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课例分享

合集下载

示范课《背影》课例点评-专家评课

示范课《背影》课例点评-专家评课

(二)教学行为上注重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提升 1.抓住关键语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浦口送别——抓关键句 “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授课教师通利用这个关 键句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针对“不要紧”来设计问题
①如果给“不要紧”前加个主语,你会加什么? ②对于此时的父亲来说,他的事情要不要紧呢? 你从文章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针对“他们去不好“来设计问题
①父亲让茶房送我去可不可以呢?你从文中的哪 些词句可以看出呢?这样,这个关键句就起到了 提纲挈领的作用。
2.捕捉思维走势督促学生深入思考
(1)学生思维走势流畅时,授课教师能加快
训练节奏,督促学生思维逐步深化 ——在探讨“父亲在送别时除了为我买橘之
外,还为我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问 题时,学生找到了“父亲照看行李、同脚夫讲价钱” 这件事。此时授课教师抓住学生思维走势比较顺畅 这个有力时机,加快思维训练的节奏,设计了一个 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同脚夫讲价钱,人家要多少钱 就给多少钱吗?这样,石激层浪,学生思维被进一 步激发起来,更加活跃了。
2.买橘子意义——扬州话中把好的运 气称为“局气”,说人运气好、走运叫做 “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 “局”同音,所以扬州民间大年初一拜年 时,主人用橘子招待客人,象征吉祥如意, 大吉大利,含有祝福别人“走大局”的意 思。
相关的重要背景知识是帮助学生排除阅 读障碍、加深理解的有力武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烟” 设在关内的烽燧,还须在每日初夜,放烽一炬, 报告平安,故“谓之平安火”。(唐朝烽燧制度)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的“轼” 一个小部件,古代车厢前面用做扶手的横木。古 时候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供人在车子颠簸时抓扶。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1. 引言1.1 介绍文章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消化者,而教师则扮演着灌输知识的角色。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内在变化,从而引发了个性化教育的热潮。

而“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这种教学课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自身的特点和潜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也注重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学习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方向。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在当今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提升。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中,这种注重个体差异和内心变化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2 阐述教学课例的重要性教学课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通过悄悄变化的我这一教学课例,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的变化,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探寻内心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在处理个体差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评估学生变化的效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教学课例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 正文2.1 课例一:悄悄变化的我在课例一“悄悄变化的我”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过去的成长经历,从中发现自己悄悄发生的变化。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反思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喜好、性格特点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等。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悄悄变化的我课型:科学实验适用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颜色的变化是否代表着物体的化学反应2.学生能够使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颜色变化3.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教学准备:1.硫酸铜2.锌粉3.试管5.酸性紫菜汁6.盐酸7.滴管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台上的试管,让学生感受形态、颜色、温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物体是否会发生变化,变化方式是什么?2.学生发现实验室中的各种容器、物品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引导学生发现物品的特点,然后自己总结自然界中的物品都有什么特点,是否具有变化的可能性等。

二、实验探究1.将一小部分硫酸铜倒入一个干净的试管中,观察它的颜色。

将少量锌粉滴入到试管中,观察试管内的变化情况。

学生会发现它变了颜色,并且观察到气体产生等变化。

2.将酸性紫菜汁加入到在步骤1中产生的气体中,再次观察颜色的变化。

学生会看到颜色的变化。

3.向另一个干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盐酸,并且将碎锌粉放入其中(注意:加入盐酸后会产生气体,学生应该离开,以免吸入有害气体),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颜色发生了变化。

4.让学生记录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并且思考为什么锌能导致硫酸铜的颜色变化?三、小结1.与学生分享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他们的思考过程。

让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描绘出生成化学反应的变化轨迹,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学生观察有关的知识内容。

教学评价:这堂科学实验课不仅引导了学生对材料、颜色、温度等方面的感知,还让学生们到实验室里亲身观察了实验。

并且鼓励他们进行思考,解答了问题,并记录了实验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方式,并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种实践,有助于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悄悄变化的我》是一篇极具启发性的教学课例,全面展现了人类心理、思维与行为在成长过程中的悄悄变化。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本课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心理变化等方面的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一、教学课例】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成长过程中人的心理、思维与行为的变化;2.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自我管理能力;3. 引导学生倾听和理解他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班级之中的“不好好学习”的普通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 他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个微小的过程而逐渐形成;3. 通过他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学生能够理解人的变化是悄悄发生的,需要一个个微小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看《悄悄变化的我》故事视频;2. 分组讨论,学生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悄悄变化;3. 教师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心理、思维与行为的变化;4. 学生展示成果,共同分享成长故事。

四、教学方式1. 视频展示;2. 小组讨论;3. 思维导图与总结;4. 学生成长故事分享。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与分享,评价学生对成长过程中心理、思维与行为变化的认知情况;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深度。

该课例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心理、思维与行为都会发生悄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个微小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这种悄悄变化的存在,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交流,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自我认知中的变化和发展。

该课例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观看故事视频后,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式,理清自己的成长问题,找到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改变。

并且,学生还可以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课例点评

课例点评

李春霞《正方形》课例点评
这节课,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朴实自然。

这节课不论是引入,还是知识的学习,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出发,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拔,入情入理、自然流畅、简约有效,学生积极进取,主动获取知识,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学目标贯彻到位,把握有度。

这节课学生不仅要掌握正方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前面学习图形知识的方法来学习这部分知识,同时弄清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摆脱小学孤立认识这些图形的羁绊,进一步深化四边形的知识。

从这个意义来说,作为牧区学校教师执教的这节课虽然未经过过多的雕琢修饰,但是不仅朴实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思维培养,而且流畅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实属不易。

三、数学学习步步递进,层层深化。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不论是新课的引入与展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变式训练的层次与深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等。

步步层层递进,层层深化,学生思维积极,教学效果较好。

本课例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例如:如何抓住小学学过
正方形的这个认知基础激化认知冲突尚不够有力;其次,学生关于一些问题的讨论还不够充分;再者由于执教者性格使然缺乏一定的激情可能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等。

课例评析范文

课例评析范文

课例评析范文课例评析:以《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掌握1—5的知识和遗忘(二)》为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5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并能够在遗忘的情况下通过回顾恢复记忆。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数字1-5的顺序和大小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回顾遗忘的知识来恢复记忆。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复习、导学和练习。

在复习环节,教师通过唱歌的方式复习了数字1-5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通过歌曲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对数字1-5的记忆效果。

同时,教师还通过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逐个回忆数字的大小关系。

在导学环节,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数字的名称和大小关系,并通过带领学生一起数数来巩固他们的记忆。

教师还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

教师通过纸板的展示来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和点评。

同时,教师还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巩固学生对数字1-5的记忆。

本课的教学设计合理,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字1-5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游戏环节的设置,教师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并能够在遗忘的情况下通过回忆来恢复记忆。

但是,本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生动有趣,有时学生可能觉得教师的讲解比较枯燥,容易分散注意力。

其次,在练习环节的设计上,习题数量过多,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

最后,在纠正学生答案时,教师给予的点评比较简单,没有深入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体上较为合理,但在教师语言表达、习题设计和答案点评方面还有待改进。

通过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合理安排练习题目的数量和时间,以及提供详细的答案点评,可以进一步提升本课的教学效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课例及点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课例及点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课例及点评【学情分析】经过前期学习,学生掌握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具备了一定的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问题及辨析观点的能力,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缺乏全面系统深度的认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缺乏主体担当意识和有序参与能力。

基于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欠缺的现状,本课通过创设具有思辨特点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列举、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文化现象的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教学目标】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实,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懂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2.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理性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文化观点和文化现象,在观点的辨别、现象评析、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3.通过课后实践作业“为《‘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你’微视频比赛》准备脚本”,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深刻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教学重难点】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前导学】1.鸦片战争后为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各种尝试。

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为什么是不可行的。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史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

初中道法教研员点评课稿(3篇)

初中道法教研员点评课稿(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初中道法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道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组织了此次初中道法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中的优秀课例点评,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优秀课例点评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次教研活动中,张老师所授的《生命的价值》一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张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在课堂上,张老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张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特别是在情景模拟环节,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注重知识迁移张老师在课堂上注重知识迁移,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讲解生命的价值时,张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价值。

此外,张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教学评价客观公正,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张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评价过程中,张老师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张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5. 教师素养较高,教学基本功扎实张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了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她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教态自然大方,课堂调控能力较强。

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张老师能够迅速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与建议1.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道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10篇)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10篇)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10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了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今天,听了李老师教的《顶碗少年》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语文阅读课,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

本节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如何阅读文章,而且使学生明白了道理,小练笔又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文章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今日有幸听到马教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教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资料;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

“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及点评一、教学课例1. 课程名称:《悄悄变化的我》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身体发育的变化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一步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适用对象:初中生4. 时间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 开场导入老师可以先跟学生们谈论一些成长的话题,比如:你觉得自己最近有什么变化?你觉得成长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课程内容(1) 身体变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比如男生的声音变低、毛发增多,女生出现月经等。

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变化对自己的影响和所带来的困扰。

(2) 心理发展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情绪波动大、自我意识增强、好奇心旺盛等。

并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特点对自己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老师可以先跟学生们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身体变化和心理特点。

2. 课程内容(1) 自我认识通过心理测试、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2) 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案例、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课堂活动在教学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课堂作业布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感受、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性格特点等,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二、点评《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课例以青春期为切入点,从身体变化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变化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一课程设计有以下几点值得点评和借鉴:1.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课程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参评课例《绝对值》课后点评

参评课例《绝对值》课后点评

参评课例《绝对值》课后点评
自我点评: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在“相反数的认识”、“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三个知识点上。

一、相反数的认识
首先我通过昨天学生的作业来进行引入,让学生从作业本上的题目来发现这些数据的规律,从而找到两个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了解相反数的概念。

引入设计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并能简单运用。

二、会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通过车辆往东西两个方向开车来感知距离这个概念,从而引入绝对值的理念,学生了解到无论是往正方向还是负方向,距离都相同,无论正负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一些正负数的绝对值,并会求取简单有理数的绝对值,进一步掌握绝对值的概念。

三、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除了通过数轴来判定之外,还还其他的方法来进行判定,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了解负数的意义。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活动,从而找到相反数的特点,绝对值的意义,实现自我探究式的学习。

从课后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到位,这节课是一堂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成功课例。

点评课例《探究“筝形”的性质》

点评课例《探究“筝形”的性质》

点评课例《探究“筝形”的性质》第1张封面大家好!我今天要介绍的主题是:课例《探究“筝形”的性质》第2张目录我们今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介绍:一、课例背景与目的二、课例结构设计分析三、探究过程与方法分析四、课后延伸拓展与资源整合五、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第3张下面介绍课例背景与目的。

卢老师讲授的《探究“筝形”的性质》一课出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一章课题学习。

是在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第4张下面我从课例探究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及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认知收获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课上,老师先是通过展示筝形的实物或图片,并有古诗引入,让学生们眼前一亮,立刻激发了他们对这个几何形状的兴趣。

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充满了创新的意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在探究数学性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5张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筝形的特点。

并引发了一连串的探究问题。

比如,筝形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呢?我们该如何去证明这些性质呢?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绘制草图、折纸观察等方式来辅助思考,发现筝形的性质。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还提供了必要的探究工具和材料,比如测量工具、纸张和剪刀,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筝形的性质。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逐步深入,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这样的过程也能够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

第6张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利用几何画板初步验证学生的对筝形性质的猜想。

并鼓励学生进一步给出严谨的证明思路。

学生们在老师的鼓舞中进行小组讨论,不断深入探索并得出具体证明过程。

教研活动课例点评发言

教研活动课例点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教研活动,并针对本次课例进行点评。

首先,我要感谢授课教师为我们呈现的精彩课程,同时也要感谢各位同事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课例进行点评。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本次课例的教学目标明确,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展开。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1. 教学目标明确。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方向、有目标。

2. 教学目标达成。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呈现1. 教学内容处理合理。

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处理,既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2. 教学呈现方式多样。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效果1.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 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教学效果明显。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与有效性1. 教学评价及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学评价有效。

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学生自评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

在课后,教师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教师勇于改进。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建议与展望1.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滥竽充数》课例点评

《滥竽充数》课例点评

《滥竽充数》课例点评聋部高段学习小组11月29日上午第一节课,我们学习小组的刘勇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八年级语文教学课,内容是《滥竽充数》。

我们感觉到这一节课准备充分,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讲解恰到好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大的亮点是自始至终贯穿了“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注意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讨论氛围,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新模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设计合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往刘老师的语文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居多,虽然也在渗透着新的教学理念,但改革的力度不够。

而刘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使得我们眼前一亮。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搭建参与学习的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在学生复述完课文后,就为每个小组发放表格,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后进行探究讨论,并填写表格。

经过小组讨论,进行表格展示,并由组长汇报学习结果,最后教师简要点评。

整个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虽不够活跃,但学生参与面广,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感悟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实现了多样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在本堂课中,教师首先放映了《滥竽充数》的动画片,将课文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一个进一步的印象,然后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把南郭先生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结果形象鲜明地印在自己的心中。

《观察金鱼》课例点评评语

《观察金鱼》课例点评评语

《观察金鱼》课例点评评语
3.情感交融的叙述:作者在观察金鱼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客观地叙述,还融入了“我真想把它们抱在手心里”、“ 我真想和它们做朋友”等表达了对金鱼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4.语言简洁精练:文章运用了简洁精练的语言,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废话,每一个词语都恰 到好处,让读者能够迅速地进入文章的情境,领略到作者的观察和感悟。
5.启发思考的意义:通过观察金鱼的经历,作者不仅仅是对金鱼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更深 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 思索。
《观察金鱼》课例点评评语
总的来说,《观察金鱼》是一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文章,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 ,让读者感受到了金鱼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引发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观察金鱼》课例点评评语
《观察金鱼》是一篇富有观察力和细腻描写的文章,下面是对该课例的点评评语:
1.观察细致入微:作者在观察金鱼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外貌,还深入观察了金 鱼的动作、行为习惯等方面,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观察技巧。
2.生动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金鱼缸旁,能够清晰地 感受到金鱼的活泼、灵动和美丽。比如,作者用“翻滚着的红色波浪”、“一片片红色的碎 片”等描写,让金鱼的形象栩栩如生。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课例点评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课例点评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课例点评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

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位置关系公共点符号表示图形表示我们把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关系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用符号表示为a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登鹳雀楼》课例点评
一、课的价值
1、虚心好学,大胆尝试:
①一份教案,你征求了多位教师的意见,修改了六次,足见其向学之心。

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来;
②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执教(先学会的当小老师教大家读7个生字);打擂台表演读(“谁敢说你是全班朗读最好的?”“谁不服,敢把她读下台?”);男女赛读;师生体验性对读;
2、教学语言简洁,富有亲和力和激励性:
①语言简洁,活动指示清楚明白:如,“老师今天也带来一幅与山有关的风景图,请你们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仔细看看,图上画有什么?”、“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生字,你会读哪个字就教哪个字。


②注重鼓励性评价,拉近师生距离:如,“你真厉害,教得很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学会的?”、“读得真好,听你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海天交接处的一轮白日……”、“女同学读得有感情、有节奏,男同学读得响亮、有气势,要是发挥各自的优点合起来读,一定很好听,想不想读?”、“谢谢!你给老师这么好的评价。

”“××同学不仅会背古诗,还能读出节奏,真不简单!”、“我们班的男子
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拼读的字,还有其他同学也需要正音。

所以要给再读的机会,直到读准为止,并能当小老师带大家拼读。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坐下来;让每一个上台的同学都能风光地走下来”是我们螺城教师恪守的课堂教学原则。

3、写字训练。

学写字有如学游泳,下水体验比讨论要领更重要,过程建议这样展开:看字(帖)找关键——尝试写——展评体验关键——修正性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评课例分享第1份一、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学习者是学习主体的理念;选用了符合物理学科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了探究式模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既有教师的课堂讲授和演示,又有学生个体的学习和小老师角色,同时又有小组使用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本节课采用仿真物理实验室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结构中,创设了真实的物理教学环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新课程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想法从课件上看,可能是由于上公开课录像的原因吧,该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拘谨,放不开,这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课件等是好的,但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缺乏必要的指导,好像有点过分依赖仿真物理实验室的味道。

课堂中提供给学生的演示实验是好的,学生的动手操作我觉得可以提供几个可供学生选择的问题,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既然是小组的合作学习,除了演示成功的作品外,我觉得还应增加评价的内容,本节课中可以采用量规的方法来进行评价。

第2份对于物理课的学习,从高中开始我们就是沿着“概念-例题-习题”这样的轨迹进行的,将学习与我身边的生活完全割裂开了,以至于到现在为止很多发生在我身边的物理现象对于我而言都是无法用物理的原理进行解释的,甚至很多现象的出现我不知道与物理有什么关联。

而这个课例恰恰在这方面对以往我经历过的物理学习有了改进,将生活中的问题带到了课堂上,如其中第三个环节让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满足人站在电梯(是不是电梯,忘了)前,红灯亮起,否则绿灯亮起。

这时,信息技术也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作为探索实验的工具,同时避免了物理实物操作会带来的危险。

从“整合”的角度看,这个环节的整合我认为是恰到好处的。

但整堂课观看下来,让我对物理的学习还是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为什么呢?我认为有几种原因,其中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是:教师用的课件上自始自终在很显著的地方不断出现一个又大又垮又不断跳动着的“标题”,我不知道是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至少我很不喜欢这个东东,而且影响了我继续观影的热情。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1)教师的几个任务都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显得沉闷;(2)学生探索实验并不太成功,教师对于探索实验中实验设计的环节似乎并不太看重,学生从这样的实验中会体会到多少“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随意地拖动课件上的图标、随意画线等操作并不是整堂课的目标所在。

(3)教师对几个任务的布置都轻描淡写,缺少全班讨论或是小组讨论、同伴讨论的环节,仍然是影响了学生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感受,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第3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在这节课上,信息技术创设了适当的学习环境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有效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益。

如:教学开始阶段利用录像,使同学们看到自动化生产线和高电压危险环境中使用了许多的电磁继电器,体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拉近了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之中利用课件展示、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等做法,又使学生们迅速理解了继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尤其让学生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开展简单的电路设计,使同学们能在虚拟的环境下,在人机交互中应用继电器进行设计,不仅达到及时修正使用错误和强化正确设计的目的,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仿真物理实验室这一工具软件的支持是实现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关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益,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重新选择教学材料并确定了教学内容,使得《电磁继电器》的教学体现出一种生气,更加富有“时代感”。

在本课的课程设计和实施上表现出:(1 )教师对教学概述阐述的非常全面和具体,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到位,并能从新课标的角度以三维形式阐述本节课的目标。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复习知识,引入新课环节采用了先行组织者策略,设计实验时采用了情境教学策略,在确立方案,动手制作环节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等。

(3 )教师能在设当时机充分控制运用媒体的设疑、演示、讲解等功能。

信息化较之常规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信息化也并不排斥常规的教学媒体,我们只有把多种教学媒体按照它们的特质科学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实现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和谐与统一,才能发挥它们最大的优势。

值得探讨的地方:(1 )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利用电磁继电器制作出报警电路,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动手制作的时间相对较少(可能根本没有),对培养学生动手技能没有达到目标,减弱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对实验的评估不充分。

当只让一组同学展示后,应该让其他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设计,以及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注:现实课程教学中要达到非常困难附:《农村实验教学的现状观察及对策思考》文节选农村学校实验教学的现状“根据经验兴趣应设立自然科学、物理、化学……”。

这就要求课程教师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经验兴趣,认真利用实验环节,最大限度发挥实验功效。

然而现在农村学校实验教学确有了以下方面的现状。

1 、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影响农村学校实验教学的开展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式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⑴形式上严格按教材要求开展实验,思想上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只是为了完成程序上的任务。

课前没有必要的准备性任务布置,实验科课堂上没有明确的观察研究要求,课后没有实验性巩固性安排。

⑵做或做部分演示实验,基本不做或完全不做分组实验,仅在实验操作考核前进行集中实验应试练习⑶实验基本处于空白。

即是完全没有分组实验,基本或完全没有演示实验。

如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直接替代实验过程。

⑷忽略探究或课外实验。

2 、严重缺乏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培养出适应教学要求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人员变动频繁,人数不足,实验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稳定,无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的矛盾近几年愈来愈突出。

不少教师只知道保管,而缺乏实验技术、素质、素养,他们的教学观念、实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改革下实验教学的要求。

对课例《春天来了》的评价和想法第1份看了《春天来了》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方案,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后,我总的感觉是,这节课的执教者对教材的把握比较准确到位,能够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抓住并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能够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

但是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整合的切入点把握不准确。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当地应该还处在冬季,那么,我觉得要是教师一开始用PPT播放一些春天的图片来导入,让学生首先先从视觉上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寻找春天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她只是用PPT播放了课文的标题可能会好得多。

二是整个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对教学帮助不是很大。

尽管老师在提出阅读要求等一些教学环节中采用PPT来出示阅读要求的设计是好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让他自己看PPT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应该由学生或者老师把要求朗读出来作为强调。

三是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会认9个生字和写9个生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目标的体现不够。

她完全可以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用PPT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朗读,加深理解记忆。

四是老师的普通话不很标准,在教学中朗读课文时完全可以用配套的朗读资源来加强朗读教学。

总之,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而定,同时还要把握好整合的量和度。

PPT的使用一定是要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或者老师的语言表述不清的等等一些问题,而非是简单的黑板搬家。

一句话,不要为应用而应用,为整合而整合,那样既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也会造成资源浪费。

第2份教学目标:有时也称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很好。

但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成份:学习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达到的条件、程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的情趣。

阅读相关资源,进行仿写创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此目标中学习的主体没有体现。

这节课老师在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学策略和形式丰富、多样,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能将主导和主体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安老师的课件做得过于简单,有很大一段时间电子屏没有用处,应该关闭,否则很影响学生视力。

安老师自己的普通话不是太标准,在教学应加强这方面,特别是朗读课文时可以用配套的朗读资源来加强。

第3份《找春天》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的第一课,从教学视频看,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进行的,通过“找春天”,让学生走进自然,投身到大自然怀抱,把找到的春天说出来、把找到的春天读出来、把找到的春天写出来。

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表达、写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定位恰当,用词准确。

根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制定了三维目标: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二、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的情趣;阅读相关资源,进行仿写创编---过程与方法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