤姐以其聪明机智和勇敢果断的形象闻名。
她被赋予了男性化的特质,引发了对于女性跨越社会角色的思考和讨论。
这种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重新解读与描绘,不仅为小说故事增添了趣味和张力,还探索了性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明清小说中的爱情描绘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婚姻和家庭观念的认同和看法。
在《庐山谣》中,作者通过对富家子弟婚姻中小说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看重和重要性。
这种对于婚姻的强调,体现了对于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承认和传达。
总的来说,明清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与爱情观念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人们对于性别角色与爱情观念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社会中的性别和爱情观念,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平等地对待和看待性别差异。
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
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明清时期的性爱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一部分,以其特殊的文学观照和文化阐释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关注。
这些小说以描绘男女之间情感纠葛和性爱关系为主题,通过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以及对性爱的描写和思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性道德和性别角色。
同时,这些小说也突破了当时社会对性的禁忌和压抑,勇敢地探索了个人情感和身体欲望的表达。
明清性爱小说中的文学观照可以体现在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上。
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常常被描绘为拥有强烈的欲望和情感,他们在爱情的冲动和欲望的诱惑下无法自拔。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渲染,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具体,呈现出饱满的人性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同时,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性爱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也表现在对性爱描写的细腻和真实上。
这些小说中的性描写常常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语言展示人物的身体欲望和性交的过程,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性爱的情趣和快乐。
这种对性爱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性欲望的洞察和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的认知和看法。
明清时期,性被视为人生的自然之事,这些小说通过对性的描写,提倡性自由和性解放的观点,反对对性的压抑和禁锢。
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化阐释主要体现在对性道德和性别角色的思考上。
在这些小说中,性爱关系常常与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相冲突,男女主角面临着身份、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这种对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冲突和思考,使得这些小说充满了许多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同时,男女主角之间性别角色的反差也是这些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男主角常常被描绘为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女主角则常常是性感、柔弱和受虐的对象。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思考和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定位。
总之,体现了对人物心理、性爱描写、性道德和性别角色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小说通过对情感和身体欲望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性的丰富和多样性。
明清小说中的男女关系描写与性别观念
明清小说中的男女关系描写与性别观念一、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代的小说中,男女关系描写以及性别观念成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中男女关系描写与性别观念。
二、婚姻制度与爱情观念1.在明清时期,婚姻制度非常重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男女关系和性别角色的理解。
2.女性在婚姻中通常被视为家庭责任和子孙传承的象征,而男性则承担着家族荣誉和经济支持的责任。
3.虽然包办婚姻较为普遍,但个别小说也展现了对自由恋爱和婚姻选择权利的追求。
三、伦理道德与意识形态1.明清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极其重视,这也影响了对于男女关系的描述。
2.女子应以柔弱、贞淑和服从作为标准,而男子则被期待为家庭的顶梁柱。
3.许多小说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塑造来呈现这种意识形态。
四、性别角色与表达方式1.在明清小说中,性别角色常常成为描述男女关系的重要因素。
2.比如,女性通常被描绘为阴柔、娇美和富有感情;而男性则被描绘为阳刚、英勇和果断。
3.通过对于这些特征的强调与衬托,明清小说展现了不同性别间的差异以及相互吸引的力量。
五、思想解放与反叛1.尽管受伦理道德和社会观念的限制,一些小说也呈现了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挑战和反叛。
2.女性角色在某些情节中展现出坚韧、智慧以及与传统框架不符合的行动,这反映了作者对于妇女地位及其权益的关注。
六、结论明清小说中男女关系描写与性别观念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婚姻制度、爱情观念、伦理道德、性别角色和思想解放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对于男女关系和性别观念的思考与呈现。
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男女关系的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以上内容供参考,如需更详细的内容,请提供具体要求。
)。
明清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明清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明清小说中,爱情观与婚姻观是两个重要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红楼梦》和《西游记》入手,探讨明清时期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一、《红楼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第一绝世巨著。
在《红楼梦》中,爱情观主要体现在几对主要情侣身上,如宝黛之间的爱情、湘云与探春之间的友情与爱情等。
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他们的爱情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粹之爱,他们的感情没有受到任何社会约束和束缚。
他们的爱情是自由而追求自我实现的,是对个体情感的维护和追求。
与宝黛的爱情观相对立的是婚姻观。
在《红楼梦》中,婚姻是一种被家族和社会要求的制度,是家族和利益的结合,不论男女主角的婚配是自主还是被迫,结果往往没有一个真正幸福的结局。
这种社会对婚姻的看重是违背个体情感选择权的,个体的幸福和性格特点被忽略,只追求家族和社会利益。
在《红楼梦》中,许多婚姻都是勉强和不幸福的,如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婚姻,他们是在家族和利益的安排下结合的,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二、《西游记》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现实的小说。
在《西游记》中,爱情观主要反映在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紫霞仙子之间的爱情。
唐僧一直坚守着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即出家人不该有情感上的牵绊,他始终视紫霞仙子为一个试炼他的妖精,最终选择了道德和佛法的纯洁。
与爱情观相对立的是婚姻观。
在《西游记》中,婚姻往往是由家族和社会安排的,很少有个体选择的余地。
例如,如来佛祖安排了孙悟空与紫霞仙子的婚姻,虽然他们是神仙,但也只是一个婚姻安排的结果。
另外,沙僧的婚姻也是由家族安排的,他一直没有选择权。
三、明清时期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社会原因明清时期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家族观念的影响。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在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中,性爱观念的变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受到儒家伦理观念和道教性理学的影响,明清社会对性爱持有保守和禁欲的态度。
然而,这种观念与人情小说中的描述存在一定的矛盾,人情小说往往对性爱有较为开放的描写。
本文将探讨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的关系。
明代是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之一,家庭道德和性别道德在明代社会中被高度重视。
儒家思想认为,性爱只是为了繁衍后代,不应被当做一种追求快乐和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
而儒家强调道德和伦理的原则也影响了性爱观念,使得社会对于性爱持有保守的态度。
然而,人情小说却常常对性爱有着较为开放的描写。
人情小说是明清时期最为流行的文学体裁之一,其描绘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与关系。
这类小说往往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描述了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种种困境和遭遇。
在人情小说中,性爱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性爱的描写,小说展示了人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冲突。
人情小说对性爱的描写在当时社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在清代,由于士人的道德标准更加严谨,对于人情小说中性爱描写更加敏感。
在之后的岁月里,红楼梦中的描写尤其受到争议,一度成为明清小说中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但同时,人情小说对性爱的描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和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女性主义的思潮开始强调女性的性权利,并呼吁对性爱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态度。
总的来说,明清社会的思潮对性爱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社会对性爱持有保守和禁欲的态度。
然而,人情小说作为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镜像,却常常对性爱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
这种矛盾既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迁,也反映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的关系是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的一种反映,对于我们了解明清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主题。
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的变迁,以及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论明清情爱小说的女性意义
2i1期 t 第 1 7期 I 2 第 0 年 i月 2 总
一 f 一州 学 刊
Ac de k  ̄ nl J _ ‘ Zh [z 『1 u ̄g hou
[n { 2 a 2 } 0
N0 1
文 章 编 号 : O 3 O 5 ( 0 2) 1 ( 1 l ( l0 一 7 【2 0 0 1q 一 J 『 5
明 清 时 期 有 两 个 特 别 的 现 象 :一是 节 妇 烈 事 前 的 多 , 百年 间 居 然 出 现 r f几 万 的 节 烈 屯 于 ; 几 ‘ 是 这 一 时 期 所 产 l 的 涉 及 男 女性 爱 情 爱 的 文 学 作 牛 品 c 小 说 戏 曲 为 l I 历 朝 柬 数 量 最 多 、 写 最 以 丰 是 描
了 男性读 者 对 女 陛的豉望 . 现 出 嚣枉 社 鲁 表 平 等 的 性 价 值 观 — — 儒 家 的 “ 为 畀 用 ” 到 女 愿 关 键 词 : 请 ; 爱 说 ; 性 : 明 情 女 再性 文 化 t角 中 图 分 类 号 :2} 4 9 [f 0 7 文献 标识 码 : ^
中 国 人 历 来 痫 恶 通 奸 行 为 , 建 时 代 尤 如 此 封 这 种 社 会 心 态 的 形 成 是 宗 浊 文 化 作 用 的 结 果 之
糟 稿 日 期 : 0 卜 一 【1 2 20 ( — 0
÷旨 管 々 : 嘉 葸 ( 9 4 一 专 . 15一
“ ’^
论 明 清 情 爱 小 说 的 女 性 意 义
罗 嘉 慧
摘
要 : 清 晴爱 小 说 均 等 盛 是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的 结 果 情 爱 小 说 是 矗 男 性 的 截 望 和 需 要 为 前 提 , 明
古代男女相悦,便可为婚?从《三言二拍》看前沿的明末女性婚恋观
古代男女相悦,便可为婚?从《三言二拍》看前沿的明末女性婚恋观谈起明清时期的男女嫁娶,人们常常会想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一女不嫁二夫”、“三从四德”等封建教条。
这些严苛的道德伦常观念束缚了女性的生命激情,将她们置于男性视野下,丧失作为人的自由,沦为可悲的附庸。
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那时期的妇女逐步摆脱了这种封建的束缚,开始努力追求自己的婚嫁幸福。
这种思想的发展从《三言二拍》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肯定。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此书,感受那时不同阶层女性的婚恋观念变化。
为婚恋自由而生的《三言二拍》明代程朱理学盛行,一切以伦理纲常为准。
正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作为“人”的个人价值得不到承认,个体的自由和思想也随之禁锢。
男子作为当时的社会主流群体尚且压抑。
更不要说在男尊女卑教育下的女性群体了。
然而,明朝中后期,随着手工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凭借劳动赚取酬劳。
重视自身价值和需求的思想开始萌芽。
而后,《三言二拍》应运而生,并提出了全新的婚恋观点:“男女相悦可以成婚。
”它通过展现不同阶层女性的婚恋故事,传递了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人性自由的思潮。
这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的婚恋状况,也表现出男女自由恋爱、成婚现象开始增多。
时间一长,社会上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的新风气也逐渐弥散开来。
可令人疑惑的是,一本短篇小说果真能带动整个社会思潮的改变吗?“出格”的“大家闺秀”事实上,在过往小说中,女性往往是花瓶和点缀。
“贤惠”、“温柔”、“体贴”是对她们最大的要求。
尤其是大家闺秀,“嫁个好人家”是她们一生的归宿和命运的终结。
而一般小说中,大家闺秀的婚恋只有两条路:一是甘心为家族所牺牲,以婚恋换得家族利益,失去自己的选择权;二则为了追求自己内心对幸福的向往而遭受非人的折磨。
这样悲惨的结局也是为警示妇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追求幸福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但在《三言二拍》中,多处描画了放胆追爱,勇敢抗争也能够获得幸福和美满的爱情结局。
明清小说中的才子佳人与婚姻伦理
明清小说中的才子佳人与婚姻伦理一、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而其中小说更是广泛传播和阅读的文学形式。
在这些小说作品中,才子佳人与婚姻伦理成为了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形象塑造与婚姻伦理观念的体现。
二、明清小说中的才子佳人形象1. 才子形象在明清小说中,才子被描绘成聪明、才华出众、博学多才、甚至带有一定的反叛色彩。
同时,他们也往往身世不凡,出自名门望族或寒微之家但有卓越能力。
2. 佳人形象与才子相对应的是佳人,她们通常被描述成美丽动人、深情媚骨、聪慧善良和贤惠持家等特质。
她们与才子之间展开情感纠葛,给整个故事增加了戏剧性和浪漫性。
三、婚姻伦理观念的体现1. 家族利益与个人选择明清时期,婚姻往往牵扯到家族的利益,尤其是在贵族世家中。
然而,在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婚姻往往以个人感情为导向,追求真爱、自由和幸福。
2. 男权社会与女性地位明清时期是男权社会,但小说中也反映了部分女性独立意识和追求自主。
一些佳人形象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决定自己的婚姻对象,突破了传统习俗和家族安排。
3. 忠诚与背叛在小说中,才子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充满了忠诚与背叛的考验。
有时候才子因为政治原因或其他障碍而无法实现对佳人的承诺,这引发了对婚姻伦理观念的讨论。
四、结论明清时期小说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才子佳人形象,并通过他们之间复杂纷争展示了不同婚姻伦理观念的碰撞。
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又启示了人们对婚姻伦理的思考和追求。
才子佳人与婚姻伦理问题在明清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情爱观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情爱观摘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期,为迎合新生市民阶层的需要产生了不少为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书籍,然而这些书籍,高雅与低俗并存。
明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线结构到网线结构的发展模式,人物形象也从脸谱化发展至性格多样化,且血肉饱满,更加符合现实人性发展的状况,本文从下面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其情爱观的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形象的丰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愈加丰富饱满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在对她们情爱心理的细腻刻画上,作家们开始注重女性内心世界的表现,揭示她们在爱情方面的心理感受及对爱情婚姻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明清重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她们的情爱观。
通过列举明清几部名著中的主要女主人公,对其情感经历作分析。
关键词:明清小说;女性情爱观;奔放与内敛;变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1-02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期,为迎合新生阶层——市民大众的需要产生了不少为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书籍,高雅与低俗并存。
本文主要从明清重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她们的情爱观。
通过例举明清几部名著中的主要女主人公,对其情感经历作分析。
主要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与李瓶儿、“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聊斋志异》中的狐女青凤等等,对她们的情爱观从社会、心理、道德等角度作分析与比较,从而观照她们的命运人生。
本文试图对明清小说中的众多女性人物的情爱观做一个总结,从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命运来探究这些女子的情感历程,通过对她们不同情爱观的分析,来展现明清社会普通人物的情感需求以及时代对人影响,并且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一、《水浒传》中的女性情爱观《水浒传》是一部农民抗争的史诗,更确切地说是一部男人的抗争历史,女人不过是其中的丁点点缀,她们的出场大部分是作为反面教材来突出男子的英勇,如阎婆惜,潘金莲等等,而其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并不因其正面而有了女性色彩,以扈三娘为例。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大多数系佳人与才子的爱情佳话,以“显扬女子,颂其异能”为突出特点。
此类小说中“佳人”形象的塑造极富典型意义,尤其是她们的婚恋观,堪称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婚恋理想模式嬗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明清之后乃至当今女性的婚恋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试以学界公认的纯正典雅的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为研究基础,从中国传统文学中女性婚恋理想模式的嬗变出发探讨“佳人”之“情”,具体分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爱情观、婚姻观,进而分析“佳人”婚恋观的形成因素。
文章主要分四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部分,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婚恋理想模式,从中归纳出“美人‘事’英雄”、“淑女‘配’君子”、“佳人‘恋’才子”三种婚恋模式,进而考察此婚恋理想的嬗变轨迹。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爱情观。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将这种爱情观归纳为唯美的爱情选择、诗意的恋爱方式、恪守礼仪的恋爱准则三个方面,并从对传统爱情观的挑战与皈依角度作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佳人”的婚姻观。
小说中佳人的婚姻观具有比爱情观更为明显的矛盾统一性。
文章主要从婚姻自主与奉旨完婚、忠贞不二与一夫多妻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四部分,从传统的继承、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小说创作者自身三个角度,具体分析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婚恋观的形成因素,以及这一婚恋观对此后文学中女性婚恋理想的影响。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的婚恋观,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婚恋观的嬗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婚恋观“顺情”与“循礼”的矛盾统一性,正是女性思想意识的进步在婚恋观上的体现,其历史局限性不可否认,其历史与时代的进步性也同样不容忽视。
明清小说中的爱情题材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爱情题材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爱情题材成为了小说创作中重要的部分。
明清小说中的爱情题材独具特色,透露出作者对于感情、婚姻、爱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与理解。
下面将从《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两部小说着手,探讨明清小说中的爱情题材研究。
《红楼梦》是明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家族荣辱、爱情悲欢、社会阶级等多个层面。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代表着一种命运的悲剧,在离合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厚意,渗透着对女性纯真、善良的赞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不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则代表着一种成熟、理性的爱情观。
薛宝钗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落地生根,她在争宠、势力的家族中展示了自己的独立与坚强,她追求的是平凡的生活、平稳的婚姻。
薛宝钗的出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份清新与平和。
《红楼梦》中的爱情题材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间,也展现了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
贾府中的爱情包含了复杂的婚姻观念、爱与欲望之间的纠结。
通过对爱情的描绘,曹雪芹让人们思考了封建家庭中的婚姻制度,以及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
而《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作品,集合了各种各样的鬼魅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爱情题材也占有一席之地。
蒲松龄以笔名命名的女儿蒲洛洛在《聊斋志异》中作为女主角,她的爱情既是单纯浪漫的,又有着让人心生畏惧的神秘。
《聊斋志异》中的鬼魅与人类之间的爱情正是受到了封建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束缚和艳遇故事的影响。
这些故事中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往往伴随着离奇的事件和悲剧的结局。
通过这些故事,蒲松龄对于爱情和命运的理解深入人心。
在明清小说中的爱情题材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封建社会中爱情的反思与审视。
通过对爱情关系的描绘,明清小说展示了封建家庭中的束缚、婚姻观念的偏见以及男女之间的权利与角力。
明清小说选中的爱情描写
明清小说选中的爱情描写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清小说选中的爱情描写是这些小说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爱情情感,展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包括宫廷爱情、民间爱情、婚姻爱情以及异地相思等。
本文将以明清小说选中的爱情描写为话题,探讨这些描写在书中的形式和意义。
一、宫廷爱情描写在明清小说中,宫廷爱情描写可以说是最为常见且娴熟的。
这些描写常常以皇帝和妃子之间的爱情为主要叙事线索。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为核心,展现了一个充满悲情和戏剧性的宫廷爱情故事。
而《金瓶梅》中的邓玉华与西门庆之间的禁忌爱情则更加尖锐和现实,映射出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宫廷爱情描写中也常常伴随着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的描写。
作者通过揭示权力与情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展示出宫廷爱情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对这些爱情故事既感到同情和共鸣,又对其中的爱情的出路产生了怀疑和担忧。
二、民间爱情描写在明清小说中,民间爱情的描写具有浪漫和纯真的特点。
这些描写通常以普通人物的爱情经历为主要叙事线索。
例如《西游记》中,作者通过描写唐僧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表达了对于真爱的追求和相信,从而赋予了整个故事更多的人性关怀和温暖。
在民间爱情描写中,作者常常通过对细节的描摹和情感的抒发,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产生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与感受。
三、婚姻爱情描写明清小说中的婚姻爱情描写主要以婚姻为背景,表达了对于婚姻关系中的爱情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描写通常描述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和亲密。
例如《儿女英雄传》中,作者通过描写田玉梅和冯仲寿的婚姻关系,表达了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思辨和批判。
婚姻爱情描写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加细腻和缠绵,注重描写夫妻之间的感情细节和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婚姻关系中的爱情和复杂性,同时反思传统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清代小说与性爱观念
清代小说与性爱观念清代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被赞誉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性作品。
清代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发展阶段,对于性爱观念的描述也着实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清代小说与性爱观念的关系,以及其所承载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一、清代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清代小说的性爱描写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
从《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到《西游记》中的妖怪白骨精对唐僧的勾引,都显示出了性爱在清代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如《金瓶梅》、《聊斋志异》、《镜花缘》等小说中对性爱的描写也无一不彰显出了清代小说中性爱描写的普遍性。
二、性爱观念的转变清代小说中的性爱描写能够被看作是性爱观念的一种表征。
从封建社会到清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转变期间,清代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显示出了清代性爱观念的转变过程。
清代小说中较早的作品将性学智慧与男权主义结合起来,比如《金瓶梅》中性爱描写的男女角色歧视等,而到了《红楼梦》中,人类的理智和感性逐渐平衡,对于性爱的描述有了更多情感描写。
三、文化内涵的显现清代小说中性爱观念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也表征了清代社会文化的发展。
由于大家程度不一、观念不同,部分清代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往往步入了畸形甚至是淫秽的境地。
在一些清代小说中,以小道消息等隐晦的方式对性爱进行描述,比如《聊斋志异》中对于鬼怪、妖娆女性与青年男子之间情感生活的描绘,在情感上呈现了一种权力与彼此依存的关系。
四、结语清代小说中,尤其是性爱描写意义深远。
尽管理解它们需要自觉地正确游思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但都不能忽视作品的传世意义。
同时,我们对它的鉴赏也不应该局限在文学艺术的角度,还要从社会、历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寻性爱观念在清代社会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与意义。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
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自古以来,性爱一直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议题。
尤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变革和人情小说的兴起,对于性爱观念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社会思潮和人情小说两个角度,探讨这一时期性爱观念的变迁及其影响。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建立,社会思潮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逐渐减弱,理学思潮迅速兴起,并对性爱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封建礼教中崇尚“男尊女卑”的思想得到了强化,性爱被视为男性权力的象征。
性爱观念中强调男性的主动性和女性的被动性,以传宗接代和满足男性的性需求为主要目的。
这种观念在明清时期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
在这一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人情小说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封建社会性爱观念的窗口。
人情小说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描写,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
尽管人情小说中的性爱描写相对隐晦,但其中仍能找到对于性爱观念的传递。
作品中展现的男女关系中往往强调男性的权威和女性的顺从,其中展现的性爱场景也更偏向男性的欲望满足和女性的忍辱负重。
典型的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虽然充满浓烈的情感,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完美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性爱观念的种种限制。
然而,同时期的人情小说中也存在一些突破封建性爱观念的作品。
诸如《镜花缘》等作品中,性爱描写更加开放和直接。
这些作品中不仅展示了男女关系中的欲望和快乐,而且着重表现了女性的主动和权力。
这种对性爱的直接表达和女性权力的强调,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变革和人情小说的兴起,对于性爱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性爱被视为男性的权力象征。
人情小说中的性爱描写也多以男性的欲望满足为重点,女性则承担着被动和忍辱的角色。
然而,一些作品中的突破和新观念的表达,预示着后来性爱观念的变革和社会思潮的转变。
清代小说中的爱情观念考察
清代小说中的爱情观念考察清代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瑰宝,而其中的爱情观念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通过对清代小说中爱情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风貌与人们的价值观念。
首先,清代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可以体现出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典型例子。
他们身份的悬殊和门第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的爱情无法得到圆满的发展和实现。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对于表达爱情的自由度产生了限制,爱情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成为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剧。
其次,清代小说中展现出婚姻观念的变迁。
《红楼梦》中的贾府婚姻制度的设定,以及《金瓶梅》中的婚姻状况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婚姻观念的重视。
封建社会的婚姻观念注重门当户对,重视家族的荣誉和利益,这使得婚姻仅仅成为一种商业交易,而不是以个人感情和幸福为导向。
清代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则对此提出了质疑,强调个人的自主选择和真实感情的重要性,呼唤着对婚姻观念的改革。
另外,清代小说中的爱情观念还体现了性别角色的固化。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中,黛玉是一个独立、自由、有思想的女性形象,而贾宝玉则是一个专注于感情的男性形象。
这样的性别角色分工使得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被动的一方,需要依附于男性的决定和选择。
这种性别观念的固化使得女性在爱情中难以自由表达自己,缺乏独立的权利和地位。
此外,清代小说中的爱情观念还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爱情中经历了种种波折和挫折,最终得到的是寂寞和无奈。
这种对于爱情的现实描写使人们看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清代小说中表现出的爱情观念并非完美主义的唯美爱情,而是将爱情置于现实中,探讨了人生中的种种困境和矛盾。
综上所述,清代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展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婚姻观念的变迁、性别角色的固化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
通过对这些爱情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论明清艳情小说中的情欲
论明清艳情小说中的情欲蒋继华,吴加才(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51)收稿日期:2009-09-17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世俗审美范畴研究”(07SJD750012)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蒋继华(1969-),男,江苏铜山人,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美学研究。
摘要:明清艳情小说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现象。
考察这一时期艳情小说的发展概貌及所透露的性爱观念、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不仅能折射出当时社会欲与理的冲突现实,更能从中窥见男权社会秩序下性描写的象征意义,发现“欲”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明清艳情小说;理性;情欲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11-0017-03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09年11月第30卷第11期Nov.2009Vol.30No.11明清时期艳情小说的繁荣与发展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奇异现象,艳情小说中所普遍涉及的男女之间的性爱描写由于与传统道德相佐,历来为社会舆论所争议、批判,代表作有《金瓶梅》、《如意君传》、《肉蒲团》、《姑妄言》等。
考察这一时期艳情小说的发展概貌及所透露的性爱观念、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不仅能折射出当时社会情(欲)与理的冲突现实,更能从中窥见男权社会秩序下性描写的象征意义,发现“欲”的独特价值。
一、情欲的铺陈与渲染肯定情欲,宣扬纵欲,坦言两性间的私情,津津乐道于性爱场面的描述,表现赤裸裸的性行为、性心理,是这一时期艳情小说在“欲”的显现上的共同倾向。
这些艳情小说对男女之间的性爱给予自然式的露骨描写,铺陈了一个情感荒芜、人欲横流的情色世界。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春梅,《肉蒲团》中的未央生、艳芳,《如意君传》的武则天、薛敖曹等。
明清小说中的情欲与婚姻观念
明清小说中的情欲与婚姻观念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情欲和婚姻观念都是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明清小说中情欲与婚姻观念的关系,以及对当时社会和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二、情欲在明清小说中的描绘1.对象多样性:明清小说中涉及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感关系,包括夫妻之间的爱恋、外遇、私奔等。
2.描写形式:明清小说通过细腻生动地描绘情欲场景,展现人物之间激烈的情感冲突。
3.深刻思考:通过对情欲问题反复讨论和思考,明清小说作家试图揭示人性深处最原始和真实的欲望。
三、婚姻观念在明清小说中的表现1.媒妁之言:受到封建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明清小说中较多描写了家庭安排的婚姻,强调了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权威地位。
2.复杂的关系网络:明清小说中人物间复杂交织的感情纠葛使得婚姻观念变得更加多样和丰富,同时也揭示了封建道德规范的矛盾和不足。
3.强调个体选择权:一些小说则突出了个体对婚姻选择权的重视,主张男女双方应该能够结合个人意愿来决定自己的婚姻。
四、情欲与婚姻观念的互动关系1.相互制约:明清小说中情欲和婚姻观念相互影响,情欲场景和婚姻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一些角色面临情感纠葛,必须在现实压力和价值观念之间做出艰难抉择。
2.对社会问题反思:通过对情欲问题和婚姻观念的讨论,明清小说试图引起读者对社会伦理以及家庭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并对现实中存在的封建道德制度进行挑战。
3.意识觉醒:明清小说中一些角色经历情感纠葛后,通过颠覆传统婚姻观念重塑自我价值和追求真爱的过程,呼唤了人们对于情感关系和婚姻观念的重新审视。
五、结论明清小说中的情欲与婚姻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主题。
这些描绘使得读者得以深入思考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对情感以及婚姻观念的理解。
同时,这也为后来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考余地。
明清小说中的婚姻观念
明清小说中的婚姻观念一、介绍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小说作品。
在这些小说中,婚姻观念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婚姻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明清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传统婚姻观念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十分注重传统的婚姻观念。
男尊女卑、夫权妇从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心中。
男方常被期待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柱,而女方则被要求以贞操和纯洁为标准,在家庭中侍奉丈夫、孝顺岳父母。
这种传统观念在明清小说中得到了广泛反映。
三、包办婚姻与婚姻自由《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知名的明清小说作品,在其中也有关于婚姻观念的讨论。
尤其是包办婚姻和婚姻自由两个方面。
包办婚姻指的是父母或长辈为子女选择伴侣,常常忽略了子女的意愿和感受。
在《红楼梦》中,贾母安排了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这种安排引起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明清小说中描写了这种不合自愿的婚姻导致的家庭纷争和个人痛苦,对于包办婚姻提出质疑。
然而,《红楼梦》也展示了少数人能够追求婚姻自由的情节。
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代表了一种追求真爱、倡导个人选择权利和抵制传统观念的形象。
他们试图通过反抗传统偏见来争取自己理想中的婚姻,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个人成长与挑战。
四、男女平等在明清小说中,也有一些作品探讨了男女平等的观念。
例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她是一个独立、自主,甚至有点过于强势的女性形象。
她不被束缚于传统的婚姻观念,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和欲望。
这种呈现了一些女性更加自由、坚强,并希望摆脱家庭和社会桎梏的表述,对于当时男尊女卑、夫权妇从的婚姻观念提供了一种反思。
五、结论明清小说中的婚姻观念多样而丰富。
包办婚姻和婚姻自由的对立展示了时代转变中人们的思考与抗争。
同时呈现出一些个别主张婚姻平等和自主权利的形象。
明清小说作为文学经典之作,不仅仅是文学艺术品,更承载着对社会现象和观念进行反思和探讨的功能。
理解明清小说中的婚姻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婚姻制度及其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中的女性情爱观摘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期,为迎合新生市民阶层的需要产生了不少为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书籍,然而这些书籍,高雅与低俗并存。
明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线结构到网线结构的发展模式,人物形象也从脸谱化发展至性格多样化,且血肉饱满,更加符合现实人性发展的状况,本文从下面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其情爱观的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形象的丰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愈加丰富饱满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在对她们情爱心理的细腻刻画上,作家们开始注重女性内心世界的表现,揭示她们在爱情方面的心理感受及对爱情婚姻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明清重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她们的情爱观。
通过列举明清几部名著中的主要女主人公,对其情感经历作分析。
关键词:明清小说;女性情爱观;奔放与内敛;变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1-02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期,为迎合新生阶层——市民大众的需要产生了不少为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书籍,高雅与低俗并存。
本文主要从明清重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入手,着重探讨她们的情爱观。
通过例举明清几部名著中的主要女主人公,对其情感经历作分析。
主要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与李瓶儿、“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聊斋志异》中的狐女青凤等等,对她们的情爱观从社会、心理、道德等角度作分析与比较,从而观照她们的命运人生。
本文试图对明清小说中的众多女性人物的情爱观做一个总结,从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命运来探究这些女子的情感历程,通过对她们不同情爱观的分析,来展现明清社会普通人物的情感需求以及时代对人影响,并且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一、《水浒传》中的女性情爱观《水浒传》是一部农民抗争的史诗,更确切地说是一部男人的抗争历史,女人不过是其中的丁点点缀,她们的出场大部分是作为反面教材来突出男子的英勇,如阎婆惜,潘金莲等等,而其中的正面女性形象并不因其正面而有了女性色彩,以扈三娘为例。
(一)阎婆惜,多才多艺却少年华阎婆惜对宋江的爱情只是单方面的,后来她遇到了张文远,有了婚外情,这严重挑战了封建妇德,以致不能善终。
阎婆惜对张文远是有感情的,虽然这种感情不合法也不合理,但是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女子,既然宋江无法给她想要的感情,不重视她,那么她就敢于冲破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新的爱情,因此她的情爱观不为作者所认同,因而被塑造成了一个欲害亲夫的形象。
在这一点上,她与潘金莲有着相似的地方,有关潘金莲的情爱观将在下文展开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二)一丈青扈三娘的悲惨:情感与杀人工具作者并没有深入到扈三娘的内心,描写其细致的内心活动以及婚前婚后的情爱心理,而是只是将其作为陪衬的人物,展现的更多的是其英勇的男性化一面。
她与众多的梁山好汉一样“替天行道”,杀尽贪官污吏。
某种程度上说她的女性色彩淡化为零,与杀人工具无异,透露出悲哀的情感零度世界。
二、明代小说中的奔放女性情爱观明代社会是一个心学与理学对抗的时代,心学强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解放。
“三言二拍”等反映这一思潮的著作应时而生,它为新生的市民阶层提供了阅读消遣的可能性,更暗含了对女性价值的思考。
(一)“三言二拍”中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坚守自我价值,淡薄金钱,控诉社会《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主人公杜十娘敢爱敢恨,并且不乏机智的头脑,比如为李甲献策如何让李父同意她入门及婚后生活安排。
但是无情的社会现实让她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选择投江而亡以保全自我的价值坚守。
她的爱是追求人格的尊严,忠贞而坚烈。
1、杜十娘是维护女性人格尊严的典型杜十娘作为一个名妓,并不像传统文学作品中妓女那样以“从良”为生活目标。
她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爱情。
当她发现自己误认为“忠厚志诚”的爱恋对象李甲以千金的代价转卖了自己的时候,并没有用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去换取负心人的回心转意,更没有含羞忍辱地去当孙富的玩物,而是义正言辞地面斥了李甲、孙富,与百宝箱一起沉入江底,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与人格尊严。
2、杜十娘的爱是热情决绝的当她与李甲相爱时,她全心全意地为他考虑,并且为自己的幸福做努力和准备,而当幸福的理想破灭时,她呼喊出了对时代的强烈控诉,无情鞭挞金钱的罪恶,渴望真诚的爱情。
她是一个烈女子,绝不苟合,绝不投降,既然无力改变这个无情的社会,便以死来抗争,以死明志。
她的情爱观是热烈的,奔放的,尤其体现在怒斥富商破坏一段:“十娘推开公子在一边,向孙富骂道:‘我与李郎备尝艰苦,不是容易到此。
汝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一旦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
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欢乎!’”实际上她更是对李甲的失望与愤怒,对其懦弱寡情的控诉。
(二)《金瓶梅》中放纵淫欲的潘金莲与存真情的李瓶儿的情爱观之比较《金瓶梅》中的女主人公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潘金莲和李瓶儿,作者塑造了两个情爱观表面相似而实质迥异的女子形象。
潘金莲和李瓶儿一样,有着同样的欲望,情欲在她们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为了与情爱的对象西门庆长久在一起,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李瓶儿气死了花子虚,在这一点上,她们都是同样狠毒的:为了自己的个人欲望,残害他人。
1、内心情感复杂的李瓶儿从小说的整体来看,李瓶儿对西门庆除了情欲的需求以外,更具备夫妻之爱的真挚情感,在文本中,她是个好性的人,也得到了西门庆的感情回报,西门庆在其死后悲伤的感情流露正体现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死后瓶儿的鬼魂经常向西门庆告诫:“昨日蒙你堂上说了人情,减我三等之罪。
那厮再三不肯,发恨还要告了来拿你。
我待要不来对你说,诚恐你早晚暗遭毒手。
我今寻安身之处去也,你须防范他。
没事少要在外吃夜酒,往那去,早早来家。
千万牢记奴言,休要忘了。
”这充分说明了李瓶儿对西门庆的真切关怀,体现了一个女子对丈夫的念恋之情,此情爱观是符合正常人性的。
2、潘金莲,在欲望中自焚如果说李瓶儿对西门庆是真感情的付出的话,那么相对而言,潘金莲的情爱观则是一味的对情欲的追求。
如果说西门庆给李瓶儿的是感情,给吴月娘的是婚姻,那么,他给潘金莲的则是肉体。
潘金莲对性欲的要求是无止尽的,甚至可以说她的情爱观毫无对象而言,西门庆死于她无度的欲望,他死后,她又寻觅到陈敬济,东窗事发被赶出后,王婆的儿子又成了她情欲的新对象,在她的情爱观里,情欲是所有的组成部分。
比较而言,李瓶儿情欲追逐的对象是确定的,她设计害死花子虚是为了永久和西门庆在一起,而潘金莲的情欲追逐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过程,至于情欲的对象她好像并不看重,在她身上似乎聚敛着的只有太多太浓的欲,情退出生活的领域。
以致在这种无度的变态的欲的追求下,她最终死于自身的情欲所植下的罪孽。
三、清代小说中的内敛型女性情爱观(一)《聊斋志异》中善与美的化身——以青凤为代表的狐女情爱观青凤一类的狐妖异类是善与美的化身。
不同于《红玉》、《青梅》、《莲香》、《狐谐》、《狐妾》等篇塑造的奇女子,《青凤》中把狐女青凤写成人间普通女子,通过她们的遭遇,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家长制度的不合理。
(二)青凤——世间理想贤妻的化身青凤具有人间女子的贤淑与温柔,救受难的叔父更表现了她善良孝顺的性格特点。
得知耿生愿救叔父,“女乃喜曰:‘妾少孤,依叔成立。
昔虽获罪,乃家范应尔。
’生曰:‘诚然,但使人不能无介介耳。
卿果死,定不相援。
’女笑曰:‘忍哉!’”。
这一段轻松的描写具有了浓重的生活气息,并且青凤的形象有了人的特点,使人忘却了其狐妖的身份。
青凤一类的女性形象对情爱的追求体现了生活化的色彩,既是含蓄的,又是开放的,体现了一种中和的思想。
由于长期形受男权话语统治以及由此形成的“男尊女卑”的集体意识,女性往往被搁置于情爱“漩涡”的边缘,因此留给我们的女性形象往往只是一些美丽的躯壳而缺乏那种生动鲜活的生命脉动。
应该说,《聊斋》对女性情爱心理的揭示较之以前有了显著的进步,已从无意识开始向“有意为之”过渡。
四、明到清小说中女性情爱观变化原因探析明清两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小说中女性的情爱观也由明代的奔放热烈发展成清代的内敛含蓄风格。
这种变化是由历史、社会的多重因素构成的,以下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做具体的分析。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使得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这带动了新的读者群的形成,于是为迎合广大读者的需求,表现新内容与新形象的世俗民情小说出现了,并且使得读者的审美趣味也发生转变,文学的商业化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明代对人性合理的肯定明代政治思想高压趋向失控,明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家们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到后来心学与禅宗的结合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形成明代社会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的氛围。
1、社会思潮变动社会思潮的变动引起的封建束缚的松动,人的意识觉醒加深了人对于自身需求的增多,明代社会对女性的纲常枷锁不再具有稳定的绑定力,反映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胆活泼,放肆泼辣,有的甚至突破道德的基本规范,展现前所未有的解放精神,以致出现极端的所谓的“悍妇”。
2、女性意识觉醒明代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的情爱观出现了自我的主体意识,不再以男性的爱憎为惟一的标准,更多的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追求,这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明确的表现。
(二)清代女性情爱观形成的原因明代的文学思潮是在一种相对松弛的环境下发展的,因为过于的松弛,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一味肯定人欲的低俗庸俗化作品,这种负面的效应到清代时可以说销声匿迹了。
清王朝统治者采用独尊程朱理学的文化专制政策,在这一政策下,清初的学者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扬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反传统思想的否定,采取的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偏激态度,他们反对晚明的张扬个性、自适自娱、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
而在清中叶,文学领域又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清代小说中的女性情爱观也因此不同于明代小说中所体现的奔放热烈,而是体现了温和的一面。
明清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情爱观是当时社会历史下人们价值观的反映,是当时人们对情感的认识与追求,通过对明清小说女性情爱观的探讨分析可以加深理解封建社会里女性的价值追求与情感诉求。
当然,由于所处时代因素的制约,作家笔下塑造的这众多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性话语制的产物,由男性代立言的女性情爱观更多的反映的是父权制下的思想,她们不可能逃脱封建礼教思想的藩篱,无论是作者所赞赏的坚贞女子及所宣扬的解放思想,还是作者所批判的荡妇,都无一例外的打上了封建道德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