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六观”说解析
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六观”说解析杜慧【摘要】在刘勰所编著的《文心雕龙》一篇中提出了“六观”说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着重阐述人们无法正确评价文章所发出的“知音其难哉”的感慨.针对“文情难鉴”的问题,刘勰明确提出了“披文以入情”,从此形成了“六观”说.“六观”主要指的是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观”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学进行批评和鉴赏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对中国古代的诗学进行阐释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立足于“披文以入情”来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六观”说.【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2页(P4-5)【关键词】《文心雕龙》;六观;“披文以入情”【作者】杜慧【作者单位】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广元62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刘勰编著的《文心雕龙》主要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文学批评和鉴赏的态度、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较为系统和独特的见解,以便能更好地对古典文学进行批评性评论。
一、“六观”说的提出所谓知音其难哉,音实则非常难知,而知实难逢。
“知音”这个词语在本质上就是指的是音乐鉴赏的问题,也是一种对音乐艺术形式的深切感知和理解。
在《列子·汤问》中提出了:“伯牙先生在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听他弹奏的曲子,听出他弹奏曲子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泰山。
”钟子期先生说:“你弹得好美妙啊,你琴声中表达的意象就好像是巍峨的泰山一样。
”钟子期先生能够明白伯牙先生弹琴表达的情意,从中听出了伯牙先生的心声。
[1]因此,在钟子期先生死后,伯牙先生则从此不再鼓琴,一说:“高山流水遇知音。
”刘勰在编著的《知音》一文中,让“知音”一词来表达对文章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也被称之为是对文学的评论和鉴赏。
其中,刘勰在第一部分主要就是写知音难得的主要原因。
在他的文笔中主要写了四点关于不能正确评价作品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
针对这个观点主要是以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司马相如的实例来进行说明。
文心雕龙和文选中的文学思想及审美各体文学论文
《文心雕龙》和《文选》中的文学思想及审美,各体文学论文作为两本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和《文选》成为了许多学者和爱好者探究古代文学思想及审美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于这两本经典文学著作中的文学思想及审美总结与阐述,并对于各体文学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思想及审美《文心雕龙》是一本中华古代文学批评的著作,作者为南朝齐官员刘勰。
其主要内容是对于古代文学各种体裁的创作方法、审美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进行剖析和说明。
《文心雕龙》提出了“文以载道,器之用心”、“易筋洗髓、彻骨开壳”、“清气、洒脱、处世”的文学观,对于文学创作及其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文以载道,器之用心“文以载道,器之用心”是《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了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作为工具的文艺作品要以人的内心为载体,通过艺术形式将思想传达给读者。
因此,文学创作不仅要有才气文采,更要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思想境界。
2. 易筋洗髓,彻骨开壳“易筋洗髓、彻骨开壳”是指作者应该有一种超越平凡的境界,采取自然随和、自由不羁的态度,将心中所想、所感、所想写到作品中,使得作品得到自然流露,生动传神。
3. 清气、洒脱、处世“清气、洒脱、处世”是艺术审美的标准,它主张文艺作品要有自身的韵味,要以取其要,放弃其糟粕的方式,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融入文艺作品中,从而达到艺术的高峰。
二、《文选》中的文学思想及审美《文选》是唐代文学家魏征所纂的一本古代文学选集,它涵盖了自汉景帝以来800年的文章,被认为是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权威的文学选集之一,《文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及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文以载道,艺术服务于人民《文选》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学的价值在于承载道德、传播教化,以及服务于人民。
作者们以自己所写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帮助他们获得对生活的深层领悟和实践经验。
2. 感动人心的表现方式《文选》认为,文艺作品要让读者深感感动。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一,由刘勰所著,成书于南北朝时期。
该书主要围绕文学的创作、修辞、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具有深刻的文学思考,被后来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推崇。
以下是《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论、创作论、评价论的主要内容:一、文体论文体划分:刘勰提出了“文体”的划分,分为四类:记、说、议、赋。
他通过对这四种文体的论述,详细阐释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文体特征:对于记、说、议、赋四种文体,刘勰分别强调了它们的特征。
如记应该注重事实真实性,说应该注重言之准确,议应该注重言之有力,赋应该注重意境的营造。
文体应用:对于不同的文体,刘勰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原则。
例如,议文要有表达主张的力度,赋文要追求音韵的美感,使得文体与内容相得益彰。
二、创作论创作观念:刘勰强调创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追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创作方法:强调“矜愈难而思愈妙”、“察物以通理”等创作方法,提倡创作者在深入研究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表达,以达到思想深刻而表达精湛的艺术效果。
修辞运用:论述了修辞的使用,包括对比、排比、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修辞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刘勰强调修辞的运用应该符合文章的整体氛围。
三、评价论文学价值观:刘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价值的观点,包括文学应以“德行”,“神韵”和“妙趣”为标准。
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刘勰提倡批评要注重客观公正,善于发现作者的闪光点,并指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不应过于主观臆断。
文学判断标准:提出了“有中心而不偏侧”、“丽而不俗”、“雅而不淫”等文学判断的标准,以此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准则。
《文心雕龙》通过对文体、创作和评价的论述,为后来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文心雕龙》“六观”说的文本解读
是鼻子,五官挤到一起了,而芙劳因为忧郁,被作者强化了颀长 就徐悲鸿的《九方皋》对应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的头、脖子,构成一个S形,五官更是因为鼻子的拉长而使S形更 与她个别交流时我已经知道她的想法:徐悲鸿笔下的马是自由
显著,突出了忧郁的情感。这两幅画都使用了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叫……”冯琨早就明白了:“夸张!”于是全场雀跃,他们懂了!
笔者想,有了这样的以形式语言为主题的探索,打破原来 中外各自为政的赏析格局,内化到孩子们心理的是人物画的美 术表现语言 —构图、形象、色彩,突出而夸张的表现手法等。 那么,古今中外,无论国画还是油画,学生学习到的人物画的语 言特征就是融合中外无论古今的丰富的艺术表现方法了。这样 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探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描述的审 美 情 趣“ 具 有 艺 术 知 识、技 能 与 方 法的 积累;能 理 解 和 尊 重 文 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 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 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就有具体可指的践 行思路了。
开放的教材观给予教师更多教学创新的机会,从形式的角 度出发 联系、比 较,能 提 高 读图时 代 对 视 觉 形 象的整 体 感 知 能 力,以画论画,将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各种联系对比,能够通 过类似的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有效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本次综合中外人物画的探索之旅总体是成功的,通过本次 探索,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融会贯通,增强综合解决 问题的能力,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审美品 位,提高经典作品对审美情趣持续性的影响力。“从形式出发, 探索中外人物画审美趣味”是笔者初中美术模块化教学“人物
观置辞,即关注语言形式。阅读教学中,不管是细节描写, 阅读教学重视体会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事例的选取,在写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读《文心雕龙》品鉴赏方法
读《文心雕龙》品鉴赏方法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之一,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这部书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和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后世学者研
究和品鉴文学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文心雕龙》的品鉴
赏方法。
首先,《文心雕龙》是一部讲述文学创作方法和规范的书籍,它着重
探讨文学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
在品鉴赏方法上,我们可以从文学形式、修辞技巧、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通过研
究和分析,可以发现创作的独特之处以及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文心雕龙》顾及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在品鉴赏方法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结构、章节划分、语言表达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整
体感觉,进而揭示出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同时,也要注意作品语言的清晰
流畅,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精练。
这些都是判断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的品鉴赏方法可以从文学形式、修辞手法、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作品整体感觉以及创新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品鉴《文心雕龙》
以及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在写作创作上有所启发和提高。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批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这一创作原则。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师法,以经典为体制,参考纬书的文采,借鉴《离骚》的变化。
这一观点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标准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文学风格方面,《文心雕龙》有着深入的探讨。
刘勰将风格分为多种类型,如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等。
他指出,不同的风格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作家应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风格。
而且,他强调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个性、气质以及时代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刘勰主张二者应当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他认为内容是作品的根本,形式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
如果只注重形式的华丽而忽视内容的充实,作品就会显得空洞无物;反之,如果只强调内容而忽略形式的优美,作品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种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评价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文学批评的标准上,刘勰提出了“六观”法。
即一观位体,看作品的体裁与风格是否匹配;二观置辞,观察作品的文辞运用;三观通变,考察作品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四观奇正,分析作品在常规与新奇方面的处理;五观事义,审视作品所引用的事例和典故是否恰当;六观宫商,留意作品的音韵和谐与否。
这一全面而系统的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多角度评价文学作品的框架。
再者,刘勰重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能够真实地反映作者的情感,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的表达应当自然而真挚,不能虚假做作。
同时,情感的抒发也要适度,不能过于放纵或压抑。
关于文学的发展,《文心雕龙》有着清晰的脉络梳理。
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评析《牡丹亭》
用 《 文心雕 龙 》 “ 六 / \ : 观 " 法评 析 《 牡 丹
r :
吉
。
程
怡
( 江 西 师 范 大 学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0 0 )
奇正 结合 的手法 。 五观 事义 :语言 的 运用 对 已文学 作 品 来 说尤 为重 要 ,无论 是
观位 体 : 《 牡 丹亭 》 是 明代 剧 作家 汤显 祖 所 写 一 部 传 奇 剧
本 ,作 为一 部生 旦戏 ,主要 描 写 了杜 丽 娘 与柳 梦梅 之 间 的 爱情 故 抒发 感情 ,还是 表 达 主题 思 想 ,都要 借 助 语 言 内容 的 刻 画 。汤 显
作者 简介 :程怡 ( 1 9 9 3 .0 6一) ,女 ,汉族 ,江 西九江 人 ,江西师 范大 学 ,硕 士研究 生 ,唐宋 文学方 向 。
摘要 :在 《 文心雕 龙 ・ 知 音》 一 文 中,对 于 如何 鉴 赏 一篇 文 章 ,刘勰 提 出 了 “ 六观 说” ,即观 位体 、置 辞 、通 变 、奇 正、事 义 、 宫商 , 即从 作 品的体裁 风格 、结构 安排 、言词表 意 、继承 创新 、引经据典 、音律 节奏这 六个 方 面来 看 其是 否 能很 好地 表 现作 者 要表 达 的情 理。 《 牡丹 亭》 在 中国戏 曲史 中的一颗 明珠 ,本文 试 图通 过 “ 六观” 法来评价 赏析 《 牡丹 亭》 。
事 。《 牡 丹亭 》 的女 主公 杜丽娘 ,是一 个敢 于 同封 建礼 教 作斗 争 的 祖在 《 牡丹 亭》 中运 用 了 大量 的 古代 典 故及 古 典 诗词 ,对 于 增 强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解说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这部作品博大精深,系统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理、方法、技巧以及文学批评的标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全书分为五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各个方面。
刘勰在书中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性情。
同时,他也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是传播道义、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分析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各个环节。
他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神思”、“体性”、“风骨”等原则,即要在深入思考、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刘勰还提倡“博览群书”,认为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文学批评方面,《文心雕龙》提出了“六观”说,即从六个方面来评价文学作品:一观位体,即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二观置辞,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三观通变,即作品的创新和变化;四观奇正,即作品的独特性和规范性;五观事义,即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六观宫商,即作品的音韵和节奏。
这一评价体系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前代文学批评的成果,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中,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深入解读和生动呈现,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和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批评知识点总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作者刘勰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对文学创作和批评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这部著作中的文学批评观点具有极高的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学批评的标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的标准。
首先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强调文学要符合自然之道和社会教化的需要。
这意味着文学作品不仅要有艺术价值,还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功能。
其次是“风清骨峻”。
“风”指作品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骨”则指作品的文辞刚健有力。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既有动人的情感力量,又有坚实的文辞基础。
再者是“情采”并重。
“情”指作者的真情实感,“采”指作品的文采修饰。
刘勰认为,只有情与采相得益彰,才能成就佳作。
二、文学批评的方法1、六观法刘勰提出的“六观”法是一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
包括“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位体”是考察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是否匹配;“置辞”关注文辞的运用是否恰当;“通变”看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无创新;“奇正”衡量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平正与奇特;“事义”审视作品所选用的事例和典故是否贴切;“宫商”则侧重作品的音律和谐与否。
2、以意逆志强调批评者要通过作品的文字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而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寄托。
3、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其作品。
一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会对其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对不同文体的批评《文心雕龙》对各种文体都进行了细致的批评。
比如对于诗歌,刘勰认为诗要“持人情性”,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对于散文,强调其要“辞达而已”,文辞应当准确清晰地表达意思。
对于辞赋,注重其铺陈夸张的手法运用是否得当。
四、文学批评中的创作论刘勰在论述文学批评的同时,也涉及了创作论的内容。
《文心雕龙》赏析之:鉴赏与批评的“六观”法
《文心雕龙》赏析之:鉴赏与批评的“六观”法评价文学作品不易,指导赏鉴不易,建立批评的标准,以指导文学批评更不易。
赏鉴式的批评者容易被蒙蔽。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赏鉴之难:或“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或“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或“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
有这类毛病的人不仅有一般文人,举例中有班固曹植这样的出色作家,甚至还有秦皇汉武。
原因是偏见导致的片面性。
刘勰说:“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为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
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文心雕龙·知音》)那么就没有办法立个标准使批评准的有依么?刘氏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首先指出要正确地批评文学作品,必须真正了解文学作品。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刘勰说的这个“识照”即认识能力,其实多数人都能具备,只要能放弃偏见。
因为,偏见往往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怎么运用这“识照”于文学批评呢?刘勰提出了“六观”的方法:“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这就不仅是鉴赏,而是进到判断,这样的批评还从方法上用于对文学批评的批评。
但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刘勰又提出一方面要“弥纶群言”,对局部的散漫的作品和文论有一个概括,形成纲领;一方面又要“擘肌分理”、分析入微,使文论“唯务折衷”,尽可能恰当、精确。
刘勰这样说,也这样做,使他的《文心雕龙》成为当时文论集大成者,并以其条理绵密、思想深邃成为泽被后世的文学批评伟著。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解析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解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刘勰所写的一部文学评论著作,被称为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这部著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解析,包括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以及对于修辞手法和文体的探讨。
第一部分:文学创作要求《文心雕龙》一书首先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要求,强调了文学作品应具备的几个方面。
首先,作者指出文学作品应具备真实感,要以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使其能够感同身受。
其次,文学作品应具有美感,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审美价值。
此外,文学作品还应具备新意,即作者要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
最后,作者还强调了作品应具有言之有物的特点,即在作品中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深度的思考,而不是空洞的文字。
第二部分:文学的分类和评价在对文学创作要求进行阐述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进行了分类和评价。
他通过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将文学分为“正义”、“前言”、“纪实”、“讽谏”、“叙事”、“志怪”等不同的类型。
对于每一种类型的文学,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和解析。
他认为正义之辞应言事理,正直言辞应得人心。
而前言则强调文学作品的开头应具有吸引人的特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此外,作者还详细讨论了叙事文学的要求,认为叙事文学应具有情节的连贯性和代入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第三部分:修辞手法和文体探讨在《文心雕龙》的最后部分,刘勰对于修辞手法和文体也进行了一番探讨。
他提出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夸饰、比喻、拟声等,并详细解析了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点和效果。
此外,刘勰还对文体进行了辨析,包括骈文、对偶、白话等。
他认为文体的选择应该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达的需要来确定,不能机械地套用一种文体。
综上所述,刘勰的《文心雕龙》对于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文学创作要求、文学的分类和评价以及修辞手法和文体的探讨,丰富了我们对于文学批评的认识,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文心雕龙》中汲取智慧,进一步推动文学的繁荣发展。
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六观”说解析
好地 对古 典文 学进行 批”说 的提 出
四是 “知 多偏 好 ”。 由于每 个 人 的 知识 学 习和 经
所谓知音其难哉 ,音实则非常难知 ,而知实难逢。 验 不尽 相 同 ,所 以在 不能 够从 整体 着 眼 的情 况 下 常 常
二 是 “崇 己抑 人 ”。对 于 “崇 己抑 人 ”这 个 观点 主
在 20世 纪 60年代 的后 期 ,西 方文 学 的 接受 理 论
要 列举 的是 刘勰举 班 固 、曹植 、陈琳 等例 子 ,并 指 出 了 在 不 断发展 的 过 程 中基 本 上 完成 了文 学 研 究 的 中心
了班 固和曹 植这样 的“才实鸿 懿者 也不 免崇 己抑 人 ”, 转移 。其 中 ,从施 莱尔 马赫 曾经 提 出 了 :“应 该 如何 避
这 正好 与 “文 人 相互 之 间 的 相互 排 斥 和 相互 歧 视 ”的 免误解 ”的核心 问题 ,而狄 尔泰更 是指 出 了“解 释学 循
观 点 相符合 。
环 ”的 观 点 。这 些 观 点 都 明 确 了 阐释 学 的 方 法 论 原
[作者简 介]杜慧(1976一),女 ,广元广播 电视 大学讲 师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 文学研 究。
中 ,在秦 皇 汉 武 阅 读 文 章 之 后 本 来 指 出 了 “恨 不 同 要 的现 实意义 ,而且 在研 究 中西 比较 方 面具 有 较 强 的
时”,而在后来得知属于同时之人 ,便 以贱轻来相待。 可 能性 。_2_
因此 ,刘勰直接感叹 :“夫古来知音 ,多贱 同而思古。”
(一 )文 学接 受理 论
中表 达 的意象 就好 像 是 巍 峨 的 泰 山一 样 。”钟 子 期 先 以形 成知音 的重 要 原 因。 因此 ,刘 勰 继 续 提 出 ,为 了
用文心雕龙六观法鉴赏
用文心雕龙六观法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其中介绍了六个观点来鉴赏文学作品,分别是生发、造就、成形、起承、转合和气象。
通过运用这六个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是生发观,它强调了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生命力和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作品应该能够呈现出当时社会的特征,反映出时代的气息。
比如《红楼梦》中对于贵族家庭和女子命运的描写,就十分准确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其次是造就观,这个观点强调了作品的价值要考虑到作者的成长和积累。
作品不仅仅是写作者的某个经验,还要结合文化背景、传统和历史。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文化和心智的矛盾,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第三是成形观,指的是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语言、结构、人物等方面。
作品的形式应该适合它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气势恢弘、情感深厚,把叙事和赋论结合起来,具有醇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第四是起承观,指的是作品的结构能够合理地形成层层的高潮和波澜。
作品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开头和发展,引导读者走入情节,构建紧密的逻辑机构和情节设计。
例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把人物关系、情节和氛围笼罩在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下,人物行为契合情感线索,流畅自然。
第五是转合观,指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要求多样化,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表现。
作品的表现方式应该具有时代特征,也要有作者个性的表现。
例如骆宾王的《将进酒》中的对于政治改革的思考,通过舒展的词句、抒发的情感呼唤读者的共鸣。
最后是气象观,意味着作品的气息或者说推进作品的动力源于文化、时代、心理素质等。
作者应该通过内在和外在的表现,反映出对于时代境遇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雪莱的《西风颂》中,作者通过对自由、力量和爱的礼赞,表达了对于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追求,展示了当时激烈的人文主义的精神。
总之,通过文心雕龙的六个观点,我们可以全面、生动地理解文本,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内容提要】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
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
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一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二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
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竞耀,千万别忘记“遥远东方”的这条《文心雕龙》,让它舞出矫健优雅的姿采。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六观实际批评1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向来,龙学的学者,在校勘、注解、诠释等方面,用力至巨,成果非常丰美。
龙学研究者也多能中肯地论述此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杨明照说此书“是刘勰惨淡经营的巨大成果,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论者对《文心雕龙》的世界地位也有评述。
鲁迅说东方有刘彦和的《文心雕龙》,西方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二者“为世楷式”。
这可能是从中西比较角度对《文心雕龙》最早的推崇。
马白和卓支中等也在中西的透视上肯定它的卓越成就。
曹顺庆认为《诗学》、《文心雕龙》和印度的《舞论》,鼎足而立,为世界三大文论支柱。
纪秋郎说它“可以放在世界文论的金字塔顶”〔1 〕。
这些,我认为都不是夸大的言辞,因为《文心雕龙》实在伟大。
作为“龙的传人”,龙学学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应该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的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
在这方面,龙学学者刚刚起步,走向长征的艰辛路程。
我认为龙学学者的另一个取向,应该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
我并不在提倡复古,更不主张闭关自守,拒绝接受外国古代和现代的批评理论。
我只是认为,《文心雕龙》的理论,可以古为今用,甚至中为洋用;至少,它的理论,可补一些西方理论的不足。
用六观说评论文本
用六观说评论文本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题目:结合《文心雕龙》中《知音》篇的“六观说”写一部文学作品的赏析文。
(文章或诗都行)(黑色字体是可以抄的,蓝色字体是具体文本分析)范文一:用《文心雕龙》“六观”法析评《铸情》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
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
《文心雕龙·知音》提倡“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批评态度,为此,它提出批评时要注意如下六个方面: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刘勰认为用这六观法去析评作品,就能看出作品的特色,并判别其高下。
为方便讨论,且看起来更为合理,笔者大胆地把“六观”的先后次序,加以调整,形成以下六观说:第一观位体,就是观作品的主题、体裁、形式、结构、整体风格;第二观事义,就是观作品的题材、所写的人事物等种种内容,包括用事用典等;第三观置辞,就是观作品的修辞;第四观宫商,就是观作品的音乐性,如声调、押韵、节奏等;第五观奇正,就是通过与其它作品的比较,以观该作品的整体风貌,是正统的,还是新奇的; 第六观通变,就是通过与其它作品的比较,以观该作品的整体表现,如何继承传统与个人创新。
这里就用“六观”法来析论《铸情》。
这出莎剧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
为论述的方便,仍先说其梗概。
(概括一下作品内容)第一观位体,即观《铸情》的体裁、主题、结构、风格,这些自然是析论此剧最基本的项目。
我们说它在体裁上是一出五幕的悲剧,其主题是称颂爱情的伟大、慨叹其代价之高昂与人生之痛苦; 其情节起伏曲折; 其风格( 由剧中人物行为、言说等决定) 亦雅亦俗。
用“位体”这一观,可观察出此剧的整体风貌。
第二观事义。
舞会邂逅、楼台相会、秘密结婚、打斗死亡、新婚燕尔、离城放逐、父亲逼婚、女儿诈死以至最后二人自杀殉情、两家和解,也就是上面介绍过的剧情,这些即为本剧的事件及其产生的意义。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
刘勰的六观引言刘勰(公元465年-公元520年),字义之,南朝梁代文学家,他的著作《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六种观点,即六观,用以评价文学作品。
这六观包括象、物、事、理、势、变。
本文将对这六观进行详细解释。
一、象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描述的事物的真实性和美感。
他强调描写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认为描写应该力求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花草鸟兽的描写,展现了大观园的美丽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园中的宁静与美好。
二、物物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通过对事物的描写,表达出事物的特点和内涵。
他提倡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揭示,以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西游记》中,各种神仙、妖怪和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个性。
这些形象不仅仅是单纯的描写,更是通过对事物的揭示,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三、事事是指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事件,包括故事情节、人物行为等。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有趣的人物行为,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各种战争、政治斗争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情节曲折有趣,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这些情节和事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更是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思考。
四、理理是指文学作品中的道理和思想,包括人物的言论、作者的观点等。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充满智慧和哲理,通过对人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这些思想和道理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观点,更是通过对人类智慧和价值观的传达,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迪和指导。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
刘勰的六观说名词解释刘勰(约250-约330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理论家,他的代表作品《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重要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
其中,六观是刘勰关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六个重要观点,下面是对这些观点的简要解释:1.画意观:刘勰强调作品要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形象感召力,称为“画意”。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像绘画一样,通过描绘生动的画面和形象来引起读者的感触和共鸣。
2.物我观:刘勰指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描述外在现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体验,这被称为“物我”。
他认为作品中的感情和思想体验都是与作者的情感心境密切相关的。
3.字义观:刘勰认为文字的选择和运用在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
他主张在创作中要注意字义的精确和准确,通过恰当地使用字词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4.传心观:刘勰强调文学作品应该与读者建立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被称为“传心”。
他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与读者的心灵进行交流和沟通。
5.平实观: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表达要朴素自然,质朴平实。
他反对过分华丽和矫饰的表达方式,主张通过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形式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6.逸态观: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种自然而不做作的风格和氛围,称为“逸态”。
他主张作品要有一种超脱尘俗的感觉,同时又富有生动的表现力。
总而言之,刘勰的六观为后世文学理论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形象表现、主观表达、文字运用、读者共鸣、平实表达和自然氛围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指导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黄维梁内容提要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
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
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一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二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
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竞耀,千万别忘记“遥远东方”的这条《文心雕龙》,让它舞出矫健优雅的姿采。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六观实际批评1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向来,龙学的学者,在校勘、注解、诠释等方面,用力至巨,成果非常丰美。
龙学研究者也多能中肯地论述此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杨明照说此书“是刘勰惨淡经营的巨大成果,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论者对《文心雕龙》的世界地位也有评述。
鲁迅说东方有刘彦和的《文心雕龙》,西方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二者“为世楷式”。
这可能是从中西比较角度对《文心雕龙》最早的推崇。
马白和卓支中等也在中西的透视上肯定它的卓越成就。
曹顺庆认为《诗学》、《文心雕龙》和印度的《舞论》,鼎足而立,为世界三大文论支柱。
纪秋郎说它“可以放在世界文论的金字塔顶”〔1 〕。
这些,我认为都不是夸大的言辞,因为《文心雕龙》实在伟大。
作为“龙的传人”,龙学学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应该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的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
在这方面,龙学学者刚刚起步,走向长征的艰辛路程。
我认为龙学学者的另一个取向,应该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
我并不在提倡复古,更不主张闭关自守,拒绝接受外国古代和现代的批评理论。
我只是认为,《文心雕龙》的理论,可以古为今用,甚至中为洋用;至少,它的理论,可补一些西方理论的不足。
退一步来说,我们这样做,就可以表示外国的一些理论,中国的《文心雕龙》也有,且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能够这样,我们就不致那样崇洋,那样失掉我们中国的身份和特色。
如果我们能充分说明《文心雕龙》的理论可应用于中外古今作品的实际批评,它的地位自然也进一步高升了。
真的,在当今的西方文论中,完全没有我们中国的声音。
二十世纪是文评理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主张和主义,争妍斗丽,却没有一种是中国的。
美国文化泰斗亚伯拉穆斯(M.H.Abrams)论述二十世纪的文论潮流和主义,列举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俄国形式主义、基型论、新批评、现象学、风格学、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解构学、论述分析(discourseanalysis)、读者反应论、接受理论、记号学、言语行动理论、对话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将近二十种,却没有一种来自华夏之邦。
〔2〕亚氏列举的最新一种,是“文化研究”,其中的一位理论家是萨依德(Edward Said ),是阿拉伯裔的美国学者。
他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和《文化与帝国主义》(Gulture and Imperialism)两本书,在最近十多年间先后出版。
他主张在西方霸权文化之外,另立名册,另立名类;其“另类”(the Other)之说,已在西方文论界建立了地位,不属于西方文化的阿拉伯人,因此而分享了国际声誉。
尽管有多名华裔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中国的作家却无人得此殊荣(这说来话长,此处不能加以论述),中华的文评家也无人争取到国际地位。
九年前去世的刘若愚,著有《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不过他做的是爬梳、归纳的功夫,是整理国故,而没有推陈出新,针对当代西方文论界,提出新的术语或理论,希冀在西方争得一席之位。
〔3〕《文心雕龙》体大虑周,是承先启后的文论宝典。
我国当代的学者,向它“取熔经意”,然后“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加以汇融“通变”之后,“自铸伟辞”,我相信是可以有所建立的。
以此向外国宣扬,成为一套有益于中外文学的理论或“主义”,我们的声音就出现了。
我们就此输出了文化,争取得席位。
近年我先后写过几篇论文,拿《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诗学》、卫礼克等《文学理论》二书作比较;又探讨刘勰和“新批评学派”对结构的看法;又把《文心雕龙·辨骚》看作实际批评的一个雏型;此外,我对《知音》篇的“六观”说特别感到兴趣,曾经以“六观”说作为评骘作品的一个理论体系,把它应用于当代文学作品的实际析评。
〔5 〕现在这篇文章要探讨的,仍然与六观说有关。
2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常常被视为印象式批评,缺乏系统,且笼统含糊。
中国的传统文评,自然不都是这样的印象式的。
《文心雕龙》是少数的例外之一,全书规模宏大,体系俨然。
六观说是全书大体系中一个小体系,它在实际衡量作品上,照顾周到,其理论极具实用价值;而且,千多年前的说法,到今天仍然适用。
《知音》篇列举了批评时要注意的六个方面如下:“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历来对六观中位体和奇正的解释,颇不一致,其他则少歧义。
这里我综合各种不同说法,并加以己见,更大胆地调整了原来六观的次序,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六观说〔6〕:第一观位体,就是观作品的主题、体裁、形式、结构、整体风格;第二观事义,就是观作品的题材,所写的人事物等种种内容,包括用事、用典等;第三观置辞,就是观作品的修辞手法;第四观宫商,就是观作品的音乐性,如声调、押韵、节奏等;第五观奇正,就是通过与同时代其他作品的比较,以观该作品的手法和风格,是正统的,还是新奇的;第六观通变,就是通过与前代作品的比较,以观该作品的表现,如何继承与创新。
《知音》篇对于六观,只举出名称,而不加解释。
不过,在《文心雕龙》其他篇章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与六观有关的文字:一、《情采》篇论及情,即主题:《熔裁》、《附会》、《章句》诸篇论及结构;《定势》论及整体风格;此外《文心雕龙》全书有二十篇左右论及各种诗文体裁。
二、《事类》篇论及用典、用事。
三、《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练字》、《隐秀》、《指瑕》论及用字修辞。
四、《声律》篇论及音乐性。
五、《定势》、《辨骚》篇论及正统与新奇。
六、《通变》、《物色》、《辨骚》篇论及继承与创新。
以上所举篇名,只就其重要者而言,实际上不止这些。
此外要说明的是,第二、三、四观,可合成一大项目,以与第一观对照。
这个大项目就是局部、组成部份、局部肌理(local texture),以与第一观的全体、整体大观、全篇的逻辑结构(logical structure)对照。
刘勰论文,非常重视局部细节与作品整体的有机性配合;事实上,“置辞”与“事义”息息相关,而此二者,加上“宫商”,乃构成整篇作品的“位体”。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位体”影响了“事义”、“置辞”和“宫商”。
第一至第四观,乃就作品本身立论;第五观奇正,六观通变,则通过比较来评论该作品,用的是文学史或比较研究的方法。
“奇正”与“通变”二者,分辨起来,颇不容易。
也许大可不必强为划分,就把它们当作比较、用透视的方法来衡量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成就好了。
上述对“现代化”的六观说的解释,无疑加上了修饰增益的成分。
(这些修饰增益,我认为是符合刘勰衡文的精神的。
)不过,这个实际批评的架构,是否就因为有了修饰增益,而能满足现代批评家的所有需要呢?却又不尽然。
例如,这个体系并不包括悲剧(tragedy)、叙述手法(narrative methods)等概念,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弗洛依德主义。
我们只能说,刘勰不是先知,预测不到二十世纪的文论有这么多的内容。
不过,如果刘勰生于今世,他一定会说:“这并不能难倒我:悲剧这文类属于位体的范围,悲剧的思想则属于事义;叙述手法吗,应该隶属于位体和置辞。
至于马克思、弗洛依德这些,不妨再加上浪漫主义等,也应该是事义的范畴的。
”这样说来,六观说这个体系,就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各种概念和理论了。
3在目前的大学课堂里,文学系的教师讲解文学作品时,用相当于六观说的体系,来作分析和评论,我们会认为这做法理所当然。
析评作品,本来就应该顾及体裁、主题、风格、结构、修辞、音乐性种种元素,也应该拿作品和其他作品比较。
然而,我们不能把刘勰的六观说视为“不过如此”,视为理所当然。
须知道,那是形成于一千多年前,是在基本上缺乏严密体系的中国文学批评传统里啊!六观说的了不起,正在这里。
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
下面,我将分析中国当代批评家的实际批评文章,指出他们评论时注意的项目,离不开六观说的范畴,从而说明六观说的重大而普遍的价值。
我要强调的是,根据我的了解,他们大概并没有受过六观说的影响,甚至不认识六观说。
他们注意的项目,却离不开六观说的范畴,这只说明冥冥中与六观说的契合。
他们的文章是:(一)夏志清的《〈老残游记〉新论》(二)刘若愚对《锦瑟》的析评(三)余光中对张晓风《半局》的析评(四)马森的《中国现代舞台上的悲剧典范——论曹禺的〈雷雨〉》(五)欧阳子对白先勇《冬夜》的析评(六)乐黛云的《论〈伤逝〉的思想和艺术》(七)孙玉石对卞之琳《断章》的析评(八)李元洛对余光中《寻李白》的析评(九)林以亮对西西《哨鹿》的析评(十)梁锡华的《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十篇论文有其代表性,先说论文的作者。
夏志清和刘若愚都是华裔的美国学者,后者已去世。
“东夏西刘”,六、七十年代,他们在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各领风骚。
余光中、马森、欧阳子大致上是台湾的批评家,不过,欧阳子长期居住在美国。
乐黛云、孙玉石、李元洛是中国大陆的批评家、学者。
林以亮、梁锡华基本上是香港的学者、批评家。
这十位著名作者,其文学观、批评手法,或多或少都受过西方文学的影响,夏志清和刘若愚所受影响特别深远,不在话下。
其次是受评的作品,以时代言,古今都有:《锦瑟》为古代作品,其余则为现代。
多选现代作品,目的是进一步显示“古为今用”。
以文类言,则诗有《锦瑟》、《断章》、《寻李白》,散文有《纪念刘和珍君》、《半局》,小说有《老残游记》、《伤逝》、《冬夜》、《哨鹿》,戏剧有《雷雨》。
这些作品,泰半都极为著名。
以下根据诗、散文、小说、戏剧这个次序,略为介绍各篇论文的内容,分析它们涉及的文论概念和方法。
(1)刘若愚对《锦瑟》的析评。
这是刘氏英文译著《李商隐诗》(The Poerty of Li Shang—yin,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9 年)一书的片段。
刘氏将此诗译为英文,解释此诗的有关典故(“事义”),介绍对此诗主题(“位体”)的五种说法。
跟着他说:“上述种种解释,没有一种令人完全满意。
”接着他详细分析此诗的用字(“置辞”)、涉及的望帝、庄周、沧海、蓝田等等人、事、物(“事义”),最后指出它的主题(“位体”)是“人生如梦”,并拿它和英国诗人济慈名诗《夜莺颂》的末二行相提并论,以见人生之茫然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