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德育研究
德育比较专题研究PPT课件
德育即道德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 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 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 ,养成道德习惯。
“德” 从类型(横向)划分:私德、公德、职业道 德;
“德” 从层次(纵向)划分:道德理想、道德原则 、道德规则
政治教育指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对受教育者的政治信念、 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
比较(Comparative),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 具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 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
比较研究的本质在于: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 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
比较,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一种获取知识的科 学途径
德育比较研究就是将不同时空的德育进行比较,在分 析其异同的基础上,揭示德育发展规律,把握德育发展趋 势。
(二)德育含义的演变 1、古代德育:社会意识教育
古代德育,实际上是范围广泛的“习俗教育”或“社 会意识教育”,包括今天所说的“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等。它相当于今天所 谓广义的“思想教育。
2、近代德育:道德教育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有严格的界线,它们分属不同的概念,并末被笼统地称 作“德育”。在近现代西方语言和观念中,所谓“德育” 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远远小于古代的“社会意 识教育”
3、当代中国德育:“大德育”
(一)“从德育即道德教育”到“德育即政治教育”
(二)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三)从“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 品德教育”
(四)从“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到“德育即社会 意识教育”
国内外德育研究现状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
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而我国德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来。
目前,我国德育研究的焦点和兴奋点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既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德育共组回归生活研究、德育观念现代化研究、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研究及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等的研究,并且从这些研究内容中也得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结果。
但是仍然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等。
德育活动成果研究报告总结
德育活动成果研究报告总结一、引言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学校近期开展的德育活动,并分析其取得的成果。
二、德育活动回顾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包括道德讲堂、心理辅导、志愿者活动等。
这些活动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为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成果分析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道德讲堂和课堂教育,学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生们在聆听道德讲座时深受启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道德,学会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通过纪律教育的实施,学生成为了遵纪守法的模范。
2.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处理情绪问题和心理困扰。
许多学生表示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找到了倾诉和舒缓的途径,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
3. 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志愿者活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学会了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
通过亲身实践,他们更加了解到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乐于助人能够带来内心的满足感,并愿意将这种习惯持续下去。
四、启示与建议在德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德育活动,注重个体的差异性。
2.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思考和行动结合起来。
4. 不仅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也要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报告,我们发现学校的德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通过总结和分析,我们相信学校的德育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比较德育教学研究
[ 中图分 类号 ] C 0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7 19 (0 6 0 0 3 0 6 1— 6 6 20 )4~ 0 3— 3
道 德对 于任何 人 的 生 活而 言都 是 一 个 内在 的要 素 , 道 德教 育在 中国 的大 、 小学 里是 贯穿 始终 的- I课程 。 本 中、 -' 3
学外语” 的双重效果。不 言而喻 , 前者是我们的主要 目的,
英 语作 为学 术研 究工 具价 值 的提 升是 自然 而然 的副产 品 。
二、 交叉 比较 、 案例叙事 、 重视研 究的教 学
方 法
多方 面的教 育资 源所 呈现 的一些 道德 教育 理 论 与实践
德 作 为教育 内在 因素 的敏 感 性 , 其理 解 道 德 濡 染在 教 育 使 生活 中几乎 无时 无处不 在 。教育 生活 中的任何 经 验都 可能 对 未成 年人道 德 面貌 的形成 产 生 影 响 , 果 教 师 对 职业 角 如 色的解 读缺 乏道 德 指 导 者 的 维 度 , 谓 “ 进 学 生 的全 面 所 促 发展” 就很 难落 实 。在 我 们 的课 上 , 于 道德 习惯 、 德动 关 道 机 、 德后 果 、 反思 、 德 责任 、 生 关 系 的 德 育作 用 、 道 道德 道 师 德育 与 学科 教学 的关 系 以及 道 德 的 知 、 、 、 的关 系研 情 意 行 究, 也都 着眼于 培养 潜在 教师 良好 的道 德 引导能 力 。 为了拓展 比较 的视 野 , 磨砺 比较研究 的多元 工具 , 响应
道德认 知 、 情感 和道德 意 志方 面 自觉地 不断 加 强修 养 , 道德 在 道 德实践 中全 面考 虑 道德 行 为 的 动机 与效 果 , 养成 道 德 反思 的习惯 , 高行 为 的情境适 切性 。 提
德育研究报告
德育研究报告德育研究报告德育,即德性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社会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报告将详细探讨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实施方法。
首先,德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道德困境和价值冲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德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
品德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劳奋进、团结合作等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德育的实施方法应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一方面,应注重学校教育的导向性作用。
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影响。
家长应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并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孩子良好的品德发展。
另外,社会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交往对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应与社会各界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结起来,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种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的实施方法应综合运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手段,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下一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了解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校对小学德育工作开展了调研。
二、调研对象
我们选择了10所小学作为调研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
学校,旨在全面了解小学德育工作在不同地域的情况。
三、调研内容
1. 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情况
3. 学生德育情况和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4. 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5. 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情况
四、调研结果
1. 大部分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发展历程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缺少科学的评估体系等。
2. 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不良行为,比如欺凌他人、早恋等现象,
身心健康状况也需要关注和改善。
3. 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度不高,有些家长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4. 教师在德育方面的培训和意识还有待加强,需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专业水平。
五、调研建议
1.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关注和指导。
3. 提高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可度,增强家校合作的力度。
4. 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六、结语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我们希望学校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
德育课题研究
德育课题研究德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德育课题研究是对德育工作的思考和探索,旨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行的德育课题进行论述。
德育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自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公民。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合作。
而德育课题研究则是对德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德育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德育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对德育课题的研究,可以提炼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对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德育课题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创新能力。
最后,对于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德育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环境下的德育需求。
在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课题。
例如,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等。
还可以研究如何在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下,建立起有效的德育网络,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受到德育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德育课题研究是对德育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通过对德育课题的研究,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
因此,应该加强对德育课题的研究和关注,以促进德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外德育内涵、定位及功能的比较研究——以美国、日本、中国为例
【 关键词 】 德育; 内涵: 定位; 功能 中图分类号 :7 1 G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0 88 (09 0 — 19— 2 1 9— 2320 )8 07 0 0
由、 自律等 公共精神 的良好 品质 的人 。可 见 , 塑造学 生健 全 的人格 是 中 外德育的 共同定位 。② 旗帜鲜明 的政治立场 。三个国家 的德 育定 位 , 都 旗帜鲜 明地表明 自己的政治 立场 。中 国通过 德育培 养 有理想 、 有道 德 、
有文化 、 有纪律的 一代新人 。 使他 们成 为 社会 主义 事业 的建设 者和 接班 人 。 明的是无产阶级 的政治 立场 ; 表 美国德 育 力图使 学生 成为 积极进 取 的美国公 民 , 表述 的是美国资产 阶级 的政 治 立场 ; 日本 则培养 面 向世界 的 日本人 , 表达 的是 日本资产 阶级 的政 治立 场 。这 足 以揭示 . 者德育 三 的定位 。 有鲜明 的政 治色彩 。 具
理 论依据是马克 思列宁 主义 、 毛泽 东 思想 、 小平 理论 和 “ 邓 三个 代 表 ” : 而美国 、 日本是 以资本主义私 有制 和抽 象 的人性 理论 和原 则为 基础 的 。 名称 、 表述的隐 显和理论基础 的不 同。 是中外德 育内涵差异 的客观事 实 , 我们 应清醒认识 和接受这个 事实。 1 2 德 育 内 涵 的 相 同 点 . 世界 上虽没有两 片完 全相 同的 叶子 , 相似 的叶 子却 是 客观 存 在 但
1德 育 内涵 的 比较
1 1德 育内涵 的差 异 . 首先 , 名称 不同 。国 内外虽然 都 比较 重视德 育 教育 , 由于各 国 的 但
历史 、 文化传统 和国体 的差 异 。 育的称谓出现 了不同 。如 中国称 之为 : 德 思想政治教 育 ; 美国 习惯 用公民教 育表达德育 ; 日本则直称 为道德 教育 。 名称不 同的现 象 , 中外德 育界 , 在 乃至同一个 国家的学界 , 也是普遍 存在 的, 这增加 了对中外德 育内涵的认 识 、 理解 、 比较 的困难 , 至令 人产 生 甚 误 解和错觉 。其 次 , 表述 的显隐程度 不同。中 国的德育直接 表述 为思想 政 治教育 , 即政 治教育 、 思想 教育和道 德教育 , 就十分明 确了德 育是什 这 么, 属显性 表达 , 人们 ~ 看就 懂 。美国 称 为公 民教 育 , 日本 叫做 道德 教 育, 但实际仍 是围绕着政 治教育 、 思想 教育 和道 德教 育三 个 主要方面 来 进 行德育教 育。这种企 图掩盖 德 育实 质内 涵 的表达 , 隐性 表述 , 属 需要 我们 思考才能理 解。最后 。 育内涵 的理 论基础 不同 。中 国德育 内涵 的 德
中美德育比较研究共3篇
中美德育比较研究共3篇中美德育比较研究1中美德育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美两国在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增多。
其中,教育领域是中美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而在教育领域中,德育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德育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索不同之处,为今后提高德育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美德育之比较1. 德育指导思想的不同中美两国的德育指导思想不同,中国德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为核心,旨在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而美国德育的指导思想以人权、自由、平等等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个人独立性和社会活动能力。
2. 德育目标的不同中美两国的德育目标也各有不同,中国德育的目标是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美国德育的目标则是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积极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美德品质。
3. 德育方式的不同中美两国的德育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国德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校内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等方式进行学生德育;美国德育则更为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选修课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4. 德育评价的区别在德育评价方面,中美两国也存在差异。
中国德育评价更为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则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技能;美国德育评价则更为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
二、相互借鉴的启示在中美比较研究中,可以从中发现不同的德育方法之间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互借鉴之处。
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美国也可以借鉴中国的德育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未来关注重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之间的教育比较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未来,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重点:(1)加强中美德育指导思想的交流、对话和借鉴,促进两国德育水平的提高;(2)探索创新的德育方式和方法,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3)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方法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方法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必须正视德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德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研究方法。
一、德育存在的问题1. 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由于现行教师招聘机制和培养模式有待改进,导致部分教师在道德修养方面欠缺或知识储备不足。
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
2. 微观管理不力: 学校中对于学生在校纪律乃至日常礼仪等细节上处理得并不完善。
这可能促进恶劣现象滋生,并逐渐侵蚀学生良好品格。
3. 现实课程设置与培训内容脱节:当前,高考压力巨大,因此大量精力投入到高考科目准备中。
该趋势造成了综合素质教育的流失,而这其实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关键部分。
二、对策研究方法1.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改革目前教师招聘机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1)设立适当的选拔标准:除了传统考核外,还要注重对候选人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责任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2)加强师范院校课程建设:鼓励培养针对德育工作所需技巧和知识的相关课程。
2. 加强学校管理与家庭合作通过完善学校纪律规范和家长参与其中,可以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1)建立健全严格、公正、持久以及适度宽松等纪律制度,并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
(2)加强与家长之间良好沟通合作机制,在孩子行为规范塑造过程中进行互相配合。
3.优化德育课程设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现有教育体制框架内,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在学校日常教学中特别划定适度时间进行德育课程设置。
(2)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通过实践锤炼道德修养。
4.加强对师资培训的支持与投入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对师资培训更多关注和支持,在高效利用资源基础上提出最合适的方法以指导积极有效的德育工作。
结语:通过以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推进并改善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德育问题。
中美两国学校德育比较研究
Co pa a i e Re e r h o he M o a uc to b t e i nd t e Un t d m r tv s a c n t r l Ed a i n e we n Ch na a h ie S a e tts
西 部教 育发展 研究
二 0O, 年第 四期 7 / k 5
中美 两 国 学校 德 育 比较 研 究
李江辉 , 李 树
( 西华 师 范大学 四川省教 育发展 研 究 中心 , 川 南充 6 7 0 ) 四 302
摘 要 : 于 文化 传 统 的差 异 和 社 会 制 度 的不 同 , 美 两 国 的 学 校 德 育 表 现 出 差 异 性 , 随 着 经 济 的发 展 、 会 的 开 放 , 国 由 中 但 社 两 德 育 又 呈 现 出相 互 学 习 、 互 吸 收 的趋 势 。 中 美 两 国 的 学校 德 育 在 诸 多 方 面有 很 大 的 差 异 , 中 美 学校 德 育进 行 比较 与 分 相 对 析 , 有 助 于更 好 地 借 鉴 美 国德 育 的 成 功 经 验 , 效 地 推 动 我 国德 育工 作 的 改革 。 将 有
h s ma i e e c s i n s e t ,S h o a io nd a l sso h wo c u ti si o d t e r r m he a ny df r n e n ma y a p c s O t e c mp rs n a nay i ft e t o n re sg o o la fo t f n
计划、 有组织 的影 响 , 他们形 成符 合社 会所 要 求 的 使 思 想 品德 的社 会实 践活 动 。中美两 国都把德 育 置于
《2024年中美德育比较研究》范文
《中美德育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美两国的德育教育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两国的德育教育,分析其异同,以期为我国的德育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美德育教育的背景与目标(一)中国德育教育背景与目标中国德育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其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美国德育教育背景与目标美国德育教育注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公民责任感。
其目标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备公民素质的合格公民。
三、中美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比较(一)教育内容比较中国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观的培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美国德育教育内容则更加注重个人品德、公民素质、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包括诚实、尊重、责任、公正等价值观。
(二)教育方法比较中国德育教育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
而美国德育教育方法则更加多样化,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
此外,美国还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结合,共同推动德育教育的实施。
四、中美德育教育的特点与优势(一)中国德育教育的特点与优势中国德育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中国德育教育在实践环节上做得较为扎实,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美国德育教育的特点与优势美国德育教育注重个人品质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结合,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全面和有效。
此外,美国德育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使其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国内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
国内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摘要】现代德育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这是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
本文对国内外德育教育的概念、培养目标以及德育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力求今后更好地研究德育教育。
【关键词】国内外;德育教育;德育概念;培养目标现代德育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
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
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
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
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
由此可见,现代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外的德育教育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字梳理,以供今后对德育教育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国内外德育概念比较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西方国家的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
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
西方的德育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
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开始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
研究生个人德育总结报告
研究生个人德育总结报告1. 引言个人德育是研究生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通过全面的个人德育能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本篇报告中,我将总结我的个人德育经历和成果,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策略。
2. 研究生个人德育经历与成果2.1 课程学习研究生阶段,我主要通过参与各类德育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些课程包括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实践伦理等。
通过课程学习,我对道德理念、伦理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水平。
2.2 社会实践在研究生阶段,我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例如,我参与了某公益组织的志愿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款购买教育用品。
这样的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价值,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2.3 学术研究实践研究生阶段,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我学会了严谨的科研方法和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
同时,在与导师和团队成员的合作中,我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诚信守信的态度。
3. 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在个人德育的过程中,我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3.1 时间管理由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任务较重,我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有时候我会因为投入过多时间在学术研究中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社会实践和自我提升。
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3.2 交流能力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良好的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在表达观点和与他人沟通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有时候我会感到紧张或不自信,导致表达不清晰或者不自信的问题。
这需要我通过更多的练习和积极参与交流活动来改进。
4. 改进策略为了提高个人德育水平,我有以下几点改进策略:4.1 合理时间管理我将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各类任务。
在学术研究之余,我也会为社会实践和自我提升留出充足的时间,以保证个人德育的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假设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标准、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
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
各年级段具体内容如下: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
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会算亲情账。
三、课题实施方法:〔一〕支持与保障健全强有力的实验研究机构,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强大阵容。
从教师、家长做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孩子成长树立良好的形象。
中美高校德育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高校德育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开放,中美两国的高校交流日益频繁。
除了学术交流外,双方还进行了大量的德育交流。
然而,我们发现中美两国的高校在德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德育交流,我们有必要对中美高校德育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美高校德育的异同点,并为促进双方德育交流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查阅相关文献,比较中美高校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2.案例研究法:选取中美高校的代表性案例,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两国高校的德育实践。
3.对比分析法:对比中美高校的德育目标、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异同点,分析原因及影响。
四、研究内容
1.中美高校德育目标、理念、策略的比较研究。
2.中美高校德育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
3.中美高校德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4.中美高校德育实践的比较研究。
五、预期成果
1.全面了解中美高校德育的异同点,为双方德育交流提供参考。
2.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促进中美高校德育的发展。
3.为中美高校教育研究提供新材料,丰富教育研究的内容。
小学德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进一步改进小学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2.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2.1 学校的角色小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责任。
学校通过设立德育课程、组织各类德育活动以及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2 教师的角色小学教师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承担者。
然而,当前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仍较为普遍。
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主性。
3. 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3.1 学生的问题在实际德育教育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学生存在各种德育问题,如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不守纪律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2 教师的问题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德育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等。
4. 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4.1 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需要建立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制定明确的课程大纲、完善德育教育教材、组织各类德育活动等。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资源的整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2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和能力是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如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帮助教师提高德育教育的专业素养。
4.3 强化家庭教育的力度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要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合力。
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5. 结论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
通过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以及强化家庭教育的力度,可以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和素质。
小学德育的方向研究
小学德育的方向研究引言: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培养、价值观养成等方面。
在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小学德育的方向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小学德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首要任务。
学校要通过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为此,可以在课程教学中注入道德教育内容,开展道德故事的讲述和相关活动。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道德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对学生的品行修养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小学德育的方向研究应该注重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营造积极、和谐、向善的学校氛围。
学校可以建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关爱的良好环境。
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兴趣,提升他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自律和责任感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
学校要通过德育活动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自律和责任感。
在德育活动中,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公益志愿等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从中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自律的习惯和责任心。
通过建立学生的纪律制度,明确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小学德育的方向研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智力、体质、心理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通过开展兴趣拓展课程、体育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
结论:小学德育的方向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近三年德育科研成果
近三年德育科研成果
德育科研是指围绕德育教育进行的科学研究,在近三年里,涌现出许多德育科研成果。
以下是一些最近的德育科研成果:
1. 基于情感认知理论的德育教育研究:研究者利用情感认知理论探讨了情感与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情感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道德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2. 现代科技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者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创新形式的德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3. 校园欺凌与德育教育研究:研究者研究了校园欺凌的成因和影响因素,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开展了德育教育干预研究,探索了有效的德育策略来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4. 德育教育评估研究:研究者开展了德育教育评估研究,探讨了德育教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了德育教育的评估工具和参考依据。
5. 学生自治与德育教育研究:研究者关注学生自治的培养与德育教育的关系,研究探索了学生自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施路径。
这些德育科研成果为德育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德育研究
一、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比较。
孔子在道德起源问题有二种倾向:一种是明确提出“天生德于予”,即个人的德是天生的,把自己的道德看做是上天赋予的,陷入了“道德先验论”;第二种是肯定后天学习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这两种倾向是互相矛盾的,直接影响了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了“道德先验论”,发展了“性相近”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德,分别产生于人天生所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事非。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并发挥了孔子的道德社会价值论,他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没有比道德教化更重要的,把道德同国家存亡,个人安危联系在一起。
孟子的突出贡献:一是把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政治化,提出了仁政的系统理论。
二是把孔子的“义”应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提出了君臣有益的命题,从而使儒家伦理政治观更为鲜明。
对于社会上道德的表现,先秦儒家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
“听其言,观其行”。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这一思想,他认为考察个人的德行不能满足于少数人的意见,而应该依据国人的议论并亲自去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倾听多数人的意义的基础上自己再做进一步考察,这比起孔子所说的“观”似乎更慎重些。
但孟子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观其眸子”在一定程度有作用,但陷入主观唯心主义错误,与孔子比是倒退。
荀子认为道德是后天习演的结果,发展了“习相远”的思想,人可以为不同的人,是因为后天的学习、礼仪积累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命题,用礼仪法度化导人的自然本性。
礼仪、礼义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相对相对于孟子的“道德先验论”更为合理。
荀子的道德价值论与孔子、孟子一致,突出“礼”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的力量是用军事的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荀子着重发挥了“礼”、“义”,他明确提出:“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其一是出于反本成末的需要,在他看来,“礼”是实践“仁”、“义”之德的前提条件;其二是出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需要。
孔子所主张、恢复的“礼”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和礼节仪式,荀子的“礼”则是新兴地主阶级借以打破奴隶制旧秩序的工具。
荀子也是一位重“行”的思想家,他认为评判一个人的德行关键在于察其所行,学至于行而止矣。
二、试比较德目主义模式与全面主义模式的特点,并说明这两种模式对我国德育模式的影响(启示)。
(一)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德目主义关于正直、亲切、勇气之类应用所表达的带有道德价值的名词,将正直、真诚、勇敢、善良等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或形成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教育的系列内容,并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出来,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德目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
其根本的特征: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
主要的具体的特点:
1、德育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在德目主义模式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自成系统的相对独立的体系,有道德教育的系列内容,有系统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教材,教学也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2、德育教师的主导性: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由教师承担,师生关系上自然以
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学生处于受支配地位。
教师在德育中的中心地位意味着教师的自身素质、学识和能力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示范导向作用。
3、德育方法的单一性:表现在德育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途径来进行,而且教师讲授德目的教育中一般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积极作用: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传承,但也有弊端:单一性影响效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和教学相长。
德目主义模式的评析
优点:一是德目主义保证了德育的正规性,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的重视。
二是德目主义突出了德育的继承性,把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优秀内容进行继承
局限性:一是德目主义模式实行的是一种单向式的教育,只强调教师对德目概念的灌输和传授,只考虑教师主导性,没有体现教学相长。
二是它具有一定的教条化的倾向。
它把一些德目拿出来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很抽象、脱离实际,具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
三是它具有超稳定性。
把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品质抽象出来,让人们背诵,滞后于社会发展。
启示:
1、德育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创新性。
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继承,但又要有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
2、既要注重正规教育,又要注重课余教育。
3、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教育。
通过实践使道德品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二)全面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全面主义模式又称非德目教育模式,它是指学校教育不是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而是通过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
主要特点:
1、德育内容的相对性:与德目主义模式相对立,全面主义模式认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去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因而德育的内容就不是既定的德目的传授,而是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观念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道德能力,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对一些价值的认同也是发展变化的。
2、德育途径和方式的间接性
主要强调道德规范体系的相对性,途径和方式是间接的。
3、注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对象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体,有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是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价值观。
4、德育实施方法的实践性
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强调知行统一,强调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接受。
启示:
1、全面主义德育模式注重发挥全学科的德育效应,注重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对于我们改革学校德育,充分发挥综合德育因素的作用,采用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教学与非教学活动均重视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2、它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提高,对于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开展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
3、它注重德育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对于我们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及其对现实社会
生活的指导作用具有启发意义。
三、试述儒家的德育方法。
儒家的德育方法论思想丰富,形成道德教育方法的思想体系,由二部分构成:一是关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方法;二是关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行教育的方法,这两个方法完美结合构成体系。
1、关于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方法的确立。
在理论上同相信受教育者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不可分割,在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看来,人们只要在思想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不断进取就可以达到既定的道德目标,实现既定的道德思想。
这就从理论上阐明了自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提出了一系列自我教育的方法:一是提倡学思并用;二是注重反省内求;三是奉行积善成德;四是主张慎言力行。
2、关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以承认环境习染在人们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前提的,强调后天环境对人道德形成的影响。
有四种方法:一是提倡身教示范;二是重视环境陶冶;三是实行因材施教;四是注重塑造理想人格。
四、试述洛克的主要德育思想。
洛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德育理论和思想丰富,主要有:
1、首先反对天赋道德论,道德一是从环境和教育中得到的,二是由权威和习俗的影响而获得的。
2、他将德育放在各种教育的首位,肯定了德育的重要地位。
一个人要良好的修养、德行。
3、他否认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注重社会和家庭对个人道德的影响,重视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反对死记道德训条。
4、他提出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第一个是及早实践,人从出生就应受到严加管束,克制欲望;第二个是严而有度,管教要严宽适度;第三是奖惩得当。
尽量不要用物质奖励,要培养人的荣誉感;第四是以礼服人。
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对儿童应采取说明教育的方法;第五是树立榜样。
榜样是最简明、容易、有效的方法。
五、杜威的德育思想。
杜威是进步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庸俗进化论、本能心理学
1、提出儿童中心主义:主要理论依据:从生物进化论出发,把儿童心理看成主要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等先天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的过程。
认为教育是促进儿童天生本能欲望生长的过程,并由此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道德的强迫灌输。
2、主张教育即生活:他从实用主义立场出发,提出学校应当是雏形的社会,使学校社会化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同时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的全部生活中。
3、从做中学和适应生活。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但并没有否认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
认为儿童的天性事有为他人服务的本能倾向,因些主张学生参加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行。
杜威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强调道德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学校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而不是教授道德观念。
学校传统道德教育采取所谓直接性道德教育,在课程中专设道德课,向儿童传授关于道德的知识和信息,不付诸实践是毫无意义的,必须调动学校教育的一切方面,采用以学校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为媒介的间接性道德教育,也就是一是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二是通过全学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三是通过教育方法进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