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德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德育研究
一、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比较。
孔子在道德起源问题有二种倾向:一种是明确提出“天生德于予”,即个人的德是天生的,把自己的道德看做是上天赋予的,陷入了“道德先验论”;第二种是肯定后天学习在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性相近,习相远”。这两种倾向是互相矛盾的,直接影响了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了“道德先验论”,发展了“性相近”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四德,分别产生于人天生所具有的恻隐、羞恶、恭敬、事非。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并发挥了孔子的道德社会价值论,他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没有比道德教化更重要的,把道德同国家存亡,个人安危联系在一起。
孟子的突出贡献:一是把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政治化,提出了仁政的系统理论。二是把孔子的“义”应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提出了君臣有益的命题,从而使儒家伦理政治观更为鲜明。
对于社会上道德的表现,先秦儒家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强调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听其言,观其行”。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这一思想,他认为考察个人的德行不能满足于少数人的意见,而应该依据国人的议论并亲自去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倾听多数人的意义的基础上自己再做进一步考察,这比起孔子所说的“观”似乎更慎重些。但孟子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观其眸子”在一定程度有作用,但陷入主观唯心主义错误,与孔子比是倒退。
荀子认为道德是后天习演的结果,发展了“习相远”的思想,人可以为不同的人,是因为后天的学习、礼仪积累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命题,用礼仪法度化导人的自然本性。礼仪、礼义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相对相对于孟子的“道德先验论”更为合理。荀子的道德价值论与孔子、孟子一致,突出“礼”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的力量是用军事的手段所无法达到的。荀子着重发挥了“礼”、“义”,他明确提出:“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其一是出于反本成末的需要,在他看来,“礼”是实践“仁”、“义”之德的前提条件;其二是出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需要。孔子所主张、恢复的“礼”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和礼节仪式,荀子的“礼”则是新兴地主阶级借以打破奴隶制旧秩序的工具。
荀子也是一位重“行”的思想家,他认为评判一个人的德行关键在于察其所行,学至于行而止矣。
二、试比较德目主义模式与全面主义模式的特点,并说明这两种模式对我国德育模式的影响(启示)。
(一)德目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德目主义关于正直、亲切、勇气之类应用所表达的带有道德价值的名词,将正直、真诚、勇敢、善良等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或形成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教育的系列内容,并以条目的形式排列出来,注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德目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其根本的特征: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
主要的具体的特点:
1、德育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在德目主义模式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自成系统的相对独立的体系,有道德教育的系列内容,有系统的德育课程和专门的德育教材,教学也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2、德育教师的主导性: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由教师承担,师生关系上自然以
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学生处于受支配地位。教师在德育中的中心地位意味着教师的自身素质、学识和能力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示范导向作用。
3、德育方法的单一性:表现在德育采取单一的课堂教学途径来进行,而且教师讲授德目的教育中一般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积极作用: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传承,但也有弊端:单一性影响效果,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师生沟通交流和教学相长。
德目主义模式的评析
优点:一是德目主义保证了德育的正规性,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的重视。二是德目主义突出了德育的继承性,把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优秀内容进行继承
局限性:一是德目主义模式实行的是一种单向式的教育,只强调教师对德目概念的灌输和传授,只考虑教师主导性,没有体现教学相长。二是它具有一定的教条化的倾向。它把一些德目拿出来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很抽象、脱离实际,具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三是它具有超稳定性。把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品质抽象出来,让人们背诵,滞后于社会发展。
启示:
1、德育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创新性。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继承,但又要有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
2、既要注重正规教育,又要注重课余教育。
3、既要重视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教育。通过实践使道德品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二)全面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全面主义模式又称非德目教育模式,它是指学校教育不是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而是通过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
主要特点:
1、德育内容的相对性:与德目主义模式相对立,全面主义模式认为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去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因而德育的内容就不是既定的德目的传授,而是促使学生内化道德观念或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道德能力,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对一些价值的认同也是发展变化的。
2、德育途径和方式的间接性
主要强调道德规范体系的相对性,途径和方式是间接的。
3、注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对象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体,有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是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价值观。
4、德育实施方法的实践性
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强调知行统一,强调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接受。
启示:
1、全面主义德育模式注重发挥全学科的德育效应,注重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对于我们改革学校德育,充分发挥综合德育因素的作用,采用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教学与非教学活动均重视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2、它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受教育者道德能力的提高,对于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开展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
3、它注重德育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对于我们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及其对现实社会